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1:05:26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发展因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根据对相关指标的分类,具体分析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因素:能源消费总量(X1)与碳排放(X0)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8,为所有指标中的最大值.这反映出,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是导致目前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煤炭消费总量(X2)与碳排量(X0)间的相关系数为0.964,结合考虑煤炭在当前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这反映出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降低碳排放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开发以水电、核电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人口因素:城市化率(X3)、总人口(X4)、从业人员总数(X5)与碳排放量(X0)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995、0.994,显示出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当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产生在城市地区,从其高达0.994的相关系数可以也看出,城市化率越高,碳排放量越大.而人口则是碳排放的来源载体,只有通过人工的劳动和社会生活才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这一点也可以从总人口以及从业人员总数和碳排放之间的极高相关系数看出.经济因素:GDP增长率(X7)、第三产业比重(X8)与碳排放(X0)的相关系数(0.63、0.745)相对较低,但是其绝对值仍远远超过了0.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9)、GDP总量(X6)与碳排放(X0)之间的相关系数则高达0.992、0.996.这体现出以这四个指标为依据的经济因素与碳排放量间有着较密接的联系,经济发展的能源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碳建设的压力.技术因素:高新科技的运用,对于低碳经济的建设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具体的指标来看,碳排放量(X0)与单位GDP能耗(X10)、碳生产力(X11)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72和0.97.这说明走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使用,科技的发展可以开阔我们的生存空间,提供新的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并且可以通过实现节能减排以及产业升级转型提高碳生产力来减少碳排放量.
2基于I=PAT修正模型的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原模型中考虑的是人口对环境的压力[5],故而其选取指标A为人均财富.在本文中,为了能够准确分析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因素间的定量变化,特在传统的I=PAT模型中引入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GDP总量)以替代人均财富指标,式中,用I代表碳排放总量,单位为万吨;P表示总人口;A则表示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用GDP总量表示;T是指单位GDP能耗,代表技术因素.通过各因素中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在人口因素中选取总人口(X4)指标、在经济因素中选取GDP总量(X6)指标、在技术因素中选取单位GDP能耗(X10)指标与碳排放总量(X0)进行回归分析,所取样本数仅满足最小样本容量要求.因此由方程2可以看出,影响湖南省碳排放的因素按其对模型的解释能力依次为总人口、单位GDP能耗、GDP总量.具体来讲,总人口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14.0155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1.506186个百分点;GDP总量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0.405073个百分点.
作者:常骞 柴志阳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投资;消费;实证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改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它即既财富量的增加也是经济体制的改进、社会结构的创新。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某个事物的多个因素进行一定的数学归纳或统计分析的过程。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且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吧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以下六个:1、劳动;2、规模经济;3、资本存量;4、资源配置规模;5、知识进步;6、其他。此外,在宏观经济学里面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我们采用的是被大家认可三因素理论。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收集
影响经济发展因素时间序列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这里用省内生产总值(y)代表经济的发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表示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2)表示消费水平。并且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的模型如下:
Y=β0 +β1X1+β2X2+μi
在上面的式子中;Y表示的是生产总值,x1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β1表示的是系数,β2也是表示系数,μi则表示随机扰动项。利用该模型对上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经济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变动的关系。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在通过异方差检验之后可以看出t检验与f检验都还算显著,其结果为:
Y=156E+10+280248X1+00705X2
t=(08767)(-81978)(-06861)
R^2=09235 , DW=09826 , F=603591
这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每增加1亿元,省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80248元,居民消费指数每增加1,就会导致省内经济增长00705。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a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投资又要看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能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居民的消费可以看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指标。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历来都受到国家及其众多学者的重视。
(二)政策建议
1、贵州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两高”、机场等为主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贵州的基础设施正在的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信息网络突飞猛进,贵州正在迅速与世界拉近距离。当前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相关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贵州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机遇期到了。贵州经济应随着这时期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而寻求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2、利用能源优势,建立长久的发展产业
贵州有江南煤田之称。此外,还有铁、铝、锰等多种矿产资源,还具有储蓄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能发电量非常可观,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的水流发电,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3、快速建立产业带
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同时也要保证第一产业不被冷落。以工业聚集为重点区域,主动对接项目承接产业。
4、大力发展地方产业
以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方环境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好。贵州奇特的地质地貌、特色各异的民族风情以及许多还没有人涉足的生态环境等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在这个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时代,贵州在发展中经济应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强旅游的开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实际条件有针对性的改进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农村劳动人员年末的数量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表面劳动力等因素增加后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数量主要通过工作时间确定但是具体的农业工作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因此通常利用劳动人员的数量来进行劳动力的确定.在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时可以将从农业生产年末的数量作为劳动力的参数.农业机械的总动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传统的农业人工操作的比例较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增加农业的产出所以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代表因素.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土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大量的空闲土地这些空闲土地影响到农业的总产值.农业播种面积表明农业种植用地的总数量包括没有利用的闲置土地该影响因素表示土地资源的种植潜力大小.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很大一部分.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类型组成结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投入的数量会影响到农业产出的数量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投资贷款农户自身三个方面.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设施技术更新的支出的费用.贷款主要是应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贷款资金农户的投入是指农户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农业进行的投入.国家政府补贴和惠农的力度也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对农业的价格补贴农村种植土地的资金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对于行业人才衡量标准难以把握要实现定量分析人力资源水平非常困难.通常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气象灾害是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耕地面积辽阔受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众多灾害的面积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可以导致农业产量降低严重的自然灾害将会导致农作物的绝产因此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确定农业自然灾害大小时通常选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面积作为衡量农业自然灾害大小的重要参数.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因素或者某些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因素共同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际分析得到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农业经济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渐的增多劳动力投入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富余的劳动力逐渐投入到非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首先要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行业保证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稳定.同时要结合当地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保证特色产业优中更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通过大力发生非农业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明显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牲畜的死亡等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为了不断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显著的各个因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对影响我国农工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应当尽量的避免和减少.例如在气象灾害方面大力发展气象灾害的高效准确预报技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防护.重点分析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结论
关键词:企业;经济发展;财政税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时间:2014年4月29日
企业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税收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要应对财政税收的改革以实现企业更好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发挥企业的作用,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税收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内容存在缺陷,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财政税收政策也在不断的改革与进步,但其内容还是存在问题,在一定方面上限制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在税收政策上,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制度,造成纳税额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所得税的基准税率也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减弱了投资的兴趣。
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其法律制度也在随之变化发展,但依旧存在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在增值税值方面,对于规模小的企业来说,是一种经济负担。
1、税收影响企业融资管理政策。税收存在差异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机构选择,在企业的融资决策中,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司的资本结构受到企业所得税税率、股利与利息的个人所得税的影响。
2、税收影响企业投资管理政策。企业是依靠资金在运行,要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有资金的保障,所以及时的进行资金的筹集是非常重要的,筹资政策从属于企业的投资管理。对于不同筹集资金方式,税收都有其特定的规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3、税收影响企业股利管理政策。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股利的分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依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不同的股利政策,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与保证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
(二)企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社会与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者执行度不够的状况。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单一,在遇到资金问题时没有完善的资金融资制度,管理者专业程度不高,影响企业的进步。
2、企业的信息技术发展落后。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企业只有很好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才有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但企业的发展现状却是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引进高科技技术,对设备的投资也不足,由于设备落后,对能源的利用率也就低下,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完善企业经济发展对策
(一)创新财政税收制度,保证企业经济发展
1、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法律。完善的财政税收法律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对企业融资方面的税收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融资,在纳税标准上,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不对企业融资造成负担;保证财政税收工作的稳定开展,依据且得具体发展规模制定税收政策,既要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又要实现企业经济发展,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类型企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2、建立专业化财政税收管理团队。对财政税收实行改革就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来执行,如果缺少领导者,那所有的法律法规就会失去其存在意义,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所以要着力培养一个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管理团队,保证政策的实行,保证财政税收的稳定、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其专业的管理技能与自身的职业道德,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3、完善权、责、利三者关系。权,权利;责,责任;利,利益。在企业的发展中,三者主导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三者的统一,才有利与企业的发展。财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力与责任,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防止出现和不履行责任的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维护企业的利益与发展;
4、减轻企业负担,灵活调整税率。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减少企业的纳税负担,保障企业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经济的大潮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纳税税率要灵活运用,依据企业的规模与发展状况实施适合企业的税收税率,降低一定的纳税标准,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融资或者扩大发展规模时,给予鼓励和扶持,以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完善企业自身的发展
1、创新管理模式,适应企业经济发展。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引进专业水平高的管理人员,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素养与专业能力,转变管理者管理理念,使其了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有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规定。完善监督机制,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监督,减少成本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完善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考核机制,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大企业信息化技术投资,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对企业的设备进行一定的更新换代,依据企业的发展状况适当的引进高科技技术,保证产品的质量,加大对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面对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要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自身也要加强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融资能力,在获得经济利益之时更要保证产品质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敬琏.经济走势与政策选择[N].经济观察报,2002.8.
[2]金优.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9.
[3]葛柳燕,汤泉.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J].纳税与筹划,2010.1.
[4]杨春伟.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应对策略[J].企业研究,2013.4.
目前,农业生产中不利因素众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仍然存在,农村市场仍有软肋,要想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是要加大非农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外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土地制度,创新组织形式,推动农村市场的发展。
一、当前形势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业生产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耕地不断减少,随着我国土地制度不断变化,承包灵活性不足,增加管理难度,纠纷在不断激化;土地承包缺乏灵活性,土地分配不够公平,引发人地矛盾。
其次,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流出现象严重,剩下的多是老人与妇人,专业技能不足,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再次,农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成本增加,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脚步。
第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村仍然爱用传统设备,很多都是老旧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最后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除了经费不足的问题,基层农业信息技术员少,影响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同时推广的技术较差,一些农技人员多依赖感觉与经验进行推广,缺乏检验程序,矛盾日益突出。
2.依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工程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约有20%的农民工在年尾无法及时收到工资,尤其是建筑业与制造业,影响农民工的积极性。
3.农村市场无法规避软肋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较为缓慢,无法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而言,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步伐缓慢,双向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农民买卖难度较大,导致农村商品价位高,市场监管工作过于薄弱,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在农村市场有效发挥。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价格浮动较大,而且消费经济性较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中央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了农民增收难度,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市场秩序规范性检查不够,市场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颇为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要想改善国民经济就必须要顾全大局,将农业与农村经济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强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把农民增收放到人民共同富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形成推动农业与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采取适当对策降低城市门槛,缩小城乡差距,在政策与体制上保护进城农民工的权益,强化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城乡发展。
2.加大非农生产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
其次,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与组织的发展,打破传统界限,实现多元化经营模式,促进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
最后,积极推动劳务输出,政府部门要将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改善其生活。
3.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速率
3.1 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实
在当前的情况下,要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审查,严格执法,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调查,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同时必须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强化组织建设。
3.2 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落实村民自治,强化基层治理工作,解决纠纷。首先要遵循国家的管理对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切实承担起调解农村土地纠纷,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的凝聚力,增强自我调解纠纷的能力。其次是农村土地是归属农民集体的,村集体必须要遵循多数人的意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土地的自我调解。
3.3 建立土地流转日常管理机制
对当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强化土地流转工作,保证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4.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不能单纯的调整某个环节,而要实行全面调整,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向深度与广度进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除了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力度外,还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结构,打造更多精品,使其可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5.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步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消费便利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引导与拉动消费增长,在发展中建立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建设步伐,加大商品流通设施的开发,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同时要加大市场秩序的调整力度,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重点开发,实行专项整治,完善相关的法律与行业规章,加强监管,引导消费,为城乡居民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增加消费者的信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受到巨大冲击,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但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在,经过金融危机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成为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火车头。
这是因为,首先,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刚经过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其显著特征是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人均GDP只有2456美元,位居世界第104位,尚处于下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7%,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还相去甚远,经济增长本身尚有很大的空间。全国城市化率不到45%,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省份农村的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农村市场化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制社会尚未根本转变,还存在巨大的经济未充分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余地仍然非常广阔。2007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3.1%和36.3%,与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低于20%的水平差距较大;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8,超过0.4的警戒线,贫富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大部分农民现金收入相对较低;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充分建立,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即通过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从而促进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在排除体制等因素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效果会比发达国家更加显著。因此,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赋予我们有更大的客观空间和能力应对并先走出此次金融危机。
其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和居民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一直实行较为谨慎的财政政策,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财政基础,2007年中国财政收入达51321.8亿元,同比增长32.4%,但同期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只有0.8%,远低于一些国家35%―150%的高水平,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7较为广阔的空间;截至2006年9月末,仅我国大陆外汇储备就达19056亿美元,同比增长33%,位居世界第一,为我国平衡国际收支、保持汇率稳定和维护经济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上半年,虽然中央政府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估计有些不足,未能及时转变宏观调控的方向,但在发现经济下行趋势苗头后,于9月份迅速作出调整,并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调控指导方针,调控转向之快、力度之大为近年来罕见,,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切实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断增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危机能力也不断增强。据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05年中国发明专利国际申请量居世界第八位,同比增长58.6%,增幅居世界第二;截止2006年6月,中国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总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其中,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各类专利总申请量的比重均超过了60%;汤普森信息科技集团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将在2012年成为世界头号专利大国。2006―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均在23%以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29%。同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锤炼,我国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得到切实增强,应该看到,危机下逃逸的企业主毕竟是极少数。从居民消费能力和观念看,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200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12.2%和9.5%;居民储蓄超过17万亿元,同比增长6.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2008年11月份同比增长22%,远超同期GDP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不断增强。我国深受儒家节俭思想影响,大部分居民素有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等消费观念和传统,加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应该说我国居民的消费是极度理性甚至是保守的,出现像美国居民那样普遍性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甚至是奢侈消费的可能性不大,即我国居民消费是有效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可持续的。
(摘自2008年12月26日《经济参考报》)
1.1农业生产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首先,耕地不断减少,随着我国土地制度不断变化,承包灵活性不足,增加管理难度,纠纷在不断激化;土地承包缺乏灵活性,土地分配不够公平,引发人地矛盾。其次,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流出现象严重,剩下的多是老人与妇人,专业技能不足,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再次,农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成本增加,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脚步。第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村仍然爱用传统设备,很多都是老旧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最后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除了经费不足的问题,基层农业信息技术员少,影响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同时推广的技术较差,一些农技人员多依赖感觉与经验进行推广,缺乏检验程序,矛盾日益突出。1.2依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工程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约有20%的农民工在年尾无法及时收到工资,尤其是建筑业与制造业,影响农民工的积极性。1.3农村市场无法规避软肋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较为缓慢,无法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而言,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步伐缓慢,双向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农民买卖难度较大,导致农村商品价位高,市场监管工作过于薄弱,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在农村市场有效发挥。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价格浮动较大,而且消费经济性较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中央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了农民增收难度,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市场秩序规范性检查不够,市场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颇为突出,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要想改善国民经济就必须要顾全大局,将农业与农村经济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强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把农民增收放到人民共同富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形成推动农业与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采取适当对策降低城市门槛,缩小城乡差距,在政策与体制上保护进城农民工的权益,强化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城乡发展。2.2加大非农生产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其次,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与组织的发展,打破传统界限,实现多元化经营模式,促进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最后,积极推动劳务输出,政府部门要将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改善其生活。2.3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速率2.3.1加快相关政策的落实在当前的情况下,要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审查,严格执法,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调查,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同时必须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强化组织建设。2.3.2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落实村民自治,强化基层治理工作,解决纠纷。首先要遵循国家的管理对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切实承担起调解农村土地纠纷,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的凝聚力,增强自我调解纠纷的能力。其次是农村土地是归属农民集体的,村集体必须要遵循多数人的意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土地的自我调解。2.3.3建立土地流转日常管理机制对当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强化土地流转工作,保证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2.4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不能单纯的调整某个环节,而要实行全面调整,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向深度与广度进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除了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力度外,还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结构,打造更多精品,使其可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5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步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消费便利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引导与拉动消费增长,在发展中建立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建设步伐,加大商品流通设施的开发,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同时要加大市场秩序的调整力度,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重点开发,实行专项整治,完善相关的法律与行业规章,加强监管,引导消费,为城乡居民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增加消费者的信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