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11-10 10:14:22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企业信息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企业信息化

第1篇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 财务管理 信息化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农业企业能够将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把原本由人工完成的数据收集、记账等功能进行替换,从而完成对整个企业财务数据的归纳、组合以及预测。作为会计电算化进展的必然突破,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优势有,它能够将企业各机构、运作过程中收入、成本、预算等各种资料以网络技术为载体进行统一操作,并通过对农业企业进行预测、分析、管理和控制实现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给人们带来财务管理便捷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便和安全隐患。笔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农业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的特点做一些思考。

一、高度自动化

财务管理部门与企业内部的其他业务部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财务核算的基本数据一般由企业的其他业务部门提供,比如原材料的购买等数据信息由后勤采购部门提供,生产过程的基本数据由生产部门以及设备部门提供,有关固定资产的基本数据由管理设备的部门提供,销售业绩的基本数据由销售部门提供。处理财务信息应当通过填制各种凭证、登记账簿等相关过程。在以往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基本数据以及记账凭证必须由人工进行收集,然后将其输入原始凭证之中。这个过程所要花费的时间相当之长,也需要多个会计人员进行操作,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把原本由人工完成的数据收集、记账等功能进行替换,从而完成对整个企业财务数据的归纳、组合以及预测,既极大地缩小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农业企业的成本,也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农业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管理预测能力很强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之内并获取充分的商业信息,能够将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不仅如此,企业还能在第一时间内将信息进行反馈披露。由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推广减小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大量时间,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因而,企业的会计核算将呈现出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方面发展的趋势。财务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联系的更加紧密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预测能力,从而进行决策和控制功能。因此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推广将有利于农业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决策,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更全面的信息披露

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中,财务信息使用者会让企业财务部门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现状以及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不管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的,或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农业企业财务部门都应当对其披露。这些举措能够让公众对企业会计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认识。然而基于有限篇幅的限制,会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非数量化信息,更不能准确反映会计报表数字处理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与之截然相反的是,通过在线数据库的使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把企业会计及非会计信息予以包含在内,还可以通过网上报告的形式,对会计报表及附近的信息予以扩大容量。农业企业内外的信息需求者能够采用在线访问的形式及时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为信息的供给者与需求者提供了一个桥梁。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运作过程中,需求者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获得会计信息,也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

四、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步处理

在单个电脑工作的情形之下,农业企业会计部门通常来选择固定的某些电脑来做好某项工作,从而使得这些电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然而,随着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某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被分割为若干线程,每个线程由网络上不同的电脑共同来处理。比如,对于那些凭证录入耗费人力的公司来说,应该按照一致的格式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同时进行凭证录入,财务管理系统的网络版可以将其自动存进网络文件服务器。在多个电脑上进行录入,在一个服务器上进行储存,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及时录入凭证,而且还能确保进行统一储存数据,最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个电脑所产生的数据冗余。

不管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有何种优势以及何种特点,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农业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最终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运作中,除了网络系统自身能否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取决于既懂计算机网络,又了解财会运作的高技术人才的加入。具体而言,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过硬的网络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由于很多财务人员队伍的专业知识欠缺、水平较低,还不能符合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运行的要求。所以说,加大对农业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其综合素质,是摆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卫清.企业会计准则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第3篇

关键词:企业 农业 信息化

农民做为弱势群体,在与外界各个主体沟通过程中,农民由于获取信息能力弱,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将会给农民为代表的低收入者带来损失。[1][2][3]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农民信息利用程度成为目前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农业信息化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由于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对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1融入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1.2效益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1.3引导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基本要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提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五个方面。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应用而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围绕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和农业服务信息化四个方面内容。

2.1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种植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园艺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扩大。

①服务于种植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种植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设施园艺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在大田种植生产的应用,建设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大田种植信息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建设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设施园艺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的宗旨为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养殖业生产的应用,建设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建设推进船舶自动识别(AIS)、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和渔船管理系统。

2.2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提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推进农业企业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管理信息系统,引导国有农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的宗旨为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为合作社提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资市场价格和质量信息,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应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平台。

③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的宗旨为减少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建设粮、棉、油、禽、肉、蛋、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等重点农产品在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④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的宗旨为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完善农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服务。

2.3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应急指挥、农业行业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等基本信息系统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加强对耕地土壤质量、肥料肥效、农田土壤墒情等内容的监测;实现对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资源、植被长势、生产力、工程效益、草原利用、草原火灾、鼠虫灾害、生态环境状况等全方位的监测;养殖水面面积、养殖结构、水面质量进行监测。服务于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②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及时掌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草原火灾、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农业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农业突发事件信息,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农业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建设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③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

④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完善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经营许可证审批流程,实现行政许可审批信息化,提高审批效率。实现信息报送、投诉举报受理、监管工作记录、案件督察督办、档案管理等功能。建设和完善行政许可审批信息管理系统,重点重点建设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行业的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⑤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实现监测数据即时采集、加密上传、智能分析、质量安全状况分类查询、直观表达、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建设覆盖部省两级行政管理部门、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和固定风险监测点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2.4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用户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部、省、地市、县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类企业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根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依托,从农业信息服务需求入手,围绕农业信息规范化采集、智能化处理和精准化服务,开展了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力求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目前服务的重点为:创建三维模型农情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建立具有自学习能力的作物生产测报智能建模方法,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研发主动性推送信息服务系统、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预测分析系统等软件,探索建立多级网络型、普适终端自助型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基层信息个性化、协同式精准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尚鹏.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

[2]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9.

第4篇

一是软硬件建设水平低。第一,一些基础农业部门信息化设备不足、档次不高,没有建立或开通农业信息网络和专门网站,有的虽有但网站建设水平低,信息量少,一些设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对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不够,农业信息渠道不畅,农业信息市场培育不力,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农产品设计(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市场、农业资金(筹集、调动、投入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农产品存储和运输乃至包装市场等亟待开发,农业信息服务亟待完善。第三,网络应用水平低,软件开发不够。二是信息队伍建设不够,管理水平低。第一,缺乏专门的信息采集队伍,未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更是欠缺。第二,缺乏既精通网络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为数不多[1]。三是农民的现代农业信息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农村依然是依靠开会、办班、发资料、有线广播、有线电视等方式来传播农业信息,农民很少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得信息,也没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更谈不上在网上信息了。

究其原因,首先,缺少有效的网络载体,让农民与现代农业信息失去了联系。其次,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据调查,在我国4.8亿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占22%;38%的人仅有小学文化程度,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仅有9%,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也决定了农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低下。再次,传统文化的影响。四是小规模经营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发展。首先,从农业生产规模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来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农民不可能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自然会低,且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需要一定生产规模的,也就是说只有在一定规模上使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其次,从信息消费的角度考虑,经营规模越小,获利的空间越小,农户愿意为获取信息所支出的成本就越低,信息交易就越不易成功。在小规模的土地上经营农业毕竟收益有限,不值得购买昂贵的计算机,也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操作及网络应用技术,况且即便是通过计算机得到了农业生产经营及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也没有多少空间可以使用,更没有足够的产品可以满足供应。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政府决策和农民参政议政。决策者通过网络技术,可迅速汇集相关信息,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防灾减灾、农业科技等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职责的优化重组,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推动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同时,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公开可使农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党和国家有关的农业产业的政策,从而为其参政议政创造条件[2]。二是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能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化,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同时,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生产和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式的“两高一优”集约化生产模式所代替,其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整套的贮运、耕作、加工、管理等作业,必须以信息技术作支撑。三是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根据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各地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产业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打造并形成龙头企业,建立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让农民自由地进入乡、县、省乃至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四是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多以破坏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而农业信息化在为农业提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及管理理念,提高人们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意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性质,其中,农业政策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是农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将农业政策的目标措施、政策走向及时的、不折不扣的、低成本乃至免费的传递给所有农业生产者,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农业政策的实质。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农业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努力做到将网络遍及乡镇,甚至让电脑入村入户,同时重视传统农业信息的传播,派农技人员下乡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在信息整合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尤其要加强农业、气象、农机、农业院校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3.2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

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因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我们不仅仅要将他们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更应引导他们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让他们带动农户,用以解决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3]。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并融入农业信息系统,让企业网站成为社会了解企业的窗口和向社会推介自我的桥梁。

第5篇

关键词: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对策建议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十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天水市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龙头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天水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56家,实现销售收入52.8亿元,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净利润8.89亿元,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净利润分别较2010年增长87.57%、44%和60%。

1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1创新型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据统计,2014年,全市有37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74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质检机构,39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21家龙头企业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32家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占到龙头企业总数的8.1%、16.2%、4.6%和7%;全市涌现出了众兴菌业、长城果汁、神舟绿鹏等一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数量比2010年增长了1倍多。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优品牌,加快发展步伐的巨大推力。

1.2少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

目前,天水市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27家,市级141家,县级253家,县级以下31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龙头企业(众兴菌业)1家。据统计分析,天水市80%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发生在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市、县级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仍比较少。主要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资产规模较大,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更激烈,管理层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更高,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强烈。根据对64家龙头企业的调查了解,资产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比较多,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开展技术创新的较少。从创新效果看,64家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65项,其中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专利34项,占专利总数52%,有64%的企业没有发明专利,有34%家企业只拥有1~9项,进一步说明了大型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领跑作用,大多数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1.3个别领域技术创新水平领先

经过多年发展,天水市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已涵盖制种育种、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检测、运输销售、农资经销、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产业领域,但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目前仅涉及航天育种、菌业生产、蜂产品生产、中药材加工、果汁饮料加工等少数产业。少数企业在航天育种、菌业生产、蜂产品生产等领域技术创新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采用引进、改进等模仿创新的方式。从64家被调查龙头企业近3年研发资金投向情况看,50%以上龙头企业研发资金投向技术改造、仪器设备购买和人员培训,用于新技术开发、技术购买和科研人员培训的相对较少。加工企业中近20%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获得,37%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购买和引进现成技术成果的方式获得,30%的企业主营产品技术是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获得。

2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投入强度较低

创新投入强度指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资金投入力度。国际上普遍认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占到5%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维持4%~6%的研发投入水平。2012年,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已居世界第3位,但投入强度却处于第17位,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研发经费投入大国在投入强度上仍有较大差距。2014年,天水市456家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费用为3520.6万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78%。从调查情况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最高的是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投入强度已接近5%,但80%以上的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低于2%,有9.4%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为零。由于创新投入强度普遍较低,大多数龙头企业经营业务都集中在农产品种植、初加工、简单包装、冷藏运输等低端领域,而精深加工、高端包装、出口创汇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创新机制不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创新战略制定机制、技术人才管理机制、创新资金管理机制、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创新成果管理机制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天水市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从对64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情况的调查,制定了创新战略或规划的企业有45家占70%,建立了1项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22家占34.4%,建立了2~4项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33家占51.5%,建立了5项以上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3家占4.7%,还没有建立技术创新制度的企业有6家占9.4%,大多数龙头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2.3创新人才普遍缺乏

目前天水市农业龙头企业中以家族式企业较多,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小富即安”“小则满”的小农意识较浓,市场开拓意识不强,有些农民企业家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不够。另外,许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渠道不顺,职务职称等待遇落实困难,科技人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企业普遍缺乏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与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从对64家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调查情况看,50%以上的企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在10%~30%之间,个别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差距较大,最高的达到80%,最低的仅2%,大多数被调查企业技术人员较少,即使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高职称、高学历的创新型人才也很少,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

2.4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虽比以前有很大改善,但仍不宽松。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最突出的问题是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司法保护力度不足,对侵权者的制裁力度不够。二是政府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消费引导不足,如政府采购法中没有体现政府采购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三是创新服务跟不上。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金融环境尚不完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还不完善,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难的问题始终难以化解,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已上市创新型企业再融资和市场化并购重组还有很多困难;商业银行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与企业需求之间还有很多距离,技术创新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额的比重很低;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并确认股权还不够完善,对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还不高。

3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3.1营造企业技术,创新良好环境

环境因素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良好的环境建设可以使企业从各方面获得进行技术创新的便利条件。一是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优化政府采购目录,加大对国内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拓宽市场。二是全面落实创新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新设备加速折旧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规模“临界点”,促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知识产权审批时间,延长保护期限,加大侵权的处罚力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权益,切实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后顾之忧。四是充分发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孵化器作用,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

3.2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直接与市场联系,最了解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因此,龙头企业天然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只有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且发挥好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一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调动龙头企业的积极性,激励企业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加大企业负责人培训,提高管理者创新意识,引导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和规划,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敏感度和对市场变化适应快的特点,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三是加强校企科研对接。发挥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促进合作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3.3建立现代农业企业信息创新体系

企业要不断拓宽技术信息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如“互联网+”、技术市场等主动获取创新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应用于自身技术创新活动上。建设政府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信息网络的建立,并通过信息平台向农业企业提供整个市场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促进龙头企业产业化。在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改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大部分农业企业相对来说实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最初一般采取合作创新或模仿创新模式。龙头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充分把握市场上的技术创新信息,通过研发人才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创新来不断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4积极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政策

引导龙头企业加大R&D的投入,不断提高创新投入强度。一是拓宽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通过提取企业技术创新准备金、开展多渠道融资和合作创新等各种形式解决技术创新活动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的支持,补充企业研发资金需求。二是完善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各种农业企业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并联结金融机构及其他投资主体,构建农业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下转第9页)体系;健全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分散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促进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设立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贷款贴息专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3.5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第6篇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资金使用、信息共享、账目处理方式等方面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加强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改进农业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特征概述

 

农业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等相关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自主经营以及核算管理的独立法人经济组织。会计信息化则主要是指将会计工作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农业企业内部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录入、处理、分析、传递、使用等会计工作环节,进而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多样性

 

农业企业会计工作早已向管理会计延伸,因而财务会计信息不仅仅是财务会计的专业信息内容,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也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财务会计信息化属于动态管理过程

 

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输入是动态的过程,经济业务发生后,相关的业务信息数据及时录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汇总分析处理,通过动态的信息数据录入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实际业务经营情况。

 

财务信息化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作为农业企业而言,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象主要是农产品,因此农业企业在采购、销售等业务方面的各个环节季节性都比较强,这也决定了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对财务会计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人员除了必须全面的掌握相关的会计信息化技术、会计专业实务技能以外,还必须熟悉相关的国家经济、农业等政策要求等。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基础条件相对较为薄弱

 

我国的一些农业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中,往往是将精力集中到了企业的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重视程度不足,对于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整体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以及配套软件水平不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也缺少专业化的业务培训,影响了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内控管理不到位

 

确保实现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规范高效安全,必须有相对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内控建设较为薄弱,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授权、信息系统技术程序的控制、会计信息标准化等方面,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制约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不健全

 

由于很多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发展水平不高,因而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方面也存在较多的漏洞,尤其是在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安全、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授权管理等方面,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导致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开展缺少相应的指导遵循。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改进研究

 

加强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农业企业的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积极地增加财务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相关投入。除了配备必要的基础硬件设施以外,重点还应该加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平台与应用系统的建设,通过局域网或者是互联网等实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通,为数据收集、传递、分析、存储等提供平台,并结合农业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务软件,开展各项财务会计处理业务。其次,应该注重加强对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除了最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会计理论知识以外,重点还应该围绕最新的农业产业政策、EPR理论知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注重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内控安全管理

 

对于农业企业而言,由于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大量的信息数据处理处于集中化、自动化、关联化、流程化的阶段,中间环节数据出现错误很有可能造成整个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失真,因此在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融入内部控制管理。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点是明确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嵌入式地引入信息系统之中,特别是诸如农业企业的资金使用、财务报销等关键会计业务环节,整体式的嵌入到企业的信息化流程之中。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控制,依靠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自动审查,进而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确保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体系有效运作,必须制定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首先,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上,应该将数据安全置于首位,尤其是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完善相应的授权管理制度、密钥制度、授权制度等相关的信息制度。其次,应该完善相应的信息管理制度,将农业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为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等相关业务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不断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标准化水平

 

在管理会计标准化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地探索改进完善,特别是将“互联网+”的理念应用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新的管理思维及管理模式,拓展财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封闭的财务会计向流动的管理会计转型。例如,在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可以在企业内部构建财务会计共享服务中心,并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对于报销、登记帐等相关的业务,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等方式,直接将业务数据传递至后台进行审核处理,彻底改变传统的手工填单模式,不仅可以大幅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缓解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对于防范各类财务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在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信息化内控管理、会计信息标准化等几方面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农业企业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7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管理制度;信息化平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一直是国家与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各级政府也一直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去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而农村中所存在的主要纠纷和矛盾,大多数表现在财务上,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普遍存在着账目混乱、效率低下、信息化程度低以及透明度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注重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规范农村财务会计的整体发展,而且促进农村会计的时代化进程,为农村的经济繁荣以及农民的安居乐业提供强而有力的活力源泉。以下内容将对如何促进农业企业会计的信息化做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注重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优秀人才的竞争,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仅是加强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关键,更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财会人员。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农业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充分结合农业会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工作情况,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参与培训与教育的机会,通过专题会议、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邀请农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前来指导以及推荐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外出深造等多种有效的途径,全方位地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得他们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农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等,帮助他们更加从容、自如地应对财会工作中的新挑战与新任务;其次,要注重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要让他们认识到在信息化所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下,更是要重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运用有效的奖惩手段进一步规范农业会计工作,以防、等不良问题的滋生;再者,要注重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包括会计工作业绩、计算机操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因素,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待遇和薪酬相互挂钩,从而引起他们对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视,开展高质量的会计工作。

二、制定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各项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更利于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具体来说,其一,操作环境涵盖两个方面:系统操作过程与系统维护过程,其中操作过程要借助于制定一套严格且完整的操作规范去实现,同时要明确财会人员的工作注意事项、操作程序以及自身职责,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文件;系统维护过程则要通过构建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加密、构建必要的防火墙系统、设置操作权限等形式,全方位地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为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的顺利化奠定扎实的基础;其二,要结合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特点,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管理、档案管理、机房管理、计算机病毒防治机制、操作管理等制度,保证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转,以便充分地发挥出会计信息化的优势。与此同时,相关负责人还要注重与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鼓励他们根据平时的工作实际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从而为规章制度的制定凝聚更多的活力源泉。

三、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运行平台

要想逐步实现农业会计的信息化,构建与推行完善的信息化运行平台是重要的条件。在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运行平台方面,可以依靠国家正在建设和谐新农村、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东风,借助于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所给予的政策与经济扶持,开发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农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独立模块,并开发出面向广大农村与农民群众的专业性会计信息化应用软件,尽可能地开发出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政务公开、财务监督以及资产运营决策等融为一体的计算机软件,为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提供有利的帮助;还有,要注重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经营成果、集体资金的使用情况、民生情况等实时地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展示出来,让农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增强农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深化财务公开,而且拉近了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利于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会计事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农业企业会计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推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良好途径与方式,在紧跟潮流的前提下让信息化在农业企业会计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与作用。

作者:陈必海 单位:朔州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