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10:17:58
序论:在您撰写自主生命科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小学生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感受、欣赏、评价的学习体验中感悟文本,品味语言,习得方法,自能读书。
一、预习检测,明确目标落实“基于生命,顺应生命,成就生命”生命课堂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本着尊重学生认知,从学生预学开始,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自主预习新知。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预学内容检测,准确把握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兴趣取向、学习态度等,及时调整教师预设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再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主要是体现学生预学在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课前预习。在课前有目的地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2.预学检测。课中,结合本课预设的学习目标有选择检测,了解学情。
3.明确目标。依学情适当调整学习目标。
二、巧设情境,自主学习
在预学检测的基础上,梳理提炼出本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巧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通过朗读、默读,批划思考标注,引导学生自主解疑。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体现个体先学,自主生疑,合作答疑,发挥兵教兵的作用。
1.提出自主学习要求。依据年段不同可酌情运用大屏幕展示自主学习要求,引导学生明确学什么,采用什么方式,怎么学。这同时也是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的学生说,语文课本来还是喜欢上的,许多课文在老师没有分析前自己读了读,感觉挺好,可是老师一讲析,什么划分段落,什么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分析这个,讲解讲解那个,语文课就越听越觉得没有啥意思。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要引导学生主动读书,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功夫在诗外”。探索一条使高中生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的语文教学之路,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新的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指定了中学生课外必读的20部文学名著,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的阅读总量。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重大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给中学生开列了必读的中外名著,规定中学生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那么,现状怎样呢?怎样将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谈我的想法。
一、当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到底怎样?为此,笔者在一所三星级学校的高一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10份,返回110份,有效问卷110,现将统计出来的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5.你看过琼瑶等人的言情小说吗?你看过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吗?
有87人承认看过至少2本以上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还有学生承认看过一些粗制滥造的不健康的言情小说或武侠小说。(详表暂不列)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们不是不读书,而是读书的品位部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是在学校里、甚至在课堂上特别是语文课堂上“悄悄地干活”。绝大多数的学生手里除了课本,只有言情小说或武侠小说。名著只有极少数学生手头有,即使有名著,可是学生还是不爱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挺重,使学生远离名著。且一些名著大多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读起来费劲,见效慢,晦涩难懂,读后没有什么印象。不少老师和家长也不支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读名著上。
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对名著的阅读重视不够,我们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名著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衔接的不够好,虽然有的教师布置了名著的阅读任务,可是不依据课堂加以落实,不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课加以消化,没有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没有把“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那么,名著的阅读很难让学生有收获!
二、名著阅读的实践与探究
(一)更新教育观念,把名著与课本同样看待
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更新理念。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这里的素质既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扩展到生活的领域。要改变读名著少的现状,不仅课外要读名著,课内也要读。要在读名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情感、语文视野、语文思维和语文能力。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要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确实是自己学习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需要。书既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从而改变由老师布置的被动性阅读为自觉去寻觅、探索的主动阅读。
(二)培养读名著的兴趣,激发读名著的热情
1.改革现有教材,把名著引入课堂
现行的高中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迫切需要大胆取舍。我们和学生在一起讨论,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哪些作品应该一般性阅读,哪些作品应该删掉,先由学生拿主意,最后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保留下来的课文,也一改过去教师的“透彻分析”法,而是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启发学生反复阅读,对比讨论,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请学生思考: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波希米亚姑娘给伽西莫多水喝,伽西莫多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可是这个题目却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需要不需要换成“一滴水换一滴眼泪”呢?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悲惨世界》,探讨小说的主题,探讨法国作家雨果的宗教思想。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养成了品读作品的良好习惯,也为培养学生读书要善于思考奠定基础。
2.由易到难的选读,循序渐进地指导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产生兴趣,切不可一开始就把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巨著一股脑儿的推给学会,让学生课堂上也读,课外也读,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应该指导他们他们由易而难地选读,循序渐进地鉴赏。高中生刚入学时,接触的散文较多,而台湾作家刘墉的散文作品学生很是喜欢,他的散文语言清新,道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于是就先将《刘墉散文集》推荐给学生,然后结合课本向学生推荐现代散文名著名篇,如冰心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林语堂的散文等,鼓励学生有选择性阅读。
到了第二阶段(高二年级),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学名著,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老师有意识地开列书单给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阅读这些名著。
到了第三阶段(高三年级),许多学生已经自觉主动地阅读了鲁迅、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林清玄等人的作品了。这样循序渐进地阅读使学生消除了对名著的恐惧心理,并且整个读书过程由老师启发诱导,学生对读书怀有一种好奇,这样使学生对读书带有一份渴求。
3.鼓励学生阅读普及本,直观欣赏音像作品
针对高中生年龄特点而编订的名著普及本,使高中生读起来比较轻松,比较愉快,比较省时,再结合各个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大量的名著普及本,原著本较少,所以就鼓励学生阅读普及本的中外名著。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直观的形象刺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在教读课文时,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还安排学生观看一些经典音像作品。在学习《雷雨》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利用寒暑假,开列学生必看影视作品,如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特别是新版作品。那优美的画面,那曲折的情节,那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欣赏名著的兴趣大增。
教师再利用课堂进一步指导学生赏析影视作品,如点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对林黛玉裸死情节的处理与原作是否矛盾,怎样处理效果更好?这样使学生产生好奇心,非去读原作探其究竟不可。唯有如此,学生们才能由重课本转变到重读书,才能主动地进入读书的境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读书实践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发展智力的关键。多读名著是疏通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而名著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的,
是用心血浇铸的流传千古的著作,在得到审美愉悦,人生启迪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就是阅读的至高境界。为此,尝试了以下的做法:
1.举办作品主题交流会
众所周知,爱情是文学名著永恒的主题。高中生都爱看这类题材的作品。有的学校和家长禁止学生阅读这类作品。把它作为学生禁止谈论的话题。“堵”,总不是个办法,倒不如“疏通”开来,组织学生去探讨,用名著去影响学生。老师给学生开列了如《麦琪的礼物》《红楼梦》《飘》《初恋的感觉》《青春之歌》等一系列爱情作品,我们举办一个“爱情作品研讨会”,请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的爱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准用约定俗成的观点老调重弹,允许百家争鸣。有的同学谈了自己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爱情生活的看法,有一定的批判性。有的学生就《飘》谈了自己认为最美的爱情观。尽管学生中有的人的观点还很幼稚,但是绝大多数都认为不带诸多附加条件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2.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对名著最感兴趣的章节改编成课本剧,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分小组组织演出。然后,请班委干部推荐到班级演出,最好的作品再代表班级参加学生的文艺演出。如有的班级学生表演的《雷雨》《武松醉打蒋门神》等剧目,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让学生登台献演,既训练了他们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使他们对阅读名著的兴趣如日俱增。
3.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
针对文学名著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共识在讨论中达成。如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林黛玉与薛宝钗,你认为谁更可爱?祥林嫂的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不仅要深入了解名著,而且还要独立思考,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评价事物的能力。这样的辩论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去关心社会,关注人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故事会、课前3分钟演讲,文学常识抢答赛,出黑板报、办橱窗报、成立文学名著研讨兴趣组等多项活动,让学生投身其中,兴味盎然,心情愉快,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证明脱离儿童经验的教学不能激发儿童内在原始的兴趣。我认为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通过主动广泛猎取“杂书”,建立相关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当今科学知识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在这个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价值。对小学生来说,预习的现实意义表现在:有助于扫除听课时的障碍、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探究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许多学生却对预习课文不感兴趣,老师检查预习的方法单一,常规化,激不起学生的自学欲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激励学生:
一、鼓励学生多渠道猎取知识
教师在前一天或是前几天就布置好将要学习的课文,给足时间让学生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学习五年级第五单元课文《完璧归赵》《草船借箭》等具有不同历史时代的故事时,因里面涉及众多有个性代表人物时,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就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物等内容,那就要鼓励学生多方面多渠道去获取知识。可通过课外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上网中去搜索,看影片,有条件的可请有学问的人讲相关故事等等。这样学习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二、让学生多方位呈现知识
每篇课文不是单一检查汇报生字读音、课文朗读等情况,老师机械地问学生读懂了什么问题等,而是要耐心等待学生的发现。希望通过读的形式来汇报的就让他读。让他读在脸上,读到心里,读出情感来。如《再见了亲人》读出难分难舍的深情厚谊。也有的学生希望将自己从课外学来的故事讲一讲,表演欲强一点的几个学生合作改成课本剧演一演,议一议。不少学生在“预习”课文中涉及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这时教师则可围绕重点板书,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在已经有了相应“预习”后指出: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课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画下来。这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围绕这一预习重点,教师可以提前设计以下训练: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回答。初步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讨论: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试举例说明。至此师生共同归纳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表现:知人心,识天文,晓地理。周瑜的慨叹,反衬出诸葛亮过人的才干。这样设计训练,把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贯穿于课堂前后,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这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究效果的呈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相应增强了。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多层次评价学生
实践证明,积极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学习语文的幸福感。低、中年级学生可以给每个学生一棵成长树,看谁发现得多,知道得多,就能让他的果树结出很多果子来。小朋友每习得一个知识点就给他结一个果子。一个星期下来积累评比。激励效果显示:上课发言的人数、次数增多,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和老师亲近多了。对中差学生要求则要低一点,爱的天平要向那些胆小怯懦的、不敢表演的学生倾斜。教师常要投以关注的目光,让他们亮亮相。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探讨问题,让他们从压抑、被动的状态中走出来。一个好老师是“会引导、会发现、会赞美、会改变学生的老师”只有让每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自己在班上和老师心目中的价值,他才会是幸福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需要优化课堂设计,对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进行精心处理,在问题设置上尽量地新颖一些.在正式开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高中物理理论知识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我们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常识,学生对于这种贴近生活常识的提问会更加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生活常识的好奇,加深对所学知识产生具象化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2章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课前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问题1:大家怎么理解自由落体运动?通过这个问题的导入,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思维中存在的误区,然后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以改进和调整.这个问题的环节控制在3~5分钟.问题2:为什么物体从高处落下都是竖直落下的,为什么没有向上或向左?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多一些的思考、讨论时间.经过课前提问这个环节后,教师开始讲解理论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些学生之前的思维误区加以详细地解释和说明.上述案例,教师采用问题设疑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的物理常识作为问题设置的依据,比如学生都知道物体是从上到下竖直落到地上的,但学生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是为什么.教师把这个问题带到课堂上,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动力.
2明确学习目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富有生命力的高中物理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打造,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依托,通过积极地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自主地设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班上学生整体的情况,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并将某一个知识点作为重点在课堂上讲解.比如在必修一第4章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中,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实践中.本次实验的道具有磁铁、圆板.首先将两块磁铁分别放在两个圆板上,然后通过改变磁铁的S极和N极或数量来研究两边磁铁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磁铁A的S极与磁铁B的N极接触时,两块磁铁会相互吸引,反之两块磁铁的同一级接触时则会相互排斥.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增加磁体的数量或圆板的数量来观察两边圆板上磁铁的吸引和排斥情况.本次实验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准备足够数量的道具,方便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来理解这堂课的重点.
3开展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智力和接受能力出发,选择适当的自主方式和合作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一个团结合作的班级中,学生会为了团体的利益不断地去提升自己,以身作则为班级做贡献,学习比较主动的学生也是其他学生的榜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同样需要教师有效地去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此,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小组游戏等.比如在必修一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按照座位分布,将全班同学分为8-9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开展讨论活动.小组讨论的内容是:探讨和分析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物理运动中涉及到的力的合成和分解,并且需要在纸上简单地画出来.教师事先可以为学生举例:在拔河比赛中,力的合成有拉力和摩擦力,一方获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摩擦力而不是双方的拉力.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长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分享给其他同学.教师最后对每小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比如有小组讨论的是汽车运动中的力,该组学生讨论的结果是有摩擦力、车向前的动力,教师在评价中,可以拓展到汽车运动中还会受到空气的阻力.通过合作学习,给学生一起思考和提问的机会,有些思维比较开阔的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带动其他学生思考,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好的学习方法,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显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使用,让学生尽情享受到自主合作的愉悦.
4理论联系实际,构建生活化物理课堂
高中的物理知识,大部分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和感受到的,这些物理知识也被我们称为常识.有些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产生疑问,物理课堂正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生活疑问的机会.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把生活带进物理学习中,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必修一第3章摩擦力的学习中,就可以很好地打造生活化的物理课堂.在讲课前,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推超市购物车时会有摩擦力、挪凳子或桌子也有摩擦力、汽车刹车产生的痕迹也是因为摩擦力等.通过举例让学生的思维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考虑其他常见的摩擦力现象.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就会引发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推重物前进时,会感到很吃力,人体行走和跑步前进时的摩擦力有什么区别等.学生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将生活实际带入到课堂中,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跟随老师一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5维护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奥修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课堂自学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要求在课堂上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以生为本,用好自学导案。在实践过程中深有体会:学生课堂自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自学能力呢?
一、严打自主学习中的“假”自学
如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揭开货币神秘面纱”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安排学生自学15分钟,完成三个目标任务:商品的概念、货币的含义和职能、纸币的概念。在15分钟的自学时间里,学生只需要把书上的几句很短的黑体字记住,就算完成任务了。15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答如流,教师非常高兴地表扬了学生,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得很快。看书,是一种自学方式,但对一些适合探究的知识,看书就容易直接看到结论,不能经历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收获也就大打折扣。用15分钟记住几句话,是教学中典型的“假自学”。
二、规范课堂自学的方法要求
学生自学时围绕自学导案做到“三要两竞”。三要:①读写要有序(画出重要的概念、定律);②读思要结合(记下疑点难点,课堂上注意老师的解释分析);③善疑要好问(设计问题,写下自学问题)。第三步最难,但只要教师能做出示范并且一直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一定能做到。两竞:一竞指组内同学提出问题竞争,谁最全面、最具有代表性,筛选出代表小组的问题。二竞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由某一组提出一个问题,其余小组进行回答,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答案最全面、最正确。前期教师留足阅读时间,不主张合作学习,不主张课前预习,就在课堂逼着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思考导案。问与答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难于掌握的难点、重点做出讲解、说明,学生自学成果得到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懒惰、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学生是一种鞭策,同时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我能行”。
三、参与学生自学的全程过程
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要全程参与,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明确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掌握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巧妙提示与重点讲解。课堂中教师既要重视师生间的合作,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自我矫正,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善用课堂自学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材,教师编写的自学导案,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组织、指导学生自学。以“揭开货币神秘面纱”为例,在自学导案中编制了问题:先有商品还是货币?为什么你选购商场商品时注重价廉物美?在原始社会物物交换时为什么用羊、陶器、金银等作为一般等价物?什么时候(金银)货币出现?为什么商场商品需要标价?你要买到商品要付钱(纸币)或刷卡……原来货币并不神秘,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并不神秘,只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担当了它应有的基本职能,不需要对其有过分崇拜思想。在自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疑惑的痛苦与顿悟的愉悦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
五、培养自学过程中的自学能力
1.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任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起于问题情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性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所以,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要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时空;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要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2.前置练习,引导发现。学生提前完成前置练习,看看错误产生在哪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先在课堂上学会利用“引导发现法”学习新知识,再把这一方法推广,学生利用前置练习、引导发现来自学新知识,在高三复习时效果很好。
3.共同基础,统一目标。共同基础,统一目标就是教师讲课仍要发挥自学作用。学生通过自学,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就会聚精会神地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不是自学结束,老师另起炉灶,开讲一番,学生再听,回到老套。自学并非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尊重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规律,不做保姆,榨成果汁喂学生,而要让学生学会自己采摘、洗净、切块、榨汁,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主旨。
4.增强自觉,培养习惯。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而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自以为灯,自以为靠。”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教师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心灯,才能真正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主旨。
参考文献:
1优化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需要优化课堂设计,对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进行精心处理,在问题设置上尽量地新颖一些.在正式开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高中物理理论知识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我们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常识,学生对于这种贴近生活常识的提问会更加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生活常识的好奇,加深对所学知识产生具象化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2章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课前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问题1:大家怎么理解自由落体运动?通过这个问题的导入,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思维中存在的误区,然后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以改进和调整.这个问题的环节控制在3~5分钟.问题2:为什么物体从高处落下都是竖直落下的,为什么没有向上或向左?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多一些的思考、讨论时间.经过课前提问这个环节后,教师开始讲解理论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些学生之前的思维误区加以详细地解释和说明.
上述案例,教师采用问题设疑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的物理常识作为问题设置的依据,比如学生都知道物体是从上到下竖直落到地上的,但学生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是为什么.教师把这个问题带到课堂上,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动力.
2明确学习目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富有生命力的高中物理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打造,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依托,通过积极地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自主地设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班上学生整体的情况,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并将某一个知识点作为重点在课堂上讲解.
比如在必修一第4章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中,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实践中.本次实验的道具有磁铁、圆板.首先将两块磁铁分别放在两个圆板上,然后通过改变磁铁的S极和N极或数量来研究两边磁铁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磁铁A的S极与磁铁B的N极接触时,两块磁铁会相互吸引,反之两块磁铁的同一级接触时则会相互排斥.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增加磁体的数量或圆板的数量来观察两边圆板上磁铁的吸引和排斥情况.本次实验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准备足够数量的道具,方便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来理解这堂课的重点.
3开展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智力和接受能力出发,选择适当的自主方式和合作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一个团结合作的班级中,学生会为了团体的利益不断地去提升自己,以身作则为班级做贡献,学习比较主动的学生也是其他学生的榜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同样需要教师有效地去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此,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小组游戏等.
比如在必修一第三章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按照座位分布,将全班同学分为8-9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开展讨论活动.小组讨论的内容是:探讨和分析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物理运动中涉及到的力的合成和分解,并且需要在纸上简单地画出来.教师事先可以为学生举例:在拔河比赛中,力的合成有拉力和摩擦力,一方获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摩擦力而不是双方的拉力.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长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分享给其他同学.教师最后对每小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比如有小组讨论的是汽车运动中的力,该组学生讨论的结果是有摩擦力、车向前的动力,教师在评价中,可以拓展到汽车运动中还会受到空气的阻力.
通过合作学习,给学生一起思考和提问的机会,有些思维比较开阔的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带动其他学生思考,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好的学习方法,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显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使用,让学生尽情享受到自主合作的愉悦.
4理论联系实际,构建生活化物理课堂
高中的物理知识,大部分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和感受到的,这些物理知识也被我们称为常识.有些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产生疑问,物理课堂正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生活疑问的机会.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把生活带进物理学习中,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必修一第3章摩擦力的学习中,就可以很好地打造生活化的物理课堂.在讲课前,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推超市购物车时会有摩擦力、挪凳子或桌子也有摩擦力、汽车刹车产生的痕迹也是因为摩擦力等.通过举例让学生的思维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考虑其他常见的摩擦力现象.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就会引发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推重物前进时,会感到很吃力,人体行走和跑步前进时的摩擦力有什么区别等.
学生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将生活实际带入到课堂中,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跟随老师一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5维护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引起学生心理情绪的转变,学生心情舒畅,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对课堂观察发现,经常有教师提问后,学生没有任何反应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后,还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这些现象在高中课堂上已经不足为奇,而在高中物理课上更是常见.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去改善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好的氛围.
首先教师的讲课一定要富有真情实感,比如在讲课前可以多关心学生,多理解高中生的压力,一句“天气转凉,大家注意添加衣服,不要感冒了”,遇到月考时,教师在讲课前可以通过传授一些做题的技巧和方法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遇到课程安排在下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唱首歌来打起精神等.这种来自于教师的真诚理解和帮助能够创造一个有人情味的课堂环境,进而学生也会更加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应用,尽量以鼓励性语言为主.比如学生在回答:物体为什么会竖直向下运动时,教师可以说些类似于“没关系,大胆地说”、“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这种鼓励的话,让学生自信地说出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高效课堂;预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郭沫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自主学习是保证高效课堂的生命线。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让学生会学习,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教师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课前预习;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努力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同下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无疑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1学会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课堂的延伸,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预习更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的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数学预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上的。
1.1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要求学生首先通读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摆一摆甚至剪一剪。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就画、圈了以下内容: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立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1.2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3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可以大胆的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让学生尝试练习,自己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例如预习《身份证编码》时,学生搜集了:身份证前两个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第3.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城市;第5.6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户籍所在的县(区)等等,还有学生提出了验证码如何计算的问题。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2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数学教师抛弃了以往教学中简单地把知识“复制-粘贴”给学生这一做法,煞费苦心地创造、设计能让学生情绪高昂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春游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红红和明明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自制动画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由分实物入手,让学生在平均分得不到“整个”的时候,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提出“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的问题,并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学生情绪高涨,勇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二分之一,教师在学生的需求特别强烈时,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高效的。
又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
38+76+2438+(76+24)(88+45)+1245+(88+12),我是这样教学的:(1)出示38+76+24和(88+45)+1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别进行计算;(2)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3)集体交流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按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与先算76+24、88+12,哪一种简便?为什么这样计算比较简便?这里应用了什么运算律?(4)说一说学习加法运算律有什么作用?这样设计,不仅为下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还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加法运算律的作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也能满足部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3合作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主宰学习过程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寻求答案,这样的学习能保证课堂的高效。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形式就如何才能更简便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展开了实验。有的学生将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成两个三角形,剪开,经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其中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归纳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用脑思考,合作学习,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实验中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主动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标志
探究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的学习活动 ,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探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保证课堂高效。
4.1营造探究的环境,激发探究欲望。 研究表明: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学生,要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探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必须多鼓励表扬学生, 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找到正确的方法,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4.2把握认知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如在教学《合理的分配方案》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四(1)班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乒乓球比赛,组织了15名男同学和10名女同学进行训练,可现在只有6副球拍,应怎样分才能让同学们更好地训练?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出现了几种方案,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男女混合训练,还有一种是认为女生优先,女生先训练。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探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探究,最终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案。
4.3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思考方法。例如:判断“把12根小棒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6。”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用小棒摆图把12根小棒分成2份,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可以是6和6,也可以是 1和11、2和10、3和9、4和8、5和7,使他们认识到这句话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
4.4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实践、尝试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演算比较、自学课本等自主探索手段,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在提出“具备怎样特征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的探究问题后,引导学生自由地去探索研究,由于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的情绪高涨,小组探究气氛十分活跃。有的量黑板,有的量桌面,有的量自己的数学课本等。小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做到既分工有合作,又体会了合作的乐趣。经过十几分钟的探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了长方形的特征。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在学生经历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演算比较等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又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之, 自主学习是一种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上的学习,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习成了学生自己的、自觉自愿的事。作为教师,要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让自主学习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