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02 15:51:55

序论:在您撰写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

第1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

[作者简介]周永(1968- ),男,湖北黄冈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湖北 黄冈 43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2010年度省级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397,课题主持人:周永)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43-02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组织训练等方面的选择与安排。要使一门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高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基于职业能力,积极探索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岗位分析和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合一”为主要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课程综合化考核等原则,认真做好职业能力目标、技能训练、教学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构思与设计。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建筑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模拟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把专业知识、理论、实践内容整合在一起,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对专业人才目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预算员等。在对实际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本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包括:掌握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控制要点;熟悉与施工有关的建筑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各类质量验收规范。能力目标包括:能根据图纸要求组织工人按施工工艺流程指导施工;能在施工中有效地进行质量和安全控制;具备对施工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能力。素质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理念设计

以施工员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具体工程项目为载体,把专业知识、理论、实践内容整合在一起。采取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教学、实训、工作零距离对接,注重知识的应用,加强能力训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我们在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分析、岗位任务分解、细化、整合的基础上,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学习情境开发,形成具体的课程方案,把实际的工作任务整合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本课程立足于高职高专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培养目标设计上,体现能力本位的理念;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织转变;在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上,体现了动态过程和开放过程的统一。

三、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我们打破传统教材的章节模式,对原来的学科体系知识进行拆分、解构,基于行动导向体系进行教学内容重构,根据岗位工作任务,我们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每个学习情境中都安排有技能训练项目,针对施工员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无缝对接”。 根据建筑施工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主动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及时补充建筑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我们主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能力培养层次化。我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通过单元教学任务―单项技能训练任务―综合训练任务的学习和训练,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第二个原则是课程教学案例化。我们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真实案例分析,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第三个原则是课程内容任务化。按照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和实际工作任务,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序化,形成一个个的单元学习任务。第四个原则是课程实施项目化。以项目驱动课程,以项目为中心集成教学内容,围绕项目实施课程教学,将知识、技能、素质培养蕴含在项目教学之中。

按照这四个原则,我们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基于施工员、建造师岗位职业标准和真实工作过程,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把整个课程划分为8个学习情境、12个技能训练项目。8个学习情境是地基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模板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和装修工程施工,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2~4个学习任务。12个技能训练项目中,单项技能训练项目8个,综合技能训练项目4个,8个单项技能训练项目与前面的8个模块相融合,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4个综合技能训练项目是砖混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架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剪结构施工综合实训、钢结构施工综合实训。

四、教学方法设计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这是职业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适宜采用的方法。这里的行动,是指职业工作过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我们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虚拟到真实,由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工地,融学习过程于真实工作过程中,进行立体化教学。

1.项目教学法。也叫六步教学法。对于每一个教学单元,我们在实施教学时,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来实施。

2.案例教学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大量的真实工程案例,以著名建筑物、典型高层建筑、城市地标建筑,如世界十大高层建筑、世界最高建筑、中国最高建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奥运场馆,以及黄冈市、武汉市、各省会城市的最高建筑或标志性建筑等真实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开展案例教学。

3.模拟教学法。在校内建筑工程实训中心、虚拟实训室,模拟施工现场氛围、环境、设施条件,模拟真实工作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其间,乐在其中。

4.角色扮演法。对于技能实训项目,我们组织学生到建筑施工现场,按照施工员或质检员的岗位,扮演实际工作角色,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完成实际工作内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

5.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掌握程度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学习或训练小组,分别布置繁简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分层次分组进行教学或实训,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分层次进行考核。

6.现场教学法。对于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以及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我们在黄冈市内,联系一些有代表性的正在施工中的建筑工地,进行现场教学。而且,近几年我院投资了两亿多元建设新校区,我们有时就安排学生在学校的工地上,进行现场教学和施工实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按照或模拟工作过程,体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第一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环境、实训环境的开放,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或校外施工现场工地,开放的场地,模拟仿真或直接利用施工现场的设施条件及氛围环境开展;另一方面是思维的开放与创新,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头脑风暴,学会创新。第二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基于施工员实际工作过程,精心设计各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精心布置单项实训或综合实训项目及训练方法,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第三是教学过程的职业性,突出施工员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一致,学习过程尽可能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

2.构建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是课程方案在职业学习过程中具体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作过程分解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建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等(如下表)。

3.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引入)―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或症结(训练)―提出对策,选择最佳方案(推进)―实施计划,解决问题(实施)―验证方案、改进计划(改进)―能力测试与考核(考核)。以上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整体教学的引入过程、训练过程、实施过程、考核过程。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充分体现教学规律。

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高职教学新理念,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突出施工员职业能力目标,根据职业需要和时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依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选择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具体项目,组织好校内校外的项目实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提高技能,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06-1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第2篇

――Take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library of Hang 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NG Ya-qin SHEN Yin-yue

(Library information center of Hang 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ies are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enter as well as a basement of education. Library can improve its service level from 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skill test based on “college-enterprises community”, and a full information service wit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haracter can be provided after the library exploits the potentialities of the communit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easure will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skill test and make useful to the trai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lent and fin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llege-enterprises community”.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College-enterprises community; Full service; Vocational skill test; Information service

0 引言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中心,担负着高职学生考证考级资料的保存和提供信息咨询的服务的功能。随着工学结合和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发展,新的服务质量要求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1 背景

目前,国内外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的手段和方式;如何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如何扫除在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信息盲区,对考证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等。温树凡(2002)对我国考证信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图书馆对考证信息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的一些途径[1]。覃珍(2011)就高职图书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的现状,对高职图书馆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的收集、管理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9]。彭妍娥(2009)针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内容:考证信息服务,提出了考证信息的收集范围、收集措施,考证信息的管理以及怎样开发利用考证信息[5]。程晓丽(2009)就为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怎样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工作,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施寿林(2011)结合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和影响数字资源建设的因素[11],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方法和策略。安洪杰(2012)提出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知识信息的及时获取提出挑战[7],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当前高职图书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研究存在局限性,还没有提出一个高职图书馆如何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的机制。所以,关于如何运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优势,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如何应对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种类繁多,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的问题;如何构建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多角度、立体化的图书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高职图书馆“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现状

当前高职图书馆在考证考级方面,每年的工作主要是为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需要的考证考级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考证考级”信息服务方式还处于浅层的读者服务形式,对于纸质资源,仍是简单的文献“借还”,对于“考证考级”的数字资源,主要是网络服务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仍充当着“看门人”的角色,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的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但这样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职教育的要求。

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企共同体

目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校企共同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其核心在于:建立一种以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4]。其特征是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这就给原先的各个高职院校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各部门都作了大量改革工作,高职的现代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行动,校企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方能显出成效。在校企共同体机制下,企业人员在学校的时间多了,企业与学校共享的资源多了,学校面对实际情况的机会也多了。虽然高职图书馆在校企共同体中的角色仍是服务提供者,但是当企业学员加入后,服务对象范围扩大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特征也愈发明显,同时改变了图书信息服务对象的许多特征。以下为了区别原来的服务对象――需考证考级的师生,本文将统称考证考级学员。如何提供考证考级学员最需要的服务,是关键任务。图书信息中心必须跟上校企共同体改革的步伐,才能将自身服务水平推上新的水平,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探索之路上走在前列。文献[3]中提到的“友嘉模式”以及“达利现象”、“普达海校中厂”等成功案例,足以说明要实现校企共同体的重要性,同时也启发图书馆与校企共同体充分融合,改变封闭的格局[10],将以前单一的资料借阅行为发展成多方合作,共享共赢、相互协同实现考证考级信息立体化服务链的新模式。

4 职业技能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模式

以 “校企共同体”建设为新契机,开展“考证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校企双赢的过程,将我校图书信息中心与市公共图书馆、杭州经济开发区内企业结成“共同体”,符合其“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所有特征,是“校企共同体”精神的集中体现。

针对“考证考级”,高职馆提供立体化信息服务,是指改变单一被动的资料采集、借阅模式,打破目前的条框,开放图书馆,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吸引企(事)业、行业协会及与考证考级相关的社会多方力量进入校园进行合作,共同开发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种类和内容,变被动为主动推送最新的实用考证考级信息服务。如图1所示:

图1 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

只有与企业联手共建,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内涵才能得以充实。这里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的服务:

1)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图书资料服务。

2)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咨询所需的场地资源服务。

3)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信息支持服务。

4)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服务。

5)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教育培训服务。

一旦高职图书馆的考证考级建设能凸显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为“考证考级”提供上述五方面的服务,将极大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对“考证考级”人员形成从自学、复习、培训、鉴定、获取相应技能的完整信息服务链,也就创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特色信息服务模式――全方位为师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图书信息服务。在图2中,从本体的视角作需求分析[6],构建一个动态的适应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图书资源收集体系,负责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及时收集、,企业将是这一体系的重要信息源;构建一个辅助职业技能培训、及实践操作考试的视频分享的学习环境,可以初步形成一个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解决方案框架。

图2 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的解决方案框架

此框架体现了立体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图书信息服务。其包括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收集,职业技能资料的加工和利用,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培养;职业技能鉴定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提高了考证考级学员对职业技能知识吸收和创新的效率;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拓展考证考级学员职业技能视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为考证考级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服务,注重图书馆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职能提升。实现对教育培训资源的组合利用,以发挥高职馆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信息服务保障作用。通过图书馆对考证考级立体化的服务接口,获得较全面的动态信息,用立体化的服务将相关实体对象联系成信息链上信息的提供者、加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最终让使用图书馆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学员受益。

为了实现上述系统框架,需要采用以下实施途径:为了实现上述系统框架,计划采用以下实施途径:

1)建立校企联合资料库,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图书资料。

(1)在校企共同体环境下,考证考级学员的需求更广了,考证的内容更切合实际了。校企共同体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师生扩充了社会企业的员工。他们更注重上岗培训和上岗资格证书的获得。企业注重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所以企业考核的项目更细,但更契合岗位要求。与企业合办的考证往往更有价值,对获得工作和更高的薪水的帮助更大。目前企业读者的考证考级需求是:特种岗位的专门上岗证书。如电梯维修证书等。这些内容对高职馆来说本来就是藏书的空白,所以在为考证考级准备资料的同时,就是图书资料种类的提升。企业需求的考证考级服务是实用,而学校有时面对社会上比较花哨的证书无法分辨,但企业如没有需求,这些证书的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样的考证资料也就没有必要大量购买。所以,引入企业考证考级的需求,也是对考证考级资源和资源投入的优化。通过图书馆的专业咨询,可以直接向资料的作者询问,获得较权威的解答。以往学生准备考证考级,都会来图书馆找参考书,作练习题。但目前对高职学生来说如想考职业技能考试,如电工证、网页设计师证等上岗证书,这些证书是新推出的,参考书种类相对有限,无法满足考证考级学员的需要。而大量实际考证资料只存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中。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图书信息服务是多角度、立体化的,不仅包括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收集,职业技能资料的加工和利用,还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培养。与企业紧密合作中,这些信息面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容。不光是有形的图书信息,还有无形的师资,职业鉴定的师资可以从企业中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员工那里获得。

(2)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内容经常会有更新,种类也或有增减,跨专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亟需构建一个动态的适应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图书资源体系;原有的图书信息库从内容和数量上都不能赶上市场用人的需求了。但校企合作为此带来了转机:目前,在配合校企共同体建立一套能够涵盖各类电梯型号和品牌,覆盖初级到技师技能等级的电梯行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的过程中,特种设备资料包括操作说明、维修手册,上岗考试内部资料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针对电梯设备维护需要考出上岗证,在学校购入相当的资料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料组建考证资料库,形成了“校企”通力合作办资料库的局面。同样,还有其他专业,如护理专业就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和养老机构参与技能鉴定。

2)向企业培训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场地服务。

(1)建立 “考证考级”人员使用的职业技能学习专区。考证考级需要较多的培训场地,比如授课场地。尤其受训人群不多,但品种繁多的情况,图书馆可以为“考证考级”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讲座,演示的场地,以及学习交流及自学复习场地等,在实施过程中,图书馆可以发挥场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封闭式场地资源开办讲座、辅导等活动。专用的讨论室,无论从场地舒适度、投影设备还是隔音效果方面考虑,供授课或是课后自修、辅导使用,效果会更好。图书馆计划将原有利用率较低的沙龙厅、讨论室和部分自习室向考证考级学员的小群体开放,为企业的上岗证培训创造有利的环境。

(2)高职图书馆的优势在于管理和场地:高职馆从高等学校的文献管理层面对考证考级进行分类管理,比较系统和全面,更加规范,便于读者查询和使用。文献存储也更为安全。而通常在企业中至多只有图书资料室,大多数中小企业就连资料室都没有,所以,校企共同体正好帮助企业填补了企业方的这一空白。

3)利用网络平台,吸引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信息支持服务。

(1)高职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先进的信息设备和技术资源为校企共同体提供考证考级培训信息的宣传、咨询平台:通过校园网络,将关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信息资料、最新的职业技能鉴定动态信息加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异地的企业参与提供校园网上的“考证考级”种类、科目、时间、内容在线咨询服务;通过进行多形式的信息宣传活动,编制《职业技能鉴定信息速递》宣传资料,举办宣传栏、宣传简报等活动,介绍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动态,建立考证信息数据库,使考证考级学员尽快了解获取相关信息。最近的移动图书馆还可以将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报考的相关学习教材、参考复习书和辅导材料等信息资料通过手机APP推送到学员手机上,提高了学员获得考证考级的信息灵活度。

(2)以往学生到图书馆借书找资料,只能得到图书馆馆员的咨询,建立校企共同体后,则能够定期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馆,提供学员更专业更时新的咨询。

4)联合各界共同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服务。

因为高职图书馆可以教育研究单位的身份经常与政府劳动政策制定部门、人力保障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沟通,所以能及时为考证考级学员提供:国家及地方相关管理部门颁发的有关各类证书报考的工作文件、报考条件和要求、规章制度;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等资料,使考证考级学员尽快了解获取职业技能鉴定的最新鉴定标准。

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体系是动态的。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需求,鉴定标准大多来自行业的专业指导,原先考证考级的考试大纲编写大多出自企业调研,行业标准。所以与企业合作,特别是某些专业领域的企业标准往往就是该考证考级的重要出题和评分的依据。

5)充分利用企业人才,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教育培训服务。

这里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包括:对培训教师的选择、安排;培训周期及场地、仪器设备的安排;教材的选择,参考资料的配备、电子资源(专题数据库)的配备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分配等图书信息中心有关业务,还有场地及设备相关维护辅助人员的配备。有合格的培训师资是有效培训的保障,企业的资深员工来学校开展培训授课很受欢迎,但课堂的氛围相当来说,内容要求更系统、理论化,时间安排更严格。而企业人员适合更为宽松的时空环境,图书馆是很好的选择。目前,社会上职业技能鉴定的各类考试中,考证考级学员考前进行短期填鸭式复习,效果不佳。在立体化的考证考级信息服务中可以尝试:考生学员不出校园,就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去图书馆充分查找学习书籍资料及试题进行考前复习准备,甚至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辅导老师信息,这样利于提高后期集中复习的效果。在这一模式中,高职图书馆担负起主动联系各环节的任务,成为信息服务链各环节中的纽带。

此外,为了保障考证考级需求和信息来源的质量,还有做到以下几点:

(1)经常运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企业和学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对图书资源需求情况,以保障需求的实效性。调查对象包括:教师、考生、鉴定中心、职业院校鉴定站、出版社数据库供应商 。

(2)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调查、收集各类“考证考级”信息。建立合作关系,获得稳定的信息源。

(3)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进行完整性、系统性和时效性的收集、加工、分类和利用。对职业技能鉴定图书资源进行比较,整合“考证考级”特藏资源,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资源特色数据库。

(4)充分利用所开设的文献信息培训讲座,有意识地把获取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纳入教学环节,引领大考证考级学员树立主动捕获信息的意识,形成信息链的良性循环。

第3篇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第4篇

学前教育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生产产品的活动

C.商品交换的活动 D.传递知识的活动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在说明

A.天然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B.人工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C.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D.物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3.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

A.经济发展 B.文化水平

C.人口状况 D.政治制度

4.儿童因为情绪紧张或压抑引起厌食,这表明

A.身体发育决定心理发展 B.心理发展影响身体发育

C.身体发育影响心理发展 D.心理发展决定身体发育

5.“成熟势力说”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B.格塞尔

C.华生 D.皮亚杰

6.为学前儿童拟订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7.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是

A.福禄贝尔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洛克

8.影响当前美国开放式教学方式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卢梭

C.夸美纽斯 D.福禄贝尔

9.学前教育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

A.社会需要 B.学科需要

C.教育方针的需要 D.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10.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

A.使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B.使每个人平均发展

C.使每个人得到同样的发展 D.使门门功课得高分

11.下列各项表达中不属于游戏特点的一项是

A.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B.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C.游戏是有一定的模式的 D.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12.《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13.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这是

A.保教结合原则 B.独立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启蒙性原则

14.发展适宜性的含义:一是个体适宜性,一是

A.目标适宜性 B.方法适宜性

C.年龄适宜性 D.课程适宜性

15.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A.蒙台梭利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贝尔 D.陈鹤琴

16.下列各项不属于有规则游戏的是

A.音乐游戏 B.智力游戏

C.表演游戏 D.体育游戏

17.《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的时间是

A.1980年 B.1990年

C.1996年 D.2000年

18.1-2岁的婴儿主要的活动形式是

A.集体性活动 B.个别活动

C.小组活动 D.班级活动

19.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制的

A.义务教育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可有可无阶段 D.福利教育阶段

20.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

A.测验

B.评价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算算术、认字的水平

C.考试

D.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21.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是

A.游戏法 B.移情法

C.故事法 D.讲解示范法

22.中班幼儿思维的特点是

A.感知运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23.在园所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工作中,教师要坚持

A.园所对家长的领导地位 B.园所对家长的主导地位

C.尊重家长,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 D.家长对园所的主导地位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A.多重角色 B.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C.创造性 D.纯真美好

25.教师与幼儿沟通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注意倾听 B.注意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

C.言语专业化 D.言语儿童化

26.我国幼儿园大班一般为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27.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的是

A.陶行知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陈鹤琴

28.关于“提前开始计划”(Head Start Program)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是根据“教育人人平等”的理念进行的 B.是针对环境不利的儿童进行的

C.是一种补偿性教育 D.是在法国进行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29.白板说

30.角色游戏

31.保教结合原则

32.结构游戏

33.核心家庭

34.分离焦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5.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36.简述杜威的儿童观。

37.简述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38.简述讨论法的操作过程。

39.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

40.简述我国农村不发达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形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第5篇

关键词:坚守;选择;体育教学;人文;科学理性;合理性;问责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105-04

本文将以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作为理论依据,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和“外”来简述。从“内”即高教体制内的角度,多为“坚守”;从“外”即体制外的社会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有“选择”的可能。中国现有的体育教育机制与体制具有“坚守”的合法性,但合法性背后的社会功能在下降,导致其“坚守”的合理性不断地受到“外部”质疑。翻阅体育教学论文,多从体制“内”的角度来论述,集中关注于怎样上好课,鲜有人从“外”或者“内外”兼顾的角度来论述。作者以“内”部的洞察力和“外”部的批判力,对现有体育教学机制和体制的“坚守”作“内外”质疑,并探讨“选择”的可能,意向在高等教育控制与学科自治之间进行协调。

英国作为现代体育发源地,其高校并没有设置体育课。而美国高校则具有自,“5,000人以下的高校,70%把体育课作为必修,20,000人以上的高校,要求必修的比例不到30%,10,000人以上的学校,要求选修的比例约占60%。总体上,美国高校有63%开设体育必修课程,31%开设体育选修课程,6%不设置体育课程[1]”。日本曾经有部分高校设置体育理论和实践课,后于1990年取消,韩国于1995年也取消了高校体育课。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校自治与学术自由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条件。目前,中国尚未具备类似的高等教育大环境。不过,全国各级人大与政协都意识到高等教育存在问题,正在不断寻求解决途径。大学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之一,其教育问题不仅关系本民族的发展,还涉及到世界各民族的竞争及人类发展等一系列社会责任。本文站在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立场,担当社会发展的责任,探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坚守”与“选择”,对体育教学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辨析体育教学的走向,以避免过于“坚守”而错过改革时机,也防止过激的“选择”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

1 “坚守”与“选择”的背景

“坚守”是旧大学体制的产物:自建国初期,体育教学体系形成以来,相应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一直是历史轨迹的延续,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主要以军国民体育思想作指导。于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体育教学恢复了以前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体育教学项目开始多样化。踏入21世纪,体育教学项目及其手段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整个发展轨迹来看,其变革动力来源于体系内部,而不是外部社会,具体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有所变化,但仍然是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的延续。

“选择”是源于人文与科学理性下的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在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逐渐成为社会的责任主体。一般来说,大学求发展,就要不断地做出调整,以适应公民社会发展的动力要求。从学校发展的层面来说是高校自治,从具体的个人治学来说是学术自由。而高校教学自治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选择”,也是在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之间寻找空间。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机器的一个“小部件”,自主空间不大,其社会功能性不断下降。从现代大学教育规律看,高等教育是在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的指导之下进行运作,随之,高校教学的自治空间越来越大。在学术自由的背景之下,做学问从追求人类文明的本质规律,远离预定向的工具性。

2 问题的提出

“坚守”是在坚持传统。纵观中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发展,并没有清晰的理论体系作指导,而是一种习惯与经验的延续。高校体育教学到底是延续历史的使命,还是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或者现有的使命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反过来说,如果说确实有意义,其真正的价值如何?到底是“坚守”还是“选择”?

从公平的立场来评判“内”和“外”,是否延续历史轨迹,也就是对“坚守”的质疑。高校体育教学传统曾因60年前的政治需要而生,然而,目前的政治体系是否还需要这一元素?即使“选择”的动力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若外部压力仅停留在表象,内部的张力仍会超过外部的压力,体育教学发展方向依然会趋于“坚守”。反过来,难道从前苏联的轨迹转出,就可以转入到欧美的教学体系?几十年以后,会不会仍然是历史的又一次重演?这些都应谨慎考量。如果这样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中国高校体育教学到底是应该“坚守”还是“选择”,或另有蹊径,值得研究。从理论上判断,体育教学的走向需满足人文与科学下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3 高校体育教学走向的辨析

3.1 体育教学的理论框架

在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之下,以形而上为主,兼顾形而下进行分析。“理性既不仅仅是科学的,也不是靠科学来证立的。有科学理性,也有人文理性[2]”。中国体育教学可以说是计划教育,其教学效果有如计划经济,设计的蓝图是完美的,但是,将其最终效果结合人文和科学理性分析,实际价值则不然。

3.1.1 人文理性下的体育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体育暴力 原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体育中的暴力行为简述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飞速发展,比赛场上愈趋精彩、激烈、富有刺激性,尤其表现在拳击、摔跤、冰球、足球等项目上。在比赛中,观众与场上竞争的对抗双方情感溶于一体,同喜同悲,如痴如醉。为了得失1分,一个成功的战术,一个巧妙的配合,乃至裁判的一次判罚,运动员和观众或欢呼雀跃狂喜至极,或捶胸顿足,扼腕感叹。运动员和观众对比赛的极端投入令人感叹,同时也造成了难以控制和避免的问题――赛场暴力行为的出现。进入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末期后,各个运动项目中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赛场暴力行为。而且暴力行为不断升级,涉及人群逐渐扩大,甚至某些赛场暴力事件的影响力超乎人们想象。英格兰足球流氓暴力行为的影响似乎就远远超过了它所发明的足球运动本身。世界各国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研究赛场暴力这一社会现象。

体育运动中的暴力行为是发生在群体之间的行为。所谓群体是指二人、主要是二人以上成员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一般来说,要构成一个群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频繁的互动,即成员间有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交往;有信息、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有群体规范;有群体意识。运动员群体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群体,运动员群体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包括一名或数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等。运动员群体存在频繁的互动,并伴有思想、信息、感情的交流,队员与教练员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在比赛中他们具有共同认可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即群体规范。他们都关心集体的荣辱兴衰,比赛的胜负结果。裁判员群体是体育运动的执法群体,一般有至少一名主裁判员和几名辅助裁判。裁判之间主要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并以职业道德和竞赛规则作为共同认可的群体规范。观众是体育运动中数量最大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感情和信息交流,与同阵营的运动员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比赛过程中也具有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为本阵营呐喊助威。相对于前两个群体,这种群体规范缺乏强制性。另外,体育运动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群体,即比赛场地和器械。场地和器械虽然构不成群体,但是在暴力事件中,往往成为“受害者”。比如网球比赛中,很多选手在情绪失控时会摔拍子,这也是一种暴力行为,这种行为潜在的对象可能是裁判,可能是对手,也可能是观众,但是直接的受害者却是器械。

2运动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的项目,如橄榄球、足球、拳击等,具有很强的对抗性,运动员的身体接触很多,比赛中敌对性攻击和常规动作缺乏有效的判决尺度,场面异常的火爆,而这种火爆的场面又很容易影响到观众群体。当裁判偏袒、对手动作过于粗野等导火索出现,很容易导致运动员或者观众群体的暴力事件。这是敌对性攻击行为的高发项群。而隔网对抗的项目,如排球、羽毛球、网球等,因为运动员之间没有接触,观众情绪较为稳定,所以敌对性的攻击行为较少。但是这些项目受裁判的执法尺度影响较大,出现针对裁判员的暴力事件较多。由于体育的政治化,人们赋予了体育太多的价值,体育成为维护国家、民族、地区尊严的象征。在和平年代竞技场成为为数不多的满足人们征服欲望的场所。有些人只关心本国、本地区队伍同外国、外地的比赛,例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也说他只关心中国队对外国队的比赛,并且只关心比赛的结果。这类观众对比赛的成绩有很大的期望,如果这些期望落空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进而导致攻击的产生。

3体育运动暴力事件的预防措施

由于体育被赋予太多的经济、政治内容,以至于很多人都将胜负看得很重。实际上体育就是体育,虽然竞争是重要原则,但是要平淡地看待竞争的结果,学习古人“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超然心态。应该强调体育参与过程中的体验,淡化比赛结果,引导队员和观众健康的参与体育比赛。暴力事件的出现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是总是需要特定的事件作为导火索和触发点。因此细化评分规则,严格限制野蛮的故意伤害、严格规定裁判员的执法准则,将冲撞、误判、偏袒等可能触发暴力事件的因素减少到最低。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的重要原则,也是体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我们应该重新塑造体育的友谊功能,使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度的人,通过体育凝聚在一起。大家通过体育这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交流思想、增加友谊、促进和平、共同进步。加强戒备,严禁带易燃易爆物品和能够对运动员及其他观众造成伤害的物品(如石块、棍棒等)入场。加强对运动场馆安全措施的建设,比如隔离带的强度、安全通道的畅通等。另外,对于关键性的、估计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赛事要加强警力。对于暴力行为的主体,应给予严厉处罚,以惩前毖后。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规范体育赛场,也是预防体育运动暴力行为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曲伶俐,景年红.竞技体育暴力行为之法律认知――关于竞技体育暴力行为的调查报告[J].政法论丛,2009(5).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道德;教育

在现行教育的各类学科里面,不仅仅是学生,甚至是老师也往往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德育作用,会把体育课仅仅当成是一门锻炼身体的课程。实际上,体育课有着自身独特性,比如多在室外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之间相互交往比较多、身体接触比较频繁、常遇突出事件等。因此,如果合理引导、正确教学,通过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将能够很好地在体育教学之中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本文就对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和寓德于体的必备条件与依赖的基础是放矢地展开德育工作,寓德于体要以开发本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为基础,必须结合实际。

体育教学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为寓德于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进取心、民族自尊心、竞争拼搏精神、审美观,同时培养了学生活泼、健康、向上、奋进的思想品德。

每项体育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为了使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钻研,把握好教材的优势与特点,对其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认真开展德育工作。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

(一)动态性。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德育教育就是它的动态性。让学生直接参与体育运动,就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动态性。在参加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车辆、天气、场地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心理活动就容易显露出来。所以,更利于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重视并把握这些机会。

(二)直接参与性。体育教学具有直接参与性。它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讲,能让学生亲自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通过独特的教育性,达到教育的目的。长跑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此活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社会性。体育教学具有社会性是针对体育运动而言。参加者在体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一定需要担任某种角色,按照社会道德准则,承担某种责任与义务。所以,体育被人们看作是“社会的缩影”。

(四)身心合一性。身心合一性指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运动心理负荷(如紧张、独断,对器械的畏惧等)和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共同作用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才得以提高。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共同存在。

三、现阶段体育教育中德育的不足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要想真正实现其目标却是任重而道远。目前来看,体育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还需要一些时间的引导和创新。它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较为泛化。近几年的教学大纲中指出,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学生对游戏和体育活动的兴趣,初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其目标混乱、宽泛,很难让人理解、把握和具体操作,它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培养范围,导致道德教育目标虚无。同时,体育教学目标中道德教育目标抽象,教学者无从下手落实。

(二)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道德教育不重要,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更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学校没有制定全面、有效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体系,所以,体育教育的教学指标中没有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师考核指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师德修养,于是,体育教师便忽

视和放松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学生也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只是报一种放松、玩玩的心态。

(三)方法比较简单

传统教育,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方法有榜样法、说服法、奖惩法、评比法等。这几种方法过于陈旧、简单,缺乏创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受到压抑,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就落不到实处。

(四)内容相对空洞

长期以来,学校混淆了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界线,将道德教育与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思想教育是不能替代道德教育的。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体的目标列入体育教学的目标当中,这样的目标得不到落实。

四、强化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的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德育方法,确保德育实效

要想实现寓德于体的全面育人目标,有效开发德育资源,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实现。目前来看,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比较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有游戏比赛法、目标引导法、评价激励法、巧抓时机法、困难训练法、对抗竞赛法等形式。

(二)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现代体育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它追求的是学生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强化体育教师的育人观念,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角色职能。就当从三方面抓起:一是要加强培训。为了适应德育工作的要求,对体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要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积极的道德力量。二是要进行全面辅导。要多渠道、多方位的举办理论讲座、培训和辅导,切实提高教师的体育观念和认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将德育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三要经常性开展交流活动。学校要经常性的开展德育交流活动,公开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掌握一定的德育技巧和德育方法。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德育优势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调动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要优选体育课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调整,选择一些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所需要的、适宜从事终身锻炼的健康技能和知识。

总之,我国的体育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体育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之处,对于学生德育教育也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入手予以强化,所以,应该在以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强化相关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周登离.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陈民利.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6,(1).

[3]于蕴.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