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10 10:14:21

序论:在您撰写素质教育的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1篇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时代的要求,党和国家顺应了时代潮流,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期教育方针。体育教育作为学校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来促进体育教学的创新,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教育是“启智、求知、调心、育人、健身”。学校体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需要。然而,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还存在着以下不适应的地方:认识不到位。学校体育在时间、人员、经费、设施方面难以落实:目标单一。学校体育目标放在“达标”上,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增进健康: 内容偏重竞技。忽视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注重技术。体育活动过程苛求身体练习技术环节的准确和完美,而忽视活动是健康的手段:形式呆板。片面追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忽视学生个性,使学校体育活动严肃而不活泼,紧张而不生动,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对体育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参与的积极态度和热情,甚至心理上产生厌恶和惧怕。从日前学校体育状况看,已经不适应新世纪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校体育进行探索,使之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一、体育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就必须更新。与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不同,现代的体育教学不再是直接对学生身体的锻炼,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他们体质、培养意志力的教育。通过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增进身体的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同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体育课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与需求因材施教,以各种不同的情景教学激励学生,发掘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使得教育事业面临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挑战。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应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进行创新,推陈出新,为体育教育创新思路。体育的教学内容应在遵循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在解放思想中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学校的场地、学生的体能以及气候季节等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快乐、和谐的教学课堂。

体育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和个体的发展,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制定教学内容,从而更大程度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明确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以此作为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向导。素质教育总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素质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具体日标是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审美和创造。

三、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的创新目的是为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学的方式应该是多样性的,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当中,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具有学好知识技能、坚持锻炼的理念。如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示范”,由学生示范动作来配合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行为的主体,提高了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当中对规范和不规范的动作给予分析,把握得当,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使枯燥的课堂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从中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含义和职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教师的思想品德、精神风貌、知识水平、教育技能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

教师是学校专门的教育力量,是素质教育的施行者,承担着素质教育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任务。为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提高从事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育智慧,使自己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施行者,为提高素质教育做贡献。

二、教师的工作特性——特殊的劳动

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教师的工作是用语言来播种,用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的崇高劳动,劳动产品是人而不是物,是任何一种工作都无与伦比的。

1.预见性的工作

今天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明天国家、民族的面貌。教师的工作必须有预见性和超前意识,要把工作的起点放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前列,要及时地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市场意识,民主与科学意识,高瞻远瞩,带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

2.学术性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术教育,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人的成长发育规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复合型的工作

教师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智能,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又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既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把无知变有知,把幼苗培养成栋梁,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既要脑力劳动,又要体力劳动,也要创造性地劳动。教师的复合型劳动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艰苦的,既劳力又劳心,是其他任何工作无与伦比的。

三、教师的工作实质

在科技和生产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素质教育的开拓者。

1.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健全人格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国家与民族生存的希望,开发青少年的智慧潜能,培养青少年的精神力量,促进青少年活泼健康地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1)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他们脑力和体力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他们能追求事业的成功。(2)打好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够终身学习。(3)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了解社会、他人及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劳动的产品,打破传统的师德尊严,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把权威建立在长期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可亲、可敬、可近、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作为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就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教师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教会学生公平公正。

3.教会学生学习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首先要树立教育观和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学习规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亲自去操作和观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会学、乐学的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具有健全心理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要随时帮助学生,开展心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第3篇

(1)“教学工厂”是以教学任务为本位而不组织企业产品生产的实体,是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2)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院,把实际企业文化、管理、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3)以教学工厂为载体,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提供教职工学习提升的平台。(4)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在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职业培训课程学习不同职业的技能和各种专业知识,而“教学工厂”更为学生提供某一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在行业环境中熟悉职业的特点。(5)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单一项目、综合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就业环境融合,学生在教学工厂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质量,使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产、学、研结合。通过企业项目、研发项目的开发,转化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把技能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教学工厂”有利于教师、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养成。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开发,教师和学生开放思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众人的机智,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理发挥个人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风气。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加强企业联系。专业课程开发首先要开展的需求分析,主要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去向与需求。开发基本程序是成立由课程经理领导的课程建设小组,在明确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纲,根据由主要来自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修改建议,开展课程建设。

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对我院焊接专业建设的启示

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在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上,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要求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一致,也为我们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启示。专业建设必须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专业建设必须为行业服务。因此专业的区域定位为“立足常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服务对象定位为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制造业。按照特种设备制造的国家标准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能熟练操作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手工钨极氩弧焊、埋弧自动焊;具备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的能力;能检验焊接结构件的焊接质量并分析常见焊接缺陷的产生原因;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安全、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课程开发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强调课程与企业需要挂钩,与焊接专业课程开发的要求不谋而合。①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开发课程。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符,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接轨。为了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②工作过程,以企业真实产品为依据开发课程,结合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特种设备制造业的典型产品,以可以在学校组织教学、又能贯彻国家和国外相关标准的具体内容为选择依据,校企合作选用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职业能力,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③要以递进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方式设计学习情境,对企业产品结构及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设计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设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来安排。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④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按照焊接专业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环境相一致。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建设了“真实”的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常州工程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在企业的环境中实施,学生为员工,教师为主管。

3.条件建设的启示。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离不开企业的合作,而要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专业就必须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项目,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专业应该具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培训、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能力,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机构,比如焊接专业拟校企合作共建“特种设备焊工培训及考试中心”,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一方面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培训项目多种多样,焊接专业学生的见识将更广、潜移默化后学生的技术水平更高;再一方面,建设了与企业联系的平台,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促使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订、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使得学院、企业共同得到提高,校企合作的动力得到加强。

4.队伍建设的启示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组织与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双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用学校资源培养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以老带新培训青年教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内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电焊高级工水平;充分利用从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师的工程经验,培训青年教师焊接工艺评定的能力,五年内能独立完成企业产品的焊接工艺评定、工艺规程编制。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利用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真实的生产环境对高职教师进行培养。选派教师到企业兼任技术或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焊接工艺编制方面、产品质量控制、焊工培训等工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开展对企业员工电焊初、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全体教师参与培训过程,通过培训工作,专业教师的焊接操作技能、焊接专业知识的应用、特种设备制造中遵循的国际标准、国内标准的认识与运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5.改革的启示。培养的学生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这就要求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需求,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中指出,给学生营造一个企业环境的学习情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目前我们学院开展的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法、虚拟企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总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办学特色,为我院焊接专业建设逐步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等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借鉴作用,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开拓视野,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企业需要的、称职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8).

[3]洪霄.对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及实践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简祖平.向新加坡“教学工厂”学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人类已经顺利跨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思考方式,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背景下,学校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育领域必须进行大幅度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的呼声,是时代的需要。实践证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文尝试研究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供同行参考。

1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涉及到教育系统诸多因素的自我发展和更新。简言之,21世纪的教育改革就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注重以直接经验为中心,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可以说,当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按照目前的教育发展态势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的粉笔与黑板,积极使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并不是说使用了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就水到渠成了。要使传统教育真正走向现代教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譬如,很多学校虽然已经引入相当完备的硬件建设,将计算机列为必修课程,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偏好使用粉笔和黑板对学生进行授课,部分教师还不会利用教育技术制作PPT,这种现象必须予以改进。

毋庸置疑,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但不能不承认,教育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伴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来袭,新世纪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正视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利用教育技术加强素质教育效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话题。

2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体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个发展”

首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技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取得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由浏览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和话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其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就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个性,才能逐步发展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教师可以应用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点,从而使他们健全人格,走出自信的人生。

2.2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三种本领”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建构知识的能力,这是实现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合作。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如果不能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参与,那么,任何重大发明都不可能诞生。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出合作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发展合作能力构建平台。在课堂上应用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再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着力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注重开展发展 性教学,从“知识—能力—情操”三个角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能力,帮助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2.3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种能力”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知识信息超速积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正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每个人要想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得长足发展,不仅要具备一般能力和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方能从容应对时代的挑战。现代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实现自身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教育信息高效率地传输,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进而吸收消化,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音频于一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进而培养起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摆脱粉笔和黑板的束缚,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视、听、触多个角度开展教学,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其次,教师要借助教育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

再次,教师还要利用网络技术创设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构建知识框架,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

3 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自身不仅发生着巨大变革,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也产生着影响。要搞好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王凯.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科协论坛,2008(3).

[2]曾斌.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15.

[3]吴永顺,李君兰.浅析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J].企业家天地,2007(12):227-228.

[4]张晓梅.论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教育功能[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182-183

[5]韩军林.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6]戴宇.办好“教学工厂”深化校企合作[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3).

[7]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

[8]陈保国,史维琴,姜泽东.高职焊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以常州市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第4篇

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幼儿必须掌握语言。语言是人类接受知识的重要工具,有了这一工具人类才能更进一步地探索新的知识,驾驭知识,传播知识。而幼儿素质能力首先体现的是语言交际能力,而且幼儿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语言才能更好的发展其他能力。如何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展幼儿语言呢?幼儿一日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教师一起度过的,所以教师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应创设宽松、自由、活泼的教育环境,利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引导幼儿。

一、创设机会引导幼儿发展语言能力

传统教育方式是教师以灌输的方法输出间接经验,而幼儿通过记忆等方式输入这些间接经验。而素质是幼儿内在的特性,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幼儿只能接受,无法吸收,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起来,这种硬性教育缺乏灵活性。长期如此,幼儿在课堂对老师讲课不感兴趣,注意分散,坐立不安,一些自制力差的幼儿还可能发出怪声,扮鬼脸或做其他调皮动作。不仅如此,这类教育把幼儿思维固定局限在一个模式里。

作为教师应利用幼儿对积极情感的要求,激发幼儿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宽松、自在、轻松活泼的能与幼儿互动的氛围,创造多种机会引发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发展幼儿语言能力首先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正确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就让幼儿多练习,多强化,逐渐地掌握。幼儿学习口头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让孩子多练习。

如,续编童话《风娃娃》的教学活动中,当我出示挂图后,幼儿情绪高涨,愿意讲述的愿望表露无遗。我顺势引导把讲述故事这一活动环节交与幼儿,幼儿除了讲述了一个个别具个性的风娃娃的故事,让我更惊讶不已的是,在故事结尾续编风娃娃帮助小山羊家灭火这一故事情节时,有的说:“风娃娃一看小山羊家着火了,连忙跑到电话亭里打“119”火警电话……”;有的甚至把消防车运用云梯把小山羊救出火海,用喷水管扑灭大火的情景描述的淋漓尽致,仿佛身临救火现场一样。

幼儿能把心中所想之景描绘的如此完整、完善、完美,完全得益于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机动地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激感与想象并能充分发挥语言能力的空间。教师不管有无讲述的对错或是否离题千里,只要他是依据自身思考方式及时对问题的看法及角度进行的讲述,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努力创设宽松自在的教学环境的同时,幼儿会对此感到惊慌,茫然,不知所措,这需要适应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转换教学方式,幼儿需要适应过渡期。教师需注意与幼儿进行语言对话交流,语句表达完整,让幼儿理解词义,注意变换一些意同词不相同的词汇,让幼儿学会形容事物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幼儿在一次次地同教师语言交流中才能使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并能灵活运用到日常交往中。

二、在活动区发展幼儿之间语言交往能力

素质教育只有在幼儿主体性活动中才能实现,而活动区教学则能促进幼儿通过主体性活动得到各种能力的发展。活动区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的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活动的材料,让幼儿能主动的得到发展。

一般来讲,活动区应具有全面性、层次性。根据我班实际情况,活动区域小,幼儿人数多,开展了可收放或不占空间的活动区教学,如“美工区”、“图书区”、“棋类区”。我们在创设新课程教学的同时,每天让幼儿有一至两小时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对此活动乐此不疲,并且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对语言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

如,有一次巴子涵小朋友想下棋,不想看书,可下棋的小朋友人数满了,她想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只好与人协商调换,她找了正在下棋的董芯硕小朋友。我把他说服董芯硕调换的对话记录如下:

巴:董芯硕,咱俩换换吧!你看书,我帮你下棋。董:不行,我正下着呢!巴:(毫不气馁)你看你还有两个棋子落在后面会输的,我这本《葫芦兄弟》可好看了,里面蛇精与葫芦七兄弟打得可激烈了。董: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巴:(再接再厉)我有绝招,一定能帮你赢,让我帮你赢这盘棋好不好?

巴子涵首先提出自己的交换条件,被董芯硕据绝了,她毫不气馁,又一次详细说明她的棋局不好,而自己的书有多好看,通过悬殊对比想打动董芯硕,又被拒绝了,可她仍再接再厉,利用董芯硕不想输的心理,终于成功地说服了董芯硕。

这说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巴子涵语言表达能力已经能成功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通过交际技巧,说话方式达到成功的目的。

教师除了在活动区观察幼儿活动,审视幼儿语言能力的高低,还应为幼儿创设语言交流机会,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第5篇

[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主体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很久了,实质上这一概念是把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素质。这比以往割裂地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青少年和儿童。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若干个相互区别、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必然更具有无限丰富、纷繁复杂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共性存在于诸多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共性便无从谈起。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这样讲,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个性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其独立人格逐步形成的过程。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离开知识能力的发展,但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或同步于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学者主张一个人知识的数量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与能力可能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作为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的主要区别,不是个人已拥有的信息数量多寡,而是获取有用(要筛选)信息能力的高低及获取速度的快慢,这中间有知识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观、方法问题。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几代人的理想,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青少年形成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与国家民族共同目标协调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这不但是新时期中国人独立人格意识的本质特点,也是保证新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信息世界主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广义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新的人的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提倡的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它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为合格的公民。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提高。另一方面,追求每一个个体的提高,还有赖于对个性和共性这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对共性的研究有赖于对个性的认识,良好共性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的。良好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过来作用于个性,促进每一个性的进一步优化,因而,要达到“个个成才”的目的,集体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在人的发展方向、程度、速率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承认人与人的差别,而且以科学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有差别的人。在人的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上,不要强调过分划一、没有弹性、包罗万象的目标系统,而应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榜样与典型的示范,树立多种类、多层次的目标建议,开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走出符合个人特点的成功之路。“标新立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蓬勃兴旺、生动活泼的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个青年以“标新立异”、表现幼稚的机会,努力促成在个人发展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

第6篇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很久了,实质上这一概念是把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素质。这比以往割裂地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青少年和儿童。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若干个相互区别、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必然更具有无限丰富、纷繁复杂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共性存在于诸多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共性便无从谈起。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这样讲,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个性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其独立人格逐步形成的过程。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离开知识能力的发展,但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或同步于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学者主张一个人知识的数量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与能力可能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作为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的主要区别,不是个人已拥有的信息数量多寡,而是获取有用(要筛选)信息能力的高低及获取速度的快慢,这中间有知识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观、方法问题。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几代人的理想,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青少年形成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与国家民族共同目标协调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这不但是新时期中国人独立人格意识的本质特点,也是保证新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信息世界主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广义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新的人的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提倡的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它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为合格的公民。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提高。另一方面,追求每一个个体的提高,还有赖于对个性和共性这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对共性的研究有赖于对个性的认识,良好共性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的。良好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过来作用于个性,促进每一个性的进一步优化,因而,要达到“个个成才”的目的,集体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在人的发展方向、程度、速率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承认人与人的差别,而且以科学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有差别的人。在人的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上,不要强调过分划一、没有弹性、包罗万象的目标系统,而应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榜样与典型的示范,树立多种类、多层次的目标建议,开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走出符合个人特点的成功之路。“标新立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蓬勃兴旺、生动活泼的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个青年以“标新立异”、表现幼稚的机会,努力促成在个人发展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一、 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前高校中的素质教育管理机构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是附设于高校教务处的管理机构,从事素质教育管理的人员和业务都归于教务处管理。第二是将其归于学工部门的,这种形式下的人员和业务归学工部门管理,第三是有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用于学校的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开展。

当前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容易出现交叉现象。每个高校在素质教育管理的机构设置上体现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职责范围,在很多高校常常出现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责交叉活动,不利于管理。第二,在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学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当前很多学校在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时一般考虑了学校和教师的情况,而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考虑得比较少,这导致很多学生在素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性,而且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没有价值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本得不到相应的锻炼。还有的学校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时内容的偏向性比较严重,没有考虑到均衡发展的情况,同时,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一般以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注重知识的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学生依旧得不到全面的发展。第三,当前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一套通用的评价体系,是很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这使得学校各自为政,在评价方面容易出现偏狭的现象。

二、 如何加强高校素质教育

当前高校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的问题,为了不断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高校素质教育水平。

(一) 理顺组织机构

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开展素质教育时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参与配合。在素质教育的管理机构上要有明确的设置与分工,以免出现职责交叉的状况,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管理。例如,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如“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在人员的分工方面,由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其他部门如教务处、宣传部等负责人作为第二责任人,参与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管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和院系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具体的工作细则,以免在工作中出现不应有的差错。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新时代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其创造力是一个重要项目。传统的教育使得学生不会去主动思考,不会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变得更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提是要转变教育的观念,创新能力标志着知识技能的一种质的飞跃,是在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对新知识的一种探究和掌握等。因此,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时,以改变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为基础。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用创新的眼光和思维去适应社会。

(三) 探索适合的课程体系与实施方式

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很多内容,如教育内容、实施方式等,在不同的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也不相同。当前许多人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方式的理解有偏差,素质教育包括三个部分,即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言,素质教育更是从根本上对教育理念的一种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记住知识,课堂上成为教育的主战场,但学生不一定能吸收知识,也容易对所学的课程提不起兴趣,这也是当前很多学校面临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而不能盲目地追寻效率,素质教育也不应该将重点放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而应该以学生为重点。

(四) 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对于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也要不断完善,没有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足以激发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评价的内容可以包含多个方面,如学生的专业素质、身心、文化遗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等,要进行全面的考核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当前许多学校共同发展改革的目标,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于现代化的教育,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相应的问题。(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艳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J].南方论刊.2009(01)

[2]吕琳.论高校素质教育的几个要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6)

[3]黄文勇.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4]王义遒.与时俱进 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0(07)

[5]王春红.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分析[J].吉林教育.2009(13)

[6]高建明,陈宝贤.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