时间:2023-11-11 09:14:07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管理主要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大容量地掌握现行地理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当前,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乃大势所趋,以人为中心,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教育界热点。因此,笔者认为地理学科课程教材体系应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局部作必要调整。
一、地理课程教材设置要突出重点,渗透新理念,增强趣味性
就课程论而言,学科课程论更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更能保证学生较好地认识世界,它强调知识的纵向发展,给学生展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要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现实,在教材的内容编排上就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等因素,所以,在进行地理课程教材设计时,既要突出启发性、趣味性,又要深度适中,既注重知识的掌握,又要体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等高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而等高线地形图更不易把握,这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当地的一些有特点的山峰、丘陵,或者利用模型、幻灯进行演示,归纳概念,这样的教学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课后还可以布置巩固性训练:用纸做一个圆锥,等距分成若干面,自己动手绘制等高线图。
又如,学习“土地资源”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大势、保护土地资源重要性等内容后,可以划定探究方向:看一看本地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不合理现象。通过探究,学生自然会获得第一手材料,如果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地土地资源利用中确实存在严重问题,教师则应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通过书信等方式向当地环保、土地等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这种教学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热爱、关注自然的优秀品德,又能锻炼学生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这类新颖、富有趣味的练习题的设置,充分反映了地理学科知识与客观现实的密切联系,突出了它的实用价值,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关注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设置了“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关地理事物、现象等,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此外,现行教材中插入了许多自然、人文景观图,使地理教材引人入胜,韵味无穷,颇具特色,这是现行教材所具备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优势。
二、中学地理学科教材内容必须突出反映地理科学的新理论和新成就
如大气环流、地质力学、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等地理学内容,应尽可能地体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科应有的水平和先进性,才能提高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水平,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求知、自主发展的欲望,学生才能主动地了解地理科学前沿的热点问题、并能够自觉地为攻克问题而不懈努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通过对这些新理论、新成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自然地受到唯物辩证主义教育,他们的道德品质得以培养。中学地理教材的这种编排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的放矢地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 介绍新理论新成就,可以用“评一评”、“说一说”等形式安排在相关章节后,让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进行理解评说,让他们知道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当前,人类已进入“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的时代,知识量日益膨胀,知识更新周期也愈来愈短,传统的教材内容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注意精选和更新教材内容,对传统地理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提高教材的使用价值。
同时,地理教材内容随着地理科学成就的不断涌现也应不断更新,随着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增多,地理科学的新成就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应有所反映。
关键词:财务管理 筹资活动 资金营运 投资活动 资金分配
一、公司财务管理与筹资活动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
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首先要开办注册,新公司的设立,必须准备充足的开业资金,以便缴纳公司注册资本、办理注册手续、招募人员发放工资等。作为公司设立的前提,筹资活动是公司财务管理财务活动的起点。
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即权益性筹资或称自有资金、负债性筹资或称借入资金筹资。在筹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根据公司经营战略发展和未来投资计划的需要来确定公司总体的筹资规模,以保证公司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筹资渠道、筹资方式或筹资工具的选择,合理确定公司资本结构,降低公司资金成本和风险,提高公司价值。如,权益性筹资--发行股票筹资好处是筹集的资金只有在公司清算时才需偿还,而且公司无需负担固定股息,此种筹资实际上不存在不能偿付的风险。但不利因素,发行股票难度较大,并且资金成本较高。我国公司股票股利要从净利润中支付,不得所得税前扣除,而债务资金的利息可在税前扣除。一般股票筹资的成本要大于债务资金成本。另外,发行股票引进了新的股东,容易分散控股权;改变公司资本结构导致财务杠杆变动,影响财务杠杆带来的利益。又如,负债性筹资--借款筹资,利用银行借款一般所需时间较短,可以迅速地获取资金。所支付的利息利率固定且最低,另外借款费用很少。但银行借款要求抵押、担保、财务状况审查等,银行对公司审查严格,借款难度较大,财务风险较高。所以,公司财务管理与筹资活动理论教学内容要与公司实际相结合,针对公司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案例进行理论教学。
二、公司财务管理与资金运营活动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
公司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资金收付行为。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例,如,面包厂,首先,企业需要采购材料(面粉、鸡蛋、食用油等),之后,从事生产活动(制作面包),生产活动需要支付电费、水费、人员工资、机器维修费等;其次,销售商品(面包),便可取得收入、收回资金;公司为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资金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垫支的资金就越少,资金成本越低。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现金的原因,主要是满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三方面动机)。同时企业持有现金也要承担相应的成本,通常企业持有现金的成本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持有成本;转换成本;短缺成本。
因此,公司要加强资金的日常管理,其目的在于保证公司资金的需求,避免公司缺乏必要的现金,将不能应付日常业务开支,使企业蒙受损失,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公司财务管理要求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所以,公司财务管理与资金运营活动理论教学内容要与公司实际相结合,针对公司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案例进行理论教学。
三、公司财务管理与投资活动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
从特定公司角度看,公司投资也是公司为获取收益而向一定对象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
公司财务投资按方向可分为:对内投资(如:购置生产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研发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购置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购买生产材料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如:购买其他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债券,或与其他企业联营、合营,设立子公司等)。
公司财务管理投资活动理论教学主要是公司投资方案的选择,投资程序主要包括:1.根据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中长期投资计划、资金和投资环境,提出投资领域和投资对象。2.分析和评价特定投资方案经济、技术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评价投资方案的财务可行性。3.在财务可行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可供选择的多个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4.投资方案的实施、执行。包括评价和调整。
所以,公司财务管理与投资活动理论教学内容要与公司实际相结合,针对公司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案例进行理论教学。
四、公司财务管理与资金分配活动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
公司通过资金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使公司取得相应的收入,获取利润并实现资本的增值。公司获取利润、缴纳税金后,还应依据有关法律对剩余收益进行分配。公司的资金分配理论:通常,公司资金分配方针及对策有下列几种:公司股利固定支付率政策;公司股利剩余政策;公司股利固定或稳定增长的政策;低股利加额外分红政策。
公司资金分配方针及对策就会影响股份公司资金的充足与否,当公司具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时,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公司即会加大留存比例缩小股东股利支付比例,公司留存与股利分配之间产生矛盾,只有合理解决公司与股东的分歧,才不会影响股份公司在市场上的公司价值和公司形象,使公司更好的稳定发展获得长久利益,所以,合理的制定资金分配方针及对策对公司及公司股东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育管理专业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2-02
很多师范类院校教育管理专业(又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面临着诸多尴尬,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时缺乏实际的经验,而从事教学工作,在实际备课、上课等具体环节上又不能从容应对。本文将从教育管理专业的现状出发,对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使教育管理专业具备自身的专业性。
一 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1998年,国家为了整合统一本科专业,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生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在新颁布的目录中,把原有教育学门类下二级学科――教育管理专业归属到管理学门类,和公共事业管理二级学科下的文教、卫生、体育、环保及社会保险五个专业方向共享一个三级专业代码110302,成为一个三级专业方向。教育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及实践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学校、成人教育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工作和管理学科的教学,并能从事其他部门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才。并且,把公共管理学和教育学规定为主干课程,使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学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接受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训练,并初步具备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素养。
二 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专业所属学科和专业名称的变化,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随之发生变化,但事实并非如此。
1.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与培养目标脱节
课程体系由一定的教育目的决定,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决定性手段。它的编订既要遵循我国总的教育目的,又要符合我国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大部分高师院校中的管理学科特别是核心课程――教育管理类的课程比重较少,而教育学课程比重过大。甚至有些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与教育学课程设置差别甚微,体现不出一门学科鲜明的专业性。这些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培养目标不相符。
2.课程设置缺乏合理的统筹安排
教育管理专业所设的课程主要有管理类、教育类和心理类的课程,这三类课程之间应该统筹安排,但课程安排中仍存在一些弊端:(1)课程设置的顺序倒置,缺乏连贯性。很难建立承前启后的知识体系,既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2)三类课程之间缺乏整合。由于该专业的课程有教育、心理、管理三类课程,又缺乏教育管理方向的专业教师,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大多是由这三类学科的教师分工完成,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知识之间的整合。
3.课程实施形式过于传统,很难与时俱进
教育管理专业中教育学科、心理学科的本身授课形式较为传统,甚至最应与时俱进的管理学科,也多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最后以考试或论文的形式结束。教学手段也大多是课件教学模式,对其他授课形式较少采用,且授课多局限于课堂,较少将地点延伸至课外实际。
4.实践课程缺乏,且过于集中,缺少连续性
教育管理专业是一门以实践和应用为主方向的课程。但各高校教育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普遍较为薄弱,有的实践课程甚至流于形式,未得到真正实施。实践课程大多被安排在大三下半年或是大四上半年集中完成,缺乏连续性,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了问题,之后面临的就是毕业,对问题进行思考后无法再进行连续的实践,收到的效果甚微。这样的实践课程体系成为了制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瓶颈”,急需优化。
三 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对策
传统的课程体系很难继续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的要求,必须调整教育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才能体现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的目标。
1.整体上加强课程的专业方向性,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教育管理专业应该把握住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师范教育类课程为依托,突出管理学科特色方向,辅之以教育学科、心理学科为必要的补充,建立起有自身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均体现实际应用的特点,增加实务性内容。对于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和人员去开设的教育管理细节方面的课程,可采用“引进来”的方法,聘请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在固定的时间内以讲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2.统筹专业课程体系,抓住核心课程建设,积极开发新课程
管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与心理学课程比例要适当。对于教育管理专业来说,应注重三种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确立“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定位。强调以管理学科作为学科基础,按照实践管理者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构建,侧重于实践型管理者的塑造。在课程内容上不断拓宽、创新,紧密关注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与研究成果。自主开发或者和其他院校教育管理专业联合开发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例如:案例教学、教育管理调查与研究、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心理)名著选读、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决策科学、班主任工作艺术、教育管理专题讲座等。这些新课程的出现定会为教育管理专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采取多种新型教学方式
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入新型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新的前沿的教学方式,例如实习作业法、演示法、课外实践法等,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服务。同时应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改进,采用多媒体教学。此外,还要拓展网络教学等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
4.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多种实习方式
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管理专业的特点,应建起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实践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大学一、二年级)。教师在此阶段应指导学生,通过去各个小学、中学等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进行调研,了解学习的领域、社会对此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能力、认同能力,从而给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
第二阶段(大学三年级)。开设几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案例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辅之以短期的课外实习。主要为到各类学校或实习基地中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初步运用。
第三阶段(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课,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末或下半学期初。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给他们提供实习场所选择。在实习过程中,应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具体的计划与规定,有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指导老师的指导与考核,从而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为以后独立开展工作、扮演教育管理者的角色以及就业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求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原则,开设与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并力求学分、课时的合理分配。坚持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统筹专业课程体系,改进和完善新的教学方式,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多种实习方式。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建设来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高师教育管理专业与课程的迷失与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8)
一、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加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受教育者所应具有的品质,即培养目标。
1.对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我国曾存在几种观点:一是“校长”说,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的教育管理方向应培养具有科学管理能力的校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要使教育硕士学员“将来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或校长,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培养创新人才”。二是“教育家”说,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培养教育家。如,有人认为,为迎接21世纪社会科技发展的挑战,应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教育家,教育硕士应当成为教育家的摇篮。三是“临床专家型管理人员”说,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专家型’教师和管理人员。四是“高层次管理人才”说,主张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2.在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之初,在教育资源紧张,基础教育中又有大批的现任校长急需培训提高的背景下,“校长说”是合理的。但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迅速发展和培训现任校长任务的结束,这种观点就显然不合时宜了;关于“教育家”说,笔者认为教育家可分为两类:教育理论家(或称教育学家)和教育实践家。若把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教育家,显然不可能是教育理论家,而只能是教育实践家。
3.笔者比较赞同“临床专家型管理人员”说。它主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专家型’教师和管理人员。它对学科教学方面的论述比较具体。但对管理人员的具体“临床”特征还未涉及。我们认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管理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教育管理实际工作者,侧重教育管理之“术”,即教育管理者的个人实践能力。在外延上,建议使用“管理者”的概念,这样外延更广,可以涵盖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或总务主任等职务;在教育管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见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原因何在?我们认为:真正对一个专业人员的实践起关键性作用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由理论知识转化来的实践智慧。“高分低能”的实践者所学习的理论仅仅停留在所倡导的理论的水平上,而没有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理论水平不高的实际工作者具备的实践智慧,在工作中起重要作用。作为职业性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学位应当培养专业化的教育管理者,应当使受教育的教育管理者具备较高的教育管理个人实践智慧,最终成为一名专业化的教育管理者,即培养教育管理专家。
二、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对于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国家制定了参考性的设置方案,开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基本都是以这个参考性方案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的。通过分析国内几所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总体上不利于培养不同层次的,不同规格的专家型教育管理者。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置未突出专业学位特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学位层次,但是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论文要求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还未摆脱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框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框架设置还是以学科为依据,而未以职业为依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专业化特色不明显。
2.结构失衡
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学位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的比重太小,学员的选择余地不多,不利于学员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和现有的基础形成自己的岗位核心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
3.结构的职能不清晰
各培养单位对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功能的认识比较含混。课程结构的职能不清晰,体系比较混乱。有的将本该属于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列入了专业必修课程,有的又把本属于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列入学位课程,还有的把本该属于选修的课程列入了学位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
此外,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学科交叉和学科交融的课程。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中缺少理论与实践沟通的课程和有关教育管理人员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课程。
三、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
1.明确课程目标,强调实践智慧的发展
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素质结构,人才素质结构决定课程体系。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它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因此,教育硕士课程的设置必需反映这一特点,围绕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这一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翻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很多课程都提出了提高学员的某门学科的理论水平和培养运用该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实践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双重课程目标。但由于这些知识大部分是在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下习得的,没有经过实践,缺乏必要的情境知识、判断力知识的支持,学员很难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实践智慧才是课程的首要的根本目标。
2.变革课程体系,构建学员合理的知识结构
(1)理清三类课程的功能,明确学位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价值取向。我们强调把实践智慧作为培养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核心,并不是要完全否认学问知识的价值。学问知识是实践智慧的重要来源,离开教育管理学问知识,实践智慧将成无源之水。不仅如此,即使是对原有实践经验反思和实践智慧的改造,也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框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育硕士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的需求还很迫切。
①学位课程应当体现学科课程的基础性,即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应考虑教育管理者共同的素质。
②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当体现管理职业教育的特色,是所有学员都必需学习的教育管理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应强调专业性。
③选修课程应当为教育管理者获取岗位核心技能和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服务,应体现方向性和研究取向,如学校经营与战略规划、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管理史、教育法学、课程论、教育社会学、国外中小学教育等课程。
(2)考虑层次差别,增设限选模块课程,加强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既要考虑专家型教育管理者的公共素质,又要考虑层次差别,加强个性化培养。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不同类型的教育管理者都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因而在素质结构上应当有相同的部分;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不同的岗位核心素质,因此又需要考虑差别,加强个性化培养。
(3)在不同的功能模块中,增加跨学科的课程,促进学科交叉,提高综合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科交叉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跨学科研究能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更为重要的是,开设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课程,能将专业教育的专门化和综合化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提高综合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合学科优势,体现培养特色
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体现培养特色,创造品牌是培养单位追求的境界和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应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资源,将具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力量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培养特色。
关键词:高校音乐; 教育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40-001
在现有的教育目标下,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音乐教育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国外一些资深的高校来说,其尚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教育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将艺术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点课程全面推进,但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高校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音乐教育管理模式难免走上老路,大多数高校片面追求教育的进度和速度,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有效性,不仅严重地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导致了教育质量低下。
1.1机械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上过分地强调教育的程序性,以至于缺乏灵活性和民主性。比如通过事前编写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等来安排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进程。这一种机械化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在音乐教育上形式僵化,难以取得实际性的突破。
1.2管理内容高度统一,缺乏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习惯了“由上而下”的统一调配方法,由此导致音乐教育管理内容高度统一,指令性强,下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大多数高校要求老师和学生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管理模式过分追求教学的效率,下放权力不足,致使老师和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做出调整。
2.课程设置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2.1课程结构不合理。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选修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由于选修课程并不是向全部学生开放的,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音乐的熏陶。加上选修课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导致接受教育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2课程内容单一。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如出一辙,无非音乐基础知识、中外音乐鉴赏等几类课程。从课程上来看,教学内容非常狭窄,主要以基础类和鉴赏类的课程为主。大多数高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一般比较偏爱于鉴赏类的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有5门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就有4门,比例达到90%。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于建立有效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是如期、高效完成任务的保障,也是贯穿教学始终、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过程,在学校推进教学任务中发挥着全局性和整体性的作用,从而使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首先从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
1.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在音乐教育管理上校长和主管教学的部门不应再享有绝对的权力,适当地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由于每一个院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兼顾每一个学院系的自身特点。比如在制定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学校只要指出一个大概的教学方向就可以了,然后要求每个学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优势,制定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这一种分权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
1.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老师在一学期内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评价,以量化的形式来测定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2.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创新课程设置。
2.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教育目标设计等来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比如学校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增加一门音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弥补学生在中小学时对音乐认识不足的缺陷,基本达到音乐“扫盲”的目的。
2.2拓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鉴赏上,而要以音乐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课程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三类教育方向,学校可以设置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和音乐教育类课程,吸收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更有生命力的音乐知识进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建立高效的、科学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对于营造和谐的、有序的教学环境,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等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当前高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上仍然有不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变化,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将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可视化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远程教育管理;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34-02
Analysis of the 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of Distance Education
ZHANG Hao, HUA Dong-j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education management, visual manage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has been greatly favored by students, through the dept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fusion, change the mode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visual distance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visual distance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得到高度重视,采用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实现现代化教育管理,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是新型的管理模式,分析研究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使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1 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概述
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也称为现代远程教育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管理系统已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开放化、大众化、一体化的远程教育管理系统,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教育管理是规范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保障学生受教育的利益,以教育理念为基础,从而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是属于教育管理的范畴。对于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组成框架,其是实现现代化远程教育管理目标和保障远程教学正常运行的主要管理系统,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主要包括人员管理、教育管理、组织管理和环境管理,第一,人员管理包括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管理和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管理;第二,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育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第三,组织管理,主要包括学习中心管理、决策和评价管理等两种模式;第四,环境管理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规章制度系统,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信息可视化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2 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2.1 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
1) 翻转课堂概述,翻转课堂是“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注重学生课外学习和课堂知识的认知和总结,因此,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针对可视化远程教学管理,这就要求建立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如图1 所示,表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有利杠杆之一,其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架服务,也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应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学生自学的因素来构建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
2) 构建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核心模块,应包括网络教学视频资源整合、习题答案的过程性智能呈现、网络学习监控机制的可视化,第一,网络教学视频资源整合,首先应明确视频教学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视频资源,但是,这些教学视频资源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导致学生不能获取有效的教学信息,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视频信息,采用录屏软甲+PPT的方式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根据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设计PPT内容,并且采用语音讲解的方式,从而实现动态的教学讲解,明确视频教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细化知识单元粒度,由于视频教学信息丰富多样,若不合理细化知识单元,不仅不能获取有效的信息,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要求,应合理设置教学前视频和课堂学习活动的内容,对于教学中的问题,可以采用微视频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并针对性对其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微视频的时长应控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一般情况下,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二,习题答案的过程性智能呈现,由于网络系统中大多数习题缺乏针对性,大多数习题答案都是静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网络系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习题的练习,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将系统答案的过程性智能呈现,即为每个小题设置一项重做功能,使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网络学习监控机制的可视化,通过监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干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记录信息转换成一个可视化的二维表。
3) 支持构建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块,其主要采用B/S三层架构的数据层、功能层、表示层,如图2所示,其中,功能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教师登录界面、学生登陆录面,而数据层主要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教学资源的数据服务,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包括学生信息库、习题答案库、教学视频资源库和学习记录库。
2.2 MOOCs、Moodle课程管理系统
MOOCs、Moodle课程管理系统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系统,也被称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主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整合,。其具有共享的功能。对于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其是教师创建有效的在线社区,通过Moodle数据的预处理,并采用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交互式数字图像来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以便于学习者可以有效理解数据。对于Moodle新课程的创建,以学习内容为基础,有效整合学习资料,从而实现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交互,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教学活动模块、教学资源信息模块等两大类,其可以创建文本、页面链接等静态课程资料和课外作业、日志、调查评论等交互式课程资料,并且也可以提供聊天、论坛等交互专题讨论活动,尤其是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中学生记录的活动日志,其主要以日志文件的方式存储在管理系统中,通过记录课程信息、课程日期、学习者和活动项目等,使教师可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Moodle将日志保存在Oracle、Access等关系型数据库中,与文本文件相比,数据库更具灵活性、方便性,对于Moodle数据的预处理,其主要通过管理者来完成任务,而不是教师来完成,管理者需要对用户确认、事物确认、数据简化等数据进行预处理工作,但是,Moodle数据的预处理的前提是需要进行身份确认。另外,虽然Moodle系统预处理工作相对较少,但是,管理者应注重数据收集、创建汇总表、数据离散化、数据转换等处理工作,完善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使教师借助Moodle课程管系统来开展教育教学。
3 结束语
可视化远程教育管理系统是属于当前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并构建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和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促进教育教学顺利开展,推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顺平.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16-18.
[2] 王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03):258-262.
[3] 张永涛,藏智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3,14:89-90.
1.课程结构不合理
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选修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由于选修课程并不是向全部学生开放的,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音乐的熏陶。加上选修课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导致接受教育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课程内容单一
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如出一辙,无非音乐基础知识、中外音乐鉴赏等几类课程。从课程上来看,教学内容非常狭窄,主要以基础类和鉴赏类的课程为主。大多数高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一般比较偏爱于鉴赏类的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有5门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就有4门,比例达到90%。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于建立有效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是如期、高效完成任务的保障,也是贯穿教学始终、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过程,在学校推进教学任务中发挥着全局性和整体性的作用,从而使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首先从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
1.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在音乐教育管理上校长和主管教学的部门不应再享有绝对的权力,适当地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由于每一个院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兼顾每一个学院系的自身特点。比如在制定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学校只要指出一个大概的教学方向就可以了,然后要求每个学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优势,制定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这一种分权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
1.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老师在一学期内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评价,以量化的形式来测定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2.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创新课程设置。
2.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教育目标设计等来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比如学校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增加一门音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弥补学生在中小学时对音乐认识不足的缺陷,基本达到音乐“扫盲”的目的。
2.2拓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鉴赏上,而要以音乐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课程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三类教育方向,学校可以设置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和音乐教育类课程,吸收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更有生命力的音乐知识进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