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10:18:05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济)以外的所有经济类型。
一、民营经济对我国非农就业的贡献
民营经济对我国非农就业的贡献,可从国家、城镇和乡村三个层面来加以考察。
1.民营经济对全国非农就业的贡献分析。我国非农经济类型可概括为公有经济(统计上包括 )、外资经济(统计上包括)和民营经济(即除上述两种经济类型以外的所有经济类型)。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对我国非农就业的吸纳带动效应也走过了从微不足道到作用显著再到主渠道的历程。图1和图2显示了我国各经济类型非农就业人口及其比重的变化,1978年~2005年间,我国总的非农就业人口持续增加,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2341万增至2005年的46091万;公有经济就业人口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再到相对稳定的三个阶段,就业比重在1978年~1996年间处于波动上升状态,但之后呈持续下降状态,至2005年,就业人口为21570万,比重为51.85%;民营经济的就业人口和就业比重20多年来都基本呈持续上升态势,2005年就业人口和比重分别为13406万和32.22%,而且上升趋势明显;外资经济就业人口和就业比重也呈上升趋势,2005年其数值分别为1245万和2.99%,显然二者都远低于民营经济相应项。因此,就全国非农就业发展来看,公有就业基本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外资就业虽然处于增长状态,但对非农就业吸纳有限,只有民营经济显示了强劲的非农就业吸纳能力。综合分析各经济类型非农就业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一方面民营经济就业人口与我国非农就业人口呈相同变化趋势,另一方面,无论是就业人口数还是比重,民营经济和公有经济又呈耦合变化态势。这表明一个事实,即民营经济在我国非农就业发展中作出了双重贡献:第一个贡献是,在公有经济就业人口及比重下降和外资经济就业人口增加有限的背景下,我国新增非农就业人口主要是由民营经济吸纳完成的;第二个贡献是,公有经济释出的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也主要是由民营经济消化的。而且这两个贡献在未来发展中还将更加突出。
图1 我国各经济类型非农就业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图2 我国非农就业中各经济类型比重变动情况(单位:%)
2.民营经济对我国乡村非农就业的贡献分析。我国乡村非农经济组织主要有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等三种,根据我们前面的界定,其中后两种属于民营经济的范畴。随着我国乡村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数据显示(图3、4),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最近的2005年,民营经济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拉动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规模逐步扩大、比例波动上升的过程。1978年乡村非农就业人口为2827万人,仅占农村总就业人口的9.22%,其中民营经济就业几乎不占份额;2005年乡村非农就业人口18760万,占农村总就业人口比重提高到38.69%,其中民营经济就业比重为9.26%。从图1中可了解到,乡村民营经济解决的非农就业人口至1999年达到高峰后出现下降低谷区,这一低谷区是由个体经济的减少所引起,其原因与这段时期我国整个宏观形势处于内需不足、个体工商业者盈利能力差等因素有关。但是自1990年以来,乡村私营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即使在宏观形势整体较差的时期也基本未受影响。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私营经济对抗不利宏观形势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宏观形势不理想情形下私营经济在缓解就业压力、吸纳乡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从民营经济就业占乡村非农就业比重变动趋势来看,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即波动上升的比例同样说明了民营经济在带动农村非农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图3我国乡村民营经济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口吸纳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图4 我国乡村非农就业中民营经济就业比重变动情况
3.民营经济对我国城镇就业的贡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我国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对劳动力的集聚力也呈逐步提高趋势。1978年,城镇民营经济就业人口仅15万,同期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就业人口为9499万,二者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0.16%和99.84%。显然,改革开放初期公有经济是城镇就业的主要载体,而民营经济的就业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历经20余年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营经济就业人口无论绝对数量还是所占比重自1978年以来都逐年增加,而公有经济就业人口(绝对数量自1993年,比重自1978年)则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城镇民营就业人口首次超过公有经济,到2005年,城镇民营就业人口增加到8918万,而公有经济就业人口下降到7598万,二者在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32.63%和26.70%。可以说,这一时期民营经济对于缓解公有经济就业压力(如下岗、分流)起到了支撑力量的作用,同时对于缓和因失业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具有积极意义。
人们经常提到外资经济对于创造就业岗位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分析来看,外资经济创造的直接就业机会相比民营经济而言相当有限。从图5、6可知,外资经济就业占我国城镇非农就业比重在2005年最高,但也只有4.56%,仅相当于同期民营就业的13.96%。事实上,至2005年,我国民营经济就业已超过公有与外资就业之和。公有经济自1993年就业人口下降至2005年的13年间,裁员7212万,同期外资经济仅增加1024万就业人口,显然对就业的吸纳是力不从心的。而民营经济就业人数的增量达8024万,在国企减员分流、外资增员有限的背景下,不仅一定程度解决了公有经济背负的就业包袱,而且也有效地充当了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压力的减缓器,成为中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经济力量,为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结论
通过从国家、城镇和乡村等层面分析民营经济对我国非农就业的贡献,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1.民营经济对我国非农就业具有双重贡献。
2.民营经济对我国乡村非农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3.民营经济对我国城镇就业的集聚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农业 国民经济 作用 影响程度
一、简单概述
所谓国民经济,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涉及到一整个国家的经济,称为国民经济,比方说中国经济、英国经济等等。所谓“国民经济”也即是宏观的、整体的,整个国家经济。本文就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程度做一下分析。
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国各层次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按照产业部门的理论划分依据,可将我国国民经济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三个层次。第一产业也即为农业,目前制造业统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即是服务业。从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3次产业结构划分模式,将林业、牧业、渔业也包含在了第一产业里面,第将采掘业和建筑业包含在了第二产业里面,而将科技文化部门(譬如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广电娱乐部门、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公共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部门、军警等)包含在了第三产业里。 概括起来说,上一级产业归属为下一级产业的基础,也即是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基础,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制造业)所派生出的,并主要是为农业和制造业服务;换句话说,假使没有了农业,就不可能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说没有农业和制造业那么服务业就无从谈起。
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
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力可知,农业作为食品的基本来源、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社会所赖以生产、发展的根本基础。之所以将农业认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因为要生存,首先要获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资料,而在生活资料当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部门赖以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来说,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一直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人类早期社会仅有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了剩余产品,才使得人们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成为可能。
四、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1、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生产要素
农业作为非农部门的基础,为非农部门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同时也是“要素贡献”中的基础和核心,是农业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若没有农业劳动力为非农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劳动支持,后者的发展也便无法存在。
2、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
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农业产品的贡献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除了粮食的供给以外,渔业、林业、畜牧业等也给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大量的产品,以此来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除了基础性的贡献外,还有外汇方面的贡献
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外汇, 而出口的农产品同时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赚取大量的外汇。对于外汇来说除了通过借款获得以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口来换取。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是取得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力求满足国内普通用户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将国内一些冗余的如水果、大米、药材等用于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目前来看,国内出口换汇已逐步从农产品专项工业品,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产品被世界的逐步认可。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对资金方面的影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体现在资金方面,则比较特殊,主要是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采取的多方面“进贡”。之所以出现和长期存在该情况,主要是因社会财产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原因,是因为农民财产权利未收到应有的尊重结果。这就需要做好惠农、扶农工作。
从以上进行的分析不难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实质上可将其贡献分为价值形态贡献和实物形态贡献两类。事物形态贡献主要有农产品、劳动力、土地三大方面,价值形态贡献主要体现在市场、资金、外汇三大基本要素上。而且多种贡献中,通常都具有互惠性和双向性的特点,将农业作为一方,同时将国民经济中的剩余其他部门作为另外一方,将二者从“贡献”与“受惠”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互为对象的,体现出了国民经济整体性及紧密关联性的特征。
总而言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第二、三产业的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主导,必须加强其基础地位的建设。随着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上升,这就要求农业相关部门一方面保持现有农业产品的发生生产优势,另一方还应将农业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生产部门逐步完善成为多元化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综合部门,从而走向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这也,农业才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才能使农民增收,进而增加农业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化我国农业发展能力,并以此来拉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形成工农业协调发展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蔡玲玲,罗燕婷.技术进步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献率的实证分析[J].安徽科技,2006;1
关键词:农业问题;国民经济;影响分析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影响经济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我国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口号,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宏观的经济意义重大。
1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看,作为人类生活的起点,农业满足了当时的人类生活需要,农业是影响人类的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在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直到今天的科技文明社会,在工业社会之前农业社会对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占主导的地位,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还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带动人们向下一个时期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在工业化以后农业的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这不是代表农业不再重要,只是制造业和商业抢占了农业的主体地位,工业需要农业提供主要原料同时工业也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农业的地位是无法代替的。
2农业对经济的贡献
2.1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直接和间接原料
农业为工业提供了主要的原料,促使工业的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2010年,轻工业的产值仍有2/3是农业提供的主要原料,工业部门的1/5的部分和农业提供的农产品有关。例如:玉米已经有了可以制作布料的技术的发展、榨油技术、农业的原料提供,多数是为轻工业提供的。轻工业是工业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体现了农业的重要性。虽然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的地位不再是主导地位,但是中国的农业仍然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2.2农业为国人提供主要的粮食
无论经济怎么样进步,农业在粮食提供上始终是占据主导的地位,人类主要解决生存的问题,主要是温饱问题,只有解决温饱问题人们才能生存,例如:袁隆平在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并且中国也进行技术共享,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只有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追求更多的精神需求。只有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进步才能促进工业的发展,才能使的商业的进步。
2.3农业市场贡献
农业的市场贡献通常指农民的消费水平。农民需在市场购买农业生产的原料和设备,例如种子、化肥、耕地的农机具等,还有农民购买日常用品的消费水平。中国有着七亿的农民,是消费主要群体。农民的消费可以带动工业的发展,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成了国家主要的关注对象。农民进行生产不仅为工业提供相应的原料,还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2.4要素方面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步,生产力发展快速,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有很大的进步,逐渐由单一的公有制向所有制发展,带动乡镇企业的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力随着经济的进步也远远大于生产关系,劳动力转向城市。由于经济资本的不断积累,农民也会考虑向城市工业转型,通过农民拥有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进行转型,不仅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动了工业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工业的实力。
2.5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外汇的贡献
在我国紧急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比较薄弱,想要发展工业就必须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从而使我国的外汇短缺。而当时国民经济农业占主导的地位,我国外汇还不是优势,初级的产品成了我国的外汇主要来源。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外汇收入都是农业提供的。中国的农业发展为非农业提供了基础并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非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步,在外汇的结构当中农业的外汇贡献也开始变小。
3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个大国,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口吃饭问题,才能向他领域进行发展。作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农业为轻工业的主要原料,也为第二和第三产业提供比较广阔的市场,是我们国家原始积累的必要件,也是支撑我国经济的保证。农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其他企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速度也能体现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例如工业对农业机器的生产,如果工业技术比较发达就能生产出先进的机器,促进农业发展。
4结束语
我国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是靠农业起步的。农业可以解决认得温饱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农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原始资金的积累就谈不上什么工业化和现代化。虽然我国属于现代化的经济,但是也不能忽略农业的作用。农业是保障,如果只是注重二产和三产的发展,不去发展农业,科技虽然进步但是没有为农业服务,大量的劳动力还停留在农业,从而阻碍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农业经济,关注三农问题。我国拥有7亿的农民,农民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关注农民问题,有力于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作者:刘昌宁 陆俊桦 于泽伟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素萍,葛明.中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中国2005年、2010年投入产出表[J].江苏农业科学,2015(6):477-480.
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的配置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国民经济
前言:
要素生产的效率、要素投入数量的多少等,都会对经济产出的规模产生直接的影响。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将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适当的转向非农业,能够使劳动力配置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因此,在国民经济增长当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做出的贡献,应当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加科学、合理。
一、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作用
在不同部门当中,对于劳动力的配置,可以进行如下假设:在一个国家当中,包括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城市地区是现代经济部门,主要进行非农业经济活动。农村地区是传统经济部门,主要进行农业经济活动。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如果政府完全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那么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中的劳动力市场就会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同时都能够保持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如果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对于劳动力的流动没有限制,在自由流动的作用下,二者的劳动力市场就会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在新古典经济理论当中,产业或地区之间的薪资待遇差异,是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劳动流动的根本性原因。而这种差距反过来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得以消除。此时,在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劳动力就能够得到相对均衡的配置状态[1]。在二元经济结构当中,为了研究城市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假设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会产生费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之前,由于城市地区缺乏劳动力,因此薪资待遇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充足,因此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在劳动力市场开放之后,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薪资待遇的差异,因此,农村劳动力会向城市流动。此时,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减少,因此薪资待遇会逐渐上升。而城市地区由于劳动力增加,因此薪资待遇会逐渐下降。理论上说,当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薪资待遇达到相同的时候,劳动力的流动就会停止。在福利方面,由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都会发生变化。由于劳动力的流入,城市地区的工资率下降,因而企业的福利将会增加。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流出,使得工资率上升,也会带动福利的增加。因此,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作用下,社会总福利的水平将会显著提高。
二、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边际生产率的测定
在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估计当中,通过相应函数的建立,能够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给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在GDP的研究当中,应当将其分解为农业和非农业的GDP,并且分别进行生产函数的建立[2]。在农业GDP当中,主要是农业物质、土地、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函数。而在非农业GDP当中,主要是资本、非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函数。在非农业的劳动力投入当中,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农业与非农业GDP的综合,等于全国GDP,所以,可以综合这些因素,进行方程组模型的联立,从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定。在这种函数模型当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评估,需要对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行准确的计算。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处理情况,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计算。对此,可以假设农村劳动力具有同质性。这样,农村专业劳动力与未转移的劳动力的生产率相同,就能够进行准确的计算。此外,可以对农村劳动力的同质性进行验证。根据相应的统计检验,如果证明该条件为真,则说明农村专业劳动力与未转移劳动力的生产率相同,因而农村劳动力总量与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而如果统计检验的结果为假,则说明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未转移劳动力之间的生产率不同。那么就需要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利用生产率差异系数进行调整,然后在按照上述方法计算。
三、函数模型的结果评估
从农业GDP的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当中,能够看出,所有的结论与之前分析的结构基本一致。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农业GDP的发展来说,农业物质投入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土地面积和劳动力投入等因素,这种情况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十分吻合[3]。正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量十分巨大,使得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非农业GDP的生产函数估计结果中,也与之前的分析结果一致。对于非农业产出来说,资本的投入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就劳动力投入来说,其对非农业GDP的影响要高于农业GDP。通过函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非农业国民经济增长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农业国民经济增长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对此,要想真正评价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名经济增长的贡献,还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净效应进行计算。同时,这也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未转移劳动力之间边际生产率的比较[4]。通过对比计算发现,无论是在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都会对劳动力生产率带来十分积极的影响。所以,由此证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良好的贡献,并且能够同时促进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提升。
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的配置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中的转移,能够有效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劳动力分配,从而使二者的劳动力生产率和工资率得到合理的优化与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经济增长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理论比较的再研究张建君;经济评论2006-07-15
2、中国经济失衡根源在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的缺陷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巫文强;改革与战略2010-06-20
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创新国民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总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创新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创新又是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国民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其创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创新国民;经济管理
1从管理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
内容理念的创新。我们比较习惯的国民经济管理内容无外乎是物资资本以及货币资本的投入产出,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物资资源的流动,货币资金的存取等来进行经济管理,管理内容也仅在于资金的运作、物资的调动,劳动力也是这些运作和调动中的一个内容。这样的国民经济内容单纯以物质和资金流动来当做主线。因为传统的粗放经济模式,人们对于物资的需求比较高,占的比重也比较多,而如今有了变化,因此需要对内容理念进行创新。
2从运行层面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的创新环节
(1)政府组织的变革
政企分开以及政经分开,政府组织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领域,由民营企业进入其中,参与竞争,给民众创业提供条件,给经济创新提供基础,清除创新路上的阻碍,提供便利。尤其是政府组织的领导,应该要打破行政垄断,让组织结构退出经济领域。如果政府在经济领域过度的活跃,乃至于与民众争夺利益的时候,那么就不能够让经济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从民众可以自由竞争的经济领域中退出来,对民众组织进行扶植,建立社会公共经济组织,促使民众组织得到健康的发展。
(2)国民经济管理组织中的社会自组织生长起来
构成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立第三部门来对法治经济秩序责任进行承担,能够帮助政府缓解负担,同时提升了经济的民主性,对法治社会的完善具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也是国民经济管理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实现的目的。社会自组织系统是必须存在的,企业和国家之间形成的社会自组织系统能够确保国民经济管理的正常运行。新的国民经济管理组织除了注重上下级关系之外,微观主体活力也是其关注的焦点,希望能够将微观和宏观主体聚合能量给无限放大。
(3)权利平衡和分割的组织结构
政府进行国民经济管理是利用其行政身份,而当其职能发生了转变之后,其有了更多的责任,因此,新的国家经济管理组织中,权利应该划分得更清楚,防止相互之间的推诿现象,避免责任无法追究的情况发生。
3结语
总之,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念创新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创新又是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国民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其创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产业;国民经济;经济增长;贡献分析;实证分析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之一,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它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信息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我国现行的信息产业行业范围划分主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国统字[2003]83号)中信息相关产业分类,将信息产业的行业范围划定为以下五大组成部分:一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二是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三是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四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是其他信息相关服务业。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此同时,信息产业也拉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模式,而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深入研究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对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试图准确的揭示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二、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仅表现在它本身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而且表现在它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先导作用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相继诞生,但无论是生物工程、卫星通信、光纤技术、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还是新型服务业,都离不开具有核心地位和先导作用的信息产业作为其应用开发的突破口。其他高技术及产业的原理、机理的认识和控制以及功能、目标的设计和实现,无不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新突破和综合应用;其他高新技术产品都必然以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为其部件或功能子系统。因此,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作用。
(二)催化和助推作用
信息产业不仅可以直接创造财富, 而且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并促进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提高和升级,通过扩大财富的增值空间、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以及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等手段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财富创造能力,使原来不能创造财富的部门或企业创造财富,使原来只能创造较少财富的部门或企业创造较多的财富,这就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和助推作用。
(三)优化作用
信息作为现代生产的要素之一,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生产要素具有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信息要素作用于资本要素,增加资本要素的信息含量,就可以提高资本的整体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信息要素作用于劳动力要素,可以增强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并提高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可知性和透明度,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效率。
(四)倍增作用
发展信息产业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成倍增长,通过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动其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系列的综合经济效益。一是信息产品和服务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二是信息产业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产生二次经济效益。信息产业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的总和构成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扩散效应,这些扩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使国民经济倍增发展,这就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倍增作用。
(五)软化作用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的软化作用。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中出现了软件业、数据库行业、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等软性产业;二是信息产业及软件行业的产生也使得硬性产业进一步软化,通过信息产业所提供的先进的信息设备和良好的信息环境,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营销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增加了软功能的比重,实现了外延式软化和内涵式软化的统一。信息产业对就业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管理、研究、软件开发、信息咨询、信息传播、信息服务的就业人数占国家总劳动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信息产业对消费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知识化、信息化的产业结构为市场消费提供知识化、信息化的供给,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同时,消费需求的变动也会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信息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信息化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贡献;二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贡献,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
(一)直接贡献
信息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增长和产值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及所占国民经济份额的增加,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以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我国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为2980亿元,至2006年达到11000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8.6%,远远高于同期我国10%左右的GDP增长幅度。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25%,比上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全行业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超过90%;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达到72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85万人,占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10%以上。
(二)间接贡献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进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生命力上,即所谓的“外溢作用”。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前向关联性和后向关联性,即其他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扩张;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强烈,信息产业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的大小,将在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进行进一步论证。
四、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确立
为了测度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运用经过修正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增长模型一般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Y=AKαLβ。
式中,Y为社会总产品产量或国内生产总值(GDP),K为社会资本量,L为社会劳动量,A、α、β为系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由于信息资源的加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了生产力发展的性能和特征发生了变化。信息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同时,信息产业还对传统产业不断地进行着渗透和改造,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因此,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推动产业、经济乃至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该模型必须考虑到信息因素的重要性,模型可以进一步修正为:Y=AKαLβIγ。
式中,Y为社会总产品产量或国内生产总值(GDP),K为社会资本量,L为社会劳动量,I为社会信息量,A、α、β、γ为系数。
出于数据采集的方便,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入代替社会资本量,采用就业人口代替社会劳动量,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完整、准确的信息产业数据,本文采用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代替社会信息量,具体数据见表1:
为了便于计算,将模型中各要素改写成对基年的指数形式,并对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修正后的估计模型为:
Ln(Yt/Y0)=LnA0+αLn(Kt/K0)+βLn(Lt/L0)+γLn(It/I0)
(二)模型的求解和数据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求解,可以得到:
LnA0=0.012α=0.551β=0.199γ=0.255
所以代入原模型得到:Y=1.012K0.551
L0.199I0.255
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F值为1146.099>F0.01(3,6)=9.78
检验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极为显著,检验通过,可以进行经济分析。
该模型求解表明:
1、1996~2005年期间,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社会信息量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贡献率已经达到了0.255,即该时期内中国信息化指数每增长1个单位能够引发GDP指数增长0.255个单位,已经高于劳动量对经济增长0.199的贡献水平,其作用已经极为显著。
2、1996~2005年期间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仍然是资本量,其贡献率达到了0.551,远远高于信息量的贡献。这说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本的投入,信息产业发展还不是非常充分,信息要素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有待进一步渗透和体现。而这个分析结果与我国现实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也是基本相符的。
五、结论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劳动要素。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信息作为首要生产要素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发展前景还十分广阔。因此,应该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大力扶持发展信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及农业部门的力度,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乌家培等.信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徐升华,毛小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4(8).
4、张安.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信息技术,2006(7).
一、直接贡献
农业的发展是国名经济的基础,农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即农业发展对经济产出的贡献,即粮食的生产与供给。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总产出从1978年的30487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60710万吨,增长高达0.99倍。粮食的人均产量从1978年的317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457公斤,增长了44.2%。自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粮食总产量是大幅度提高,呈现递增趋势。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也是大幅度提高,呈现递增趋势。这都直接印证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性。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却呈现一个下跌的趋势。从2008年的95%跌倒2014年的87%。并且,受人口与耕地的逆向运动及居民食物结构改善的影响,粮食的供求缺口会进一步扩大,粮食自给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农业的直接贡献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间接贡献
根据相关前人研究,我们可以将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分为一下主要几个方面,即:市场贡献、资本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
(一)市场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政策的优惠,这些都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环境。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的个人消费也随之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585元增加到2014年的11228元,24年间增长了18倍。与此同时,在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其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农村居民在食物、穿衣等生活必须品方面的支出比重越来越低。而在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以及服务选择等方面的消费比重越来越高。我们可知,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优化以及货币性支出的增加,农村消费呈现日趋的社会化和商品化。农业的发展为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拉动力,农业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来重要的市场贡献。然而,在当前虽然农村消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农村的消费结构不断的优化,但是与城市相比来说,农村消费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农村消费结构仍有空间不断优化。例如,农村对洗衣机、冰消、空调等较高档的生活电器必须品使用率仍然很低,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优化,农村居民收入必然会越来越高,农村消费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会具有越来越强的潜在拉动力。
(二)资本贡献
在计划经济的时期,我国农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源于税收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部门攫取巨额资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虽努力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但是由于改革尚不彻底,在20世纪90年代,“剪刀差”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实际上继续在加大。据统计,1998年相对于1980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增长了近12倍。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已逐渐消失。此外,从2001年开始,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益,我国开始对农村税费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200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我国正式步入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资本资本流向由早期的农村流向城市、农业流向工业,转化为城市流向农业、工业流向农业。因此,从那时开始我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资本贡献在减弱,但是其作用不容忽视。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资本贡献主要是源于农户储蓄。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储蓄能力也必将会大大增强,并且农户平均储蓄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等原因,这一部分农户储蓄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个问题以后是我们应该去解决的。
(三)要素贡献
农业发展的要素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2010年城镇化率已达49.68%,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意味着近10年间有近2亿农民涌入城市。因此,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而且,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我国重工业中的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如硝酸甘油的生产)等所用的原料都来自农业;轻工业中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和烟酒业等所用的原料也来自农业。可见,农业原料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显著。
(四)外汇贡献
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变现为:自194年至200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均为顺差,农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巨额外汇。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农业发展对外汇积累的贡献效应也在减弱,但农产品出口的绝对值仍然保持上涨趋势。此外,我国出口的纺织品、食品和轻工产品大多以农产品为原料,工业产品的贸易顺差效应部分来源于农产品的贡献。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农产品的贸易顺差在减少,但随着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农产品进口的资源效应却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国农产品进口以国内单产较低的大豆为主,在我国大豆单产仅为1.6吨/公顷,而玉米的单产相当于大豆的3~4倍。2014年我国进口大豆6500万吨,相当于进口了3600万公顷耕地,这约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2%,节省了14600亿吨水,占2014农业用水量的42%。因此,由此可以在我国当前粮食自给率下降、耕地资源紧张的状况下,同事又存在对外贸易的巨额贸易顺差状况下,对我国农业产品贸易贡献的评价也不应该也不必以外汇贡献为主,一直以外汇为主业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通过农产品贸易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农产品进口的相关资源效应。
三、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一)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鉴于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几个方面的贡献作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针对我国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以及间接贡献(市场贡献、资本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作用,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还有待遇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如果想充分发挥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效应,我们应该主要关注一下几个方面问题的解决:
(1)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在当前的资源环境约束下,科技兴农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力量,是保证国家粮食长期有效供给的必由之路。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科技兴农增强农业发展的实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农业发展的直接贡献效应。
(2)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仍需要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农村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尽管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以前大大提高了,但仍远低于城镇居民,有较强的开发潜力。切实保障农民收入的长期、有效增加,有助于不断扩大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从而充分发挥农业发展的市场贡献效应。
(3)应继续鼓励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农业发展的要素贡献效应。政府应进一步拓宽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提高转移人口素质,做好劳动力转移的服务保障措施,为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提供条件。
(4)扩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的出口,充分发挥农业的间接外汇贡献效应。农产品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的出口,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巨额的外汇积累,而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对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应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科技含量,为非农部门的出口提供质量支持。
(5)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金融服务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建设,引导农民进行合理投资,从而加强农村资本贡献效应。
(二)结论
【关键词】固定资产 经济增长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概貌
(一)固投波动对GDP波动举足轻重,是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2005~2014年,一产产值占GDP的比重在22~11%,呈逐年下降走势,二产产值占GDP比重在43~61%,呈上升趋势,三产产值占GDP比重在35~28%,呈平缓下降走势。
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工业以结构调整为中心,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共存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以种植业为主体的传统农业结构转为以土地承包并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都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起着重要作用。
(二)消费、投资、净出口是主导总需求的“主力军”,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之首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梧州市投资、消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测算结果显示,投资增长率对GDP贡献率大于消费率对GDP贡献率的年份比重约占60%;而投资增长率、消费率对GDP贡献率均高于净出口对GDP贡献率;随着投资总量逐年快速扩大,投资增长率、消费率、净出口贡献率逐年下降,而GDP呈现稳步增长,隐示了投资的时效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复合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总量和速度增长的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合理比重是投资对GDP增长的重要贡献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首先保持投资有较快增长。据投资对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系数测算结果显示,投资增速度GDP的贡献率主要表现于需求,而需求增加,保持速度的增长率。供给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比重的10.4%,需求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64.4%。有播种才能有收获,梧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急剧增加保证了GDP平稳有效地增长速度。
(四)投资影响GDP中物价从而促进GDP实际增长
投资、物价、GDP统计数据进行比测显示:投资增长率与物价、GDP增长率轨迹基本相符,即:投资增长率趋缓,产出增长率亦低,投资的需求突显了其对物价增长率的拉动作用。而投资增长,特别生产性投资增长率高,产出增长率的增速,直接推动GDP的增长率,同时也拉动物价的增长率。
有效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产出效益,努力增加生产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营造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支柱企业,并能研发自主品牌、专利技术,稳步增强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现代工业改造、转型、重组的主要良策。也是提高梧州市国民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有效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障。
二、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及特点
2005~2015年,投资波动对经济波动的“晴雨表”显示,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波动基本是一致的,投资波动的幅度大于GDP波动的幅度。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地、联产承包,不断扩展多种经营,农业税的减免和反补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总产值亦在逐年增长。同时释放了部分劳动力输入城镇劳务市场,为二、三产业贡献一定力量,也增加了自身收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一产总值的增长主要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力大军实现的,且处于分散经营、传统耕作为主的阶段。加上这巨大集团中人口增长总量的制约,期间,各项投资多集中于城镇。一产靠自身增加对生产基础设施、机械化、科技、种养等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其产值的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比重,必然逐年下降。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总量与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工业投资占二产投入总量呈上升趋势,期间,住房、公用设施、交通大比重的投入,直接推动了GDP的增长,也促进建筑业贡献率的提升。然而,因投资结构如能源中水电投入的快速回落,投入-产出的时滞性和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打造自有品牌,自主专利技术的力度尚微,市场经济发育性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二产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减缓,基数有所下降。二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的作用,有待关切。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总量与投资占投资总量比重呈年均下降趋势。三产中房地产投入总量占其投资总量比重也在下降,但并不意味三产总值的萎退。仅是显示了调控期间的短暂过程。房地产的投入占三产投入总值的35%,产值约占其总量的9%,比重呈上升趋势,反映在此期间,房地产为三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在特殊年份起了支柱地位。商贸、运输、旅游、服务业的扩展产值增加,也是三产对国民生产总值作出贡献的重要支撑,潜力可鉴。目前就其规模、产值、服务广度和深度,服务水平和质量都有待着力促进其快速发展壮大。使其真正起到对国民经济发挥应有的贡献,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又一“晴雨表”。
三、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