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15:51:54
序论:在您撰写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内部风险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060-04
引言
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商业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 [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银行“惜贷”与“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逐步放弃难以达到预期融资效果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非中介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增大,使得利差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 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融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和左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监管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国际标准逐步形成,银行经营管理将打上监管的烙印。因此,商业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将是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球风险管理与创新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上已逐步趋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场交易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时,技术进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逐步形成。因此,探讨、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为银行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同时,研究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每个角落,从本质上讲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的日益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是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通过经营收入、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来实现。因此,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其偿债资金的获得能力。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须诚信,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勤奋工作。从银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一样,都存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风险策略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重要阶段内容。我们认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工具支持,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实施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度量、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为风险度量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持;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转移、分散等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创新工具支持[3] 。以发展的眼光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循序渐进[2]: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收集与遴选以及设计内部评级系统等;内部评级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PD和LGD模型、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等;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计算法定资本要求、计算经济资本要求、实施组合管理模型、掌握组合分散与相关度概念以及建立资产组合策略;主动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实现风险定价以及综合运用资产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优化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盯价”、夏普比率管理和资产组合优化管理等。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主要特征的。从风险度量上看,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传统定性分析阶段、传统定量阶段和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阶段;从信用风险控制角度看,主要经历了各国监管当局自行规定到国际监管标准实行两个阶段,国际监管标准也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发展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产计算与最低资本要求两个阶段;从风险控制策略看,传统的内部处理(如风险缓解技术的采用与单一核销机制的建立)阶段逐步向现代外部(市场)处理(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工具等)转化,逐步形成资产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为现实;从现代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期限管理实现和信用风险外部转移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交易市场的形成[3]。现代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图1描述。
其中,在资产信用风险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评级模型与动态信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某种资产的当前信用风险,而动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则计算信用风险的变动情况,信用风险可以是违约率也可是评级的结果。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必须考虑两部分内容,一是信用评级,二是超过零风险回报的差价,即市场对于一个特定信用风险的要价。同时,以信用衍生工具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金融创新烙印。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基于信贷资产特征(现金流结构、风险程度、期限等)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产生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额利润掉期产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关联票据(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权等。在信用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应用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资产管理理论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其凸现更多的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方差以及调整组合的流动性成本等参数,进而确定有效组合边界,为调整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二、中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
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宏观层面,银行监管的发展、信用环境以及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环境改善等;在微观层面,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技术、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手段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等。
因此,为了实施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当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机制,实现信息保存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与信用风险组合资产管理模型在内的内部评级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体系;在与监管当局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开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研发等金融创新工作,为创造性地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品工具支持,并积极谋求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步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内部评级法中,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对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资本要求函数。新协议建议银行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采用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还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量风险,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基础。同时,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自行研制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内部评级法区别于基于外部评级的标准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监管标准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标准),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银行风险度量方法。新协议将银行资产划分为公司、、银行同业、零售、项目融资和股权六个类别,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类风险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与风险权数的乘积之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是依据银行而不是外部评级机构对客户资产质量的评级结果,计算风险因素。在初级法中,银行只提供和使用违约概率的自我估计值,而其他风险因素则来源于监管部门的估计值;在高级法中,银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风险要素的自我估计值。相对于以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内部评级法更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估价资本充足性、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部评级法的定位应该是:科学、有效地揭示银行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信用风险定价(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与模型支持,是贷款定价、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中国银行应以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契机,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研究、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资本需求计算和风险定价双重职能。
二是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现代信用风险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改善银行收益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资产持有期限、实现流动性,管理者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要求、监管资本安排调整资产组合。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衍生证券市场也将逐步推进。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需求的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品种,逐步改变传统信贷资产管理模式。
三是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的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风险收益及其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选择与调整,实现组合的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取分散化收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交易监督,在授信环节强化行业、产业链、区域与品种的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回收等风险控制与管理环节工作调整存量,实行资产组合管理,为进一步实现现代信用风险组合的资产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结束语
在银行业面临激烈竞争、银行监管逐步强化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必须逐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促进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商业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模型化、风险控制策略中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以及经营管理中采用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思想、理论方法为主要特征。而中国银行业由于历史原因使得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目前看,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在战略层次上,确定风险战略、风险偏好与风险回报水平;从决策层次上,优化风险管理的决策程序;从具体分析技术上,建立和完善风险评级与风险定价的技术模型体系;从实施策略的工具选择层次上,加强信用衍生工具的创新研究;从管理方法上,逐步确立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等。
参考文献:
[1]Jon Danielsson.Incentives for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2.Vol.26:1407-1425.
[2]John B.Caouette.Edward I.Altman.Paul Narayanon.Manageing Credit Risk: the Nest Great Financial Chanlenge[M].John Wiley &Sons.1998.
[3]Dimitris N.Chorafas.Credit Drivatives&the Management of Risk:Including Models for Credit Risk[M].Prentice Hall,1999.
[4]Berkowitz.Jeremy.How Accurate Are Value-at-Risk Models at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e.2002.Vol.57 (3):1093-1111.
[5]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Credit Risk Modeling:Cu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1999.省略/press/ index.htm.
[6]Kildegaard.Arne.Banks,Systematic Risk,and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2.Vol.47 Issue 4.p345-359.
Thinking Abou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Banks’ Moder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N Ying-hui1,2
(1.China Construction Bank,Beijing 100032,China;2.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0054,China)
关键词: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内部风险评级
引言
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商业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 [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银行“惜贷”与“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逐步放弃难以达到预期融资效果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非中介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增大,使得利差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 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融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和左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监管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国际标准逐步形成,银行经营管理将打上监管的烙印。因此,商业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将是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球风险管理与创新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上已逐步趋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场交易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时,技术进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逐步形成。因此,探讨、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为银行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同时,研究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每个角落,从本质上讲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的日益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是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通过经营收入、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来实现。因此,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其偿债资金的获得能力。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须诚信,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勤奋工作。从银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一样,都存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风险策略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重要阶段内容。我们认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工具支持,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实施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度量、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为风险度量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持;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转移、分散等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创新工具支持[3] 。以发展的眼光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循序渐进[2]: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收集与遴选以及设计内部评级系统等;内部评级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PD和LGD模型、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等;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计算法定资本要求、计算经济资本要求、实施组合管理模型、掌握组合分散与相关度概念以及建立资产组合策略;主动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实现风险定价以及综合运用资产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优化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盯价”、夏普比率管理和资产组合优化管理等。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主要特征的。从风险度量上看,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传统定性分析阶段、传统定量阶段和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阶段;从信用风险控制角度看,主要经历了各国监管当局自行规定到国际监管标准实行两个阶段,国际监管标准也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发展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产计算与最低资本要求两个阶段;从风险控制策略看,传统的内部处理(如风险缓解技术的采用与单一核销机制的建立)阶段逐步向现代外部(市场)处理(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工具等)转化,逐步形成资产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为现实;从现代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期限管理实现和信用风险外部转移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交易市场的形成[3]。现代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图1描述。
其中,在资产信用风险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评级模型与动态信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某种资产的当前信用风险,而动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则计算信用风险的变动情况,信用风险可以是违约率也可是评级的结果。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必须考虑两部分内容,一是信用评级,二是超过零风险回报的差价,即市场对于一个特定信用风险的要价。同时,以信用衍生工具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金融创新烙印。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基于信贷资产特征(现金流结构、风险程度、期限等)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产生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额利润掉期产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关联票据(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权等。在信用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应用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资产管理理论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其凸现更多的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方差以及调整组合的流动性成本等参数,进而确定有效组合边界,为调整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转贴于 二、中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
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宏观层面,银行监管的发展、信用环境以及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环境改善等;在微观层面,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技术、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手段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等。
因此,为了实施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当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机制,实现信息保存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与信用风险组合资产管理模型在内的内部评级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体系;在与监管当局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开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研发等金融创新工作,为创造性地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品工具支持,并积极谋求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步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内部评级法中,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对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资本要求函数。新协议建议银行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采用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还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量风险,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基础。同时,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自行研制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内部评级法区别于基于外部评级的标准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监管标准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标准),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银行风险度量方法。新协议将银行资产划分为公司、主权、银行同业、零售、项目融资和股权六个类别,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类风险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与风险权数的乘积之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是依据银行而不是外部评级机构对客户资产质量的评级结果,计算风险因素。在初级法中,银行只提供和使用违约概率的自我估计值,而其他风险因素则来源于监管部门的估计值;在高级法中,银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风险要素的自我估计值。相对于以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内部评级法更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估价资本充足性、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部评级法的定位应该是:科学、有效地揭示银行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信用风险定价(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与模型支持,是贷款定价、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中国银行应以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契机,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研究、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资本需求计算和风险定价双重职能。
二是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现代信用风险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改善银行收益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资产持有期限、实现流动性,管理者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要求、监管资本安排调整资产组合。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衍生证券市场也将逐步推进。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需求的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品种,逐步改变传统信贷资产管理模式。
三是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的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风险收益及其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选择与调整,实现组合的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取分散化收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交易监督,在授信环节强化行业、产业链、区域与品种的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回收等风险控制与管理环节工作调整存量,实行资产组合管理,为进一步实现现代信用风险组合的资产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一、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由于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自主,但由于多年来的管制,其贷款定价能力较差,容易盲目定价,增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贷款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窄,银行利润下降,不得不拓展新领域,增加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贷款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间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加剧,商业银行产生逆向选择行为,增加道德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改进
1.模型选择
本文运用RAROC模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实证研究。RAROC模型是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衡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模型明确了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重大影响,强调以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来判断经营管理效率,已成为当今银行业用于绩效评价、资本配置和贷款风险定价的核心技术手段。[1]其计算公式如下:
RAROC=(净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净收益-风险敞口*不良资产率*违约损失率)/经济资本
当RAROC值越大,说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越低,收益率越高;反之亦然。
(1)净收益的测量。选取指标为净利润,根据年报中财务报表所列的收入、成本及利润进行计算。
(2)预期损失的测量。由于信用风险主要为信贷风险,本文研究数据均用信贷风险数据为指标。风险敞口指标为信贷风险敞口,不良资产率指标为不良贷款率,违约损失率为贷款违约处置不良资产后的损失比率。
(3)经济资本的测量。经济资本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内,商业银行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本文选取指标为信用风险加权金额。
2.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已上市的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商业银行各年年报。由于部分银行数据搜集不全,则将其从样本中剔除。将数据进行处理,计算RAROC值,数据依次从2010-2013年,结果如下:
农业银行:0.215969,0.191375,0.135156,0.124066;
工商银行:0.275836,0.285988,0.251593,0.231782;
中国银行:0.143051,0.162317,0.145473,0.124659;
民生银行:0.128504,0.105838,0.095464,0.088001;
南京银行:0.036363,0.050407,0.039774,0.040522;
宁波银行:0.142506,0.15695,0.144817,0.1337;
光大银行:0.077787,0.073622,0.070422,0.063838;
上海银行:0.147901,0.139808,0.123703,0.103723
3.结果分析
(1)不良贷款增加,贷款质量下降。通过对以上八家商业银行2010年―2013年数据分析,发现除农业银行和上海银行外,其它银行在2013年前不良贷款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却在2013年上升。如中国银行2010-2013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7%、1.17%、1.13%、1.16%,工商银行2010-2013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8%、0.94%、0.85%、0.94%。这说明2013年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对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有所影响,使得不良贷款普遍增加,贷款质量下降。
(2)信贷风险加大。从以上RAROC数值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民生银行和上海银行的RAROC数值逐年上升,其余六家RAROC数值在逐年上升的基础上,在2013年有所下降或者上升减缓。这说明2013年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使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所增加,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降低。
4.改进建议
本文基于RAROC模型,选取已上市的部分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在近年来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2013年7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完全放开,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贷款质量下降。因此,面对金融市场改革,商业银行应对现有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以确保其稳定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定价系统
作者简介:王玉芝(1964-),女,河南平顶山人,经济师。
中图分类号:F830.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47-03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般由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组成。
(一)董事会
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大银行的董事会已纷纷将风险管理纳入发展战略计划,并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到了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由银行内部和外部的经济金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两名以上的银行决策层成员。风险管理委员会独立于日常业务管理,而且要有充分的制度保障确保其管理活动免受来自业务部门管理层的干扰。风险管理委员会一般负责制定并适时修改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以指导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和所有员工的行为。作为全行系统风险的管理者和责任承担者,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对那些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比如限额、风险资本衡量方法等),对内部评估不易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
(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的风险管理概率,集中管理全行信用风险和交易性市场风险,统一指导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对各类业务的规章制度进行归口管理,对各类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负责客户风险评级体系、市场风险管理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秘书工作。
(四)稽核委员会
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和规章得到执行。内部稽核人员应当定期稽核、测试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稽核委员会报告。同时,稽核委员会向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报告,以便执行委员会及时采取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为了确保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内部稽核人员一般在金融产品和金融工程的创新时就开始介入。外部稽核人员主要是定期复查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完整性、独立性,评价风险政策和程序的合规情况,并及时向稽核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报告。
(五)风险经理
风险经理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一线人员,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发挥纽带作用。其职责是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政策,并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日常报告,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保持联系。尽管风险经理负责本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但部门最终的风险责任由部门主管承担,并在维护银行风险管理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如下特点:
(一)风险管理流程不全,风险辨别能力偏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贷前客户风险评级方面与国际大型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具有不同风险特性的企业未设计特定的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指标预警功能不强,导致了较大误差。尽职调查、贷后检查和报告路线等流程多被忽视。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运作效率偏低
各部门职责边界不清,有些风险点未纳入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有些风险则多个部门共管,造成了决策效率低下。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不强,容易受到业务部门的压力,不能独立发表意见。
(三)贷款操作集中于抵押贷款
外资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在所有的贷款中占比很低,而且风险管理水平越高的银行,其抵押、担保贷款比例越小。只要能精确、科学地把握客户的偿债能力和相应风险,然后根据其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额度,就可防范风险。抵押贷款操作流程复杂且成本较高,只有对客户风险缺乏认识的银行才倚重这一方式。
(四)风险管理水平和方式不能有效支持贷款定价
目前,多数中资银行的贷款价格大多根据与客户关系而定,没有实现风险定价。同时,相对于承受的风险而言,定价较低。
(五)风险管理上的粗放模式导致信贷管理的成本和效率大打折扣
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和资产组合的潜在损失相比不一致。由于缺乏支持搜索和精确定位风险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技术平台,因而不能根据风险源来确定风险管理的重心,在信贷管理上以面代点,成本高。并且,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新增不良率时有反弹。
三、如何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式
(一)在内控制度的建设中应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要求
1.在授权批准控制中突出对外签约和使用资金两大环节。对外签约是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对外签约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该项业务的风险程度,而资金付出事项中有很大一部分,如预付定金、预付贷款、交纳信用证开立保证金等业务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原则。其中,风险较大的签约或付款必须经过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层批准。
2.在职务分离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目前,许多银行存在着某项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由某一些业务人包办的现象,这就使本来属于银行财富的客户和订单大量被个人所拥有,一旦这些业务人员恶性跳槽,不仅可能使银行的订单和客户流失,而且会严重影响由其经办但尚未了结交易的正常进行,从而给银行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针对这一情况,银行应高度重视发挥信用管理部门在职务分离控制中的制约作用。其要点包括:业务部门或人员所涉及的客户应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未经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审查确认,业务部门不得对外签约。
3.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业务处理程序因企业而异,但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以下几个环节应作为业务处理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加以规定: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资信情况及与客户相关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交易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财会部门对交易事项的成本进行核算;信用管理部门对企业拟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确认;高风险的交易事项、重大风险事项的处理方案应经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审查批准;信用证项下的交易,应由业务、财务、信用管理部门对国外来证加以审查;由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信用管理部门对应收账款采用恰当的方式追讨。
4.在管理制度控制中充实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应在机构管理制度体系中充实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容,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分析制度;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制度;风险交易决策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信用贷款方式管理制度;限额管理制度;不良贷款管理制度等等。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评级和风险定价系统的步伐
1.建立和完善客户价值指标(Customer Value Index) 。客户价值指标用来测定每一个客户的资本使用回报率,在业务层面和风险管理层面管理客户的价值贡献。具体而言,客户价值指标由客户对银行利润贡献和相应的资本金占有成本两部分组成。客户账户贡献要全面衡量账户收入和费用,其中账户收入由流动性准备收入(贷款承诺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等构成;费用主要是资金成本、法定准备金成本、损失准备和账户管理费用。
2.提升风险度量技术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客户违约风险和风险敞口(贷款余额和授信额度)来评定贷款的质量。以此来了解每个客户风险评级的平均余额、客户风险评级的变化、审批额度的实际使用情况等指标。
(三)加大内部对信用风险责任考核的力度
1.有效设定和合理分布信用风险的防范责任机构。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营销人员、财会人员等相关的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来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2.合理确定对业务部门或业务人员的考核指标,如逾期贷款控制比例等。
3.在债项管理中引进利率杠杆。在考核业务部门或人员的经济指标时,对规定的信用期限内的贷款占用,可不计息或实行优惠利率;逾期时间越长,利率越高。
4.试行内部信用风险准备金制度。对信用风险承担者收入中超过机构人均平均收入(亦可另行确定一个适当的基数)以上的部分,按超率累进的办法,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其所有权不变。在银行规定的一定期限内(如3 年或5 年),如发生属于个人责任造成的坏账净损失,则以风险准备金抵补;如未发生损失,期满后,将风险准备金退还个人,并按银行同期同档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四)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通过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宜采用从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层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由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程序。另外,还要健全和完善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的集中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较好地把握与管理银行风险。
参考文献:
[1] 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关键词】信用风险;KMV模型;经营管理模式
1.引言
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给世界的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让人们渐渐从中思考得出教训,那就是高速发展的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人们从中尝到甜头的同时也在面临着风险,那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就是后金融危机的人们应该关心的。
2.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1972年布莱克(Black)和斯科尔斯(Scholes)关于期权定价理论的研究为KMV模型的建立创造了理论基础。默顿提出了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风险贷款和证券估价的思想,这就提供了一种可以用于衡量公司违约风险的实用高效的分析方法。随着默顿理论向各个方面的扩展,开始有学者尝试在信用风险度量领域应用默顿的结构化模型,KMV模型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2000年,Seane.Keenan,RogerM.stein和Jorge R.Sobehart首次公布了一套技术方法,用以验证KMV模型有效性,证明了KMV模型是具有最高的风险预测准确性的方法。2002年,Matthew Kurbat和Irina Korablev对KMV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使用水平确认和校准方法进行验证,证实KMV模型的预测结果EDF值是呈偏态分布的,而样本规模情况,样本公司资产相关性的大小和自身的偏态分布对EDF的预测结果有很大影响。2007年,Dwyer和woo运用KMV模型对210家公开交易的房地产信托和抵押贷款机构进行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机构在未来的违约概率超过了10%,由此表明KMV模型能够有效甄别出有问题的次级贷款机构。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结果显示KMV模型是有效的信用风险量化技术
2.2 国内研究现状
2003年,薛峰、关伟和乔卓将KMV与标普公司对安然的信用评级相比较,指出可以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情况建立起KMV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和历史违约数据库。2004年杨星、张义强以KMV模型为基础,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情况。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与其预期违约率EDF显著负相关,并且EDF值与其信用水平实际变化相吻合,能够为公司未来的信用前景提供预警信号。2005年,郑茂将样本进行分类,探讨了KMV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对于业绩好的公司,EDF值虽然偏低,但能够正确反映出其信用状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的资产价值被假设围绕企业资产的预期值呈正态分布,导致上市公司的股权市值和公司资产市值在计算中存在着高估的情况。2008年,谢邦昌运用KMV模型20家深交所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进行度量。结果表明KMV模型可以较为有效地甄别出不同行业的信用风险,可以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中做出有效的评估分析。
我国学者对KMV模型的另一类研究思路是对KMV模型进行修正改进,使用国内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来检验模型在我国是否具备适用性。2005年以来,国内对于KMV模型的研究重心大多集中在对模型的修正上,这种修正主要围绕在预期公司资产价值、违约点的设定和公司股权波动率三个参数上面,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获得不同的预测效果。李任和朱卫兵在2009年指出应该在行业上加以区分,根据不同行业具有差异化的参数设置,建立起符合该行业特征的行业KMV模型。2010年,唐振鹏在基于EGARCH一M波动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所选择的上市公司三年间每半年的EDF,基于EGARCH一M波动模型的KMV模型所得的结果,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信用风险的识别。
3.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成因及其影响
公司的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时、足额地偿还债务而发生违约,从而导致债权人经济受到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公司受到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影响。当经济处于上升时期,企业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违约的可能性较低,风险比较小。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公司受大环境的影响导致经营情况恶化,信用状况较差,风险较大。
另一方面,受到公司自身经营状况及特殊事件的影响。当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或者发生影响企业盈利的特殊事件时,都会使企业面临债务危机从而导致违约。
信用风险造成了银行产生大量的呆账、坏账,容易引起银行的周转不灵,使银行蒙受损失,更有甚者,造成银行的破产。
4.实证分析
4.1 KMV模型的说明
KMV模型是由KMV公司开发出来的计算预期违约率的方法,模型以经典的默顿结构化模型为理论依托,融合了Black--Scholes的标准欧式期权定价方法和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来进行计算。KMV公司利用长期历史违约数据库,建立了企业违约距离和经验违约率EDF之间的函数关系,被广泛应用于对能够得到市场价格信息的上市公司进行评级。
4.2 样本的选取
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选42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其中21家为ST类公司,21家为非ST类公司。
4.3 参数设定
(l)假设债务到期期限T=l,计算一年期的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无风险利率采用人民银行2009年公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r=2.25%.
(2)根据KMV模型的设定,我们将违约点定位为:DP二短期负债+l/2长期负债。
4.6 实证检验结果及结论
在理论上,违约距离应该是度量公司违约可能性较好的指标。违约距离值越大,公司违约的可能性越低,信用状况越好,反之,公司的信用风险越大。大部分ST类公司的违约距离比较小,而非ST类公司的违约距离比较大,计算其平均违约距离,ST类公司为9.52,非ST类公司为10.20,二者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由于违约距离越小,公司产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越高,实际上,ST类公司由于业绩下滑,有可能出现拖欠账款、资不抵债等情况而产生信用风险。因此,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的违约距离能够提示出ST类公司的信用能力较低,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这个结果与公司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5.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拥有一套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对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但仅依靠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是不可能完全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信用风险的。商业银行本身在制度等方面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也会制约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方面的管理。因此商业银行自身还需要在培育信用风险文化、完善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以及健全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等方面做出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信用文化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信用风险意识,树立涉及到各部门、各项业务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从而拓展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只有全体人员树立信用风险文化意识,以风险管理为最高准则,商业银行才能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2)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普遍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法,初步建立了内部评级体系。但与国际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以及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完善,实现与国际银行的接轨。
(3)内部控制是银行风险控制和量化管理的基础。一个规范有效的信用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以及监督管理五个相互关联的因素。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五个方面都不是很完善,需要建立一个全面性、可操作性、权威性和监督独立性的内部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KMV.KMV and CreditMetrics.San Francisco,KMV Corporation,1977.
[2]Merton R.C.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Journal of Finance,1974.
[3]安东尼.桑得斯著.刘宇飞译.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于研.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张亦春,郑振龙.金融市场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杨星,张义强.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实证研究——EDF模型在信用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4(1).
[7]都红雯,杨威.我国对KMV模型实证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4(l).
【关键词】信用风险 金融融资系统 供应链融资 管理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也在日益的发展,并且成为了市场上的主导,但是中小企业的实力目前状况来说还比较弱,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商业银行提出了供应链这一创新的新型融资服务,这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上升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将单一的中小企业变为整体企业的授信体。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来说明供应链融资对金融融资的作用与风险,丛而改善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研究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前中小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率,从而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融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发现53.8%的企业选择资金投资不足成为企业最不利的问题所在[1]。融资困难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目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主要从供求关系来进行研究,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供求关系不对称从而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大银行对企业来说有很多的选择,但是相对于中小企业范围就更广。中小金融机构又因自身的劣势从而难以满足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2]。第二方面主要从信用担保、资信评估来进行研究,信用担保提高了中小企业边际信用度,增强了中小企业融资讨价还价的资本,减少了企业间的地位差距。但是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市场信用还不算完善。信用担保对企业的帮助比较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金融融资系统将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第三方面主要从信用体系上来分析,我国当前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信用意识太过于薄弱,从而引起中小企业受到金融融资的排挤,中小企业要受到金融融资系统的支持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这样引起的后果就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难以得到解决。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系统中的管理中的问题,结合上述的问题,使供应链金融为中国小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从而使中小企业受到限制,缓解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这样就会刺激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效的缓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局势,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目前为止国内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还做得不全面。
二、供应链融资的定义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来理解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的管理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了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融资是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求得发展,外资提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样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关系,从而供应链融资的作用由自身发展改变为连接作用,进行组织之间的合作。供应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资金瓶颈,还可降低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2]。
三、供应链在信用上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在企业中达成默契中所形成的,而契约关系是引起风险性的前提,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系统中普遍存在,供应链金融融资系统是在供应链中建立的,所以信用的要求是属于双方的,但是如果一方发生信用风险就会造成整个供应商的影响。主要分为主观信用风险,中小企业推迟还款或者拒绝还款,从而达到骗取贷款和其他利益的风险。由于企业不良的诚信造成名誉的损坏,道德的沦丧。还有就是客观性的风险,如政治动荡、自然灾害、企业内部原因造成经营不合理化,而没正常履行承诺的风险,主要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上的风险[3]。
四、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系统供应链中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对象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供应链整体,将这些整体进行统一管理,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参与者十分多、信贷担保样式多元化、资金流动难以掌控、所以说供应链面临的风险比较复杂化,控制风险也比较难,每个企业都有可能面临着信用风险,这就需要一个供应链对整体的管理模式,从而减少风险性。
(一)对企业担保物权的管理
担保物权是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获得供应链金融服务和融资系统,从而获得银行的贷款,但是要向银行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担保物,如房子、车子等。这样担保物与融资系统建立了桥梁作用,企业会通过担保物来通过银行的授信。从中获得贷款,对于银行来说无疑是减少风险的一大保障,如果企业发生信用风险,银行可以通过担保物权的变现而弥补因为企业违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4]。由于现在供应链的多样化,从而使得银行对担保物的安全性和变化性难以做出精确的判断,为了使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管理中更完善,银行一定要做到对于企业的担保物管理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确保担保物的知识产权的清晰、经济价值稳定可靠、变现灵活。从而确保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风险担保。这为维持金融系统中供应链的管理提供了可靠性的保障。
(二)对供应链企业核心的管理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运行的主要动力,银行对中小企业开展授信时必须要对核心企业进行综合性的调查,核心企业的信用度对于供应链金融系统的管理有直接性的关系,也是致命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在供应过程中其他企业违约,就会导致供应链的影响,银行这时可以利用核心企业来维持生产经营,这样就不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失败。但是一旦供应链与核心企业出现违约风险,将会对整个供应商产生影响,会导致银行和中心企业的金融关系破裂还会产生对供应链的所有企业的授信与信贷产生威胁。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对该企业经营绩效、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做出细致的考察。其次要供应链中上下游的企业迅速的做出控制与分析评估能力。做到对供应商的细致掌握,确保企业信誉合格,防止对核心企业和供应链的过高授信,最后要对核心企业与银行的合作进行维护与考察,使企业与银行共同的管理供应链中金融系统的风险和控制。
(三)对供应链参与企业的管理
虽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也是整体的组成部分,重要的核心企业虽然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中小企业的连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核心企业离不开其他中小企业的经营业务对接,只有这样才可实现供应链的运转。将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进行一个整体式管理,大企业帮助小企业,小企业辅助大企业在银行的连接作用,银行起到带动运行的作用,中心企业起到聚集资产作用,而中小企业就是众多资产的组成部分,所以三者是互相连接的。核心企业信用风险会对供应链金融产生致命的关键,其他参与企业对供应链的金融企业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核心企业违约那么供应链就无法进行,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经营。
五、总结
对于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系统中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合理的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得到新的发展,减小了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差距,做好对应连其他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是预防和避免供应链金融系统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做好供应链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经营绩效的考核,确保企业组成信誉的高效性。科学合理的做好对企业的信誉评估作用,共同构建供应链中的信誉度,从而更好地为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做好保障。对企业参与担保物的经济进行严格的评估,从而确保银行在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保证经济价值的稳定性,从而避免银行因信誉所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商业服务的能力。信用风险在金融融资系统的有效管理中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提高商业银行的收益,从而为物流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实惠,最终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黄贤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再思考——基于中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13(01).
[2]毕晓韵,彭芳春.金融危机下供应链金融融资问题与机制创新[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03).
关键词:信用 风险 管理与控制
信用的内涵是指一种建立在以授信人(债权人)对受信人(债务人)在特定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基础上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债务人无须付现即可取得商品、服务或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和风险可以说是伴生的。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不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法律不健全,公司面临由客户带来的信用风险在环环相扣的债务链作用下,信用危机达到空前的程度,恶化了整个信用环境。
近20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其超越公司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体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和利益,其四项基本的职能是客户资信信息的开发与管理;信用政策制订及信用额度审核;应收账款监控;拖欠账款的催收。中国企业完全以借鉴他们的办法,依托企业内部建立的信用部对风险控制进行全程跟进。
信用目标、政策与流程确立
这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的预期销售目标、 市场开发计划、资金结构、利润率分析、客户类型与质量、组织机构、信用管理水平与相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
客户管理
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信用部门进行客户信息的全面调查。主要的途径有:通过客户信用申请表直接向客户调查,包含公司的基本资料、财务报表、信用资料等;通过公开的信息渠道和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调查,如从信用评估机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客户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或债权单位、相关的工商税务财政部门获得的有效信息。
企业在搜集信用资料后,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是通过“五C”系统来进行,即:品质,指债务到期,客户愿意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能力,指客户的短期偿债能力;资本,指客户的净资产,即长期偿债能力;抵押品,指客户为获取信用可能提供担保的资产,是企业提供信用的安全保障;环境,指外部环境对客户履行债务而造成的影响。然后对客户可能的拒付风险进行定量化分析,进一步确认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设定不同信用状况下客户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的分布值,给出相应的风险系数,计算累计风险系数,用“四象限法”(见图1),确定是否向该客户提供信用及不同的授信额度和信用条件。
应收帐款管理
应收帐款管理作为信用风险的过程管理,就是在发生商业信用后,在接受既定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阻止或抑制不利因素的发展,使信用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企业不仅要从签约之前开始关注客户,而且要在应收帐款存在伊始使客户一直处在受控状态,监控每个客户的应收帐款情况与支付进度,对不同时间段内的预期帐款采用不同对策,以提高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水平,而不是在收款到期日才开始行动。
过程控制采取严格的帐龄管理,首先可以了解每个客户的付款与拖欠的情况,比如有多少数量客户在信用期限内支付、有多少数量客户在信用到期后支付、不同时间支付的不同金额、企业对该客户的收帐水平的了解,以此制定财务部和销售部针对不同客户的信用政策和收帐政策;其次帐龄分析还能够提供全体客户的付款与拖欠的总体情况,比如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支付、有多少客户在信用逾期后支付、有多少帐变成了呆帐、死帐,以此对公司的整体客户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第三,通过帐龄记录与分析,有效地实施对应收款的分类管理和催收,将全部拖欠的清单,按照金额大小和欠款时间的长短进行排序,依次制定催讨计划,借以衡量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工作业绩。
然后按照帐龄分析的结果实行全程跟踪管理RPM。本着排除客户所有拒付理由的原则,在发货时,填写信用额度给客户,并说明付款时间,请确认;货到买方之日,查询货是否已到,收到则填写发货确认书;让买方对收到的货物进行质量等确认,并进行逐项核实;分别在30天、60天、90天、120天按时与客户沟通,说明该付数量及相关信用政策;提醒客户付款到期日期,发出付款通知书;在到期之日,发出正式付款通知;如果逾期未付,发出催款通知,及时追缴。
欠款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