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9 10:40:55
序论:在您撰写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要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通过对201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患者201例,男130例,女71例,年龄39~83岁。材料选用BD公司生产的“Y”型封闭式两通留置针,型号为24号或22号,留置针胶贴选用3M无菌透明敷贴膜。
方法:①穿刺部位: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所有患者选用相对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且穿刺部位皮肤完整无破损。通常选择四肢浅静脉,如头静脉、贵要静脉、颈静脉、大隐静脉等,尽量不选择手背浅静脉,以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②穿刺前准备:检查留置针软管及外套管无破损,并将留置针与输液器连接后排气备用。护士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讲解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方法及优点,消除紧张恐惧感,让其主动配合。③穿刺方法: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在穿刺点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用2%碘伏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皮肤直径6~8cm,穿刺前再次检查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松动留置针外套管,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示指持留置针柄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退针芯1~2mm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左手固定塑料套管,右手拔出针芯,证实回血通畅后用3M无菌透明敷贴膜固定,并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调节滴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弹性小,特别是外周静脉充盈不佳的患者,此穿刺方法,即见回血后只推进塑料套管,不宜推进针芯,能避免刺破血管,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④封管:输液完毕后,用0.9%的生理盐水5ml注入肝素帽内。注入时边退边注。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多伴有血黏度的增高,为防止肝素封管液对疾病治疗产生影响,故暂未用肝素液封管。对于>12小时未应用的静脉留置针要用0.9%生理盐水5ml,2次/日推注,方法同上。对于应用甘露醇等高渗药物后,应用0.9%的生理盐水冲管后再封管,以减少高渗液体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结 果
防止静脉炎: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努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避免对一条静脉反复穿刺,因血管内壁机械性刺激可增加静脉炎的发生,在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留置期间每天应对3M敷贴膜更换1次,如遇污染随时更换,贴膜周围皮肤每天用2%碘伏进行常规消毒,以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减少细菌滋生。如发现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疼痛应及时拔除,防止感染。
掌握适宜留置时间:常规留置时间国外资料报道指出是96小时,我国目前教科书中规定静脉留置时间一般3~5天[1]。根据临床实践建议输入高渗液体时,留置时间最多不超过3天,如病情需要可在3天后更换穿刺部位,以减少穿刺部位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2]。如果注射药物刺激性小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至5~7天[3],所有用药留置时间最多不超过7天。临床应用中发现如果留置时间超过7天以上静脉炎的发生率>90%。
妥善固定: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弹性差,除用3M无菌透明敷贴膜将穿刺部位及针梗2/3处全部覆盖外,还应加用3M输液胶贴将套管针尾翼固定,防止由于烦躁或意外牵拉致使留置针脱出。对于躁动患者可适当采用约束带,以避免自行拔管而致留置失败。
健康宣教: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之前,护理人员应给患者及家属讲解静脉留置针知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
讨 论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是临床输液较好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减轻婴幼儿因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注意事项:①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③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被水沾湿。如需要洗脸或洗澡时应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好。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静脉留置针避免保留于下肢,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④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此时应拔出静脉留置针,切记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
对201例循环系统疾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采用了及时恰当的护理措施,通过临床应用观察发现,本组201例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及提前拔管现象,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因此,掌握正确的静脉留置针使用方法和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可以延长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节约患者医疗成本。同时留置时间的延长也相应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有利于抢救顺利进行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险因素;护理要点
手足口病(或简称HFMD),好发于婴幼儿,尤其2~5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为急性传染病[1]。该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消化道、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密切接触在婴幼儿进行传播。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溃疡等皮肤粘膜损害症状,严重者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神经精神症状,可伴有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程发展迅速,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该病春季多发,5~7月为高发月份。本文探究了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通过增强对患儿的护理以达到增强手足口治愈率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入住我院的93名手足口患儿。1.2诊断标准:收治的患儿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的HFMD诊断标准[2]。已排除疱疹性口腔炎、口蹄疫、水痘等疾病。1.3调查方法。制作调查表,面对面对患儿家长或看护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接触史、家庭及居住情况、就医史、患儿及看护人的生活卫生习惯等。1.4统计学处理。采用专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显著性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调查共93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58例,女性患儿35例;年龄1~5岁,平均2.5±1.6岁;病程3~15天,平均10±4天。2.2危险因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75.3%的患儿上过幼儿园,89.2%的患儿有不良卫生习惯,91.4%患儿曾有疾病患者接触史,86.0%患儿曾有近期公共场所暴露史。说明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患病率与个人卫生习惯、疾病患者接触史、上幼儿园等有显著的关系,见表1。
2.3临床表现分析。住院患儿来院就诊时,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和皮肤粘膜损害,也可见抽搐、惊厥等神经精神症状及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见表2。
3、护理要点
3.1一般护理。一经确诊,马上将患儿隔离,尽量单独病房,防止交叉感染。注意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清洁卫生,温度、湿度适宜。病房每日消毒,限制陪护人员,控制探视时间。患儿生活垃圾及时清理,用具、呕吐物等及时消毒处理,看护、医护人员严格消毒制度。3.2饮食护理。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宜温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鱼虾等海鲜类食物[3]。3.3皮肤粘膜护理。患儿要着宽大、柔软的棉质衣服,床铺平整、干燥,被褥、衣服要保持清洁,及时更换、清洗、消毒,以减少对皮肤粘膜的刺激。勤剪指甲,保持指甲较短,防止抓破皮肤粘膜,对惊厥的患儿必要时应包裹双手。皮肤瘙痒溃疡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对皮肤破损可涂抹抗菌药膏,臀部有皮疹时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感染。3.4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用餐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防并发症;溃疡处可2%利多卡因外用,促进溃疡愈合,并经常观察溃疡、糜烂愈合情况。3.5发热护理。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发热的过程及伴随症状。根据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实施物理或药物降温,物理降温时动作轻柔,防止皮肤粘膜破损导致感染。评价降温效果,观察降温过程中患儿有无不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3.6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发热或口腔不适易出现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对此,医护人员必须采取措施帮助患儿摆脱不良情绪。首先,医护人员在语言、语气上要注意,要耐心、细致,在语言和行动上安抚患儿。其次,患儿由于主要期间做各种检查、打针、输液等,导致情绪焦虑、恐惧、悲观,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多关心体贴,做好心理疏导,稳定情绪。最后,医护人员的技术操作要轻柔,在行动上打消顾虑。3.7观察生命体征。观察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皮疹变化、神经精症状、二便情况等,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对症处理,同时做好相应记录。3.8健康教育。宣传疾病防治知识,预防为主。指导家长做好患儿卫生保健,包括生活中的卫生指导。对污染物品(衣物、被褥、毛巾、餐具、玩具及其他用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及时清理、消毒。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免感染。
4、结论
通过对9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调查、观察、护理,发现儿童或看护人不良卫生习惯、疾病流行期公共场所暴露等是手足口病罹患的重要危险因素[4]。加强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儿童看护让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洗、晾晒衣被;疾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发现疑似症状及时送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科学护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提高手足口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熊义芳.手足口患儿护理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5):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关键词] 重症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9(c)-014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nursing points of different parenteral nutrition strategies for severe patients in acute stage. Methods 100 severe patients in acute stag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high nitrogen and high calorie parenteral nutrition,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low nitrogen and low calorie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nursin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much better improvement in blood glucose level, much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bviously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Severe patients; Acute stage; Parenteral nutrition strategy; Nursing satisfaction
重症患者在入院初期病情危急,机体的多项功能受到损害,机体代谢消耗明显增高,并且许多器脏功能也有一定的受损。患者往往还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现象,影响了患者的营养吸收。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不能进食,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对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技术来维持患者的生理营养需要[1]。重症患者在患病初期以及后期的机体应激状态不同,营养的代谢也不相同,所以在患者的不同阶段应该给予不同的肠外营养策略[2]。为研究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法进行护理。
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8±1.42)岁,患者质量在45~75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6.77±8.79)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5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实验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8±1.52)岁,患者质量在44~77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7.29±8.61)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良好可比性。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研究,患者以及家属对于该研究具有知情权。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2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125 KJ/(kg・d)。再给予常规的护理。综合护理具体做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需要给予心理护理,患者可能会伴有疼痛、焦虑、忧愁、紧张等各种不良情绪,不良的心态会影响患者的健康。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告诉患者病情在逐渐好转,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并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3]。②生活护理,重症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原因,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此限制了患者躯体的活动。护理人员需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及擦浴,确保患者的整洁舒适,避免发生褥疮以及各种感染现象。病房内需要定期通风、消毒,床单被套等要常换洗,保持床单元干净整洁。室内可以放置一些绿色植物让患者身心愉悦。③静脉导管护理,3M胶布每3 d更换一次,如有异常情况随时更换。穿刺点按要求消毒防止感染,每班要核对中心静脉导管的体外长度,做好标记,严格交接班,避免脱管现象发生。可以在患者的病房内安装输液泵报警器,可以监测滴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正常,导管是否发生堵塞以及滴速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等等。④血糖以及静脉压监测,对重症患者需要定时监测血糖水平,在给患者配制静脉营养液时,常规加入6克葡萄糖后需要加入1U胰岛素,根据患者血糖的水平含量可以酌情加减胰岛素皮下注射,尽量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6.70~8.85 mmol/L水平。不仅需要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控,还需要定时对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进行测定,防止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等不良事件[4-5]。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1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83.2 KJ/(kg・d)。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方法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用χ2检验,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并且结果中P
2 结果
2.1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
从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血糖水平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营养一直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营养包括肠外营养以及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英文缩写为TPN、肠内营养英文缩写为TEN。这两种方式是临床上常用的给患者补充能量的营养策略。对患者进行营养补充时不仅需要给予患者适量的糖类,还需要补充患者一定的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脂肪、小分子营养素等等[6]。这些补充的营养和通常摄入的食物有显著的差别。若患者是过敏体质时,则在选择营养液的时候需要慎重,避免患者出现不良现象。若患者的消化道功能不完全,或者有腹胀、严重呕吐以及肠痉挛等现象时,那么临床上尽量选择肠外营养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营养给予方案是最科学并且有效的[7]。
在过去的重症患者人群中,特别是进行了大型手术或者严重的创伤患者,临床上消耗较大,过去部分医生认为应该给予低热量,并且认为高热量持续营养会导致患者发生体内的皮质激素以及儿茶酚胺的水平含量会大幅度上升,血糖的清除率也会发生紊乱。这是说法不科学的,重症患者在住院初期,机体的应激状态严重,新陈代谢速度较快,低热量营养供应不利于患者的健康康复,甚至会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需要给患者进行长高热量营养支持,能够与患者的高消耗相吻合[8]。
在该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了高能量肠外营养策略法以及综合护理,不仅改善患者的心态,让患者变得乐观,同时对患者的生活、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了全面的护理。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得,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莉,徐元清.重症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情监护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75,82.
[2] 宋向云.重症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88-4989.
[3] 隋芳.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急性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5,12(6):383-384.
[4] 王艳,颜泽娅,张雯婕,等.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急性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4):368-369.
[5] 易朝晖,徐穗莲,涂景梅,等.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护理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106-107.
[6] 杨海新.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8):3470-3472.
[7] 周鲜英,王磊,刘文侠,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8,,6(5):534-535.
[8] 雷荣兰,唐伟,高明焕,等.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4):383-384.
关键词:重症患者;肠外营养策略;护理满意度;急性期
重症患者在入院初期病情危急,机体的多项功能受到损害,机体代谢消耗明显增高,并且许多器脏功能也有一定的受损。患者往往还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现象,影响了患者的营养吸收。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不能进食,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对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技术来维持患者的生理营养需要[1]。重症患者在患病初期以及后期的机体应激状态不同,营养的代谢也不相同,所以在患者的不同阶段应该给予不同的肠外营养策略[2]。为研究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法进行护理。
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8±1.42)岁,患者质量在45~75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6.77±8.79)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5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实验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8±1.52)岁,患者质量在44~77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7.29±8.61)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良好可比性。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研究,患者以及家属对于该研究具有知情权。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2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125 KJ/(kg?d)。再给予常规的护理。综合护理具体做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需要给予心理护理,患者可能会伴有疼痛、焦虑、忧愁、紧张等各种不良情绪,不良的心态会影响患者的健康。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告诉患者病情在逐渐好转,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并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3]。②生活护理,重症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原因,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此限制了患者躯体的活动。护理人员需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及擦浴,确保患者的整洁舒适,避免发生褥疮以及各种感染现象。病房内需要定期通风、消毒,床单被套等要常换洗,保持床单元干净整洁。室内可以放置一些绿色植物让患者身心愉悦。③静脉导管护理,3M胶布每3 d更换一次,如有异常情况随时更换。穿刺点按要求消毒防止感染,每班要核对中心静脉导管的体外长度,做好标记,严格交接班,避免脱管现象发生。可以在患者的病房内安装输液泵报警器,可以监测滴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正常,导管是否发生堵塞以及滴速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等等。④血糖以及静脉压监测,对重症患者需要定时监测血糖水平,在给患者配制静脉营养液时,常规加入6克葡萄糖后需要加入1U胰岛素,根据患者血糖的水平含量可以酌情加减胰岛素皮下注射,尽量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6.70~8.85 mmol/L水平。不仅需要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控,还需要定时对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进行测定,防止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等不良事件[4-5]。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1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83.2 KJ/(kg·d)。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方法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用χ2检验,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并且结果中P
二、结果
2.1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
从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血糖水平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儿科; 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90-03
儿童的免疫力极低,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儿童易患的疾病,大都是在春季发病,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缺氧、呼吸困难等,且大都是急性的,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呼吸系统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幼儿发生哮喘。通过科学的临床治疗,能够使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想要彻底康复,临床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1]。本文笔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临床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希冀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3个月~7岁;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哮喘52例,小儿肺炎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急性喉炎18例。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3个月~6岁,平均(4.7±1.1)岁;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哮喘32例,小儿肺炎17例,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3±1.2)分[症状评价标准为呼吸困难(指吸频率>35次、发绀、三凹征)记3分,喘息记2分,咳痰或咳嗽或发热(腋温>38 ℃)记1分]。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1±0.9)岁;喘息性支气管炎49例,哮喘20例,小儿肺炎1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4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1±0.9)分。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症状评分、病情等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检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的综合治疗,其中抗感染平喘药应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抗感染化痰药是60万U红霉素、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10 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将5 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进行融合,利用面罩或者喷嘴对儿童进行喷雾,将氧流量调至5~7 ml/min,再利用喷射式的氧雾微粒随儿童呼吸进行呼吸道、肺部,每次进行10 min,2次/d,3~7 d为一疗程[2]。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保证了两组患者各项条件的相同。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100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笔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即对病房进行清理、定期对儿童进行检查等。而对观察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式护理方法,包括环境的护理、语言行为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具体如下。
1.3.1 环境护理 为了促进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将病房温度控制在8 ℃~20 ℃,而且还定期清理病房,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无烟、无尘,每天都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3]。
1.3.2 儿童呼吸道护理 儿童呼吸道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病情对其采用相应的,并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儿童呼吸系统的通畅,减少他们的呼吸困难状况[4]。
1.3.3 心理护理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即使是幼儿,他们也主动与其进行肢体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使其能够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护理工作[5]。
1.3.4 并发症护理 儿童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稍一疏忽可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的转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定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确保病情的稳定,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病情转移,立即请医生诊断,保证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1.4 观察指标
经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在相同的治疗方案下,采用科学人性化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住院时间(4.8±1.6)d,对照组住院时间(6.6±2.1)d,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所有入组接受相同治疗的患儿中,共有22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过敏性喉头水肿、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其中观察组仅2例(2%),对照组20例(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护理无论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都逊色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法,人性化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技巧更加巧妙,对儿童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护理,保证儿童呼吸系统不被感染,此外,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还能够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幼儿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更有利于消除儿童抵制治疗的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治疗,从而加快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6]。本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对两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方法,只是护理方式不同,但是却导致了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由此可见,人性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复环境,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能够使幼儿、儿童不惧怕护理人员,能够消除他们的抵制情绪,使他们配合治疗,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了康复时间。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人们护理意识的提高,人性化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护理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安抚,最大化地满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而且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丰富了护理内容,使医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护理理念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促进患者手术的成功、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极为脆弱,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儿童本身自制能力、护理能力的缺乏,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起来比较慢,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并发症,从而为治疗带来更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能够有效地加快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专家也发现,常规护理方法虽然也能为儿童提供清洁的护理环境,但在一些护理细节上还是比较欠缺的,例如儿童不配合、护理不细致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等,而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就弥补了常规护理的这一缺陷,它能够更加细致地为患者服务,能够想患者所想、忧患者所忧,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了儿童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情况,而且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与儿童建立良好感情,避免儿童不配合的情况[8]。
总而言之,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观察要点,能够在护理环境、护理语言、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实施系统化的程序护理,有效提高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质量,缩短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华,杜晓娟,林丽渊,等.中国人哮喘易感性与染色体5q31~33区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52(12):65-66.
[2]李华强.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23(4):47-48.
[3]江沁波,刘玺诚,高红,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治婴幼儿肺疾患25例临床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6):36-37.
[4]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5):347-348.
[5]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11):87-88.
[6]罗征秀,刘恩梅,李渠北,等.婴幼儿反复持续吼喘58例病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52(5):65-66.
[7]邓江红,姚开虎,胡惠丽.新生儿脯炎死亡病例中B组链球菌的检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1):77-78.
关键词:小儿; 呼吸系统;护理; 咽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53-02
1对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
小儿在不同年龄段其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也各不相同,这些特点都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预后及防治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的是鼻、鼻窦、鼻腔、咽、咽鼓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1.1上呼吸道
1.1.1鼻和鼻窦:在婴幼儿时期,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从而会引起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另外,小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引起结膜炎症。由于新生儿的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后才开始发育,至12岁才充分发育。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很快增大。由于鼻窦口相对较大,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所以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
1.1.2咽部:小儿咽部较狭窄且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在4个月即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腭扁桃体在1岁末逐渐增大,14-15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
1.1.3喉: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带及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1.2下呼吸道
1.2.1气管、支气管: 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成人短且较狭窄,软骨柔软,血管丰富,缺乏弹力组织导致了支撑作用较差。因黏液腺发育不良、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的能力差。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侧支气管短而粗,较直,异物就比较易进入,随之会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1.2.2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但是间接的发育较旺盛,也造成了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易于感染。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等。
1.3胸廓:小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置,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在呼吸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能充分地进行换气,因此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2.1肺炎患儿的护理: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也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冬季、春季以及气温骤变时比较多见。另外,支气管肺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治疗时应该先控制好感染范围,对症治疗。
2.1.1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免疫功能差、在气候骤变及护理不当的诱因下,病原体容易侵入到呼吸道,从而引起感染;还有的是营养缺乏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时易发生,且较重。
(2)身心状况
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出现鼻翼扇动、唇周发绀,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三凹征、点头样呼吸或抽泣样呼吸;全身中毒症状;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常表现烦躁或嗜睡,重者出现脑水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可有焦虑和恐惧;家长可能产生忧虑、抱怨等心理反应。
2.1.2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护理诊断有:活动无耐力;清理呼吸道无效;体温过高。
(2)常见的合作性问题:心力衰竭,也就是潜在的并发症。
2.1.3护理的要点
(1)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鼓励患儿多饮水;呼吸困难较重者,喂哺同时应给氧;
(2)保持生活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和适宜的温度,避免病人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积极处理腹胀缓解呼吸困难;
(5)减少刺激,处理好心力衰竭,避免小儿患者用力;
(6)听从医生建议,介绍疾病防治知识及护理配合。
2.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和咽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最多,病毒感染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婴幼儿的症状较重,以全身症状为主。一般病程3-5日,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发生并发症,如:中耳炎、结膜炎、咽后壁脓肿肺炎等;年长儿有可急性肾炎、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治疗时可以以抗病毒和对症处理为主,如有细菌感染发生,应选用抗菌药物。
2.2.1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病毒为主。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都将引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使病情加重。
2.2.2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上感
首先,症状方面。局部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烦躁不安、全身不适、乏力等,一部分患儿还伴有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状。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其次,体征方面。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是正常的。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首先,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同时还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时易发现咽部充血,白色点块状分泌物;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病程1-2周。
其次,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易发生于夏秋季。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厌食、呕吐,体检可以发现咽部充血,病程为1周左右。
3护理
主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常见合作性问题是潜在并发症:惊厥。
护理要点:室内要安静、空气新鲜;保证休息和营养,多喂温开水,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发热时酌情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严密观察有无传染病征兆及严重的并发症;教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加强儿童的抵抗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与多个方面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面也会做到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呼吸系统;护理;医患和谐
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胃肠疾病。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外,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也有关,因为它们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从而增加了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产生。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有,肺炎、咳嗽、咳痰、气喘等慢性病,这些呼吸疾病不易根除、易反复发作。笔者是在呼吸内科长期工作的一名护理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一下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要点。
1 呼吸疾病患者表现特点
任何疾病发生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呼吸疾病也不理外,它的发病原因与患者的生理因素、年龄情况、心理情绪等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往往相互影响。
1.1 心理问题
呼吸疾病患者因系统免疫力低下,这些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温度、气候变化影响大,病情易反复发作。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患者呼吸疾病严重时,如呼吸衰竭,辅助呼吸的人工呼吸机常会受到患者的排斥,一是其作为机器易给人冷冰冰的感觉,除了给患者不适外,长期使用还会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内心焦虑、抑郁、恐惧、怀疑等不良心理。
1.2 生理问题
呼吸内科患者有呼吸不畅、呼吸道有异物,胸闷、气喘等问题,他们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奏、脉搏、血压、痰量等指标会有异常。它们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精神高度紧张,进而影响患者整体的健康情况。
1.3 人群组成特点
据调查,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多数是中老年群体,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机能如,呼吸系统、心机等功能变弱,排泄机能也变弱,加之长期粉尘,烟雾等有毒物在体内的积累,一旦有发病的诱导因素,呼吸疾病的症状便显现出来;也有一些因长期工作在粉尘环境的年轻人,如煤矿工人,他们短时间内接触含粉尘颗粒的频率十分大,即使身体健康,但有害物质已经远远超出身体的负荷,超出正常的自身净化能力,不能及时排除,最终导致严重的呼吸疾病。也有部分孩子因体质较弱而患者呼吸系统疾病,而有的人是先天性呼吸疾病。
2 护理工作应注意问题
患者接受住院治疗是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护士作为医师治疗后,病人重要的关照人,与患者身体的恢复有密切关系,在对呼吸病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及时护理
护士工作繁忙、需要护理的病人很多,每天的工作量也很大,但我们要遵循选一行,爱一行的原则。不怕苦、不嫌累。把一些需要重要护理的患者分类,及时给他们必要的护理和照料。对其他患者也要给予及时医疗,关注其病情发展情况,并及时向主治医师反应,以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治愈呼吸系统疾病。
2.2 工作态度和蔼
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真心实意为民众办事、解决他们在就医中遇到的困难,不仅是护士应尽的责任,而且有助于民众对医院产生感激心理,解决当今社会对医院只顾赚钱的质疑,提升医院、人民天使的形象。呼吸疾病易通过空气传染,清洁的住院环境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很重要。
3 护理方法要点
3.1 健康教育宣传
对患者来说,有健康意识很重要,这样他们就能学会保护自己。对呼吸系统患有疾病的人来说,有了健康意识,就会注意自己的饮食(少吃辛辣、咸、生冷等刺激性太强的食物)、注意天气变化给他们呼吸系统带来的影响,及时增减衣物、了解自己病情的发展,及时用药或就医、了解整体患者的心理情况,学会找家人或朋友及时疏导。
健康知识的宣传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及时给与患者和家属,医院呼吸系统门诊可以有自己的健康宣传资料,及时发给患者。此外,医院也可以定期举行有关知识的教育讲座,让民众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3.2 医患沟通和谐
每天查房时与病人聊天,测量体温、肺部情况,痰量等情况,询问患者一天的身体情况,用药情况及对药物疗效的感应,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给需要的病人及家属沟通,告诉他们患者病情,并结合身体动作、去和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给听话孩子以赞许和鼓励、给老人以希望,给中年人以叮嘱。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真情,而不仅仅是医院里冰冷的机器、刺鼻的空气苦涩的药片。医患及时、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护士可以在这以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药物、饮食、睡眠调理
药物治疗是对患者疾病初期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及时给药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缓解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患者心理安慰。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过敏反应等症状、病情康复情况等多方因素,适当调整药物和药物剂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药性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症状,进行药物注射时,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注射易过敏的药物后要注意药物疗效、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药物副作用,掌握及时的抢救方法,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准确性、疗效性。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多食用高蛋白食品、适量食用水果、不挑食,不偏食,适当进粗纤维 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对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呼吸系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环境改变,心理情绪影响较大,因此,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护士对呼吸内科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全面、客观分析问题,掌握病人病情动态,药物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在掌握呼吸系统的常规护理方法时,应注意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医患工作的展开,又有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结合患者自身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做到治病先治心,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全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分析[J].医学产业资讯,2007,4(34):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