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景观设计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9 16:31:15

序论:在您撰写景观设计市场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景观设计市场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广场;人性化;景观;铺地

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广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且广场景观设计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创意、人性化、地区特色、文化魅力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城市广场的设计。

一、阜宁人民广场简介及评价

阜宁人民广场位于射阳河南岸,新阜宁大桥南端的引桥西侧,南临原204国道,北枕射河南路,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广场总体呈矩形,但不够规则,因为东西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自然河道,而且小河并不是直的。阜宁人民广场具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以宽宏的气度、巧妙的布局、欧式的雕塑显示自己的特色,使人们流连忘返。

1、广场入口景观

入口是以广场砖的铺地为主要造景元素,这是广场的中轴线,也可以称它为甬道,铺地的两侧有三组相对的半圆形的花池。铺地的前方一尊石雕女像坐落在广场的圆盘上,石像俏然立在圆盘的水池中间,水池内有喷泉装置,喷泉开启起时,水花冲天,别有一种风情,雕塑女像左臂上扬,作揉发状,右臂自然下垂,手里握着一条软物件,身体略呈S型,好像在沐浴中,雕塑的形体美化了人们的心灵、陶冶了人们的情操。雕塑以北,铺地两侧各有五根相等距离的圆柱,每根圆柱上顶着一个晶莹的球体,球上横斜着一个隶书体的“一”字。实际上是路灯,却巧做成仪仗队的形式。动静结合的元素,为广场增添了许多观赏性,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四周设有草坪,座椅等,提供市民休息,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2、广场中心景观

该区设有人工湖和活动区,人工湖是整个广场的中心,依广场圆盘而自然生成,与圆盘相夹的部分都用小柏丛围成花池。在广场景观空间的艺术处理上,营造一种自然的氛围,体现了生态化的设计。活动区是以广场圆盘为主,以大面积的硬质铺地为主要景观元素,为市民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体现了广场的简洁大方的特点。且在铺装图案的设计上也加入动感、活力的元素以及明快的节奏感,盘心之上是一个特大的圆环,上有花瓣纹样的图案。广场圆盘的北部是欧式廊柱,耸起一个特大的立式半圆,东西各有八组廊柱相连接,形成相间的拱状门和直角门,它们共同辅托起中间的一道大拱门,大拱门高而阔,被八根廊柱支撑着,相联缀的廊柱在整体上如同一个巨人伸开双臂,作拥抱之势,显示一种亲和力和向心力。如果说广场是城市的眼睛,那么欧式廊柱所在的位置便是阜宁人民广场的眼睛。廊柱的周围依次是花池、环形路,廊柱向四周伸出辐射状的道路。在空间造景及布局上做到了形式与功能的巧妙融合,显示自己的特色,赢得人们流连忘返。在广场中预留大面积的活动空间,可供市民举行多项游玩健身等活动。充分体现了整体性,个性化设计。

3、广场四周植物配置

在广场景观设计中,选用了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垂柳、月季、雪松棕榈类树种。在广场圆盘的四周是大片的草坪,草坪四周穿插着一些花池,点缀着垂柳月季等树木。这样的植物配置形式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东西两侧是绵延起伏的土丘,土丘上种植草坪,脚踩上去柔软而有弹性,还种植了一些植雪松棕榈类长绿树木。既能方便夏季游人的隔离遮挡的效果,又到达了广场布局的统一,提高了广场的环境质量,达到了植物对广场的利用功能。

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通过对阜宁广场景观的分析,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人性化原则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充分认识和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到广场环境的创造中,注重人在广场空间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创造出不同性质、功能、特色等的活动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市民的的多样化需求。

2、整体性原则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满足广场使用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要进行风景美学的研究与探索,体现城市广场的整体美、技术美与形式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孕育的广场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内涵,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与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由此塑造富有特色、充满魅力的城市广场。

3、特色性原则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植物材料选择上突出本土植物,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

三、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艺术表现

城市广场一般是以广场铺地、雕塑、水体、植物等为艺术表现的。

1、广场铺地

地面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市民的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要起到限定空间、标志空间、增强识别性的功能,因此广场铺地设计要新颖特别,和周围的环境相呼应。在选择材料时,用作于广场铺地材料要注意安全隐患,材料应当防滑、耐磨、防水排水性能良好。过去大多广场铺地用的水泥方砖和现在流行的广场砖相对刻板而单调,若在重点地方稍加强调,会对比衬托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从铺装图案上,以简洁为主,因为广场是室外空间,所以只在重点部位稍微强调。广场铺地要与功能相结合,通过质感变化,标明盲道的走向,通过图案和色彩的变化,界定空间的范围等。城市广场的铺地一般采用花岗岩、卵石、石材等作铺面。

2、广场雕塑

雕塑是供人们进行多方位视觉观赏的空间造型艺术,是城市广场景观的点睛之笔,在任何视角、任何时间都带给人美的倾诉,其传达的内在思想丰韵也是至真至诚的。雕塑应该符合广场主题的要求,要有鲜明的形象,要与广场的气氛风格相一致,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相符合。一件完美的雕塑作品,不仅依靠自身的形态使广场有了明显的识别性,增添了广场的活力和观赏力,而且对整体空间环境起到了烘托、控制作用。

3、广场水体

水体常常在闲静的广场上创造出跳动、欢乐的景象,城市广场中的水景有喷泉、瀑布等形式,它的静止、喷发、跌落都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增加空间的趣味性。设置时应确定水体在整个广场空间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后再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广场植物

植物提供给人以生活美的享受,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广场植物是城市广场景观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树木本身还具有表示方位、引导和遮阳的作用,对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树木自身的造型和色调,能够制造出城市广场空间的另一种景观。在广场设计手法上,通过对广场与道路的相邻处月利用树木、灌木或花坛起分隔作用,减少噪音、交通对人们的干扰,保持空间的完整,还可利用绿化对广场空间进行划分,形成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的需要。

四、结语

城市广场是人们娱乐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到艺术效果、文化、经济性、环保等多方面因素,加入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自然与科技之间和谐的场面。

参考文献

[1]赖丁红.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探析.现代园艺,2008.11

[2]马辉.景观建筑设计理念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5

第2篇

关键词:整体;艺术;景观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72-01

有的城市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有的城市雄踞关要,气势磅礴。对于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的就是美丽的。不同的自然环境给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设置了不同的景观基地,广场景观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从自然环境中提取景观设计的要素,使得设计与自然环境想嵌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设计”。在自然景观丰富的区域,应该留有更多的土地给公共空间的建设之用。

中国第一本造园理论专著《园冶》一书的精髓,可以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艺术尺度和设计要素,空间的变化带来了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空间设计,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设计的难点恰好在于如何确定正确的艺术尺度和设计要素。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符合地方特点的设计要素,一方面需要在设计时从整个广场的大环境进行考虑;另一方面需要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紧邻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著名的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曾经指出:“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观察,总是要受到他在过去看到的,想到的或学习到的东西的影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影响)”。

与公共艺术有机结合由于艺术本身强调审美性、精神性、理想性及自由性,公共艺术作品在景观环境中的审美效应,以及对人的情感意志等方面,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在城市广场的各种构建物中,较为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与一个广场的规划以及建筑和道路系统的设计相比,更能直接和鲜明地显示其人文内涵与精神特性,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美学感染力和艺术的自由表现力。虽然公共艺术品在景观设计中一般用来点缀或辅助景观主体的地位,但其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传承城市广场的历史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城市广场景观形态中集中地显示审美文化。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辩,重人事日用中保持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由于公共艺术品在显现城市精神和传扬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一般建筑物所难以取代的,因此在城市广场景观整体设计中需要给予特别的注意。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广场中往往精心营建公共艺术品。美国许多广场都会放置适当的艺术品,使公共空间也具有教育的功能,让市民在一个有内涵的环境中成长,以更宏观的情境教育来熏陶居民。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适当添加建筑小品,延续公共记忆文化遗产作为人们情感记忆中的某种记录,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反省,形成的是一份浓浓的地方意识,这是特定环境中最珍贵的财产。国内许多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分布着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处理历史形成的一些遗迹和人文景观时,生硬地添加设计要素往往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对这类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应当是保护为主,既关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又注重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协调。但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对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做得要好一些,而对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维护不足。当然,最好的景观设计不但能有效保护历史的公共记忆,也能做到延续和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使城市广场景观能够展现不同时期的文化,表达出一个延绵不断的文化语境。比如清华大学对其古典园林部分的保护就不是绝对的保护,而是在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场所应用古典建筑制式设计了相应的建筑小品,给古典园林赋以了现代记忆元素,其典型代表是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自清亭,经过精心的设计,自清亭以古典制式在恰当的地方较好地服务了荷塘景观,增加了景观的视觉焦点,起到统率自然景观的作用;而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其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清华大学这两个建筑小品的设计不但与学校的历史结合了起来,更为历史校园园林景观增加了新的人文涵义,延续了古典园林的历史感,从而延伸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工程项目;管理

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1.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以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的期望目标。各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用系统论的观点可以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这些组成部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1.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经营者也将其广泛地应用到了建筑施工的具体环节中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的建筑工程大中型项目的平均工作量的产值大约达到每天10万元至50万元。这就是说,工期提前或滞后一天,意味着经济方面的重大得失。虽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效果有时往往是非显现性的,容易为人们所忽略,但这种效果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资料分析表明,同期、同环境、同结构形式,各建设工程项目每工日完成工作量差异率可达10%~50%。应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使施工指挥者有总体概念,目标明确,能定量分析问题,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在工程中应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可大大降低成本,不仅使建筑施工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而且能使生产有序、稳定、协调地发展。实践中不乏成功的实例。

2 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2.1 市场信息对项目管理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信息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已愈来愈明显,信息推动已成为现实现象。而中国传统项目管理是传统估算,盲目施工,多退少补的模式,其既不能将建设工程项目概算、预算、决算等重要的控制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又显得缺乏活力。市场信息的挑战,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目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建设项目决策者缺乏决策的科学性。决策者在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科学的决策是建设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当前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说明,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实践中的“干了再说”,花钱买教训的情况不在少数。建设项目决策人应从总体的大局出发,善于倾听不同意见,通过归纳假设演绎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据调查,不少企业的施工管理是粗放型的,投标时无可靠依据,施工中顺其自然。这使得建筑企业在决策中无依据、具体施工管理活动中又无章法,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因而就不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 决策者对现代科技理解不深刻、利用不恰当。决策者利用现代科技,片面追求所谓现代化,如许多中小城市也片面追高层建筑越多越好就是一例,管理者应正确看待科技,使用科技,使科技真正地成为管理的臂膀,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

(3) 建设项目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社会,以资源的过分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

3全面提高现代化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技术

3.1从宏观上,把握系统管理的思想及发展的战略

(1)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建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模型。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将一个建设项目看作一个系统,按系统的等级特性可以将之分为六个阶段,即六个子系统,它们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后物业管理阶段和残值回收阶段。根据系统分析,建设项目各阶段内部有自己的最小成本值。同时,考虑到各阶段在系统状态下会互相影响,如设计阶段的成果,即对施工阶段有影响,也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在系统的各个阶段中,它们是作为相互先后的工序,共同存在于一个系统中,所以可以对它们进行优化,进而求出最佳成本。

(2)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害后代人的需求,以破坏较少、代价较小的发展来达到最终目标。建筑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必须考虑到后一阶段的实施。实际上它是建设项目经济、环境和各阶段协调的三位一体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志。一个建设项目从它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必须有全局的观念、综合考虑。在规划每一阶段计划的过程中,必须留有相应的灵活性,以便在该阶段实施过程中能有充分利用进一步获得的市场信息做出更细更有效的决策;另一方面,在本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对下一个阶段实施的影响,达到最佳综合收益。

3.2 从实施主体上,要适应科技的发展趋势的变化

建设项目决策者要尽快适应和学会三个转变。首先,建设项目决策者必须从专一型向通用型转变,这是科技综合发展的要求;第二,科技发展的加速化要求建设项目决策者要多掌握方法型知识,即从知识型学习走向智能型学习为重点;第三,科技发展社会化要求建设项目决策者必须从纯粹科研型转向社会型,利用科研与外部社会的相互影响,达到项目管理目标值的最佳实现。为了适应这一转变的新要求,要提高建设项目决策者的素质,具体做法除了加强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外,还要实行全员的终身岗位教育,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3.3从实施手段上,要运用科学技术管理现代化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加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并进行建设项目目标控制。进度、质量、投资三条主线对项目进行优化组合,科技先行提高决策水平。其次,要增加建设项目决策者的科技责任。一方面建设项目决策者要关注科技,但不能满足于纯技术来进行决策;另一方面,项目决策者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同时,必须始终站在专业、科技应用的前沿,广泛应用、传播新科技,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另外,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考虑到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要创造有利于科技正面作用的社会环境,在物质方面给予支持,组织方面给予帮助,观念方面获得弘扬。

4实践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处理好企业和项目管理间的矛盾

建筑施工企业虽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企业与项目部在管理上的关系还没理顺,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主体对项目部的约束体系,一方面是因项目管理重心下移,企业的管理职能有所减弱,致使项目部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另一方面,有些项目经理大权独揽,随意指控,分配不均,根本不能调动项目部成员的积极性,难以保证施工过程的严肃性、规范性,也就无法保证工程质量。因此,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理顺企业和项目部的关系成为推进项目管理的必要环节。实行项目管理,目的是发挥项目短小精悍的优势,使企业从全面干预转向行使决策、监控、协调、指导、服务职能,保障项目经理顺利行使其职权,保证工程建设有序进行,推进

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

4.2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

实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工程质量,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懂业务、善管理,既能抓住重点,又能调动项目部成员的积极性。而实际上有很多项目经理业务水平低,一个项目经理承包施工多个工程,或者是高资质项目经理承包工程而由低资质项目经理施工。这样不利于工程的系统和整体把握,从宏观上影响到了工程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第一是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用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人尽其才;第二是实行项目经理答疑制度,对任何工程的投标或承包施工,都应由评委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提出问题让项目经理现场答疑,再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确定是否中标或承担施工;第三是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促进项目经理自身素质的提高。

4.3加强项目部内部管理

加强项目管理首先是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加强项目管理,就是要坚持责权到位、管理到位、责任监督到位。其次是要求每个项目部在工程开工前编制项目管理大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分包监控体系和经济约束体系,把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第4篇

关键词: 市政广场 绿化景观 规划设计

一、市政广场的特征

市政广场应集中体现广场的主题,具有特征鲜明的建筑物与空间形态,有明确的向心空间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方位感,能通过穿透、重叠、连接、透视、序列、光影等手法表达并阐明空间。

二、市政广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市政广场是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是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它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时效性,区别于公园的设计,所以它的规划和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总体布局上,还着重考虑植物景观和灯光夜景效果,以圆形、椭圆形、扇形和自然流线型进行构图,通过对交通流线的组织分析,利用铺装、绿化、灯光、水景和园林小品等景观元素,与建筑物前的景观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互为对景,组成各具特色的、简洁大方的、色彩明快的景观空间。重点突出政府广场的植物景观效果,充分展示行政中心形象,强调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以雕塑、园林小品的表现形式,赋予文化内涵,突出时代气息,以植物造景为主,既突出景观效果,又注重生态效益。特别应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一个聚集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机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的活动和形式相符。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宜,其使用进一步贴进人的生活。其次要有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又包括社会特色。但要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旅游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

三、市政广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

市政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其尺度也是影响广场空间效果的重要因素。合适的广场尺度应是广场尺度与周边围合物的尺度有适应的比例关系,广场与人的行为活动、观赏、和使用尺度要匹配。要对它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整体上考虑它在城市空间序列上的作用,这样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既符合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城市空间机理,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体现“人性化”,为市民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满足市民对市政广场的需求。

四、市政广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市政广场绿化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草坪、花卉、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并且考虑植物造景,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长习性,以点、线、面的形式种植,通过植物高矮、疏密、色彩的合理搭配,以简洁大方明快的植物配置突出植物的空间和色块的景观效果及生态效益。为了突出色块种植的景观效果,可采用多种颜色植物搭配种植,对比强烈,色彩艳丽,富有动感,充分展现流线型色块的景观效果。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广场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另一方面应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

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制度建设,择优机制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体现出了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迫切性。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建构需要从制度基础和传统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建构各种管理文化因素有筛选取舍功能的制度结构。

西方管理理论在我国经济转轨期的应用障碍

进入市场经济进程以后,我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深受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积淀,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单一计划型结构向市场契约型多元结构的转变。经济多元化的出现导致单一利益关系的分化,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多元化。

市场经济进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制内经济利益分化以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体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体或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凭借手中政治地位、经济势力及支配资源的特殊权力,利用非市场化方式,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额外财富,形成具有投机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究其实质,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寻租行为。尽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同样存在,但是我国的转轨状态使这种行为泛滥。非规范经营行为与寻租行为越重,则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员个人的收益与寻租成功的企业的收益却越多。于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报酬递减的关系。这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落后局面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管理科学,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传统管理思想在转型时期的应用局限

反观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其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谓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把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倡导重义轻利。但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却认为唯利是图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强调“经济人”假设的普遍适用。再者,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伦理模式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宣扬专制式人治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经济,崇尚以法治国,重视共同的契约式约定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而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中国古代管理方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雏形期和秦汉以后定型期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严法律民、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以及兼爱非攻、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则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道法相辅”为学派结构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虽多有变化,但终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作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德主刑辅”为两翼的内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显,管理知识一直未能与治国思想分离而成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强调的是以平均和共存为特点的有序、统一、稳定的内部和谐状态。因此,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以求和谐、中庸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操作模式

第6篇

关键词:自然生态,节约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思考

有关与矿山公园的规划及建设的研究不外乎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两种。列如矿山遗迹的环境类型及其特质研究,矿山遗迹景观价值体系研究、矿山公园的建设定位研究皆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展开此等反面广泛深入的研究是矿山公园的规划及建设理论指导所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不但为矿山公园规划于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也是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基础研究应该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层面,调查工作包括:a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地貌地形特征、土壤状况、现有植被等生态建设方面的基础资料;b工业景观类型、环境特征、历史文化等侧重于景观方面的调查。基础研究应该侧重于生态环境在生体系研究(土壤肥力)、生态循环体系(能量、物质)恢复与再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矿山公园内不同场地植物配置技术及栽培技术方法研究等等。开展矿山公园的研究除了各个学科内的专项研究外,不同学科的综合合理利用,同时进行不同程度的综合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所得出的方法论在今后对矿山遗迹的综合景观规划治理有着指导意义。

作为矿山公园,它具有生态、景观、旅游、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属性,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如何准确掌握宏观整体景观规划设计与微观具体景观小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植被的重塑恢复是整治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作为从根本上恢复地区生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矿山公园,必然以生态恢复为主要手段,使整个生态体系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矿区生产要结合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增加与重视局部景观环境的塑造,增加其多样性,把有利于重塑土壤结构与观赏性植物结合起来。景观设计上应结合其地区的生态性、景观性、参与性、历史性、文化性、科普性、趣味性为一体。

一般园林景观规划和生态景观规划与矿山公园有所不同,其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与其相对的特定景观和环境具有特殊性,针对于矿山公园的具体特殊特点,在景观特质方面必须对矿山及周边景观环境的特质特征以及地质地貌特点有详细的调查、分析和细致研究。借以对其他成功案例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建立出适于此地貌环境独有的矿山公园规划体系。

2.提倡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园林

现如今,人们都已明白有效的利用植物比单纯人工能更加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及更加完善整个生物循环系统,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和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英・麦克哈格的“设计尊重自然”。所塑造出的物质、质能的过程即为规划,透过质能流动与自然环境与文化联系起来,达到既定的需要或目标,通过对节能环保材料的合理使用、防治土地荒漠化植物的利用,建立起完整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创建节约型园林公园。

对于废弃矿石场的改造,方法有:物理手段的分析拆除和保留、化学手段对土质的改良、生物手段对自然生态的处理。使被废弃的矿石场不利因素转变,景观规划与自然形态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发展与循环。由于地区地质矿种性质的影响,开采的状况和生态环境等特殊因素影响,矿山公园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与普通景观园林有着不同的特点。

通过对矿山公园的理论体系研究,涉及自然生态、美学工程、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简历完整合理的评价体系,指导矿山公园的景观规划建设,对自然生态的仿生营造,使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

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对地质和户外空间的仿自然的生态设计,自然生态原理是景观规划设计学的核心,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种仿造自然的人类生态环境系统的设计。通过对当地自然景观方面的了解,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利用自然,使景观规划设计发挥到极致,即与自然环境有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互相增进,有机融入自然系统并能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对退化的环境及景观再设计,使其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产生对美感的重新理解与升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景观。将矿废弃地的各类要素利用现代景观设计规划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在营造出新景观的同时,使其在功能上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并能参与并改造现有的生态自然景观环境,使之形成自然有机的良性循环。加强景观功能的循环性与置换性,使原来不能被有效利用的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转换为有利资源,并能创造出新的原始自然材料。从而使整个矿山公园自然景观规划可持续发展,并改善日后维护成本。

3. 矿产废弃地可持续景观设计特点

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矿山公园的观点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同于以前注重它的负面影响,到现在积极改造和它对于重建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意义。矿山废弃地改造不但经历了从技术性和功能性的改造,现如今也考虑到历史性与文化性的综合价值改造。

对场地原貌的认识和对地区历史的认识是设计最基本的认识,综合矿山废弃地改造的成功案例来看,首要目标是尊重既有状态,使景观规划与地区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浑然天成。设计师通过对对地区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将场地规划设计为对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实体,使游客既有空间立体感又能体会历史的延续性。针对场地内矿山开采的工业特点,采用选择性的保留和再利用与自然景观结合重新规划,形成鲜明的矿山公园特点。除合理规划景观形式外,工程技术的应用也很重要,材料的不同选择造就了公园的特点和肌理。在对矿山废弃地合理改造的同时也扩充气功能,力求最合适的改造方案,多达到多方面协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也适应当地居民的需求,适应且发展经济社会,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和娱乐的要求。

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的位置。一些设计师提出并尝试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思路在废弃地的改造中,尽量尊重场地景观特征和生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些设计中,场地上的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尽可能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注重了材料潜能的挖掘,那些残砖废瓦、工业废料、矿渣堆、混凝土板等成为景观建造的良好材料,他们的使用,不仅与场地的历史氛围十分贴切。同时也演绎着一种材料可持续利用的过程。

景观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促进了景观视野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废弃地改造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相互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废弃地改造中,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意味着改造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功能合理,满足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意味着改造的高效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兴中.旅游资源景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温小军,朱建新,张大超.我国矿山生态规划建设探讨【J】.中国矿业.2007.16

[3]THAYERJR The experience of sustainable and capesLanscape【J】. Journal .1989

[4]杨云峰,熊瑶.园林设计与场所精神――以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广场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

[5]吴为廉著.《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水景观:水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lO)05-0136-02

1 引言

城市广场水景是城市公共空间水景的一种类型,它与其它水景一样,以水为基础构成要素与其它要素一起形成城市的水景。城市是人类文化汇聚的焦点,是个十分复杂的组织,任何城市都是社会、生态和形体的整体。如此看来,城市广场水景的产生、形成也同样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众多方面,那么,研究城市广场水景,就是研究一种关系,主体人与客观水景的关系、客观水景与客体广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处于城市广场中,由人工或自然水体构成的景观,具有反映城市活力、文化内涵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功能整合体。

2 我国传统城市广场水景的形态及历史背景

我国传统的广场主要是作为阶级划分和显示特定建筑意义的特殊空间而存在,这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广场有着很本质的区别。在这里我们还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水景观,城市广场中的水也主要是起到功能性的作用如洗涤、汲取等基本用途。传统的广场与水景独立存在于各自的领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的交融下它们结合了,虽然带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甚至与当今所谓的广场水景之形态、功能大相径庭,可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广场水景的雏形,这为后来城市广场的水景设计打下了基础。

中国古代传统的理水观念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城市对于广场水景观美感和功能的需要并伴随着人们对欧美一些广场水景形式的青睐,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外国广场的水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是照搬照抄。盲目地模仿使得一些城市失去了历史沉积,历史风貌,一味“国际主义”式的广场水景观造得很是不合时宜。合理的借鉴确实可以创造出好的艺术效果,清代宫廷在设计水景时引进了西方近代喷泉的形式,圆明园内西洋楼三大人工喷泉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古水形式的又一变化,也是中西合壁式人工水景的集中体现。这些水景的设计手法虽然来自西方,但在建筑装饰、动物雕塑所表现的主题如鱼雁纷飞、猎狗逐鹿以及十二生肖报时等更取意于中国民间的习俗与故事,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我国传统园林水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景观史上独树一帜。我们应该总结分析已有的成功案例因地制宜地创造出符合城市面貌的广场水景观。

3 我国城市广场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我国广场水景面临着推陈出新的形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的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发展原则。适应城市化的大环境是第一原则,因为存在于城市中的广场水景必须以城市为依托来实现其美的价值,所以就必须把包括城市中人、潮流等要素作为广场水景设计的首要要素来考虑。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域性差异大,所以适应国情的考虑地域性是很有必要的。生态设计是整个世界都在倡导的主题,广场水景观以其特殊的地位可以更好地实现生态化,其它如经济、科技、节能等要素更应该是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合理运用。

我们应该认识到继承传统理水观的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在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水景观来。重视水体要素的设计方法做到有动有静、有曲有直、有收有张、有缓有急。除水体自身的艺术造型外通过其他辅助元素如石头、动植物、雕塑、小品、科技元素等的点缀把原来的水体装扮得更加富有魅力。

如何才能客观地评价城市广场水景观呢,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客观的评价体系,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性、文化、经济条件差异巨大,想建立一套完善客观的评价体系很有难度。故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多参考国外的相关标准,通过反复论证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应评价体系。

4 我国城市广场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广场水景观建设已经走过了数十个年头,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设计方面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同城市也已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因地制宜,并很好地把生态、节能、科技等要素注入到广场水景的设计中来。不过由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尚不完善,一些城市急功近利的扩大影响,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滥造水景。这些情况并不少见,为了更好的、健康的引导广场水景观的建设,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并纠正。

城市广场建设应该更多的考虑环境的审美和人的需求,设计要充分体现环境的文脉与人文的精神,避免出现城市形象的“特色危机”。一些城市广场的水景观照抄照搬境外的现成设计成果,流于肤浅。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各自的历史背景,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城市的文化历史背景后再进行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充分显示不同城市的地域特色。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的看待国外的先进理念,在不失传统的同时把外国的新理念、新技术引进来,做到有选择的使用,设计具有本国特色的广场水景观。

目前我国广场水景观的亲水性木强,对于大多数的水景设计来说更多地还是让人来看的,而且体形一般都很大,让人有敬而远之之感,更不用说是接近戏耍,玩水了,这样的设计显然不符合水景设计的初衷。对于我国广场水景与人的关系,设计者应该更深入的研究,不仅使水景观可以反映生态性,更能为人们所接受,被人们所接近。

节能是当今社会各个领域都在提倡的主题,可据调查,目前黄河流域正在打造大型水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仅郑州、西安、咸阳三市计划投入的相关资金就达40多亿元。在江南水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取水成景,倒也无可非议。只是在吃水和用水尚成问题的西北、华北城市,大量引水造景显然过于奢侈。在缺水的城市造出亲水之景,固然有补白之美,可以带动水景的周边经济,但是相关部门却因此而忽视了节约与生态等方面的要求,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系列严重问题。城市景观中需要水,但如此奢侈用水的做法不可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虽然现在对于广场水景观来说已经开发出很多与此相关的科技产业,可是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还很大,我们要走科技兴国之路,要从广场水景观的设计人手,大力开发实践性强的机器设备,这是我们未来科技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程。

5 结语

我国未来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文名高效的精神风貌,富有特色的优美城市景观。我国应该把城市广场水景观建设视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广场水景观设计、建设、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营建适于且能吸引人们欣赏的广场水景是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只有通过对水景观意义和内涵的深刻了解和透彻分析才能赋予水景观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设计出符合人们心里接受的水文化。

参考文献:

[1]吕茵.城市广场水景艺术设计初探[硕士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54-79.

[2]周俭,刘文波.城市广场的文化与生活意义探索.城市规划,1999(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