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2 15:51:55

序论:在您撰写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

第1篇

学校在财务以及会计等实际工作当中,针对不同的管理上的特点以及要求,会把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资产和流动资产等,所以对于这些内容,对学校的国有资产就划分为固定资产管理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和流动资产管理等项内容[3]。在管理的模式上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有“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即校长统筹领导,进行集中式的管理,各层的相关领导进行执行,不再设置新的管理机构。这一模式的优点就是命令一致,方便指挥,对问题的反馈也及时;但缺点也很显著,即职能上的分散。再者就是分类的管理模式,也就是以资产的种类归于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实施。优点就是在设备的管理方面,职能有了很好的集中;缺点是领导层过于复杂,命令下达不能统一,矛盾较多,信息反馈也不是很灵敏。还有就是宏观的管理模式,这是以一种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形式存在的管理模式。最为突出的优点是把学校的土地和房产等类的资产实行了统一管理,对掌握资产信息比较方便。缺点就是在管理职能上的力量进行了削弱,精力都放到了供应以及采购上了。

二、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创新

首先,是要在体制上要加以创新。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要创新就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考虑,没有一个好的可以与学校的国有资产相匹配的制度,那么在财务设备的管理的创新上就难以得到制度保障,生命力就会顺势而去。明确其校区定位,把学校与院系间的资产关系理清,构建适合其运行的工作机制,大胆的进行创新与改革,规划要以科学的理念进行深入,实行两级的管理模式。其次,在内控的制度上进行创新。这是对学校国有资产以及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对学校国有资产的相关部门以及使用单位使之和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控制好取得和验收的相关问题,同时在日常的保管以及损毁报废和处置方面也要得到控制。最后,就是要从管理的手段上加以创新。在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上,财务处应当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支撑点,为了使学校的国有资产取得合理、有效的利用,可以在此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网络系统,以此来对国有资产进行网络化的实时管理。本文依据多个学校对国有资产施行的管理制度,对在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创新上做出如下的网络管理系统。在此系统上实行两级的模式进行管理,财务设备为一级,各使用单位为第二级。在财务设备这一级的负责人,有着能够查看和修改以及统计所有的第二级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和购置的信息;而第二级则具有部分的权力,只针对本级单位来进行查看和修改以及统计资产的信息,两级间的通讯要便捷,对资产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要得到保证。在网络管理上对学校的国有资产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及优化其组合,对国有资产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得以实现,从而来达到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从原来的静态管理升至到现在的动态管理,这也是如今学校在管理国有资产上的一个趋势。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精细化管理

国有资产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财产和财产权益,国有资产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基本,也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实现资产增值保值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维持经济稳定的关键成分。

一、目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力度不足

由于企业是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国家和政府将国有资产委托给企业进行管理,以促进其保值增值。由于国家和政府对于资产管理的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或者没有按照规定对其进行经营。按常理企业应该出台有关的政策对于国有资产进行特别的管理,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对于国有资产的数目没有很清楚的明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缺失导致国有资产运营过程中频频丢失,造成账目和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重购轻管”的问题,只是利用大量的资金去采购,承包大量的国有资产,但是对于购置之后如何处理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一切都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造成的,给国有资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2.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资产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资产,另一种是经营性国有资产。而流失的主要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一般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经营者的策略问题造成了管理失误,或者违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条例,人为造成国有资产处于险境中,最终导致国有资产浪费流失。笔者对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有资产流失的数量每年呈上升的趋势,经过推算,每年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数额能够达到五百多亿人民币,平均到每一天都在一亿以上。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国有资产流失,这里面不乏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就是我国的国企管理体制以及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政策问题,内部原因指的是国企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疏漏,导致国有资产人为流失。无论是内部问题还是外部问题,都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资产的流走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和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缺失

作为国有企业,无论是国有资产还是企业自身资产,在使用之前都应该做好预算,这样支出和收入才会形成比例,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但是目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却存在国有资产运用预算不完善的情况,这就导致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依据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导致资产的流失。具体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账目和实际出现不符合的情况,这样就给财产的清算工作带来很大的考验,由于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缺乏对于存量资产信息的全面掌握,也就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导致预算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这就让国有资产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削弱,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通过对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方面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保障政府的双重职能得到分离,将更多的权利交给企业的管理者、其次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利的分离,保障分权机制进入企业。为了保障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控制,第一,政府机构要进行配套改革,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足够的外部环境;第二,企业内部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护,出台足够的资产保障体系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尤其是要针对国有资产浪费的情况出台专门的资产管理制度,并且在资产使用时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有了预算作为后盾,财产使用过程中能够避免很多的风险,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下面就提出一些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发挥国资委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让国资委员会成为了企业资产的出资人,但是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领导部门,因此在国资委改革中应该从现在开始使用委员制,从而正确定位自身的职能。并且国资委根据情况授予国企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由于国有资产数量巨大,国资委不可能对国有资产直接进行管理,国资委担任的角色是本地区内所有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为了不断地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需要将国有资产交给国企进行运营。这样在国资委的统一领导下,国企在使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机会有所谨慎,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逐步形成“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局势。

第3篇

【关键词】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精细化

一、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的含义

国有资产是指由政府部门占有并使用,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并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国有资产是确保政府部门作为行政机关正常运转和所属事业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优化资产配置,实施国有资产精细化是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迫切需要。

二、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和内容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它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体现了服务质量精细化和社会分工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并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简单说精细化管理体现在“精”、“细”、“实”三个方面。“精”:要求关注和精通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利用场地、设备、物资、设施,减少浪费,提高管理效益。“细”: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注重工作的过程和细节。“实”:要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国有资产管理程序多流程长,各部门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流程和细则,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运行成本,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

三、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的工作目标

要求各项工作制定明确的工作目的、内容、完成时间、负责人等,确定明确的目标,对工作任务定量,使责任人正确理解和领会工作,并完成任务。

(二)规范的工作制度

制定工作管理制度和流程图,并确定详细地操作规程,使各项工作有规可循。

(三)确定的工作责任

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员,特别是在流程交接的环节,做到责任到位。

(四)标准的工作管理

各级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和分工,制定职责权限、管理要求,制定验收核查标准。

(五)全程的过程监督

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一)制度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精是管理的关键环节,细是关键环节的主要控制点,这两点都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建立完善国有资产预算采购制度、储存发放制度、调剂和处置制度、维护保养制度等,在现有基础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部门职责、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工作规程,采取先确定过程再确定管理要求的做法,建立起内容全面、程序严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全覆盖”,做到事事有规定、有程序、有人办、有记录,确保工作规范、顺畅、严谨、高效。

(二)政府采购精细化

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过程方法理念体现在政府采购工作过程中,通过严格执行采购制度规定,做好相关记录,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完全在综合管理体系的框架内运行。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要求体现在政府采购工作整个流程中,通过将政府采购工作的职责予以明确界定和划分,分析出关键程序和关键环节,接受财务和监察部门监督,确保这些程序和环节不出问题,努力实现采购工作过程的顺畅、高效、透明、廉洁。

(三)日常管理精细化

规范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使用、报废等各环节,完善出入库登记手续,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坚持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三定”,既定人、定位、定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安全。落实国有资产在各时间段、各环节、各具体岗位的衔接情况和人员责任情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零库存、低消耗、高品质、高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国有资产投入的成本。在国有资产处置环节,建立健全,优先利用多余存量国有资产满足资产增量需求。

(四)维护保养精细化

加强国有资产的维护保修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利用效率。针对国有资产的不同状况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大修有计划,小修有安排,尽可能提高其使用率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五)信息管理精细化

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有效进行资源共享,了解国有资产状况,实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集成,对国有资产纷繁复杂的业务流程及时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实现全过程、全寿命、全方位的有效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确保账、卡、物保持一致,提高财务预算的透明度,实施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六)过程监督精细化

把推行精细管理和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引入过程监督。对精细化管理实施监督评价。对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配置、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均进行监督和考核。

通过构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改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更新管理观念,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精细化的目标,为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建发.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效益最大化的策略思考.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第4篇

【关键词】 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八条提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在管理科学的视域之下,探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期对优化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有所裨益。

一、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指高等学校应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资源配置、程序控制、层级链接、管理标准等等,从而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趋于精细化,以实现其维护、保值、增值诸方面管理目标的一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是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必然要求,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其核心目标是基础管理和细节管理。

二、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陈旧,其资产管理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管理观念淡薄

在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保值、增值均未引起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长期累积形成,属于高校所有,高校有配置、使用、处置权,忽视了高校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性质,忽视了国有资产是高校全面发展的保障,因而铺张浪费、重钱轻物、资产流失等现象相当严重。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等学校属非营利单位,国家要求其办学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高等学校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体现出非经济性、非精细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动机和内生需求,一些高校往往因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了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配置没预算、处置没审批、报废没手续的现象屡屡发生。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规模急剧增大,国有资产来源日趋复杂,价值增加,尤其是那些小而精密,价值又大的现代化设备,管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而一些高等学校由于未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这些设备不仅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效用,甚至连其本身也因保护、管理不到位而损坏、丢失。一些高等学校不注重管理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链接,尤其是学校国有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

(四)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学校资产运作困难等多种原因,对现代信息系统往往不能够做到升级使用,只是满足于简单、粗放地使用现代信息系统的某些程序和功能,而无法通过现代信息系统对学校国有资产实施全面、高效、严密、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三、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提高学校资产的现代化水平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是提升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和能级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化的财务会计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有机联合,是一种更开放、更智能化,能随时感知信息的变化,实时处理,便于进行交互式活动的信息系统。高等学校应改变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不畅,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会计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管理工作决策信息之间缺乏沟通的状况,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会计数据中心,使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实现整合,做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采集、录入、统计等重复工作,使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由单一的管理系统发展成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校园网全程控制,实现决策、归口、使用、财务部门统一使用同一套信息系统,管理属性不同的资产;建立能够及时反映各种资产的增加、变动、处置方面的数据信息库,能够将各种资产落实到具体的使用单位、负责人、存放地点,自动生成符合财务规范的账表,以便于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的实物动态信息管理和分析。

(二)精细化安排制度体系,促进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能够做到有规可循、依规行事、违规受罚,从而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关于制度化的内涵,江畅(2007)曾有过比较准确的表述:“所谓制度化,实质上是把工作目标和管理意图具体化为一套系统的规则程序,并建立使这些规则和程序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相应制约机制,从而使之达到工作目标和实现管理意图。”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代表学校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高校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建立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高校资产从立项、购置、验收、使用、变动转让、报废报损等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负责资产的账、卡管理;负责学校的资产清查和资产评估工作;学校国有资产处置时,办理相关报批手续等等,由此形成一整套精细化安排的制度体系,如资产的购置(包括论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和验收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包括赔偿制度等)、使用和维护制度(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出让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调拨制度、财产出租转让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报废报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管理高等学校国有资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三)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结构优化

优化校产资源的配置,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一个战略重点,因而,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也就必然成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学校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校长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做到理性治校、规范办学,完善预算制度,减少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减少专业、设备以及场地、用房的重复设置和超标准配备等。”按照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规划,有效提升校产资源配置的水平,坚持做到校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结构优化、在更多层次上实现合理归口、在更高效益上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升学校精细化配置资源的主体意识,盘活现有各类校产资源,提高学校生均校产资源价值量,完善校产维修和更新保障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校产资源的使用效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强化设备建设,提升教学实验设备、功能教室、图书馆(室)、体育场(馆)、网络平台等的能级,从而使校产资源的配置不断趋于精细化。

(四)精细化设置控制程序,增强对国有资产的控制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运作过程,因此,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必然要求也应建立在精细化设置的基础之上,以便能够增强学校对校产资源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学校国有资产的控制程序必须能够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不同管理部门和层级的互动链接控制。即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以反映不同管理部门与管理层级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强化交接手续、过程登录、信息采集与账卡对证,从而科学、合理地对学校国有资产实行归口管理与流动保护。二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多向使用控制。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在核定评估的基础上,对经营性固定资产、服务性固定资产等进行分类运营管理,使学校固定资产效用最大化。要依据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的内在联系,对学校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调整和重组,以便能够实现对其专管共用,尤其是要在立足于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重视对无形资产的归口管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保密制度、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分配的办法等等,使学校无形资产得到高效的运营。三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上的整体契合控制。要利用财务核算和定期的资产评估反映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情况,为资产的配置与处置提供准确的信息。要通过预算管理对资产的购置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便杜绝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各种不良现象。

(五)精细化设定管理指标,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还需要通过具体精细的管理指标体系得到定量、准确的反映。高校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资产管理的重点偏重资产安全和资产质量,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应突出以下几点:一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对资本的控制力,即用最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最大量的校内外资本的功能;二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盘活存量资产的结果;三要反映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并从整体上加大其在评价中的权重。应注重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在财务制度上强调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统一,便于统计和账目核对,从效用、使用期限、单位价值等方面来界定固定资产,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另外,尤其要重视把目前出现的各类网络产品中单台件符合要求的仪器及家具类设备计入设备类固定资产,并建账、建卡进行管理,对线材、管网及施工费用部分,计入其他类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高等学校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可操作和具体实施的内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从而使其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设定精细化。高等学校还应依据教育部门规定的生均标准,并充分考虑专业学科特点、员工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等因素,着眼发展,科学地核定教学科研实验及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行政设备等的配置标准,对教学、科研、行政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办法,对超标准占用资产采取有偿使用办法,推动高等学校存量资产跨部门流动,建立资产增减进出机制,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深度思考的地方。只有构建起全面科学的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式的发展体系,保证其高效运作,才能解决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制度、意识、方法、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杨明俊.计算机网络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高师财务管理研究,2007(7).

第5篇

【论文关键词】 国有资产 精细化 管理模式

【论文摘要】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是通过精细化管理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的维护、保值、增值的一种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其基本特点就在于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配置校产资源、设置控制程序、链接管理层级、设定管理指标等。探索、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利于解决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制度、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八条提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在管理科学的视域之下,探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期对优化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有所裨益。 

 

一、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指高等学校应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资源配置、程序控制、层级链接、管理标准等等,从而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趋于精细化,以实现其维护、保值、增值诸方面管理目标的一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是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必然要求,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其核心目标是基础管理和细节管理。 

 

二、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陈旧,其资产管理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管理观念淡薄 

在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保值、增值均未引起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长期累积形成,属于高校所有,高校有配置、使用、处置权,忽视了高校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性质,忽视了国有资产是高校全面发展的保障,因而铺张浪费、重钱轻物、资产流失等现象相当严重。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等学校属非营利单位,国家要求其办学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高等学校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体现出非经济性、非精细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动机和内生需求,一些高校往往因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了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配置没预算、处置没审批、报废没手续的现象屡屡发生。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规模急剧增大,国有资产来源日趋复杂,价值增加,尤其是那些小而精密,价值又大的现代化设备,管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而一些高等学校由于未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这些设备不仅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效用,甚至连其本身也因保护、管理不到位而损坏、丢失。一些高等学校不注重管理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链接,尤其是学校国有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 

(四)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学校资产运作困难等多种原因,对现代信息系统往往不能够做到升级使用,只是满足于简单、粗放地使用现代信息系统的某些程序和功能,而无法通过现代信息系统对学校国有资产实施全面、高效、严密、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三、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提高学校资产的现代化水平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是提升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和能级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化的财务会计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有机联合,是一种更开放、更智能化,能随时感知信息的变化,实时处理,便于进行交互式活动的信息系统。高等学校应改变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不畅,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会计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管理工作决策信息之间缺乏沟通的状况,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会计数据中心,使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实现整合,做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采集、录入、统计等重复工作,使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由单一的管理系统发展成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校园网全程控制,实现决策、归口、使用、财务部门统一使用同一套信息系统,管理属性不同的资产;建立能够及时反映各种资产的增加、变动、处置方面的数据信息库,能够将各种资产落实到具体的使用单位、负责人、存放地点,自动生成符合财务规范的账表,以便于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的实物动态信息管理和分析。 

(二)精细化安排制度体系,促进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能够做到有规可循、依规行事、违规受罚,从而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关于制度化的内涵,江畅(2007)曾有过比较准确的表述:“所谓制度化,实质上是把工作目标和管理意图具体化为一套系统的规则程序,并建立使这些规则和程序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相应制约机制,从而使之达到工作目标和实现管理意图。”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代表学校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高校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建立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高校资产从立项、购置、验收、使用、变动转让、报废报损等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负责资产的账、卡管理;负责学校的资产清查和资产评估工作;学校国有资产处置时,办理相关报批手续等等,由此形成一整套精细化安排的制度体系,如资产的购置(包括论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和验收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包括赔偿制度等)、使用和维护制度(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出让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调拨制度、财产出租转让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报废报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管理高等学校国有资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三)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结构优化 

优化校产资源的配置,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一个战略重点,因而,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也就必然成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学校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校长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做到理性治校、规范办学,完善预算制度,减少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减少专业、设备以及场地、用房的重复设置和超标准配备等。”按照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规划,有效提升校产资源配置的水平,坚持做到校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结构优化、在更多层次上实现合理归口、在更高效益上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升学校精细化配置资源的主体意识,盘活现有各类校产资源,提高学校生均校产资源价值量,完善校产维修和更新保障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校产资源的使用效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强化设备建设,提升教学实验设备、功能教室、图书馆(室)、体育场(馆)、网络平台等的能级,从而使校产资源的配置不断趋于精细化。 

(四)精细化设置控制程序,增强对国有资产的控制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运作过程,因此,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必然要求也应建立在精细化设置的基础之上,以便能够增强学校对校产资源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学校国有资产的控制程序必须能够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不同管理部门和层级的互动链接控制。即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以反映不同管理部门与管理层级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强化交接手续、过程登录、信息采集与账卡对证,从而科学、合理地对学校国有资产实行归口管理与流动保护。二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多向使用控制。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在核定评估的基础上,对经营性固定资产、服务性固定资产等进行分类运营管理,使学校固定资产效用最大化。要依据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的内在联系,对学校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调整和重组,以便能够实现对其专管共用,尤其是要在立足于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重视对无形资产的归口管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保密制度、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分配的办法等等,使学校无形资产得到高效的运营。三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上的整体契合控制。要利用财务核算和定期的资产评估反映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情况,为资产的配置与处置提供准确的信息。要通过预算管理对资产的购置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便杜绝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各种不良现象。 

(五)精细化设定管理指标,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还需要通过具体精细的管理指标体系得到定量、准确的反映。高校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资产管理的重点偏重资产安全和资产质量,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应突出以下几点:一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对资本的控制力,即用最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最大量的校内外资本的功能;二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盘活存量资产的结果;三要反映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并从整体上加大其在评价中的权重。应注重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在财务制度上强调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统一,便于统计和账目核对,从效用、使用期限、单位价值等方面来界定固定资产,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另外,尤其要重视把目前出现的各类网络产品中单台件符合要求的仪器及家具类设备计入设备类固定资产,并建账、建卡进行管理,对线材、管网及施工费用部分,计入其他类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高等学校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可操作和具体实施的内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从而使其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设定精细化。高等学校还应依据教育部门规定的生均标准,并充分考虑专业学科特点、员工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等因素,着眼发展,科学地核定教学科研实验及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行政设备等的配置标准,对教学、科研、行政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办法,对超标准占用资产采取有偿使用办法,推动高等学校存量资产跨部门流动,建立资产增减进出机制,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深度思考的地方。只有构建起全面科学的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式的发展体系,保证其高效运作,才能解决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制度、意识、方法、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杨明俊.计算机网络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高师财务管理研究,2007(7). 

第6篇

摘要:文章对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和内容进行了分析,针对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要求和内容;通过构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改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更新管理观念,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精细化的目标。

关键词:政府部门 国有资产管理 精细化

一、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的含义

国有资产是指由政府部门占有并使用,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并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国有资产是确保政府部门作为行政机关正常运转和所属事业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优化资产配置,实施国有资产精细化是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迫切需要。

二、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和内容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它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体现了服务质量精细化和社会分工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并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简单说精细化管理体现在精、细、实三个方面。精:要求关注和精通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利用场地、设备、物资、设施,减少浪费,提高管理效益。细: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注重工作的过程和细节。实:要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国有资产管理程序多流程长,各部门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流程和细则,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运行成本,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

三、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

1、明确的工作目标。要求各项工作制定明确的工作目的、内容、完成时间、负责人等,确定明确的目标,对工作任务定量,使责任人正确理解和领会工作,并完成任务。

2、规范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管理制度和流程图,并确定详细地操作规程,使各项工作有规可循。

3、确定的工作责任。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员,特别是在流程交接的环节,做到责任到位。

4、标准的工作管理。各级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和分工,制定职责权限、管理要求,制定验收核查标准。

5、全程的过程监督。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制度管理精细化。精细化管理,精是管理的关键环节,细是关键环节的主要控制点,这两点都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建立完善国有资产预算采购制度、储存发放制度、调剂和处置制度、维护保养制度等,在现有基础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部门职责、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工作规程,采取先确定过程再确定管理要求的做法,建立起内容全面、程序严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全覆盖,做到事事有规定、有程序、有人办、有记录,确保工作规范、顺畅、严谨、高效。

2、政府采购精细化。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过程方法理念体现在政府采购工作过程中,通过严格执行采购制度规定,做好相关记录,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完全在综合管理体系的框架内运行。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要求体现在政府采购工作整个流程中,通过将政府采购工作的职责予以明确界定和划分,分析出关键程序和关键环节,接受财务和监察部门监督,确保这些程序和环节不出问题,努力实现采购工作过程的顺畅、高效、透明、廉洁。

3、日常管理精细化。规范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使用、报废等各环节,完善出入库登记手续,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坚持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三定,既定人、定位、定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安全。落实国有资产在各时间段、各环节、各具体岗位的衔接情况和人员责任情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通过零库存、低消耗、高品质、高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国有资产投入的成本。在国有资产处置环节,建立健全,优先利用多余存量国有资产满足资产增量需求。

4、维护保养精细化。加强国有资产的维护保修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利用效率。针对国有资产的不同状况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大修有计划,小修有安排,尽可能提高其使用率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5、信息管理精细化。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有效进行资源共享,了解国有资产状况,实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集成,对国有资产纷繁复杂的业务流程及时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实现全过程、全寿命、全方位的有效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确保账、卡、物保持一致,提高财务预算的透明度,实施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6、过程监督精细化。把推行精细管理和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引入过程监督。对精细化管理实施监督评价。对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配置、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均进行监督和考核。

通过构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改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更新管理观念,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精细化的目标,为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关键词】 国有资产 精细化 管理模式

【论文摘要】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是通过精细化管理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的维护、保值、增值的一种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其基本特点就在于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配置校产资源、设置控制程序、链接管理层级、设定管理指标等。探索、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利于解决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制度、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十八条提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在管理科学的视域之下,探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期对优化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有所裨益。

一、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所谓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指高等学校应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资源配置、程序控制、层级链接、管理标准等等,从而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趋于精细化,以实现其维护、保值、增值诸方面管理目标的一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是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种必然要求,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其核心目标是基础管理和细节管理。

二、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陈旧,其资产管理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实施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管理观念淡薄

在一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保值、增值均未引起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认为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长期累积形成,属于高校所有,高校有配置、使用、处置权,忽视了高校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性质,忽视了国有资产是高校全面发展的保障,因而铺张浪费、重钱轻物、资产流失等现象相当严重。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高等学校属非营利单位,国家要求其办学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高等学校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体现出非经济性、非精细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动机和内生需求,一些高校往往因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了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配置没预算、处置没审批、报废没手续的现象屡屡发生。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规模急剧增大,国有资产来源日趋复杂,价值增加,尤其是那些小而精密,价值又大的现代化设备,管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而一些高等学校由于未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这些设备不仅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效用,甚至连其本身也因保护、管理不到位而损坏、丢失。一些高等学校不注重管理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链接,尤其是学校国有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

(四)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学校资产运作困难等多种原因,对现代信息系统往往不能够做到升级使用,只是满足于简单、粗放地使用现代信息系统的某些程序和功能,而无法通过现代信息系统对学校国有资产实施全面、高效、严密、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三、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精细化运用信息系统,提高学校资产的现代化水平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是提升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和能级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化的财务会计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有机联合,是一种更开放、更智能化,能随时感知信息的变化,实时处理,便于进行交互式活动的信息系统。高等学校应改变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不畅,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会计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管理工作决策信息之间缺乏沟通的状况,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会计数据中心,使国有资产管理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实现整合,做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采集、录入、统计等重复工作,使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由单一的管理系统发展成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校园网全程控制,实现决策、归口、使用、财务部门统一使用同一套信息系统,管理属性不同的资产;建立能够及时反映各种资产的增加、变动、处置方面的数据信息库,能够将各种资产落实到具体的使用单位、负责人、存放地点,自动生成符合财务规范的账表,以便于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的实物动态信息管理和分析。

(二)精细化安排制度体系,促进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能够做到有规可循、依规行事、违规受罚,从而实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关于制度化的内涵,江畅(2007)曾有过比较准确的表述:“所谓制度化,实质上是把工作目标和管理意图具体化为一套系统的规则程序,并建立使这些规则和程序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相应制约机制,从而使之达到工作目标和实现管理意图。”构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代表学校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高校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建立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高校资产从立项、购置、验收、使用、变动转让、报废报损等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负责资产的账、卡管理;负责学校的资产清查和资产评估工作;学校国有资产处置时,办理相关报批手续等等,由此形成一整套精细化安排的制度体系,如资产的购置(包括论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和验收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包括赔偿制度等)、使用和维护制度(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出让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调拨制度、财产出租转让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报废报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等,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管理高等学校国有资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三)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结构优化

优化校产资源的配置,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管理的一个战略重点,因而,精细化配置校产资源,也就必然成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现代学校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校长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做到理性治校、规范办学,完善预算制度,减少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减少专业、设备以及场地、用房的重复设置和超标准配备等。”按照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规划,有效提升校产资源配置的水平,坚持做到校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结构优化、在更多层次上实现合理归口、在更高效益上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升学校精细化配置资源的主体意识,盘活现有各类校产资源,提高学校生均校产资源价值量,完善校产维修和更新保障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校产资源的使用效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强化设备建设,提升教学实验设备、功能教室、图书馆(室)、体育场(馆)、网络平台等的能级,从而使校产资源的配置不断趋于精细化。

(四)精细化设置控制程序,增强对国有资产的控制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运作过程,因此,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必然要求也应建立在精细化设置的基础之上,以便能够增强学校对校产资源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学校国有资产的控制程序必须能够达到如下要求:一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不同管理部门和层级的互动链接控制。即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以反映不同管理部门与管理层级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强化交接手续、过程登录、信息采集与账卡对证,从而科学、合理地对学校国有资产实行归口管理与流动保护。二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多向使用控制。要通过设定严格的控制程序,在核定评估的基础上,对经营性固定资产、服务性固定资产等进行分类运营管理,使学校固定资产效用最大化。要依据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的内在联系,对学校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调整和重组,以便能够实现对其专管共用,尤其是要在立足于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重视对无形资产的归口管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保密制度、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分配的办法等等,使学校无形资产得到高效的运营。三是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国有资产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上的整体契合控制。要利用财务核算和定期的资产评估反映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情况,为资产的配置与处置提供准确的信息。要通过预算管理对资产的购置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便杜绝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各种不良现象。

(五)精细化设定管理指标,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还需要通过具体精细的管理指标体系得到定量、准确的反映。高校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资产管理的重点偏重资产安全和资产质量,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应突出以下几点:一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对资本的控制力,即用最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最大量的校内外资本的功能;二要反映学校不同部门盘活存量资产的结果;三要反映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并从整体上加大其在评价中的权重。应注重完善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在财务制度上强调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统一,便于统计和账目核对,从效用、使用期限、单位价值等方面来界定固定资产,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另外,尤其要重视把目前出现的各类网络产品中单台件符合要求的仪器及家具类设备计入设备类固定资产,并建账、建卡进行管理,对线材、管网及施工费用部分,计入其他类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高等学校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可操作和具体实施的内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从而使其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设定精细化。高等学校还应依据教育部门规定的生均标准,并充分考虑专业学科特点、员工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等因素,着眼发展,科学地核定教学科研实验及行政办公用房、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行政设备等的配置标准,对教学、科研、行政资源实行总量控制办法,对超标准占用资产采取有偿使用办法,推动高等学校存量资产跨部门流动,建立资产增减进出机制,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深度思考的地方。只有构建起全面科学的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式的发展体系,保证其高效运作,才能解决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制度、意识、方法、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系统的精细化运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杨明俊.计算机网络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高师财务管理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