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乡村振兴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0 11:05:27

序论:在您撰写乡村振兴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乡村振兴措施

第1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经营管理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及发展的根基。“三农”问题直接影响民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目前,我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将乡村振兴作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强化经济经营管理,达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效果。由于政策、环境及农村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提升经济水平造成很大困扰[1]。因此,要针对农村地区实际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1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1.1加快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主要针对“三农”问题提出政策方针,包括生产技术升级优化、生产模式调整以及农产品安全管理等。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显著提升农村农业生产加工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改善区域农民生活品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作为一项具体的措施,应在当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配合相应的政策和方针,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和策略,围绕民生问题,显著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水平[2]。1.2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而且可以确保农村经济稳定、有序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村经济产业中存在的发展速度缓慢、市场混乱等问题,形成相对规范、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一方面可以对农村经济行为方式进行有效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

1.3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城乡发展差距一直是制约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特别是当前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直接导致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增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和调整,实现农村经济方面资源的合理、高效分配,让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4]。除此之外,当前我国积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样是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的体现,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也可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4助推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经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之一,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由于区域条件的差异,各地经济产业结构存在本质的区别。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强化经济经营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对地区经济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实现生态效益和自然效益的增长,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建设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现状

2.1缺乏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

受到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使得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效率受到影响,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实行集体经济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农业生产过程很大程度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例如自然灾害、恶劣气候等造成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降低。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经营管理机制是关键。建立完善的经济经营管理机制能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合理化,提升农产品加工生产质量,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2.2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涉及的内容和因素很多,只有综合考量才能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目前,个别农村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存在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高质量生活,选择去大城市谋求发展,农村仅剩老人和小孩。这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无法高效推广和运用,同时使得经营管理工作开展受到影响。

2.3监督管理不到位

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农村地区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直接原因,给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水平造成困扰。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不断升级优化,但是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资金管理存在风险,投入的资金难以落到实处,使高端技术和设备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限制了农业生产水平提升,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监管不到位也导致农村经营收入出现不确定的情况,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经费没有纳入经济管理预算体系中,导致经营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进行。

2.4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没有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充足的支持。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不规范,很多道路是土质道路,交通运输受到影响,给区域经济建设水平提升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信息化技术虽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和运用不足,造成生产技术和设备自动化水平低、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3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措施

3.1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尽可能地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薪资和待遇,规范绩效考核机制,最大程度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经营管理主管部门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对人员开展定期有效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管理机制以及相关政策体系等,有效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为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其次,要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做好宣传工作,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引导人才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中。例如,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标准等,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为推动乡村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2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化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理念,确保农业生产稳定性。在实际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要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整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加强投入,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让农业生产质量符合标准。应降低土地、水等资源的使用量,发挥节能环保的生产效果。现阶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大势所趋,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必须协调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挥防止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效果,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农民经济收入。首先,改善现有的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结合先进技术和工艺,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模式,扩大就业机会,避免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提升居民经济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其次,在政策方面加强扶持和引导,鼓励外出人口投身于家乡建设。政府可以出台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降低税负,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3.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才、资金及政策等方面加强扶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为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对农村交通运输状况进行优化,改善交通条件,为地区居民安全出行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保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此外,应强化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全面覆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居民致富。

第2篇

关键词:乡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问题 措施

一、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的重要意义

乡镇财政的有效管理不但有益于管理乡镇工作的进行,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对于乡镇政府而言,它是乡镇公共服务职能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我国乡镇经济水平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也不断取得较大的发展。近些年,在政策和经济上,我国都加大了对强农惠农的投入,乡镇财政的工作越来越重,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其财政收支规模也越来越大,这给乡镇财政管理带来了更多更新的困难和机遇。因此,对于我国乡镇地区而言,立足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现状,构建乡镇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机制,改进财政收支的形式,这不但能够把乡镇地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保障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而且有益于乡镇总体财政效益的提高,便于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乡镇区域财政经济的资金管理。

二、我国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扩面进展缓慢,涵盖范围不够全面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在市、区级已经全面覆盖,但在乡镇进展较慢。南通市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于 2009 年启动,通州区在金沙镇等3个乡镇率先试点。于次年在全区各乡镇全面推开。至2015年我区乡镇国库集中支付还仅仅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今年在部分乡镇试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并举。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研究出台了公务卡结算管理制度,并推广使用公务卡。至今苏中地区仍有部分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刚刚启动,苏北地区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才刚刚开展试点。这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革进程。 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尚未涵盖所有财政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的项目和金额较少。

(二)基层领导对于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知不足

作为一种新兴的财政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乡镇基层工作管理者中尚未形成明确的认知,这主要有以下二方面的原因:其一,乡镇基层领导对该制度学习认识不足,没有理解该制度的本质内涵,更无法将其应用于平日的工作之中;其二,由于无法理解该制度的优势和本质,自然不会充分意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甚至某些地区的乡镇领导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认识存在错误,他们认为该制度的执行会极大地削弱乡镇政府资金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这对乡镇财务的管理权有直接而严重的影响了,不利于乡镇财务的管理。

(三)乡镇财政专户管理不合理,机构人力配置紧缺

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我国采用了开设专户策略,在专户管理上给予了的足够的重视,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但在我国乡镇地区,财政专户方面上缺乏严格的规范管理。这就造成乡镇财务混乱的现状。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乡镇财政机关对专户设置不合理,阻碍了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乡镇财政所人力配置紧缺,更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绝大多数财政所都达不到乡镇总人口每万人配备1.5人的标准。目前,乡镇财政所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不相容岗位不能完全有效分离。人员的缺乏造成财政内部难以控制,资金管理工作不合理。

(四)预算编制水平不高,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给乡镇财政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带来了前所谓用的挑战。伴随我国财政制度的完善,预算编制也日渐趋于成熟,但尽管如此,其仍存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譬如,编制标准缺失、程序不合理等问题。乡镇工作与老百姓的利益联系最为密切,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障碍,乡镇预算经常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其难度系数较大,这给实现预算编制的细化带来了巨大麻烦。除此以外,乡镇预算工作并未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只是采取增加预算量的措施,使得预算管理难以实现规范化。而且基于这种情况下,即使实现了预算编制细化,预算管理也过于片面,也只是将日常的基础性支出计算在内。加之,乡镇基层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根部无法跟上预算编制的发展要求。

近几年乡镇地区办公设施已经得到一定改善,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乡镇地区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加深,进一步加大了这一差距,乡镇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仍然要面临长期的挑战。

三、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乡镇地区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科普相关知识

乡镇政府的支持是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乡镇领导者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知水平至关重要。财政部门是该制度的具体执行机构,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解读该制度的优势和本质,以消除基层管理者的误解和疑虑。这样才能取得领导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也应当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并在当地人民群众中进行科普,使乡镇人民认识到推行该制度的重要意义所在并拥护该制度的推行,如此才能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乡镇地区的落实。

(二)实现账户体系标准化

推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首先应当建立乡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账户体系标准化是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前提与根本保障。乡镇财政所应当按财政部总体要求,设置国库集中支付清算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财政专户。财政所应当加强专户管理,对专户实行开户审批、备案并年检等措施,同时对现有的专户,视具体情况予以撤并。原则上一个乡镇只能开设一个财政专户,对不同性质代管资金实行分账核算。建立规范化的账户体系,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现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管理。

(三)增加乡镇财政所人员配备,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在乡镇地区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这极大改善了乡镇财政单位的资金支付、会计核算等工作形式,而这一制度执行最终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目前财政所的人员偏少,年龄偏大,业务能力不强。因此,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尽快吸纳优秀人才充实基层财政队伍,对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增加横向基层工作人员的交流学习。综合提高财政所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从而推动该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细化预算编制

细化预算编制可以使乡镇财政情况更加精确、更加科学,便于该制度的执行。可行、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需要精细的部门预算为其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乡镇财政所应当加强对所属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指导,改变现阶段仅以功能科目分类的粗糙预算编制,偿试以功能科目和经济科目双重分类的细化编制方法。使得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相对应,部门预算才能严肃有效执行。所以,全面实施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是推动乡镇地区财政单位顺利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

(五)实现乡镇财政单位的信息化建设

高水平的信息建设可以极大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乡镇财政单位应当将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应用于财务管理,实现清算银行、银行以及财政单位的紧密连接,实现财政单位全网络覆盖及业务网络的数据传输,进而为乡镇国家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代艳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探索及解决对策[J].财政金融,2016(4)

[2]宋晓艳.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城乡经济,2015 (46)

第3篇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建设用地的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而统筹规划作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手段,其面临沉重的任务,并对乡镇土地规划工作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虽然,各个地区依照国家标准编制了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乡镇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1.1规划方案单一

在第二轮土地规划修改和整编中,依据国家的相关要求来对用地规划进行设置和详细划分建设区,虽然增加了规划的灵活性,但因物质条件、人力资源、资金、科学技术等多项内容的制约,使得原本繁琐的土地利用问题太过简单,加之规划自身具有一定的制约性,部门规划仅仅制定了一种实施方案,且尚未编制针对性的预案。一旦物质条件等制约因素发挥作用,将会导致规划无法有效实施。部分政府忽略土地规划,且乡镇抱着应付的态度,单纯地分解上级指标,形成了土地规划工作脱离现实生活的局面,大大降低了指导作用。

1.2缺乏创新性以及可操作性

在土地规划工作中,片面强调评价,过度关注农业用地评判,忽视资源整体优化,忽略空间布局,其中在未来项目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土地规划缺少创新性,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到位,固步自封,观点陈旧,大大阻碍了项目的开展,体现不出来土地规划的合理性和现代性。另外,部分乡镇土地规划缺少对当地民俗风情的考虑,导致地方特色不明显,缺少可操作性。

1.3部门之间衔接不到位

部门之间衔接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引导力度不足、落实不到位、规划不完整和沟通不良等方面。国家针对乡镇土地规划工作在交通运输、生态环保以及水利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保证有效衔接,然而在具体的规划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待土地规划批准通过后,一些乡镇重新进行乡村规划工作,再次开展集镇规划。同时,这两者还和乡镇土地规划存在衔接不到位的问题,有些甚至将基本农田作为乡村建设目标,使得基层执法人员面临较大的操作难度,群众极度不满,干部不认可。上述规划的不协调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制约了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还有一些规划刚刚审批完,需要重新修改,外加规划严肃性的制约,导致部分项目无法实施,毫无规划指导意义。

1.4乡镇建设实施困难

在乡镇土地规划工作中,虽然不同级别部门协调工作,且人民群众也有所参与,但在实施环节却存在地方政府片面关注文明建设、重视招商引资等事项,忽略意义深远、经济利益不明显的工程的建设,例如,在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土地调整问题,村干部对这一问题均持有回避态度,群众建房需求比较严苛,形成了一种房屋建设依赖公路修建的局面,犹如一条线,失去了乡村建设规划的意义。

二、做好乡镇土地规划工作相关建议

2.1制定规范化的技术标准

依照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水平、文化建设等众多影响因素,着重探究乡镇发展态势,借助先进的方法深入研究、科学分析,编制合理的动态可行性规划。通过动态方法来分解规划,同时,每一阶段应配有清晰的任务指标和可行的预案,从而无论出现何种情况均可正常实施规划,全面彰显规划的发展性和指导性。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工作人员,仔细研究,编制科学的技术标准规划,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优化,最终形成健全、成熟的土地规划标准与规范。

2.2建立规划监管机制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高度发展时期,城镇建设进程较快,只有依托实际情况,不断整改土地活动,才能确保土地规划的正常开展。虽然,每一年国土督察局均会按照常规对土地利用情况和管理水平进行检查,但是还应围绕规划实施编制完整的长效机制,主要包含政府机构主导、部门监管、人民群众参与、及时公开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规划按照正常轨道不断实施。乡镇土地规划具有繁琐性,且十分紧迫,还要求应具有发展性。因此,规划人员应推陈出新,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主动参与学术研讨会,掌握最新技术,切实提升规划水平,全面保障规划质量,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

2.3做好各个部门衔接

在乡镇土地的实际规划和管理活动中,充分利用先进方法,进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管理活动的规范性。乡镇土地规划不仅是调整和控制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手段,还是乡村建设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应有效完成规划建设工作、合理规划村庄格局,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灵活应对村转改造问题,禁止一刀切,固定的建设规划不便于实施操作。同时,还应合理衔接集镇、乡村和乡镇规划,确保规划的效力,一旦通过批准,则应全面实施。各地政府应参照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一户一块田工程,并提高土地流转速率,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促进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2.4加大监管力度

2.4.1优化土地管理。在土地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守“有效调控、改进结构、有效利用、集中集约”的原则,严格遵守政策法规和经济体制,确保土地规划处于正常轨道,进而构建一套健全的监管体制,以免在规划实施出现中断的现象,恰当运用先进技术,构建合理的数据库,针对规划实施编制科学的查询体制和可行的检测制度,确保乡镇土地规划的正常开展;

2.4.2强化监管。在落实乡镇土地规划阶段,提倡构建综合性工程,在该工程中依托乡镇政府,以乡村为基本单位,坚持业务部门的引导,全体村民均参与;提倡当地政府在年度考核指标中,将违法用地治理情况和违法建设整改效果列入其中,并以此为依据来开展评优评先活动,采用一票否决体制;提倡参照土地违规处理规范,着重监管乡镇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将耕地保护情况列入干部考核指标中,签订合法的目标责任书,一旦出现违规违法现象,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进而提升国土监察工作的权威性,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只有有效结合疏通和堵截,才能保障乡镇土地规划的正常实施,严抓违规违法现象和规划落实情况,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土地几率,实现当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结语

第4篇

基层反映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意愿不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的意愿,我县开展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活动和村民调查问卷,对村民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进行了收集,通过引领群众提高对现代农村建设要求、特点以及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并根据各村情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主要措施:

一、坚持宣传为主导,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力度

1、成立宣传小组,通过进村入户、道路横幅等多样化进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知晓度。

2、做好村民调查问卷工作,通过收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愿、相关意见建议等,分析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度,并整理出解决措施。

3、做好乡村振兴模范村的宣传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乡村振兴工作对村内的建设、环境的改变及生活上的便利,从而提高村民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二、因村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4、科学制定县级、乡级、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以推进区域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县域统筹、以镇带村为途径,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着眼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助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农业打造、民宿农家庄园建设等,让农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5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宽生兰”为你整理了这篇农业农村局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农业农村局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总结

每年一度的政协提案工作是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坚持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把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做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将提案办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做到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责任科室上下联动,互相协调,既提高了办理质量和效率,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

一、提案办理基本情况

今年我局共承办政协提案8件。经过认真梳理,8件政协提案分别从农业及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3个方面对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不同建议。其中涉及农业发展方面2件,乡村振兴建设6件,农产品质量安全1件,在今年的8件提案中,需要2个及以上科室答复的就有5件,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面对不同提案提出的繁杂问题,我局按照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对8件政协提案认真进行分析研讨,制定相关办理程序,确保高质量完成办理工作,8件政协提案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做到了按时办结率100%,答复满意率100%,实时反馈率100%。

二、提案办理主要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明确职责。我局始终坚持把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作为促进全局工作的强大动力,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作为检查工作的一面镜子。在收到提案后,迅速对具体办理环节及注意事项

进行安排,局主要领导对提案逐个签批,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综合科牵头协调,各科室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工作方式,确保每件提案办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规范程序,确保质量。为进一步加强提案办理工作规范化,严格提案办理程序,坚持综合科收到提案后,列出政协提案办理表,明确答复科室及人员和时间,将办理任务分解到各科室,由各科室初步提出答复意见,经主办科室汇总与代表委员沟通后,报领导审核,写出正式书面答复意见,再与代表委员预约时间,当面答复办理,填写办理意见反馈表,让每一件政协提案在接收、答复、反馈中,环环相扣,不落漏洞,杜绝推诿扯皮、敷衍了事和重答复轻落实现象发生。所有建议、提案均按统一格式进行回复和反馈意见。今年8件政协提案,全部面对面答复,并严格按要求报送区政府督查室、政协提案处,同时做好了整理归档和网上公开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今年的政协提案在办理工作中发现,委员们对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比较关心。历年来,乡村振兴工作都是农业农村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持续多年的不断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宅科村、小庄村为主的特色效应,“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效益逐渐显现,但仍然存在一些“空心村”和荒废破败房屋。对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建设将作出如下打算:

一是规划先行,广泛宣传。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乡村振兴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通过进村入户、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看到乡村振兴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

二是加大投入,细化分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同时多方筹资,全力搞好乡村振兴建设。在建设中采取对口部门投资,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全力配合各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机制,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抓共管,尽心尽责。

三是强化监督管理。推选村民代表成立监督小组,建立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制度,接收群众监督,确保乡村振兴建设如期完成。

我局将继续对委员们关心的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跟踪督促,着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把办理工作转化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创新工作措施,夯实工作基础,提高工作质量,为打造“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品质之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6篇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是乡村经济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它不仅能将乡村与城市紧密连接,成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拥抱大自然的有效方式,还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环境生态和谐以及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严贤春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的《生态农业旅游》,以生态农业为背景,探讨与分析了农业旅游基本理论,并详尽地介绍生态农业旅游具体实践措施与涉及到的各类问题,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生态农业旅游》全篇共七章,主要包括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知识、生态农业旅游者及市场开拓、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环境与保护、生态农业旅游业及运作、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管理等。

该书系统且全面地阐述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论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助于读者对生态农业旅游产生基本了解。此外,该书还针对丘陵地区的地貌环境特征,提出适合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垂直生态观景模式”,为生态农业旅游多元化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读全书,不难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可作为农业及旅游类学科的教学辅导用书,也可供林业、农业及旅游业相关工作人员阅读学习。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所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经营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在强调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将生态、农业与旅游项目有机融合,并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活动与经营模式,吸引广大游客到乡村进行风景观赏、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品味农家风味等休闲活动。

然而,随着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愈发热烈,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首先,商业化严重,乡村特色不足。许多农业旅游经营者为追求即时利益与城市风貌,经营环境和旅游项目的设计过于商业化,缺乏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反而会极大地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经营的长远发展。其次,服务水平差,缺乏专业人才。因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快,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导致行业内部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工作态度不端正,从而阻碍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意识不到位,忽视生态保护。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者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前提,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加以重视,而在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部分游客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振兴是国家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现代化农村所实施的重大举措,其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密切联系,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全方位进行振兴发展:一是加强人才振兴,大力招揽乡村优质人才,培育专业、实干的农民工作队伍;二是加强农业振兴,借助高新科技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三是推动文化振兴,强化乡村思想文明教育,提高农民基本文化水平,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四是推动生态振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处理生态农业旅游的部分问题,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能让乡村振兴战略落于实处,发挥其有效作用。加强基础建设,发扬乡村特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保障当地人民生活基础的前提下,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扶助政策。与此同时,将当地自然风光和特色物产资源融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不仅可以彰显出当地独特的旅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高效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当地各级部门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以农民为核心的地方人才队伍,以推动乡村振兴。此外,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还要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水平以及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培训,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带去良好的旅游体验,从而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重视生态问题,提高保护意识。无论是政府部门或旅游经营者都必须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才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生态平衡发展意识,并制定出一系列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方位落实,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助力。《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以生态农业旅游理论为基础,对相关实践与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包含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农业旅游研究著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能有效推动旅游行业发展,为其提供更多机遇,另一方面,还能大力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乡村迈向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7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5]陈永驰.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