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7 11:21:40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但是,由于GDP只是衡量总产出的概念,并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增长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结构现代化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 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和扩张, 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 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 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简而言之, 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无论从字面含义、还是深层含义都是有联系的,这点不难理解。只是二者的区别就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了。有人干脆就会混为一团,不加区别。普通人不知二者区别或干脆认为二者可互相代替,无关紧要,可是如果国内经济主管部门人员、大大小小的企业主也没有一点这样的经济学理论,恐怕就使区域经济甚至国家经济陷入只追求增长,而没有了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会导致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和社会不公及社会剧烈动荡。使企业陷入蛮干,导致社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倒退,最终我们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受害者的命运。
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区别,刻不容缓。20世纪50-60年代前,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意味着国家财富和劳务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60年代后,这种观点受到了若干国家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但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并未得到相应改善,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公正情况仍十分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把增长与发展分为两个问题。增长研究发达国家长期中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问题,发展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发达的问题。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逐渐从世界角度来研究增长与发展问题,把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经济发展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涉及物质增长,而且涉及社会和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演变。既着眼于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还着重于经济活动效率的改进。同时又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进化过程。
首先,二者是“量变”和“质变”的不同。经济增长只是社会财富“量”的变化,经济发展则是“质变”。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社会财富在数量上的变化,还包括社会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社会方面的进步。
其次,衡量二者的方式不同。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本年度经济总量(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的增量与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的比率,即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的指标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教育发展指标,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国民幸福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等;环境指标,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再次,二者相互作用不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如果有些政府官员为了夸耀、突显个人政绩,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置生态环境于不顾或者根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不但经济不会发展,严重的会导致社会退步。相反,如果经济发展了,必然已经产生了经济的增长,也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保证。
[关键词] 教育发展; 经济增长; 灰色关联; Matlab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0. 060
[中图分类号] G4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0- 0103- 04
0 引 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与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形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创新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价值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已保持在7%以上,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6%以上,而我国于2012年才首次达到了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入的低水平约束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教育投入决定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与质量,从而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果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质量,两者为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问题,经济与教育系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研究充分考虑了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滞后期,以中国经济增长指标与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为比较序列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揭示了影响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增加教育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1 文献述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舒尔茨、贝克尔等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丹尼森完善了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强调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80年代初,我国学者展开了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均对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持肯定态度。蔡增正基于194个国家与地区的数据,考察了教育在25年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指出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先弱、后强、最后稍有降低的趋势;贾彦东 等人以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探讨了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差异性,得出两者的协调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关于灰色关联分析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自1982年邓聚龙教授创立灰色系统理论以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问题的预测、评估、决策以及系统指标确定等方面。雷光龙 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GM(1,1)预测模型,展开了对全国农村职教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并对2000年以后全国农村职教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张文剑 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各教育层次的规模结构、专业结构、地区结构与经济发展(GDP)的关系进行了评估及预测;项飞海、沈永跃 等均基于地区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确定指标权重进而分析各省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基于近10年来全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以中国经济增长指标与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为比较序列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两者相关性问题。
2 模型确定与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是系统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对系统动态过程量化分析以计算系统诸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其实质就是比较若干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列与理想(标准)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几何形状越接近,其关联度越大,反之关联度就小。关联度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并且对无规律数据同样适用,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然而灰色关联分析仍存在需要对各项指标的最优值进行确定;部分指标最优值难以确定等难点。
灰色关联分析首先要指定系统特征序列,参考数据列常记为yj(j = 1,2,…,t),一般表示为:yj = {yj(1),yj(2),…,yj(n)};被比较数列记为xi,一般表示为:xi = {xi(1),xi(2),…,xi(n)},i = 1,2,…,m。
以yj(j = 1,2,…,15)为参考序列,以xi(i = 1,2,…,5)为比较序列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对于一个参考数据列yj,比较数列为xi,可用下述关系表示各比较曲线与参考曲线在各点的差:
ξi(k) = ■
ξi(k)是第k个时刻比较曲线xi与参考曲线yi的相对差值,这种形式的相对差值成为xi对yj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灼为分辨系数,?灼∈[0,1],引入它是为了减少极值对计算的影响。
若记:?驻 min = ■■yj(k) - xi(k),?驻 max = ■■yj(k) - xi(k)
则?驻 min与?驻 max分别为时刻yj与xi的最小绝对差值与最大绝对差值。从而有:
ξi(k) = ■
如果计算关联程度的数列量纲不同,要转化为无量纲。无量纲化的方法,常用的有初值化与均值化。初值化是指所有数据均用第一个数据除,即:xi′(k) = xi(k) / xi(1);yj′(k) = yj(k) / yj(1)。然后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即是各种不同时刻的值相对于第一个时刻的值的百分比。
关键词: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灰色关联
中图分类号:G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83-02
1 引言
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教育投资形成,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进行。McMahon通过对东亚经济全面调查后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在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亚的突出成就关键在于发展了小学和初中教育,每个层次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差异。盖莫(Gemmel,1996)通过研究发现,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分别与最穷和中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而高等教育对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Bassanini&Scarpetta在2001年以经合组织国家1971-1998年的数据为样本,以工作年龄个人人均GDP为被解释变量,以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解释变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每提高1%,人均GDP增长0.57%。
关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探讨,国内学者唐祥来通过借鉴Barro的研究方法和观点,采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Lucas生产函数,选取29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差异的显著性。实证表明: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结构差异,高等教育对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韩宗礼(1990)依据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估算出我国1964-198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6%。申屠利芬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采用柯布―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浙江省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与正规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作用。沈永跃(2009)选取了2000-2007年河南省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指标的数据,对河南省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河南省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呈中度关联。
综合上述文献可见,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或者在同一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
为此,本研究以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教育层次来探讨教育发展在广东省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2 模型的建立
1982年,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对系统中各因素间关联程度的量化比较,实际上是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
由于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使得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复杂化,而用来反映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不完备,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分析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设有m个时间序列{x(0)1(t)},{x(0)2(t)},…,{x(0)m(t)}(t=1,2,…,n)。n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这m个序列代表m个因素(变量)。另设定时间序列{y(0)1(t)}(t=1,2,…,n)为母序列,而将上面m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两个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一般来说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分析序列。本文中以经济增长为因变量,亦即参考序列y0,自变量xi为比较序列,xi可以取平均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初等、中等、高等)的人口比重。
②将变量数列进行无量纲化。由于统计得到的原始数据,由于数列单位不同或者量纲不同,为使各因素之间具有可比性,首先将参考序列y0和各比较系列xi的原始数据作初值化处理,消除量纲。
③求差序列、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公式如下:
差序列:Δ0i=|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两级最小差:Δminminimink|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两级最大差:Δmaxmaximaxk|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④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如下
γy0(k),xi(k)=Δmin+ρ•ΔminΔ0i(k)+ρ2Δmin
⑤计算灰色关联度。
γ(y0,xi)=1n∑nk=1γy0(k),xi(k)
⑥结果评价。根据各个数据列所计算出来的关联度,即各因素与比较变量的关联大小,评价与比较变量关系最密切的变量,并对每个因素与比较变量的关系进行排序,找出因变量变化的主要和次要因素。
由于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有关指标的统计口径不同,是造成许多文献研究同一问题但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而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等不确定性问题,对数据的要求可以是任意分布。因此,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 实证研究
3.1 指标选取及说明
(1)因变量指标。现有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中大多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巴罗,1995和李子奈,2002)。本文将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以2001-2007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指标。主要是因为国内外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献中没有同样的统计口径,笔者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指标选择。
(2)自变量指标。本文以教育发展水平作为自变量。用来测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方法很多,通过对目前研究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文用受教育年限法来度量教育发展水平。首先将劳动按学历层次进行分类,共分六类:未上过学(文盲和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大学专科(包括普通大专、高职高专、成人大专)和大学本科以上。其次,确定每种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上六类受教育年限分别限定为2年、6年、3年、3年、3年和4年,但鉴于统计资料的可得性,把大专学历及其以上分为一个层次,教育年限为4年。基于统计数据的来源,我们将采用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再辅以初、中、高等受教育人口比重指标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如下:
x1: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过学人口×2+小学文化人口×6+初中文化人口×9+高中文化人口×12+大专以上文化人口×16)/总人口
x2: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初中文化人口/总人口
x3: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高中文化人口/总人口
x4: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总人口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一个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的影响存在差异,笔者希望通过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广东省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行排序,以此来分析广东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2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笔者根据200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查得2001-2007年广东省GDP数据列y0(单位:亿元),另外由200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6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水平的4个指标x1,x2,x3,x42001-2007年数据见表1。
表1
年份
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平均受教育年xi(k)%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x2(k)%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x3(k)%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x4(k)%
国内生产总值(GDP)y0(k)亿元
20018.1939.9814.093.8810647.70
20028.2237.7813.835.1511769.73
20038.1436.4813.465.0713625.87
20048.2538.1313.905.1916039.64
20058.4840.4115.405.8122366.54
20068.5342.0615.095.7026204.47
20078.7643.4616.316.4631084.40
3.3 计算结果
本文采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是DPS11.50统计软件,在处理过程中取ρ=0.5,得到如下关联度矩阵,见表2。
表2
关联矩阵x1x2x3x4y0
x110.964130.962610.740570.64385
x20.9638110.958330.723270.62466
x30.960850.9567610.736650.63202
x40.666480.648540.671310.67368
y00.643850.626390.640680.733711
结果显示γ01=0.64385,γ02=0.62639,γ03=0.64068,γ04=0.73371。
4 结论及展望
总的来说,广东省的教育发展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是比较高的,达到0.64385。从受教育程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来看γ04>γ03>γ02,说明广东省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与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程度最高,达0.7337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受中等教育次之,受初等教育最小,但中等教育发展水平、初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灰关联度也较高,两者之间差距不大。可见,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非常接近,高等教育是现阶段广东省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文章虽然从战略的角度对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十分接近。广东省现有普通高校153所(包含本科、高职、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其中高职院校88所,占所有高校的57.5%,自[教高]16号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以来,高职教育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计量高职教育广东省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LUCAS 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 ou rna 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2]RAMPHELEM, ROSOVSKY H.New report on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 ing countries:educated peop le are no luxury,they’re essential[J].In terna tiona l Higher Educa tion, 2000,(20).
[3]陈用芳,邢志平.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沿海企业和科技,2007,(10).
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是其与农村经济具有经济业务往来,具有产业关联的那部分资金融通关系,在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金融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客观地评价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戈德史密斯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运用35个国家1860年—1963年间的有关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创始性的研究,得到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发展的超常水平;麦金农和肖在他们各自的书籍《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里论证了金融部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他们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广泛的“金融压抑”现象,要想使得本国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推行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Lucas认为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夸大了。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的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到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谈儒勇认为,银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韩廷春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中最关键的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姚耀军和丕禅(2004)基于VAR模型,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我国农村1978—2002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张颖慧(2007)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1978—2004年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陈文俊(2010)利用VAR模型,通过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模型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而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因。大部分学者得到的结论不相同的主要原因是衡量的指标和选取的数据不同,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利用VAR模型,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模型,对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和江苏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的选择和指标变量的选取
(一)模型的选择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和江苏省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涉及到的变量有两个: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本文采用传统的生产函数框架,把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作为一项投入,把农村经济增长作为一项产出。因此,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和江苏省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生产函数来表示:Y=f(F)(1)其中,Y表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F表示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为了只反映出农村信用社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假设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已经达到最适状态,只考虑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二)指标变量的选取
(1)农村经济增长指标的选取农村经济增长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人均GDP,另一种是使用GDP增长率。由于农村GDP官方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真实情况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来代替农村GDP,用RGDP表示。(2)农村信用社发展水平指标的选取①农信社发展规模指标我们选择农信社的金融相关率来代表农信社的规模发展水平,用RFIR表示。金融相关率的概念是戈德史密斯提出来的,通常用金融资产总量除以GDP。考虑到中国农村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中的农信社金融相关率为:RFIR=(RD+RL)/RGDP(2)其中,RFIR表示农信社金融相关率,RD表示农信社存款余额,RL表示农信社贷款余额,RGDP表示农村第一产业GDP。②农信社发展效率指标农信社发展效率主要是指农信社将存款转化为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效率,用农信社贷款占农信社存款的比重来表示,即RLD=RL/RD,其中RLD表示农信社发展效率。综合上文得到本文的研究模型为:RGDP=f(RFIR,RLD)(3)
(三)数据说明
我们选取1990年—2010年,共21年的江苏省第一产业GDP、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发生,首先对农村GDP(RGDP)、农信社发展规模指标(RFIR)和农信社发展效率指标(RLD)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于非平稳的变量,采用差分方法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数列。本文应用Eviews5.0得出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RGDP、RFIR的ADF值分别大于三个不同检验水平的临界值,说明这两个变量没有通过单位根检验,是非平稳序列。RLD在5%检验水平上小于临界值,说明RLD在5%检验水平上是平稳序列。RGDP的一阶差分在5%的检验水平上是平稳的,而RFIR和RLD的一阶差分是在1%检验水平上已经平稳,所以三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上都是平稳序列,也就是一阶单整的。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主要用于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仅对于非平稳的序列有效,上述反映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各指标都已单整,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Johansen检验方法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协整检验方法,在检验之前必须确定合理的滞后阶数。通过五种检验方法确定最合适的滞后阶数为3(见表2),Johansen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的检验结果知道,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可以得到一个协整方程为:RGDP=0.598124RFIR+0.132651RLD(4)从协整方程(4)可以看出,江苏省农村生产总值(RGDP)与农信社的金融相关率(RFIR)、贷款比重(RLD)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金融相关率对增加农村生产总值贡献大一些,贷款比重贡献小一些,金融相关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生产总值会同方向增加0.598124个单位,贷款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生产总值会同方向增加0.132651个单位。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最常见的方法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其主要思想是:解决x是否引起y的问题,主要看现在的y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x在y的预测中有帮助,或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就说“y是由xGranger引起的”。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知道,农信社的金融相关率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而农信社的贷款比重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贷款比重的增加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的增长对农信社的发展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这与协整检验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四)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通过对RGDP、RFIR和RLD序列的检验,知道其均为一阶单整序列。为了反映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信社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确定最佳滞后阶数为1建立VAR模型。如下所示:RGDP=0.864282RGDP(-1)+37.80909RFIR(-1)+15.4305RLD(-1)+165.2620①RFIR=0.000260RGDP(-1)+0.709396RFIR(-1)-0.723202RLD(-1)+0.504911②RLD=0.481205RGDP(-1)-0.031506RFIR(-1)+0.254329RLD(-1)+0.542117③由模型①、②、③可知:农村经济增长的变化可由其自身滞后项和农信社发展变化的滞后项来说明。其自身滞后项和农信社发展变化的滞后项的系数均为正数,说明它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变化表现出正向的促进作用;就农信社的发展而言,虽然农村经济增长变化的滞后项系数为正,但系数较小,说明农村经济增长对农信社的发展作用较小。
(五)脉冲响应函数
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判断各变量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变化的影响的结果见图1和图2。其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农村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图2农信社发展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冲击作用由图1可以看出,农信社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冲击作用在前3期都是负向的,但是负向作用是一直在减小的,从第4期开始,冲击作用改变为正向的,并且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这说明农信社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由图2可以看出,农信社发展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冲击作用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且接近于零。这说明农信社贷款比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
(六)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增长除了受到自身变动的影响外,主要受到农信社发展规模和农信社发展效率的影响。其中41.66377%是由农信社发展规模所引起,10.93660%是由农信社发展效率所引起。结论再次说明了农信社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农信社发展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VAR模型,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发现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点结论:①农信社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农信社发展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②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信社发展的原因。
(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经济的发展跟得上总体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国家应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济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同时鼓励农村居民自我创业,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提供多元化的途径。
(2)加大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创新。首先是产品创新。如农村的贷款有额数小,笔数多的特点,可以向信用高的用户发放“信用卡”。也可以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如工资,保险等;其次是服务创新。如免费向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投资等咨询服务;再次是科技创新,如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发网上银行业务等。
关键词:寿险业;经济增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由于使用方法和数据不同,对于两者的因果关系尚缺乏统一的实证研究结果。肖文、谢文武(2000),栾存存(2004),饶晓辉、钟正生(2005),胡宏兵(2007),钱珍(2008)等运用VAR或ECM方法实证分析保费收入与GDP的关系,得出了经济增长推动了保险发展,但保险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并不显著的结论[1-5]。任燕燕、徐晓艳(2008)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作用远大于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对作用大小进行了量化[6]。张连刚、李兴蓉(2008),张淑英(2008),高树棠、周雪梅(2009)等分别利用成都市、河北省、甘肃省数据,实证得出了保险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原因[7-9]。张颖(2010)的实证结果显示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影响[10]。张风科(2011)利用VEC模型研究保险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为保险业发展和消费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保险业发展有利于消费增长,而消费增长对保险业的影响较小[11]。以上都是针对整个保险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单独验证寿险业或财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较少。卓志(2001)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保费增长的收入弹性较大,GDP增长是影响中国寿险消费的重要因素[12]。谢利人(2006)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财产保险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负作用,人身保险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13]。李明(2010)以新疆1980—2008年的财费保费、人身险保费和GDP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短期内经济增长是财险和人身险发展的单向Granger原因,从长期来看,寿险的增长可能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14]。张玉凯(2012)利用2000—2010年季度寿险保费和GDP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为GDP是寿险保费的Granger原因,寿险保费并非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15]。
发达国家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一般都比发展中国家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寿险业的影响。同时,经济发展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寿险业的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刺激了寿险业的发展。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其经济增长相对趋缓,发达经济体寿险业的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国外关于保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在21世纪以来有了较大发展。Ward&Zurbruegg(2000)对OECD九个成员国的研究表明,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关系,某些国家的保险市场发展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在其余国家则相反[16]。
二、数据来源及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
寿险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但贫富差距较大,占比高的中低收入阶层用于寿险的支出有限。短期内GDP拉动寿险保费的增长主要是高端保户消费所致,由于寿险保单期限长,具有耐用消费品特征,高端客户一般不会持续购买,这也是GDP增长仅在短期拉动寿险发展的原因。由于新型寿险占据保险市场绝大部分,其保费较高,保障程度有限,对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均是奢侈品,而中低收入阶层占比大,导致GDP在中长期拉动寿险业发展的作用不显著。另外,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导致寿险业快速发展,寿险业的发展还受居民保险意识、社会保障程度、家庭规模等其他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对保险业的发展作用较小,说明寿险业发展更多是依靠自身创新、提高经营效率等措施所产生的结果,这也间接说明了我国寿险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寿险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寿险保费收入与许多经济因素相关,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等。寿险作为无形非渴求性商品,收入或财富低于一定程度,消费者无能力购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相应提高,财富也会增加,寿险消费越大。因此,可以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寿险需求增长的先决条件,也是拉动寿险需求的主要动力。把经济增长作为影响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已成为保险经济学界的一般共识。
为发挥经济增长对寿险业发展的正面影响,建议在加快和规范寿险市场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寿险有效需求;鉴于寿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提高对寿险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降低纯保障寿险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对商业养老保险实行税收递延的优惠政策,加快寿险业发展步伐和覆盖面,扩大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加大对寿险业的有效宣传和有效引导,转变微观经济主体对保险的守旧看法,以将社会的储蓄转化为寿险保费,使寿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实现良性互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肖文,谢文武.中国保险费收入增长的模型分析[J].上海金融,2001(4):27-28.
[2]栾存存.我国保险业增长分析[J].经济研究,2004 (1):25-32.
[3]饶晓辉,钟正生.保险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2):14-19.
[4]胡宏兵.中国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1999-2007[J].山东经济,2007(11):74-30.
[5]钱珍.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与保险发展的长期联动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7):50-54.
[6]任燕燕,徐晓艳.中国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8(1):91-96.
[7]张连刚,李兴蓉.保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6):263-264.
[8]张淑英,燕.河北省保险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研究[J].河北金融,2008(3):62-63.
[9]高树棠,周雪梅.甘肃省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60-61.
[10]张颖.中国保险发展的周期性与影响因素的计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95-109.
[11]张风科.中国保险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研究[J].保险研究,2011(12):18-23.
[12]卓志.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 .保险研究,2001(5):10-13.
[13]谢利人.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求索,2006(8):45-47.
[14]李明.区域寿险和非寿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1):36-39.
[15]张玉凯.我国寿险保费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2(7):7-8.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关系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对于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相当重视,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尽早找出存在于经济增长中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生活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经济增上实际上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增长,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物质方面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经济结构的改变,即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以及经济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国家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意味着质的变化;而经济增长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是经济效益问题,也就是农业生产力的匮乏、能源和工程的成本较高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是说我国人均GDP处于低谷时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国家和人们必须面临的挑战;资源消耗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煤电油紧张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分配不公问题,我国城乡的贫富差距的拉大速度相当快,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城乡之间的差异以及结构调整导致的就业压力等原因,都会导致分配不公问题的扩大;道德建设问题,因腐败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逃税漏税和乱收费等问题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上述情况可知,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而要实现高速度的增长往往要注重内涵也就是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解决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增长重在数量,而经济发展重在质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与发展共同构成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总量的统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追求好快省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持续有效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离开了经济增长就不能谈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体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的增长,而实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充分条件是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而经济发展则依据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均衡发展理论等;其次,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经济增长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而经济发展则关注的是经济的长期变化;再者是衡量的指标不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等,而经济发展除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外,社会个发展指标、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以及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也是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二者对于实现路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在增长中求发展,侧重于先实现经济增长,而后再谈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则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有效改善经济结构,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与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结构。
三、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途径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的上升期,随着市场推动力的增强逐渐形成自主的经济增长机制,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将生产力的释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国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提高;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提高人的素质和知识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核心,通过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从而构建出和谐的社会。
当今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真正解决经济增长背后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会议强调稳中求进,这体现了实现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只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有了更透彻、精准的把握,才能实现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稳中求进经济结构体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调整经济结构 稳定经济增长 控制通货膨胀
问题的提出
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这几个关键词,在近几年引起国内外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一套组合策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要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要面对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不断改善的要求,要面对国内各阶层进一步推进改革呼声,这就决定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在比较封闭的经济环境中,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单纯地运用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中某项策略容易做到。但在目前面临环境与背景下,单纯地用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中某项策略难以奏效。如果同时进行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三项任务,难度较大,这三者之间似乎也很难组合。近几年,从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看,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是一个既联系又博弈的系统,在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环境与背景下,更需要对三者进行组合研究,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博弈中找到一个平衡,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命题组合分析
(一)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个角度审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主导了我国的经济结构。据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和《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我国能源消耗占全球20.5%,超过美国19%。“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6.4倍、美国的1.84倍、欧盟的3.6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76倍,而我国的人均GDP约3600美元,排位在世界一百位之后,人均GDP大体上只相当于世界人均GDP8000美元的44%,离世界平均的一半都不到,而发达国家人均4万美元。调整经济结构,旨在建立起“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以达到对经济结构中各层次与要素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既然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三者之间是一个既联系又博弈的系统,要驾驭该系统,就要明确三者之间以谁为中心。2008年我国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担心经济增长速度下滑,2009与2010年把保增长放在首位,投放4万亿的货币来防止经济下滑,但结果导致物价上涨指数不断攀升。所以,2011年国家又把控通胀放在首位,不断紧缩银根,物价上涨逐渐得到控制,但经济下滑趋势又开始凸显,2012年又提出“稳增长”为首要任务。上述做法,不但无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可能使问题进一步扩大。要走出“经济下滑—银根松—物价上涨—银根紧—经济下滑”的怪圈,不管是在理论层面研究,还是实践层面运用,都要始终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在此基础上稳定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
(二)调整经济结构与稳定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调整经济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立以“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所产生效益释放有一个时间过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保障体系还需完善,就业是民生中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按照目前经济学界的观点—我国经济增长必须保持在8%-9%之间,建立以“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就会对 “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 经济发展方式进行逐步限制甚至放弃。如果,建立中的“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的效益释放,弥补不了对“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限制甚至放弃,所带来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损失、失业指数攀高、社会不稳定矛盾就会凸显,还有可能使得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所做的努力功亏一篑。因此,调整经济结构与稳定经济增长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要有效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考虑在建立“两低一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中所释放的效益,如何平衡对“两高一低”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限制甚至放弃,所带来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损失。
在以“两高一低”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中,其宏观经济的投资效益系数始终低于货币投放的乘数。所以,“两高一低”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消除通货膨胀。建立以“两低一高”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是从根本上控制我国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但问题是,建立以“两低一高”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效益是一个逐步释放的时间过程,而这个时间过程,如果慢于货币投放乘数放大的时间过程,这就会造成供需不平衡,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因此,调整经济结构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要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考虑在建立“两低一高”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中,所产生效益释放如何与货币投放的乘数放大之间取得平衡。
模型构建
假如:我国经济增长率g由建立“两低一高”经济发展方式所释放出的效益g1,与“两高一低”经济发展方式g2组成,GDP由“两低一高” 经济发展方式的产出的GDP1,与调结构中“两高一低” 经济发展方式的产出的GDP2构成,则经济增长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