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9 10:40:56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

第1篇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人类依赖自然到现在人类破坏自然,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根据历史背景以及价值观的不同,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学说: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和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人类利益中心主义认为自然和人相比,人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且是自然界唯一的主宰,而自然及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人类对自然没有道德关怀的义务。基于此,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直至环境问题出现才引起人类的重视。正是这种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肆意地剥夺自然,导致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直至人类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进行了反思后才有了新的认识,即提出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以自然为中心,倡导维护生态和谐。它从整体出发,提出新的价值观—自然观,消除了人类的中心地位,认为人类应该从整体上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并且人类不能过多的考虑自然对人类的作用,而应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作为评价标准。虽然较人类利益中心主义而言,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更加重视自然,但是其过于强调自然的地位,以自然为中心,忽视自然对人类的功用,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取的。因此,目前,可持续发展观更易于接受,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正确地处理了与自然的关系,在坚持公平的理念下,既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呼吁人类尊重自然,又肯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之间做到了平衡。

二、有关环境法立法目的的理论

环境法的目的是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而实现的法的基本价值和发的使命。环境法的目的对于引导人类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者们对环境法的目的有所争论,其主要的学说有目的一元论、目的二元论、三层次立法目的观和目的多元论。目的一元论是在环境遭受破坏,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此时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已经收到环境污染的威胁,故而目的一元论提出保护人类健康是环境法唯一且最终目的。由此可见,目的一元论主要强调的是环境法的社会职能,其所追求的是人类健康,自然和谐等非经济性环境利益。同时,目的一元论是站在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本质上强调以自然为中心,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其却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日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1970年日本将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有“二次论”改为了“一次论”,众所周知,日本曾经是“环境公害国”,而如今变成了环境优美、污染较少、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了循环经济的目标。目的二元论在承认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观点为环境法应以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较一元论而言,二元论主要强调了环境法的社会保护职能和经济职能,其主要追求的是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它批判地吸收了“环境优先论”和“经济优先论”的合理部分,在表面上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兼顾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当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相冲突的时候,人类往往会选择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在本质上目的二次论是站在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不可取的。三层次立法观是由王小钢老师提出,他把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环境法的终极立法目的是维护地球生态利益,促进地球生物圈和谐;其次,环境法的中层立法目的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共同环境利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最后,其直接立法目的为保护环境。由此可见三层次立法观崇尚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兼顾环境和人类的共同利益,但是环境法的目的分为终极立法目的、中层立法目的以及直接立法目的。在实际操作中,环境法的目的以哪一个为准,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为的控制,这难免会使人们选择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十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目的多元论是在对“立法目的二元论”进行反思后重构的,其主要的观点为环境立法应保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多元论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我国的环境法立法目的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我国环境立法目的意见并不统一,其中蔡守秋教授认为环境立法的目的应该是保护和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在保护人体健康的同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吕忠梅教授的观点强调环境法的主要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陈泉生教授批评指出现行《环境保护法》只注重当代人的利益,忽视了后代人的利益,故而提出环境立法目的应该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我国当代人与后代人能够过上健康富足的生活。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主流观点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的,同时也强调了保护人类利益的目的。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该规定主要包括三项任务:(1)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3)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是建立在“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的基础上的目的二元论,其目的的实质并不在于保护环境,而是保护人的权益。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果断地牺牲环境保护,正如,小汽车会造成空气污染和资源浪费,但是为了GDP的增长和扩大内需,政府不仅没有对其购买加以限制,反而提倡提前消费,鼓励大家按揭购车。这都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国家的环境法目的本质上是为经济发展寻找借口,美化其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除此之外,从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上看,立法者仅仅看到了我国环境的经济价值,忽略了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从根本上,忽略了环境的本质意义。如,《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环境立法中,其目的主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资源自身的环境功能。综上所述,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存在很大的缺陷,其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忽视了人类在地球上与其他自然生物一样,是平等的主体,缺乏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在本质上是不可取的。同时,人类追逐利益的脚步太快,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而我们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不长久的。

四、国外环境法立法目的

韩国于1990年在《环境政策基本法》中对立法目的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并提出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对于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倡导国家、地方、企业和国民要共同努力保护环境,环境保持较利用环境优先。除此之外,还考虑了后代人享受环境恩惠的权利。日本环境法是保护环境和防治公害法律法规的总称,在日本,环境法也被称为公害法。正如上文所述,日本于1970年就将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改为了“一次论”,开始了循环经济之路,可见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根据日本1993年《环境基本法》第四条的规定,可知,日本在可持续额发展的同时强调环境保全并倡导每个人都公平地分担环境保全的职责,,可见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强,同时,环境保全要以充实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用科学的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等活动对环境的损害最小化。同时,德国于1993年在《环境法典》(总则草案)的目的中明确规定了法律的保护目标,其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生物圈的生存能力和效率,二是促进其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强调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综上所述,韩国、日本以及德国在环境法中都提出了环境保护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韩国主要强调了环境保护优先,保障代际公平;日本则注重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公民保护环境的职责;而德国主要侧重于提高环境资源的效率,这与日本使用科学的手段利用环境有相同之处。

五、针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的意见

第2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学 环境科学 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 法律法规 伦理道德

一、环境教育学微妙精深,至关重要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自然资源如何保护,怎样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如何把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怎样对已经遭到破坏和污染的环境进行完善的治理,已急需找到解决之法。人类生活的环境江河日下,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形形的疾病令人防不胜防,各种各样的损失触目惊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立即改善,以保障生命的安全、生活的和谐与经济的顺畅发展。

环境教育由来久矣,几十年前就呼声不断,然而,环境教育由于刚刚起步,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环境保护的概念上,仍然停留环境法制教育的基础上,仍然以道德约束之。固然,这些不可缺少,但是仅仅停留于此,远远不够,必须是全面整合各个层面的教育,如此,才有希望臻于完善。

环境教育中环保知识是基础,法律约束是底线,最为重要的,是要始终宣传环境伦理思想。因为它是各种环境教育知识的综合,如环境道德教育、环境法制教育、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不一而足。环境教育益处多多,能够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改善文化观念。而且,在素质教育中,环境教育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二、环境教育学创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环境教育学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日趋严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1.分析人类环境的今昔演变,研究其利人与不利人的条件,从而为环境教育学指出研究的方向。

2.彻底研究人在环境中的因果关系以及怎样协调这种关系,使得人类既能更好地生活,又能促使人类社会环境得以全面协调发展。

3.分析人类社会中,由于人类的存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全球性变化趋势,对人类的利弊。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三、什么是环境科学

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科学应运而生,其分支较多,具有跨学科的属性。

1.自然科学方面: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和环境物理学等等。

2.技术科学方面:环境工程、环境医学。

3.社会科学方面,在这方面较多,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伦理学、生态法学、环境政治学等等。

四、环境教育学创立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的要求,必然推动了环境教育学的发展。开展环境教育,人的素质随之增高。人的素质包括诸多方面,比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身心方面的综合素质、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素质、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在基本的素质教育中,环境教育必不可少,这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人生活的质量与和谐。人与自然共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而且,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内容,这是学校教育功能在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体现,也是一个人自我实现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

五、环境教育学的创立是环境教育的深化发展

要想提高全民素质,要想提升国民的道德修养,环境教育不可或缺。具体来说,环境教育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因此,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知识往往也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2.环境法律法规知识。这部分主要是环境法律法规方面,研究环境保护政策。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明确环境管理的任务,学习环境保护法,从而增强环保观念,完善法律意识。

3.环境伦理道德知识。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人类在生存发展活动中,和环境发生接触,由于需要,与其对立,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人类的行为造成大量的无可挽回的灾害,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环境伦理学,旨在号召全人类自觉地保护自己唯一的生存家园,让生活环境改善,避免一切的污染,将生态环境做到最完美的改善,对所有的资源做到永续经营、最大的利用,做到最大的节约,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环境意识的提高,促进了对环境的保护,对经济的增强、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利益都大有裨益。人类只有增强环境保护观念,保护地球,人类才能和地球保持和谐共处,人类的生活质量才会有更好的保证,人类才能永远的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

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让每一个人都深深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增强全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于素质教育而言,不可缺少;对于生存环境伦理而言,势在必行。民族要兴旺,祖国欲繁荣,舍此别无出路。我国人均资源极其微薄,如果不合理使用,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要让每一点资源都充分利用,发挥其价值,要高瞻远瞩,造福子孙。

1.掌握环境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我们要树立生态系统平衡的观念,以保护全球环境为己任,促进自然的良性发展,保持人类爱护家园的优秀品质,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大事,谨小慎微,慎终如始,关爱地球母亲,从点点滴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促进环境的改善,日日努力,逐步使得向最佳生存环境迈进。

2.自觉抵制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要从我开始,从身边做起,抵制不良行为,对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耐心规劝,严厉谴责,利用法律给予限制和打击。

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意识;环境教育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要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中学化学毕竟不是环境保护教育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譬如,我们在讲到二氧化碳的用途时,只讲对人们所利用的好处,而很少讲对人类不好的。在这个时候,可以对学生讲,燃烧和二氧化碳给人类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由于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到大气中,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出自然含量。由于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一样,能吸收太阳的红外辐射,而地球表面热辐射到空间的红外辐射也能被吸收,阻止能量向空间散失,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逐年升高,造成大气污染,给人类带来不利因素,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减少人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关闭一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工厂,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吸收利用等方法来减少它对大气污染的程度。我们通过讲解和举例,使学生知道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增强中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和宣传者。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还要结合化学实验装置来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化学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装置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譬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可提问学生为什么出气口还要点燃一盏酒精灯?待学生回答后,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这是因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过程中,一部分一氧化碳没有参加反应,而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刚刚出气口排出,而一氧化碳有毒,人吸入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人体中血液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难离解的血红蛋白,使它失去了与氧结合的能力,造成机体缺氧。严重时,使人窒息死亡,危害人类的健康。所以,出气口上放一盏酒精灯,可以使没有参加的一氧化碳燃烧,使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第4篇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自然资源如何保护,怎样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如何把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怎样对已经遭到破坏和污染的环境进行完善的治理,已急需找到解决之法。人类生活的环境江河日下,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形形的疾病令人防不胜防,各种各样的损失触目惊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立即改善,以保障生命的安全、生活的和谐与经济的顺畅发展。

    环境教育由来久矣,几十年前就呼声不断,然而,环境教育由于刚刚起步,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环境保护的概念上,仍然停留环境法制教育的基础上,仍然以道德约束之。固然,这些不可缺少,但是仅仅停留于此,远远不够,必须是全面整合各个层面的教育,如此,才有希望臻于完善。

    环境教育中环保知识是基础,法律约束是底线,最为重要的,是要始终宣传环境伦理思想。因为它是各种环境教育知识的综合,如环境道德教育、环境法制教育、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不一而足。环境教育益处多多,能够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改善文化观念。而且,在素质教育中,环境教育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二、环境教育学创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环境教育学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日趋严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1.分析人类环境的今昔演变,研究其利人与不利人的条件,从而为环境教育学指出研究的方向。

    2.彻底研究人在环境中的因果关系以及怎样协调这种关系,使得人类既能更好地生活,又能促使人类社会环境得以全面协调发展。

    3.分析人类社会中,由于人类的存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全球性变化趋势,对人类的利弊。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三、什么是环境科学

    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科学应运而生,其分支较多,具有跨学科的属性。

    1.自然科学方面: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和环境物理学等等。

    2.技术科学方面:环境工程、环境医学。

    3.社会科学方面,在这方面较多,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伦理学、生态法学、环境政治学等等。

    四、环境教育学创立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的要求,必然推动了环境教育学的发展。开展环境教育,人的素质随之增高。人的素质包括诸多方面,比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身心方面的综合素质、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素质、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在基本的素质教育中,环境教育必不可少,这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人生活的质量与和谐。人与自然共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而且,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内容,这是学校教育功能在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体现,也是一个人自我实现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

    五、环境教育学的创立是环境教育的深化发展

    要想提高全民素质,要想提升国民的道德修养,环境教育不可或缺。具体来说,环境教育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因此,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知识往往也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2.环境法律法规知识。这部分主要是环境法律法规方面,研究环境保护政策。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明确环境管理的任务,学习环境保护法,从而增强环保观念,完善法律意识。

    3.环境伦理道德知识。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人类在生存发展活动中,和环境发生接触,由于需要,与其对立,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人类的行为造成大量的无可挽回的灾害,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环境伦理学,旨在号召全人类自觉地保护自己唯一的生存家园,让生活环境改善,避免一切的污染,将生态环境做到最完美的改善,对所有的资源做到永续经营、最大的利用,做到最大的节约,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环境意识的提高,促进了对环境的保护,对经济的增强、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利益都大有裨益。人类只有增强环境保护观念,保护地球,人类才能和地球保持和谐共处,人类的生活质量才会有更好的保证,人类才能永远的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

    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让每一个人都深深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增强全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于素质教育而言,不可缺少;对于生存环境伦理而言,势在必行。民族要兴旺,祖国欲繁荣,舍此别无出路。我国人均资源极其微薄,如果不合理使用,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要让每一点资源都充分利用,发挥其价值,要高瞻远瞩,造福子孙。

    1.掌握环境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我们要树立生态系统平衡的观念,以保护全球环境为己任,促进自然的良性发展,保持人类爱护家园的优秀品质,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大事,谨小慎微,慎终如始,关爱地球母亲,从点点滴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促进环境的改善,日日努力,逐步使得向最佳生存环境迈进。

第5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全民意识;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的发展进步,科技文化水平、生产力水平、国民经济等各方面都获得极大变化。工业化进程使得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破坏环境的活动愈加频繁,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正危机着我们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身处舒适安静城镇的多数人,由于未曾亲身经历环境破坏带来的生存危机,所以大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想法,缺乏环保意识。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为止,全世界都面临环境破坏的压力,到处可见环保的标识、符号、标语及公益广告等。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资源方面存在不充足的特点,其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威胁。环境保护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改善自然资源,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可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使人类文明得到延续。

2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经过调查分析,随处丢弃垃圾,随地吐痰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日常生活垃圾。还有很多人在家中会尽量控制自己的吸烟频率,一旦到公共场所就无法控制自己心理,毫无顾忌地吸烟。环保工作首先是身体力行,明确个人责任。面对他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要敢于纠正和阻止。要努力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同一性,为环保积极献力。要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个人,从思想意识上使公民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公物,珍惜自然资源的习惯。

3 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1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

环境保护要从孩子抓起,大人首先做出表率,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们。要在幼儿园和青少年时期就对孩子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他们往往模仿父母和老师的言行举止,家长和老师的榜样力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好示范。因此,在学校应广泛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利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互动,扩大环保意识的影响,使全民树立爱护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

3.2 建立环保评价体系

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乃至全世界的艰巨任务。一个合理而有效的环保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需要一个完整评价体系的支持和监督,才得以顺利开展。现有的环保评价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这需要进一步的调研分析,落实完善评价制度体系的工作,制定更为详细、具体且可行性更强的评价标准。

3.3 扩大社会参与度,做好环保激励

我们要善于借鉴西方国家环保理念与方法,针对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多数人只把环保作为政府责任,缺乏主人翁意识的现象等进行有效的改善和遏制。我们要进行有效的激励公民的环保意识,规范奖励制度,表扬善行善举,树立榜样力量。达到改善薄弱现状,积极践行环保行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也要针对那些不良行为进行检举和监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参与环保行动中来,广泛宣传环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的重要影响。让人们在社会整体环境中形成自我约束力,并在全民监督的道德框架下规范自己的言行。

4 坚自然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 环境保护根据科学的环保理论和方法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环境危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持和发展生态平衡。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坚持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环境保护要求我们既要保护自然环境,也要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加以保护,更要对地球上所有生物进行爱护和保护,遵重它们的生长规律,不破坏它们成长的环境条件。

4.2 环境保护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和治理

只有具备法律依据,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惩治。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各地区的环保工作提供法律支持与保障。在制定和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同时要加大对各地区的工业生产部门的生产和排放等,预防和减少生产造成的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品的环境污染。通过法律的保护和监督,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减少污染,加强环保意识,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持续发展进程。

4.3 加强施工管理,宣传力度,并合理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活动的宣传力度,是实现全民环保的途径。政府环保管理部门要对各地工业生产单位进行合理监督和管理,减少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鼓励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再次利用。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染,还能够节约自然资源。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的过程,不断从自然中索取资源,虽然在社会经济方面得到了许多辉煌成绩,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污染严重,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是重中之重,只有在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践行环保行动人人有责,呼吁全社会走进环保浪潮中,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甄欣,曾铮.对省级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建设的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4).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境教育;探讨

一、初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应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和意识。作为教育事业单位更应该引导学生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注意观察身边环境的变化,将环境保护渗透到学生的教育课程中。对此我们可以主要以生物学科为主,利用生物学科本身的优势所在,普及环境教育相关的文化知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共创绿色家园。

1.初中生物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就是以学生问载体,环境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们要用知识的力量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大人民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普及和培养环境保护相关的人才力量,建立以环保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目前环境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人类正面临环境污染带来的巨大考验。环境保护在“九五”计划之中被明确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就是围绕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法规等进行展开。

2.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存在的关系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和各大企业寻求能够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然而其结果却大多不尽如人意。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还是各大污染源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还有就是目前治理污染的技术不够成熟。对此近年来很多教育者提出在生物教育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让初中生更清楚的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在其内心产生危机感,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3.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

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生物教育内容其目的是让初中生初步学习环境与生物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所在。对此生物老师要对环境保护这一方面的教育素材进行充分的运用,了解各大违规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师还要善于举现实存在的例子,如植被多的地方会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其理论就是植被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影响的,所以要对坡地、沙地实施植树造林,减少其肥沃土壤的流失;苔藓植物对环境的敏感度相当高,其可以作为活体空气污染检测指示器。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力巨大,不可降解塑料埋在土壤中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消失,由于其不透水也不透气严重的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只要生存在地球上那么每个人都要接触和呼吸空气,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更是巨大,其主要的污染源主要是汽车、火力发电站、供暖公司等由于燃烧不彻底生成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其还会形成酸雨对建筑物造成腐蚀。

二、初中生物渗透教育的基本要求

1.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达成基本共识

以前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那段时间为了掠夺更多的自然资源,而大量的砍伐树木、开采矿物、捕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以及各大工厂大量的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生物圈平衡达到破坏。大气污染主要原因就是污染物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的空气浓度,让人和动物的一些器官发生病变,从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抵抗力差一点的会出现严重的疾病。

2.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公共意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对于保护环境不要只是空喊口号,等到真正面对利益与污染选择的时候,还有几个人能够坚守本心,所以空喊口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对国民素质进行改变,增强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学校制定初中生物渗透教育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从思想向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从小众到大众的扩算式教育。

3.利用社会对生物教育的渗透

让学生参加较多的环境保护类的公益活动,如环境日、植树节等再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给初中生布置一些当地环境监测统计类的课题,让其对周边环境变化进行调查研究。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公共场所打扫卫生、海边捡拾垃圾等活动,激发初中生对环境保护愿望与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热爱环保这一公益活动。

4.规范日常行为

地球是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不能有效改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等待人类的命运将是彻底灭亡,呼吁每一位公民请不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句空话,对于环境保护无小事,我们要从身边最常见的污染现象入手,如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处理等都是有效的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结论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工作要求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做到全民保护环境的程度。学生作为校园与社会最大的媒介因素其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更是重中之重,学校更要紧抓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也是生物学科对学生教育最重要部分,每一个人都要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明天更好的环境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赵功伟.生态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环境教育.2010(12)

[2]葛长龙.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0(07)

第7篇

【关键词】教学 加强 环保意识

一 前言

中央电视台曾披露一个真实的镜头:“在行人众多的人行道上,各种废弃物品扔了一地,旁人视而不见,过了许久,一位中年妇女牵着一小孩子路过时,忽然间小孩转过身来,把地上的废弃物品捡起放到旁边的垃圾筒里……”看到这一画面,当时我进行了深思,为什么人们就不能把垃圾放到垃圾筒里,为什么众多的行人(包括中小学生)就不能像那位可爱的小孩一样做呢?这虽然只是一件日常小事,但从中透视出一个可悲的事实,作为现代公民的人们,环境意识竟如此淡薄,不禁使我感到,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 当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日渐改善,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大量的各种废弃物品,已构成了当前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报道,全世界每日新增垃圾469.49万吨,人均日产垃圾0.81千克,这一惊人数据表明,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危及人类的健康与生存(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公害”事件足以说明了这一点)。然而,这种人为环境污染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不知不觉中加大油门,继续破坏生态环境和制造新的环境污染,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人类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依赖于环境的给予。怎样协调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这一矛盾,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探索,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环境还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994年颁发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资源发展白皮书》,确立了我们21世纪的战略目标。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也确定了我们2000年及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即到20世纪末,力争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我国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依靠广大的社会群众,得到所有公民的支持,树立起正确的环保意识,共同担负起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责和义务。

三 加强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是每位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1.环保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理本身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好途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的形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针对中学地理教材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教学应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地理课的特色,对一些知识内容,可作进一步的现实解释,以丰富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对“大气的垂直分层”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平流层上部气温明显增暖的原因,是由于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形成的,即为臭氧的作用,使人类免遭太阳紫外线的伤害,保护了人类,以此为引线,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当前由于大气污染而破坏臭氧层结构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破坏臭氧层会影响人类的安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又如,在讲《地球上的水》时,可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水展开来讲,水资源是有限的,当前经济的发展,许多工矿企业排放的大量废渣、废水严重破坏水体,以及城镇居民也不同程度地对水体进行污染,使很多清水河变成了黑河,造成了许多人畜饮水中毒事件(可举实例),说明水体污染后对人体带来的恶果……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是对人类的贡献。总之,在地理教学中,任何一部分内容都能进行环保教育,都能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

2.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搞好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一项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宣传。

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境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环境宣传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

开设环保讲座,介绍环保知识,通过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任意排放有害物质,人口膨胀以及工矿企业布局不合理等带来的环境问题,确立当今人类的环保任务,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道德情操,初步培养中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观。

创办环境保护墙报,以具体生动,通俗易懂且符合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内容为主。通过对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社会现象的透视和分析,介绍一些具体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及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病等;也可通过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使学生领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开展环境保护竞赛

这是一项娱乐性强,参加人数多的项目,一方面可开发智能,另一方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调动学生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第一,知识竞赛:可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二,行为竞赛:可以个人为单位或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制定出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计划,纳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以此为目标,来提高每个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荣誉感。

4.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参加环境保护宣传,城镇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公益活动。使学生从无意到有意,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中去。

5.建立各种管理制度,提高中学生环境管理的认识

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建立各种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治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认识环境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管理,可防止新的污染;通过管理,促进治理;通过管理,能巩固和发挥治理的效果,从而推动了环境保护。此外,加强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还可通过更多的新颖的教育方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假期活动来进行。

四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