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1:05:27
序论:在您撰写德育的核心素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德育渗透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以英语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合了学生情感、态度或价值观,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性表现。程晓堂认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由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等要素组成。他还强调: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而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发展交际能力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情感和意志品格等精神特质,也是德育的基本范畴,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必然举措。
二、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语言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兼顾德育渗透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大多数英语教师多借助于现在发行的英语教材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教材的内容承载文化、传递思想。其中有大量的德育内容,涉及保护环境、珍爱动物、个人关系、世界与环境、学校生活等各方面,如理想教育、安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行为礼仪教育、团结友爱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以及科学探索精神教育等。英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教学内容,结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性化的关注等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学量相关篇章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活泼开朗的个性,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强他们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素质,拓宽视野,增强爱国情怀,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兼顾德育渗透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动学习,积极调试和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包括学习态度、兴趣、动机、习惯、意志、方法和策略等维度表征。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圆桌会议、调查访谈等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可以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实现同伴互助,有助于加深学生之间的情谊。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中,德育目的才会得到充分实现。
3.文化品格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兼顾德育渗透
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指学生在课堂学习所了解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还可以利用多样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持续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从而实现德育的最优化。首先,利用微信公众号可作营造英语德育环境的平台。我校公众号设有TED演讲、每日谚语、歌曲欣赏等栏目。谢霆锋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演讲《追求梦想做自己》可以鼓励学生勇于追求梦想。《我的女儿马拉拉》更能教会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并克服困难。谚语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如:Never too old to learn. Never give up.其次,还可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歌曲比赛、英语角和戏剧社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更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产生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参加戏剧社的学生更是通过在研读剧本、扮演角色和分享体会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再者,可以倡导学生参加阅读深耕计划和写作工作坊活动,通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和创作大量的文学经典。如,指导学生利用两周时间,阅读《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与学生共同探讨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再指导学生以If I have only one hundred day to live...为题创作文章,让他们提炼自身对于生命价值的观点,有利于他们文化品格的形成,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思维品质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兼顾德育渗透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英语教师要将学生科学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批判性的同时,也要适时进行德育渗透。首先,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自身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英语教学能力,开拓创新的精神等都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善于把握契机,适度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其次,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半开放性命题作文――以约120个词进行议论,内容包括:
(1)你是否赞同上述观点?为什么?
(2)你今后应当如何做?
另外,还可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要求学生据此书写不同观点的作文。如,上课时要求学生做关于很多人在广场上打羽毛球是否会留下隐患的问卷,要求学生就调查情况进行写作,写作内容包括调查的结果、你的观点和理由。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还可根据话题引导学生树立公德心,不做因一时之欢而危害广场其他使用者的事情。
高中英语课堂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应该把高中英语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寓德育于高中英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自然渗透德育,使学生智育与德育同时发展。但教师进行德育渗透必须以学生实际为根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及心理需求和喜好等,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2]黄义娟.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着力点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5(5).
【关键词】核心素养;德育活动;养成教育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将很大程度上决定21世纪中华民族的素质构成和社会风气。核心素养包涵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通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视实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学生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校德育活动为龙头,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一)让学生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养成良好的习惯
重视礼仪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例如我让学生扮演老师站在讲台上,我在讲台下面扮演学生,我行了一个标准的45度鞠躬礼,并大声说:“老师好!”台上的小老师就说:“同学好。”此时教室沸腾了,有的要出来当老师,有的要当学生,我借此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训练,对每一组都进行评价,哪方面做的好,哪方面还要加强,老师认真的示范,加大力度训练,学生也引起了重视。每个同学都非常认真的练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接着训练学生坐、站、走的姿势,我在前面摆一套学生桌椅,给学生做坐的示范:头要正、身要直、脚放平,目视前方。又用标准的立正姿势站在学生前面示范站姿,然后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起立、请坐”,达到整齐划一、动作迅速,精神面貌好。我示范行队礼姿势,同学们反复演练,为开学典礼和以后每周一升国旗打下了基础。良好的习惯规范的教育训练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打下了一个文明礼仪的烙印。
(二)展示魅力,拓展自主管理的空间
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整个班集体充满活力、凝聚力。在班级里,我们以校德育活动为龙头,分别开展了“我与诚信手拉手、献出一份爱、出一份力、尽一分责”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对于每项活动的开展,事先都征求学生的意见,活动的时间、方式、内容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在“责任教育”活动中,学生们自发开展了一次“救书”行动。通过对图书角中破损图书的救护,学生们感受到了因自己的不爱惜给图书带来的“伤害”。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行动上的锻炼,受到了认知方面的教育。在接下来的一些主题活动中,学生们相继开展了“我送妈妈几句话”、“妈妈,让我拥抱一下”、“说到做到、攀登目标”等自主活动。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开展,他们都兴致勃勃,积极主动,而班主任则俨然成了一名普通的参与者。
(三)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集体的自豪感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特别重视班级形象和文化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班级环境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学生的个性。“小神笔”展示区张贴着小朋友们的毛笔和国画作品。“从小勤学、长大成材”几个娟秀挺拔的毛笔字时刻激励着班级中的每一个小朋友前进。“放飞梦想”栏记载着小朋友们优秀的作文、日记。在每期版报展示出来以后,一群小画家们总要争先恐后地为板报添一笔,还常常自我陶醉,希望老师能把其作品保留下来。当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他们服务于班集体的劲头更足了。而所有这些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增强了他们集体的自豪感,强化了集体的自主意识。
二、关注细节、找准养成教育的契合点
唯有对细节的不懈敲打,才能锻造出文明的精品。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主题,设计了一家三兄弟的角色:老大开了一家个体饮食店,老二在某私营企业集团担任部门主管,老三是中德合资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虽然是虚拟的情境,但由于材料都来自生活实际,学生感觉真实可信,学生跟着角色体验,很快就理解和感悟了这三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作用和异同。习惯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将坚持从“细节”入手,从“细节”做起,让每个学生都专注于学习的细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接受教育,挑战自我。
三、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1)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校交换意见,我们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家庭的朋友,与家长说话就变得容易多了,同时要使用文明用语等等。这样家长就会明白你是一位很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家访或家长来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为了让家长知道班主任对它的孩子特别重视,家访或家长来访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班主任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它产生老师对它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印象。这样从感情上容易沟通。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学生核心素养 培育 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会更加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从单纯注重学生的成绩,逐渐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但就当前情况来看,由于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效结合途径的积极探索,以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努力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针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效结合的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这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作用。
1 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 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
在相关调查结果中显示,目前我国高中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由于当前的社会逐渐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受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合作意识、沟通和交往能力不强,而且由于叛逆心理,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都比较少,容易出现极端心理和消极情绪,常常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读书无用论、小团体主义、早恋、自闭等不良现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私、自利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和吃苦精神较差;集体主义和大局观念比较淡薄,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缺乏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比较容易出现极端现象;部分学生表现欲强,很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等。总的来说,当前在高中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己不严厉、对物不怜惜、对事不满意、对人不感激”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负面心理和情绪问题。[1]
1.2 当前学校的德育方法和模式已难以满足和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模式已难以满足和适应高中生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针对性不强。由于家长和教师并不是十分了解和理解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因此德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不能很好的结合他们的实际思想状况与时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之间脱钩较为严重,德育工作内容缺少预见性和前瞻性,在工作开展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的发展规律,而且在内容上,也多是一些较为呆板、空泛的内容,能体现出一定的知识性和理论性,但引导功能和教育功能不强,自然也就难以得到预期的效果;[2]三是没有充分发挥出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对于高中的德育课程来说,很多都是单一的应试教育课程或者是知识教育课程,多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灌输,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实际关心的问题。另外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师来说,也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导致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脱离;四是单一呆板的形式,教育的实效性较差。随着不断增加与更新的学科知识,高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德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缺少情感共鸣和互动环节,难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三观”;五是不均衡的师资力量配备。主要表现在校际、城乡之间的德育教学差距较大,自然也就会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一。[3]
2 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应明确德育工作价值定位
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指的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问题是其重要的核心。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道德,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主流价值认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最关键和重要的,其内涵包括核心能力、知识、品质,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核心素B的高度来进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并不是仅仅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才华与智力。就目前社会中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来说,也更多的强调“德才兼备”,其中“德”作为主要因素。[4]在进行学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就是高中阶段,在这一时期内,学生的“三观”就会逐渐确立和定型,因此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2.2 注重德育课程定位
要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就必须经历行、意、信、情、知等不同的环节,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课程定位,遵循相关的规律,根据科学的定位,提出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措施方法。
2.2.1 科学定位有效德育
在相关研究结果中显示,有效德育的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层次细化,从内容层面来分的话,可以分成理想信念教育、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从阶段定位角度来分的话,可以分为最终目标、近期目标以及基本目标;从功能定义来分的话,可以分成幸福功能、意义功能以及正义功能。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基本上应该以体验式为主,分析框架需要按照概念、原因和可能会造成的问题这种三段式来进行。[5]
2.2.2 德育课程内涵定位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校自身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两个方面。随着不断深入推进的德育课程,其基础和前提是需要有效解决当前学生存在的焦点问题、核心问题以及突出问题,以存在的问题为德育课程导向,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德育课程设计。在进行课程框架构建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的评价、过程、管理、内容以及目标等各个部分,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灌输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校德育课程效果,同时德育力量分散和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因此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内课外的拓展性,其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有效改造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专题课程化、德育专题化”等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对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3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开展德育课程的原则和框架
2.3.1 培育W生核心素养以及开展德育课程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开展德育课程的过程中需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实事求是、寓教于乐、多维互动、价值澄清以及精当性原则。其中多维互动原则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价值澄清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所教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明确指出相关的危害和优势,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精当性原则是指由于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如果想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展示出更多的内容,教师就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炼、恰当,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弄清、弄懂实际问题,保证教育效果和学生价值认同,从而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3.2 德育课程基本框架
根据学校德育教育实际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在德育课程中应该包括生命与安全、法制教育、人生理想、冲动与自控、挫折与减压、手机与网络、组织与协调、交流与合作、早恋、交往、爱国、责任、分享、感恩、诚信以及孝敬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包含着相关的核心价值素养,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 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了相关的德育工作,以加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培育。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首先需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来明确德育工作的价值定位;其次是需要注重德育课程定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最后是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并制定出合理的框架,这样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彩虹,赵琴,汪茂华,汪晓慧,吁思敏,向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21-128.
[2] 刘晟,魏锐,周平艳,师曼,王郢,刘坚,陈有义,刘霞.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38-45+116.
[3] 王立宽,胡玉平,张翼.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6.7:108-115.
教材编写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学生为本”历来被视为基础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也成为很多老师挂在嘴边的“教学真经”。但在当前的德育学科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这一原则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从教材编写的表现上来说,就是以训导的口吻给学生树立标杆,以所谓“正确的道理”作为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成为定论的接受者。尽管这种做法一再宣称“是为学生考虑”,但实际的效果却不敢恭维。很多学生因为教材刻板和生硬的表达,对于德育学科望而却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今后学生培养方式的更新提供了根据。“学生为本”的问题,被进一步转化为“以学生的什么为本”和“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所要面对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正是与前述问题密切关联的。以此为背景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必然要面对和回答这两个问题。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自己的教材特色。对于“以学生的什么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课程标准》对于“负责任公民”的界定和要求,明确底线思维、责任意识,从基础理念的层面突出学科教学的根本性质。同时,对于《法治大纲》所要求的法治意识培育,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予以科学、充分地落实,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公民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学科要求有机融入德育课程体系,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和修订前的版本相比,这一版次的教材,需要落实的教学内容更多,这些内容的指向也更明确。对于“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学生视角、关注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以学生学科能力提升为抓手,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向。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材面对的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这个理念下,学生不是学科内容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具有生命整体性的未知世界探索者。教材面向的是发展中的人和变化着的社会,因此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留白,让学生在变化着的现实中体会成长的美好、感受发现的乐趣。这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首要法则,也得到了充分落实。从目前呈现的情况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教材呈现方式:
体现学生视角,教育寓于生活
有学者曾经提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达到八个字的要求:老师好教,学生爱读。一本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除了要遵循《课程标准》和《法治大纲》的要求之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说,“老师好教”要求教材在相关教学点的落实上要明确到位,这样才能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德育课程的任务要求;“学生爱读”要求教材具有生动性和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接受,使得德育课程的教材文本变成学生德育学习的生动读本。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订过程中致力于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从“老师好教”的维度来说,我们突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与教材呈现的逻辑性的统一,按照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明确了主要教学内容的布局方案。每一个核心教学内容,在教材中都以黑体字突出显示。将这些核心内容提取出来,就构成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找到核心教学点,迅速掌握教学需要“落地”哪些教学内容。
从“学生爱读”的维度来说,我们突出德育与中学生扩展社会生活半径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统一性,将德育寓于学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从可感可见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自主思考、实践探究,发展我们要“教给”他们的品格和能力。教材设计了主辅文结合的呈现形式,主文内容准确、精练,辅文内容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是对主文内容的贴切阐释与补充。除了主文和辅文,教材设置的“各抒己见”“知识链接”“社会观察”“活动平台”和“扩展阅读”等栏目,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对于教学内容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材案例等教学素材的遴选坚持经典性、思辨性、适切性,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吸收给养,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注重挖掘教学素材的德育价值,真正做到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主文内容不断线,辅文栏目相补充”的体例设计、定位准确的栏目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图文结合方式,都是致力于提高教材可读性和吸引力的努力和尝试。
教材实施设计:
利用多样方式,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育改革
1.开展教育改革的意义
以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努力进行德育新模式改革,使学校的德育特色得以巩固与升华,同时对其他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对于建立三观与强化明辨是非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核心素养在学生成长阶段,既可以培养学习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对情感和三观的建立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并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2.开展教育改革的目的
2.1强化改革理念
强化对立德树人理念、核心素养内涵的宣传和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认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思维方式。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生活中,借助少年军校这个载体,充分运用“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强化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逐渐成长为学习勤奋、意志坚强、个性鲜明的学生。
2.2开展教育改革实践
推进小学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真正将提高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素质能力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方面开展活动,努力将单向的“满堂灌”模式改变为多层面、双向的互动模式。各类特色学校应砥砺自身教育的特色,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少年军校可以邀请部队教官讲解国防知识、解放军建军史等,开展国防知识图片展,定期举行军校体验活动。同时也融入具体学科教学中,如在体育课中增加军事体育游戏;在音乐课中增加爱国爱军歌曲学习等。
3.研究过程
3.1界定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查阅有关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研究的书籍、论文、资料及文献,界定立德树人的本质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学生阶段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总结推进开展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作用。确认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2调查分析“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现状
搜集少年军校有关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制度、文件等,分析本校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学小组、教师等在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出影响学校德育效果和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方便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3.3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本校教学改革现状的实践调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4.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4.1加强课程内容融合
我校的艺术科组的老师通过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感悟,对课程进行了提升改革,整合合唱队、舞蹈队、行进打击乐队,成立了少年军校艺术团,把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少年军校的课程相融合,在军校的步操基础上加入音乐艺术。教师们在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意识,以生为本,学生自己记录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把训练日记本变成了训练字典,在动作不到位的时候找出问题根源,然后通过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解决问题。以上措施极大地发扬了军校砥砺精神,丰厚了军校文化底蕴,提升了军校育人品质,引导学生树立了拼搏、奋进、团结、进取的思想。
4.2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除此之外,还着力以少年军校为切入点,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促进少年军校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3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我校发挥教学优势,拓宽了少年军校中的学习路径,强化素质培养重要性,让学生的学习策略多样化。在少年军校,我们一改过去简单重复站军姿、练行进的枯燥训练,取而代之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甚至可以是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兼而有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 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07. 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非革命性的转型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贤才,国之宝也。”当今世界,所有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当代教师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承载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培养贤才的重任,需要全面履新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升,培养现代的优质人才。
一、人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核心素养
人的核心素养重点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经合组织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形象的认为,这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三个维度。
“人与工具”主要指人们利用语言、数学、审美、技术和学习等工具,进行社会生活和创造性工作的素养。“人与社会”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中具有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涉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人与自己”主要是指人具有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以及具有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概括就是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师,除了自身具有“人的核心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诊断指导能力。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三个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澄清正确的教育思想,其根本问题是要理解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师要从“学科人”变成“学科教育人”,培养的目标要从“培养学科专家”变成“利用学科内容作载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人”就是教师要熟练的应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协助学生发展。一是利用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解,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策略,实施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就是教师要熟练应用教育教学评价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缺陷进行诊断,设计和实施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矫正方案。进一步概括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除具备优良的“人的核心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优秀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群体(个体)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在我国学校制度中,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就是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这两项工作正在由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逐渐熔合。下面笔者就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两个角度来分析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
1.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形成的行政班级管理者,其任务是班集体形成和管理、班级教育的实施和班级教学的沟通。
班主任的教育技能主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坚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其主要教育技能可分为:
班集体形成技能。主要是根据所任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特质,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逐步形成的班级特色。对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是培养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好场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就是团队 合作。
主题班会技能。根据班集体形成的要求,自主选择班会的主题,确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班会方案(含驱动性问题设计,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组织班会开展,并能评价班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取得的效果。
班级活动组织技能。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撰写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关的安全预案等),并完成活动组织工作,评价活动效果。
沟通技能。班主任要与学生、学校德育处、班级科任教师(含召开科任教师教学分析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含召开家长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的沟通技能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技能。
个体诊断和矫正技能。根据学生个案情况,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矫正措施,实施有效干预,评价干预效果。
从我国学校班主任的职责看,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肩负着“人与社会”中的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培养,“人与自己”中的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等自我反省素养的培养,承载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个好班主任就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培育一群好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班主任专项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也是很有意义的。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和原理,自觉能动的进行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可分为:
课程理解和规划。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发展者,课程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在教学中得到发展。“课程理解和规划”技能主要有,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解能力,含课程的理解、单元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解,特别是形成对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能进行教学规划,确定教学节奏和课时安排。二是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进行教学资源的选取,补充为形成核心素养而需要的新的事例和教学资源,使课程得到新的发展。三是根据自身能力,开发校本课程,能设计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在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大赛”)中,中学语文的学科项目“教科书研究与使用”,中学思想政治的“时政评析”,历史的“故事评析”,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问题评析”等均属于此类技能的考核。
教学分析和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和评价等进行设计。根据立德树人、学科德育和课程育人的要求,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省“第二届大赛”中,“教学设计”项目属于此类,在“第三届大赛”中,选手需要进行片段教学,实质也要进行教学设计,只是不需要书面表达出来。
教学技术和应用。教师要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技能,如实物展台、多媒体设备、录播设备、3D打印、计算机等。二是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如查找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动画、视频(含3D)、几何画版、学科OFFICE、网上阅卷、质量分析软件等。三是会使用常用软件制作课件。四是能利用微课程、电子书包和网络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如“第一届大赛”的课件制作,“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地理科,都有电脑绘制地图的项目。
课堂组织和教学。这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技能,主要包含组织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应用、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启发思考、板书和板画、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流程控制和应用生成的教学资源等。课堂组织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是培养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的好场所,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或实景教学活动进行教育。“1-3届大赛”都设有片段教学项目除考查课程理解和教学设计外,主要就是考查课堂组织和教学。
作业布置和辅导。作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目标到达度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有效的进行多元化的学科作业设计,合理的布置学生作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等技能。多元化作业的布置和实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试题命制和评价。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试卷命题蓝图。目前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蓝图设计,要根据基于标准的命题原则,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根据命题蓝图,按要求编制或改编试题,组卷形成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合理设定评分标准。能利用网上阅卷软件或手工进行评卷。利用教学质量和试题质量分析软件,科学地分析试卷和试题的命题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有条件的还要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业诊断,提出学习诊断和改进建议,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试题评析和试卷讲评。如“第三届大赛”数学的“解题析题”,地理的“命题设计”,综合素质测试的“评价”均属于此类。
课堂观察和反思。能利用课堂观察理论进行课堂观察,根据量表进行记录,并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立和达成、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评课均属于此类。
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研究和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技能有,一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会查询资料,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实施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能根据实证结果,通过思辨得出合理结论,撰写论文,指导教育教学改进。二是能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第三届大赛”综合素质测试的“教科研能力”和“论文修改和评析”均属于此类。
学科专项教学技能。各学科的专项教学技能是最有学科特点的,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技能。如“第三届大赛”的理化生科学的“演示实验”,英语的“口头作文”均属于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