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6 10:07:29

序论:在您撰写高一生物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

第1篇

1 精心设计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事例”教学课题的导入,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在密封一层玻璃纸的长颈漏斗里注入蔗糖溶液,将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里的液面上升了。然后用纱布代替玻璃纸,让学生仔细观察,液面是否上升了,再将蔗糖溶液换成清水,液面将会怎样变化呢?

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导人生物教学课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生物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细胞确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这样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就会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2 设计好生物课堂提问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也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切入点。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处于不断的积极思维状态。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以主动启发,步步引入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被提问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还要避免成绩较差的学生因回答不出难题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要及时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

3 认真设计生物学实验的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的生物教案都是要求教师按照生物教科书上给定的操作程序和药品种类进行实验。在高一开设的生物实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试行改变方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实验技能,自主地设计生物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操作程序,预见实验的操作结果。如学生在自制泡菜的实验中,很多学生过去很少知晓或没有接触,在进行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程序,使他们感受到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无法体验到的生活乐趣。在生物实验选修课中,实验专题的选择多数也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生物实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 教学设计时应注重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 设计艺术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极为迅速、渗透性较强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边缘学科,随着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在临床医学中的大量应用,迫切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还要熟悉更多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那么,作为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教好这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呢?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艺术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研究应当以课堂教学艺术为其主要对象,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艺术是架设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一、专心探究导入艺术

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叫开讲,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并抓好课堂中导入这个环节,以促进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导入的关键在哪里呢?只有当学生喜欢并重视你所教的内容,他们的状态才能进入兴奋,才能集中精力激发思维并引入学习的课程。因此,导入的关键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教师必须首先对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义,拓宽思路,倾注热情,以感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指引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对导课环节重视不重视,是否精心地进行设计,其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教学导课艺术性的高低,反映着教师审美创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精彩的导课,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

二、潜心组织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著的相关,而教师讲解得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教学语言艺术的内在逻辑性,可使所表达的内容系统、条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论证性;教学语言艺术的动听程度,决定着教师语言感染力的大小和学生的语言接受程度。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它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课堂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相当重要的教学艺术,教师缺乏了语言艺术,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师的悲哀。教师的授课语言首先应规范化,而后讲究艺术化。规范化的语言应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逻辑性强、不讲废话、不讲口头语;艺术化的语言应新颖活泼,抑扬顿挫,声音柔美,亲切可人、细腻动人、引人入胜。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从学生心理出发,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大放异彩。

三、慧心巧用教态艺术

课堂教学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将之恰当配合、灵活运用,便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情绪生活。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态度端庄、和蔼可亲,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中以表情姿势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应注意提高教态艺术水平。一名好的教师总是运用手势、表情、声调等手段生动形象明朗直观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不容忽视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非语言交流”。教师备课时不可能把非语言因素自然流露,教师在讲课中无论是表情还是姿态,完成这些非语言交流靠的是充沛的工作热情,靠的是倾注于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激情。教师在授课中风趣也罢,喜悦也罢,不是勉强装出来的,要自然流露,毫无做作之感。教师的这种真情实感的表露非但不怕学生的注视,反而特别希望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艺术会使授课效果锦上添花。

四、精心设计板书艺术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材的分析、概括、归纳、提炼,是教学目的及要求的体现。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应该也必须写一手好字,这不仅仅是教师基本功和内在素养的体现,也是赢得学生钦佩的又一法宝。同时板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点,训练思路。板书要字迹工整、大方、规范、秀丽,给学生以美感。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教学板书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讲求构思与设计,做到明确要求,书之有用;抓住重点、书之有据;精选词语、书之有度;确定形式、书之有格;排列先后、书之有序;留有余地、书之有节。只有这样,教学板书才能达到科学、精当、醒目、规范、易记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学板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带来的低质量、低效率的弊病,并进而登上艺术的殿堂。一个好板书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仿佛一件精致的艺术精品,能磁石般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精心设计板书对课堂教学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第3篇

一、定义性概念的学习原理

1.定义性概念的解释

有一些概念如细胞核、叶绿体以及染色体等是有着可被直接观察的外部特征的,这类概念被称为具体概念。其本质特征是人们按生物学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具有“原型模型”。另一些概念如“细胞分化”、“中心法则”及“反馈调节”等则是抽象的,不能以被指认的方式来体现,而要以定义的方式习得,称为定义性概念,其本质特征是人们按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属性形成的,学生习得之后,便能按定义对一些事物进行实际分类。高中生物学所涉及的多数属于定义性概念。

2.定义性概念的特点

加涅认为,就最简单的定义而言,至少含一个以上的客体(他称之为“事物概念”)和一种关系(他称之为“关系概念”)。例如: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催化(关系概念)生物化学反应(事物概念)的一类特殊有机物(事物概念)”定义性概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上述的基本成分。绝大多数的定义性概念还常需要对其中事物概念的特征增加另外的一些描述。如“种群”的定义,最简单的可以是“生物(事物概念)繁殖(关系概念)的单位(事物概念)”,若要增加这一定义的适当性,还需增加另一些描述。

若要学习定义性概念,其中所含的子概念必须已为学生先前获得。由于定义不可能处于一种永远的循环之中,其中的某些子概念最初必然是在没有定义的情况下获得的,即它们是作为具体概念而习得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具体概念是定义性概念的前提。如“有氧呼吸”这一定义性概念的习得,就必须是学生先前获得了线粒体这样的具体概念,才能习得有氧呼吸的过程、实质和意义,最终构建成有氧呼吸这一定义性概念。

二、定义性概念的学习条件

定义性概念通常是通过言语信息传递给学习者的,这意味着要提示学生回忆新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概念和关系概念,他们才能迅速“掌握”新概念的含义。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一概念的言语表述就是学生获得这种新概念的适当方法,该定义的表述中有早先习得的概念,如“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提供了一些记忆线索。如果不知道这些子概念的意义,学生显然不能通过这些言语信息获得这一概念的定义。因此,定义性概念的习得受相应条件的影响,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1.学生自身的内部条件

学生的记忆中应具有所学定义性概念所含有的子概念,即事物概念和关系概念。如在学习“遗传学上把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遗传密码子”这一定义性概念时,“mRNA”、“决定”、“氨基酸”、“碱基”等这些子概念是学生基本的必备的前提。当学习一些复杂的定义性概念时,像形容词和副词这样的修饰词的含义也必须要被学生所了解,如定义性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中的“在同一时间内”、“相互之间”、“各种”等。

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句法规则,以便能对定义性概念的言语信息作出反应。定义性概念既揭示某一概念包含于它的属概念,又强调与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真核细胞”包含在“细胞”这一属概念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这两个种概念间的差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从而我们可概括出“真核细胞是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的细胞”这一定义性概念。当然这样的语言技能一般在早些时候就已学会,但语言技能的这种运用意识仍需要一定程度的培养和训练。

2.教师创设的外部条件

定义性概念的学习一般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呈现定义。这种言语命题的方式,要求教师维持各子概念的适当次序,促进学生回忆理解语言句法中的涵义。如学习“转录”这一定义性概念时,教师应该把其中的“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这些子概念按一定的次序呈现,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转录”的定义及意象。

呈现定义性概念的同时,还应呈现相应的正例和反例,且正反例应尽量多变。当所举的正例与所学的定义性概念较为相似,或反例是表现了关键差异时,获得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如在学习“原生演替”概念时,我们要列举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新岛、冰层融化后演替这样相似的正例,更要举出过火后的林地、弃耕后的农田这样次生裸地上发生的与之有着关键性差异的演替,如此,学生对于两种演替特征回忆区分效果就会更好。

三、定义性概念的教学设计

定义性概念是反映事物内在且本质的某种属性或与其他事物间的某种关系。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大多属于此类,且常以陈述句给予表述。教学过程中,以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优化认知结构为目标、以知识结构改造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定义性概念,弄清定义陈述的要点,理解关键词,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正反例变式训练达到灵活运用。

1.呈现定义,理解陈述

定义性概念的呈现,既可言语陈述直接告知,也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呈现定义后,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关键要点,厘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学生就将定义纳入到了他们已有的认知,并对接于原有知识,获得意义。要让学生理解陈述,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新旧概念的相同之处,如DNA的“复制”、“转录”与“翻译”,三者相同之处是都以一种生物大分子为模板合成另一种生物大分子;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新旧概念的不同之处,如DNA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DN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而翻译则是以RNA为模板合成多肽。这样,既将新旧概念做了有机联系,又不致混淆。

2.新旧联系,同化概念

概念同化是概念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内化新概念,是将概括程度或包容水平低的概念,归属到认知结构的相应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意义。例如,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是染色体的种概念,也从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因此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同样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一对相对性状遗传3:1的分离比在伴性遗传中仍然出现,但与性别相关。这样通过原有概念对新概念的同化,学生可获得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记忆。那么,在教授定义性概念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同化新概念的旧有认知;其次,要保证学生头脑中具有同化和理解这一关键特征的子概念,这些常常要以复习提问或是复习题例的形式进行。如基因的本质属性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其中涉及“遗传效应”、“DNA”两个子概念,教师不仅要激起学生回忆上位概念“DNA”,也要通过提问和复习让学生回忆起构成关键特征的“遗传效应”这一概念。

3.归纳整理,构建图式

通过概念同化可建立新旧概念间的上下位关系,而有些概念间虽没有这种关系,但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两个概念都涉及到种群),如果构建成图式,学生就能厘清相应的定义性概念。如基因的复制与表达涉及许多概念,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上下位关系,要理清它们间的联系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基因的功能出发,将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相联系;从基因和性状的分类出发,将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等相联系,及时用概念图式表征出来,以精加工策略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变式练习,提供反馈

通过前述三种方式学生只是做到了对概念的理解,而学习的目的是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如何运用概念,而促进对概念应用的关键是变式练习。以技能的形式习得了定义性概念的标志就是学生在变式的情境下,能够结合概念的关键特征对正反例作出恰当判断。变式练习设计时既要有变化,又要保持关键特征不变,也就是说通过变化无关特征,就可形成变式。如呈现“翻译”定义后,不仅要给学生呈现翻译的图解这样的正例,还要呈现RNA复制这样的反例,学生对于翻译概念的理解就可更深入更清晰。变式练习的设计与使用,使学生对定义性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应用更加深刻。

以上只是依据加涅的定义性概念学习原理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所作的粗略的探讨,该原理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实践研究和理性反思,借鉴其他的学习原理并将它们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上将有利于我们为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伴性遗传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1.2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②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③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并熟练的书写红绿色盲症不同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从而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②通过 “优生”故事的探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及优生优育的道德观。

1.3 教学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①使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现象与遗传基本规律的关系。

②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分析说明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原理及特点。

③正确书写红绿色盲症不同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解决方法]通过婚配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解决方法]展示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2. 教学思路的设计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辨认、识图,结合课本P33的讨论给出伴性遗传的概念伴性遗传的实例由红绿色盲分析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由抗维生素D佝偻病分析伴X显性遗传特点伴性遗传的应用。

3. 教学程序 导入:教师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辨认、识图,结合课本P33的讨论题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体细胞含有多少染色体呢?——23对,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即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人类的许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如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与上节讲的果蝇眼色遗传相同,他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讲解的内容。板书:第三节伴性遗传。

教师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于人类本身所造成的危害,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

3.1 人类红绿色盲症。

[资料分析]教师展示教材P34中的色盲家系图,(对人类遗传病的分析,不可能通过杂交实验,只能对家系谱图分析,才能找出规律。)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2) I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I代中的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5)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让学生填写下表:

(6)从表中分析,为什么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7)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如图1) 在银幕上显示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引导学生分析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形态上的差别。说明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的原因。指出:由于Y染色体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Y染色体就没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8)让同学们通过书写不同的婚配图解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婚配的遗传图解的观察,探究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并板书到黑板上。

3.2 抗维生素D佝偻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显性伴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红绿色盲不同。教师先介绍其症状,再让学生写出婚配图解进行分析。

3.3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3.4 总结,归纳归律。

(1)首先确定显隐性 。

无中生有为隐性,即:双亲无病生出患病的子女,此致病基因一定是隐性基因。

有中生无为显性,即:双亲有病生出无病的子女,此致病基因一定是显性基因。

(2)再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伴Y遗传的口诀为: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

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则为伴X隐性遗传。

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则为伴X显性遗传。

第5篇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整体步骤入手,总结此节内容的教学经验并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

关键词:

教学反思;生活实际;教师

“免疫调节”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稳态与环境中的一节,尽管我们的生活中免疫学知识无处不在,而且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缺少“免疫”相关知识的前知识。同时这一节中知识点相对冗杂、抽象,记忆量很大,大多数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做到精准记忆,要想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本节知识,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做好本节课的课前准备及教学设计工作,找准并有效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以下主要是针对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优化。

一、贴近生活,做好课前导入

要想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并引出本节的重点内容,一个生活化的课前导入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此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且能使课堂的生活气息浓厚。比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老师想问下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发烧感冒不吃药、不打针就好了的情况?(学生回答说有)老师继续提问:那有没有经历过身体擦伤、破皮、流血后自动结痂然后痊愈的情况?(学生异口同声说有)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回答自己免疫力、抵抗力强,有的学生回答身体有自动恢复的功能等等)那大家想一想他们说得对吗,免疫力是什么?我们的身体真的有这样的功能吗?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这节课的学习,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写板书)。这样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够很好地将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明白免疫现象就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吸引学生目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有个大致了解,便于教师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知识回顾,衔接新旧知识

在引出新知识之前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回顾,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以便学生对新知识更易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比如,教师可以说:根据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当人体受到物理化学等刺激的时候,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生命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随时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入,那么我们人体将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呢?(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出课题:机体通过免疫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让学生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之一,并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一起,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而不是单纯介绍免疫学知识,避免了学生存在知识断层,断章取义地认为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是独立起作用的,忽视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整体性,同时也降低了理解新知识过程的难度。

三、突破难点,细致讲解知识

首先,介绍免疫的概念和生理功能,使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免疫。可以举出人伤口感染和患病毒性感冒时免疫调节的实例,引出免疫细胞,并说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来源成熟部位及集中分布的场所,然后从器官、细胞、物质三个维度认识免疫系统的组成。其次,教师引导:免疫的功能是识别自己,排除非己,那么免疫系统具有什么功能呢?学生通过预习回答出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由防卫功能可以回想到初中时接触过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师举例引导:假设某一健康人体周围有10000个某病原体,帮助学生回忆说出三道防线内容并明晰免疫的具体类型。这样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再次,学生通过回忆不难发现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保证机体不患病的最终防线,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学生思考)下面学生结合书中示意图,阅读书中p37中间的文字,同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什么是抗原?②抗原使淋巴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看图、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知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主要作战部队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并尝试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体过程及相互关系,进而画出流程图,培养学生文字转变成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识图,使学生概述出免疫系统的第二大功能,阐明在免疫系统防卫过强和过弱时出现的各种疾病,并举例加以说明。在搞清这些重点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好过渡句和问题串的设计工作,使知识呈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合适的位置。

四、渗透情感,升华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由关注“免疫调节”众多的知识点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许多知识点里有意地向学生渗透情感因素。比如通过了解免疫调节仅仅是稳态维持的一种方式,意识到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作用,意识到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性。通过简单了解疫苗的原理、器官移植的发展状况和近些年成为热点的科技前沿成果———免疫细胞疗法对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充分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认识到免疫学的进步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回顾整节,提出优化建议

尽管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重要角色,但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免疫调节”一节在高中生物中被许多教师认为难度较大,尤其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讲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要着重注意做好引导工作,比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图和识图,多用比喻法、图示法去突破教学中的疑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此外,凭借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验,以下要点需要着重考虑:(1)实施教学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过渡性问题时,要考虑到知识内在的逻辑,循序渐进,不要使新知识呈现的过于突兀。(2)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比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时,要利用学生在初中时就接触过的人体三道防线,尽管当时对人体三道防线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并没有更深层次研究,但它却使学生较容易自然而然地理解高中这一节中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功能和作用方式。(3)教学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在“免疫调节”这一节中很多知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比如免疫学应用中疫苗的使用、器官移植、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等。向学生简单介绍免疫学前沿热点,比如免疫细胞疗法在当今医学领域卓有成效,充分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教学时以便有效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最后,在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找准重难点知识,并且能巧妙运用优质教学法,就能有效突破知识目标,进而实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率,降低知识转移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杨鑫鑫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侯栗宁,吴志华.教师课堂提问教学行为分析[J].新课程探究,2009,(145).

[2]任守运.用图示法突破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的疑难[J].中学生物教学,2013,(3):44—46.

[3]金久.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3):24—26.

[4]覃智华.关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的几点思考[Z].新课程,2012.

第6篇

1.问题

现有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对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来说,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2.策略

此问题是本节课的线索,而且思维跨度较大,刚抛出来,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由小组将交流的结果进行黑板展示。

3.结果

情况一:A、a和B、b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情况二:A、a和B、b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A和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和b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情况三:A、a和B、b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A和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和B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具体如图:

二、双杂合子自交和测交的分析

1.问题

以上三种情况下,双杂合子AaBb进行自交和测交结果如何?

2.策略

先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由六个小组分别进行黑板展示。

3.结果

情况一的自交:由“棋盘法”或“逐对分析法”可得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基因型的比例为1:1:2:2:4:2:2:1:1;有4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例为9:3:3:1。

情况二的自交:

可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ab=1:1,由“棋盘法”可得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AABB:AaBb:aabb=1:2:1;表现型有2种,表现型的比例为3:1。

情况三的自交:

可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aB=1:1,由“棋盘法”可得自交后代有3种基因型,AAbb∶AaBb∶aaBB=1∶2∶1;有3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例为1∶2∶1。

情况一的测交:由“棋盘法”或“逐对分析法”可得测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有4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情况二的测交:

可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ab=1∶1,由“棋盘法”可得测交后代有2种基因型,AaBb∶aabb=1∶1;有2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例为1∶1。

情况三的测交:

可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b∶aB=1∶1,由“棋盘法”可得测交后代有2种基因型,Aabb∶aaBb=1∶1;有2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例为1∶1。

三、双杂合子自交和测交的启示

1.问题

观察学生的展示结果分析,什么情况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1∶1∶1∶1?

2.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口头展示。

3.结论

由以上不难看出,当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双杂合子进行自交和测交的结果是不同的。只有当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其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1∶1∶1∶1。到此,我们趁热打铁,追问一个问题:据以上分析可知,如何判断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规律方法。

四、应用实例

例.某种植物的花色由D和d、E和e两对基因控制。已知该植物的花色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3)紫色 3 白色 如果后代出现3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2∶1,说明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后代出现紫色和白色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说明双杂合体植株的D和E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d和e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如果后代只出现红色一种表现型,说明双杂合体植株的D和e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d和E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

五、教学反思

第7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 教学 实验设计

一、 实验导入基本结构

1.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使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能够同步进行。并且使学生们能够迅速地进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当中去,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较为新颖的实验环境,再配合上一些生动的描述或者是对比鲜明的媒体运用。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且更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则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趣的实验;二就是设计一些教学实验的程序,充分运用语言上的独特艺术魅力,这样既能激起学生们的感情波动又能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疑问。

2.想要激发学生们认知的冲突,那就需要有既新奇又生动的实验现象,当能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时才会使得他们积极地去思索、去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们就可以趋向于老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也不一定就能产生认知的冲突。这时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正确的组织了,并应该尽快地使同学们认知上的矛盾表现出来,使学生们在思维上产生冲突,并让学生们对自己能解决问题拥有信心,但在想解决问题时又因为仅凭自己现在所具有的知识还仍然无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这种心理矛盾。实验导入法的应用是在整个生物学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因此在此期间也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并且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把这些素材加以整理后再来导入教学的课堂中,并加以多媒体的演示配以视频、图片,会使得课堂更加的生动并增加学习气氛。例如:课本在讲“光合作用”这一内容前,首先讲述了历史上很多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其中较完整地再现了人类对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但笔者在处理这一教材内容时,首先向学生讲述的是范·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因为这是人类最早对植物生长的研究。1648年,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特由于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怀疑,做了类似的实验:把一棵重2.5kg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木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以后,他每天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为防止灰尘落入,他还专门制作了桶盖。五年以后,柳树增重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100g,由此海尔蒙特为此提出了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分这一观点。但是当时他却没有考虑到空气的作用,如何解释这一问题呢?海尔蒙特为此提出了“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这一论断。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这是错误的,但当时海尔蒙特为何在设计了如此经典的实验后又犯下了我们现在看来如此低级的错误呢?教师组织学生开始讨论他的这一论断,最终小结得出“海尔蒙特忽略了空气对柳树生长的影响”。然后教师再提问:“那又是谁首先想到植物生长与空气有关的呢?下面让我们来看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所做的实验。” 以此导入新课。在教学中导入实验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种,而同一个课题的导入方法也是有许多的不同方式的。其导入的方法依据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的情况的不同而改变的。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都要在章节单元的开始时或是课题内容较平实时的情况下进行,当然了,更可以考虑一下选择有趣味性的奇特的现象法或者实验故事导入法;如果该知识点有一定的抽象性,或学生存在比较顽固的错误思维定式,这时就需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与教学,特实验现象法或暗箱导入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则应更多地采用联系实际的实验导入法。在生物课堂教学当中的导入法,在实验导入中有着许多的优势在其中。

二、积极地开展一些课外的活动,并适当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做一些调查报告

在新课程中更加地强调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地倡导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所以,作为生物老师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们在学科知识外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小课题并用来研究,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去搜索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加以整合。上个学期,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些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际活动,比如《植物园的植物数量和种类和统计》、《本地区特有动植物物种的调查》、《在校学生与非在校生的近视比例分析》、《公园的植物种类分布情况》、《城市人口浪费水资源的调查情况》等等,虽然这些调查报告显得有点稚嫩和不够完善,但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开拓视野的平台和使得自我的能力得到提升。让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真正得以实现了, 并更加注重 “以生为本” 的思想。

三、 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课时, 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

另外,由于新课标生物学的课程的教材容量增大了,并且涵盖了必修的Ⅰ、Ⅱ、Ⅲ三本教材内容,但由于生物课和所谓的三大主科来讲课时安排也是相对的较少,每个星期都只有两节, 我们的时间不是太够用,所以也就没有给学生们进行阶段性复习的时间了。而学生们对于生物课方面不太重视并且花费的时间也很少。因此也就导致了学生们学一点忘一点, 对于基础的知识掌握很是不牢固的现象,最终就变成了成绩很不理想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紧紧地抓住课堂上的这40分钟,因为课堂上的效率是最高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主动权,并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因此,我们可以在开新课前的5分钟或10分钟对前面所学的基本概念、 原理、 生理过程等加以温故, 疏通整个知识章节的脉络结构,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效果。而在整个高中生物学的教学阶段当中,尤其是新教材之中适合采用这种实验导入到课本当中的内容确实也不少。但是在真正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当中,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们的不同特点而采用实践导入、主动学习、课外实践等不同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郎爽.浅谈中学生物趣味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东盟博览,2011,(06):56

[2]王士文.浅谈如何创设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9)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