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1 11:49:56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健康的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1篇

心理健康出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叮解这些影响,我们才知道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是多么重要的"在中国对心理健康还不太够重视,有些学校不是等到大问题出现都不想去治疗特别是不了解这些问题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就更不会重视这些问题。

1.成绩下降

最短时间看出的影响是成绩下降"时常迷茫和低沉会影响一个人学习的兴奋度会经常提不起劲来学习尽管个人也觉得应该要学习了但感觉就像没有力气那样"中职生主动学习能力差这跟他们心理健康出问题有关健康的心理会让他们有更多精神抓紧时间学习而低沉的心态会让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无心向学。.

2身体健康出问题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六的心理会影响人的身体"如果中职生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体能含有的毒素会增加"此外生气对个人神经系统的影响!免疫调节的影响池都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内心健康的人往往比较活跃而内心消极的人往往看起来有点病态"从上面两方面我们也看出,促进中职生心理往健康方面发展对他们学习生活身体健康都有好处而长期的消极状态会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1、乐观对待生活

中职生乐观对待生活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那么我们就改变自己掌会乐观对待生活对事物持积极态度"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身边的人赴自己身边的人都活跃!乐观起来相信会让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开心"乐观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厂个人乐观会让大家无意中变得乐观大家乐观汉会让个人更加乐观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

2、寻找问题所在

中职生学会找到影响自己生活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许多人感到生活不如意但是却不懂得去找出问题更不懂得去解决问题"事实上很多问题都可以靠自己来解决,只是大家不肯付出努力去解决"曾经有位中职生对我表示他过得很不开心我问他为什么过得不开心他想了想说,因为朋友很少"于是我教会他怎么去交朋友时间一长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友情"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该中职生感到生活不好时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到不好更没有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阅读励志故事

励志的书籍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韩国女总统朴瑾惠曾提过在她人生低谷时期她曾阅读中国哲学史来激励自己。.

4、树立人生目标

目标是旗帜和方向许多中职生感到迷茫是因为缺少一个人生目标投有目标六生的方向就会迷茫"帮助中职生树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目标他们才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行不会漫无边际地游走"以上三种方法,是基于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所提出的建议我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相信大家也能利用这些方法来帮助中职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73-02

有些中职生容易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个人的行为、表情、情感看出来。下文首先谈及中职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方便观察出某位中职生是否存在心理亚健康问题。之后谈及心理健康对中职生的影响,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最后提出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几个方法。

一、中职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通过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出问题的表现,从而确定学生心理是否出现问题,做到及时治疗。可以说,学会观察他们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是治疗他们心理问题的第一步骤。

1.自卑。有些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比大学生低,甚至连普通的高中生都不如,而学历也成为他们自卑的重要原因。一些中职生感觉自己身份比不上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他们会觉得,既然本科毕业生找好工作都那么难了,更何况自己。这一切都成为他们内心自卑的原因。平常观察内心较自卑的学生,例如出去活动总不敢走在前面、随便选择位置时总喜欢坐后面等等的自卑表现,就要留意他们的心理问题。

2.迷茫。由于中职生学历远远低于本科生,加上社会竞争力强,人口众多,这些都是中职生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原因。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怎么办,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学校放长假时,一旦一个人独处太久,就容易产生迷茫的心情。

3.低沉。低沉是迷茫的更深表现。往往是在考试失败后、思考严峻的未来问题时,会出现心情低沉。偶尔的心情低沉是正常的,但据目前观察,中职生比起本科生心情低沉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从上面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努力去帮助他们,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对其发展的影响

心理健康出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了解这些影响,我们才知道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是多么重要的。在中国对心理健康还不太够重视,有些学校不是等到大问题出现都不想去治疗,特别是不了解这些问题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就更不会重视这些问题。

1.成绩下降。最短时间看出的影响是成绩下降。时常迷茫和低沉,会影响一个人学习的兴奋度,会经常提不起劲来学习,尽管个人也觉得应该要学习了,但感觉就像没有力气那样。中职生主动学习能力差,这跟他们心理健康出问题有关,健康的心理会让他们有更多精神抓紧时间学习,而低沉的心态会让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无心向学。

2.身体健康出问题。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的心理会影响人的身体。如果中职生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体能含有的毒素会增加。此外,生气对个人神经系统的影响、免疫调节的影响,也都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内心健康的人往往比较活跃,而内心消极的人往往看起来有点病态。

从上面两方面我们也看出,促进中职生心理往健康方面发展,对他们学习、生活、身体健康都有好处,而长期的消极状态,会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1.乐观对待生活。教会中职生乐观对待生活,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那么我们就改变自己,学会乐观对待生活,对事物持积极态度。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身边的人,让自己身边的人都活跃、乐观起来,相信会让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开心。乐观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一个人乐观,会让大家无意中变得乐观,大家乐观,又会让个人更加乐观,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

2.寻找问题所在。教会中职生学会找到影响自己生活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许多人感到生活不如意,但是却不懂得去找出问题,更不懂得去解决问题。事实上,很多问题都可以靠自己来解决,只是大家不肯付出努力去解决。曾经有位中职生对我表示他过得很不开心,我问他为什么过得不开心,他想了想说,因为朋友很少。于是,我教会他怎么去交朋友,时间一长,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友情。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该中职生感到生活不好时,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到不好,更没有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阅读励志故事。励志的书籍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韩国女总统朴瑾惠曾提过,在她人生低谷时期,她曾阅读中国哲学史来激励自己。

4.树立人生目标。目标是旗帜和方向,许多中职生感到迷茫,是因为缺少一个人生目标,没有目标,人生的方向就会迷茫。帮助中职生树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目标,他们才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行,不会漫无边际地游走。

以上三种方法,是基于中职生的心理问题所提出的建议,我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相信大家也能利用这些方法来帮助中职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四、结束语

中职生也是我国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发展,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而不仅仅限于本文的描述。关注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以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丁志凯.加强员工心理疏导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员工心理健康维护问题浅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6(4):48-50.

[2]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0-27.

[3]顾大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4):49-53.

第3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和谐发展

一、关于心理健康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学生大多心理健康,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统计,重庆市10万大学生中约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抑郁症、情感危险等。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500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来看,19%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70%的学生有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内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

二、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体育与智力。正常的智力水平是指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供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养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敏捷灵活。学生恰恰相反,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学习效率提高。

2.体育与情绪。情绪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会导致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经常参加体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3.体育与人格。人格,也称个性。体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但失败也是对人格的考验,挖掘失败中的有利因素,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耐挫水平,使学生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4.体育与心理适应。人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是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所以要让学生善于与他人相处,建立互敬、互爱、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等各种项目都能增进学生的友谊,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在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体育与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是自信心、勇敢精神、竞争意识、意志力、自制力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相对体育而言,意志顽强十分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既是锻炼身体,更是考验意志。锲而不舍、勇于拼搏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风采,自信地加入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意志和精神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三、心理缺陷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克服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特殊的作用。

1.急躁、易怒的体育疗法。学生遇事容易急躁,容易冲动,针对可引导学生参加下棋、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等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这些体育活动加上教师有针对的引导教育,能帮助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情绪得到改善。

2.遇事紧张的体育疗法。遇到重要事情容易紧张、失常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竞赛,如篮球或竞技性强的游戏。因为运动场上形式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如能经常在这种场合中接受考验,久经沙场,那么学生遇事就不会那么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更加愉悦。

3.孤独、怪癖的体育疗法。有的学生不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教师应该引导他们选择篮球、足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锻炼,接受更多与学生在一起的集体运动机会,对帮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习性,逐步适应于同伴交往,慢慢养成开朗的性格。

4.腼腆、胆怯的体育疗法。有的学生胆子小,做事害怕,容易脸红,易难为情,教师应多引导他们参加溜冰、单双杠、攀岩等翻越障碍的活动,这些运动要求学生不得不克服害怕摔倒、跌疼等各种胆怯的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扫除障碍。

5.自负、逞强的体育疗法。有的学生好强、自负,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多种复杂的活动,如长跑、技巧等体育项目。对于喜欢下棋、打球的学生,教师可以找些实力水平超过他们的学生与他们进行比赛,甚至亲自上阵,不断提醒学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骄傲自满。

体育锻炼作为心理纠正的治疗方法,教师要注意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的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连续的同时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四、体育对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身体的正常发展,尤其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篮球比赛中带球上篮,因为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还要善于分配注意。这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精神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不断提高自己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慢慢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表现出来,通过运动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适应的人。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关于体育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议

1.针对高校的特点,要求对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对体育教师也要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都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还要有机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科学用脑”、“应急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力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院、系、班级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比赛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4篇

一、儒家视角下的生存标准

“生存标准立足于个人生命存在,目标是最有利于保存与延长生物学寿命,故强调无条件适应环境,绝对顺从社会世态(主流文化)”。由此可知,生存标准认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保存和延续生命,并将其视为首要的目标,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无条件适应环境,以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很显然,生存标准是将人视为普通生物中的一员,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其心理机能应该是最有利于满足生物学需要的,而这种健康追求无疑主要是源于生物本能。

孔子肯定人的生物需要的合理性,《礼记・礼运篇》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人的生命的起始,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类似的论述还有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贫而无怨难”(《论语・宪问》)。孔子同时提出对于民众“既富之”,则“教之”,这是指满足人们的生物需要是人的发展需要产生的重要前提。宋明儒家则似乎否认人的生物需要的合理性,提出“存天理,去人欲”,被后世解读为“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立的,要求每个人都超脱于个人欲望而追求成为无私寡欲的“圣人”,这是否定了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

孔子有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句话通常被解读为要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关于中人上下的划分也可以解读为:世界是多样化的,对于人们的评价也应该是差异化的。由于个人先天条件的限制,每个人可资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是不同的;同时“社会是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人与人的关系及结果,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存息、发展的空间,体现人的意义与价值、丰富性与创造性的舞台。没有社会就没有人。”而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由于现实社会状况的限制,很多人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都很困难,更无从去奢想发展。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依据“众数原则” ,确立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是合理的与必要的。

二、儒家视角下的发展标准

“发展标准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冀求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强调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通过开掘个人最大身心潜力求得身心的满足,成为崇高、尊严、自康的人。”发展标准源于人本主义的阐发,其中马斯洛的理论影响最广泛。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充分发展的人,而自我实现的人才是心理真正健康的人,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依据自我实现者的共同心理特点来确定。

儒家倡导君子之道,据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在《孟子》中82次,《易传》中84次。君子作为理想人格为古代儒士不懈追求,君子可以被视作最健康的人,因此君子具备的特征便可以视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依据这一标准,一个健康的个体不仅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而且更善于将个人的需要与大的群体的需要结合起来,即承担起社会责任,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民族而世界,其个人价值的实现端在于促进了整个大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精神境界。由此可知,君子这一标准更强调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益,相对而言,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如马斯洛强调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君子首先要求能够“行仁”。《中庸》云:“仁者人也”,即修己以实现仁乃是完善自我之道。仁的起点是每个人自身,然后由己及人,逐步向外推,父母、兄弟、朋友,再及至国家、天下和世间万物。这是将源于满足生存需要的动力扩充而至发展需要,将二者联结起来,认为顺序发展的状况是合理的。这一点不同于源于基督教传统的近代西方文化,将灵与肉对立起来,充满不可调和的紧张感。《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可以理解为本性的流露,而“文”可以理解为后天教化的结果,人的本性中生存动机占主导地位,而后天的教化使人们生出发展动机,二者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比例合理,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都得到恰当的满足,方是心理健康的人。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这一点与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自我完善的潜质的观点类似。但不同的是,儒家认为成仁需要持续的修炼,既离不开本性,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需要“克己”,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而马斯洛则将自我实现视为充分地发挥本性和潜能,“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等”, “自我实现者是一些已经走到,或者正在走到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 。

另外,与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观相对照,仁的实现并不要求特定的客观标准,“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泰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一个人只要有主观意愿,只要肯努力,就可以实现仁。并不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显赫的成就或修养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便不可称之为“仁”。根据马斯洛的观点,现实中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只有在为数很少的人那里才是相对完成的‘事态’。在大多数人那里,自我实现只是希望、向往和追求。”【7】这两种发展标准显然有很大区别。

不论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认同哪一类标准,其实都离不开一些内在的假定,即:人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解释。因此心理健康标准的确定绝不是心理学一个学科的事情,并且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大众心理健康的维护还与有赖于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能充分满足大众的生存需要,并为满足大众的发展需要提供较多的机会。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的发展

心理健康指的是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马斯洛从成功名人的人生历程中归纳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精英标准”,他认为,具有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精神科医生认为,凡无心理症状的人都为心理健康的人,这是“临界标准”——一种衡量健康状况的低水平。正视现实和自我,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共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划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可划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个方面。物质自我是自己的身体、衣着、金钱等物质方面意识;社会自我是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意识;精神自我是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按自我意识的作用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二是消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卑、自我否定等。按自我意识的观念划分,可分为实现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三类。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为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也会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智力发展显著

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显著提高,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因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对此感到迷茫和不安。这种心理压力既可成为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可成为学习进步中的阻力。

2.自我意识增强

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进行关注。但由于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初期,评价自己和别人常带有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对周围的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成熟而易产生心理易损性。因此,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自信而强大、自我调控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3.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感情和个人秘密不愿向他人吐露,自我封闭有时会产生孤独感;他们渴望独立,有极强的“断乳”愿望,但阅历不够丰富,环境复杂陌生导致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不善于调控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关系;他们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对现实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常因学业、就业、恋爱、不正之风而困惑,会有挫折感,易悲观失望。这些矛盾若持续得不到解决,将会使大学生心理失去平衡。

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现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是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的根本原因,这些矛盾和压力将伴着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渐成熟,逐步得到缓解。其调节的有效性依赖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或者说是对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解自我的准确把握;其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定位和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健康反映出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抱开放乐观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心理健康的人富于利他精神,心理健康的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正视现实,放弃做“完人”“超人”的念头。归根结底,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映射。

人们通常把平衡和适应作为心理健康的特征,但“适应”不等于“顺从”,“平衡”不等于内心无“冲突”。积极、健康的心理应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永久性的无压力、无冲突、无痛苦。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突出表现在个体与现实保持动态平衡,以实现高尚的人生目标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求得内心平衡、和谐、正常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心理健康既是指一门科学,也是指一种实践活动,又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是探索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

当代激昂快速的生活节律,既锻造了人们的进取心、耐力和韧性,同时也必须付出高昂的心理代价。对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而言,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种威胁。况且,

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还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殊问题,诸如:新生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有待提高的问题、情感强烈却缺乏稳定性以及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等?2?。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将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关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况分析

大学生对时代具有更敏感的触角且自身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数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3?。2005-2007年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连续对在校学生所做的心理测试发现,2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05级的潘扬完成的一项在北京8所重点大学实施的有关重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90名大学生中,从情绪方面看,有近2/3的大学生保持充满激情或平和的情绪,但是仍有1/3的人处于郁闷无聊、迷茫的情绪中。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2004年对本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有近20%的学生感到苦恼?4?。2010年10月在中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4734名大一新生进行了SCL-90心理普测,普测结果显示其中12.5%的学生呈现出异常?5?。2008-2011年,我院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结果显示,每年均有10%左右的学生的呈现出心理问题,从2008年到2012年,一共有2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一年,1位学生因为心理问题退学。根据统计,目前大学生退学的人数中,约50%是因心理问题而退学。

二、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性问题

长期学生工作经验发现:一些刚入大学的新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在与同学、老师交往、适应环境、自我认识等方面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适应,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失落感和茫然感。连简单的劳动都不愿从事,衣服找人洗、被子请人洗。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也同样表现在困难大学生身上,困难学生家长感到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已经很觉得对不起孩子,作为一种补偿,不让孩子干更多的活,因此这部分大学生生

作者简介:于向军,女,汉族,出生年月:1968年3月,硕士,副教授,党委副书记。

活能力依然较弱。丢失毕业证书、户口等事件每年都有发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处理日常事务能力的不足。

面对未来就业制度的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很多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担心受

挫,调查表明困难大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方向感、自信心等方而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受挫折。

(二)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的人缘关系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态。

由于大学生个体在认知、情绪和人格等因素上存在的差异, 导致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未能妥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查数据表明,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大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大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6?。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学业心理问题

在大学,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等都与高中有很大区别,大学的专业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和探索性特点。一些学生未能掌握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以至于经常性考试失败、多门科目补考甚至陷入退学的境地,导致厌学、焦虑、自卑和缺乏自信等心理状况出现。一些学生虽然明白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但功利性极强,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形成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较大时,往往容易自暴自弃,继而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四)情绪困扰问题

大学生处于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年龄层次。这一时期的社会情感丰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定。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服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困扰往往容易出现急躁情绪,感情用事。多数在校学生远离家庭和父母,彼此年龄接近,容易在感情上形成互动,但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意志力薄弱,把男女之间的爱情看得过于简单,往往是自讨苦吃。

(五)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激增,求职市场呈现出人才过剩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存在着隐形性别歧视现象;用人单位"重男轻女"问题严重;部分高等院校教育模式陈旧,学科设置不合理,并且没有形成必要的就业指导体系;一些家庭对子女要求过于严格;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我;对待就业、融入社会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种种因素相互交织,使相当一部分大学感到巨大的落差和失落,容易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六)网络依赖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很多人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另一些人则因为他们在网上的新发现而欣喜若狂,甚至不愿离线。也就是说,有人非常依赖网络,就像赌博上瘾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根据2004年7月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中国现有互联网网民8700万人,其中1505万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网民总数的17.3%。大学生网络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7?。有的学生说,网上无论何时都有人听你的倾诉......有的学生描述,在网上虚拟空间内打游戏很有成就感,可以互动,很有趣、很刺激,没有包袱,没有压力。可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压力。但不少网吧为迎合学生的需要,不断增设种类繁多的新奇游戏,使玩游戏者乐此不疲,一次一次的强化,许多学生逐渐把网络游戏作为逃避问题的手段。

社会疏离感与对网络的依赖性存在正相关系。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网络中的垃圾文化的传播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对策

(一)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延伸到每个学生家庭,应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没有做到很好的沟通,学生从原来家庭中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或人格缺陷,辅导员并不能完全掌握,而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与家庭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因此构建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要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为中心,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核心的专门途径与以学科渗透、活动贯穿、宣传媒体、营造氛围为内容的非专门途径相结合,搞好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三个合作,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要发动、指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正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成效。其次,使家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与管理中来,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家长和学校双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探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再次,通过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的了解,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有异常结果的学生,采取主动靠上去做工作的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信息,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咨询服务体系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来抓。高校应结合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学》、《大学生心理障碍与防治》等等课程。针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基础知识。

建立规范有序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是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时各级相关人员要预先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及时的保护,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发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的目的。

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认知水平问题,而心理咨询则是解决学生深层心理问题,二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活动, 构建起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和控制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纠正和干预,实现心理问题的有效控制。

(三)依托校园文化,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9?。"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大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温馨柔美的文化气息,缓解因学习、生活、工作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

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帮助和支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尤为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造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快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己经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本质要求。结合多年学生工作经验与我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沟通、座谈中了解的情况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对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主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1年第3期第Ⅱ卷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70

[4]肖永春, 刘明波, 高山川.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 . 复旦教育论坛, 2005, 3(2) : 50- 55.

[5]张丽花,罗建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4 No.7 Jul. 2011

[6]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D].江西师范学.2006.5

[7]侯佳伟,刘俊彦.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统计数据分析报

告。(2005) [J].中国青年研究.2006 年第1 期

[8]张丽花,罗建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4 No.7Jul.2011

[9]转引自杨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卫

生职育.2006.19

参考书目:

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第7篇

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

(1)现代初中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心理活动的波动起伏和认知结构的不健全影响着心理健康。

(2)初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逐渐成熟。而神经系统都较脆弱,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不能应激适应,影响到了心理健康。

(3)中学生个性倾向还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观、道德观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思想幼稚,容易把一切都理想化,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困难,自信心动摇,打退堂鼓,因心态受到破坏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2.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

(1)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家庭中父母婚姻出现问题,这些都易造成中学生不良的性格倾向。学校教育中对中学生或偏爱,或歧视,或处事不公,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都会影响心理健康。

(2)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加之家长、老师等要求过高过急,致使劳逸不当,引起大脑因负担过重而失调,造成情绪紧张、心神不安,必然影响心理健康。

(3)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对中学生也有很大的压力,处理不当,方法不对头,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通过宣传有关耐久跑的常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耐久跑练习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1.慢跑的一些注意事项

如春节过后少数学生穿得太多,我就教育他们体育课穿太多会影响活动;有的女生穿靴子来跑,我就让她们带一双运动鞋来备用。有的学生跑时不注意呼吸,我就利用早操课集中的时间教给全体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告诉他们慢跑呼吸方式最好用鼻子和半张口吸气,用嘴呼气,频率一般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者三步一吸、三步一呼。

2.宣传慢跑的好处

比如我利用查到的资料告诉全体师生:“最近30年来,慢跑在西方国家日渐风行。根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的统计研究指出,有慢跑习惯者的平均寿命比起没有慢跑习惯者要长。在5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600位20~79岁的民众,其中慢跑者发生死亡的机会比没有慢跑者低了63%。”通过宣传,大多数体育教师自觉地领跑了,甚至有的说:国家花钱让我来锻炼身体,我为何不参加呢?

三、通过教学活动把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付诸实践

1.教学中好的案例进行全校推广。

2.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

我们积极组织本校教师结合课题进行课题研究,配合县课题组到本校进行研究课的观摩和指导。

3.教学中把游戏贯穿到课堂和大课间等活动中。

4.通过其他形式推广耐久跑活动。

(1)大课间活动结合其他活动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2)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深化学校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学校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冬季长跑”活动。

四、耐久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