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1:05:25
序论:在您撰写社区治理的难点和困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深化“八乱”整治效果,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以清理户外经营、整治广告牌匾、清除乱贴乱画、拆除违章搭建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按照城市管理精细化、常态化、规范化的要求,完善执法责任机制,健全考核制度,加大奖惩力度,确保市容环境在保持全运期间水平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以探索创建长效机制为突破口,协调有关部门加强便民菜市场建设,不断完善规范设置临时便民服务摊点工作,努力做好“疏”的工作,逐步建立起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权利相统一的长效机制;针对城市“牛皮癣”顽疾,加强完善市场化运作整治乱贴乱画的制度,对合同专业保洁公司,严格考核监督,切实解决好城市“牛皮癣”问题。
(二)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巩固提升扬尘治理效果。对辖区各类施工工地实施动态管理,强化督导监察,严格落实扬尘防治工作措施,充实整治渣土运输中队力量,配合渣土整治指挥部针对运输撒漏、渣土乱倒、施工噪声扰民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扬尘污染问题。
(三)深化城管执法重心下移,着力推进执法工作向社区延伸。在保证重点道路和场所治理效果的同时,逐步推进城管执法工作向社区和背街小巷延伸,将城市管理这项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做到居民身边、家门口。主动协调办事处、派出所、交警、工商等部门,在具备条件社区引导商贩进入新建市场经营,在暂时不具备条件的社区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规范经营地点和时间,将居民日常购物、困难群众生活的问题与广大市民比较关心的交通和生活环境等问题统筹考虑安排。积极推动城管执法进社区活动,采取向社区居委会派驻联络员等办法,加大城管法制宣传力度,协助社居抓好管理,提高广大社区居民遵章守规、参与管理的自觉性,共同维护好社区环境。
一、2012年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一)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一是城乡低保标准在2011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0%,提标后,城市低保标准达到209元/月,人均月补差达到110.5元。农村低保标准由728元/年提高到850元/年,月人均补助由52元提高到65元。全区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5442户70770人,共发放低保金和物价补贴10460.378万元;二是全面落实低保“调、减、免”政策措施,严格按相关要求对低保对象重新划分了类别,重新测定补助标准。按照乡镇区域特点及贫困程度,增加农村低保保障人数16905人,使全区的农村低保总人数达到省上核定的57177人,占农业人口的7.33%;三是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集中供养人数达到706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1700元,全年发放供养资金577.958万元;四是制定出台了《区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拓宽了救助范围,取消了起付线,提高了救助标准。共救助城乡患病困难群众14276人,发放救助金1287.09万元;五是制定出台了《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共救助6345人,发放救助金596.7万元,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城乡居民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积极开展了双拥创建工作,以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为目标,进一步浓厚了双拥氛围,夯实了双拥基础。在区内各公路主干线上制作大型双拥宣传标牌19块,配合市上在城区繁华地段及重点乡镇街区制作大型双拥标牌22块、灯箱广告牌50余块,“举办了军地双拥文艺汇演。制作了反映我区近年来双拥创建成果的专题片,汇编了双拥典型经验材料集,对双拥成果展室进行了更新布展,精心打造了国防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和谐社区、共建新农村等双拥工作示范点7个;二是严格落实优抚补助政策,认真执行国家抚恤补助标准,发放各类优抚补助资金956万元。2011年冬季入伍农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达到4380元。制定出台了《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实施细则》,为1-6级伤残军人办理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全区重点优抚对象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全区2766名重点优抚对象每人给予了300元的医疗、生活补助。为2600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了1000元、800元、300元不等的医疗补助资金共90万元;三是不断加大城镇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自谋职业安置力度,安置上岗45人,实行自谋职业安置46人,发放自谋职业金120万元。组织80多名退役人员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技能培训。
(三)灾害救助及时高效。2012年受特殊气候和恶劣天气影响,我区境内先后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较大规模的风暴、沙尘暴、雪灾。面对灾情,我们及时查灾、核灾、报灾,积极上报争取救灾资金。全年共下拨救灾资金965.8万元,对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妥善安排。
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和8月8日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们积极响应省市号召,动员全区各界向灾区捐款捐物,并组织车辆把救灾物资运往灾区,有力支援了灾区救灾和重建工作。
(四)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全面启动,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工作步伐加快。2012年我区被省上列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县区,为有效推进我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下发了《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14个社区和村为试点单位,并针对试点社区和村的不同特点,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找准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取得了较好成效,试点工作得到了省市的好评。
为了加强全区敬老院的管理工作,我们结合全区实际,制定出台了《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敬老院管理的通知》,在全区开展了“模范敬老院”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农村敬老院人、财、物和日常管理。完成了张义、金塔中心敬老院的扩建和黄羊中心敬老院的修建工作,各敬老院新入住五保老人160人;区中心敬老院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入住五保老人300人以上。积极筹措资金,为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统一购置了保暖内衣、床单、被套、电视机、洗衣机、冰柜、厨具等生活用品,提升了敬老院的整体生活水平。组织区委宣传部、区卫生局、区文联等部门,开展了送文化到敬老院活动,营造了敬老院浓厚的文化氛围。
(五)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指导开展了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截至目前,村两委换届工作已全面完成;二是开展了“难点村”治理工作,针对全区4个“难点村”村干部能力不强、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基本上已达到了根本治理和彻底好转的一类治理标准;三是开展了城乡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西大街靶场社区村被省民政厅授予“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四是积极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建设,西大街完成了“四站一中心”项目建设任务,完成了东大街、西关街建设项目的上报工作;五是在充分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在火车站街道办事处辖区新建成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小区,设立了惠民社区居委会。
(六)殡葬改革稳步推进。制定了《区殡葬管理实施细则》、《殡葬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农村区域性公墓建设规划》。经过充分调查论证和实地勘察,规划农村公益性公墓8处,这些公益性公墓建成后,可覆盖全区80%以上的自然村,有效遏制我区乱葬乱埋和坟墓占用耕地的现象。结合工业园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金武公路建设,下拨坟墓搬迁款420万元,对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坟墓进行了搬迁,促进了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规范高效,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全面启动。一是指导新社会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新社会组织的管理,促进了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开展了社会团体“小金库”治理工作;二是努力提高婚姻登记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共办理结婚登记6100对,离婚登记450对,收养登记6件,登记合格率达100%;三是认真开展了地名数据库录入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调查摸底工作。完成了全区3230条地名信息的录入。对武南、黄羊、谢河及两个工业园区的地名设标工作进行了调查摸底和地名命名认定;四是与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和金昌市永昌县开展了边界联检工作,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和谐稳定。
(八)争取项目资金力度不断加大。经过积极努力,2012年共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和项目资金2.48亿元,较往年大幅度增加,这些资金的争取,为确保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工作中呈现的亮点
一年来,全区民政工作者立足区情、牢记宗旨、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呈现出了良好发展的态势,多项工作富有特色并取得重大突破,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好评,呈现七大亮点。
亮点一:围绕民政心系广大贫困群众,拓展性地用心做好民政工作,我们抢抓机遇,积极向省市民政部门汇报争取,从全省国扶县农村低保指标中,给区调剂解决了1.69万人,使全区享受省级财政补助的比例从原来的5%提高到目前的7.33%,给特困群众每年又增加近1000万元的生活补助金,切实为困难群众办了实事。
亮点二:为妥善解决部分对越作战人员上访问题,我们组织人员对所有参战退役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并逐一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提出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越参战的264名下岗失业退役人员进行公益性岗位安置和灵活就业等就业援助,帮助其加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上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为全市解决参战退役人员相关问题积累了经验。
亮点三:为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工业强区”和新能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确保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和金武高速公路建设,我们民政人创先争优,昼夜奋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心规划,在短短一个月内打造了比较规范的农村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示范区,得到了省、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亮点四: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居民生活的“家园”。为了加快社区建设进程,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针对近年来社区建设中办公用房欠账较多、面积较小甚至无处办公、社区工作经费短缺、服务设施较差等问题,我们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类,并多次向区上有关领导汇报,引起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12月中旬,张区长主持召开了社区建设现场办公会议,多年来困扰社区发展的四大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①由区财政出资105.1万元解决9个社区办公用房的欠款和维修、改建问题;②采取无偿划拨的方式解决4个社区的办公用房;③社区办公经费提高到每年2万元;④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的工资报酬提高到每人每月1000元,同时为社区副主任办理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培训费用10万元。近期,区上还要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会,安排部署今后一个阶段社区建设工作。这两个会议的召开,必将推动我区社区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亮点五:为了规范全区城乡低保工作,增强工作透明度,我们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城乡低保档案进行了分类整理,组建了高标准低保档案室,成立了低保投诉中心,开通了专用投诉电话,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举报、投诉和查处制度,进一步敞开了投诉渠道,深化了阳光低保工作内涵。
亮点六:我区被列为全省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县区后,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措施,使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在全省基层老龄工作现场会上我区作了典型交流发言,西关街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一、年工作基本情况
(一)围绕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完善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重点,以其它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城乡低保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常补最高提到300元,非常补最高提到220元,农村最高提到110元。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细则》,将常补和非常补对象进行了重新划分。用四个月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城乡低保对象大清理整顿,清理出低保7426户24973人。截止去年底,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1万人,城乡人均月补差分别达到159.8元和68.5元。二是“三院”建设进展顺利。去年,我市新建、改建和扩建39个项目,新增床位数4624张,总投入达4300万元,其中区福利中心、县福利中心、县福利中心都为新建项目,部分项目已竣工。全市积极开展了五星级敬老院评比工作,敬老院外部环境和管理水平较去年比都有了较大提高。五保人员的供养标准全面达到民生工程要求,乐安县和县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2160和1960元/年/人。三是城乡大病医疗救助比例大幅提高。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顶线。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救助比例都达到了100%;金溪、、县城乡低保常补对象救助比例达到了100%;区和南丰县将城市低保对象年封顶线分别提高到了8万元和6万元。积极试点,、金溪初步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疗同步结算机制。金溪、宜黄、等县区为低保对象设立了精神病人定点医院定点救助。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17万余人次,资金使用率分别达到95%以上。四是临时救助实现了“救急救难”。市、县(区)相继出台了临时救助制度,确定了救助标准和救助程序。年,省、市、县配套到位临时救助资金461万,累计救助临时救助对象1735人,发放资金161.3万元。五是减灾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全市基本完成减灾工作的移交,正积极筹备减灾机构。扎实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全面总结金溪县金山社区经验。加强灾害管理,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灾害应急预案,高标准完成三十年灾情数据库建立任务,灾情信息员网络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建立因灾死亡人员抚慰金制度,落实了死者家属每人5000元标准的抚慰政策。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纳入全市民生工程,投入资金829万元,改造危房539户。全面完成倒房567户恢复重建任务,下拨倒房重建资金270万元。
(二)围绕社会福利,推进民政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慈善事业生机蓬勃。10月19日,市慈善总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书记、市长及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亲自担任慈善总会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会长,发展首批会员60名,筹集慈善基金208万元。12月6日,慈善爱心超市举行揭牌仪式,接受捐赠款物139600元。省人大副主任、市委书记、市长及省厅领导均参加了仪式。包装了五个慈善项目,首次在上海商会年会上进行募捐,已意向募捐30万元。全面启动“慈善一日捐”活动,我市慈善氛围日益形成。二是福利彩票发行成绩斐然。近年来,我市福利彩票发行势头良好,至12月底,电脑票共完成6300万元完成率108%。即开票完成1000万元,完成率达57%。总销量比去年增长53%。电脑票率先完成任务,增幅在全省排名第一。同时,多次开展帮扶贫困家庭、资助贫困学生活动,受到社会群众的好评。三是养老服务深入推进。认真组织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选择了12个社区作为试点单位,建立了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设立了日托所、庇护所、服务中心等为老服务场所,开设了日托、送餐、医疗康复、文体娱乐等20余项系列服务。编制了养老服务社会化规划,全面打造“辐射社区、带动社会、示范民间”的养老服务平台。实施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省厅要求进行了督查,全市“两规范一标准”得到较好的落实。
(三)围绕涉军维稳,推进优抚安置工程建设。
一是积极落实优抚政策。出台了实施细则,切实解决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问题。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农村标准最高的县已达3897元;城镇标准最高的县已达到1556元。市财政安排30万专款,对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市烈士陵园进行升级改造和全面修缮;南丰县投入1600万元扩建醒侬烈士陵园。二是广泛开展拥军活动。落实责任分工,积极推动双拥创建工作。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向重点优抚对象每人发放了一次性慰问金200元;会同省荣军医院、假肢中心下乡巡回服务队深入县(区)为残疾军人现场装配、维修假肢,配置有关辅助器具等,得到了残疾军人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三是加大义务兵自谋职业工作力度。城镇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各县(区)1.2万元、1.8万元不等,市本级达到2万元。大部分县在入伍前就与应征青年签订了自谋职业协议,等县自谋职业率达到90%以上,全市达到75%以上。
(四)围绕社区建设,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
一是全面提升城乡社区建设水平。采取开发商提供社区工作用房、建立社区建设基金等办法,两年内全面更新和改造市、县城区社区服务设施。去年共筹集社区建设基金380万元,新建社区服务站2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购买社区服务站4个,共2500平方米。农村社区和村落社区建设星级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共有1807个村落社区达到星级标准,惠及农民群众116万人,崇仁县作为全国农村社区实验县推广了经验。二是积极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认真贯彻落实省厅会议精神,摸清全市“难点村”的基本情况,原则上将县(区)整体工作排名在后5至10名的村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市、县、乡、村都建立了领导挂点工作责任机制,安排了专项经费,并选择了一至两个乡镇或村抓点示范,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全市基本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是积极开展街路巷标志设置工作。目前,市城区、县乡镇设标工作全面完成。全市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地名标志管理制度,每年年底,会同城建、公安等部门对地名设标和门牌设置进行专项治理检查,对未命名的街路巷进行了命名,对不规范的地名标牌进行了更换。
(五)围绕公共服务,推进专项社会事务建设。
一是落实困难群众遗体免费火化制度。市、县两级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完善了经费管理、拨付、监管等规章制度,健全了困难群众亡故后遗体免费火化档案资料,补助经费发放到户。全市共安排困难群众遗体免费火化专项资金90万元。二是推进乡镇婚姻登记工作。全市109个乡镇申报成立婚姻登记处,设立数量全省最多。加强了培训和规范化建设。三是规范民间组织管理。组织9个新社会组织54名党员,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行为专项治理,促使其健康发展。四是积极服务好特殊群体。配合省革命老区爱心基金会开展“爱心医疗救助行动”,为26位城乡低保和重点优抚心脏病患者实施免费手术治疗。积极启动“光明?微笑”工程,为595位白内障和9位唇腭裂民政对象实施免费治疗。积极实施“明天计划”,全市共有26名脑瘫和疑难杂症残疾孤儿完成手术,并得到康复。
(六)围绕提速增效,推进民政队伍自身建设。
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着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局机关管理制度,实行内设科室和局属单位目标管理考评。建立重点工作周调度、周安排制度,全面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明确责任分解,完善“一岗双责”制度,落实层层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民政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巡查办法》,对2008年度民政专项资金和项目开展了内审和监督检查,未发现重大问题。积极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到学习调研真抓实干,分析评议深入透彻,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完善制度有序有力。广泛开展“机关效能--项目建设年”活动,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转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履职能力。加强行风建设,开展婚姻、殡葬两个服务领域的“文明窗口单位”创建活动。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试点县(单位)的试点工作。
二、明年工作打算
(一)抓热点难点。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低保提标提补工作,确保3月底前达到省厅要求的标准。强化规范管理和督促检查,落实“三榜公布”、群众评议制度,坚决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切实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城乡精简退职职工救济水平。完善医疗救助与城镇医保、新农合的衔接机制,并在全市推广。指导县区制定救灾应急预案,提升救灾能力。当前,重点做好春节期间困难群众走访慰问活动,及时下拨冬春救济款物,确保灾民和困难群众过个温暖祥和的春节。二是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下发的《关于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的意见》,确保市本级和8个以上县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城(县)。三是加快殡葬改革配套设施建设。在年试点的基础上,各县(区)安排3-5个村建立农村公益性墓地。积极稳妥推进殡葬改革,巩固提高火化率。四是创新福利彩票工作方法。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销售环境,打造福彩专营站点,力争实现销售额超过1亿元。五是加大城乡社区建设力度。继续采取开发商提供社区工作用房、建立社区建设基金等办法,两年内全面更新和改造市、县城区社区服务设施。建立社工专业服务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机制,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服务。六是规范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年内全面完成市、县街路巷标志设置,完善地名管理制度。
当前城市社区人口计生工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和困难
(一)有的地方对做好社区计生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街道党政领导对计生进社区缺乏信心,认为城市计生工作难度大,街道财政困难,不可能为社区配备足够的计生工作人员,把计生工作交给社区不放心,不能积极主动推进计生进社区。二是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觉得计生工作“棘手”,使计生工作在社区基本没有开展。
(二)管理体制和工作关系尚未理顺。近年来新组建的社区如何开展计生工作尚在探索中,相关的工作制度还不健全、责权还不明确,街道计生办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属地管理单位和物业服务公司之间的工作关系还没理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还没落实到位。
(三)社区计生工作组织网络尚未建立完善。新建社区一般只配备了1〜2名计生工作人员,没有形成以“社区――楼片――物业服务公司(属地管理单位)――楼洞”为链条的计生工作组织网络体系。
(四)社区内下岗职工、失业无业人员的计生“四术”费及普查费无解决渠道。目前,已婚育龄群众计生四项手术费及生殖健康查体费的解决办法是:农村和流动人口的由财政承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由所在单位承担;下岗、失业、无业等社会人的由个人承担。
(五)社区计生管理服务存在现实困难。目前社区普遍存在“一多、一快、两不”现象,即出租房屋多、人口变动快,邻里之间不了解、入户调查不配合。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导致出现了“七难”现象,即入住人口底子难托清,育龄妇女婚育情况难掌控,计生信息难掌握,管理服务难见人,漏管现象难杜绝,违法生育难发现、难追究。
做好城市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社区计生工作责任。制定文件明确街道、社区、属地管理单位和居民小区物业服务公司,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职责,由计生局指导其开展工作,并通过建立考核奖惩责任制,制定工作制度,实行“一票否决”、责任追究等措施,确保工作关系得到理顺,确保单位和个人责任落到实处,通盘考虑,抓紧抓好。
(二)健全完善社区计生机构。成立两个组织:一个是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居委会主任兼任组长,统筹抓好社区人口计生工作;一个是社区计划生育协会,具体负责开展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配备四级网络队伍:一是配备社区计生工作人员,负责社区日常计生工作;二是配备计生协管员,负责其辖区内计生信息收集和计生管理服务等工作;三是社区内所有属地管理单位和物业服务公司都配备专(兼)职计生工作人员,负责本单位、本小区内的计生信息报送和管理服务工作;四是选配好楼长,担任计生信息联络员,在社区内建立起严密的组织网络,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
(三)加强部门协作机制建设。要建立一套能准确掌握信息并且能实施有效管理的工作方法。加强综合治理部门对计生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形成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基础、各部门齐抓共管、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城市计生工作新格局。
【关键词】社区市民学校 建设 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近年来,重庆团组织为积极探索新时期社会治理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在全市创办了1.2万余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
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意义
1.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概念。重庆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简称社区市民学校,是重庆共青团引导和服务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促进民生改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工作阵地,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载体;是在深化群团改革试点中,由团市委牵头,工青妇科四家群团组织联手打造的重要工作品牌;是全国加强“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重庆的生动体现和成功实践。
2.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意义。加强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团组织建设的实践平台,是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综合平台。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创新了社区居民组织、凝聚和服务方式,通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为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汇聚正能量。
二、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途径
1.增强工作力量。增强工作力量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关键。要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不断夯实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办校基础。加大共建力度,依托社区大党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联系对接,开展结对共建,建立“共建+接力”长效机制。发挥社区原动力,让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发挥主人翁精神,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实现“志愿者从社区来”的工作格局,保持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持久生命力。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充分发挥社^社会工作室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为城乡社区市民学校配备专业社工。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专业化个案服务,在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培训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业务督导,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服务社区群众,提高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专业化服务水平。
2.丰富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内容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重点。要以“党政高度关注、居民普遍需求、具有实施条件、志愿者乐于参与”为着眼点,注重项目整合,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努力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保持旺盛生命力。开展政策宣传,深入社区群众之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政策宣讲,使社区群众熟悉了解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合力。收集社情民意,广泛开展走访调研,收集社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社会问题,收集社情民意,做好下情上达、上情下达。 开展文明素养提升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着力提升广大社区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艺术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和睦,拉近邻里亲情。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帮助社区群众增强就业创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围绕社区群众需求,开办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移动课堂,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 开展帮扶便民服务,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困难救助、双拥慰问、节日送温暖等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办校阵地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基础。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共建共用、一室多用的思路,拓展办校阵地。在城乡社区,主要依托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科普室、广场、基层文化站、公共服务站和辖区单位现有阵地等,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在公租房社区,协调公租房管理局提供公租房社区市民学校办公用房,依托社区公共事务用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广场等开辟活动场所。在有条件的小区,主要依托物业管理办公室、业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小区广场、小区会所等,建立小区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和有条件的农村,依托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基层文化站(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现有场地,建立乡村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
4.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努力构建分工协作、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强大合力。 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引导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培育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加大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典型选树,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激励机制,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用好新媒体,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立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微信群、QQ群,开设微博,开展各类新媒体主题活动,建立新媒体平台的互动传播。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向社会征集创意设计、开展评选和推荐作品等方式,创作推出一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文化产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劲松,杨艳杰;浅谈市民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与作用[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
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2]杨柳,李海梅;和谐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法制与社会;
2006年16期
[3]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学报;2009年02期
[4]叶木全,黄重,周晓景;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文化建
一、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在构思文章期间,2011年5月23日央视《今日说法》播出的一个案例给了笔者很大的触动。这期节目名称为《母子在15年后相见》。1996年在云南昭通刘兴芬三岁的儿子被人抢走下落不明,15年来家人从未停止过对学生的思念与寻找。2011年4月警方通知刘兴芬她的儿子张某找到了,可两人却在铁窗相隔的状态下相见。原来张某被人贩卖至一户人家后,12岁时因和家人感情不合离家出走,一直在社会上流浪。为了生存,年幼的张某只能靠偷盗维生,终因盗割电缆被绳之于法。于是,母子分离15年后在看守所里相见了,母亲痛苦流涕,泣不成声,姑姑哭着嘱托侄子:家人在等着他,让他好好改造,出去后要好好做人。
多数的观众可能仅被母子重逢的场景感动,而笔者在感动之余出于专业敏感想得更多。母子相见并不是这个真实故事的最终结局,张某刑满释放后回到家人身边生活,情形会是什么样子?张某几乎未读过书,没有职业技能,他要靠什么维生?他能改掉偷盗的习惯学会自立自强吗?面对偷盗前科累累的他,周围的邻居朋友除了同情他幼小时的遭遇外会真心接受他、帮助他吗?一旦将来生活工作中遭遇歧视,除了亲人外哪个机构可以为他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可以说未来的生活之路对刘兴芬和她的儿子张某是一大考验,而此时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的社会管理应该发挥强有力的作用,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使这个故事暂时结局的美好延续成将来结局的美满。
对于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有不少人在意他们的过去,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未来。正因为如此,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进行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部分特殊人群社会化治理机制创新的困境
(一)缺乏重视,理念亟需转变
意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创新才能带动体制、手段和制度创新。我们必须更新对特殊人群的管理理念,抛却传统的重刑主义和政府全能统治一切的观念,努力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转变,由严格管理为主向管理、教育、帮助并重转变。但在实践中存在对管理工作不重视的情况。从管理主体来看,政法机关、公安机关日常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对特殊人群的管理缺乏工作足够的重视,帮教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却沦为次要,甚至忙起来就不要了,有时帮教小组都形同虚设。从特殊人群自身来看,绝大多数的社区矫正对象法治观念不强,接受监督、改造、帮教意识淡薄,认为只要走出高墙就万事大吉,他们不愿接受监管帮教,不愿主动向公安机关汇报改造表现和思想状况,不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有的甚至重新走向犯罪犯罪。
(二)手段落后,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性质特殊,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很大,加上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人员流动性大,要及时、动态地掌握相关情况相当困难。一直以来,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管理主要靠安置帮教部门通过监所发函和基层组织调查收集建档、逐级统计上报进行管理,工作量大、时间长、准确率低。而且这些人员流动不断加大,不少人员不回籍,不申报户口或去向不明,直接脱离监管视线,使帮教管理工作衔接不上,无疑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隐患。
(三)人才匮乏,欠缺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对这部分特殊人群的管理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更需要一支过硬的管理人才队伍。但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任务繁重,待遇偏低,而且他们直接面对特殊人群心理压力大,甚至不能保障人身安全,工作积极性也一定程度受影响。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特殊人群管理工作队伍,要严把选聘入门关,选聘政治思想坚定、专业素质高、实战技能强的人员充实工作队伍,对在职人员不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工资待遇,落实养老、医疗、人身安全等各类保障,解决特殊人群管理者的后顾之忧。
(四)参与性差,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应该是群防群治式的,应当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正是对特殊人群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只依靠有限的公安、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对于特殊人群的管理参与很少,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以社会治理的思维做好特殊人群工作
(一)探索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防止脱管漏管
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劳动改造相结合、行为矫正与心理矫正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加强有关部门、单位的协作与联动,及时掌握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建立帮教档案,防止漏管失控,尽量摸清失控人员应去向,及时采取措施跟踪帮教。
(二)做好特殊人群的就业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要贯彻好服务帮助的理念,帮助特殊人群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帮教单位在教育改造、培训就业、帮贫解困、政策扶持、经费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各单位安置帮教工作联系点制度;另一方面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协调劳动部门支持和配合安置帮教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减免考试、发证和鉴定等有关费用,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岗位信息、职业培训与介绍等帮助。
(三)各界联动,用真诚与真情帮教特殊人群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不断增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付兴国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驻镇单位及村(社区)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办公室于镇城管中队,由城管中队队长赵清明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和联络协调等工作。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针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特点和难点,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做到问题找不准不放手、发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问题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坚持以专项治理行动、小区治理、卫生村创建等重大活动为契机,以点带面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健全机制,强化责任,不断探索全民参与、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新路子新方法
强化责任管理。在年初工作安排会上,对镇、村(社区)及驻镇单位各自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责任明确、分工明确和职责明确,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明确了各单位负责人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负全责,进一步增强的各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月汇报工作制度、月明查暗访考评制度、季通报制度、环卫人员工作制度,村(社)保洁员工作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健全奖惩机制。为切实抓好全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镇容镇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制定下发了《黄舣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奖代补考核办法》,对各村(社区)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单独考核。采取平时检查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镇上考核与区上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直接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经济挂起钩来,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突出重点,强化投入,不断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上台阶
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针对南北干道人行道路面、休闲座椅等损坏严重的现象,政府投入20余万元对路面进行了修补,对休闲座椅进行了更换,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针对垃圾库、垃圾箱等环卫设施自然损坏现象,政府共投入50余万元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添置更换垃圾箱50个,维修垃圾库、垃圾箱43个,更换下水道井盖12个,硬化道路500米,修剪绿化面积约5000平米。
加强安置小区综合治理。政府针对五期安置小区四通八道无围墙,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情况,投入70余万元,修建了围墙200余米、物业管理用房100余平米,制作安装铁艺门5道、电动门1道,地埋式垃圾库2个、制作各种公示栏4块。成功引进物业公司对五期安置小区进行物业管理。完善了五期安置小区内综合文化广场的建设,安装了4组射灯和休闲坐椅以及相关健身器材。为广大群众休闲健身提供了良好环境。
突出抓好专项治理行动。一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圆满完成了高速公路及国、省干道沿线非交通标示广告牌的清理拆除工作;二是针对“三线治理”要求,认真组织队伍,重点抓好了长江沿线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三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机动车扬尘污染治理行动,及时向再建工程项目部下发了整改通知书,通过不断治理,成效比较明显。
深入开展卫生村创建工作。2013年我镇村和村被列入省级卫生村的创建,在接到任务后,及时召开了宣传动员会,成立了专门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学习了创建相关文件精神,做到统筹协调、分工明确,通过镇、村的共同努力,顺利通过验收,创建成功。
(四)加强宣传,强化意识,不断提升全民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素质
创新宣传形式。在充分利用社区公开栏、社区阅览室、宣传画廊、文化站(室)等固定宣传点进行宣传的同时,专门组织宣传队伍利用赶场天,在车站、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设置流动宣传点。通过现身说法、发放倡议书及爱卫知识宣传单等,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卫生意识,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一年来共发放宣传单12000余份,教育群众2万余人次。同时,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进村庄、进企业等活动,积极营造“治理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知晓率,营造浓厚舆论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到爱卫生、讲文明行列的热情。
加强文明劝导。随着黄舣的不断发展,场镇流动人口增多,群众的卫生意识和文明素养参差不齐,黄舣社区和黄桥社区分别组建了10人的文明劝导队伍,分布在主要街道、主要路口等人员相对密集的地方,对乱丢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进行劝导,通过劝导行动,广大群众的卫生习惯和文明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五)注重培训,强化队伍,不断提升城管执法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随着黄舣场镇建设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城管工作人员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党委政府及时补充了城管工作人员,针对新进人员业务不熟、法律法规掌握不足的实际,在自身加强学习的同时,集中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同志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同时,我们还组织城管队伍走出去参观学习,借鉴别人好的工作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城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认真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仍有许多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一是在促进群众公共卫生意识以及素质的切实提高方面,任重而道远。卫生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还不够丰富,还必须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各村对群众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全镇群众的环卫意识有将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镇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群众的意识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进一步增强,只有通过全民参与,城乡环境面貌才能得到全面彻底改观。三是城管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在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创新不够。
三、明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层次管理,严格考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民参与,全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