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07:33
序论:在您撰写能源交易市场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8月14日,美国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爆发大范围停电事故,这一事故导致电价上升了80%。银行纷纷加大了其在能源市场的放贷额度,提供给发电厂、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供应商“AA”级客户信贷评级,以帮助其进一步融资,保证电力供应。而华尔街投行似乎更加雄心勃勃,他们正在大张旗鼓地进入能源市场,力图从这个需求空间巨大的市场中获取利益。
Alaron交易公司副总裁、资深能源分析师菲利普・弗莱恩说,“能源交易的潜力无穷,这就像第二次淘金热潮一样。预计今后20年对于能源的需求空间巨大,而前不久纽约和去年在加州的一系列看似不寻常的能源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据。”
自2001年12月安然公司申请破产后,全球能源交易业务受到极大的冲击,能源公司信用等级更是一落千丈,许多交易伙伴对其失去信心。1年多来全球10大能源交易商中已有5家从能源经营抽身而出,他们通过约120次交易,将价值210亿美元的资产转手出去。咨询公司Benjamin Schlesinger & Associates Inc. 总裁本杰明・施莱辛格指出,2002年电力交易的场外交易额从2001年的200亿美元猛降至100亿美元。
安然决定耗资6亿美元终止其能源交易业务,并在两年中逐步出售资产,其他能源企业纷纷效仿,这为华尔街投行提供了介入能源交易市场的大好机会。高盛斥资买下一座位于新泽西州的发电厂,并且以4.05亿美元买入一份加州电力供应合同。摩根士丹利也随之出手买下一些石油供应厂家和一家天然气勘探公司。
市场分析师称,与老牌能源交易商出售资产相反,投资银行逐渐介入从油田到能源存储设备的能源产业链,以期能与传统的能源交易商抗衡。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凭借其在全球资本市场积累的丰富交易经验趁虚而入。尽管这些公司并没有披露其在能源交易中的收入,但据业内人士估计,投资银行争夺的电力交易每年获利可达20亿美元之多。
宁夏电力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完善市场管理体系,提升市场运营效率全面升级电力交易机构为有效促进电力交易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宁夏电力机构采取以下措施开展交易机构运营升级。一是升级服务理念。面向市场主体,秉承公平化、标准化、专业化服务理念,简化电力交易业务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交易信息公开共享。二是服务承诺。以客户为中心,从市场主体管理、交易组织、电费结算、信息、政策落实、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向市场主体服务承诺,通过践行承诺,推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升级。三是升级业务协同。交易机构、调度、营销、财务等部门建立横向贯通管理机制,制定“输电能力-交易计划-安全校核-关口计量-月清月结”交易全过程管理流程,着力解决电能“上网”和“送出”的通道受阻问题。建立多维“安全网络”为提升市场化交易的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多维协同的监管网络。一是建立“纵向统一”工作体系。建立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政府电力主管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实现“业务全覆盖、业务颗粒度大小一致、业务唯一、业务四级分类”,确保政策统一落实、统一贯彻,有效提升电力市场交易在国家与省级电网协同通畅。二是是建立政企、网厂“多方联动”沟通体系。积极与政府电力主管部门及电力监管机构建立多方联动沟通机制,建立电力市场交易信息定期制度,确保电力市场准入及注册、电价疏导、市场化交易等工作满足国家和地方政策和监管要求。四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交易机构内部各职能专业之间通过建立电力消纳市场分析、交易计划编制、电能结算等业务服务流程闭环管理模式。
发挥电网结构优势,开发新能源交易模式
充分发挥宁夏地区清洁能源富集、特高压密集的特殊优势,围绕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积极创新交易模式。实施“风火打捆”交易模式为促进区内新能源消纳,创新实施“风火打捆”交易模式,“风火共济”释放改革红利。通过交易机构新能源企业与火电企业开展大用户交易合同电量转让交易,鼓励和引导新能源企业通过“风火打捆”的形式参与区内直接交易,发挥火电运行稳定持续发电特点,推动风电和光伏的发电利用率双提升。扩大新能源省间交易规模为加大跨省区新能源外送规模,依托宁夏电网超、特高压直流外送电通道优势,以电网安全为首要原则开展新能源跨区跨省外送电交易组织,通过与山东、浙江等东部用电负荷大省建立长期外送电合作模式,努力扩大中长期外送电交易规模。开展新能源与火电发电权交易结合宁夏火电机组和新能源机组运转特性,通过创新开展省内新能源与火电发电权交易和跨区跨省发电权交易,力促发电成本高的燃煤火电机组将计划电量转让新能源发电企业,进一步拓宽宁夏新能源消纳途径和范围。开发多元交易品种结合现货市场和清洁能源配额机制的准备、建设,研究探索电力金融交易、绿色证书交易等交易品种,同时开展网上公开公示交易专项行动,做好交易组织前、过程中、执行后全流程的公开公示。优先购电挂牌交易为优先购电交易品种,年度双边交易、月度双边交易、月度挂牌交易、月度集中交易、跨区跨省交易为电力直接交易品种,合约转让交易、月度预挂牌交易、日平衡交易为平衡类交易品种,富裕新能源外送交易为现货交易品种,调峰辅助服务为辅助服务交易品种。
健全市场配套机制,助力市场有序运作
完善省间交易机制配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研究、编制《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省间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完善省间中长期电力交易机制,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省间中长期电力交易实施细则,方便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省间交易。健全市场辅助机制以激发市场活力为核心,开发多种交易辅助机制,同时与当地电力主管部门、监管部门配合推进电能消纳的政策机制,试点开展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积极推动电能替代交易,激活电能消纳市场。建立偏差考核机制2017 年4 季度售电公司作为新的市场成员类别参加了电力市场交易,更多的市场主体对交易结果的刚性执行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合同偏差由签约双方线下处理,处理方式不规范,且随着合同的进一步严格执行,发用双方正负偏差电量均需进行偏差考核,需要为合同双方提供更多的偏差处理方式。
建立市场风控体系,提升市场风险防范
建立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开展宁夏电力市场信用评价体系适用性研究,从评价范围、评价周期、评分标准、评价结果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建立科学、适用的电力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分为场外评价和场内评价。场外评价使用场外指标,主要评价市场主体的财务状况和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信用记录;场内评价使用场内指标,场内指标分为综合评价指标、惩罚指标、奖励指标以及预警指标。建立行业联合奖惩机制围绕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电力市场环境,完善行业联合奖惩机制。一是建立守信联合奖励机制,对信用评价结良好的市场主体,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其实施守信联合奖励机制。二是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发生严重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一律列入“黑名单”,执行联合惩戒。同时,视情况启动强制退出市场措施、注销其注册信息、依法依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效果及展望
能够有效提升市场化交易规模
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化交易机制,主动搭建公开透明的市场化交易平台,积极服务参与市场改革的市场交易主体,能够不断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和交易规模大幅提升。
能够探索出省级电力交易市场建设的新路
通过积极发挥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优势,创新开展跨区、跨省风光替代交易,实现政企、网厂、供用多方和谐共赢和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有机统一的目标,引导政府、火电企业、电力用户逐步认同并树立了打破省间壁垒、放开市场主体参与省间交易的购电选择权对激活市场竞争力、活跃市场、释放更多电改红利的观点。能够提升宁夏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通过组织新能源参加跨区跨省交易,能够有效提高风、光、火打捆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2018 年上半年,新能源参与各类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69.88 亿kW・h,占新能源上网电量的48.97%。同时,有效降低了新能源弃电量,2018 年上半年,新能源累计弃电量3.54 亿kW・h,弃电率2.42%,同比下降2.29 个百分点,新能源消纳均位居国内前列。
参考文献
[关键词]碳交易;Swarm;博弈仿真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26-03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日益膨胀,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急剧攀升,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导致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不断危及人类生存的空间。为此,已有诸多途径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在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增长方针的指导下,低碳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权逐渐成为了一种资源,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作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充分调动企业的减排积极性,提高减排的效率,对我国而言意义重大。我国的碳交易近年来在规模上发展迅猛,未来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制度体系不完善、法规政策不健全等。对企业而言,很难在碳交易中取得主动权,这不仅限制了其在碳交易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周宏春(2009)系统介绍了国外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条件,包括法律基础、交易规则以及进入市场交易的基本条件等,提出了我国利用碳交易市场降低碳减排成本、走上能源利用效率高和碳生产率不断提高的低碳发展道路的建议。范舒(2010)运用博弈模型,从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两方面,探究了碳排放相关方的对抗与合作关系。本文拟就高排放强度企业和低排放强度企业在碳交易中的博弈入手,利用Swarm仿真平台,对博弈行为进行系统仿真,根据仿真结果,探究碳交易市场的变化趋势。
2碳交易的相关概念
21基本原理
碳交易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引入的市场机制,将排放权视为一种商品,利用市场实现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实际减排工作由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完成。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基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核证减排量的使用,企业通过核证减排量来完成其减排指标。同时,核证减排量也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碳交易的进行首先要由政府部门根据该地区的环境容量,推算出温室气体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在初始阶段分配给市场的各个参与者。进而,碳排放权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流通交易中形成价格。排放强度高的企业需要在市场中购买核证减排量,从而保证其排放量不超标。
22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
针对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建议以人口指标来分配碳排放权,即认为每个人都享有相同的公共权利;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则以GDP指标来分配碳排放权,即认为每单位温室气体的排放都应带来相应的产出。
在本文中,以单位GDP排放量作为分配碳排放权的依据,对该机制下碳交易的博弈进行仿真分析。若ED为该地区温室气体最大允许排放量,GD为地区GDP总值,Gi为第i家企业产生的GDP,则第i家企业分得的碳排放限额为Ei=EDGi/GD。
3碳交易博弈模型
31碳交易博弈基本假设
本文中讨论的碳排放权交易发生在碳交易二级市场之中,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的目的都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碳排放权的价格也由市场供求决定。因此,碳交易价格的形成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减排成本、外界政策和交易成本等因素影响。
假设碳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可按照排放强度分为高排放企业和低排放企业,高排放企业在日常生产中的排放量超出其碳排放限额较多,面临着较大的减排压力,需要进行大幅度减排或购买碳排放量;低排放企业的碳排放量超出排放限额较少,甚至低于其排放限额,减排压力不大,甚至有剩余的排放量可供出售。
假设不同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利润函数采取行动,其行动也是不分先后的,即碳交易博弈为静态博弈。
32模型的建立
将企业i正常生产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记为Pi,若Pi-Ei>0,则说明企业i的碳排放量超出限额,为高排放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主要为买方;若Pi-Ei0说明企业i有出售相应排放量的意愿,Di0,则表示供过于求,若ni=1 Di
Mi=xDi-ki(Pi-Ei+Di)2(1)
企业在碳交易行为中获得的利润由两个方面构成:在交易中的所得和减排付出的成本,企业的决策需要统筹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将利润作为目标函数,参数中x,Di均随时间t变化,每家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为最优决策,则t时刻企业i的策略可表示为:
maxMi(t)=x(t)Di(t)-ki[Pi-Ei+Di(t)]2(2)
对该地区总体的碳交易市场而言,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碳排放权的价格可由逆需求函数表示:
x(t+1)={a-b×[DB+ni=1 Di(t)]}×σ(t)
DB=ED(3)
上式中的a,b为逆需求函数中的参数,其中b反映价格对需求的敏感性。逆需求函数中的需求由基础性需求和可变需求两部分组成,其中DB为基础性需求,即在所有企业可变交易需求供求平衡时的总排放需求,与该地区总排放限额ED相等,可变需求则为整个市场全部企业交易需求量的总和。考虑到实际市场交易中宏观经济形势和外界政策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在供求博弈形成的价格基础上增加波动因子σ,从而形成下一时刻碳排放权的价格。
4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运用Swarm仿真平台,对不同排放强度的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重复博弈的过程进行仿真。令企业总数n=100,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配额量为500万吨,即ED=500,逆需求函数中参数a=3500,b=0007236,初始价格为80元/吨,可得到如下仿真结果。
对博弈的演化过程进行20次迭代,仿真结果如图1~图3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碳排放权的价格随时间围绕初始价格上下波动,波动范围在50~115元/吨。图2、图3反映了不同排放强度的企业在碳交易行为中的平均预期年利润随时间的走势,其中高排放企业的利润与碳排放权的价格基本呈负相关,低排放企业的利润与碳排放权的价格基本呈正相关,并且两类企业对价格的反应都存在延迟。
图1碳排放权价格随时间变化趋势(20次迭代)
图2高排放企业平均预期年利润随时间变化趋势(20次迭代)
图3低排放企业平均预期年利润随时间变化趋势(20次迭代)
对博弈的演化过程进行500次迭代,仿真结果如图4~图6所示。由图4可知,碳排放权的价格长时间在45~130元/吨的范围内波动。根据图5、图6所示,高排放企业在碳交易行为中的平均预期年利润在-65万~-25万元的范围内波动,而低排放企业的利润则在15万~55万元波动,两类企业的利润与碳排放权价格的相关性没有改变。
图4碳排放权价格随时间变化趋势(500次迭代)
图5高排放企业平均预期年利润随时间变化趋势(500次迭代)
图6低排放企业平均预期年利润随时间变化趋势(500次迭代)5结论及建议
本文中,将企业按照不同的排放强度进行分类,根据企业各自的策略,建立碳交易博弈模型。基于Swarm仿真平台,对博弈行为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碳排放权的价格和企业预期利润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碳排放权的价格基本反映了其内在价值,市场呈现出的规律符合预期,市场机制的存在促进了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未来也有十分光明的前景。对碳交易市场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运行的透明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碳交易活动中,通过市场实现对更大范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企业而言,需要进一步树立节能减排的发展观念,努力提高减排的技术水平,降低自身的减排成本,才能真正在碳排放权的博弈中取得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于天飞,沈文星,黄喜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分析[J].林业经济,2008(5).
[2]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12).
[3]范舒关于碳排放的博弈论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7).
[4]张立杰,苗苗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碳交易博弈模型初探[J].企业经济,2012(2).
[5]聂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博弈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6]弗兰西斯·路纳,本尼迪克特·史蒂芬森Swarm中的经济仿真:基于智能体建模与面向对象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刘贞,程勇军Swarm for Java仿真及编程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 能源金融作用; 能源金融战略; 风险对冲; 发展路径
一、引言
石油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物资,素有“黑金”,“工业血液”之称。在全球范围内,石油供给和需求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特征。在世界原油市场上以美元作为交易和支付的货币,美元汇率的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有重大影响,同时美元币值的波动,会导致其他币种价值的变化,从而刺激对石油的供给和需求。石油类产品是具有一定金融属性的资源类产品。石油和金融的天然属性关系,使人们认识到能源金融问题是石油行业发展过程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在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依然很弱,对于国际石油价格,我国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承受着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随着能源金融一体化时代的来临,有必要加强对能源金融问题的研究,以推动石油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金融概念及其相关领域内涵
(一)能源金融概念
所谓能源金融没有一个统一定义。顾名思义是指能源系统和金融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金融生态。该金融生态随着能源产业发展和金融系统的完善,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能源金融可以从能源虚拟金融与能源实体金融两个层面来分析。
能源实体金融是指能源产权主体、效率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通过有机联络,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监督、价格、退出机制,培育、发展和壮大能源产业。能源虚拟金融是指能源市场主体在能源商品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能源相关的资本市场上进行能源实物、期货、期权、债券、汇率、利率、股票以及相关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的套期保值、组合投资或投机交易。
(二)能源金融相关领域内涵
能源金融作为跨能源和金融领域的新型金融形态,其相关的研究领域即涉及到实体经济的需要,又体现金融形态发展的特殊问题,能源和金融问题的交互作用,大大拓宽了能源金融的外延和内涵。
1.能源实体金融。能源实体金融体现了金融系统对石油产业的支持方式。以信贷为主的传统融资方式已不适应石油产业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因此,多渠道、多方式和多层次建立全方位的石油金融体系是许多国家发展石油产业的重要金融支柱。如成立石油政策银行和石油商业银行。石油政策银行由政府出资,其主要目的是促进石油产业发展和稳定石油市场秩序。
2.能源虚拟金融。能源虚拟金融是建立在活跃的石油产业和其实体金融基础上,当石油现货市场十分发达时,市场参与者会提出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需求,从而催生了石油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一系列金融投资场所的出现,这些金融市场又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中石油的价格走势和供需平衡,加剧了石油产业的风险波动。能源虚拟金融发展虽然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其运行的规模和影响已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自身。能源金融的虚拟化特征越明显,能源金融体系的影响也就越大。
三、能源金融在石油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由上述能源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到能源金融在石油行业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筹集资金需要
石油是个高投资高回报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勘探和开发,中石油2009年资本开支为2 668.36亿元,比2008年的2 323.77亿元增加14.83%①。2010年资本开支预算2 927亿元,按年增加9.7%。在2010年资本开支预算中,勘探与生产所占比率及升幅最大,预算为1 577亿元,按年大增22.2%,比重占53.9%;中海油预算2010年总资本开支79.29亿美元,相对2009年预计资本开支(61.23亿美元)增长29.5%,相对2009年预算的资本开支(预算67.56亿美元)增长17%②;以上数据显示,石油行业投入巨大,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没有完善的石油融资体系,难以保证石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全方位的石油融资体系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发行债券实现短期融资目标、引导风险投资进入能源领域等多种渠道和方式。
(二)规避油价波动风险
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石油危机,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石油价格剧烈波动,使石油期货应运而生。在石油期货等衍生品交易出现之后,石油现货市场、石油远期市场、石油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交易所石油期货市场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最终体现在石油贸易价格中。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已成为国家原有价格变化的预先指标。石油期货市场的定价功能,起到了稳定石油价格的作用。同时在石油行业让有实力的金融贸易公司进入石油期货市场,充分运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通过“高抛低吸”来平抑油价,完成风险采购,并在一定程度上锁定远期石油及其制品的价格。
(三)实现能源企业的最佳资金配置
能源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为能源企业资金配置提供了途径。石油资金参与金融领域,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而使能源企业获得丰厚利润。例如,中海油在2007年的金融业务获利为33.98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5.07%③。金融业务成为石油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将闲置资金投放金融市场也能弥补主营业务增长过慢带来的不足,分担经营风险,减少了企业的损失。能源金融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多种投资组合选择,除了能源现货外,期货及其衍生产品的存在,可以很好地对冲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
四、能源金融在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传统能源金融集中度过高,风险巨大
我国的石油行业未能紧跟能源金融的发展,能源金融的发展相对滞后,还停留在以银行信贷为主、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辅的传统石油金融阶段。
在我国,银行给能源行业的中长期贷款、金融机构投向能源行业的贷款余额都高于同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速度,银行信贷已成为能源建设项目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目前信贷资金在能源领域呈现出较高的行业和企业集中度,一旦整体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调整或相关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已经投入到这些行业和企业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
(二)现代能源金融系统结构单一
我国最早的石油衍生品是2004年8月25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的燃料油期货合约。自2006年6月起我国分别建立了上海石油交易所、大连石油交易所、北京石油交易所,为推动我国石油石化现货市场建设和完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的石油行业被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巨头所垄断,几家石油巨头对于油源强有力的控制使得能够上市交易的石油品种及数量都极其有限,上述石油交易所都面临着交易品种单一,市场流动性小,参与者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也阻碍了石油交易所的发展壮大。
五、能源金融战略的提出及发展路径分析
(一)能源金融战略的提出
能源金融的发展即是能源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体现了能源固有的“金融”属性特征。能源金融战略的提出不仅仅关系到未来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国际地位的提升息息相关。
所谓能源金融发展战略是在未来能源和金融一体化目标前提下,如何有策略、有步骤地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在完善国内能源多层次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和国外金融市场实现对接;在目前石油单一的“美元货币”计价前提下,如何建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风险在能源和金融两大产业之间进行传递。
(二)能源金融战略发展路径分析
能源金融战略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能源产业有重要影响,同时决定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创新和提升。能源金融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多层次的能源交易市场体系,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在国际石油市场交易体系中,纽约商品交易所(NTMEX)是形成石油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基础。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为第二大石油交易所,与NYMEX形成了欧美石油价格体系。通过两大期货市场,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实现风险对冲和套期保值。建立我国多层次石油市场交易体系刻不容缓。建立多层次的能源交易市场体系,首先应丰富交易品种,活跃市场流动性;通过和发达国家的商品交易所签订合作协议,推出建立在我国石油交易的期货合约,待国外运行成熟以后再转回国内交易所用人民币结算。逐步实现与国际能源交易市场的“对接”。
2.大力发展能源市场交易主体
能源交易的市场体系要完善,没有活跃的市场参与主体是不可想象的。目前我国能源领域还处于国有垄断阶段,不利于石油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发展能源市场交易主体,体现在能源市场参与层次是全方位的,反映在石油产业实体经济参与者的多元化,表现为石油勘探,贸易、运输和炼化各个环节;石油产业金融体系参与者的多元化。石油金融的交易主体主要是和石油产业有密切联系的金融机构,如石油基金、石油银行、风险创业投资基金等机构。以及为获得丰厚利润的各个市场参与者。
3.实现外汇储备、能源金融和人民币结算的有效统一
要保证开放市场的结构、多元化的参与者,活跃的市场流动性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由于美元作为石油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使许多国家长期需要依赖外汇储备来换取国民经济发展的石油资源,这就构成一定时期的“美元依赖症”,而容易受到国际货币波动风险的影响。因此,实现外汇储备、能源金融和人民币结算有效统一,是发展能源金融的重要战略步骤。外汇储备可以适时向能源储备转移,购买国外油田,参股海外石油生产商等,是实现二者转化的重要途径。
4.建立能源金融的国家风险控制机制
能源和金融分别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支柱性行业,二者的相互联系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风险的蔓延和扩大。因此,建立国家能源风险监控机制是能源金融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源金融风险监控机制主要包括:(1)能源产业周期和能源信贷周期的匹配监督。能源产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能源产业周期性相互协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能源价格波动趋势。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会产生重要影响,监控能源价格走势,防患于未然。(3)对金融机构和能源企业市场交易行为的监控。在活跃的市场环境中,能源企业和金融企业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金融市场的套利行为会诱导金融和能源企业“铤而走险”,冒“覆灭”的风险。我国的中航油事件和美国的安然公司倒闭都是这种情况的现实例证。
六、研究结论和启示
能源金融在石油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能源金融可以稳定国际石油价格,规避油价波动的风险;同时能源金融的引进促使石油行业将其闲置资金投放金融市场,弥补主营业务增长过慢带来的不足,分担其经营风险。能源金融为石油行业筹集巨额的资金,为石油行业注入了资金活力。为此,建立能源和金融一体化发展战略,有策略、有步骤推进该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石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国能源信息署.国际能源展望――未来国际能源市场分析与预测(至2025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罗文宝,毛建林.试析石油经济风险及其规避[J].南亚研究季刊,2005(3):115-119.
[3] 张宏民,葛家理,胡机豪等.石油金融化及我国石油金融安全的对策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1-3.
[4] 景学成,谭雅玲.二者皆不可忽视――国际石油价格走势与金融战略的关系[J].国际贸易,2004(5):34-38.
[5] 周凤起.中国石油供需展望及对策建议[J].国际石油经济,2001(5).
[6] 陈淮.最危险的是产权竞争[J].中国能源,2001(3).
关键词:碳排放权试点控排企业碳资产配额履约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2011年10月份,7个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截至2013年底,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五个省市已正式上线碳排放权交易,湖北、重庆将在2014年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在试点的同时,国家也着手开始建立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工作,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形成全国统一碳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控排企业(以下简称“控排企业”)应当充分重视碳资产经营管理,通过制度保障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运用科学手段防范控制经营风险,用好用足政策,主动应对,确保完成履约等各项义务。
一、通过制度明晰工作机制和权责
控排企业应通过《碳资产经营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碳排放指标的“资产”属性,规范碳资产的管理模式,指定控排企业碳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明确相关岗位职责,建立并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流程,通过制度保障建立碳资产经营管理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重视人员培训,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
碳市场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进行碳资产经营管理的相关人员不但要了解金融、期货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精通碳排放的监测、报告与核查等技术问题,这无疑对任何一家控排企业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要尽快开展对碳市场经营、管理人员以及碳排放数据管理、排放报告编制人员的培训工作,保障基层工作顺利开展。
当然,各个企业单独进行一整套的能力建设,尤其是对中小电厂来说,具备一定的困难。对于大型集团企业建议制定集团层面的碳资产管理办法,设立专门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或机构,对控排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信息报送平台,发挥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更低成本的完成履约义务。
三、按照相关要求,完成规定义务
各试点在碳排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中都规定了控排企业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义务,包括碳排放监测、报告、配合第三方机构对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配合政府部门审定年度碳排放量、配额清缴等义务。如上海市规定每年要向市发展改革部门报送碳排放监测计划和碳排放报告,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履行上述义务,否则将面临处罚。
下表为试点地区控排企业履约周期的关键节点。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履约周期关键节点
除配额清缴外,控排企业也要重视年度碳排放报告的编制。第三方核查机构和主管部门将对控排企业上报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审定,以确定控排企业上一年度的实际排放情况,审定完成后即可最终确定控排企业的配额缺口。编制碳排放报告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碳资产管理工作机制,摸清自己的家底,确保所报数据和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避免由于数据缺失给控排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节省人力物力并提高专业性,以上监测、报告等义务可考虑委托专业的碳资产管理机构来完成。
四、碳资产的经营管理
控排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配额(以下简称“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一种无形资产,如果通过合理的碳资产经营管理,则可以降低履约成本,进而实现盈利。同时,市场的波动,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启动专业的碳资产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制定履约计划
进行专业的碳资产经营管理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履约计划。控排企业要摸清自己的家底,结合配额发放情况,了解配额缺口;对自身减排成本和碳价格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统筹好自身减排和购买碳排放指标的关系;合理配置CCER,降低履约成本。
2、合理配置核证自愿减排量
抵销机制,是指通过开发具有减排效益的项目获取抵销信用,可供控排企业使用来完成减排义务。目前各地均规定控排企业可以将一定比例的CCER用于配额清缴。用于清缴时,每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当于1吨碳排放配额。
通常各地都会对CCER的使用有所限制,具体限制如下表: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CCER使用相关规定
企业若想节约配额,需要通过投资对企业进行节能改造或者减产(非电力企业)才能实现,因此配额成本相对较高。而碳抵消可以通过对CCER项目、节能项目和碳汇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进行审定和核查即可获得,这些碳减排量均是上述项目的副产品,且审定和核查成本较低,因此获取碳抵消的综合成本较低。且碳排放权抵消在使用上有一定的限制,无法像配额一样随意使用。因此, CCER的价格通常低于配额,因此,控排企业可根据当地政策和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用最大数量的CCER代替配额用于清缴,实现低成本履约。
3、适时开展配额交易
按照各地相关规定,控排企业只需在履约期限之日清缴足量配额即可,在此之前企业可以自行处置。企业如果将这部分资产闲置,不但是对资源的浪费,也可能面临履约时配额不足,须以高价从市场购买或无处可买的被动局面。如不能完成履约,按照试点地区碳排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主管部门将对控排企业处以高额罚款,并采取行政处理措施。如根据北京市规定,重点排放单位超出配额许可范围进行排放的,责令限期履行控制排放责任,并可根据其超出配额许可范围的碳排放量,按照市场均价的3至5倍予以处罚。上海市则规定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履行配额清缴义务,除罚款外,项目审批部门将不予受理其下一年度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表或者节能评估报告书。
建议控排企业每月统计碳排放量,结合碳指标拥有情况,提前评估缺口数量,以便提前开展配额交易。通常来说,较长的时间窗口有利于平抑价格风险。
那么,配额究竟何时买,何时卖?配额的价格有无规律可循?
从长期来看,配额的价格是由平均减排成本决定的;从短期来看,受供需、政策、经济、环境、能源价格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已经启动碳交易试点地区的市场交易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3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二级市场交易情况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除深圳有一定的流动性外,其他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市场无法起到发现价格的作用。目前尚无法判断未来的价格,但从中国目前市场平均减排成本的角度分析,预计未来配额的合理价格可能在40-80元人民币/吨之间。
配额交易具有较大的风险,需要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同时配额价格的波动还要求控排企业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这对单个企业来说很难做到。另外,控排企业最终决定是采用自身减排还是购买配额乃至置换CCER,需要结合减排成本、碳资产价格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鉴于碳资产经营管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建议由专业人员来操作,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瑾,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议,2011
(2)蔡召浪等,浅析中国碳交易市场,2010.
(3)方虹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问题和趋势,2010
摘 要:“碳金融”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信用交易框架的建立和碳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
关键词:碳金融;现状;对策建议
一、碳金融的基本概况
随着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碳金融随之产生并逐渐兴起。从理论上讲,碳金融是指与碳相关的金融活动,指的是旨在减少和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各种金融制度和金融活动,它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与节能减排项目有关的投融资活动、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交易等。作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一种金融创新,碳金融提供了低碳经济所需要的各种金融工具支持,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欧美国家,碳金融已经形成了从新能源和清洁技术投融资到碳市场交易、从碳衍生产品到碳金融风险管理的一系列产品和市场,从而初步构成了一个碳金融体系,碳交易是该体系的核心。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我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绝大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其中,我国的碳排放量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世界绝大多数各国都参与到节能减排的行列中去,我国也不例外。因为,要想在国际社会中获取有利地位就需要早点采取行动,同时我们如果早点行动,那将掌握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能够通过参与碳交易来获取自身的国家利益,也能以此为机遇大力调整和优化我国能源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股票市场在支持低碳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以先进技术为依托的新型能源公司其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可以为自身发展以及产品研发资金投入上面,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同时通过上市也能够大力调整自身内部的组织结构,优化自身的转型;且新能源、低碳、环保、绿色项目等是国家大力扶持和优先考虑的对象,这也有利于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取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和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
另外,因为碳基金在我国也是刚刚才起步的,随着2007年中国绿色碳基金的设立以来,我国也已经陆续有各种类型的碳基金相继成立,这样的开局对于我国今后开展碳金融营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其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我国政府也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将此提上日事议程,对于新能源、绿色经济发展项目大力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鼓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的节能减排事业作出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因为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兴起的时间短,因而发展还在初级阶段,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一个急需的大问题就是缺乏全国性的碳交易所。目前全球性的碳交易所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和掌控的,因而,这对于我国发展碳交易是极为不利的,要想在国际社会中维护我国应有的合法正方当权益,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紧发展,赢取国际话语权。2009年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和武汉、杭州、昆明等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碳交易体系雏型初现;但主要是针对欧洲市场制定的规则而进行的一些简单的买卖行为,真正的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系并没有形成,因而这对于我国碳交易的深层次发展是个不小的考验。
2、 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就国内现状而言,我国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善,投行和交易所是很少的,这对于完善金融市场和加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的实力是有缺陷的。并且碳金融产品的兴起,目前我国只限于初级发展阶段,国内对于这一块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不够的,仅仅只有部分商业银行推出了一些简单的碳金融产品,从产品数量和功能以及多样性上这都难以满足我国市场的巨大需求。
3、 目前我国也缺乏专业、系统、权威的技术咨询评估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较为准确的分析、评估出碳金融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因而这对于碳金融产品在如何降低项目和投资以及交易风险等问题上是一个很大的掣肘。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建议
(一) 积极开展低碳银行服务支持
首先,涉及到碳金融产品相关的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应该协商一致,建立一个基于环境和市场分析的信息数据库,并且对于相应的贷款项目、面临的风险等划分不同的等级分类,加强信贷业务抗击环境风险的能力,同时做好信贷项目的风险评估、项目选择和贷款后风险的跟进和动态的监控,确保信贷款项的回笼。同时要与国际接轨,积极利用国际社会的相应资源来借力发展,如:可以提通过世荷兰银行旗下的两个关于绿色银行和基金的机构,加大对低碳绿色项目的贷款。
其次,要基积极的参与到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市场中去。通过利用外部信息和中介的优势,借鉴带头行业的发展经验,利用资金的优势,努力为碳交易买方双方搭建一个基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一个交易平台,提供中间业务和做好自身的自营业务,合法获取到相关收益。
(二)积极进行低碳银行产品与业务的金融创新
积极响应绿色信贷政策,大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同时要注重在低碳银行产品和业务上做出金融服务的创新,犹如:马云推出并逐渐为大众接受和追捧的余额宝,因而不是市场的发展空间小,关键是看能不能创新性的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在低碳银行产品的金融服务上,国内的兴业银行是做得较为突出的。
(三)商业银行要做好碳金融风险管理
碳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领域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要想起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就要未雨绸缪,做好相关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在进行碳金融交易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交易风险,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交易监管机制和碳金融管理机制,因而作为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产品业务中面临最突出的风险交易风险的时候尤其需要重视。
碳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风险往往都高于传统的金融产品;不过商业银行可以可以通过分期投入资金的方式来降低绿色贷款的信用风险。对于涉及外汇的CDM项目而言,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汇率风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尤其该重视金融衍生品在给我们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的巨大风险。从来都是收益和风险是呈正相关的,收益高的往往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这一点想必才过去没多久的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性危机最后引发起波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仍让大家噤若寒蝉。
我们在采取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应该在碳金融交易部门实行相对分离的机构,独立而灵活的处理随时来的风险冲击。将交易机构的高薪绩效和风险责任挂钩,进一步加大对金融产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注重预警机制的构建,逐步完善预警、监管、危机处理为一体的完整体系,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在策略上的重视,有利于相应的观念形成,居安思危,防范于未然,为碳金融产品行业的发展做出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 2009(11)
[2] 王玉海,潘绍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及趋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
关键词:碳金融;发展;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是新型的能源交易市场,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能。碳金融这项新型的交易市场,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成为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碳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前景
碳金融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所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而衍生出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它涉及了《京都议定书》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本着保护环境的理念,从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各个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此同时,其开拓了一个以CO2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完善和谈论货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衍生出了碳金融的概念。它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交易安排和活动,其中包含了机遇碳减排的融资活动,投资增值活动等。它是较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出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的作用,将有限的资源融入到低碳经济中,逐渐促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
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国际市场上的碳金融行业发展的非常迅速,2004年全国CO2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小于10亿美元,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800亿美元,碳交易总额从1000万吨达到了100亿万吨。这一数据表明,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不久以后必然会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
同时,《京都会议书》构建了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它的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的工业投资人员,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并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中获得“减少排放量”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会议书》的减排目标。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意义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目前是最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市场。截至2011年3月,全球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大约为1300个,大约增长了50%,我国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数量为1200多个,和2009年相比较,大约增长了85%。以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尚处于理想状态。
我国碳金融发展有其实际意义。
首先,碳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将我国经济逐渐从高碳模式逐渐转为低碳模式,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通过市场的减排侦测,排放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帮助我国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出售减排成本的指标获取额外的利益,从整体上实现污染成本的最低化。这对于实现CO2减排有一定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银行可以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断的通过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将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当中,激励企业不断地开发低碳技术,加快低碳产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碳金融的高速发展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位置,美化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促进国际合作。我国在2009年11月的时候,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并提出了在2020年的时候,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左右。碳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节能减排项目工程的开发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度。同时,碳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必定会从整体上顺应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我国不断的融入国际市场当中,促进国际合作。
最后,碳金融市场涵盖着巨大的商机,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当中能够降低减排成本,同时将资金和技术带入到了发展中国家,这些资金的带入会衍生出更多的资产。同时,作为最具有潜力的CDM供应方,我国每年的减排交易能够达到23亿美元左右,这必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碳金融的盈利空间。
三、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的金融业务也随之衍生并且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如此,我国碳金融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我国缺失对碳金融和CDM的认识,CDM和碳金融的兴起是随着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兴起而不断的扩大。在我国传播的时间较短,国内很多企业并不认识碳金融市场中所蕴含的商机。并且,国内的碳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的开发、价值、交易规则等并不熟悉,这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第二,不断提升我国对碳金融的重视程度。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产业机构从低端向高端进行调整,这一现象导致了我国成本提升,盈利现象降低。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需要制定扶持和补偿的机制。但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国不承担减排的各项意义,部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扶持策略,导致转型企业的风险急剧增加。且很多地方政府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通过排污权交易发展指标,认为这是限制地方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全国市场的统一。
第三,我国的中介市场有待提升。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隶属于一种虚拟产品,在进行交易的时候,规则的要求非常严格,开发程序较为复杂,合同的期限较长,这严重性的导致了非专业性的机构不能够具有这类项目的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从国外的角度进行分析,CDM项目评估和排放权的购买大体上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但是我国的中介机构尚不完善,难以开发较大的项目,同时针对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缺失严重。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不足,商业银行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供给量不足。这主要是因为CDM项目开发时间较长、风险因素较多,和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较来说,更需要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增加了额外的交易成本。并且,开发CDM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其中涵盖了政策、周期、项目、CDM风险因素。周期风险,是因为CDM项目贷款的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同时还给银行的宏观调控造成了未知的变数,导致了节能减排项目的复杂,增加了项目的融资难度。
第四,中国碳金融交易存在监管、法律、核查等弊端,CDM项目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法律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
第五,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价格定位也处于被动的局面。再和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购买谈判的时候,中方作为碳排放的出售方,处于弱势地位。虽然,目前我国拥有较为强大的碳排放资源,但是从我国目前碳排放市场发展来看,尚处于落后的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平台,而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导致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处于末端位置,一味的接受国外碳交易机构所制定的价格。比如,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碳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20欧元左右,但是我国国内的CO2排放交易的价格仅在1012欧元,这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一半。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在碳金融市场上的位置,不断的提升我国在碳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正确碳价格的定价权。
四、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策略
碳金融市场的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金额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大。我国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降低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加强发展低碳经济。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首先,要不断的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要强化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充分认识碳金融带给我国碳市场以及碳金融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策略,从宏观决策、政府扶持、产业规划等方面兼顾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税收、法律等政策的补偿和扶持力度。其次,地方政府要统筹兼顾长远的总体利益,立足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理念。认识碳金融市场的价值,根据行业和国家自身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关于碳金融市场的项目,将环境和经济利益扩大。从金融机构角度进行分析,要不断的适应碳金融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的熟悉碳金融的模式、价值、项目交易和开发工作,加大碳金融的创新工作,使资金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低碳企业当中。
第二,完善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策略。首先,将碳金融业务风险纳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全方面的控制和计量碳金融业务风险。其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碳金融配套的扶持工作。政府和监督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信贷导向、外汇管理的政策,不断的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发展。最后,要针对低碳项目采取税收减免的政策,提供财政担保,帮助解决融资困难的现象,提高碳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所取得的成就,不断的实施税收优惠策略。
第三,逐渐增强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在碳排放市场的位置,提高我国碳交易的价格。从目前碳排放的市场价格来看,欧元、美元、日元、澳元、加元是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这些国家不断的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提升本国家的交易影响力,较为发达的国家利用碳交易托大本国货币的国际交易和结算能力,争取能够对碳排放进行定价。但是从我国碳排放的交易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场外交易极大的降低了我国碳排量的总体价格,交易品种的缺失导致我国在国际交易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话语权。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提升人们币在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使人民币逐渐成为碳交易市场中的结算货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五、结束语
要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建立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地加强我国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人们币在碳排放市场中的位置,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对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督体系,降低碳金融体系带给我国的风险。最后,我国一定要完善碳金融市场,抓住其中潜藏的巨大商机,为我国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毅一,杜静.碳金融市场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0(12).
[2]王旋.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3]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研究探讨,2010(12).
[4]王倩,李通,王译兴.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专刊,2010(3).
[5]魏笑蕊,贺欣,谭琳.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