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9 16:31:15

序论:在您撰写工商管理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商管理的认识

第1篇

    一、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偏差

    笔者以工商管理专业、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和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他们在《管理学基础》、《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和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不强,导致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这些偏差大致可以归结为定位于知识的学习者、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和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一)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工商管理学科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学习者则显得视野太过于狭隘和眼光不够深炯。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些教材上的相对比较系统成熟管理学知识,而对管理学理论发展前沿则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他们把精力放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what),而不是聚焦于“如何”(how)发展和创新管理学理论。又如,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对创业实践跃跃欲试,但对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却不感兴趣,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就更加无从谈起。缺乏管理理论指导的创业实践是盲目的,而且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这样的创业实践需要承担更大的商业风险。

    (二)痴迷于典型企业案例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着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学者以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案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知识,对案例材料进行判定、分析和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种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很适合于教授工商管理学课程,并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然而,高职学生片面强调案例的重要,忽视理论知识学习,这导致他们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缺乏理论依据。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流程管理》时痴迷于单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并认为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必须要有单案例分析,完全没有意识到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存在。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需要很长的篇幅,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使用太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二是高职教师的科研水平相对不高,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比如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次回归分析。

    (三)纠结于数学公式推导

    质量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质量管理》课程时,会遇到很多有关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数学公式,而教科书上也没有给出如何推导这些公式,因此他们就往往纠结于数学公式的推导。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加上大学数学的基础课程没学好,这导致他们在学管理学专业课时出现的数学公式感觉很陌生。由于高职学生不知道这些数学公式是如何得出的,而且这些公式相对复杂,这使得他们对后续的数学公式在管理现实背景下的应用失去了兴趣。如果说数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数学公式的推导的话,那么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则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公式的应用上。

    二、纠正认识偏差的措施

    在发现高职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后,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学生们纠正偏差,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主要促成以下思想认识的转变: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和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一)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新

    知识学习者是理解和记忆知识,而知识创造者则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管理学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应仅停留在管理学知识是什么的问题上,而应该关注如何创造知识。教材一般反映的是较成熟的理论,而最新学术期刊一般能反映本领域前沿、热点和新的理论成果。因此,笔者建议高职学生应该到图书馆阅读一些权威的学术期刊,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高职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撰写文章和教材,而不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者。

    (二)从案例分析到数理统计

    尽管案例教学法在丰富教学内容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想把管理学真正从艺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还得依赖于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来证实研究结论的一般性。因此,高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介绍一些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比如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高职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面向操作层面的课程,诸如“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会计、电子商务”等,教师应该用大量的图表来进行讲解和过程分析;涉及到数学方法时,应有现实背景丰富的例题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方法和技能;面向决策层面的课程,诸如“战略管理、技术战略”等,教师应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从数学推导到公式应用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需要把学习重心从数学推导转移到公式应用上来。知识(公式)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应用于管理学的习题中;第二,应用于后续的专业知识构建;第三,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知道数学公式的适用情形,即在什么样的企业管理背景中使用什么公式。高职教师应该强调公式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一些和企业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点,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另外,高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使用数学公式,而不是纯粹的文字表述,这样会使他们的工作报告更精彩。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管理现状;认识与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分析对应管理思想、工程技术等基础之上,成为了企业管理管理的必修课程。那么什么是企业工商管理呢?企业工商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现状以及管理实际情况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与模式,以及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企业工商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具备全局眼光,具有长远的目标,在战略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管理内容,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管理模式粗放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企业管理模式粗放的现象,粗放管理模式现象的出现与企业工商管理息息相关,与企业管理者的工商管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相关知识与理论,使得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按照经验进行管理,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管理。由于企业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匮乏,导致企业管理制度难以健全,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者在在制定发展战略计划时,不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状来制定,导致企业风险增加。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形成企业的特色,存在竞争优势。此外,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的精神信仰,企业文化的存在有利于企业员工工作动力和信心的增加,对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企业文化是必然的。就目前现状来看,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很重视,最主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没有企业文化意识,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不大,导致企业文化无法形成。

(三)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果企业失去了人才,就如马车失去了马一样,将无法再向前发展。企业内部管理也一样,需要管理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以及有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就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较多,但是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较少,特别是掌握了工商管理技巧的人才更少,工商管理人才缺少与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有关。由于工商管理人才较少,因此企业应当留住企业内部的管理人才,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关心,提高管理人员的薪酬和福利,进而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健全的管理流程

由于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少和管理知识的缺少,使得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而企业各项工作是按照企业管理流程来执行的,如果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将影响企业执行力。由于企业管理流程不健全,使得企业各个工作环节没有明确的规定,工作比较随意,这种情况最终结果是影响企业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制定。

(五)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较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转型,企业所面对的来自市场的压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对于生产产品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对市场进行适时调查,没有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市场的情况和需求并不是很了解,使得产品生产过程中比较盲目。产品没有创新,使得企业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销售不出去,出现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由于产品的积压,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减少,影响企业后期战略目标的制定。

(六)企业内部权责不明确

企业内部权责是企业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当明晰企业内部权责。企业内部权责有经营权和所有权以及监督权,只有明晰了企业内部权责,才能够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才能够激发产权主体的积极性。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倡导推行权责制度,但是国内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一些企业内部权责仍然不明确,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这种债权不明晰更加严重。

(七)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经营管理将处在市场环境当中,在市场这种自然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注重企业自身的管理,要优化管理模式,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优化管理流程。此外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制度,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才有利于各项决策的实施,才能够保证各个环节能够正常的进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各方面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一)加强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果企业缺乏管理精英人才,将会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以及管理模式等产生影响,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企业领导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人才培养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要以工商管理为导向,要以战略发展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各项管理流程的执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此外,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要满足各个职能部门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进行各个部门的协调,从而促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二)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随着企业发展,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时,企业自身就会出现一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是企业不断地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地更新,这些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逐渐老化,已经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基于此企业应当改变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适当地让管理者到相关机构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并在自己已有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实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管理能够融入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市场中。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的重要,企业财务情况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决策,此外企业还与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发展息息相关,财务管理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注重财务管理。为了加强企业管理,企业应当构建一支管理能力较强的队伍,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才能够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营,为企业各项重大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才能够推动企业快速向前发展。

(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诚信意识,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够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建立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健康积极发展的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诚信意识,在日常管理和企业运营过程中要讲诚信,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管理制度与人性化管理

企业在具备高素质人才的时候,还应当注重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个岗位权利与职责,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顺利地展开。通过管理制度能够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对日常管理进行动态监控。企业通过制度约束管理人员时,还需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管理人员的生活加以关心,各项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要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员工才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才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六)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

根据以上问题可以发现,一个和谐有效的管理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各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能够保证企业工作各个环节,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高效的管理环境,大大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七)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加大企业管理的建设力度

法人管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实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很适合企业的发展。法人管理模式具有科学、高效的特点,主要结构有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存在使得企业管理达到效率最大化,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潜能的激发,也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是很有必要。此外企业职业经理的引入,使得企业管理精英人才得到补充,企业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促使企业进入更好的发展阶段。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想要使得企业工商管理能够更好发展,就必须注重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注重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企业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以及诚信意识的建立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赵进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镇生.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7).

[2]黄芳.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9.

第3篇

事实上,即使招生规模减少,就业压力也不会减小,因为中国的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招生数量与质量也不是反方向的。现在的问题是,众多企业从该专业的毕业生中难以找到合适的管理人才。所以,问题的本质是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结构与市场接轨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必须深入分析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以求其生存与发展之道。

一、民办高校办学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的历史成因及所处生存环境,形成了以下特点:

1.应用性

与公办院校比民办高校办学层次偏低,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录取的生源知识基础较差;二是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如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少等;三是科研力量薄弱。尽管许多民办高校在科研上有大量投入,并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与措施,但终因民办高校的这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教学科研底子薄,加之师资流动性强、知识资源存量少、社会支持性资源少等因素,使民办高校的教学研究与科研工作维艰。这些都决定了民办高校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办学将定位于“应用性”。

2.生源地方性

民办高校生源地方性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招生体制的限制,民办高校一般在本地招生;二是费用高阻挡了外地考生。如广东培正学院在2005年批准在全国招生后,在四川与重庆等地录取了6名学生,但其家长不辞辛劳与成本,亲自到学校取走档案,结果只报到了两名;三是即使招到了外地的学生,等这些学生毕业后也会有相当的同学留在当地工作。如海南财经大学2004年从内蒙古招了约120名学生,结果在2007年毕业后大部分在海南或广东工作。地方性特点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及就业定位。

3.就业面向中小企业

广东培正学院对多届毕业生就业的统计表明,约有90%以上的学生就业于广东中小企业。出现这种现象,表面上与民办高校办学层次有直接的关系,但更深层次的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趋向于大众化教育所致。这种趋势相对与传统观念来看,似乎更加有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但近年来,许多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特点不够一致

民办院校在其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均存在模式单一和雷同现象。在实践中,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往往以全国著名大学为榜样,参照其办学模式和培养计划。这种做法使得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不出“地方”及“民办”的特色与优势,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与地方工商企业需要不吻合。

2.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不够吻合

当今经管类高校一方面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要突出“一技之长”,这就使工商管理的概念或专业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已经独立成为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这样形成了有“一技之长”的带有“方向性”的管理类专业群。狭义的工商管理则侧重强调的是计划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等职能管理。由此引起了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不明确。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作为一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而且还成为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二级学科的核心课程,致使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自身专业特长。因此,出现了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看似很多人都认为“就业适应性广”的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变成了“工商管理无专业”的“万不能”专业。

3.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有差距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应用性现以达成共识,不论是培养哪一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无论怎么强调其“实践性”也不过分。但不得不承认,民办高校中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尽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普遍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过程中“空对空”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一是课题教学中基本上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说教式”的方式,情景模拟操练少,忽视学生的参与;二是缺乏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概念或做法就是加重案例教学。大部分学生也呼吁多加一些案例。为此,许多教师也加大了应用案例分析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解释或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课堂上大部分案例教学形式一般停留在解析应用题层次上,表现为格式化与文本化。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有“隔靴挠痒”的感觉,缺乏亲身体验与操作练习的效果。

(2)实践教学环节不健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只设置了毕业实习,没有设置阶段性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这就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目标与意义的认识缺乏连续、渐进的过程;另外,专业课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的课程设计环节。对此,许多民办高校也建立了模拟实验室及相应的模拟实验软件,但大部分软件由软件开发商研制,与专业课程内容练习需要有相当的差距,使模拟实验设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它的社会性实践或教、学、研相结合的相关活动设计的目的性、效果评估及实施控制等工作也有待充实与提高。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思路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新的视角审视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

1.明确民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的内容。就民办高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而言,首先要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这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基础;其二是明确为工商企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其三是追求特色,即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集中有限资源,瞄准地方的特殊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这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广东培正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制定该专业培养目标时,就明确规定了办学要面向广东经济、重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针对民办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办学定位,广东培正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民办高校来看,应用型的特点应体现在:第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企业基层管理的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知识的掌握;第二,这种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管理技能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些特点正是管理专门人才职业生涯的起点。所谓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区别于大专层次的技能应用性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应用能力,但同时必须具备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探索研究,其使命是对应用的研究、对技术的创新和对各类技能进行有效组合和优化。

2.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市场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形成适应的课程体系是民办高校立足的保证。

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提倡建立“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工商管理专业不能体现专业的优势。广东培正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则根据办学特点及条件,其课程体系以“厚基础、重特色”为指导原则进行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优化组合的特征,实行了“模块-平台”的课程优化体系。

其中,厚基础表现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在课程中由公共必修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形成;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能够体现符合地方外向型经济特点的专业课。如设置了相当量的各类英语基础课与专业双语课程,以适应广东外贸型企业的特点;二是设置了组织行为学、中小企业管理、文案写作等职业特色课程,以适应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整合职能管理的教学内容。应用能力上要开发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课程,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要配比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如实验、设计、调研等)的内容,以形成办学特色。

当然,在保证了“厚基础”的同时,要设置大量的专业选修课,选修课的选择也应突出“特色”,如可以设置“家族企业管理”、“创业学”等课程,以适应家族企业学子及创业学子的需要。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拓宽知识与技能范围,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教育必须针对中小工商企业的实际要求,强化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习、模拟实验、课程实践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环节。

实习环节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于实习教学环节,一是要健全实习内容,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二是要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投入。进入工商企业实习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的最佳途径。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契约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这种方式无可非仪,但问题是企校双方对毕业实习的认识和要求不是很一致,其任务与责任也不是很明确,往往是企业很少履行毕业实习课程教学的任务,而是把学生当成劳动力来对待,学校则认为是把学生委托给企业去“实习”了。这种情况使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学校应加大对实习基地的投入,要将实习基地纳入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实施。另外,学校建立实习基地也需要投入,为学生实习时配备所需要的师资、设施与资料。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实践基地。

其它类型的实践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程教学、假期社会活动、校园活动中进行。当然,在组织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有周密的实施方案。如教学大纲、指导书、考核方式与标准等。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各种实践性训练活动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其方案设计,既实现实践活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专业策划与组织能力。

四、强化课程教学改革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是由课程教学“作业”过程形成的。所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能与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不再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空中课堂”获取大量知识与信息。作为学校与任课教师首先要知道和理解当今的课程是什么,还必须应明白学生的期望是什么。

1.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

对于未来管理者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应置入“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因为当今的管理已经由“效率第一原则”,转变为提高相关关系人满意度的“人本第一”原则。教学管理中的人性化应体现为:一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关系问题。应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方式;二是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等技术将课程制作成“空中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灵活掌握自己的上课时间与地点,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改变教师的职能。在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化的信息化时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为他们搭建学习的平台,提供服务;四是改变以前那种交作业、记考勤、闭卷“背”、开卷“抄”的考评方式,要为学生提供方式灵活、能发掘学生的创意、体现学生获取、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评方式。

2.科学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应体现管理过程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特点,要用系统的、开放的思维去分析课程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具体内容为:

首先,要在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任务。

其次,要确定教学过程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模式经历了“以教为主”、“以学为主”,现在要转到教学互动的模式上来,实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模式。当今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设计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来驱动的教学策略。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时,要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综合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体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把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3.开发综合性课程[3]

综合应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开设基于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的内涵体现在:第一,实施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培养计划及教学方案的制定,使培养目标与定位契合实际;第二,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要力争在真实环境中或仿真环境下实施综合性课程实践教学;第三,要开发反映企业实用管理技术和模式的典型综合性项目和相关教学方案,建设开发相应综合性课程教材、实践指导书等系列教学资源;第四,尽量引入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施项目式案例教学;第五,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4.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

第4篇

工商管理认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一、实习目的

经过大学四年关于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已经初步掌握了关于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逐步形成了在平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平时所碰到的生活问题。对专业知识的全面了解,使得我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优势以及劣势。也全面的了解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以各企业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过这所有一切的感触和认识,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识的表面上,如果要从实际生活中探寻真理,把握规律,就不可避免的要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掌握一些基于理论又高于理论的实践应用,使自己的知识更上一层楼。所以今年的三月一日开始,我就开始了在闽侯县晓峰工艺品厂的实习经历。回顾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

二、实习相关

晓峰工艺品厂地处福建闽侯县,在实习期间,我采用了看、问、做等方式。分别在生产一线,公司人事部,财务部,市场部,以及经理办公室进行过短暂的近一个月的毕业实习。

三、实习经历

1:背景

我所实习的闽侯县晓峰工艺品厂是福建的一家小型的工艺品厂,主要生产仿真类工艺品、装饰品、工艺礼品、树脂类工艺品等小商品。产品选料精良,造型新颖独特,形象华美玲珑剔透,颇有特色,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由于地处沿海。其产品很大部分为出口产品。这家外向型独资民营企业,创建于1998年,总厂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拥有资产300万元,年生产能力500万元,年创汇60余万美元,创税20余万元人民币,全厂拥有职工130余人,其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占据15%。晓峰工艺品厂下设两个分厂,多家商遍布全国各地。

晓峰工艺品厂虽然是一家小型的工厂。但工厂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和现有的技术实力,在短短的7年多时间里,相继研发出树脂装饰品和各种仿真装饰品两大系列,尤其是树脂装饰品的研制成功,博得了专家和广大同仁的一致好评,倍受世人青睐,其逼真性、耐久性、环境适应性远远超过国际上同类产品,仿真装饰品是我厂多年来生产经营的项目,其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几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且形势喜人。市场前景大好。

晓峰工艺品厂自创建之日起,就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把客户的满意度与成功作为度量我们工作的一把重要标尺,靠高超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产品质量,连续多年被市授予先进私营企业、重合同守信誉企业。2015年获得ISO9001:2000质量体系证书。

为继续宏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满足世界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良好愿望,晓峰人将矢志不渝,继续加大产品开发力度,赢得消费者信赖和广阔美好的市场前景。

2:实习过程

晓峰工艺品厂虽然只是一个小企业,但是麻雀虽小,五官俱全。一个公司所应该具备的部门都有,但工艺品厂最主要的还是生产和销售,所以生产部门和市场部相对其他部门来说还是比较庞大些。我实习的第一站就在生产部门。

根据我在企业中实习期间的观察和跟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聊天所知道,所感觉到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负责,总结起来说就是:对产品负责,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上级负责。这个负责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工厂的正常运行的保证。其中办公室的人员还有对工作环境负责,生产线和工人的这种管理制度,这让我想起了管理学上的6S。这种方法在海尔的管理原则上也明确提出。虽然管理者可能不知道6S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国际的大企业也正在用他为自己创造的管理方法。也可能在本企业运用这种方法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管理者正在运用这种方法管理自己的员工,这也三产品质量的一个很好的保证,尤其相对于工艺品来说,也是客户满意的保证。6S管理源于日本的5S管理。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是源于车间生产现场的一种基本管理技术。中国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第六个S安全。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对现场管理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整理(SEIRI):及时将无用的物品清除现场。

整顿(SEITION):将有用的物品分类定置摆放。

清扫(SEISO):自觉地把生产、工作的责任区域、设备等清扫干净。

清洁(SEIKETSU):认真维护生产、工作现场,确保清洁生产。

素养(SHITSUKE):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习惯。

安全(SAFETY):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生产、工作中,必须确保自身、设备、设施安全,严守国-家-机-密。

四、实习心得体会

对即将毕业的我们来说,实习是每一个毕业生必经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了解会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加深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联系于实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成功走向社会做准备。

工商管理认识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实习目的

为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为了能更详细地了解工商管理这一专业的真正内涵,通过对企业实际的调查、研究,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增强感性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切实达到实习的目的。

实习心得

第5篇

1.课程设置区别不大,没有体现层次性差别

工商管理专业不管是职业院校,还是地方本科院校或研究型重点院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基本也是按核心课程来开设的。对所涉及到的领域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组织行为、战略管理等,都是面面俱到,但又都是浅尝辄止,就连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也只是从管理的原理、概念、范围等方面进行定性讲述,而对于管理学的研究、分析方法和使用工具,都很少讲述,这势必导致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的同质化。

2.培养模式大同小异

在4年的时间内,培养模式基本上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穿插几次见习期和最后的毕业实习,并且见习期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在课堂教学方面,更多是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按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头脑风暴式或情景模拟式,旨在启发学生思维的讨论方式基本没有。见习环节更只是到此一游式的完成任务。并且在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是以传统教材为主,选择的依据基本上是按教材编写单位或个人的所谓“名气”大小来定:本科生教材按国内权威性大小来定、研究生教材按国外商学院的权威性大小来定,而对于体现教师水平和见解的专题性讲座则较少。

3.教师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普遍不足

在我国的高校中,由于体制的局限,禁锢了人才从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也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只有很少的教师有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或企业服务经验。由于自身都缺少对企业的认知,还指望依靠教师培养出快速适应企业环境的人才就有点勉为其难了。并且,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构成中,更多的是文科背景的教师,所以有些在实践中需要的定性分析结论都很难得到,这也是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4.人才的适应性差,就业困难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泛而浅,导致了一种“什么都略知,但什么都不懂”的尴尬。调查显示,企业最不能接受的专业就是本科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从学校的就业统计中也能佐证这一点。作为一个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是不可能按复合型人才安排其工作岗位的,只能是以如文秘、人力资源、销售等某个专业岗位进行工作安排,而这些专业又都有对应的专业性人才。因此,相比纯粹的工商管理专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或文秘专业在企业的接受程度反而更高。

二、卓越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特征

从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的进行分析,要真正达到卓越应用型标准,一个合格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符合以下特征。

1.宽基础、厚功底

这是对所有卓越人才的一个通用标准。只有具备宽阔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一种终身教育与学习的过程,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大学教育应该强化的是“学习能力”的学习,而不应强化对于具体到某本书本的学习,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然,具体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很重要,因为这是构建专业理论基础的“细胞”。但因为知识的日新月异,死学书本只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框框之中。笔者强调的是从具体书本中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灵活运用、学会可持续的学习。

2.有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产生符合逻辑规律的好思路的前提,也是衡量“普通人才”和“卓越人才”的标志。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好的思路,只会按部就班,只会坐等别人的指示,这种人才能算卓越人才吗?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逻辑发展规律,即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以洞悉和发现问题、要有独到的分析能力能准确探究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要有不拘一格的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行力以解决好问题。

3.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其科学性自然是勿用多说的,而管理的艺术性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因管理对象和环境是不确定的,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去套用,就必须用一种创新的思维,把现成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进行灵活运用,而这个灵活运用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在管理学中很流传的一句话就是“管理中惟一不变的事就是永远在变”。在管理的实践中有很多的具体方法和工具,我们既要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好这些具体的方法和工具,更要在实践中运用好这些方法和工具,不能生搬硬套,要顺其自然才能不着痕迹而浑如天成。现实中的管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对过程关注得少。因此,在现状与结果之间,进行怎样的具体操作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不同的人实施的效果会截然不同。这就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也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4.有很好的沟通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体现在多方面,但一个人能否成功,90%是受沟通能力影响的。沟通能力既影响到周围的人对你的看法和评价以及你是否能融入到团队中,同时又直接影响到执行力,而执行力好坏对结果的好坏是具有强相关作用的。如前所述,管理是重结果而轻过程的一种活动,不论策划方案多么完美,但如果不能落地实施、或者因为团队其他成员不能理解、或者因为沟通不到位而影响执行等等,组织对个人的评价结果是可想而知的。5.要求了解和掌握具体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具体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武器”,毫无疑问,先进的“武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些工具和方法是死的,存在因人而异的运用效果。因此,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工具和方法,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才能艺术地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实用、高效的效果,也才能显示出卓越人才的功夫。

三、卓越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综合性、复杂性”。“应用性”也为“适用性”,即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实现从学校到企业、从书本到实战的“无缝对接”;“综合性”是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按“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去定位自己,不但能从事基础性工作,还能从事管理性工作,不但能从事单一工作,还能从事不同岗位的其他工作。即所谓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复杂性”是指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因为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在实际中更多面对的是变化环境中的人和事,不具有稳定特点,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需要有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对工作结果的评价往往并不是用“对与错”或“成功与失败”的定量标准来简单判断,而更多的是“效率的高与低”或“效果的好与坏”等定性标准来进行评判,这种评价标准又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也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毅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在针对具体的培养模式上,笔者提以下五点建议。

1.树立“卓越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意识

意识先行,意识能影响行为,从社会和学校层面上具有了这种意识,就能从政策上进行支持。“卓越人才”的培养既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又不能跟风盲动,要结合学校和地方的特点,发挥优势定好位,才能真正为地方经济建议服务。具体讲,就是结合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在全国的1200多所本科院校中,地方政府和学校先定好作为应用型本科的位,主动把自己归于1999年后新建的600多所本科院校的行列,然后在办学思路、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实践环节、实验室建议等方面按照“应用型”的目标进行构建。

2.允许学生“同班不同课”,在“大”专业的背景下,可以进行“小”方向的选择

尽管都是工商专业的学生,但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是不同的,学校应该向学生提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小方向的机会,让每个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至少重点选择一个个人重点强化的方向,这种重点强化的方向最好是本学科内的,比如在学好工商专业的课程之外,再重点强化会计方向的知识、营销方向的知识或人力资源方向的知识,以达到“突破重点、以点带面”的效果,重新树立形象,变工商管理专业“泛而浅”为“宽而精”。同时,注重个性培养,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求真务实、执着向上的品德,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既有“宽而精”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有源源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务实的品德,为成为卓越人才打下基础。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选择和学习特点,以“小班”形式到一些对口的实习实训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在实战中增长才干和能力。

3.改变课程设置,实行导师制、落实学分制

本科教育也是一种基础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体现专业的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全”,强调学生必须学好体现专业标志的几门课程,对于这些体现专业标志的课程开设,在教材选择、授课方式、辅导教材使用、课时安排等方面都要围绕“精”做文章。并且,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要求强的特点,在完成公共基础课、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可以考虑实行导师制,导师负责对学生在专业学习、知识构建、思想启发、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实施学分制,要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和爱好,在导师建议下,灵活进行选修课的选择学习,这样既保证了专业,又挖掘了个性。并且,学校也可根据行业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增设一些体现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公共通用课程以供学生选择。通过在课程设置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配备一些从企业中聘请的校外导师,由校外导师直接带到企业去现场实训。

4.改革教学方式,引入“情景模拟、头脑风暴、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

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特殊要求,在教学形式上不能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设置仿真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法和解决途径。在课堂组织上,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采用围成一圈的座位形式或分成不同的小组形式,教师只是做顾问和点评,通过“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去设计方案。这样做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并且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也有人提出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与企业共同设置课程和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有很好的帮助,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5.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建设,实现“校企结合”,构建能打通理论与实践“任督二脉”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汲取知识的两条重要途径。在校内,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形式,完成学生的理论学习过程,但这些环节都只是抽象的理性概念,还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上升到感性认识的高度。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一支有丰富实战经验、能提升学生感性认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队伍的成员可以是学校内的,也可以是学校外的,“只要能为我所用,不一定为我所有”,这样,在对教师的选择上就会面很宽。特别是在专业课方面,一定要注重教师实战经验的培养。在校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目前基本的做法就是到企业实习或者建立实训基地,这两种方法都还有可行之处,只不过是在实践的时间上以及涉及的深度上要能有所保障,效果才会更明显。

四、结语

第6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打破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创造性和创新性就业。但是,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短,加之我国国情特殊,造成工商管理教育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并且一直沿用以往的学术研究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1.模式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偏重于理论课程的讲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十分封闭,加之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较强的政策干预,导致了我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十分相似,无法体现高校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因此,高校成为了“标准化制造”的工厂,市场上同一类的毕业者太多,无法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2.创新和创业能力教育薄弱

工商管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注重于理论教学,比如一、二、三年级开设的都是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年级才开设很少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造成了学生知识和技能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

3.合作培养机制不健全

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合作,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培养机制。在美国,学校会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学生的能力安排课程,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以致用。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教育,不能仅仅通过课本的知识来建立,还需要从教师、课程安排、实践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首先,应多聘请成功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进行讲授。其次,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创业教育。最后,学校要尊重并重视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并与企业合作推动学生走向企业进行实践。但是,至今我国的高校在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良性的多层次合作。

4.缺乏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对人的思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会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高校在创业发面并没有形成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勇于冒险的气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本应是最具有朝气和激情的创业中坚力量,如果一味满足现状、循规蹈矩,必定会不断消磨自身的创业激情和热情。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校园文化明显缺乏合作、创新、创业、探索的精神,这必将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发展创业教育,优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为满足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高校应改变以理论为重点的教学方式,锻炼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汲取、吸收、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规划和完善创业型人才所需要的培养模式。

1.强化创业理念,转变教育理念

知行统一,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才能有效指导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全新教育思想是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我国高校的培养观念应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创业能力为中心改变,从以学术型人才为重心向以创业型人才为重心转变。高校的师生必须正确认识创业教育。老师应针对不同个性和类型的学生实施分层教育,使得广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都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在学校也可以开展思想研讨会、办学特色讨论会等活动,来加深人们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2.围绕创业教育,设置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通过将创业教育融合到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去,从而提升整个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水平。课程设置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按阶段去划分并安排。大学一年级阶段,主要以加强学生创业的意识为目的,可以设置有关于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方面的课程;大学二年级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创业技能为目的,可以设置有关于资金筹集、市场拓展、

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大学三、四年级阶段,主要以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目的,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基地等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3.建立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机制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三方深层次合作机制。首先,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进行鼓励和支持,比如工商注册优惠、税收减免、贷款政策等等。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与高校共同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并在园区内构建配套设施和指导机构,为有创业才能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提供平台。此外,政府部门应与高等院校共同为大学生创业建立后续保障制度,降低创业风险,完善创业群体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创业教育需要兼顾学生和企业两方的需求,使得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通过校企联合,一方面可以使得高校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机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当中去,提高企业的效益。

4.提倡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种可以融汇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教育形式。教师作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的重要人员,应在创业教育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现实中很多的高校老师对于创业很陌生,并且很少具备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无法有效提高创业教育水平。为此,我国应提倡教师开展企业实践活动。政府和高校也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和支持高校老师去企业中锻炼。一方面可以有效锻炼高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另一反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有着深厚知识储备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5.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

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对于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工商管理专业应组建创业者团队,由有相关经验的老师带头,定期进行创业知识交流。也可以举办座谈会,邀请成功创业者来校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将创业精神灌输到学生的思维中,渲染创业氛围。第二,学校可以举办创业竞赛,由学生独立完成创业规划、实施、解决问题等任务,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新精神。第三,创建专门的创业咨询中心,为学生解答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对策。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对创业的认识,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第7篇

    1.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大学教育精英化时代,毕业生供不应求,所以大学在培养人才时不必分析市场需求。但是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得分析用人单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就应该面向地方并且依托当地的重点行业,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却不重视研究地区经济的特点,缺乏对地区重点行业管理岗位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从而导致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依然采用过去精英教育或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未来的岗位发生错位现象,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上手不快,专业不精的现象。比如现在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是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绝大多数是基层工作岗位。

    1.2课程体系设置不精(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由于培养目标没有根据应用型高校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而是照搬重点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也模仿重点大学或研究型大学,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缺乏竞争优势。(2)课程和课时总量过高。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理论研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而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由于课程模仿研究型大学,所以每门课程也力求完整、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如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等课程就存在大量重复的内容,导致课时总量膨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赶着上课,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自由学习发展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依据个性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如果脱离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其结果是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无法深入理解而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上只求一知半解和考试过关。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也写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但或由于条件的限制或学校管理者思想上的不重视,实践教学大都流于形式,培养不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1.3教学环节效果不佳(1)教学过程缺乏因材施教。教学过程应该“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很多没有经过师范院校的培养,大多是从一些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无形中将其所就读的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现有的课堂教学中。然而,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与研究型高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接受理解能力等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还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必定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2)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很多课程的考核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平时学习的考核。而且目前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老师期末给出比较详细的复习范围,学生即使平时不学习,只要期末按照复习范围背一背就基本可以通过。这导致本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意愿不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平时学习的不用功,上课不用心,作业应付,不求学到知识,只求考试通过,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提升的。

    2用人单位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的要求

    2.1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及培养的评价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不重视的是社会关系、性别和学习成绩。他们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评价是,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并认为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2.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与培养的要求根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对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届(截至2010年7月1日)共计155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4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积累工作经验,3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锻炼社交能力,11%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养写作演讲能力,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校期间最应做好的事情是专业课程学习,认为在校期间培养良好品德为首要任务的仅占1%。调查结果显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被调查毕业生中32.67%希望学校改变课程设置,24.67%希望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21.33%希望学校能够建立实习基地,15.33%希望学校直接推荐用人单位,10.67%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信息,8%希望学校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4.67%希望学校改善教学方法。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毕业生最重视的是其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其次是专业知识。而毕业生通过工作应聘以及工作实践也意识到在校期间加强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应该改变课程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3基于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树立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树立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工商管理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分析市场要求,着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培养环节应能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尽快上岗工作,履行基本的计划与控制、组织与协调、辅助和支持决策职能。所以应把“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总纲,重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案例教学、职场训练为代表的实践手段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3.2科学预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是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但是,很多学校却缺乏了解和预测社会需求的有效渠道,因此,如何有效预测和把握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各个高校应该将此项工作当做重点工作来抓,可以考虑在学校的招生就业办公室下面设立信息调查科室或委托相应的管理咨询公司或社会调查公司,定期进行市场调查,提交市场调查报告,更好地了解和预测社会用人需求。

    3.3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有根本区别,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系统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4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与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