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4 09:30:44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更新研究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更新简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原有城市功能结构面临逐渐衰落的局面,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即需要将对整个城市结构的完善、功能的提升有较大影响的区域进行城市更新,促使老城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重新焕发活力,适宜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与城市整体功能提升相协调,以实现城市整体效益最大化。
2 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总结了交通、功能、空间、建筑、景观几大方面的城市更新策略,提出具体的更新策略,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一些确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1)交通策略
交通如同城市的血脉,随着城市发展,一个高效的路网可以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承载更高能级的城市发展,通过精心地规划梳理和调整,提供适合人群到达和离开各个目的地的多种动线。
车行路网——在调整路网结构上采用局部、小规模的更新策略,可节约成本并且不影响原有城市发展肌理。增加支路可降低主干道的交通压力,支路上可以布置若干停车出入口,减少对主干道的干扰,变小的地块尺度提供给人更多的交通线路选择性。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核心商业、办公区域等地,轨道交通可以有效加强交通负荷能力,立体化的交通模式有效将交通分流,形成有序的、互不干扰的交通流线。
公交线路——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方式,对于人流集中区域可以采用增加原有线路站点和增加新的公交线路的方式。
步行系统——紧凑的、连续的步行环境有利于人们使用,从家到交通站点、从交通站点到目的地、从目的地到目的地等等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在公共开放空间应有清晰易找的步行路径。在大型综合商业之间的空中连廊以及地下步行通道等,均减少了对地面车流人流的干扰。
(2)功能策略
城市的发展往往存在很大的惯性,以致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往往滞后于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的变迁,一些城市功能更新策略用来解决城市功能性衰退问题。
产业结构——由于新的发展定位,原有的产业结构可能面临调整,一般来说,在中心城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需要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
功能置换——对于已经不能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功能,建议采用功能置换的策略。
混合布局——用地混合功能布局可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如在每个居住社区配备相应的服务设施,可减少人们日常集中前往核心区频率;商业综合体模式可以提供给人一站式购物、休闲、娱乐等需要,便捷性大大提高;商住混合可以减少人们通勤距离带来的交通压力。
开发强度——较高强度的开发对实现一个充满人气和活力的城市非常重要。在城市商业、商务核心区等区域,应设计较高的容积率,提高土地集约型利用,集中布置开敞空间,结合立体化交通,一同发挥核心区的功能。
(3)空间策略
空间形态是城市面貌最直观的体现,空间更新策略以赋予老城区崭新又和谐、现代又以人为本的空间为宗旨。
街道界面——
街道界面在人群动线上直接展现城市风貌,独特的有可识别性的街道界面是城市更新后的重要表现要素。在规划设计中,应将街道划分不同类型,再着力打造其特色。
从功能上可将街道划分为主要街道、地址性街道、边界性街道、服务性街道、特色街道等。主要街道指项目用地中机动车主要到达并穿越的街道;地址性街道指一般性穿越项目用地的街道;边界性街道指项目用地的界定和到达的主要道路;服务性街道指主要负责提供机动车、服务出入口的街道;特色街道指具有项目独特性的街道,如景观街道。从风貌上可将街道划分为城市现代形象街道、传统特色街道、商业特色街道等诸多类型,根据不同项目定位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城市全景的抽象感受,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塑造符合城市身份象征的天际线至关重要。超高层建筑往往扮演了重要角色,增强了城市空间感,地标性建筑物更充当了城市特色符号。塔楼的高度不尽相同,从而刻画出丰富的天际线。不同区域的天际线具有不同的特征:山地城市的天际线可能更加立体,港湾的城市天际线应该更加连续,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天际线更加传统、平缓,商业商务核心区的天际线更加夸张。
开放空间——
在城市更新中重新规划一个公共开放空间网络,是项目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开放空间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公共交往环境,分不同层级组成。居住区的开放空间为人提供生活休憩之所,商业核心区的开放空间则需独特的识别性,给相邻建筑和街道带来价值和设施,密集办公区的开放空间为人们在工作环境中提供休息空间,同时也将生态可持续发展功能结合其中。公共开放空间应当具备的关键要素:易达性——在人们生活、工作场所附近;丰富的活动——休憩、聚会、硬质场地等供人灵活使用;舒适的环境——绿树成荫、阳光明媚。
地下空间——
通常有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库、轨道交通线路三部分组成,大力开发地下空间是城市核心区发展的共同趋势。地下商业可以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对地上开发有限高的区域可以着重开发地下空间。地下停车库的设置可以缓解地面停车压力,可按不同用地地块设计独立的车库,易于分期、维护和管理。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可结合大型综合商业的地下空间设计商业,步行通道可相互贯通,加强地块的商业活力。
(4)建筑策略
在城市更新中,建筑的更新可谓是一场重头戏,因为对已有建筑要进行评级分类,确定出保护建筑、保留建筑、改造建筑以及拆除建筑等,再重新进行规划布局。
保护策略——对于历史重要建筑需要采用保护策略,要整体保护而不单单是建筑本身,比如院落、古树名木、有历史意义的石碑、牌坊等,把完整的历史风貌保存下来。
改造策略——对于一些建造年限较长的建筑、品质较好但功能已不合时宜的建筑以及特色建筑等,通常采用改造的策略进行更新。改造手段包括修缮和功能置换。对建筑外观进行改造,如重新整修和粉刷,增加空调架、遮阳板等构件等;为老建筑改善内部环境,如加固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并加固外墙面,做保温隔热层处理,采光、通风条件的改善等等。对于有很多老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一些老的工业厂房纷纷外迁,原有厂房则可以适当的改作其他功能,北京的798,上海的红坊,上海1933老厂坊等等均属于这样的改造手段,给原有建筑带来了新的生命。
(5)景观策略
在城市更新中,景观属于软性要素,为环境品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一个层层渗透的绿地系统是给城市创造呼吸的重要手段。从集中的大型绿地,到组团内部绿地,加上线性的绿色廊道,共同构建出完整的绿地系统,为城市增添生态活力和社会活力。水系利用是景观策略中的另一大重头戏,其具有观赏、生态、互动等多重作用。水池、喷泉、河流、湖面、喷雾等各种形态优美的水形给人以舒适的感受;开放空间的水景可以透过灯光、色彩和声效来加强动态感,同时也兼具功能性;湿地公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花园等可以为观赏和保护环境作出双重贡献;各种亲水活动深受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另外,景观小品的设计应用也会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生命力,景观小品是街景和开放空间网络的一个重要文化、教育和娱乐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中,应结合项目背景考虑,融入当地文化、历史、教育等多方面内涵,保持高品质、有意义的题材,令小品本身具有展示性和启发性。它们可以是独立的作品,或是一个大主题的一部分,遍布在更大的区域或连为一线。交织贯穿中央走廊或社区广场的艺术步道可成为一个更大功能的一部分,连接整个项目。
3 总结
在老城区城市更新的进程中,还有很多现状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影响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根据具体项目情况,也要灵活调整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更新策略。希望笔者提出的策略能为城市更新项目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埃德蒙•N•培根著.城市设计[M].黄富厢、朱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关键词】现代城市更新;建筑设计逻辑;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文章对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对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逻辑研究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地方进行了探讨。
二、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的定义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建筑密度是反映建筑用地经济性的主要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总面积,应该如何具体落实其城市规划中的建筑设计,必须解决的是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经济的要求,然而应该遵循其建筑密度的计算公式,在建筑形态的外部形体上,在一定的时代特征风格的前提下,与城市历史文脉、周围环境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所以,建筑设计是在一种空间地域上的微观层次上的建筑规划,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建筑群落的空间特性或建筑单体室内外。
三、建筑设计中的城市逻辑
1.城市节点中的建筑角色
不同的建筑样式和形态创造了不同的街道景观,反应不同的生活气息。如上海的弄堂,是上海一种特有的居住形式。弄堂与城市街道的衔接口为过街楼形式,过街楼都设在主弄弄口上部。过街楼面向马路的一面,作为弄门,有丰富的装饰和弄名标志。上海老街里还有石库门建筑,公寓弄堂。
与街道并存、对城市公共空间有重要影响的另一构成元素就是城市广场。建筑,作为围合广场的主要界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广场的空间形态和广场特色,为广场的塑造承担着历史的文化的含义。当然,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广场的建设已经摆脱了古代城市广场的建设模式,已向着广场建构要素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建筑的比例、尺度、围合程度、建筑组合方式、建筑与周围环境处理对于广场空间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轴线设计是建筑师围合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实体的一种手段。自古至今,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途径,它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德方斯处于巴黎的传统轴线,即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大街——星形广场轴线的延长线上。为了加强新旧城的联系,在城市传统轴线的末端,德方斯巨门以其巨大的体量、纯净的形式、白色立面、观光电梯、篷状悬索,以及地下立体交叉网创造了城市轴线的连续性和景观的通透性。
2.建筑与城市互动
建筑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互动,一方面是城市系统向建筑的渗透,另一方面,建筑的功能与形态向城市系统辐射,成为城市系统的运作环节。前者体现在交通系统、公共空间与建筑功能与空间的互相整合,后者通过城市空间的组织作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城市系统进行作用。
(1)城市交通系统与建筑的互动
城市交通系统分为公共机动交通、步行交通以及静态交通,当其与建筑结合时,一方面,增加了建筑主要功能之外的功能作用,激发了建筑内部职能与外部人流的互动;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介入,为建筑提供了一个在城市动线上的一个“接口”,使功能上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内向性的建筑成为城市网络中一个能动的环节。
(2)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建筑的互动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与建筑的互动,可理解为城市中某种空间类型向建筑空间转换,使城市中具有场所特征的广场、街道空间出现在建筑内部,形成中庭空间与室内步行街,构建起内部的步行系统和交往空间。室内外公共空间的互通能够促进城市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的互动,促进高效而有序的城市生活组织。
四、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逻辑研究
1.建筑设计要进行关于市场的逻辑思维和判断。
我们应该对建筑设计产品的市场细分类型、相关领域和区域内的潮流和竞争、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客户群体的接受程度以及开发时序等方面进行收资、分析和判断。例如我们在接受北京润泽庄苑某地块项目设计的前期工作中,首先对市场、产品类型和定位。经济价值测算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进而指导设计师有效利用弧形沿河地段安排从叠拼联排、洋房、到中段的台院雅居,再到邻河大宅的三组不同产品。不同产品类型的组合,既充分满足容积率的要求、有明显丰富的规划布局空间和景观;既避免了单一产品市场开发的压力,又通过适当产品比例和价格组合实现较高的销售总价。
2.建筑设计要针对项目用地的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逻辑判断。
建筑基地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质、地貌、水文和植物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在收集资料、踏勘调查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要做出判断:究竟哪些方面的因素是我们可兹利用、可以辅助确定项目定位和营造特色环境、形象的。例如,我们在勘踏天津中北镇华亭佳园现场时,关注到基地中茂盛的原生树林,对其适度的保留和利用,发展成为小区中的自然原生绿化景观。又例如在济南银丰花园项目设计中,我们针对复杂的山地地形高差加以利用治理,营造“城郊山地花园”的特色主题,并以此指导后序的规划、向甲方汇报、规划报审和施工设计等一系列的工作。相近的例子还有北京东坝单店项目、沈阳深航项目等等。
3.建筑设计中对创作手法要进行逻辑性选择和运用。
关于建筑创作手法,因设计面广、流派多、层次深,我们将选取其中的立面风格进行阐述。以居住建筑中的住宅为例,其立面风格的确定往往与甲方领导的喜好、市场的流行趋势、产品的定位和性质、客户群体的认知、既有的现状环境以及规划管理部门的意见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建筑师要结合把握这些因素,选取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判断。
五、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地方
1.气候的过渡。进入建筑庭院的气候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庭院中的空气运动与自然界的不同,除非庭院是外部空间。由于受到庭院周围垂直立面的约束,庭院中的空气温度受到空气盆积效应的影响呈垂直分布。冬季、空气温度由下而上升高,而夏季则相反。这样,庭院成为建筑与外间气候之间的缓冲带,建筑室内空间存极端气候以外的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舒适。此外,夏季由于庭院四周的屋檐会形成阴影,阴影会使空气温度降低。
2.可调节的的热缓冲带。通过调整建筑群的关系和建筑立面的设计产生热缓冲层。形成室内环境利自然环境之间的缓冲带。缓冲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建筑热性能也可以随之得到调控。空气将集中在庭院中,能够减弱外部气流对室内环境的不利影响。空气温度和气流比较稳定,这有利于冬季的热量储存。夏季,庭院的热压能够改善自然通风,有利于建筑的被动冷却。
3.走集约型的设计路线
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从而使资源相对贫乏。设计人员应该在满足使用者的使用与观赏的需求基础之上,采用集约型的设计路线。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要将建筑物的形式当作可以接纳各种设计的容器,不断地对其形式进行调整,让其产生更加完善的功能,从而将建筑的功能与美集约在一起。
4.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正行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就需求现代建筑体系应当作为先进生产技术,重复以往西方走过的道路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设计经验。设计人员可以学习国外的建筑设计,认识其设计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结束语
现代城市更新下的建筑设计逻辑思维和方法对于建设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大,加强建筑设计逻辑思维和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唯,袁春学.可持续建筑与设计方法探讨[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关键词:土地更新调查 外业调绘 地类调绘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从组织实施到成果检查验收,其作业流程包括:准备工作境界、
权属界线调查地类调绘图形一体化处理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及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成果检查验收成果资料整理、归档。本文着重于对外业调绘及地类调绘的研究。
1.调查预处理
1.1 大比例尺数据的使用
我市自2008年开始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建库工作,自2009年以后我市土地现状(变更)调查工作底图和工作成果图全部采用计算机制图的方式,本次调查是以1:2000分幅数据作为外业工作底图,因现有的市电子数据基本上采用的是城市独立坐标系,为便于数据叠加分析,在整个数据建库前期我们都采用城市独立坐标系进行制图和数据编辑,利用1:2000标准分幅的图幅理论面积进行面积平差处理,完成沈阳市1:2000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并完成最终的数据建库和成果上报工作。
1.2 地类图斑预处理
⑴全市各区现状地籍的拼接与预处理,地籍信息提取。地籍数据用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的转换,地类合并,数据检查,及权属信息的提取、整理和数据制作。
⑵按沈阳标准分幅进行地类图斑编号,包括接边图斑的处理;从地籍数据中提取已签合同和发证的地块图斑,制作外业调查记录表。
2.作业方法(内业和外业)
作业方法包括内业初步判读及外业调绘。
2.1 内业初步判读
内业初步判读解译的基本原则:
⑴准确性:指位置、轮廓、性质、方向要准确;
⑵完整性:一是资料的完整;二是解译内容要完整,接边准确,不能出现漏接、性质不同不接;三是主要地物,新增地物不得遗漏;
⑶合理协调性:是指综合取舍要合理协调。各种地物地貌关系要合理清楚;
⑷统一性:各作业员、作业组要统一标准、统一符号、统一说明注记;
⑸图斑编号规定:以每幅图为单位,从左向右,从上往下,采用连续编号,如1号、2号、3号,在编号过程中,图斑界线未变化,但地类变化,应另行编号。
2.2 外业调绘
2.2.1外业调绘技术路线采用以下技术和流程
⑴采用“由点到面”,先作小区试验,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作业。⑵在工作流程中,外业调查与调绘工作同时进行,工序衔接按一定条件作穿插作业。⑶外业数据采集运用闭环系统作业方法,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2.2外业准备工作
⑴人员准备
建立外业调查队伍。设立组长、调查员、检查员等。在工作前要做好外业工作实施方案的制订、评审和人员培训。
⑵资料准备
①土地详查及历年变更调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数字正射影像图、外业调绘记载手簿、面积量算记载表、境界、权属界协议书等,该复印的要复印,不需要复印的要从档案室借来备查,有些是随时要查的。②其他资料:建设用地审批资料、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资料、农业结构调整资料、行政区域调整资料、制作调查表格。③工具准备:准备计算机、打印机、绘图仪、软件系统、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以及交通工具等。
2.2.3外业调绘技术性要求
⑴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细则》等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规范,在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调查内容、调查技术方法和流程的基础上开展市第二次土地调查;
⑵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详查、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等土地调查成果和资料,对已有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投影变换与坐标转换,发挥其在地类预判、界线调查与属性确定的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资金浪费情况,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⑶采用当前先进、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通过内业预判、外业调查核实的方式开展土地调查,形成全数字化的调查成果。
2.2.4外业测量方法
更新调查外业测量拟采用以下方法:⑴简易补测法:比较法(目视法)、截距法、延长线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和间接补测法;⑵平板仪补测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侧方交会法和后方交会法;⑶调绘补测法;⑷仪器补测法。
3.地类调绘
3.1 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
⑴在内业资料分析和遥感初步判读的基础上,找过变更,明确变更的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制定野外计划,选好调查路线,实地野外调查。
⑵野外计划:根据工作量、人员多少、熟练程度,完成时间安排并选好调查路线。
⑶实地调查:①确定站立点。到达调查区域后,首先要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站立点一般应选择在易判读的明显地物点上,地势要高,视野要广,看得要全,如路的交叉点、河流转弯处、小的山顶、居民点、明显地块处等;②确定工作方向。使调查底图方向与实地方向一致,从站立点起,以两个相关地物来比较核对;③判读描绘各种地类和界线。根据地物特征与现状,判读描绘各种变更地类图斑,进行图斑编号,量测线状地物的宽度与零星地物的面积,填写外业记载手簿。
3.2 面状地类调绘
小于最小上图面积的地块应归入相邻的地类界内。耕地内常年固定的宽度≥1m的坎、埂、沟渠等应单独划定土地类型,宽度<1m时划入耕地内。坎、埂以坎、埂底边划定地类界,沟渠有堤时以沟渠外侧坡底边为界,无堤时以上坎边线为界,与道路并列的,以道路外侧边为界。耕地内随农作物生产类型不同而常年改变的田坎、埂、沟渠,即使其宽度≥1m,也仍划入耕地内。
3.3 线状地物调绘
线状地物调绘是指河流、铁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坎等调绘。调查时,在实地参照影像和依据实地线状,将线状地物调绘在工作底图上。单线线状地物调绘在线状地物中心线上;双线线状地物,其边线按现状、参照影像调绘在工作底图相应位置。线状地物宽度大于或等于图上2mm的,用双线依比例尺按图斑调绘和表示;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的,用单线符号半依比例调绘和表示,并须量测其宽度用于面积计算。在实地线状地物宽度均匀处量测其宽度,精确到0.1m,并在调查底图对应实地位置打点标记量测点和其宽度值;当线状地物宽度变化大于20%时,分别量测线状地物宽度,并在调查底图实地变化的相应位置,垂直线状地物绘一短实线,分隔宽度不同的线状地物。
3.4 零星地物调绘
零星地类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耕地。零星地类原则可不调查。对于小区图斑破碎地区,也可进行零星地类调查,但只对耕地中的非耕地且实地面积大于100m2(0.15亩)的零星地类进行调查和实地丈量其面积,将面积记载在《土地调查图斑记录卡》上,内业面积量算时扣除。
3.5 处理好地类界与权属界的关系
地类界应包含在权属界内,不得跨越权属界,当两者重合时,只绘权属界,并加注说明,必须保证最后所建立的地类界图形数据与权属界线图形数据相吻合。
3.6 坡度调查
在进行地类界及土地类型调绘的同时,还应调查面状地类界范围内的成片土地坡度,坡度共分为五级,在确定成片土地的坡度级别后,对每一面状地类界范围又分为平地、梯田、坡地三类。坡度代码为两位数,第一位位坡度级别,第二位为类别,如I1,表示为坡度为I级的平地。坡度代码与地类类别一并标在图上。
3.7 变更地物调绘
⑴对遥感成像后拆除的地物,临时性及图上不表示的地物,应在原影像上用红色绘“×”。⑵对成像后的重要新增地物、遥感图像上影像模糊或被阴影遮盖的地物应补调在调绘片
上,片内表示不清时,应在调绘面积线外或片后绘出略图,并标明与明显地物点的相关尺寸。
如果无明显地物点定位,则应绘出其形状,用全站仪测出足够的定位点坐标,由内业展绘于
图上。正在施工的工地,应圈定范围地类界,内注“施工区”。
⑶测区内不允许调绘人员入内的军事单位、政府机关、保密机构等,外业可不调绘,内业判读采集成图,但需加注“军事管辖区”、“政府机关”等。
4.结束语
本文以某市新一轮土地更新调查为研究背景,研究探讨了土地更新调查的思路和技术细节,其中重点分析了土地更新调查中外业调绘和地类调绘的具体实施流程,相信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土地更新调查有着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动态更新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必须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更新,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城市基本地形图,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和国土利用保护等各行各业进行各种空间应用的基础,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动态更新,以保证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实性。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更新机制,形成一套合理的更新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更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信息化测绘成果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推广,提高测绘部门信息化服务水平。
1 数据更新的原则和标准
由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的更新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1.1 数据更新的原则
1.1.1 现势性原则
对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一定要准确及时地进行更新,以保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1.1.2 精度匹配原则
对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更新应保证其精度要求,在更新过程中要注意更新部分和未更新部分的精度匹配问题,可采用精度较高的空间数据来纠正精度较低的空间数据,保证新、旧地形数据之间的精度匹配。一般可通过一定数量的公共点来实现整个图面的精度匹配。
1.1.3 一致性原则
在大比例尺地形数据更新时,要保证不同来源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同时还涉及坐标系统的一致性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进行控制,也包括数据质量的控制等内容。
1.1.4 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同步更新原则
由于大比例尺地形数据更新得内容较多,更新时不仅要对图形数据进行更新,而且要同步地对属性数据进行更新,保证图、属数据同步更新。
1.2 统一标准
国家虽对基础地形数据的更新及表达等出台的了多项规范和标准,但各级地方政府会在不违背国家级或上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和基础地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应的系列技术规定,以加强地方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的管理和应用的适应性,规范基础地形数据的组织结构和表达形式。无论是何种标准或规定,作为指导数据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和标准,均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其加以修订和完善。
2 源数据分析和整理
对源数据的分析是整个动态更新过程的基础,全面仔细地分析和检查源数据,充分了解源数据的现势性、图形质量、数据几何精度和属性精度,是保证基础地形数据动态更新的现势性、准确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手段。
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动态更新的源数据,主要为不同时期、不同单位生产的标准分幅图,根据统一的作业标准,对其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成图时间、外业采集方式、成图方法、分层分色、线型表达、文字表达、几何精度、代码属性等要素。并根据分析和检查的记录,对源数据进行修改,将其符合统一标准的数据,作为大比例尺地形数据动态更新的基础用图。
3 发现机制的建立
为保证基础地形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动态更新变化区域的发现,在去除委托竣工地块的基础上,采用内业对比和外业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内业对比主要是将更新范围内的标准分幅图拼接起来,收集该区域内现势性较高的其他数据资料,如影响数据,进行叠加对比,将变化的区域圈出来,并做好编号。该方法的局限性就在于,如果更新范围内收集不到现势性较高的参考资料,对比工作就无法实现。因此,内业对比的发展是作为发现方法的补充,主要的还是依据外业巡查。
对于外业巡查的发现方式,经实践对比,将更新范围依据重要的明显的自然边界进行划分,如主要的道路、河流等。将其划分成若干子区域,以专人专员分区包干,实行网格化管理。各分区负责人对各自包干的区域负责,将发现的区域已图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汇交到指定的人员手中。各分区人员之间还可以做到相互监督。该方法可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发现的及时性,提高发现效率,便于管理,保证发现机制的科学性。
4 更新内容
对更新范围内变化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进行更新,主要包括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与建(构)筑物、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土质等类要素。各类要素包含的主要要素及分层分色如表1所示。
表1 基础地形要素分类及分层分色表
5 更新流程
按照更新步骤,具体的更新流程如图1所示。
图11:500大比例尺地形数据动态更新流程图
6 数据质量控制
整个数据生产的全过程中,共包括6步各个环节的数据检查,严格控制数据生产的质量。
质检组外业数据检查:质检组对外业采集数据的数学精度、图面表示等方面进行检查;
内业数据检查:内业负责人对质检组检查后上交的数据,做进一步的检查,主要包括各要素的图面表示方面、是否绘制范围线、是否生成更新数据等;
质检组过程检查:质检组对内业进行CAD分幅图编辑后的分幅图进行过程检查,主要包括图面的表示、数据接边等;
对象化数据检查:内业数据处理员之间互检对象化后的数据,主要包括是否构面、扩展属性是否正确、代码是否配赋正确等;
对象化数据ARCGIS转换检查:通过ARCGIS下面的工具,对对象化检查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主要包括拓扑检查;
数据入库检查:对更新到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数据的完整性、接边检查。
另外根据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整个项目实施所检查、院检查及省质检站验收“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从而进一步控制数据质量。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地理数据;城管专题数据;建库方法
引言
“数字城管”是基于3S技术、大型空间数据库、网络通讯、地理编码等信息技术,集成地理空间框架、单元网格、管理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源,将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能够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共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确、敏捷、高效,为社会公众创造和谐、整洁、安全、优美的城市环境[1]。
国家建设部于2005年7月14日了《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烟台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十个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工作地域范围定为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和开发区。数字化城管第一阶段覆盖面积为77平方公里,后期扩展至六区,覆盖面积为163平方公里。为配合数字化城管工作,烟台在芝罘区、莱山区、开发区、福山区、牟平区和高新区六区主要城区范围内普查确定了约89万余个部件点位,并逐一记录形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将城市管理的问题划分为事件和部件两类。事件和部件均细分为若干小类,并针对所有的小类问题逐一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基础数据。
1数字城管地理底图数据
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底图数据的使用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数据拷贝和在线调用。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需要街道办事处、社区、单元网格、建筑物、道路中心线、面状道路、线状水系、注记共八层的地理底图数据。在本系统建立初期,基础地理底图数据是通过向测绘主管部门提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使用申请、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加工制作后,通过拷贝入库到数字城管系统。在具有完备地图服务功能的烟台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后,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利用有利资源,使得其基础地理底图采用在线调用烟台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数据的方式。
2单元网格图层的绘制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创建了现代城市管理最基本单元网格划分的标准,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城市的管理对象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中提供了载体[2]。万米单元网格划分以大比例尺基础地形图为背景,以现有的行政区划、街道(镇)、社区(村)的界线为基础,根据单元网格的划分原则进行划分,原则上以一个社区作为一个单元网格管理单元,如果需要继续划分,则综合考虑地理布局、方便管理、负载均衡等原则,在社区的基础上细分,并对社区范围内的单元网格按标准(CJ/T213-2005)进行编码。单元网格在划分之后,应尽量保持稳定,不可随意变更。
烟台市依据实际情况对普查范围内的网格进行了划分,与多数城市不同之处在于在部分郊区网格存在依据某些主要道路延伸的情况,如图1所示,在此情况下,均以道路双向边崖外50米作为网格边界。
3城市管理部件普查与建库
通过对管理部件进行普查,使管辖区域内的井盖、路灯、垃圾箱、绿地等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以及其它设施等部件基础设施全部拥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为城市管理、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绩效,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所有部件的空间类型分为点、线和面三种类型表示。城市部件是城市管理的对象,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数据,城市管理部件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部件普查中必须严把质量关,确保按照规范要求普查所有部件,并保证数据的规范完整[3]。
烟台城市部件普查采用主要分外业采集与内业处理两部分,按照“地毯式”的调查方法,以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实地确定部件的平面位置、类别和属性信息,并将其全部定位到所属单元网格中。数据建库即以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将地理底图数据和部件等专题数据组织起来。
3.1城市部件分类
依据相关标准部件是指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等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6大类96小类。具体为公用设施类包括44小类、道路交通类包括18小类、市容环境类包括14小类、园林绿化类包括10小类、房屋土地类包括4小类、其他设施类包括6小类。
按照烟台市实际情况,对部件类别进行了扩展,扩展部件类包括环卫取水栓、绿化取水栓、地名牌、门牌、店招店牌等26小类。
3.2部件普查工作流程
按照烟台市“数字城管”项目建设总体要求,综合普查时间、工作量、难易程度、人员队伍等因素制定城管部件普查工作方案,同时确定各普查小组的普查范围、任务、工期、质量、安全等工作目标。普查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3数据处理与建库
3.3.1建库原则
①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标准化原则:统一各类信息的分类编码、数据交换格式、数据内容与组织形式。
②数据共享原则:各行政职能部门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信息互补。
③可扩展性:空间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功能具有可持续维护和发展能力。
④先进性原则:充分利用GIS 、GPS、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实用性原则:在满足当前工作需要为前提,科学论证、有序推进、分步实施。
3.3.2部件数据建库流程
外业的调查结果主要有图形数据和相关的文本资料(如调查表),在转换成入库数据之前需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①图形数据的分层及格式转换:将现有CAD格式的测绘数据依据部件类型分层提取并转换成ArcGIS格式;
②文本资料的汇总以及录入:将调查表汇总录入,按一定格式整理成电子表格的形式;
③图形与属性的关联:通过为部件分配的唯一的流水号将图形和属性进行关联,从而形成完整的GIS数据;
④万米网格的挂接:采用空间匹配技术依据部件的空间位置来挂接所在单元网格属性。
4.基础地理数据和部件数据的更新机制
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自建立来已开展了数次针对基础地理数据和部件专题数据的更新工作。目前该系统中基础数据采用在线调用烟台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基础数据的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与及时更新。在城管部件数据普查与建库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建立城管部件动态更新维护机制,使部件的相关数据得以动态更新,保障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和实时性。目前烟台采取在采集区域内,通过从相关部门获取城市设施更新工程信息并结合城管监督员更新上报案件信息的方式,获取辖区内的城市部件变化情况,形成部件更新信息表,再由部件外业普查单位按照信息表的内容,实地普查新增的城市部件并进行更新。
5结束语
“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精确定位,实现了精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城市部件数据普查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数字城管部件和事件处理的准确性、高效性,因此必须提高城市部件数据普查质量,全面掌握城市部件的分布和现状情况,建立部件更新机制,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提供高效的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 施志梅. 数字城管基础数据普查与建库方法研究[J]. 大坝与安全,2009,(增刊):31-34
[2] 朱彤. 网格化城市管理技术与方法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09,(30):4-5
[3] 涂强,徐伟. 做好城市部件普查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102-104
关键词:城市更新;公众参与;GIS;城市规划
一、 城市更新发展背景
深圳成立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在这种复合型的快速发展背后,面临着比其它大城市更为严重的空间资源“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为弥补深圳市建设用地的不足,未来将采用城市更新的办法来增加建设用地,并成为深圳空间资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另外,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市场和公众等多元利益主体利益诉求日趋分化,需要有新的方式对社会利益进行再分配。可见,无论从经济发展或是社会和谐的角度来看,城市更新都可能对深圳的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底,深圳市政府公布并出台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系统、全面规范了包括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拆除重建在内的城市更新活动,并与2009年12月份开始实施。《办法》实施一年来,仅政府列入城市更新计划的项目就将近200个,深圳市内的各类旧区纷纷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改造建设。
二、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办法》实施一年来,在旧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功能和结构具有保持稳定的趋势和以及惰性,各种各样在城市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仍不断地以各种形式重复出现。
1. 对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缺乏整体考虑,出现城市布局新的紊乱
《办法》虽然确定了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并提出了分类更新的政策框架,但在城市更新实施过程中,主要依据原有土地性质和权属来确定更新项目的用地范围,这样就使原有相对完整的区域被分为旧村、旧工业区等零散的空间来实施城市更新。而深圳市多年来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各类用地的分布是犬牙交错的状态,相互之间有分隔和渗透,各类型旧区的空间范围并不能清晰地界定。这也导致深圳许多亟待更新的地区,由于土地权属不清和土地利用状况复杂而难以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其次,城市更新单元的范围一般是在法定图则中划定,但法定图则仅对较小区域内的规划建设进行控制,这就容易产生零散的更新项目。这些更新项目往往以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无法全面顾及公众利益、城市整体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城市更新对象进行全面的整合,这依靠法定图则办不到的。即使法定图则可能清晰划分空间范围,由于城市更新理论研究不成系统,无法通过统一的规划研究整合,仍会造成更新改造后,城市整体功能不完善,产生新的布局紊乱。
2. 重经济利益,轻生态和空间环境品质的整体理性
城市更新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开发商与拆迁居民,它们三者的目的是不一致的,但是成功的城市更新必须依靠三者的合力。居民的要求是保护他们的租金收益。房地产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为保住利润,只能千方百计通过加高建筑,加大密度,增加拆迁率等手段来提高容积率,或者想方设法降低拆迁成本,对生态环境和城市整体形象漠不关心。而政府希望避免财政压力,对征用权的使用就有极大偏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由于拆迁成本高,开发时过度强调高密度和高强调开发,不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带来新的城市环境恶化,形成新的城市问题。
3. 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规划实施有一定阻力
目前,深圳市城市更新改造中公众参与机制仍需进一步的完善。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部门、企业和广大居民,普遍缺乏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理念,对公众参与的目标、价值观、行动机制缺乏正确的认识,整个社会还未形成公众参与的积极氛围。城市更新有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业缺乏对公众参与的宣传,许多应释放的咨讯未及时,相关非政府组织、社区和居民往往由于不能及时得到相关资讯,无法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城市更新中。这导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居民利益诉求不能有效的反馈给相关部门,在城市更新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来各个方面的阻力,给城市更新的实施带来较大的影响。
4. 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难以实现旧城更新的和谐发展
城市更新改造中,在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引导下,将旧区中原来的工业、居住用地大量地置换为办公、商业和高档住宅用地,从而导致城市旧区中大量社区解体,传统的社区居住文化圈被打破。为追求高额利润,在旧区中新建住宅大多数是高档商品房,价格昂贵,因此租金也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原有租户只能被迫搬迁到较远的区域,随之而来的产生了就业难、交通难、上学难、购物难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旧区居民不配合政府的改造活动,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5.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仍需完善
《办法》虽然对城市更新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使制度管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仍存在缺乏统筹与引导,包括对管理机制、相关政策和整合规划的统筹,以及对市场需求和公众需求的引导。制度建设的不足导致公众对城市更新的目标和价值观缺乏认识,难以实现对政府行为的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对城市更新认识的不足使得市场和利益相关者既缺乏对城市更新过程和结果的合理预期,同时还普遍地存在投机心理。政府为平衡各方的利益,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多,但得到的社会认同却始终不足。不对城市更新制度进一步的完善,这种矛盾仍然会继续存在。
这些问题暴露出城市更新理论未能有效地指导规划实践。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拓展城市更新规划理论,更清楚的认识高速城市化下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更新改造模式,制定更高效的城市更新策略,实现快速变化中的旧区结构转型,促进城市更新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对策研究
1. 加强城市更新规划理论研究
随着深圳市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可供使用的城市建设用地有限,旧区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深圳市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影响因素的错综复杂,需要我们使用城市形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理论,强调有机更新,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对高速城市发展条件下旧区空间结构形态发展演变的内在机制及相关规律展开研究,真正把握当前城市更新的实质。主要研究方向应包括旧区功能改变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旧区功能改变和空间结构转变的优势与适应度评价,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约束条件和矛盾分析,以及旧区功能、结构变化的特征及趋势分析等。
2. 加强城市更新的政策研究
从城市整体的角度看,城市更新可视为城市用地的空间存量调整,是更有效、更合理的利用城市用地的重要方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空间存量调整在性质、规模、形态、时序等方面的协调和平衡,往往由于缺乏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常被割裂,从而影响到城市功能的整体发挥。目前,深圳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应加强城市更新中集中与分散的整合机制、旧区功能和机构与城市整体的协调机制,加强城市更新宏观政策与调控机制的研究,并从政策、空间、经济、管理、景观等层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3. 加强城市更新中GIS技术应用研究
当前,深圳城市更新改造规模与速度空前且矛盾众多,使得城市更新规划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变得相当复杂和繁琐,而在实际的规划管理中,需要对动态变化中的多方案综合评价和论证,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往往使得城市更新主观随意性大,甚至会造成规划决策的失误。GIS的发展为现在的规划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城市更新现状数据的处理必须借助GIS技术手段,并研究动态的时空模型为城市更新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基于GIS技术的数据处理和决策模型,为城市更新决策提供多源的、动态的、海量的数据以及综合分析的模型,将能较好的充实完善现有的城市更新规划技术和方法。
4. 改革城市规划管理,适应更新管理
随着未来改造用地逐步成为深圳主要的用地供应来源,城市更新将逐步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首要内容。需要对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和相关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要在现行规划体制的基础上,纳入城市更新规划管理的目标和需求。如在城市发展策略中提出全市城市更新的总体策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全市城市更新的目标和实施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在统一、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区域提出城市更新规划指引,确定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时序和具体目标;法定图则不但要明确城市更新单元的范围,还要对城市更新涉及公共利益的部分提出强制性的控制要求。只有利用法定图则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因素从市场博弈中抽离出来,才能使得下一层次的城市更新单元的详细规划具备全面面向市场实施的条件。通过上述调整,也有利于理顺城市更新规划委托编制的关系,使城市更新主体特别是开发商能够主持或参与到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层面的规划当中。因此,随着未来城市更新的全面铺开,城市规划行业从标准规范、技术方法、管理体制乃至规划师的思想素质方面都需要有所革新,特别是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为多元利益主体的目标需求以及合理的市场博弈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
四、结语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深圳较早的面临着城市更新带来的全新挑战。城市更新在中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在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在城市更新与建设中注重改善城市的功能和结构,发掘城市的内涵和价值,激发城市更新的活力,保持城市的个性、灵魂和理念,不断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把深圳建设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城市。
参考文献:
[1]陈湛.昆明城市更新与发展规划思路的探索.建筑设计管理.2009 (11).
[2]吕晓蓓.赵若焱对深圳市城市更新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城市规划.2009(4).
[3]阳建强.高速城市化期的城市更新研究.城市住宅.2008(07).
[4] 黄金.深圳城市更新研究历程及发展方向探讨[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城市更新规划;规划体系;定位;影响
对于空间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城市,城市更新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城市更新同时也是城市重新选择城市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珍贵机遇。加之城市更新密切涉及人民切身利益和城市战略资源,因此将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应运而生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虽然考虑了城市土地使用的数量与性质,但没有考虑构成城市的各系统内部的或外部的有机联系,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跨度过大。按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专项规划可分为三类,即总体规划所附属的专项规划、完善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和指导城市开发的专项规划。加强专项规划,一是从技术角度对总体规划进行细化与深化,更重要的是从管理角度将城市功能分解成为若干密切相关的系统进行专项研究,以确保城市活动的有机性与多样性。基于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面临着急切的改造需求,同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而总体规划层面缺乏相应的专项规划,缺乏系统研究。在如今的城市规划体系的情况下,进行城市更新专项计划显得尤为重要了。
2 严格讲城市更新规划的规划体系定位
在我国,多数城市的城市更新行为都含有自己独特的城市规划与指导,但是明确的制度和政策在城市更新规划的法定规划体系中的定位依然鲜有耳闻。在城市更新问题中,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详情的全面性依然会被忽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具体的改造方面尤为突出。现如今我国的城市更新规划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城市更新概念规划由政府主导;由市场主导的单个开发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城市更新规划。前者的运动式更新改造范围遍布旧城区基于政法的意志,但是市场运作的真实性往往被忽略,从而失去了可操作性,政府的改造意愿或许会被提前泄露,从而市场成本被变相提高。就后者来说,市场和政府的对峙的手段往往于此,容积率尤为突出。但是由于对上层规划的控制和指引略有匮乏,保护公共利益的底线对政府来说不方便寻查。而且上层规划对地区整体空间研究的依据相对缺乏,依然会针对某个项目去改造,这样仅仅通过个案来进行的专项规划是缺乏科学性的。
3 城市更新规划与现行规划体系的衔接
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主要是建立在对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基础上。随着我国大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日趋饱和,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城市更新可能取代新增建设用地而成为规划管理工作的主流。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城市规划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以适应城市更新规划管理需求。但城市规划体系调整的目的并非要游离于现行规划体系以外设立一套新的独立的城市规划体系,而是应在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基础上,对应相关的规划层次,采用补充、调整和“镶嵌”的方法纳入城市更新对城市规划的管理要求,使城市更新规划与法定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够积极主动地相互对接。结合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初步建议从以下几个规划层次中纳入或对接城市更新规划管理的内容。
3.1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应加强对全市城市更新的区域及其更新方向、总体规模作出初步规定。
3.2 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规划应对规划期内实施城市更新的^域及其更新后的功能定位,实施更新的时序,为城市更新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作出必要的规定。
3.3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应成为与城市更新规划管理对接的重要平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作用在于,可以将城市更新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进行必要区分,将理应由政府控制的公共利益因素从可以交由市场运作的博弈因素中抽离出来,并通过控规这一重要的规划控制手段予以强力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划定城市更新的实施范围,确定其中涉及的城市更新项目的功能定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安排、容积率的控制范围、景观生态和文物保护要求、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城市设计控制要素、拆迁居民安置策略,以及捆绑改造计划等等。
3.4 城市更新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更新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全面面向更新规划实施的要求,最大程度地纳入相关利益群体的诉求,保留市场运作的弹性空间。在一般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城市更新规划需要重点增加土地市场的经济核算,拆迁安置的具体安排等应对更新的特殊内容。同时还需要增加相关利益方谈判和博弈的程序。
3.5 综合整治(改善)规划
随着物权的逐步清晰,特别是未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的出台,未来“渐进式”、“针对性”和“小尺度”的环境综合整治也可能逐步取代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方式。城市综合整治规划,要求对建设条件、现状权属以及各方目标的充分尊重和全面把握,要求根据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来确定更新改造的方法和内容,需要更加倾向于人的视角的空间思考,和更加精细化的微观空间技术。
4 结语
在新时展的背景下,我中国的城市建设更需要注重对已建成区的改造更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区构建,实现社区的更新与发展。同时,以社区为主导的渐进式更新还需要经过政府与社区的协作,加强公众参与,以实现改善城市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促进邻里和谐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