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07:30
序论:在您撰写特色旅游业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的基本阐述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在当地旅游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桥山黄帝陵区3000多株千年古柏群,堪称世界古柏的“活化石”,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景区的开发代表了我县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林业特色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明显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带动相关衍生行业的共同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以陕西省黄陵县的旅游业发展为例,通过建立黄陵桥山森林公园来进行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促进我县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化,从而切实促进县域经济的提高。
2黄陵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黄陵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位于陕西省中部、革命圣地延安市南端,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人口13万。黄陵生态环境良好,沮河、葫芦河径流地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桥山林区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号称萨陕西省的“一叶肺”。黄陵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既有武君柏、龙头柏、黄帝手植柏、掛甲柏,又有秦直道、子午岭、侯庄湫、桥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以及丰富的物种等,这些都提供了黄陵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契机。黄陵县的历史悠久,县内还有很多建设完整的黄帝庙、紫娥寺、万安禅院等历史文化遗址,这些赋予了黄陵县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黄陵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享誉海内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2.1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黄陵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一核心四区域”的旅游发展思路,推出以黄帝陵为核心,黄帝文化园区和轩辕酒文化园区为载体的黄帝文化游览区;以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和秦直道为载体的森林休闲度假游览区;以侯庄湫、贾塬湫、万亩苹果观光园为载体的农业观光体验游览区;以店头镇和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工业游览区,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中部有黄帝陵景区,通过国家黄帝文化园区打造,设施更加完善。西部依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为主,桥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首个以黄帝养生文化为主题有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由一谷(轩辕养生谷)、一岭(飞龙岭)、一寺(紫峨寺)、两小镇(潮塔小镇、双龙小镇)组成。区内群山环抱,植被茂密,湖泊众多,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地形地貌,物种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空气负氧离子指数高出城市30倍密,且有成熟的休闲、餐饮服务,是生态养生、运动养生、美食养生、健康养生、居住养生、文化养生的绝佳圣地,开园以来,倍受关注。东部有南沟门水库、武君柏、龙头柏、侯庄湫等现有的待开发旅游资源。
2.2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经营现状
从黄陵县的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得出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向四周进行辐射。但是就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来看,还有很多东部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未被开发出来,即使建设已经相对成熟的黄帝陵、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也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对于黄陵县来说,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其厚重的黄帝文化底蕴,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可以通过建设相关的人文景观区,来丰富当地的旅游景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渐慕名而来,对当地经济带来很好的刺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启示和对策
3.1拓宽投入渠道,广泛开展招商引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在进行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断的加大招商引资的活动力度,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县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能够吸引相关的投资商来进行旅游资源的投资,筹集到开发基金从而更好的进行旅游景点的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将我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林业重点项目和旅游开发项目等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定点定投、资金捆绑以及项目融合等多种方式来筹集开发的资金。
3.2创新发展思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应该与全县国土政治、开发及综合利用的规划相结合,为景区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从而可以完善景区的建设工作,同时对于正在建设的景点,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的需求来进行,跟上时代的潮流以满足现代都市人们的需要。在景点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重点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并进行相关的主题园区建设工作,从而使园区的活动丰富多彩起来,吸引游客驻足,并保证游客的回头率。在园区的设计和建设时,不仅要根据当前人们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人员还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要能够预见到未来景区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3完善机制创新,大力吸引专业人才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工程是一次性的投入,且成本巨大,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设计人员的水平,保证景区的质量。在园区建设之前,要对当地环境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并根据相关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做出详细的计划,保证施工进行的顺利有效。在景区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来进行规划,因地制宜,尽量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鬼斧神工的建设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安排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工作的监督,确保工作严格按照图纸和计划来执行,保障施工的效率,从而保证景点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保证其经济效益。
3.4促进产业项目建设
促进产业项目建设的主要举措就是建设动植物生态园,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然后将自然保护区努力晋升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还可以着力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抓好省级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为了将所有的项目尽快投入运行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抓工程质量,从旅游的特产、住宿、饮食、购物等方面下功夫,鼓励林场互相之间竞争发展旅游项目,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带动林业发展,还能够创造林区经济亮点。没有自己附加产品的旅游区不能够成为特色旅游区,因此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发展林区的绿色特色产品项目,比如说像鸡蛋、蜂蜜以及蕨苔类的加工产品等,将这些绿色产品整合形成品牌,林业经济和林业生态旅游会共同进步。促进产业项目建设还因为我县林业旅游产业子项目不能满足整体发展需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合理进行林业旅游产业规划,遵循自然规律认真研究林业资源、生物资源,为林业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做出明细规划。
汉中被公认为是地球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柑橘等亚热带农作物的适生优生区。近年来,汉中着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截至2015年,全市龙头企业共注册商标193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省级著名商标40个、省级名牌产品28个,先后打造了汉中大米、汉中仙毫、汉中大鲵、城固柑橘等一批绿色农业国内外知名品牌,在西北乃至全国农产品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汉中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产量50多万吨,其中认定有机稻米基地10万亩,绿色稻米基地11.6万亩。
汉中是西北最大的生猪生产基地,汉中白猪、汉江黑猪等品种皮薄肉嫩口感好,生猪年饲养量达672万头,出栏406万头,猪肉产量33万吨。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猪场9个,省级44个,市级88个,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位局全省前列。
汉中绿茶“香高、味浓、耐冲泡”特点突出,“汉中仙毫”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连续六届获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2013年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绿茶类唯一金奖。目前,全市茶叶总面积99万亩,茶叶总产量3.6万吨,产值60亿元,全市茶叶企业近1870家,生产的绿茶、红茶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汉中柑橘总面积36.3万亩,产量35.72万吨。“城固柑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出口2.4万吨,创汇2049万美元。
汉中猕猴桃面积近5万亩,产量近3万吨,计划每年新建设3万亩,沿秦岭南麓建成面积30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80亿元,独具汉色的高效优质猕猴桃产业基地。
汉中被公认为是地球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柑橘等亚热带农作物的适生优生区。近年来,汉中着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截至2015年,全市龙头企业共注册商标193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省级著名商标40个、省级名牌产品28个,先后打造了汉中大米、汉中仙毫、汉中大鲵、城固柑橘等一批绿色农业国内外知名品牌,在西北乃至全国农产品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汉中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产量50多万吨,其中认定有机稻米基地10万亩,绿色稻米基地11.6万亩。
汉中是西北最大的生猪生产基地,汉中白猪、汉江黑猪等品种皮薄肉嫩口感好,生猪年饲养量达672万头,出栏406万头,猪肉产量33万吨。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猪场9个,省级44个,市级88个,俗蓟、规模化水平位局全省前列。
汉中绿茶“香高、味浓、耐冲泡”特点突出,“汉中仙毫”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连续六届获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2013年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绿茶类唯一金奖。目前,全市茶叶总面积99万亩,茶叶总产量3.6万吨,产值60亿元,全市茶叶企业近1870家,生产的绿茶、红茶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汉中柑橘总面积36.3万亩,产量35.72万吨。“城固柑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出口2.4万吨,创汇2049万美元。
汉中猕猴桃面积近5万亩,产量近3万吨,计划每年新建设3万亩,沿秦岭南麓建成面积30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80亿元,独具汉色的高效优质猕猴桃产业基地。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特色旅游;景观途径,旅游评价;南太行山
中图分类号:S788.2;S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4 - 0077 - 03
南太行山区位于河南西北部和山西的东南部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地景观十分独特,只要合理开发,可成为人们向往的休闲避暑胜地。南太行山属于北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观赏树种品种齐全。作为我国中原地区少见的山地景观旅游区,南太行在景观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利用方面意义重大,而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几乎不见报道。通过对南太行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及其景观途径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我国北方山地风景旅游区的植物造景现状提出了部分建议,为进一步发掘该地区相应的旅游项目资源提供依据。
1野生植物资源概况及特色旅游现状
南太行山在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现以次生类型为主,主要优势植被类型有栓皮栎林、山楂林、槭树林、海棠灌丛、绣线菊灌丛、山桃林、鹅耳枥蒙椴林、侧柏林、油松林、连翘灌丛、荆条灌丛、黄栌灌丛、火棘灌丛等,具有植物种类相对丰富性及植被类型多样性特征[1]。
太行山南麓(南太行)是太行山区风景最美丽的地方,已经建有多处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区,如关山景区、八里沟景区、南坪景区、郭亮景区、秋沟景区、云台山景区、薄壁西沟景区等,而正在自我发展的小型私人承包景区更是不可枚举,如平甸吴家洼农家乐休闲区等。当黄山与张家界风景区万人攒动的时候,太行山区的人流也是川流不息,形成了与众不同、具有当地特色项目的旅游方式[2]。
春季太行山万物复苏、云雾缭绕,山上摄影、踏青的人川流不息。夏季避暑,太行山区在暑期均温27℃,非常适宜居住,特别是中老年人更适宜在山上长期居住(居住时间达30~60 d),欣赏湖光山色、修身养性、保养身体。太行山的秋季五彩斑斓、山果累累,吸引了大批的摄影爱好者、学生、采风者、采果者。学生写生,太行山景观独此一家,是美术界人士的宠儿。每年上至北京,下至武汉的美术学院的学生们都会接踵而至写生创作,居住期长的一般会待上30~60 d。自驾车假期周末游,忙里偷闲的城市人一般在周末的两天三夜居住在这里钓鱼、烧烤、吃野菜,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享受一下自然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2野生植物资源的景观途径
2.1自然花境童真成趣
太行山山势陡峭,却也不乏自然坡地景观,如王莽岭生态坡地。在这些自然坡地生长着各种野生花卉和灌木,春夏秋3季都有不同的植物进入花期或果期。对于游人来说,这是绝好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孩子们在这里与蝴蝶为舞,与蒲公英嬉戏,尽情享受阳光与快乐。
2.2秋色叶树木层林尽染
太行山山势独特,入画入镜,尤其到了秋季,各种秋色叶树木尽放光彩,如银杏、黄栌、鸡爪槭、黄连木、小檗、红叶李、扶芳藤、红瑞木、胡桃、槲树、连香树、南蛇藤、柿树和麻栎等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南太行植物资源中的珍品。它们层层叠叠、成林成簇,放眼望去,大好河山层林尽染,五彩斑斓。长城黄河给人心灵的洗礼与震撼也不过如此。
2.3水岸崖边色彩点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有水好景致。太行的山水自然是吸引游人的要素,独特的山水环境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植物生长环境。在陡峭高耸的悬崖上和激流震荡的水岸旁顽强地生长着各种花卉,如峭壁上生长的绣线菊、高山台地生长的白头翁、溪谷边生长的铁线蕨等,它们比不了牡丹的高贵,也比不了梅的雅致,却堪比菊的傲霜与荷的高洁。游人到此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无不赞叹生命之伟大、造化之精彩。
2.4秋季山林硕果累累
秋季的太行山山果遍野,柿子、核桃、山茱萸、红瑞木、酸枣、山楂、猥实、金银忍冬、花楸、火棘、地榆、银杏、接骨木、酸枣、水栒子、君迁子、野葡萄、猕猴桃、猥实等果实有的红艳,有的黝黑,有的形状奇特,都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这些山林果树不仅妆点了山林秀色,也给当地山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地道的绿色食品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采摘品尝、采购。当地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丛林改造和人工移栽,实行承包到户,增加了采摘空间等措施,增加了旅游项目,大片果林的丰收景象和采摘乐趣使人流连忘返。
2.5珍稀药用探奇采摘
太行山区自古就是我国北方药材的出产重地。调查结果表明:太行山南部药用植物335种,其中蕨类7种,种子植物328种,隶属78科232属,药用植物中以菊科包含的属最多(39种),其它依次为百合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等。如何首乌、柴胡、防风、龙牙草、翻白草、黄精、桔梗、党参、玉竹、荠苨等都具有很好的医药价值[3]。当地居民很多都是以采药为生。有探索精神的游客可以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到密林深处搜寻珍宝,或许会有不菲的收获。
2.6原生盆景就地取材
太行山区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多悬崖峭壁和深陡峡谷,土层瘠薄,基岩。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复杂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太行山姿态万千、盘棕错骨的野生盆景植物资源。如黄荆、迎春、黄栌、橘红山楂、连翘、山葡萄、葛藤、峨嵋蔷薇、火棘、绣线菊、薄皮木、酸枣、君迁子、榔榆等大量植物野生于山中。迎春、黄荆、黄栌、火棘、榔榆为最常见的树桩盆景材料。这里出产的 “原生盆景”高大壮观,视觉冲击力极强,与人工盆景不可同日而语。
关键词:山水格局;川西北特色;以人文本; 生态与文化
1 前言
响岩镇位于平武县东南部,北距平武县城65公里,南距江油市53公里、绵阳市101公里,紧靠九环线(S105)和武都水库,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根据汶川地震灾害评估图显示,响岩镇属于极重灾区。
灾后重建中,河北省作为平武县的对口援建省,2009年初,援建方式由“交支票工程”调整为“交钥匙工程”,规划为适应灾后重建的需要,首次将镇总体规划、工程规划、详细规划、风貌规划和景观规划同步进行,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2 规划思路与重点
2.1 规划思路
规划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体现特色;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环境和周边典型的“大山水”空间格局,把响岩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独具川西北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2.2 规划重点
落实城乡受灾居民和武都水库移民的安置;对镇区进行扩容,规划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生态特色城镇;重点完成近两年的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恢复到震前水平。
3 镇域规划
3.1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根据上位规划及响岩镇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环境,提出了“矿业强镇、旅游兴镇、特色产业富民”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到2015年,规划形成1个镇区、3个中心村和12个基层村的三级镇域镇村体系结构。
3.2 镇域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响岩镇区域社会经济现状、镇村分布情况和未来城镇规划的构想,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一区”的空间结构形式。
“一心”:是指以响岩镇区作为镇域的发展核心,带动全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轴”:是指沿九环线形成的城镇综合发展轴,也是响岩镇与江油市和平武县城相联系的重要通道。
“一区”:是指同兴工业园区。
4 镇区总体规划
4.1 城镇性质与规模
城镇性质:平武县的南部重镇,独具川西北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名镇。
规划通过GIS技术对地形、地貌及坡度进行分析,同时还对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和用地适应性进行评价,确定到2015年新场镇人口容量3600人,用地规模29.84公顷,人均82.89平米。
4.2 城镇山水格局分析
响岩新场镇具有川西北典型的“大山水”空间格局,周围起伏的群山构成了响岩天然的绿色屏障,宽阔优美的涪江在镇区东侧穿过,神奇的大自然为响岩创造了如此秀丽壮美的河山,为响岩建设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城镇打下了坚实基础。
4.3 镇区空间结构
规划对新场镇周边的山水格局进行分析,并与当地部门进行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了“一心、两轴、四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即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包括文化站、卫生院、镇政府等;
“两轴”:是指以九环线为主的城镇综合发展轴和城镇中部东西向的景观主轴。
“四组团”:是指镇区的北部居住组团、中部综合组团、南部居住组团和旅游服务组团。
5 镇区详细规划
项目组就灾后重建的建设方式、安置模式、房屋层数和房屋结构等内容对灾区群众作了问卷调查,并依此为依据,基本保证中心场镇户户有商业,以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建筑层数以2-3层为主,原则上不超过4层。
规划以景为轴,以水为体,以人为本,结合涪江水体空间和背景山体空间,引入“景观走廊”,通过垂直于涪江的道路,加强各组团空间与东西两侧奇山秀水的联系,形成景观渗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旅游城镇。
6 镇区建筑风貌规划
规划住宅建筑的群体布置充分考虑了川西北地方特点,依据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大多采用底商民居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当地传统民居建筑语汇,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统一建筑风格,塑造特色和谐的建筑形象。通过提炼当地建筑要素,把其概括为“大坡檐、高勒脚、穿斗架、木构件,青瓦顶、白粉墙、红窗套”,规划设计力求返璞归真,以表现出川西北山地小城镇的风情特色。同时还对小学、文化站、卫生院等公建风貌作了设计。
7、镇区环境景观规划
规划以生态化和人性化为主,重点围绕“一廊、两线、多点”展开。其中入口广场规划把位于武都水库淹没区内的煽铁古桥迁建至新场镇入口处的黑崖沟上,以体现响岩的历史与文化,规划在响岩镇入口广场处建设仿保定古莲池牌楼一座,以实现保定文化与响岩文化的融合。
中心避难广场以“弘扬精神、体现友谊、面向未来”为主题,两个广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染村子沟绿化广场以“雪香四季园” 为主题,按春、夏、秋、冬四季将园子划分成四个部分,春园以碧桃为主,夏园以棕榈为主,秋园以银杏为主,冬园以雪松为主,并配以诗文、怪石等,增加游园的文化韵味。滨江景观取“水滴响岩”之意境,赋神于形,紧扣涪江的空间形态,追求整体上自然与流畅。
当地巨大鹿角吸引观众
10孩童剪纸传扬梅花鹿文化
9日,在热闹的满族大秧歌中,第三届中国双阳梅花鹿节正式开幕。百余名游客一同观赏了神鹿点睛、神鹿祈福,共切九色鹿蛋糕、包鹿肉馅饺子,品美食。
梅花鹿节,鹿当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开幕式当日,现场一副重达38.95公斤的马鹿鹿茸引来了众人围观。拥有该鹿茸的养殖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幅鹿茸是从一只8岁的马鹿头上锯下来的。这只马鹿高1.5米,大约重250公斤。长了100多天,才长出了一副这么大的鹿茸。
来自辽宁养了20年鹿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头一回见到这么大的鹿茸,确实罕见。我看这副鹿茸的重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巨大的鹿茸让人啧啧称奇,两只刚刚出生10天的小鹿也赢得了现场所有小朋友的喜欢。拿着奶瓶给小鹿喂奶、抱着小鹿合影,来自长春的蒋女士称自己从来不知道出生10天的小鹿已经有半米高。“10天的孩子只会哭,一年了也不一定能像小鹿走得这么好。这么看,动物的生长能力真是比人强多了。”蒋女士的丈夫张先生称。
活泼的小鹿惹人怜爱,剪刀下的小鹿也是惟妙惟肖。从6岁开始剪纸,如今已经10岁的王玺维虽然是个男孩子,却有一双比女孩子还巧的手。
梅花鹿节的开幕现场人头攒动,在热闹的环境中,小玺维却乱中寻静,任凭众人围观、拍照,自己却一直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创作着以梅花鹿为主题的剪纸。小玺维的剪纸老师刘秀琴告诉记者,小玺维虽然是剪纸班里为数不多的男孩子,却是最优秀的学员,不仅坐得住,创作能力也特别强。脱稿剪一个剪纸,只需要20分钟左右。拿着小剪刀和红纸,左剪右剪,10多分钟过去,一对活灵活现的梅花鹿便从小玺维的手中诞生了。而像这样的梅花鹿,在没有草稿的情况下,小玺维能剪出五六种。
欣赏过歌舞、看过可爱的小鹿,“吃货”们最喜欢的“吉祥鹿鸣宴品鉴会”也在中午时分正式开始。昔日的帝王宴变成今日的百姓餐,经过厨师们的巧手,烤全鹿、三鲜烧鹿筋、火焰鹿鞭花、杭椒鹿柳等16道菜品色香味俱全,弥漫现场的香味更是让人垂涎欲滴。“鹿肉原本是有些腥味的,但这烤全鹿却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口感很棒。”一名旅游达人一边品尝着刚出炉的烤全鹿,一边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全鹿宴是古代皇家珍品,也是宫廷中最高规格的御膳。其中烤全鹿可称得上是满汉全席中最大的一道菜肴。用来做烤全鹿的鹿一定要选‘毛桃鹿’,鹿肉要经过特殊工艺排酸,然后用宫廷秘方进行腌制,最后再架上果木炭烘烤4个小时。”作为此次品鉴会的承办方中国(吉林)御八旗休闲自驾游俱乐部总经理李万国告诉记者,这一系列以鹿为主题的菜品,是融合唐朝的“鹿鸣宴”以及清朝的“满汉全宴”,结合双阳本土特色研发出来的,目的就是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宫廷菜系”走进寻常百姓家。
关注旅游休闲文化
打造特色北方休旅市场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当今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做好生态农业观光园对于城市的生态协调建设和发展以及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做好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需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研究符合城市生态建设要求的农业观光园,同时,创新生态农业观光园设计的理念。
1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农业发展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周期性特点,因此,在规划和设计时生态农业观光园,就需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性规划。首先,充分利用该地区现有的原生农业资源,就地取材,创造出区域性特色的服务和产品。其次,通过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受限于技术和机械的农产品中,进一步丰富园区作物的内容,创造出更多的项目。最后,集中力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基础设施,保障良好的交通、水电及食宿等,开发极具地方性、品牌性及文化性的旅游精品项目,不仅使农民收益提升,也要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1.2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作为紧密联系自然环境的一项产业,不仅要以服务和产品来吸引客户,更需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的支持。因为良好的风俗地貌、文化氛围及自然景观更能够吸引到旅客。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需要严格把握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首先,需要禁止乱砍滥伐行为,减少大兴土木对园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影响。其次,尽量减少化工、化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持续经营的管理模式。最后,对整体收益进行合理利用,不仅要为当地农业从事者创收,也要为社会和环境做出贡献。
2完善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方法
2.1充分利用景观与植被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中,顺应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建设理念,如何践行顺应自然的理念,其中景观与植被就是最好利用的资源。因此,通过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要让景观和植被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拓展现有景观植被的作用,更好地推进景观植被对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植被利用率。
2.2体现本土文化和当地民族的特点
比如,苗族文化的展示,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和民族舞蹈、篝火晚会等,旅游者的参与度提高了,当地旅游特色的美誉度也随之提高了。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高的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旅游者。如黔东南州黎平县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篝火晚会,就有力推动了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2.3发展特色旅游商品
在农业观光园规划中,将农业文化资源融合到旅游商品设计中,以此吸引游客购买,并提高商品的农业文化价值。一方面应使商品彰显文化内涵,赋予旅游商品浓厚的文化气息,文化底蕴的深厚直接影响到商品的销售,加入特色的农业文化,不仅增加了商品的美学韵味,还能够提升其纪念意义。另一方面重点考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如在进行商品设计时,将特色的农耕文明、历史典故、传说等构造商品图案、造型,并利用当地富有特色的材料进行制作,突显观光园的农业文化和民族特色。
2.4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业态是实现旅游产业永保活力的重要路径。贵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要从产业要素、产业空间、产业融合3个方面来实现旅游业态的创新。一是产业的要素集聚。贵州要以旅游6要素为重点内容和出发点,对现有的旅游业态体系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有业态的补充和提升,创新开发旅游景区综合体、城市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综合体。二是产业的空间复合。不同旅游地的不同功能分区,孕育着差异化的产业形态。贵州在旅游目的地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游客不同需求的认知,把差异化的产业形态和旅游业态融合共生,形成多功能复合的空间。三是产业的融合发展。贵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在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融合区域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作为引领,发展文化旅游创新区。
3结语
将传统的农田景观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的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使人们拥有更多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能够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宝辉.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