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1 10:05:54
序论:在您撰写高等职业教育概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函数 极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71-01
高等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函数,而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是极限,极限的概念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那些从初等数学进入高等数学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不论从知识结构方面,还是从思维方式上来讲,都要有一个本质的转变。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转变,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要教的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分析思维,抽象,概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路。
一、讲解实例,使学生获得有关极限概念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极限的概念,我们先从以下2个例子来讲解。
例1:如何求圆的面积?
解题思路:用圆内接正n边形的面积去逼近圆的面积。
设有一圆,其面积记为s,做它的正四边形,正八边形……正n边形,记做s4,s8……sn,当圆内的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它的面积就越近似于圆的面积,即当n∞时,sns。
这个例题是非常有名的“刘徽割圆术”,虽然当时没有严格的极限定义,但是他的这种思想正是体现了极限的概念。
例2: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
对这个实例应着重弄清两个问题:第一,要求瞬时速度,为什么要先考虑平均速度?第二,为什么要规定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在瞬时速度的概念提出之前,已经有了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出平均速度只要是将非匀速直线运动转化为迅速运动来处理,从而求出瞬时速度的近似值。
(s―位置的改变量;t―时间的改变量)
表示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它随t的变化而变
化,当时间改变量t越来越小时,位置的改变量s也越来越小,
而平均速度 越来越接近一定值,即平均速度作为瞬时速度的
近似值,其近似程度越小越好,但不管t多么小,所求得的平均速度还不是t时刻的速度,而只是它的一个近似值。要把这个近似值转化为精确值,即求出了t时刻的速度,只有缩小t,当t0时,v(t)v平均,也就是说t越变越小,v平均与v(t)就越接近,有近似值而飞跃到了精确值。
重点讲清这个事例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研究非均匀变化的变化问题确实是世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这类问题的解决都归纳为求极限的问题。
二、根据实例给出函数极限的定义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是一个函数。如果给定一个函数y=f(x),其函数值y会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若当自变量无限接近于某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任意一个确定的常数x0,也可以是+∞或-∞。此时,函数值y无限接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A,则称函数f(x)以A为极限,下面就以例题并结合它的数值表充分说明函数的极限。
例3:考察当x3时,函数 的变化。
解:函数 在(-∞,+∞)有定义。
设x从3的左、右侧无限接近于3,即x的取值及对应的函数表如下:
x … 2.9 2.99 2.999 … 3 … 3.001 3.01 3.1 …
f(x) … 2.97 2.997 2.9997 … 3 … 3.003 3.03 3.3 …
数值表给出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从静态的有限量来刻画动态的无限量,通过直观的数据让学生看到,当x越来越接近于
3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个目标,函数值 的值就
无限接近于3,体现了我们最后用近似值代替精确值的思想。那么,由这个例题,教师可以给出极限的定义。
定义:设函数f(x)在点x0的某一空心领域内有定义,如果当自变量x无限接近于x0时,相应的函数值无限接近于常数A,则称A为xx0时,函数f(x)的极限,记作: 或
f(x)A(xx0)。
极限的定义给出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极限的定义写出
例三的极限,即 。
这时,有些同学可以看到, 的极限值与f(3)的函
数值相等,这是怎么回事?它会给同学们一个错误的概念,求极限就是在求函数值,虽然在后面我们会讲到某些函数求极限是靠函数值求出来的,但是这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例如,求 ,如图所
示,当x=1, 无意义,所
以函数值是不存在的,而当x1时,从图象上可以看出
,所以说,极限是否存在与这点有没有函数值没有
任何关系。
参考文献
1 侯风波. 高等数学(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关键词 生本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生本教育理念
1.1 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升本教育体系研究。郭思乐教授在全面总结中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适应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学生现状的改变,真正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革,促使我们作出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的改革。
郭思乐教授指出,“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所以,升本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承认人的发展的无限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认为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应该发挥人的天性;特别强调人具有发展的需要,即尊重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需要。
1.2 生本教育主要观点
1.2.1 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突出强调人的重要作用,关注人的需要、情感、态度等内在特质,发挥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七个等级,从生理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一个层次需要的实现都是以后一个需要为基础的。所以,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激励者,满足学生主体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
(2)杜威的教育理念。美国现代教育的先驱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中提出“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衔接与改造”等观点,重视学生原有经验及情境,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倡“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此看来,杜威的教育理念正是生本教育的有力支撑。
(3)“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国的儒家历来重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作用。《论语》中强调根据学生的年龄、气质、才能、志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提出教育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即“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陶行知在“知行统一”的思想影响下,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即学生的学习应该遵循客观规律,教师的教则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教与学都应该着重突出实践性。因此,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生本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着生本教育朝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主张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完善具有严密逻辑的知识体系。奥苏泊尔则提出“有意义的学习”,主张教育教学应该强调意义,防止机械学习。加涅也认为教育是学习的一种外部条件,其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效地适合和利用内部条件。这些都与生本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1.2.2 生本教育的主要观点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本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我价值。(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性,拥有自己的思考系统,具备丰富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所以,了解和认识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3)教学观:教学相互促进、提高。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及教的内容,而生本教育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善教师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4)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本教育所说的课程应该包括校内课程、校外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基础课程、整合课程等等。具体来说,生本教育突出强调交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应该尽可能地简化,利用词汇语言、数学语言及艺术语言整合课程,通过活动与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
2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盲目性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往往具有盲目性。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在向培养“工程师”、“建筑师”等目标靠近,只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忽视其“职业性”。另一方面,有些学校遵循本科培养模式,通过压缩课程内容的形式,提前完成课程计划,同时,片面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2.2 不合理性
一些学校开设的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需要开设的课程不齐全,且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协调,有的课程开设过多,有的课程开设过少,缺乏统筹规划。同时,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可选择性及灵活性。另外,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符合订单式培养目标的实现,没有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3 非实用性
一些学校的课程内容存在非实用性的特点。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其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过于陈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所举例子也缺乏典型性与代表性,同时,例子与原理之间的先后顺序,即先摆出原理,然后用例子加以证明,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不能将一门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合理运用于另一门或多门课程。
2.4 非主体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及需要;课程呈现方式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的形式,比较陈旧,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所以,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合理发挥与实现。
3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问题的成因
3.1 重老师,轻学生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然重视教师的作用,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轻视学生的力量。所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呈现形式等都以教师为本,突出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3.2 重理论,轻实训
在课程改革中,理论课仍占主导,没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片面追求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理论研究,不把理论与实训相互结合是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主要原因。
3.3 重传统,轻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高等职业学校仅仅遵照旧有的课程传统,挖掘不出太多的内涵,对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管理创新不够,未能通过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及课程的特色性。高等院校即使知道专业课结构及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但是却无力改变现状或不知道怎么改变现状。除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制约之外,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实际脱节,是造成课程结构与内容问题的重要原因。
4 高职课程改革原则
4.1 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将每个学生培养成职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自我价值发挥完善的综合实用型人才。学生为本的原则对高职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组织教学;二是要落实学分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三是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以教学评价多元化、综合化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
4.2 全面发展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也应该体现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据此,高职课程改革就应该注重在课程整合中体现“敬业、诚信、人文、心理健康、公关、协作、环保”等素质及能力的渗透和培养;德育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整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德育隐性课程渗透,如制度性、关系性、校园环境、社区性等隐性课程的渗透;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社会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
4.3 职业适应的原则
学生的发展包括了三个方面,即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发展质量。而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认识职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推动自身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原则要求课程改革需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实训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开展;重视实习实践活动,把实习管理与实训管理相结合起来;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发展订单式培养方式,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5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在综合考虑生本教育理念及高职课程改革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以江苏省南京市的南京某高职学校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为例,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5.1 明确高职课程改革目标
南京某高职学校自2005年成立至今,坚持以“德国学习领域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采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强化技能训练,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做好“工作页”的方法,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工作向前发展。该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严格遵循《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规定,着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时代、从事动漫方向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页设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网页设计行业职业技能。
一方面,以社会、岗位需要为依据,进行充分的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调研,通过与企业人士的研讨来确定课程目标及目标体系,而不是简单照搬本科模式,或是凭空想象,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与工作流程。该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主要介绍HTML及Dreamweaver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内容,辅以动画制作、图像图像处理、网站构建等内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双元制”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
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课程内容的构建,高职课程的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科学世界,必须要注意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其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技能维度,而应该指向三个维度:职业技能维、职业知识维、职业情感态度维,后者往往是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时容易忽略的,但是它在职业素养中却非常重要。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在网页设计专业上表现的动手能力,合理规划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的实践,利用66个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28个配套齐全的校内技能实训车间、1200台计算机和130多个多媒体教室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学习。同时,该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争取在五年时间内培养出就业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服务意识好的高职网页设计人才。
5.2 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学生,具有以往任何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推动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构建完善的课程改革方案。该校经过卓有成效的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之后,改变了之前上课听得懂,但是碰到真实的企业网页设计时,却并不能完全按照企业要求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网页的情况,健全了生本教育理念,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即“精美网页欣赏网页设计基础Dreamweaver快速入门站点创建网页布局网页中文本与图像的运用HTML基础层叠样式表交互的表单应用插入多媒体组件使用模版和库”,确保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能使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5.3 改革教学方法
南京某高职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在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中融入生本教育理念,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实训基地,该校的“双师型”教师都仅仅扣住学生的职业发展这一目标因材施教,采取目标教学法、网络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课堂,缩短教师的讲课时间,延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加强与国外知名职业学校的合作,交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4 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根据结果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采用笔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不适用于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因为网页设计是一门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如果仅仅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会导致学生机械记忆理论知识,忽视对技能的学习。该校根据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课程考核结合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内容,平时考核占总考核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作业、出勤率、表现情况及学习态度;实践考核占总考核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训报告、课程设计完成情况;理论考核占总考核的40%,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模式,该校网页设计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学生的就业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6 结语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学生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经验在课程中的作用,推动各门课之间的衔接与联系,突出实训项目的必要性,最终建构起合理有序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洁.试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44.
[2] 陈玲,周静.生本教育理念下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0(5):89.
[3] 郭璇,陈红兰,王宇.浅谈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内涵与对策[J].江西化工,2012(9):101.
关键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启示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澳大利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为推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办学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启示。展现了更为明朗的改革方向。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概念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是融合了北美、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办学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办学模式。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1)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有三大类,主要有公立性院校、社团类培训机构、私立学校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这三类教育机构中以公立院校为多数,也是我们常见的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TAFE(Technical andFurther Education)是澳大利亚义务教育阶段之后最大的教育和培训组织。在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办学体现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制定以及教学的评定。基于市场的需求导向下。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动适时地进行课程修订,以国家能力标准框架为准,实行校企联合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重在行业主导教育,体现在职业教育应该与行业的需求一致。要适应行业就业。真正做到为行业服务,让行业参与到办学中。TAFE教育的办学理念就是以行业需求为准则。以行业标准来制定办学操作规范,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学习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都直接与行业挂钩,使教育符合行业的各个标准,真正体现行业的主导功能。
(4)注重能力的培养。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围绕行业能力获得为目的的。TAFE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能直接对接行业岗位的能力的训练,使他们能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岗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体系能力的特色教育。
二、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主要成绩
1.规模扩大,办学布局日趋完善。
近十年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量等方面都比以往要有提升。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337.98万人。占高等教育招生的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千万,达1006.63万人。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比上年增加34所。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0197人,其中,本科学校14444人,高职(专科)学校6336人。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培养了大量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2.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思路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说明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目前为止,基本已经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我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3.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提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遭到歧视,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不如本科教育。但是随着中国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大量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的出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在明显上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存在问题
1.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从招生人数和高职院校数量与政府投资的比例而言。高职教育远比不上本科教育。高职教育资金投入C制还很不健全。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但仍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另外,还存在一些对高职教育毕业生的不利政策,比如在人才录用、干部聘任等方面,许多政府机关、国企在公务员考试中都明确规定学历要求。
2.师资力量不强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比本科院校,许多高职院校由于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的局限,教师没有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还有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聘请退休教师,临时教师,甚至是社会上其他非教师人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3.专业设置不合理。不利于高职教育职业特色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都偏重理论学习,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理念不一致。许多专业由于受制于实训条件,不能让学生更多地锻炼其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因而不利于高职教育职业特色的发展。
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在不断发展。为了应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澳大利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1.行业企业需求主导的职业教育
行业企业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行业主导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专业等。如TAFE教育中。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根据政府的委托.基于职业教育规范内容来设置各地区的教学评估机构,以此来保障TAFE学院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在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同时,201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些政策都表明了国家在加大实施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的力度。要做到以行业为主导。就要制定行业主导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主导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评估等,根据行业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的变化。
2.校企合作的深化改革
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突出表现在校企合作上,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忧帕骸N将来的岗位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TAFE教育在不断的合作中改进,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人员素质水平。另外,TAFE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就业率,也让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大增加。因此,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色,我们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和政策投入,增加对校企合作方面的投入。允许企业和行业等相关机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教育培训中来。加大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学习和沟通。早日实现类似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一、产学研合一、车间课堂合一、学生员工合一的“四合一”目标。
3.特色办学。找准定位
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招生人数的下降,其竞争愈来愈激烈。要想在高职教育市场中发展壮大起来,必须学习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办出特色,才能吸引学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等照搬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缺乏自身的特色。高职院校必须基于市场需求的考虑,应当在教育和培训市场中不断锻炼,尽快学会根据市场变化(而非行政命令)独立管理、独立决策、独立经营并独立承担后果。
高职教育的教学品质来源于办学的特色,来源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融合性。来源于是否能服务于社会的能力。TAFE学院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模板,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以岗位职业经验丰富的人员为教师队伍,以行业监督教学的评估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市场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和职业技能培训
有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喜欢跟风。什么专业“热”,就办什么专业,完全不考虑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不同于中职教育,也不能跟本科相比,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技术起点较高,需要及时追踪高新技术的发展。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体现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动态发展,同时也是最终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类学员的短期技能培训的需要。学习借鉴澳大利亚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同时注意结合我国国情。这不仅丰富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理念。更是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建筑设备 “2+3”中、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75-02
近年来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便是其中的一种,2年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在高职学校学习,5年取得大专文凭。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数正在逐年快速增加,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本文试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专业“2+3”五年制职业教育为例,分析“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生人数及规模变化,针对“2+3”五年制高职招生生源特点,提出“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组织设计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生人数及规模变化
从2011年开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从3所中职学校中对口招收修满2年课程成绩合格的学生,共招收9个专业520名学生。到2015年为止对口招生的中职学校扩大到6所,招收15个专业共1900人(占该学院2015总招生人数的1/5),短短5年时间实现了招生人数3.6倍快速增长。从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中职学生正在成为除高考以外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生源。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就业率多年持续居高(该院每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薪酬不低,个人发展空间广阔;比就读高中然后上高职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一年(高中3年加高职3年共6年);而且学生在就读中职、高职学校可以享受国家救助金、奖学金及学费减免,使得部分贫困学生仍然能够继续上学,接受职业教育,为个人日后职业上升打开了通道。
二、“2+3”五年制高职招生生源特点
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专业为例,2015年建筑设备专业共招收 3个班共169人,其中高中毕业高考录取 59个学生,“2+3”对口招生96名学生,单独招生 14个学生。各种生源学生进入高职学习之前文化基础有所不同,其中“2+3”对口招生学生在中职2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过相应专业教育,单独招生生源学生在中职学校所学专业跟现在高职专业不同。高考入学的学生未曾进行过专业学习,但是高考录取的学生普遍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要比对口和单独招生的学生要好。而对口招生的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组织设计要求
第一,满足相同专业不同生源学生教学需求。在教学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学生的需要,既区别对待,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培养计划。既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又要保证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提高职业能力及素养。
第二,保证“2+3”中、高职课程衔接与提高。从近几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专业“2+3”五年制高职招生录取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在中职学习的是建筑设备专业,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学习其他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怎样与中职衔接,又要满足高职专业教育的要求;既要满足中职学习相同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要保证其他学生学习的需要,毕业时都能达到建筑设备专业高职培养目标。因此,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时具有复杂性、非统一性。有必要考虑提供学生可选择性修课来解决以上问题。
第三,满足学生毕业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近十年来建筑设备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统计,按就业率排序主要有以下几种:建筑设备现场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管理员及资料员,建筑设备设计员,预算员和文秘等。因此,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及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围绕就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下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筑设备专业施工图的绘制与读图能力;建筑设备现场施工操作与管理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安装工程预算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档案资料的归档等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建筑设备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根据“2+3”不同生源特点,因材施教,推进建筑设备专业教学改革,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解决的问题。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科学优化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
四、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一)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资格及将来职业发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高职建筑设备专业学生近十年来的就业岗位变化,结合建筑设备未来发展趋势,并充分考虑个人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以及学生向更高层次上升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占70%-80%,选修课占20%-30%。理论教学占50%-60%,实践教学占40%-50%。教授的课程及教学内容随着建筑设备专业的发展而变化,与时代同步并保持先进性。
(二)充分考虑“2+3”中、高职课程衔接
根据建筑设备专业“2+3”学生入校时的特殊性,为了保持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分班教学。将在中职学校读相同专业的学生与就读其他专业学生分开教学,对已经修读课程进行考核,能够达到高职要求的可以免修,达不到要求的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第二,不分班混班教学。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已经修读的课程可以申请免修,但必须通过考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达到高职水平而不是停留在中职水平。其他的学生按教学计划正常学习。第三,根据生源不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有所区别。
(三)学校资源共享,全面开放教学,实行网上选课
学院不同系部之间专业优势不同,课程设置既有相同也有所区别,怎样整合资源,最大化有利于教学,网上自由选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建筑设备专业“2+3”某个班如果只有几个学生是其他专业上来读高职的,单独对他们开设课程,成本比较高,这时候学院有相同课程开设,那么直接在网上选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四)课程内容优化,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衔接
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育服务于实践,并与职业标准相衔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专业、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来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
(五)中、高职互认学分制
实行中、高职互认学分制可以很好地解决建筑设备专业“2+3”中、高职课程重复教学的问题,将中职和高职修读的学分统一计算,满足要求的可以毕业,不能满足要求的需要进一步修读相应课程。当然中高职对口招生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时有必要沟通、协调,避免重复教学或者遗漏对某些知识的学习。经常性组织中、高职学校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学习与沟通,将有利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提高。
(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建筑设备专业“2+3”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贯穿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全过程。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全过程精确评价,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构建了教学质量组织监控系统,该系统由学院、教务处、督导组、系部、教研组、学生几个层次构成。学院每个学期公布评价结果。组织表彰学习、敦促改进教学活动。并通过建立毕业生回访制,了解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倾听意见,改进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2+3”五年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它拓宽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中职、高职到研究生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专业“2+3”五年制职业教育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做了多种尝试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教学经验,并在不断改进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汪金营.国内外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及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胡捷.医学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3+2对接模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3(18)
[3]王浩.五年制高职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课程实践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赖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中的课程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改革一般都是从教育课程入手。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建立特色、与时俱进的重要时期,为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
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指导理念落后。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课程理念与职业教学理论在近几年迅速成熟起来,较多的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如实践导向、行动导向、职业导向,并且这些观念应用于部分院校,且已见成效。不过,更有大部分的院校对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理解不深,从而造成课程改革停滞不前,此外,教师对关乎教育目标实现的课程改革问题尚未重视起来,可能还有部分管理者连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都没有认识到。 职业教育的课程并非与学科体系相对接,而是与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衔接。
2.实践探索的经验不足。
目前,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倾向于探究理论和建构体系,有些走在教育前沿的院校通过课程改革积累了充分的经验,不过,我国还缺少专门提供课程改革的引导和帮助部门或机构,导致部分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缺乏先进的理念作指导,所以也造成这些高等院校的好的改革经验与方法止于一定的区域内。目前有些高等院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这一方面较为熟悉,而教学观念却流于表面,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仅仅会使用经验感知的方式,未深入并全面地学习研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论,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探索经验不足,导致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受阻。
3.缺少约束和激励机制。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院校的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尽管部分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吸收了先进的职教课程思想和理念,但在课程改革实践上,还缺少动力和压力。 当然配套措施的缺少也是阻碍课程改革进程的一大原因,毕竟课程改革这一工程趋于系统化,课程改革还有赖于必要的改革激励机制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协助。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1.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主体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以教师为主体,以科学知识教授和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明显有不足,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惰性,缺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为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以改变这种被动学习局面为主,在高等职业课程改革中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这一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中来,使其亲身体验课程改革实践过程,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采集更为全面的意见,以使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第二,在编制课程时要多多收集学生的意见,使得课程编制具有针对性,满足更多学生的实际需要。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应落实到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过程中,如让学生自己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教学,使得学生轻松、高效的学习。
2.以探究和实践作为主要的课程形式
在过去,一般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自我思考的机会,缺少参与课堂的机会。可见,因此也难以取得教学效果,所以,应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以集探究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课程形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索,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而实践是强化理论探究、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尤为重要。毕竟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就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最终使学校教育登上新台阶。
3.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对于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应研究出新的课程模式和新的课程资源,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新的实训体系,总之也就是改革应深入。课程改革直接关系着院校的各方面利益,各级领导、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院校及广大教师都应重视起来。将示范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经验推广开来,由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努力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开发适应职教发展的课程体系。职教课程改革要先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再进行课程的引导的开发和培训,在这一职教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此外,仅有先进的课程还不够,还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师的能力形成于不断的课程实践。课程的改革首先应从强化教师的改革意识入手,教师应对课程改革重视起来,熟悉新的课程,进而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
4. 深入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究,强化理论指导
投入到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究中去,在不断的探讨中取其精华,总结出先进的理论,加大理论成果的推广,形成一个包括课程模式、课程改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理论的建构和具体方案的设计在内的独具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 职教专家负责开展专题研究、编制课程改革与专业教学的指导文件、规范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课程模式有赖于先进的理念的支持。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已是硕果累累,其中2008 年我国院校国家级、省级精品课建设得尤其完善,不过,这些成果还未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因此,为了将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到理论层面,应以示范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为引导对院校内部教学与科研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求将课程改革推广开来。
5.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课程改革积极性
在院校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少不了广大职教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不难发现,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是目前课程改革困难的重要原因。 教师应提高课程改革的热情,真正领悟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可见,肯定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仅有优秀的职教课程还不够,还应有良好的实施机制加以配合,需全面调动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鼓励其积极参与,同时为了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尽情发挥、各施其能,还要建立完善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如此一来,可以解决像工作量的计算、改革成果的认定、资源的使用等问题,教师在提炼、 转换和实施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应适时加以引导,使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
三、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和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而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才竞争激烈地时代,职业教育应挑起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大梁,作为教育者应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推动课程改革进程,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研究 综述
从1980 年建立全国第一个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金陵职业大学算起,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二十九年,在这二十九年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创立时期,地位明确时期和大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伟大历史性发展,使大量研究者有了在此方面耕耘的土壤,也向相关学者发出理论支持的呼声。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理解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可以从学理上进行逻辑阐释,也可以从现实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进行归纳式总结。
从学理上方面,可以以梁志副研究员和赵祥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解析及其内涵的厘定》一文为代表。“高等职业教育”概念是一个由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复合而成的概念体系。从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理解阐释,并从“职业与职业教育”,“职业与专业”,“职业与技术”三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学理上的辨析。从现代职业教育起源上看,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一定职业特征的基础之上;专业的数量既与职业分工的专门化程度相关,又受科学技术的合理性与教育效益的最大化的制约,所以专业划分应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职业或工作岗位;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职业的创立。
从办学实践中进行概念的理解可以以徐国庆的《职业教育精义》,该文认为:职业学校的教育不应当全是职业教育, 其功能是多元化的, 职业教育只是其功能之一, 除了职业教育外, 它还要承担一定的普通教育。但其主要功能应当是职业教育, 而在职业教育范围内, 各种意志的体现应当以职业性为基础, 其体现也就应当立足于职业教育。同时,该文还从现代职业教育是从“古代学徒制产生”这一事实和在学徒制中表现出的职业性和养成性出发,论证了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具有突出职业性,彰显人文性[1]。
二、国内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介绍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介绍类的研究比较多见。冯旭芳, 李海宗在《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从企业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德国高等职业办得好的原因。续润华,张玲在《三个重大法令对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影响》从一个独特的线索回顾了法令在推进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莫雷尔法案》及其其他孵化法案的颁布,开创了联邦政府运用立法和拨款相结合的方式干预各州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发展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基础,促使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功能的不断完善。美国历史学家拉尔夫·德·贝茨认为:“联邦政府在这项计划中总共支出了145亿美元。尽管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复员军人的生活费,还是有相当多的金钱流入了学院和大学,这就使得该项计划成了在政府资助教育的历史上一项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措施。”[2]美国教育家埃德加·L·莫费特认为:“各种退役军人职业教育法案,使数百万未受教育的人享受了这种机会。调查表明,退伍军人依据职业教育法而就业的人因收入增加而多缴纳的所得税,远远超过了联邦政府的教育投资。”[3]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主要以介绍集团化办学的经验为主。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我国出现了一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等机构以契约合作关系或资产为联结方式的办学联合体———教育集团, 如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北京南洋教育集团、宁波大红鹰教育集团和北京新东方教育集团等等。这些教育集团吸收国内外集团化办学的成功经验, 通过并入、联合、协作、参资、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方式, 吸收社会各种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集团关系。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文章是比较多的,但主要是批评了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呈现的“三段论”,即把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进行教学,指出这种课程设置和实施的结果就是缺乏整合,是沿袭了或者说是压缩了的本科教育课程,其结果就是高职院校出来的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差,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一文,就具体论述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张文认为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并从课程内容,结构,组织,实施和评价五个方面来论述“三段式”的学科课程模式的具体表现;在时间比例上实践课程所占时间大大少于理论学习的时间,基本上为1:4,甚至是1:5的现象和格局;在理论和实践课程缺乏整合,表现为时间不科学,顺序不科学,方法不科学。而这种二元分裂的危害就表现在:一是课程观念失去准绳;二是办学特色湮灭趋同;三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这些文章的作者是以不同的身份出现的,有的是以批判家的身份出现,有的是以官方身份出现,还有的是以专业学者的身份出现的;二是总的来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出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且大力推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三是客观地说,尽管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从幼稚到成熟,从宏观到微观都取得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成绩是主要的,问题处于次要方面,这种认识必须清晰。
参考文献:
[1]赵祥麟. 外国教育家评传(3)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成本 成本管理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1.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对于人的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化,即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位置及其占有的资源往往通过其职业进行分配和固定。职业教育概念的核心要素包括“职业”、“技术”和“教育”。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是职业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职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包括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技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职业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教育是启发智慧、教化国民、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一个类型,具有教育的一切属性。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中的高级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层次中的职业教育类型。
一种说法:高等职业教育是高中后阶段的职业教育,既有普通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首先确认高等职业教育姓职,强调其职业性。另一种说法:高等职业教育归属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和个人权益性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既是公民提高个人知识与能力,促进自我发展的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它首先确认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强调其层次性。这两种说法都具有片面性,强调职业性是侧重于类型,强调高等性是侧重于层次。
2.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陈亚玲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提出和鼓励、调整改革、加快发展与制度建设和特色化创建与持续发展四个时期。“发展”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主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其服务功能也面临着重大转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目标、内涵、模式的转变,其教育成本、成本分担机制、生均经费标准等必然要求转变。
目前,比较普遍认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由其培养人才的性质决定的,即培养目标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如果再深入研究反映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培养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是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相对学科体系,以职业岗位为对象的行为体系知识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特征
1.教育成本的概念。教育成本概念的产生,是西方教育经济学者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应用到教育方面的结果。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希恩认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如不用于教育部门,就可以用于别的部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把学校视为一种投资进行研究,这便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知识的来源。”他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分为两部分:即: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教育服务与消费教育服务活动中消耗的资源的价值,是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一切支出,以及因资源用于教育活动而没能用于其他方面所带来的损失,即: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教育服务消费者的机会成本。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只能是各类教育机构,其中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尽管国家或各级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投入,但这实质上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成本的一个补偿渠道,因为各级各类学校是各类教育资源的直接消耗者。
2.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类。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首先都要找到分类的依据或标志,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的分类也如此。由于不同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概念反映了不同的特定对象,所以,为满足管理上的不同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物质成本和人员成本是按资金消耗的对象分;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是按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发生的时间分;高等职业院校总成本、生均成本是按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分;差额成本、相关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按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来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按费用能否直接归集到产品上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是成本按其可控性进行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是成本按其性态的分类。
3.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特征。第一,教育总成本不断递增。美国著名教育家库姆斯在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以及欧洲19个发达国家考察后发现,“即使教育质量停滞不前或是下降,每个学校的实际费用也是保持着逐年上升这一反常趋势。第二,人员成本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的主要部分。教职工工资、福利支出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主要成分,这反映了教育行业与现代经济行业不同的劳动密集特点。人员成本上升带动了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上升。第三,教育单位成本必然上升。同等层次教育的单位成本的持续上升趋势,已被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实践所验证。第四,高职教育在未达到经济规模前,单位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降低。要确定高等职业院校最佳经济规模,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求大。
三、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种知识产业,其运行必然要使用多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各具特色,况且这些资源又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点,所以,为实现某一培养目标,必须综合投入各种教育资源。只有投入的各种教育资源的比例协调、适度时,各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才会提高,所以说,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研究表明,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与成本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成本管理模式就是指有关高职的教育成本管理体制的基本规定性的概括、基本框架及主要运行原则的总和。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国内外企业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和责任成本制在我国企业应用较多。成本管理模式在企业界都得以普遍应用,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可否借鉴这些在企业界已得以应用的成本管理模式吗?这主要取决于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这两类组织之间及其运营管理活动是否存在着相似性。美国约翰・雷、沃尔特・哈克和卡尔・坎道里提出:“就组织和运作来说,教育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共性大于差异。教育组织和很多企业组织和商业组织一样都是劳动密集型组织;和很多组织一样是一个服务的提供者;和很多其他组织一样,也是一个多部门、多单元的组织,像其他组织一样也是为各种类型的顾客提供服务的。虽然不能像其他组织一样通过测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来评定组织,但是,个体和团体的学业进步是能够并且值得测量的。将管理理论应用到教育机构是合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对教育事业的盈利和亏损问题做出评估显得十分地困难,但是,使它朝着学业目标前进以及说明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成本效力还是可能的。”单从成本管理角度来看,可以说企业成本管理与高等职业院校成本管理具有同质性。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借鉴那些在企业已得以应用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学习这些管理模式在企业应用的成功经验,通过对这些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采集众模式之长处,优化出高效率的、规范化的、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客观实际的教育成本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教育成本计量问题,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认识不同,在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在实践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还远远没有形成符合其管理科学规律的成本计量和成本控制等方法,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还处在开始探索阶段。因此,明确高职教育本质特征和其成本特征,对研究高职教育成本计量问题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敬良等著:《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2]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美]雷・马歇尔、马克・塔克著:《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