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企业形象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11-03 11:08:46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形象的本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企业形象的本质

第1篇

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主要是将一种新产品或者企业的正向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消费者,它们分别体现在: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及使用者等多个方面。他们表现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象征着产品的特殊属性,个性的、特定的属性表从产品本省体现出来,市场上不同的产品体现其内在的不同差异。广大的大众消费者根据不同企业的品牌形象来区分当今市场中同类产品的各自的自身属性。根据企业品牌的产品来选择自己所需的产品;大众消费者不是购买企业品牌形象的属性而是购买利益。企业品牌形象的情感利益和功能就是企业品牌形象的属性,这是从消费者角度而言的。质量可靠和上乘的服务都会提高消费者自身的更大利益;多个产品的理念是企业品牌形象的价值表现,这也是向广大消费者体现其功能性,情感性和企业品牌形象自我表现型的利益,从这些特点充分的体现了商家的一系列的价值感。企业品牌形象的价值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企业本身产品和产品以外的价值了,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这种价值是和企业的美誉度、知名度和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忠诚度有着绝大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给企业自身和消费者本身带来有一定效用的价值,是我们所谈的产品属性的一种高度的升华。企业品牌形象的价值是需要企业在长期的努力下所营造出来的,也同样需要在消费大众身上逐步建立的价值,同时也需要商家和消费者共同保持并稳固这种关系,从而体现价值;文化是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文化价值是企业品牌形象的表现,社会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无疑将企业品牌文化表现的具有全方面性,文化价值取向和现代市场消费心理得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品牌形象,它是企业与大众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心灵基础,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喜爱其实是对企业产品个性的认同;消费者的类型是由品牌的购买和使用的产品而区分开来的,这种区分是从消费者的年龄、学历、收入、消费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企业品牌形象是按照内在企业品牌形象和外在企业品牌形象按其表现形成而划分的,企业品牌的内在形象主要是由企业品牌产品形象及企业品牌文化形象所构建而成的;而构建企业品牌外在形象是企业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形象与企业品牌所寄居的市场环境、还有就是广大消费大众中对品牌的信誉度。一个企业的产品形象奠定了企业品牌形象的基础,形象品牌的功能性还有其特征相联系的形象从中充分的体现了出来。起初的消费大众对品牌的感悟性的认知是通过对其品牌产品外形、色彩、功能等方面体会来认知的。因为企业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或心理的需求使得品牌变得并不虚无,要想获得这种满足感前提是其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是离不开的。

企业文化包含了经营理念与价值观还有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等,它们是企业行为的集中的体现,同时它们也体现一个企业在这方面的精神风貌,在这种前提下企业品牌的消费群体和广大员工都受到了这种自我文化的熏陶。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品牌文化和企业的环境形象、企业的员工形象、企业家形象等构建而成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将一个整体的企业形象变现给广大的受众。文化史企业品牌的再现,无论哪个获胜与市场、消费者等的品牌的背后都有其城市、企业等多方面的深厚的文化所孕育,或者都有一个传达真善美的故事所流传来营造品牌的根深的含义。

大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信任度的认知和评价就是品牌信誉,实质就是产品的品牌信誉。品牌的信誉需要企业无论是从产品,还是服务和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全方面的努力,并且要按照合同上所述履行,包括结转应付账款。品牌信誉度可以提高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可以维持品牌魅力。

企业品牌的基本功能包含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现代的国际市场中,生产力现在处于过剩状态,许多经济国家已经逐渐成为了买方市场的角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环境下手段和以往相比都有了大大的不同之处。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主要的竞争手段了,现在很多商家把目光都倾向了品牌。可以推断未来的国际市场各个企业商家的竞争主要是以品牌的竞争为主,品牌战略应将成为各个企业在市场夺胜的利器。

纵观世界知名企业,他们大多是把品牌看成自身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例如服装品牌的LV、CK;食品类的百事、可口;餐饮类的麦当劳等等,都是先从品牌战略开始抓起,完善自身品牌形象入手,建立自身名品为主要的市场开拓手段,最终决胜于市场。名牌觉有巨大的的综合带动力,并且也具有相当高的外向度,一次在一个产品的品牌打响后,将会渐渐的形成一整套的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链,同样也随着该产品的品牌装大而壮大起来。企业要想占领市场就必先拿起品牌作为武器。今天的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品牌战略、企业的自身品牌都成为企业形象发展的重要特点。

第2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管理;企业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

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现如今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开始广泛参与到环境问题的保护与治理过程中来。尤其是近几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连续开展数次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整顿治理工作,并且在会议中明确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业趋势报告,对不同行业规定了各自应该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确实,企业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一方面企业带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财富的整体积累,另一方面企业也消耗着大量的生态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恶劣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环境成本管理工作不仅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社会环境责任,同时也是企业社会价值的内在体现。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长期的战略经营发展,从而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内在价值。所以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能够有效地了解与掌握企业现阶段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具体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更能通过环境成本管理行为的体现对企业价值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分析,从而引导企业形成对自身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价值管理理念,所以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环境问题作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全面关注。而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石化塑胶行业,这些企业的生产过程是生态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来源,所以说企业作为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最基本单位,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成本的管理以及环境问题有效治理都负有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要时刻关注着社会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主动对企业的环境运营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使企业与其赖以共存的环境社会都能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从这一方面来看,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意义重大,因为环境成本管理是企业与所有社会利益价值相关者沟通的有效桥梁,有着重要的信息价值。所以综上来看,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有着重要现实研究意义。

2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2.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我国证监会分类制造业下的C4行业———石化塑胶行业沪市的95家上市公司2011-2015年年度报告中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数据披露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共收集得到414份年度报告,其中2011年共有56份年度报告,2012年有79份年度报告,2013年有89份年度报告,2015年有95份年度报告,2015年有95份年度报告,其中2015年以前的年度报告中对环境成本的披露在本次研究中只作为对2015年的参考与对照,本文选取最新一年更新的年度报告中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有效披露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即2015年沪市上市的95家石化塑胶行业年度报告中对于环境成本信息的相关披露情况。2.2变量的设计2.2.1实验变量(解释变量)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所以环境成本管理是本文主要的实验变量。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对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本文对企业代表环境成本绩效的评分类目和评分准则进行分析划定(见表1、表2)。本文还要选取一些控制指标进行共同的分析研究,这样才能综合体现出企业价值的整体变化。本文主要选取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比例作为研究控制变量,这些指标不仅会影响到企业价值,同时也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有着重要的相关影响作用。2.2.2研究变量(被解释变量)本文实证研究设计的变量说明见表3。2.3研究模型构建首先本出重要研究假设:环境成本绩效对企业价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关系变量,对于控制变量对企业价值的关系影响本文这里不进行研究假设。本文在确定了被解释变量、实验变量和实验控制变量之后,根据研究假设,以环境成本绩效、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比例作为研究的自变量;2.4研究结果与分析2.4.1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2015年的95家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它们在环境成本绩效这个指标上的均值为0.387,由此可见整体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力都相对薄弱,我国石化塑胶行业作为环境的重度敏感行业在环境成本管理工作方面的取得的成效并不十分尽如人意,而其中环境成本绩效水平最大值为0.833,最小值为0(代表该石化塑胶上市企业并没有在年度报告中对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任何披露),这又反映出我国石化塑胶行业在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表现还存在着较大的企业差距。同时可以发现,代表着企业价值的托宾Q值这一指标,最大值为5.788,而最小值仅为0.273,可见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在企业价值体现上差异显著,同时整体的均值仅为1.596,也说明我国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整体企业价值不高,极有可能是环境成本管理能力不足所影响的,所以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去分析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2.4.2相关性检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环境成本绩效与托宾Q值俩个指标的相关性,很明显这俩个指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本文的变量研究没有明显的问题存在。从表5中信息可以看出,托宾Q值与环境成本绩效指标ENPER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5,在P=5%的显著水平下结果显著,而且在整体影响相关性中反映强烈,说明环境成本绩效与企业价值真的存在着正相关的影响关系,与假设相吻合,具体表现为环境成本管理表现越好的企业公司价值就相对越高,说明研究有着重要的统计学价值。2.4.3线性回归分析经过相关性分析已经初步验证了环境成本绩效与石化塑胶企业价值存在着正相关的影响关系,具体表现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越好,企业的价值性就越高。所以我们进一步对设计模型进行分析,生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中可以看出,调整后的为0.679,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出全部的企业价值影响,但还是表明了本文选取的变量对企业价值存在着明显的相关作用,其中F统计值为7.152,在显著水平P=0.05下表现显著,说明回归模型的整体线性拟合程度较好。同时可以看出在显著水平P=0.05下,只有环境成本绩效和企业规模俩个指标的回归系数表现显著,说明模型中环境成本绩效与企业规模是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影响最为显著的俩组数据指标,也说明了我们的假设合理正确。本文研究的关键变量环境成本绩效其回归系数为0.432,与预期符号一致,说明了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与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力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作用关系。具体的模型表达式为:QV=1.186+0.432ENPERF+0.129SIZE+0.116LEV+0.006ROE-0.449CR10-0.109IDR

3研究结论及建议

3.1研究结论经过研究发现,石化塑胶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力(环境成本绩效)与企业的价值之间确实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影响关系,只要企业能够遵循国家行政指令建立环境成本管理制度、对环境事故进行紧急处理,积极参与IS014000体系认证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等一系列环境成本管理措施,就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为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积极的影响作用。3.2研究建议针对我国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在环境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性建议:(1)完善政府环境成本管理制度以及相应法律法规。为了帮助石化塑胶等环境重度污染行业更好的履行环境成本管理措施和完成环境成本管理工作,首先,国家应当建立起一套严格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制度,有机地把石化塑胶行业的环境成本管理问题与企业税收、企业贷款、经营活动、上市筹资等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其次,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让石化塑胶行业的公司能够在环境成本管理工作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好地依照规定履行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2)完善企业内部环境成本管理机制的建设。第一,石化塑胶作为重污染行业,企业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主动自觉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真正提升和石化塑胶行业整体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第二,企业应该建设内部环境成本管理体制,把对于环境的保护、治理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任务,履行石化塑胶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不断改善其企业形象,提升其品牌价值,从而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企业利润;第三,石化塑胶行业上市公司必须树立新的环境成本管理管理理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导向进行战略部署。另外,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当中,应该依据企业价值的理念,按照企业价值增长的规律,系统地研究分析环境成本管理的技术和运行模式。(3)加强外部监管。要对石化塑胶行业加强外部层面的监督管理职能,具体措施有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发挥法律的主导作用。第二,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因此政府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还应继续完善各项环境监管制度,使政府监管部门在环境成本控制监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现杰,宋亮.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设计[J].商业会计,2013(1)

2龚芬.现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13(8)

3谢东明,王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3)

4张萌.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

5张杰.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6田丽开,孙淑华.循环经济下工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1)

7王建明,李书华.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实施[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

第3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企业的最基本的工程管理实体,是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事实上的履约主题,肩负着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责任。而项目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各项管理职能之中,只有抓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才能更好地搞好工程项目的各项管理,才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积累更多的资金,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工程中,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施工项目实施中发现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及其重要性

1.1 施工项目成本

施工项目成本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必要劳动所创造价值的货币形式,也就是某一施工项目在施工中所发生的全部施工费用的总和,具体包括所消耗的主要材料、结构件、其它材料、周转材料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台班费或租赁费,支付给施工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项目经理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需要明确的是:施工项目成本不包括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也不包括不构成施工项目价值的一切非生产性支出,如材料盘亏和毁损、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以及流动资金的借款利息等等。

1.2 实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2.1 项目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建筑业是一个趋于同质化的企业,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一致,施工流程基本一致,成本构成基本一致,施工技术和获取利润的方式在规模大小相似的建筑类企业当中也没有太大差距,那么如何做好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在不损害质量、工期目标的前提下)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项目成本是项目产品竞争能力的经济表现,它部分地决定了项目的竞争优势,间接描述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能力,换言之,可以说对于建筑类企业而言,科学完善而又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是其赢得市场取得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2.2 项目成本管理关系到良好企业文化的塑造

一个企业,要想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价值,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必须做到的。对于建筑类企业而言,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成本控制是该类企业日常管理经营活动的主体,它是贯穿企业的生命主线。做好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成本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严格的执行制度和流程,科学的奖惩措施等与项目成本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管理核心的运行状况,对于企业整体的内在其他管理的运行也有着积极地影响,对于树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形象,对于员工潜在凝聚力合约书里的形成都有着促进作用。

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2.1 成本最低化原则

降低成本,这是实施项目成本管理的初衷和最终目的,简单的来说,实施项目成本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促进并最终实现施工成本的最低化。

2.2 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单纯的通过某个部门的努力来降低项目成本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而单纯的通过降低项目当中某一过程的成本来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也是不科学的,传统上这两种做法最终的结果是设计出的成本管理模式和规则与企业的实际实施有脱节现象,而且并没有做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

2.3 成本责任制原则

真正意识到成本管理在自身上的责任与奖惩,相关规则在员工进行实施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将项目实施成本的的责任进行分解,通过分级、分工、分人的成本责任制保证责任具体到人,以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具体化,保证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效率,促进整个公司成本管理的实施。

2.4 加强合同管理,规避法律纠纷

科学的管理项目施工相关的合同,对于企业避免陷入法律纠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着积极作用,应该知道,如果合同管理不善给企业带来法律纠纷,项目施工成本会因此而加大,而且有可能断送整个项目的效益型或者使得项目中断。

三、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内容

3.1 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

工程项目部首先以中标价为依据,确定项目的目标成本。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项目的特点和实施方法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运用价值工程等原理,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根据目标成本,以分部工程实物量为基础,编制具体的分步实施的项目成本计划,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

3.1.1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1)材料控制。

施工中的材料占整个项目成本的比重一般达60~70%,所以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在施工准备阶段按预算工程量,作出各种材料的用料计划,并把原材料的消耗率降到最低点。在进料前安排专人到材料市场进行市场调查,选择价格低、运距短、质量合格的材料。待材料运到施工现场,收料人员应严把收料关,对不合格的材料严禁入库。在领料过程中,仓库人员应严格执行领料计划,用多少领多少,防止材料浪费。

(2)人工费的控制。尽量控制施工人员的数量,尽量选择多面手的生产工人,提高生产效率,技工与普工根据施工内容合理搭配,避免人员窝工、怠工现象。严格执行奖惩办法,对完成任务好、工作积极主动并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并作为其年终考核的依据。对工作不负责任、完不成任务的人员进行严厉批评教育,并给予经济处罚。

(3)机械台班的控制。根据工程施工计划及施工顺序,确定机械进场的时间,一般提前2天进场,进行使用前的调试,保证施工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的效能。根据实际工程进展情况尽量减少机械台数,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以节约机械调遣费和使用费。同时,对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之更加熟练、规范操作。

3.1.2竣工验收阶段的控制。

重视竣工验收阶段,及时办理竣工验收,使工程项目顺利交付使用。有些工程一到竣工验收阶段,就把主要施工力量抽调到其他在建工程,造成收尾工作拖拉,使施工阶段取得的经济效益逐步流失。因此,在办理结算前,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核对。指定保修工作的责任者,并责成保修责任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修―计戈Ⅱ,作为控制保修费用支出的依据。

3.2 间接成本的控制

间接成本的节约超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的,它与同期完工的间接成本有关,若同期完工的间接成本大,则相应的间接成本就相对降低;若同期完工的间接成本小,则相应的间接成本就相对变大。因此,缩短工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降低间接成本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目前,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工期越来越短、安全文明施工投入不断扩大,而工程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项目实施中,若不加强工程的成本控制,不但没有利润,可能还要亏本。如何加强工程成本管理,如何提高工程成本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使工程利润最大化,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动态成本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一)动态成本管理的含义

动态成本区别于历史成本,是一种即时重置成本,是按照当前市场预测材料实际价格与当前的公费成本所核定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动态成本控制以实时指导生产的技术资料为依据,对实际成本进行实时的归集分配,通过建立的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勾稽关系实现动态成本的控制。

(二)动态成本管理的特点

动态成本管理的特点包括:一)基于生产周期。普通产品在生产时一般要进行生产周期间的成本控制,较复杂的产品则在生产周期内进行成本控制;二)强调供需协调。为了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和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市场,制造型企业在进行动态成本管理时应注意供需链上客户、企业与供应商三者之间的协调,尤其是敏捷地进行科学的资源配置和迅速掌握技术和市场信息;三)前馈控制。动态成本管理突破了以往事后控制的成本管理习惯,致力于通过对成本控制流程的优化和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将成本控制由事后管理转移到事前管理和事中控制。

二、制造型企业动态成本管理对策

结合制造型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与现状,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动态成本管理中,制造型企业应采取的对策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优化经营报价

所谓经营报价是根据历史工艺资料,以零部件为基本对象进行,其报价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品设计资料、设备及材料当前的价格信息、工时费率,利润和税金等。

(二)优化目标成本的制定及分解

目标成本=合同价一目标利润一税金,根据合同价、预期利润、税金,来安排管理费的分摊,根据企业中间产品制造资源数据库,来制定目标成本,之后,

要分解目标执行,目标成本按照成本控制对象,分解为订单目标成本、工艺目标成本、采购目标成本、制造目标成本、最终所体现的实际成本,这是为了有利于目标成本的执行而进行的。

(三)强化工艺设计阶段模块成本控制

基于成本分析进行产品设计。完成产品的工艺和数据后,根据生成的物料清单、工艺线路及工时定额,计算产品工艺成本需根据企业当前各类费率标准,工艺成本超过工艺目标成本的情况下,则不需重新设计,或者重新调整设计,把工艺成本的控制实施在问题发生之处,保证工艺目标成本的控制范围,计算中间产品的设计成本,依据工艺线路的物料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并与设计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如果超过设计目标成本的线路,在技术主管审批通过的情况下才能下达,设计调整,对中间产品目标成本和工艺成本的差异,做适时的分析比较,可以通过建立工艺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勾稽关系,通过优化设计,实现降低成本,使工艺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以内。

(四)强化采购阶段模块成本控制

财务部门在采购过程中,根据企业采购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把购入材料的买价和材料采购附加费,与采购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出现差异,迅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保证采购成本的控制及时高效,在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扬、工艺设计的要求特种材料短缺等情况下,会产生采购成本的刚性超支,通过采购反馈给工艺设计模块更改设计,或考虑是否更改目标成本。对于采购实际成本控制要从外部供应商和内部采购部加以控制。外部供应商要合理选择,利用层次分析法有效解决,实现对单一供应商的优化,管理中通过作业成本管理,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内部采购部门控制成本的主要措施是要通过规范采购程序、采购前实行审价机制、建立监控和奖惩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材料采购价格和数量上控制采购实际成本。

(五)强化制造阶段成本控制

根据产品设计模块提供的生产工艺流程、加工路线等工艺成本,结合产品实际加工过程来计算考核成本,这要作为考核实际成本的标准,将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比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实现及时控制实际成本。

总而言之,科学有效的动态成本控制管理,可以对制造业起到十分显著的控制成本、降低成本以及增加利润的作用,制造性企业往往具有大型单件小批,和建造的周期长,订单生产,投资巨大等等特点,因而要想提高制造业的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发展进入良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优化企业成本管理,尤其是实施企业项目的动态成本管理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怡,叶雯雯.动态成本控制在船舶制造中的应用研究.价值工程.2010(32):137.

[2]张莹晔.面向过程的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无锡:江南大学.2009.

第5篇

【关键词】知识共享交易成本网络

一 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复杂快变的内外部环境,知识逐渐成为组织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知识管理的基础过程与关键组成部分,知识共享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与流量水平,提升个体、团队与组织绩效,塑造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载体,为保持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优势,个人对自身拥有的知识会予以保护。学者们在研究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时提出了知识市场理论。从“经济人”的角度来说,作为理性个体的企业员工,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主动地与其他人共享知识的。企业中知识市场的现实性存在是以潜在的知识和经验交易形式实现的。与有形的商品市场一样,在企业内部知识市场中同样也存在知识的买家与卖家,受个人的自我理性所驱使,他们讨价还价以寻求双方满意的价格,直至知识共享的收益超过成本时知识共享才会发生,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企业内部知识才有可能流动。知识共享过程实质上是知识主体双方知识交易的过程。

交易成本理论忽视了社会结构对个人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对于解释个体知识共享前期决策方面也显得不足。社会资本正是企业内部关系网络与知识共享行为的一座概念桥梁,以社会资本为理论工具的研究有可能使得以往只可意会难以传授的知识逐渐显化。因此,我们还需要借助社会资本的概念来研究企业成员是如何凭借个人社会网络、信任和承诺将个人知识扩散为企业知识的。

二 知识共享的社会嵌入性

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共享主体存在于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决策和行动既不可能固执地坚守其已有的社会规则与信条,也不可能随意地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个体嵌入于具体的、当下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因此个体的理性选择同样受到非经济动机和因素尤其是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实际上,知识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表明一种关系,是具有目标和任务的人群围绕有价值的知识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资源的重新分配过程。从此意义上说,知识共享存在这样一些特点,它是所有成员分担、协作和共同参与的围绕知识传递的一些活动,需要成员在此过程中同舟共济,相互配合。

1.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过程嵌入于社会网络

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过程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企业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可能成为知识源和知识接受方(如图1)。企业的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存量及其认知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当他需要获得某方面知识帮助时,该成员就是一个知识接受方;而当他向别人提供知识时,他就成为一个知识源。实际上企业内部存在一个知识流动的人际网络(如图2),知识通过这个网络流动,并达到知识资源的共享。

知识共享主体;: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

图2企业内部网络知识流动

2.企业成员知识共享的社会结构特征

知识共享过程的社会嵌入性使我们看到企业成员进行知识共享时社会结构特征的影响。例如,企业成员之间存在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异将造成知识共享主体间地位的不均衡。企业中,地位较高的成员可以凭借掌握的权力向较低地位的成员提出分享隐性知识的要求,低职位的成员为维护或提升地位也有分享自身隐性知识的需要。比较而言,同等职位的成员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会隐藏自身的知识。这样,企业就缺少使知识横向或向下流动的机制,企业的隐性知识呈现出向上流动的特征。

3.知识共享主体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知识共享过程的社会嵌入性同时也强调知识共享主体具有一定的能动性。知识共享过程是主体对各种知识的协调与整合的过程,所以知识共享本身就是社会性活动。在知识共享的网络中,每个个体都是认知主体,由于他们都是“在场者”,因而是企业特定时间和地点知识的掌握者,他们比那些“不在场者”拥有这种知识上的优势。一般情况下,对于企业成员拥有的复杂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很难发现,但成员之间通过有目的的社会交流,可以准确地发现知识的存在位置并进行高效的知识转移和吸收。

三 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社会资本源自社会关系所造成的资源流动,它使个体及组织能够获得期望的资源,当然也包括组织中存在的知识。而知识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表明一种关系。因此,本文结合社会资本和知识共享的观点,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在企业内部成员的网络结构中,各节点拥有或产生信息及资源,透过此网络,知识得以在各个节点间进行交流与共享。因此,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的知识共享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准确定位隐性知识;二是影响着隐性知识流动的途径,以及隐性知识在企业中的分配。

第6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执行力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

1、管理思想落后

施工企业虽然基本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毕竟脱胎于原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上没有完全转变过来。重产值轻效益,重事后分析轻预算管理,重自身利益轻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成本管理思想落后。

施工企业特别是国有施工企业,由于脱胎于原计划经济体制。在管理上重经营,重产值,这些业绩往往上是企业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重经营任务和施工任务。在经营上不管是否是低价标或亏损标,为了完成任务,亏损也投,中了标拿到就是亏损工程项目。项目经理部无论如何组织施工,也是亏损,导致参与施工人员无工作积极性,从而干得更差,亏得更多。在生产上年施工任务都计划好了,完不成就影响项目经理部负责人的考核,还影响项目部生产奖金的高低,从而为了生产任务不计投入很常见,导致亏损很是普遍。

施工企业由于受工程项目自身特点、自然因素、业主因素、施工企业特有的产品价值大、生产周期长等因素影响,造成成本预算性较差,很多施工企业索性就不搞预算管理,只有事后的成本核算分析管理,就是成本核算分析管理还执行的不到位。

施工企业不能很好的平衡工程项目各参与者的利益,导致施工组织不力,甚至无法履约。施工企业公司总部在确定项目经理部责任成本时没有做到科学合理的分析。而导致项目责任成本很难完成指标,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生产考核奖低,甚至受罚,在施工管理上积极性不高,而达不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项目经理部与分包队伍、内部班组在目标上不一致。项目经理部的目标是安全、质量、产值、进度,完成履约和效益目标。分包队伍及内部班组不是履约主体,本身实力不强,不承担安全质量责任,在生产上只追求利润,造成施工生产很大风险。

2、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管理机构设置上看,机构设置上不合理。缺少独立的,承担责任的专门成本管理部门。很多单位都是合同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负责成本管理。毕竟这些部门不是专门责任主体,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成本管理专业性强,涉及工程、合同、安全质量、设备物资、财务等业务。对于施工企业仅仅依靠合同或财务部门,不能很好地进行成本核算分析。

从施工组织上看,施工企业在施工方案的选择上“重技术,轻成本”,对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重视不够。很多工程项目没有在充分考虑施工安全、质量、工期、投入的前提下进行施工方案的编制,不是最经济的施工方案。

从成本过程控制上看,成本管理还比较落后,还停留在事后成本核算分析上,还未到事前事中的成本控制水平。不能把握施工全过程施工进度、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质量、工期和施工投入等环节的有效结合。

从合同管理上看,对业主只注重履约管理,没有注重履约过程中资料的收集签认,以至于变更索赔被业主打折甚至打水漂的情况。对外分包合同管理上,存在着先进场后签合同,对分包价格扯皮的情况;在施工中重合同内工程价与量的管理,忽视了合同外调概调价索赔的风险,进而引起经济纠纷,而且败诉的往往是我们施工单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

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分包队伍及内部班组之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脱节。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一刀切的考核管理办法。对不同施工难度的工程项目没有区别性划分。项目经理部内部管服人员、生产工人之间没有合理公平的奖惩制度,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分包队伍和内部班组之前在分包单价存在不合理现象,不能提高施工积极性,最终身会导致扯皮,退场,增加施工投入。

二、如何提高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执行力

如何提高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而项目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就是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如何利用资源,完成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目标的能力。执行力落实到成本管理工作中,其实就是过程制度化的具体表现。

1、转变管理思想

转变管理思想,不但重产值而且更要重效益;不但要重事后成本分析,而且要重事前事中的成本管理;并且要建立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管理理念。施工企业在投标时不能简单地为了完成经营任务而投一些无效益的工程,要充分考虑得失,企业目标。施工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要考虑充分,有弹性,要做到合理有激励作用。施工企业无论多么困难,一定要探索建立一套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增强竞争力。施工企业应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工程组织难易程度、社会环境、市场上人力物力等变动造成的成本上升情况来确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提高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积极性。施工企业只有兼顾社会、公司、员工及其他参与者多方利益,才能发挥所有参与者的集体智慧。“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只有所有参与工程项目的建设者获得应得的回报,才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工程项目才能干好,企业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具体上就是内部建立合理的生产分工、收入分配制度。把分包队伍和内部班组纳入一个项目整体来组织施工生产,调动各方积极性,成为一个整体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最大化。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项目成本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设置、施工组织、成本过程控制、合同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

在管理机构设置上,提高成本管理部的级别,加大权限。公司总部一级设立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和成本管理部。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成本管理部,成本管理部负责成本管理的具体工作。成本管理部要从工程技术、合同、财务与设备物资各职能部门挑选具有丰富项目施工生产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并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办法。

在施工组织上,在施工开始前,项目经理部要高度重视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负责人尤其是技术负责人要从总体上把握工程项目,包括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控制、资源配置等方面都要充考虑。从而制定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这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纲,一定要充分论证。

健全成本过程管理,科学地认识工程项目,在全过程建立工程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施工刚开始,要充分策划,编制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整体施工计划、年度施工计划、月度施工计划。再根据施工计划编制总体工程项目施工预算、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施工预算和会计核算反映出来的实际成本,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找出在施工执行中那些成本要素控制的好,那些控制的差。并分析出控制好坏的原因,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从而确定管理责任,根据激励制度进行相应的奖罚。要充分总结成本盈亏的原因,好的保持,差的找到解决的措施来进行减亏、扭亏。从而从单纯的事后管理向整个经营管理的前向和后向的过程延伸,以“大成本”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加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要充分吃透与业主的合同条款,特别是专用条款。要找到工程合同中那有是有利条款,那些是不利条款,做到心中有底。要注重平时资料的收集签认,搞好外部环境,为下步变更索赔调概调价打基础。加强与分包队伍的合同管理,防范不必要的风险。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外分包采取竞标降低标价,把分包队伍作为自己的班组进行管理,严把质量关和成本。同时也要使分包队伍有合理的利润,达到双赢。避免分包队伍低价拿标,后面扯皮,延误工期,投入加大的情况。

转变管理思想是前提,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基础。激励机制也是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只是最后一环。是其他制度执行的保障,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建立健全责权利结合的激励机制是保证制度执行的关键。对于员工,管理者要赏罚分明,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把责任明确到职能部门,明确到个人。考核时,要有明确的考核时间和考核内容及判断标准,使各项制度透明化。一方面利于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保证制度顺利实行。考核之后,要立刻落实奖惩措施,并且强调落实的力度,决不能看关系的好坏或凭借个人喜好乱加奖惩,奖惩的标准要对职工透明。坚持责权利结合的奖惩措施,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是推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健康运行的强劲动力,有助于施工企业管理层搞好内部管理,促进施工企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总之,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就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就是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完成能力,达到成本管理的有效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转变管理思想,加强包括成本管理机构设置、施工组织、成本过程控制、合同管理、激励机制等环节的制度建设,是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高执行力的有效措施。企业依托内部成本管理,无论市场经济竞争如何剧烈,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毕星;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李楹春.建筑施工管理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15―245.

第7篇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生命周期成本

自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但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加剧了原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这时,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提供更低成本、更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因此,作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成本控制迫在眉睫。传统成本控制背景下,生产商们普遍考虑的是制造阶段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制造成本大致只占产品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的30%-35%[1]。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从开始酝酿,经过论证、研究、设计、发展、生产和使用、维护,一直到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费用、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以及最后废弃处置费用的总和[2]。并且,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中,研发成本所占比例为10%,而使用与保障成本所占比例达到了60%[3],因此,若产品成本控制中忽略了产品在任一阶段产生的成本费用(尤其是后期的使用与保障成本),则产品成本将会大幅度攀升,成本反映在产品价格上以后则会影响消费者需求。因此,企业有充分的理由将全生命周期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

制造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相对繁杂,涉及的生命周期成本领域知识众多,而选择通过构建知识库的方式组织生命周期成本领域知识,可以实现对该领域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自动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下面将介绍生命周期成本领域知识库中包含的领域知识。

一、生命周期成本知识概念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又被称为寿命周期成本。有关LCC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报告中,当时LCC被定义为政府为了设置系统消耗的费用、获得系统的开销以及系统在后续使用、后援支持和报废等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消耗的总费用。目前在研究领域LCC也存在多种定义,较普遍的定义为从产品概念形成,经过调研、可行性研究、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发展、生产制造和销售使用,一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及最后废弃费用的总和[3]。

二、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体系结构

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会有不同的组成结构,而本文探讨的对象是机械制造业产品。总的来说,制造业产品的LCC构成成本主要包括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维修成本、使用成本和回收报废成本。有关制造业产品LCC构成成本的定义[4]如下表所示:

目前,对于LCC的成本构成并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研究报告中对此定义了不同的结构。例如,在文献[5]中定义成生命周期成本结构如图2.1(1)所示,文献[6]给出的生命周期结构图如图2.1(2)所示。

在实际的LCC应用中,由于成本控制环境的不同,我们需要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来定义相应的LCC结构,成本分解结构(CBS)法便是能满足针对不同实体的特定需要去定义成本结构的方法。CBS需要进行三个方面(成本种类、产品\工作分解结构、生命周期阶段)的单元分解,然后根据不同方面单元的组合完成成本项目的定义。

三、结束语

在探讨了上述制造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构成结构以及生命周期成本构成体系的确定方法以后,我们便可以提取出生命周期成本领域知识库内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完成了知识库构建的关键工作,这也将为知识库最终实现对该领域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成本控制自动化奠定了基础。(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参考文献:

[1]Allen B,H Ine,美国系统工程管理[M].王若松,章国栋,阮镰,译,北京: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1:163-164.

[2]姬升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估算与决策支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阮镰,章国栋.工程系统的规划与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8-13.

[4]陈晓川,方明伦.制造业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况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02,38(11):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