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10 10:14:23

序论:在您撰写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创新;创业;融合

一、文化的概念、层次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及层次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包含知识、信念、艺术、法律、道德和作为社会一员的人这个个体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等人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对群体内人们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首先,文化具有群体共性和普遍性。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的各个层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种长久的历史积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它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响全面、深刻而且长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它是群体中人们判断是非与优劣的标准。[1]

社会文化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行。一个民族的行为,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化和物质化。东西方的价值观、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

同时,文化的内容是不能遗传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来。人们习惯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交往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总是把自身文化作为参照标准去理解、评价其他文化,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妨碍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沟通与交往。

研究者们对文化的层次划分有各种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葱模型”:表层称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建筑,语言等,人的肉眼易见,就像洋葱的皮;中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该文化大多数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层是核心层,即价值观(Values),指人们所理解和相信的关于真、善、美的观念,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2]

(二)东西文化的差异性

1.价值观的差异

东西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诸多区别,且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则认为人性是善恶的结合体,强调人控制自然;对于时间观念,中国文化珍惜过去,西方则重视未来;在社会活动,中国文化重视身份,西方文化则重视所作所椋辉谏缁峁叵捣矫妫中国文化讲究上下等级观念,而西方注重个性和个体性。

2.思维模式的差异

上文提到东方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表现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就是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和垂直感,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先因后果、从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体再到具体和局部。

西方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崇尚“人物分离”,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较讲究理性。西方思维主要表现为习惯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维和重形式逻辑的思维以及求精确的语言观,在语言表达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总结后列举,从结果追溯到原因。

二、东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为世界其他文明学习和借鉴。兼容并蓄、和谐思想、人本精神、辩证思维等,这些都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有积极作用。[1]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传统文化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态度;传统文化崇尚诚信经营,重视构建公平竞争商业准则,对今天创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丰富了其内涵。

当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义轻利”、“重士轻商”等思想严重影响阻碍了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同时,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挫伤创业动力意志。长期封建历史条件下,某些价值标准和核心追求带来的影响是泯灭个性和扼杀创造性,从而形成了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等封建专制意识浓厚的就业观念,对此我们应该坚决摒弃。

(二)西方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严格的制度、理性决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等等。在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国的文化为例,主要内容有强调创新、创业和主张积极尝试的文化;容忍缺陷、宽容失败与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诚信基础上的合作创新文化等等。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个人财产的保护和利益为上的宗旨,在创业时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而忽视了创业风险,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文化建设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国家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两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的进取和民主法制,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而东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重视家庭和群体的利益。

表现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领导不足”的情况;而东方化体系下的管理,缺乏规则,失去了管理的科学性。[3]两种思维和管理体系各有优势,侧重的角度不同,他们是互补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全球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为融合创造了条件。因为差异导致的互补性产生了融合创新的基础,而差异越大,在客观上存在着互补性和融合的倾向也越大。

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规融入到东方的文化中,使东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规范;西方也把东方文化中的对群体利益的关注和关系的协调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规范中更加人性化,这样文化的发展就更加能适应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

研究者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的文化氛围之中的。在创新的各种要素中,文化是各种层次创新体系的灵魂,具有最终的影响力和决定力。长期看,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包含制度建设在内的优良创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1]随着我国踏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显得尤其重要。

当代大学生们受到来自东方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熏陶,作为创新创业群体的中坚力量,如何顺应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加强思考,从而为自身创业意识、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启示

(一)文化传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问题

文化作为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创业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创业活动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异的创新创业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中,研究者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巴斯丁(2014)指出传统的中国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价值观中的诸如“尊重权威”、“顺从”等思想的影响,与典型的企业家思想价值观不相契合。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儒家思想的产物,与有效的企业创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中,现代化的思想和理念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知观念中有逐渐淡化的倾向;同时,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环境日益多元化,使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关注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但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没有将其内化为行动。

反过来,西方企业在东方文化环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虑到文化差异性下的特定文化环境。巴斯丁(2014)指出,培养未来的企业家必须紧紧围绕对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联系和探讨。若无对中国消费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国本土企业成功的模式在中国是无法被轻易复制的。[5]

张骁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识的创新来源于不同知识的相互碰撞一样,如果不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是文化融合创新的根源及动力。文化冲突的发生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因此为了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直面文化冲突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中的冲突和矛盾。[4]

(二)东西方文化融合对创新思想的启示

1.“取长补短”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途径

研究者指出一国的创新文化与传统和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发达国家在创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我们应在扬弃的基础上大胆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遵循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炼,螺旋上升的原则来逐渐优化我们的创新文化。[1]

对于可取之处应积极借鉴,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整合,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体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对物和组织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思维出发。而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管理则强调人的社会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约束人们的行为,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执行体系,缺乏契约精神。所以若将西方的理性思维与东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相结合,加强对人的研究,应该会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倾向和趋势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现尤为显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为主,强调制度、理性决策,重程序、重法理。而东方文化中,管理则是以“情”为主,注重发掘人的内在的价值和积极性,对制度管理较松懈,重态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西方企业很注重社会效益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稳定,而东方文化下的企业也重视强化竞争机制,强调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跨文化管理会使得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和提升。

五、结语

Y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应加强思考,把握好创新文化的关键环节,即对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认识,加强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性质及类型的认识,判断其发生领域、涉及层面以及造成的影响,从而正确选择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对策,为自身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更好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1-152.

[2]孙洪义.民族文化对国家创新能力影响的元分析[J].创业创新管理国际期刊,2009(10).(3/4),353-360.

[3]张浩.东西方管理理念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南都论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2).

第2篇

关键词:英汉体态语 跨文化交际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4-01

英语和汉语因文化差异而有着巨大的差别,比如英语“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译为中文的话,绝不可翻译为“如果可以,我想去某个地方”,因为这句话是英语“上洗手间”的委婉说法,而汉语中表示自谦的话“哪里哪里”也不可以直接翻译为“where where”,这就是跨文化背景下英汉语言存在的差异性。而在交际中,人实则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沟通的,一种是通过语言行为,另一种是通过身体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肢体语言”,又被称为体态语。那么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体态语是否也存在差异性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化差异不仅导致了英汉语的不同,也令体态语存在一些区别。而研究英汉体态语的最大价值即在于可以有效避免人们因这些文化差异性而引发误会,进一步促进国与国之间情感的互通。

一、体态语的概述

体态语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交流手段,是人们通过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来实现表达、交流、说明等目的的方式,起到了辅助语言交流、传递准确信息的作用。可以说,体态语的使用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甚至早于语言。是人们在长期交际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其更能真实反映人们内心的想法,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往往更注重语言的功能,继而忽略了体态语的作用,殊不知体态语甚至可以表达出人们更多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而且更加真实准确,所以很多时候,体态语被用在了心理学研究和犯罪学研究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体态行为或许表达出截然相反的含义,因此,研究英汉体态语的区别,对深入分析探索东西方文化也有一定的价值。

二、英汉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对比

(一)英汉体态语的个性

“英语国家作为一个个体文化群体,强调个性发展,追求个人的发展自由,体态行为比较张扬。中国作为群体化国家,强调族群意识,追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体态行为相比显得低调、含蓄。”[1]英汉国家的体态语在个性表达上差别巨大。

1.姿势

人的姿态通过身体呈现,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态度等,在英语国家,人们很少下蹲,并认为蹲姿不够雅观,而在中国,随处可以见到呈现蹲姿的人,非常平常。行走时,英语国家的人会抬头挺胸、大摇大摆,而中国人却常常将手臂摇摆尽量控制在身体宽度范围内,感觉非常低调内敛。

2.手势

手势可以传递很多信息,同时又是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手势体态语非常丰富。在英语国家,人们用食指向上并往回挑动的手势喊人过来,而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手势,代表了挑衅或勾引。

3.目光

英语国家的人在说话时习惯去直视对方的双眼,并坚持认为这是一种礼貌的做法,在他们看来,凝视别人的双眼去倾听别人讲话或自己发表言论时,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诚实、负责,如果目光出现闪躲,则意味心虚。而中国人恰恰相反,十分忌讳长时间的直视对方,认为这是一种侮辱、不信任。

4.体触行为

体触行为指的是用身体接触来表达、交流,在问候十分熟识的亲近的亲友时,英语国家的人习惯用拥抱和亲吻脸颊来表现出亲密感,而在中国则很少会在公开场合亲吻脸颊或拥抱,一般通过握手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亲昵。另一方面,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抵触与陌生人靠得太近甚至出现身体接触,而中国人则认为很正常。

东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下,人的面部表情也能够体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包含了相当多的文化内涵”[2]。学会理解面部表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体态语的功能

1.传递情感功能

无论是英语国家还是中国,体态语的功能都是比较一致的,只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同样表达出内心的喜悦之情,中国人常常“笑不露齿”,而西方人却会开怀大笑。西方人表现出文化的开放性,而中国人表现出文化的内敛性。

2.替代功能

在很多场合,体态语能够替代话语功能。英汉体态语中大部分的替代功能都比较相似,如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赞美,但是也存在着不同,比如中国人伸出舌头是替代缓解尴尬的语言,而美国人却是替代挑衅的语言,所以在交流时应注意和避免。

三、结论

由于西方文化热情奔放、东方文化含蓄内敛,所以造就了英汉体态语在功能和个性表达上的不同,一旦了解这些区别,就能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尴尬,为东西方人民更多更好地了解彼此、促进交流起到良好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东西方文化的渊源和发展

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国家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流文化。东西方文化因为起源不同,所以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也存在很多的冲突,有着各自的历史发展逻辑。

1.东方文化的渊源和发展。东方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代表,中华文化在秦以前,百家争鸣,没有明确的主流思想,但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中华文化共有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以儒、道、释为中心,第二层是以法、墨、农、名、兵、纵横、阴阳为副线,最外层是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体系。在整个东方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是发展中的两条副线。儒家思想是一种以规则和说理的方式来传播的思想,而道家是以一种辩证的理论而使人信服的,佛家则是以一种哲学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它们对人生、对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有自己的解释理论,对人性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都有自己的角度,尤其是对人生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更是各有不同。有人说,儒学治皮肤之疾,道学治血脉之疾,佛学治骨髓之疾。这里说出了三个层次:儒学尽管提出了许多的治国方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但是它的致命的弱点是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道家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过于消极,同时又没有得到统治者长期的青睐,而没有在东方的文化中占主体地位;而佛学是一门出家人的学问,它有着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对于事物发展的规律有一种自圆其说的逻本文由收集整理辑。

2.西方文化的渊源和发展。从历史进程看,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古希腊的文化带有一种和谐的特点,在现实和彼岸、理想和现实之间,它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罗马文化,则完全是另一个方面,它一头扎进了功利主义、物欲主义的浊流里;到了中世纪则进入了基督教时代,基督教文化是惟灵主义,它把眼睛盯在天国,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和中世纪落后的经济和愚昧的文化。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既有希腊那种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又有罗马那种对功利的向往、对世俗国家的热爱,同时也有基督教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主义的向往,这样的融合性的文化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逻辑的。

二、东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冲突

1.价值观的冲突。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美国学者linell davis(2001)通过调查发现,中美之间在价值观上存在着五个方面的区别:(1)人性,中国人认为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而西方则认为人性是善与恶的结合体;(2)人与自然,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则强调人控制自然;(3)时间观念,中国人珍惜过去,而西方则重视未来;(4)社会活动,中国人重视身份,而西方则重视所作所为;(5)社会关系,中国讲究等级,而西方则讲究个性。

2.思维模式的冲突。东方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和知觉上的垂直感。东方人表达时总是由整体到具体再到局部,因而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是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小到大、由具体到一般进行阐述。西方的思维模式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崇尚“人物分离”,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天人相分的思想决定了西方人一切二分,改造自然,讲究理性。久而久之,使得西方人习惯于分析事物、习惯于抽象思维和重形式逻辑的思维以及求精确的语言观,在具体表达事物方面,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总体后具体,先结果后原因,先大后小。

3.人际关系造成的社会角色期望的冲突。在不同的文化里,人和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不一样,于是人际关系以及相互之间信任建立和维持的基础随之也不一样,人际关系的不同造成了社会角色的期望也不同。在中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很是模糊和微妙的,往往除了单纯的工作关系外还会涵盖到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下属对上司的期望也很是广泛,一个称职的上司要是个比自己强的“专家”。可是在西方文化里,上司仅仅是个问题的解决者,也就是说“我是老板,可是我不一定要比你强,你也不必期待我会比你强,你只要相信在关键的时候我会很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站在一种高角度上给予各方面的指导。”他们之间除了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外,没有什么额外的附属关系。

三、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创新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存在着互补性。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为立国之本,强调科学的进取和民主法制的游戏规则,重视发展和个性化;而东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重视家庭和群体的利益。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就应该逐渐融合创新,取长补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规融入到东方的文化中,使东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规范;西方也把东方文化中的对群体利益的关注和关系的协调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规范中更加人性化,这样文化的发展就更加能适应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中,也将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差异既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也将导致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所以有人说,管理思想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的产物。东方习惯以管理家庭的方式来管理企业和国家,而西方则以管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企业和家庭;东方管理重态度、重情理,西方管理重程序、重法理;东方管理情、理、法兼顾,西方管理法、理、情兼顾。它们之间管理思想的不同都是建立在文化不同的基础上的。

四、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

东方管理思想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不断地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尤其是日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使得欧美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西方不断的向东方寻求新的管理妙方。被尊为“日本近代工业化之父”的涩泽荣一先生认为,给东方经济带来繁荣的“天机”不是别的,正是“论语加算盘”的管理理念。“论语”是传统东方儒家文化的经典,代表了一种先进的、融合了东西方管理特色的管理理念;而“算盘”则代表了谋取利益的先进手段和方法,在这里,主要是指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论语加算盘”中,“论语”是管理活动的灵魂,在管理活动中起到核心作用。这样,东方管理思想不断和西方的管理思想进行交融。西方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制度化、规则化管理,已经制约了人的自主性,出现了“管理有余,领导不足”的情况;而东方管理,缺乏规则,强调打好基础,失去了管理的科学性。所以我们发现,东方和西方的管理思想是各有千秋的,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规律,他们是互补的,是兼容的,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施行管理,所以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1.全球化是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创新的前提。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是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势必带来各民族管理理念的冲突、交流和融合,东西方管理理念的融合就是全球化条件下的产物。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各种文化相互冲突和融合,在客观上为东西方管理理念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2.互补性是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创新的基础。东西方的管理思想各具特色,外在的表现为一“柔”一“刚”,在客观上存在着互补的条件和要求,其一,东方儒家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弥补西方科学管理理念的不足,在西方传统的管理理念中,强调“物”的作用,把“人”与“物”归为一类,强调管理全过程的标准化、量化,称为“科学管理”;在东方的管理理念中,注重“人”的积极作用,称为“人本管理”,两者可以互相弥补;其二,西方的管理理念促使东方儒家管理理念走向规范化,弥补了东方管理思想中的定量性问题。由此可见,东西方的管理理念的融合,互相补充,互通有无,可以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的必要

从“”或“”以来,东西方文化(此处主要指中国与西方欧美之文化)的相互冲击、碰撞异常激烈。在将近百年的历史中,东西文化在中国时空领域里各自发展又相互“残杀”,其间关系难解难分,以致似乎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在消失,西方文化在不健全地突起,致使新时代中国大众受到了根本文化信仰缺失的严重挑战。

更不幸的是,现在更多地会发现,一些人极端钟情于西方文化的种种(具体说是西方文化中的某些具体的不成系统的构成因素),更喜谈一些基督教的神圣,西方种种物质创造的发达,文化哲学的伟大,精神上的高尚等等,并以之为风尚。此时,如果去谈一些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往往不自觉地感到一种压力,好像“中国传统文化’’已成过去,新时代再谈它就显得古板、守旧,而俨然是一“古董”――这问题就严重了!

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撞,我们终究应作何处理方为恰当,方能使中国更好的发展?

有人说,现在中国谈西方文化是好现象,中国的不发达就是因为缺乏西方的东西,西方的发达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优于我们的文化。

当然,此刻我不能绝对地说谈西方文化是一种坏现象。现在,中国在某些方面的确比不上西方,物质创造、器械发明不甚发达,精神生活亦有不及某些西方国家之处。但由此就能推究出西方文化就是好的、正确的,东方文化就是劣质的、错误的吗?实际上,文化是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没有孰好孰坏之分的,而只有合宜与否的问题。

在此,我需有意识地让大家感觉到一种必要性,对于所提问题不能再马虎拖延,不得不对此问题来一个解决。如果有人说这一问题须后人慢慢解决,须容事态的发展去决定应作何处理――这只能成为一个并不成立的借口而已。对此问题解决的思考,在许久之前就已再容不得马虎拖延了!

二、人类文化发展的三种状态与态度

在现在可观察、预见的范围内,人类文化的发展可大体归纳为三种状态,或是三种态度。

第一种为个性的发展、向前的态度之文化。如对大自然的改造、器械的创造发明、利害的计算、个利的注重及相关制度的萌生建立等等,像科学、民主的萌发。此种状态是西方文化的倾向,其主要偏向对“物”的研究。第二种为具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尚情尚理精神之文化。如“仁者爱人”、“天地合一”、“孝”“忠”文化、伦理常德等等,以致物质创造发明不甚发达,无所谓科学、民主精神的诞生发展。这是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倾向,其主要偏向对“人事”(“入世”)的研究。第三种为超脱现世生活而别有所求之文化。这种文化倾向的根本点在于: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意图从根本上取消问题的存在。如“禁欲”思想、“超世”思想,很容易引出宗教,它偏于对“心念”(“出世”)的研究,具有宗教倾向,像印度的传统文化色彩。

按梁先生的观点,人类文化本应有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即人类文化在第一种状态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过渡到第二种文化发展状态中,在第二种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文化会自然偏向对人“心”的研究――此处梁先生不主张所谓的宗教神秘生活――但中国的文化却是一个“早熟”文化,即在第一种文化没有好好发展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第二种文化状态。这也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的个性不够伸展、器械创造发明不甚发达、社会制度不够健全的原因。

中国文化是第二种文化状态,西方文化是第一种文化状态。也就是说,东西方之所以形成现时代东西方文化、东西方历史之间如此巨大的差异,其根本源动力即在于各自文化的根本之态度方向不同。东西文化的差异远远不只在于表象的东西(如有无科学、民主精神),而更在于文化精髓的不同、文化根本精神态度的差异,这才是东西文化、东西历史发展轨迹之所以不同的症结所在。

三、问题的回归及其解决

面对东西文化的冲撞,中国将作何处理,中国文化的发展出路在何方?在未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之前,谁也不能作一个回答。经过以上简单的介绍及力所能及的阅读、学习之后,在此我不自量力地坚持一种方法。此方法虽然至少是我此刻赞同的一种方法,但万万不敢说此种方法即是解决所提问题的最佳方法。在此,我只是试图通过这一方法引导朋友们对此问题再作深入思考,而得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此处主张的方法,或是其他更妥善的方法。

我不赞同所谓的全盘“西方化”或是“东方化”。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浑厚文化底蕴的国度,也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不间断、不消失、传统不更而持续发展的文明区域,成熟而自成一体系的文明深深地浸染了这一国度里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人的心灵,即使此刻还未感受到已被此文化所深深熏陶的伟大力量。如果试图清洗中国人的头脑,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即所谓的“西方化”,不知怎样才能对根深蒂固的文化熏染来一个彻底清洗?这种做法除了使中国人丧失根本的人生态度、文化信仰之外,不知还会有什么其他的结果!

对于排斥西方文化的“东方化”,当然亦是不可取的。当今世界千变万化,科技与民主日益发展进步,世界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中国必须应时代之要求,同国际接轨,这就不得不对中国传统的做事规则与做事方式提出挑战,倘若一味的保持方式的传统,未免也不太合时宜了。

至于所谓的“东西调和”论(受梁先生的影响),我却是最为反对的。一种文化之所以为一种文化而有别于其他,就是因为此种文化有着一种特别的根本精神态度,区别于他种文化的自我状态。主张“东西调和”论的人们恰恰没注意到这个要害。一种文化在骨子里自有一种根本精神根本态度,仅凭感觉或文化的不同表象而要求把不同的根本精神、根本态度调和在一起弄到恰好,怎么能来那一种恰好的调和?有两种精神态度即为两种不同之文化,一种文化出路只能涵有一种根本精神态度。所以,在此最为反对的就是“中西调和”的论调。

第5篇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活动和创造成果的总和,有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之说,狭义文化就是指人类物质过程中的所得,而广义文化就是人类生产过程中留下的所有。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文化,人民崇拜自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传统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八卦等之中,在古代中国封闭的农业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独特的“养生文化”,崇尚抽象、注重中庸中和的价值理念、看重精神修养,少有竞赛意识。而西方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希腊文化,地处希腊半岛,属于海洋性文化,人民常年在海洋上狩猎、贸易、战争,“以西方体育为核心的奥林匹克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斗争等观念指导下产生了以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崇尚精确、注重规则,有强烈的竞赛意识,讲求不断超越,重阳刚、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奥林匹克文化传入中国之初即与中国传统文学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

    二、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学的冲撞

    (一)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通常认为个体是群体的一分子,是群体的一部分,人人应该与群体保持紧密联系。个人的利益以不破坏群体的利益为前提。但西方文明认为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性是人是一个个具有理智和情感的独立个体,事事应以个体为先。这种东西价值观的不同在体育题材电影中有非常好的诠释。中国百年百部优秀电影代表作《沙鸥》就体现了这种儒学思想。整部电影体现出来的是时代特色,人物的群体特色,基本上没有体育竞技本身的个体性表述,缺乏西方价值观里的个人动作、技艺和冲突。可能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中国的体育电影承载了大多的社会使命,缺乏了真正反映体育本质的东西。相反,西方以展现体育精神的故事影片,强调的是艺术和体育的本质,让无数观众印入脑海,强调的是个体的英雄主义。

    (二)东西方哲学基础的差异

    西方体育文化基础来源于古希腊奥林匹克文化和意大利罗马体育文化。这些文化都是近代历史上工业革命的产物。西方当时正处理飞速发展的工业革命时代,哲学理论上由新基督教掌握,强调的是“天人相对”、“天人有别”。崇尚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追求一种竞争意识,不断超越自己的状态。反映到体育文化中比较注重个人技术水平的发挥,强调个人战术和训练方法,更注重身体机能的训练。相反,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阴阳理论”、“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不强调个体,更在意群体利益的表现,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反映到体育文化中,大多数都以赞美以大局观为重,强调正义和英雄风范。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礼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整个电影里不是去强调刘长春的个人精湛的技术水平,表达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气概。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追赶世界的意志。

    三、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学的交融

    随着社会的不断往前发展,东西方文化差异越来越小,西方现代文化也逐步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学中来,逐渐交融。也正因为这样的交融,东西方文化迎来了新的春天。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互补

    奥林匹克文化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生价值,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以及互助友爱的人性精神,尤其是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奥林精神就是要通过我们的体育竞技表现出人类文明的进步,表达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是竞技意识的过程中,突出整体利益,强调协调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东西文化的一座桥梁,是就我国而言,奥林匹克文化成为中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一种补充。当然反过来,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竞争意识、民主精神、开放态度和科学观念,同时缺乏培养和发展个性的环境和条件。奥林匹克文化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二)奥运会文化推动中国体育文学的发展

    人类通过体育竞技,不断挑战自我体能、心理、精神的极限,正是人类得以保持蓬勃生命力,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奥林匹克精神的基本理念是让每个人的精神、肉体和道义得到协调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文学是反映人类的理论,沟通人的心灵,与奥林匹克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样的。从这点上来说,奥林匹克无疑会推动体育文学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文化 东方转向 历史合理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乐黛云先生提出,东方是西方通过“他性”创造的一个“非我”,来发泄不满和寄托希望。汤因比先生提出了前五百年西方文化引导世界走向物质的统一,后五百年将由东方文化引导世界走向精神的统一。叶舒宪提出了西方思想的全面东方转向。

可见,近年来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被理论家们放于一个学术重要地位来研究,由之前的绝对西方霸权,丝毫没有东方的声音,到东方主义式的东西方文化关系,再到强调用东方文化疗救西方现代文化危机,从而将会在未来五百年内引领世界走向精神统一。

其实,对于东西方文化的问题,笔者认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独立的文化存在,她们都应该有各自独立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轨迹。其实,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先进与否,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在远古文化起源时期,东方和西方都找到她们各自最适合的,即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文化模式。

古代东方文明大都属于河流文明,举世瞩目的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起源于恒河、印度河流域,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这些远古文明都基于大河冲刷的肥沃平原,而且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天湿润多雨,温暖,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形成了农耕文明发达的状况,于是逐渐形成了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山多平原少,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业发展,仅能生产一些橄榄、葡萄,远远无法满足人类自身需要,所以,只能借助这里发达的航路展开对外贸易、捕鱼、海上掠夺。

可见,古希腊无法发展农耕文明,亚细亚生产方式在西方行不通;东方也不能发展海上贸易,产生西方文明。

但是,全球化的今天,这两条东西方文明的平行线却有了交叉,有了向彼此靠拢的向心力,即走向融合。笔者认为呈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交通等资源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经快速变小,文明内部个体之间的交流加剧,导致两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用孟德斯鸠、拉采尔等学者们提出来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能解释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这一客观现实存在上,东西方趋同。无论是东方的北京、孟买,还是西方的伦敦、纽约,它们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叫“城市”,在这个“城市”中,没有了当海盗与种地的区别,也因为空调、加湿器等现代化科技,缩短了地球纬度热带和寒带的距离,模糊了海洋与内陆的界限。即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东方和西方有了相似的环境背景因素,所以其文化呈现靠拢趋势。再加上具有文化言说话语权的学者们大部分生活于城市中,更缩小了视角差异。

近些年,在这两条平行线彼此靠拢的过程中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如叶舒宪先生所讲的“东方转向”。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

其一,文化或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若去掉外力因素,它原本正常的轨迹就应该是相互靠拢的,然而,“西学东渐”之风似乎刮了很久,从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已然变成了大家都适应的自然风。而“东学西渐”随着东方主义慢慢散开,从“没有”到“存在”就容易被大家重视。所以在当下社会中显示出鲜明的所谓“东方转向”。

其二,即使在当下这种时空维度下,其实东西方文明靠拢趋势也是双向的,只是西方转向已形成一种惯性而易被忽视,但东方社会中西化因素却普遍而易被忽视,环顾我们四周,有多少人在用iphone?如果说这个太物质,再看看我们每天见面打招呼,有谁还用鞠躬作揖,全都改用握手拥抱,然而,仔细想想,握手拥抱是西方传统的社交礼仪,而中国文化的传统礼节应该是几乎被大家遗忘在古书角落中的鞠躬作揖。

其三,与其说“西方文化自身精神危机无法靠自身力量来治疗,需借助于非西方文化的解毒作用”,笔者认为不如说成“人类现代文化自身精神危机无法靠自身力量来治疗,需要寻求新的文明的解毒作用”。因为一方面,需要寻求帮助的不只是西方文化,还包括现代东方文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的寻根文学思潮也看到了这一点,中国、印度、埃及等东方民族文化,现在显现出来的文化弊端似乎比西方文化危机更甚;另一方面,现在提倡的孔子学说、儒家道理,也非孔孟当时之本意,而是立足于现代社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可用之因素,重新整合,形成一种现代新文明方式。其实,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无论西方向东方传统借鉴,还是东方向西方现代学习,都需要积极探寻一种在当今后现代社会中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新文化,就如同文艺复兴时期,打着复兴传统的旗帜,发展的是适合新时代社会、思想的新思潮。

第7篇

关键词:东西方风景油画;文化差异;表现;融合

我国的风景油画从很早之前就有发展,并且经过无数艺术家的努力,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风景油画发展之路。特别是在风景油画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家纷纷从中国的思想渊源中寻找出路,不断学习和研究艺术的真谛,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景油画民族性特征,表现出他们对油画的真正热爱。这时还需要结合西方艺术特点,实现在东西方风景油画方面的大融合,推动我国在风景油画方面的造诣。

一、东西方风景油画的差异表现

(一)地理环境差异

任何文化产物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土地,风景油画也是如此,它作为人类璀璨文明的产物,在其诞生之时就深受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从世界地图来看,西方文明古国大多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多数在欧洲大陆、地中海沿线和两河流域,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而东方文明大多起源于亚洲,其中以华夏文明最为突出,当然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离不开所处的亚洲地域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特别适合农业发展,为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风景画的差异成为东西方风景油画差异的焦点,欧洲的文明源于海洋和陆地,而亚洲文明则是建立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东西方风景油画的文化差异。环境的差异成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性因素,要想改变这种观念,需要对东方风景画的进展进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筛选出文化传承中的优势,真正创造出有意境的中国风景油画。

(二)文化层面差异

风景画作为绘画种类中的一种,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表现,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能单独地归结于地域的分割不同,要时刻明白是文化的差异导致人类文化发展不同,在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民族性和审美性。这样不同层次的文化层面直接影响整个风景画的发展,也造成了东西方风景油画的差异,中国的传统风景画主要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影响,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景画。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东西方风景油画的巨大差别,中国只有结合全球化的影响,对不同的风景油画加以模仿,不断练习,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油画,并受到世界的认可和喜爱。这时就需要从小做起,开设美术课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西方文化的优势,真正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强国。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风景画取得较大进步。

二、东方风景画与西方艺术的融合

(一)西方风景油画与东方艺术的融合

西方风景画的产生一直受所在文化的影响,更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往来,许多东方艺术开始流入西方国家,对西方风景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日本的瓷器大量运往西方国家,并受到热捧,使得法国的风景画发生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后印象主义绘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处理,强烈的线条使整幅画变得相得益彰,色彩、线条和平面化的运用,使得画面中的风景与实际风景区别很大,抒发了他们对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在印象主义的影响下,逐渐出现了表现主义等绘画特点,这些画中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在不同的风景画中,或多或少带有东方政策。

(二)东方风景油画与西方艺术的融合

在西方绘画文化没有流入中国之时,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开始衰退,特别是在清王朝末期时,许多文人雅士面对这种现状和无奈的心情。长此以往,使得中国绘画的发展停滞不前,我国的传统风景画主要是颜料、宣纸和毛笔等硬件信息,而传统文化在借鉴其他传统风景画的同时,还经过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改良和加工,真正用中国绘画写实、记录现实中发生的大事件,以改进传统绘画的不足。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特别是西方风景画的绘画语言和理念被成功应用到传统风景画领域中,使中国传统风景画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并产生了许多艺术风格和流派,各类大师对风景画的热爱更是在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国现有的传统风景画除了具有笔墨意境之外,还添加了几分真实感,真正做到将西方风景画中的色彩和布局为自己的创造而服务,不断提升二者之间的融合。

总之,在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基础上,对东西方风景画产生的地域、文化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东西方风景油画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西方文化差异中的先进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让东西方文化在不断发展中取长补短,不断成长,更好地丰富绘画语言和表现。中国风景油画更需要不同的历史艺术家加以学习和努力,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油画风景,创造中国风景油画的历史,实现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王蒙.论风景油画中“光”的探索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