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范文

时间:2023-11-09 16:31:13

序论:在您撰写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新生儿;疼痛;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2-0100-02

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同时也是一种疾病。继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之后疼痛被确认为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一直以来人们对儿童特别是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存在着误区,缺少足够的重视。研究发现新生儿对疼痛有生物学感知能力,与成人相比这种感知更加强烈、持久,新生儿对疼痛存在记忆,且因疼痛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是长期存在的[1]。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轻或消除疼痛的不良影响。本文就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以评价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3月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10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53例,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中男27例,女26例,其中足月儿34例,早产儿19例,平均胎龄(37.6±3.5)周,新生儿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时平均体重(3095±556)g;对照组中男30例,女23例,其中足月儿32例,早产儿21例,平均胎龄(36.8±3.9)周,平均体重(3125±574)g。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体重等具有可比性,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护理:对所有患儿进行严密监控生命体征变化(每隔3 h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严格隔离,护理人员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护理人员动作宜温柔,态度和缓,给新生儿给予足够的体贴和关爱。

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①改善病室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床单改用暖色调,可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调节适宜的光线强度和室温。尽量为新生儿营造较为舒适的环境以利于休息。②护理:协助新生儿保持舒适的,如侧位、卧位为佳,屈曲为佳,新生儿保持屈曲可以放松机体。同时,给予新生儿襁褓进行包裹,营造温暖的生存环境。③抚触:将新生儿抱在怀中轻柔的摇晃,或者通过肌肤接触给予新生儿温和的按摩。④非营养性吸吮:致痛操作前先于新生儿口中放置无孔安慰进行非营养性吸吮,然后再进行操作,直至操作完成后,安慰始终保持在新生儿口中[2]。非营养性吸吮可使新生儿接受致痛操作后尽快停止哭泣,恢复平静。⑤口服蔗糖水:疼痛刺激后喂食2 mL30%葡萄糖液,一方面增加了吸吮动作,有利于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同时可以通过刺激甜味味觉达到激活体内内源性阿片的作用,产生镇痛效果。采用以上干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接受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结果。观察两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以及声音表现,填写急性疼痛评分量表[3],总分为10分,0~3分表示轻度疼痛,4~7分表示中度疼痛,8~10分表示重度疼痛。

观察两组疼痛刺激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录入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度疼痛例数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5.781 8,P < 0.05;重度疼痛病例数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χ2=4.970 3,P < 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执行护理干预前、后执行疼痛操作的生命体征

结果显示:采取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各项生命体征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针对实验组新生儿采用以上干预护理操作后再行疼痛性操作,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平稳,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疼痛刺激前两组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疼痛刺激后观察组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较能更快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是最为脆弱的个体,机体神经系统及其他各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处于内环境发育不稳定且还未完全适应外环境的时期。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疼痛刺激均会对新生儿造成近期或远期的影响。建立客观的新生儿疼痛评估系统,采取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改善新生儿特护病室的环境,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等护理干预后,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儿处于安静休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较平稳,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给予襁褓包裹,使新生儿感觉到温暖、安全,可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缓解疼痛。有研究显示,襁褓包裹可以显著减轻新生儿足采血时产生的疼痛,且作用持续时间长。保持侧位、卧位,四肢屈曲是新生儿最舒适、最放松的睡眠姿势,保持适宜,可增加新生儿疼痛承受力。轻柔抚摸,可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新生儿的感情,使新生儿消除孤独、恐惧的不良情绪,产生安全感,以减少哭闹、促进睡眠。非营养性吮吸,可以分散新生儿注意力,减少新生儿疼痛操作时的激惹状态,而非营养性吮吸可以减缓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波动。口服蔗糖,不仅可以预防性控制疼痛,还可缩短啼哭时间。

研究发现,新生儿受到疼痛刺激时,血氧饱和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心率、血压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疼痛刺激对新生儿具有明显的近期影响[4]。我院在新生儿救治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度疼痛病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重度疼痛病例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且疼痛刺激后观察组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较能够更快恢复正常。可见在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缓解新生儿的各种应激反应,有助于患儿生命体征尽快恢复正常[5]。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生儿的康复,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因此,临床应加强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普及,树立正确的护理态度,加强人文关怀。在执行疼痛性操作时,选择新生儿最佳状态,或提前执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将避免或减轻操作性疼痛。此外,将所采取的日常干预措施纳入到临床工作指南当中,是新生儿监护室提高护理水平的重要内容[6]。

[参考文献]

[1] 陈颖,楼建华,章雅青. 对新生儿疼痛护理的探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2):2080-2082.

[2] 唐晓燕,甄宏,韦玉华,等. 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医疗操作性疼痛的干预研究[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2(6):574-576.

[3] Merboth M K,Barnason S. Managing pain: the fifth vital sign[J]. Nurs Clin North Am,2000,35(2):375-383.

[4] 陈梦莹. 新生儿疼痛对机体的近期和远期影响[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2):112-115.

[5] Gray L,Watt L,Blass E. Skin-to-skin contact is an algesic in healthy newborns[J]. Pediatrics,2000,10(5):14-24.

第2篇

【关键词】疼痛;第五生命体征;观察;护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为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觉和情感体验。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不舒适形式,也是人们就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癌性疼痛一般是指由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肿瘤侵犯或压迫神经根、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侵犯脑和脊髓;侵犯骨膜或骨骼;侵犯实质性脏器及空腔性脏器;侵犯或堵塞脉管系统;肿瘤引起局部坏死,溃疡,炎症等,在上述情况下均可产生严重的疼痛,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疼痛,也被认为是癌性疼痛,鉴于未缓解的疼痛会给患者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国际上已将疼痛定义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Pain as the 5th Sign,P5v5)。

我科从2013年12月到2014年5月把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在临床肿瘤癌痛患者中加以观察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入住我科,意识清楚、能明确表达其疼痛的肿瘤患者63例;男42例,女21例;其中肝癌17例,肺癌14例,胃癌11例,直肠癌13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4例。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标准(2011年版)》[1],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疼痛、癌性疼痛的定义、疼痛的类型、疼痛评估方法、三阶梯止痛原则、止痛药物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疼痛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的认知,选用疼痛评估工具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观察、治疗及护理。

2 实施

2.1 疼痛评估工具 对癌性疼痛患者,我科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与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Face pain Scale,FPS)相结合的原则[2],因数字评分法(NRS)简明准确,但不能用于无数字概念的患儿;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直观真实,没有文化背景的要求,对于小儿、老年患者及表达困难者较为适用。每位肿瘤科护士随身携带一把疼痛评估量尺,量尺可用来数字评分和面部表情评定(量尺上有0~10数据及有无疼痛的各种脸谱6个),方便疼痛患者指出其疼痛程度,并制成表格附病历,做为医疗文书存档。

2.2 疼痛的观察 对癌性疼痛患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的强度及发生的部位,如疼痛是否可以忍受、睡眠有无干扰,以及受干扰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等疼痛的强度观察;疼痛为全身疼痛还是特定部位的疼痛,如胸部、肝区、胃部等等;疼痛的性质:闷胀痛、酸胀痛、刀割痛、烧灼痛或绞痛等,疼痛发生时是否伴随有如:恶心、呕吐、眩晕、口干、焦虑、抑郁等其它症状。

2.3 用药后的观察 通过观察,癌性疼痛评分≥4分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给予处理,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口服1h、皮下注射30min、静脉输注15min一次,直到疼痛评分≤3分。

2.4 护理

2.4.1 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及真实的心理需求,实施疼痛相关知识介绍,用药知识指导,相应的语言安慰,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让患者真心感受到护士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并鼓励患者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解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情绪,有效缓解疼痛,

2.4.2 体温单的绘制 疼痛定义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我国目前基础护理学教科书虽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也单列在“疼痛患者的护理”章节重点讲授,但并未列入“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章节[2],故传统体温单上并无疼痛一项。我科征求多位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在肿瘤科常规体温单上增加疼痛一项,遵循“常规、量化、动态、全面”评估的原则。绘制方法与呼吸相似,在疼痛未≥4分情况下,不纳入疼痛评估,体温单上不绘制,在疼痛≥4分,纳入疼痛评估情况下,常规入院前三天测绘每天3次,时间为06:00、12:00、14:00;以后每天2次,时间为06:00、14:00;如有特殊根据医嘱绘制,最多每天可测绘6次。

2.4.3 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在疼痛未≥4分情况下,护理记录单不用书写;在≥4分情况下,护理记录单上就需详细记录患者NRS/FPS得分、疼痛性质及部位、所用止痛药物;实施止痛治疗30分钟后再次书写患者疼痛评分、疼痛性质及部位、伴随症状(如口干、恶心、呕吐等等),判断疼痛是否缓解,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3 结果

通过NRS/FPS疼痛评估,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癌性疼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 讨论

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1]。疼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疼痛自2002年第10届国际疼痛研究会列为第五生命体征以来,如何将疼痛评估信息简明、准确地记录下来,引起了国内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从选择适合患者的疼痛强度评估工具[3]到运用PDCA循环法管理第五生命体征监测[4]及改良式生命体征观测单用于疼痛记录的效果观察[5]等多方探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总结,通过对科室护理人员的多次培训,掌握评估技巧、疼痛绘制、护理记录书写,加强了肿瘤科护士对肿瘤患者的疼痛管理,使肿瘤患者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对疼痛的恐惧,达到无痛生存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2011-161,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S].

[2]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6-448.

[3]李漓,刘雪琴.选择适合患者的疼痛强度评估工具[J].实用护理杂志,2003,(6):50- 60.

第3篇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常用的手术麻醉方式,通过麻醉局部的脊神经来发挥镇痛效果。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神志清醒,会受到手术室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各类负面情绪、并引起生命体征不稳定,进而影响手术的进行。因此,需要在麻醉维持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环境护理,以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实施。为探讨研究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期间在该院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明确的原发疾病诊断,符合手术指征;②收住院完善各项检查后给予椎管内麻醉手术;③麻醉方式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④无其他合并症;⑤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⑥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共入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给予手术室环境护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7~57岁、平均(45.2±6.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5~56岁、平均(44.8±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包括摆放、体温维持、环境清洁、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出入量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环境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向其交代手术室环境,使其尽快熟悉陌生环境、较少不必要的焦虑;②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中,保持手术室安静、亮度适宜,避免噪音及强光对患者的刺激;③保持环境温度与患者体温适宜,及时为患者覆盖被褥。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 麻醉诱导前,观察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包括HAMA焦虑评分、HAMD抑郁评分。

1.3.2 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 做手术切口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麻醉诱导前,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做手术切口时,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1],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某一间隙,来阻断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进而发挥麻醉效果[2]。对于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而言,一方面,当其进入手术室后,处于陌生的缓解之中,加以对手术操作认知不够,会引起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麻醉诱导工作的进行[3];另一方面,在麻醉完成后,又由于患者神志清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医生的手术操作过程,当手术开始时可诱发应激反应并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4]。因此,需要针对该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5]。

目前的临床经验表明,麻醉诱导前的负面情绪情况以及手术切口时的生命体征情况是评价椎管内麻醉患者围手术期状态、反应手术室环境护理价值的重要指标[6]。为此,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就从麻醉诱导前的负面情绪以及手术切口时的生命体征两个角度分析了手术室环境护理在椎管内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探寻椎管内麻醉患者合适的手术室环境护理方式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4篇

关键词:原真性实践教学;测量生命体征教学;中职护生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 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及 护理提供依据[1]。生命体征的测量是对患者病情观察的基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技术 ,是《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护生重点掌握的护理操作技术,因此护理专业学生掌握正确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极为重要。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实验室W习生命体征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体温测量前未将体温表甩到35°C以下,放置腋温表后,未协助患者屈臂过胸夹紧。测量脉搏时,未在桡动脉上方,测量时间不准确;测量呼吸时,没有将手放至患者诊脉部位做诊脉状,测量时没有真正测出呼吸,随便编造数字;测量血压时,忘记驱净袖带内的空气,缠袖带时太松,位置偏低;听诊器的胸件没有放在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向袖带充气时,将水银柱打的太高等,以致于到临床实习后临床带教老师反馈回来的问题是学生对生命体征的掌握不到位,甚者不会测量[2]。

通过调查对此问题的原因分析:①学生未能体会生命体征对患者的重要性;②学生认为测量生命体征比较简单,没有充分重视,练习时只是看而不动手操作;③学生练习时,过度依赖周围同学的指导,练习效果较差;④没有严格遵循操作步骤,敷衍了事;⑤忽略操作前的核对、评估和操作后的用物处置等,只做中间的操作步骤,没有完整练习操作的意识;⑥学生认为生命体征的测量不如打针输液有技术含量,所以不愿意进行操作[3]。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原真性实践教学是把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4]。

2 原真性实践教学的应用

"原真性"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具有深远影响的著名文献《威尼斯》,主要用于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文,其意为:真实性、可靠性、确实性。目前,"原真性"作为术语,所涉及的领域已不仅是有关文物建筑等历史遗产,更扩展到自然与人工环境、艺术与创作、宗教与传说等,然而随着21世纪对中职教育的兴起与重视,它也逐步进入中职教育实践教学中。

"原真性"实践教学依据护理专业发展和护理职业岗位需求,以课程培养目标所设计的知识体系为基准,通过护理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校院评价体系构建、效果评估等手段,探索性研究在校院合作下有计划地选择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中职《护理学基础》护理实践项目移至临床一线教学的一种教学环节。

原真性实践教学具有三个层次核心:教学环境真实、设置情景相符、临床问题引入贴切。我们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将理论与实训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学边做,使真实的护理过程变为教学过程变,使实训练习与临床工作"零距离",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护理工作,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同时形成职业能力,有利于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护理人才。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是《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护生重点掌握的一门操作技术。在原真性实践教学中,带教老师提前让学生熟悉病例,带教老师床头示范正确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不同的患者测量生命体征的方式和时间各异,如手臂受伤或过于消瘦的患者不适宜测量腋温;呼吸异常的患者要测组1 min;呼吸过于微弱的患者可以用棉絮放在患者鼻孔处;绌脉患者由2名护士进行测量;脉搏过于微弱及脉搏异常的要测足1 min等,同学们通过实例现场学习,错误的测量方法以及错误的数据会耽误患者的治疗,甚至错过最佳的 治疗期,通过临床实例让同学们重视生命体征的测量。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的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学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进行正确的生命体征测量。

其次带教老师现场讲解、提问,鼓励护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的习惯,培养护生观察患者变化及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原真性实践教学,在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实习护生从中学到的不止是正确的评估方法和操作方法,还有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临床思维能力。

生命体征的测量采取原真性临床实践教学让护生在教学过程中置身于真实的案例、环境及情境中。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解释、补充和延伸,更进一步提高护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在学习和运用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护理操作。可以达到提高护生病情观察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原真性实践教学还可以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护理技能操作都适用,因为原真性实践教学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桂平.两组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结果的差别[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20.

[2]Phyllis Brown Whitehead.Studying the Effects of the End-of-Life Nursing Education Consortium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J].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ing,2010,12(3):184-193.

第5篇

【关键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细致化护理;急救流程;生命体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5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5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7~65岁,平均(5125±413)岁;中毒程度:轻度12例,中度8例,重度5例。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35~64岁,平均(5106±425)岁;中毒程度:轻度13例,中度8例,重度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虞城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经检查明确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排除标准:存在肝、肾功能异常;合并其他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遵医嘱给予洗胃、补液,给予呼吸衰竭患者药物治疗,实施机械通气。观察组接受细致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优化急救护理小组。定期对急救护理小组成员进行知识培训,通过情景模拟方式让护理人员熟悉掌握护理流程,并对其进行考核。②制定优化急救护理方案。召集科室人员开会,查阅最新研究资料,找出以往急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共性问题,依据最新疾病诊疗指南制定出高效、完整、快捷的护理流程。③细致化护理流程。a.在急救过程中,注意对护理程序的细化及分解,入院2min内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3min内建立好静脉通路,5min内行洗胃操作,使急救工作更加程序化。b.及时对患者口腔及食道进行灌洗,若患者意识清晰,给予清水或淡盐水漱口;若无意识,使用含有淡盐水的棉球对患者的上颚、舌头、黏膜及牙齿等部位进行擦拭,在擦拭过程中注意勿使患者误吸棉球或漱口水;在食道灌洗时注意对气管的保护,避免窒息现象的发生。若经口中毒时间>6h,则不主张行洗胃操作,采用导泻或肠道冲洗的方式促进肠内容物排出体外。及时更换患者的衣物,清洗其毛发、皮肤等,减少农药再吸收率。c.经口中毒的患者在经洗胃、导泻等操作后暂时禁止进食,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由于在解毒的过程中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易造成患者出现口舌干燥、面部麻木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食欲,因此,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中告知其以清淡、易消化、半流质或流质食物为主,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可逐渐过渡至普食。d.对于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采用拍背、翻身的方式及时清除,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有助于降低肺部感染的概率;尽早留置导尿管,利于减少尿潴留状况的发生;保证病房内的温度及湿度适宜,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的作用。④预见性护理。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预见可能发生的事件,及时做好准备。如生命体征不稳定、呼吸困难,需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再行洗胃操作,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1.4观察指标

①急救流程。采用虞城县人民医院自制急救流程调查表评估急救流程,该调查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31,重测效度为0852,在患者出院前1d,由医生对急救操作流畅性、急救措施及时性、护理人员协调配合能力、护理人员应急能力4项内容进行评价。各项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急救流程越流畅。②生命体征。急救后24h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收缩压。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流程

观察组急救操作流畅性、急救措施及时性、护理人员协调配合能力、应急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命体征

观察组患者被抢救24h后生命体征较对照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6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9月我院实行择期手术[4]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0~60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2~6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模式,进行整体全面的手术室护理,满足每个患者的各项要求。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焦虑值进行记录,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生命体征,术后调查两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

1.2.1术前护理

手术护士在接到医生的手术通知单之后,首先需要仔细查阅患者的病历及检查数据如血压、呼吸、心率等是否正常。对患者的病情和情况要有所了解,同时自己制定对患者的术前访谈内容,告知患者及家属自己负责手术整个过程并自我介绍,基本工作做好之后,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述术前注意事项,手术麻醉的过程和术后各种行为的训练指导如翻身、咳嗽、排便等,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让患者对手术的过程和麻醉的目的、过程、意义有所了解,同时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增强患者身体对于手术的耐受能力,减轻乃至消除患者的术前紧张心理。

1.2.2术中护理

再次核对患者的病历及基本病情和手术的房间号,以免出现意外,对待患者要积极热情,患者如有紧张心理需及时安慰以平复其心情,对手术室的设备及设置向患者做简单介绍,重点向患者讲述手术过程中与麻醉的配合及注意的事项,手术过程患者的安排,手术过程中创造适宜的手术室环境,温度调整在21~25℃,湿度保持在50%左右,操作过程需要做到轻、准、稳,应避免声响过大而影响患者,手术过程中保持安静,即使交谈也不能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手术时手机应关机或调静音,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手术环境,术中巡回护士需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面部表情及呼气的幅度,并做好记录,同时询问患者是否不适,如有问题及时处理,让患者舒适放心[4]。

1.2.3术后护理

手术过后送患者回病房,两天后,对患者进行术后回访,关心患者的伤口、饮食、心理及精神状况,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效果及愈合的时间及注意事项,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帮助患者树立早日恢复的信心,并且诚恳的询问患者及家属,对整个手术室护理进行满意度的测试。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生命体征、护理的满意度等三方面的调查,心理方面;术前术后用同一种焦虑自评量测表[5]来测量患者的焦虑值,将其换算为标准分,其得分越高表明焦虑越明显。生命体征:术前,术中,术后分别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记录下来。满意度:由巡回护士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可分为相当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患者可凭此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评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前和术后焦虑值比较

对照组术前焦虑值(35.5±3.40)分,术后焦虑值(12.8±2.42)分,焦虑差值(20.7±1.23)分;观察组术前焦虑值(25.6±2.99)分,术后焦虑值(4.2±2.34)分,焦虑差值(21.4±2.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比较

观察组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生命体征较术前改变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满意度调查比较

观察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7篇

夜间护理观察的特点与要求

夜班护士工作的特点:夜班工作对于每个护士来讲并不陌生,从工作时间上看,几乎占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夜班占有16个小时,2个班次,而白班仅占8个小时。从主观方面看,大脑皮层在夜间一般处于拟制状态,中枢神经敏感性降低,故护士易出现精神不集中、打瞌睡、疲乏等现象。从工作量看,夜班护士一个人要护理40例左右位病人,既无护士长指导,又无同事间的协助,工作独立性相对加强;加之夜间病情变化快、急症多、病情变化不易被发现等特点,这就加大了护理难度和护理工作量。而护士经常轮夜班,精力和体力消耗都很大,得不到充分睡眠及休息,夜间护理观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

对夜班护士的要求:鉴于上述特点,就要求护士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本领,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广泛的医学知识,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及充沛的体力和连续工作、顽强作战的精神和毅力。

夜间护理观察的内容极其特殊规律

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其规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统称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力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有效指标。当肌体患病时,生命体征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所以,护士必须及时准确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变化,为挽救病人争取时间。夜间生命体征的观察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夜间人们都处于睡眠状态,不论健康人还是病人,大脑皮层、中枢神经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不易发现某些病情变化。而睡眠有时也掩盖一些病情变化,如意识朦胧、昏迷、甚至脑疝都容易和睡眠相混淆。如不按时观察生命体征,只观察表面现象往往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准确、按时观察生命体征,才能为医生提供充分的临床依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科一位护士,凌晨2点给一位高颅压的病人测生命体征,当时病人很清醒,能与她简单对话,无任何不适,但测量结果是血压75/50mmHg,比2小时前的血压低了很多(2小时前为120/80 mmHg),脉搏62次/分,呼吸16次/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这个护士立刻意识到病人有形成脑疝的可能。她立刻通知了医生,并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当医生赶到时,病人出现了意识丧失,一侧瞳孔放大,血压为50/0 mmHg,此时护士已经给病人吸上了氧气,并为病人静脉加压输入了20%的甘露醇。经过抢救,病人转危为安。

重点定向定时观察的必要性:夜间护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夜间护理观察需要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先做急需的事情。观察病情还需有重点,选择好重点观察对象,更细致、认真地观察。如全科有40例左右病人,对于轻症患者,2~3小时巡视1次即可,而对于病危、病重患者需严密观察,定时、定向观察。例如,一位夜班护士,接班时认真察看了一遍病人,未发现什么特殊变化。一位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也很平稳。过了一会儿,她仍不放心,正好测量生命体征的时间到了,她来到病人床旁,这次她发现,病人面色有些苍白,呼吸浅快,触摸四肢末梢有些发凉,且甲床青紫,测血压为70/0mmHg,脉搏微弱,是否是临终前的征兆?她马上叫来医生一起进行了抢救,虽然抢救失败,但家属对她的工作作风、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表示满意。同时也说明了夜间重点定向定时观察的必要性。

夜间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是夜间观察的一项主要内容。观察药物疗效及毒性反应是协助医生决定停药或继续用药的主要参考。某些病人病情重,需长时间用药维持,抑制病情进展,控制症状,往往夜间也需用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观察,注意其变化,尤其对于一些易过敏的药物更应密切观察,防止发生意外。另外,对一些药物疗效观察也非常必要。例如,医生给一位病人用了某种安眠药物,病人服用后是否见效,是否达到催眠目的,是否影响第二天起床及精神状态,都需要我们去观察、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配合医生制定医疗计划,合理用药。

夜间一般观察及心理观察的规律性:一般观察内容很多,但夜间重点观察的有意识状态、表情和面容、姿势和、皮肤黏膜、分泌物及排泄物和睡眠状况。通过观察上述这些内容,可以反映出患者病情的不同进展,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一般观察也是夜间观察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随着护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护士不仅要照顾好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而且也要对心理进行整体治疗。护理心理观察就是要从过去单纯的病情观察发展到对病人全面、整体的心理观察,通过心理观察发现心理问题,从而使医护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改善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使病人配合治疗,加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夜班心理观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一些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可以得到解决,避免发生意外,也为第2天的护理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