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等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1 10:05:53

序论:在您撰写高等艺术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等艺术教育

第1篇

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趋势一致,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也取得了极大成绩。表一列出2007年与2010年教育部的与高等艺术教育相关统计数据对比,通过表中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是学校数量、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学生人数,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有目共睹,高等艺术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产业推进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置身于高等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之下,一段时间之内处于快速、超常的发展阶段,尽管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招生录取的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分数低。艺术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要比非艺术类专业同层次学生低很多,这与艺术专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全国高校中设置艺术专业的学校太多,一些院校为抢生源而大幅度降低文化成绩甚至专业成绩。各校艺术专业单独招生考试浪费学校和考生的精力。基于艺术专业考试的特殊性,各艺术专业院系往往采用到各招生地区设点进行招生的方式,而一名考生若要报考多个学校则需多次参加考试。因此,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招生院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耗费了学生的精力,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并且也容易导致专业招生中的腐败行为。

2.专业设置设置艺术专业的院校过多。近几年不仅专门的艺术类院校数量有所增加,设置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数量更多。比如2009年全国艺术专业共招生421803人,其中艺术院校招生93079人,仅占艺术招生总数的22%,其余78%学生进入了各类非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设置艺术专业的院校太多,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一些院校缺乏足够的师资和设施,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和艺术教育水平的质量。艺术专业学科设置欠科学性。艺术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过于看重艺术的技巧、手法等技术性环节,忽视艺术基本理论和素养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即表现为:技术性课程设置多且被强调,艺术理论课程设置少且不受重视。造成学生缺乏基本的艺术理论素养,无法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影响了艺术技能提升到更高层次。另外,在与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接轨方面,艺术专业学科设置没有做到灵活与稳定的平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大,缺乏艺术学科在建设、设置、教学评价与评估体系上的合理构建。人文学科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少。无论是艺术教育机构还是艺术专业学生,都忽视了人文学科其他专业课程,忽视了非本专业的艺术专业课程(如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美术专业课程)、哲学课程、美学课程、文学课程等等,缺乏通识教育,造成艺术专业学生在艺术思想、观念和判断力方面培养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观察领悟能力。因此,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文化艺术视野尚需扩展。

3.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明确。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对于培养哪一类型的艺术人才、采用哪种教学大纲进行培养、需要给学生传授哪些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需要哪些素质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等等与培养目标相关的问题,缺乏准确认知和明确界定,因此造成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混乱。培养目标缺乏层次化。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缺乏对自身师资力量、设备设施和本校艺术学生专业素质的正确认知,缺乏对艺术教育结构化、层次化方向的把握,也缺乏对艺术人才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使得各艺术专业之间教学大纲雷同、专业课程相似、培养目标单一,专业高等艺术教育、师范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高等职业艺术等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出现应有的层次化和差别化。

4.师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高级职称人员不足,生师比高。以2009年为例,各类艺术专任教师总数占全国各专业专任教师总数的5.9%,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占全国比例的4%,而当年艺术专业在校生人数占全国各专业在校生人数的6.4%;生师比方面,艺术专业生师比为17∶1,全国各专业生师比为20∶1。可见,艺术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在全国各专业专任教师中的比例低于艺术学生数量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其中高级职称比例尤其低,而且艺术专业生师比太高,与艺术专业教学特点完全不相适应,“大大超过国际上通常的比例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比例”,从根本上影响了艺术教育质量和艺术人才的培养。专任教师素质需要提高。部分艺术专任教师敬业精神不足,把精力放在考前培训班、私人学生、艺术工程等个人创收活动中,对本职工作却极度忽视和放松;另外,专任教师在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开展艺术科研等方面也急需加强。

5.教学设施设备学生数量扩大,许多艺术专业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无论是教室、排练厅、画室、琴房、工作室、实习车间及文献资料等都存在较大的缺口,不能适应小班式的艺术教学需要,这种情况在一些非艺术院校中尤其明显。

二、建设艺术大学对于解决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存问题的作用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高等艺术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声誉,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解决。其中,艺术大学的建设着重于以大艺术观的办学理念,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科学的艺术学科课程设置、进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以此弥补艺术教育现存问题的不足,因此,能够为解决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现存问题提供直接支持。

(一)有助于解决招生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极大成绩,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在此大环境下,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教育的需求也大为扩展,一方面表现在业余艺术考级规模不断扩大,成人艺术教育市场繁荣;另一方面表现在高等艺术教育报考学生不断增加。如黑龙江省2011年全省艺术考生19468人,广东省2011年全省美术和音乐专业考生4.5万余人,分别比去年增加17%和14.3%。高等艺术教育考生的增长,需要高等艺术教育在确保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而建设艺术大学就是保证艺术教育质量、扩大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教育更多需求的举措。艺术大学由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或其他办学条件较全面的院系发展而来,它们自身拥有较优秀的师资力量、相对丰富的教学设施设备和比较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整合了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创设了更加先进的教育标准。因此,能够在保证甚至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接收更多艺术类学生并为其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服务,满足更多人群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p#分页标题#e#

第2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两大方面,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非常显著。近年来,高校艺术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高校艺术教育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有较大区别,它并不以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为直接培养目标,而是通过课堂内的艺术课程和课外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丰富的创新想象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艺术具有审美、教育、认识世界三大社会功能。它们和艺术的真、善、美的品质是契合一致的: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

1.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

科学是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而艺术是运用形象思维认识世界,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人把科学与艺术比喻为人类文明的两朵并蒂莲,它们在不同的领地,为了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并进行互补。

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大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艺术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它更适合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优化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构成和智力技能的提高,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

2.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和参与相应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知、感受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有利于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军民团结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鼓舞了全国人民,高等院校通过创作歌曲、表演话剧、舞蹈等形式,再现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使广大学生为之感动,纷纷以“以抗震救灾精神为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艺术形式进行“寓教于乐”,通过生动鲜明的美的形象感染大学生,使之在艺术教育中,享受了愉悦,净化了情感、完善了人格。

3.艺术教育是学生“智育”的助推器

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全面发展中“智育”的要求。艺术教育具有“益智性”,能促进智力的开发。爱因斯坦说:“音乐不会影响研究工作,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慰藉也互为补充。”“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了新的发现。”清华音乐教研室陆以循教授提出了“8-1>8”的学说,即每天让学生抽出一小时参加有组织的美育活动,其学习效果高于全天8小时做功课。经常性参与艺术活动的学生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强,各科成绩比较突出。这就说明艺术活动不仅不会妨碍专业学习,还能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有利于发展他们智力发展。

二、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精神情操和人生态度,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今天,艺术教育已全面进入中国的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继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和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1981年北京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音乐欣赏选修课。1978年清华大学恢复了曾在中遭到破坏的音乐机构-音乐室,并更名为艺术教育中心。2002年7月,教育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文件要求:“力争经过3至5年的时间,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类课程。”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立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或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

2.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蓬勃发展。但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我国毕竟还年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高校管理者思想上不重视

虽然全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成立了艺术教育机构。但是,部分高校的管理者不重视艺术教育在美育乃至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而只是片面的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艺术教学,使高校的艺术教育走向专业化培训。

(2)教育目标不明确

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课堂内的艺术课程和课外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丰富的创新想象能力。让学生掌握欣赏艺术的方法,了解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目前全国高校艺术教育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部分高校在艺术教学安排方面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有些高校开设了影视欣赏、中国书法欣赏、学跳芭蕾舞等课程,但仅仅把它等同于艺术知识或美学知识的传授,没有突出其艺术特性。

(3)教育方法不科学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但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家庭的影响导致人文素质参差不齐。若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学方式、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除清华、同济、山大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外,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课程设为选修课,所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基本上采用大班讲座的形式授课,导致学生“齐头并进”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个性,抹杀了他们对艺术教育的兴趣。

三、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艺术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因此,要在思想上重视高校艺术教育,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观念层次,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智育”同等看待,发挥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

2.完善机构设置、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制度建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为了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因此,要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必须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负责对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和督导。各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公共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和部署,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制度。

3.加大对艺术教育软、硬件的建设,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加大对艺术教育软、硬件的建设,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科学化。在课程内容上尽量覆盖音乐、美术、影视、戏曲、摄影、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课程上,兼顾理论、赏析、技能等多个层次,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成立各种艺术社团组织。并通过举办校园歌手大奖赛、摄影大赛、书法比赛等多种艺术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受艺术的美。同时学校要不断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硬件设施,对教学设备、场地、活动场所等加大资金的投入,让大学生在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参考文献:

[1]葛军.高等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2]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Z].中国美术教育,2003.

第3篇

关键词:美学教育;文艺评论教学;新媒体美学;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在200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把美学教育列为核心必修领域之首。为什么美学教育这么重要?这是本文重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停在技术层次、它可以是审美的培养,但更为贴切的应该是美学的训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学已经涉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

美感的培养与美学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养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美的观察以及感受;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及创造能力。美感培养属于教育范畴,可以在学校进行;而美学教育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要由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化、技术化的训练己经做的很好,美学课程内容也很丰富;而美学教育则一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也将探讨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2]。

一、美学与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美学不可分,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希望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因而当我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意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

艺术教育最需要的是人文的精神,而非技巧训练。美学是艺术与人文的共通知识,美学能让艺术评论更为深入、让艺术创作不断更新、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能欣赏艺术就能提升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提高了以后,就能欣赏艺术,他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3]。

2、美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外在与内在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美学教育是极为前瞻性的作法,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培养出许多艺术家,而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并没有受到任何提升艺术或美学素养的教育,这也使得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成长的沃土,而连带地使艺术土壤失去了根基。站在培养美学的立场,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美学素养,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4]。

3、美学与整合教育。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最大敌人,没有思辨、批判的教学是审美教学的头号敌人。不能欣赏,就不能整合;不能欣赏,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的意思是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推行美学教育的格言。

二、美学教育方法论

1、赋予意义。最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唤起美感的艺术。大多数的学科的学习目标都是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美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去感受它。如纽约某社区艺术协会认为美学教育应培养人们赋予物品意义,从而透过艺术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①赋予物品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作的物品,而是制作的过程。②探讨他人作的作品:制作艺术品的同时自然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作品。③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生活:艺术家透过生活与工作的互相作用,用询问、参与、关联,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

换言之,美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在寻常物品或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而追寻意义的方法,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下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艺术,才有可能建立他们的美学经验和兴趣[5]。

2、艺术评论之教学。艺术评论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艺术课程如果单纯欣赏深度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所以艺术评论应该是各个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

艺术评论有描述、分析、诠释、评价四个层次。事实上描述不算达到美学教育的层次;它只是预备知识的建立而已。分析要包含美学特性、美学概念等要素,才算达到美学分析的目标。诠释不仅是集合分析之所得,它必须提出解释。至于评价,则不需要依靠媒介、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评论。美学教育似乎也可以按上述流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到美学的境地中。我们认为至少要分为描述─分析、诠释─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

3、课程设计。艺术教育一定得透过实践才能得到。虽然美学教育重视的是批判能力,但没有亲身的实践是不可能做出艺术评论的。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包含实践部分;有了实践能力,美学教育重视的独创性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传统重视记忆知识的任何科目课程內容,应加入美学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我的认知,进而开发出创新的能力。

五、结论:美学教育的可及性与时代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美学教育是人人所需;我们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尽量受到美学教育。二是美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今文化。美学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训练,它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本身将来可能需要的美学陶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敞开胸怀去面对所有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美学准则以及推动美学教育,让文化和思想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唐志伟等

参考文献 

[1] 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45. 

[2] 刘智强.论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意义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10):10-11. 

[3] 董变林,郭成桥.高等院校应加强美学教育[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4,20(9):91-92. 

第4篇

关键词:美学教育;文艺评论教学;新媒体美学;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在200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把美学教育列为核心必修领域之首。为什么美学教育这么重要?这是本文重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停在技术层次、它可以是审美的培养,但更为贴切的应该是美学的训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学已经涉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

美感的培养与美学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养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美的观察以及感受;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及创造能力。美感培养属于教育范畴,可以在学校进行;而美学教育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要由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化、技术化的训练己经做的很好,美学课程内容也很丰富;而美学教育则一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也将探讨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2]。

一、美学与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美学不可分,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希望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因而当我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意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

艺术教育最需要的是人文的精神,而非技巧训练。美学是艺术与人文的共通知识,美学能让艺术评论更为深入、让艺术创作不断更新、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能欣赏艺术就能提升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提高了以后,就能欣赏艺术,他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3]。

2、美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外在与内在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美学教育是极为前瞻性的作法,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培养出许多艺术家,而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并没有受到任何提升艺术或美学素养的教育,这也使得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成长的沃土,而连带地使艺术土壤失去了根基。站在培养美学的立场,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美学素养,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4]。

3、美学与整合教育。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最大敌人,没有思辨、批判的教学是审美教学的头号敌人。不能欣赏,就不能整合;不能欣赏,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的意思是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推行美学教育的格言。

二、美学教育方法论

1、赋予意义。最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唤起美感的艺术。大多数的学科的学习目标都是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美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去感受它。如纽约某社区艺术协会认为美学教育应培养人们赋予物品意义,从而透过艺术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①赋予物品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作的物品,而是制作的过程。②探讨他人作的作品:制作艺术品的同时自然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作品。③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生活:艺术家透过生活与工作的互相作用,用询问、参与、关联,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

换言之,美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在寻常物品或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而追寻意义的方法,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下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艺术,才有可能建立他们的美学经验和兴趣[5]。

2、艺术评论之教学。艺术评论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艺术课程如果单纯欣赏深度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所以艺术评论应该是各个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

艺术评论有描述、分析、诠释、评价四个层次。事实上描述不算达到美学教育的层次;它只是预备知识的建立而已。分析要包含美学特性、美学概念等要素,才算达到美学分析的目标。诠释不仅是集合分析之所得,它必须提出解释。至于评价,则不需要依靠媒介、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评论。美学教育似乎也可以按上述流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到美学的境地中。我们认为至少要分为描述─分析、诠释─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

3、课程设计。艺术教育一定得透过实践才能得到。虽然美学教育重视的是批判能力,但没有亲身的实践是不可能做出艺术评论的。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包含实践部分;有了实践能力,美学教育重视的独创性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传统重视记忆知识的任何科目课程內容,应加入美学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我的认知,进而开发出创新的能力。

五、结论:美学教育的可及性与时代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美学教育是人人所需;我们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尽量受到美学教育。二是美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今文化。美学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训练,它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本身将来可能需要的美学陶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敞开胸怀去面对所有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美学准则以及推动美学教育,让文化和思想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唐志伟等

参考文献 

[1] 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45. 

[2] 刘智强.论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意义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10):10-11. 

[3] 董变林,郭成桥.高等院校应加强美学教育[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4,20(9):91-92. 

第5篇

随着国家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艺术教育对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陶冶情操,确保良好心境。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目前高等院校的重要科目,并不是音乐、美术、名剧欣赏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对艺术历史的单纯讲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划分美与丑的界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拒绝“快餐式”精神消费。然而目前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1公共艺术教育观念陈旧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给中国大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提升个人审美修养的机会。然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兴起的科目,与传统教育体制难免发生冲突,在课时安排以及教学理念上都不够完善,依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公共艺术教育依然是其他传统科目的附属品。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也使得一些就业方便、薪资高的专业备受青睐,然而拥有高就业风险的艺术教育则被当成“调剂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教育部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我国高等院校内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监督和指导,对相应的任课教师也会定期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加入考核过程,让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2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依然处于萌芽期,专业人才的数量无法满足其高速发展的势头,师资队伍往往专业水准参差不齐,教师自身专业水准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通常是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往往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这就使得教师自身得不到良好的专业艺术锻炼,在传统教育体制之下,知识结构松散,框架不清晰,这就使得教育者自身人文知识缺失严重,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从被教育者角度来看,受教育群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对知识的见解也往往不在同一层面,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对公共艺术教育有充分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本身有通透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还必须有相当广博的知识面来迎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问题,这对公共艺术教育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十分高。由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年限较短,几乎没有规范的公认的材,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无章可循,很难为学生构建清晰缜密的知识网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限制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1.3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自身、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理解不深,或者存在偏见,这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教育并不是必修课,因此课堂仅仅是休息、娱乐的场所,很难为了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而钻研专业知识,认为与通常的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偏差,他们通常会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就业,功利性较强,无法从全局角度来看待新时代的教育,认识不到公共艺术教育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这严重限制了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学习的积极程度。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理解同样存在偏差,绝大多数学生参加课程只是为了放松心情,被动地接受艺术的熏陶,然而公共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的形式开展的偏重技能训练的学科,对各项理论知识的研究较多,无法迎合学生“口味”,教师与学生在学科发展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从而使得教学课堂无法达到和谐状态。

1.4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欠发展阶段,教育评价机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为了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以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控。

1.5公共艺术的教学过程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不匹配

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使得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学形式上难以合理控制,这就使得不同院系在推行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时候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大多数高等院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公共艺术教育,鲜有高等院校把其直接当必修课程,这也使得各个院校的公共艺术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上述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和教学硬件条件的滞后,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收效不佳,与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不少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甚至不如中小学发展得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难以维持在良性的局面。

1.6公共艺术教育缺乏资金支持

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社会各界必须为其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精神垃圾”侵蚀学生内心。教育部门和各大高等院校在将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后,并没有为其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支持。艺术教育对教学条件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是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为了在课下促进学生进行公共艺术交流,也必须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绘画、音乐、舞蹈的道具对公共艺术学习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然而相关部门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并不乐观,不少高等院校内基本的资金保障都无法达到,更不期望扩大规模。

2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

2.1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为了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应当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兴趣是学习一门课程最好的老师,为了加速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学生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公共艺术教育者应当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将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借助多元教学方式、手段,使学生被公共艺术所吸引。这就对教育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必须对公共艺术课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尽管高效公共艺术课程多是选修课,但是教师应当为学生拟出科学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并安排类似于文化课的考试,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高校的艺术院系应当积极主动地组织相应的艺术文化活动,在课下为学生提供感受公共艺术魅力的平台,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艺术学习更加深入。学生在现实的活动中能够锻炼自身的审美素养,与人分享,进步更快。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使得教育者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才能确保公共艺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公共艺术教师必须对公共艺术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教育的发展。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目标,在公共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更应当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之余多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新闻,对发达国家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充分认识,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加优秀、先进的课堂体验,促进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培养。高等院校艺术老师要培养自身对学科的兴趣,多外出学习,加强交流,使艺术教师自身的艺术特长得到质的飞跃。高等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对艺术教师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艺术教师参与到积极、活力的艺术教学之中。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使教师更具工作激情,能够提升个人成就感。

2.3公共艺术教育体制需要革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体制要摆脱传统教育体制的约束,为了改变目前公共艺术的发展局面,必须虚心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办学经验,加入自身发展现状的因素,确立自身的教育体制,才能确保公共艺术教学顺利展开。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以教育部对其发展的要求相一致,要明确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标准作用于公共艺术教育。要努力构建更加科学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加速相应权威教材的编写过程,使课程教学目标更加具体,课程结构更加紧凑,课程标准更加严格。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注重研究科学的教育方法,要避免应试教育,突出素质教育的主题,以实现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艺术教材的编撰应当注重总体设计,提高目的性、规避片面性,编撰工作应当有大量的教师参与,才能确保教材的适用程度,然而不同教师意见不尽相同,无疑会增加编撰难度,减缓编撰进程。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应当有别于中小学,知识内容应当更加重视与时代的联系。

3小结

第6篇

德国没有中国式的高考,只要有高中毕业证书即可,入学只考察专业,而且要经过面试。德国学生选择职业和大学专业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且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社会体验,对事物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艺考方式灵活,报名考试时间不同,考试内容各异。以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专业为例,学生报考时可以网报或邮寄报名资料,一个月后会收到一份家庭命题作业,再一个月后上交命题作业和作品集(15-20张作品或影视短片),然后再通知录取结果,参加面试。录取人数相对稳定,每年录取25-30人不等。德国大学的招生非常提倡学生独立创造性的,招收的是真正具有艺术天赋并对艺术有一定感悟的学生。①

二、师资建设

哈佛大学艾略特校长曾说:“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②中国高等设计艺术专业教师通常是公开招聘的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很多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年龄基本35岁以下,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完整的设计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能力。教师职称规定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见习教师等。德国的设计艺术专业教授也是公开招聘的,聘任条件严格,要求其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有从事本专业工作至少五年的社会实践经历等,因此,德国设计艺术教授大多数在获得任教资格时,年龄基本35岁以上。他们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经历,成为专业领域中有影响的人。德国大学教师一般分为:教授、老讲师、助教、实习指导教师。

三、教育形式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实行收费制,且收费较高。学制为本科4年,专科3年,课程安排通常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以本科教育为例,学期分为8个学期,课程的学期安排因学校和专业各异,一般1-4学期为基础课、公共课学期,5-7学期为专业课学期,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学期。每门课程结束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给出相应的分数,获得及格以上表示考核通过(按百分制,60分为及格),如出现不及格,可在下一个学期或毕业前进行补考。德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实行免费制,教育形式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各异。学制一般5年,10个学期。课程安排通常分两个阶段,即:基础学期和专业学期。以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专业为例,基础学期为4个学期,专业学期为4个学期,毕业设计为2个学期。③学生在每个阶段须获得规定数量的学习证明(一门课程一张证明),方可继续学习,学习证明没有分数,获得学习证明就表示通过考核,基础学期规定12张学习证明,专业学期规定13张学习证明。当学习的总学期超过14个学期之后,再进行学习必须缴纳学费。但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还可以得到两次休学期的机会。这样的规定,即考虑到学生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相结合,也限定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内修完学业,避免时间、金钱的浪费。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以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本文指的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学方式、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几部分组成。

1、教学方式。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理论讲授和作业实践相结合。理论讲授是授课教师讲授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作记录,作业实践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设计制作的过程,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指导。每学期不定期的还会有专业讲座。专业课程基本采取分段安排、小班授课的方式,每班人数20-30人不等。而德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通常为:讲座课、讨论课和练习课。讲座课也是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听讲,在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般不进行讨论。练习课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做练习,“不仅是在形式上做了一种东西,而是通过实践了解、掌握整个过程。学生实习了这一项不光为了将来干这一行,而是培养全面的能力。”④讨论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撰写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做口头报告。课程安排相较灵活,可以几种课程交叉学习。在德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中,除了一小部分讲授课以外,其它的部分都坚持小班教学,一个教授最多指导15个学生。⑤

2、基础课教学。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基础课教学一般分为造型基础(素描、色彩类)和设计基础(三大构成等),课时量较多,表现形式主要是手绘,而单一的手绘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模仿表现的方式建立起来,导致学生缺乏多元审美能力。而德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依然保留着包豪斯时期的传统,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在设计中。在基础课教学上,学生作业必须考虑如何选择材料、手段,如何用图形、文字色调来表达设计意图。在基础课上,只有较少的绘画训练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思维、表达能力。教师“不过问用何种材料、不过问用何种工具,更不会过问学生们选择何种表达形式,只要作品是有内涵的、有个性的、有张力的、自己体验的”。⑥

3、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是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的训练主要是课题设计题目。在中国,通常教师理论讲授完布置下作业,学生开始寻求课题,但学生的作业多是虚拟的题目,学习往往被动,教师需要采取一对一的督促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建议进行设计制作,因为受到课程时间、实践条件等各种限制,使学生无法深入推敲设计要素和细节,课题设计大多沦为设计游戏。而德国的专业课的课题训练通常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真实项目来制定设计题目,设计课题的整个过程严谨有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并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意和设计形式。课题且不受课程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深入推敲所有设计要素和细节。从设计构思到设计成型,不盲求设计经验,而是探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德国的专业课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设计创意能力的学生。”⑦

4、实践课教学。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实践践教学有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也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之分,这些实践共同特点是存在实践要求和形式,缺少实践内容和执行,都缺乏明确的定量要求和实习的实效要求。真正的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多数年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无法达到预期实践效果。所以实践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德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入高校后,校方建有较好的校内实习车间和校外实习基地,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和时间的安排,实践课程学时约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以上,有些院校还规定,学生必须要有1-3个月的社会实习期方可毕业。校外实习通常分为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基地和教授一起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评价。德国的实践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流程,了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5、教学评价。

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中国的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评价是授课教师主要是以学生作业为依据,以个人观感进行评分,学生所关注的只是最后的分数以及是否及格,并不关心学习的得失,评价过程往往是单一的教师评分,缺乏师生间的点评交流。德国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评价通常是设计方案陈述讨论的方式,学生先阐释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师生间、同学间进行评价、交流,如果设计方案能得到通过,教授便会给出一张学习证明。这样的评价方式一个很重要的交流学习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

五、结语

第7篇

一、教学内容和意义不同

首先,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文化教育活动最早的门类之一,有美术就必然有美术教育,没有美术教育就不可能有美术的延续和发展,因此美术教育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其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并与人类及其社会形成了彼此互助,双向建构良好和谐的关系。其次,美术教育与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主要表现,一是可以作为造型活动的入门之径,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审美意识、一定造型能力和造型技能的生产劳动者;二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整体教育环境中造就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发达心智的现代公民。

艺术设计教育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艺术设计具有本体的多种特殊性,它不是一种纯艺术现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了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是一种艺术化的造物活动。与纯美术教育有严格意义上的不同。艺术设计在内涵上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策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物品。内容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个层面。它既包括功能性较强的实用品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设计制作,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造型设计。

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

高等美术教育以技能传授为主,以培养专门人材为目的的专业美术教育,并以此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学生以某种专业技能获取社会职业。美术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应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艺术个性全面发展的美术专业人才。

而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社会性的特殊艺术造物活动,自古有之,但作为一种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形式,艺术设计教育却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从广义来看,艺术设计教育并不局限于一种以行业划分为基础,以技艺传授和设计经验的传承与发展为主导,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以现代工业生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导,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从狭义上说,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学生能够成为素质型、创造型、能力型、潜力型的应用性人才。知识结构应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判断问题以及组织,计划、实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开放式的系统知识,同时又具备与其他专业沟通的机制,才能具备合作、咨询、研究、协调、重新整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完善人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健康、合理的发展,并能够胜任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生产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教学课程和设置不同

高等美术教育在近半个多世纪发展中,经过国家和几代美术教育家的不懈努力,改革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首先突破了沿用几十年的学年制,改革为具有合理学习模式的学分制。相对专业美术院校而言,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包括。政治课、文化课,体育课、艺术史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素描、色彩、速写、创作等。专业课是根据专业设置而定,专业美术院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为 国画人物、国画山水、国画花鸟、油画、壁画、版画、雕塑、水彩、美术学、综合美术学等。选修课包括:各专业的表现技法、表现风格。专业理论等课程。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总体表明美术教育选择了某种价值取向,并主动探索适合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不同的价值取向、性格兴趣及认识的差异,形成了中国美术教育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美术教育既是智力活动教育,通过美术教育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又是技术的训练,通过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描摹和制作能力,以适应未来广泛的求职需要。美术教育注重美的观念和知识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美的造型,给予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和感受美的能力。美术活动既遵循逻辑思维,更重视逆向的和发散思维。最适合发挥想象和思维的自由性。因此,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求新意识,并通过这种创造意识在社会各阶层的实施。更好地促进社会改革与发展。

转贴于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就是从引进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设计观念开始的。当时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如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的“构成教学”,80年代初对中国艺术设计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此使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对外封闭几十年后。真正对西方150年来的工业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才有初步接触,当时三大构成课程被当作设计教学的典范立即运用到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

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功能性的区别。经过国家艺术教育机构、艺术设计家、教育家、理论家多年探索实践和辛勤劳动,使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使建国以来工艺美术教育领域一直严格执行的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对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首先把全部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政治课、文化课,体育课、公共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专业实践课、设计史论课。其中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材料构成、速写、摄影、电脑辅助设计等。专业设计课根据专业设置来决定,专业设置一般为:工业造型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新媒介艺术设计等。专业实践课根据各专业要求到企业或工厂。结合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纵观每个专业方向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使用物品类型紧密联系在一起。选修课包括:绘画基础、理工科类专业基础知识、艺术概论、设计评价与作品鉴赏等。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在各专业设计课的内容和任务方面、各专业基础课设置与要求方面、加强设计基础理论教学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要求。首先在专业基础课和绘画基础课的关系上,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有本质的区别,因而绘画基础课应根据设计专业的需要开设,不能等同于绘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其次是专业设计课和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关系上,根据适用、价廉、美观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和形式美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再次加强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培养,在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史。人体工程。材料学。工艺学、营销学、设计管理等方面加强教学研究。因此,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正是顺应了时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同时体现了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的综合特征。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同

美术教育自从进入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就一直遵循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按照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艺术概论及美术技法理论课等几方面进行。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沿用几十年的课堂造型基础训练、外出采风写生、考察收集素材、表现技法训练。中外作品风格的分析鉴赏,中期创作练习、后期的毕业创作、作品评讲展览等几大部分,以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美术管理人才,美术服务人才,美术教师等为目标。如今高等美术教育采用现代的教学模式,在总结过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

在教学中,首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认真分析讲授,尽量多地给学生创造感悟艺术作品的机遇,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层开想象。进行优化比较、讨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判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师生进行教学交流时,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尽量做到师生间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在专业创作教学上让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式的学习。探索式教学在教师指导下从专业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确定创作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创作构思,发现问题,经过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培养自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上,使学生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学习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的感受、观察、体验、表现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觉学习与合作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社会实践应用上有本质区别。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一直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艺术设计理论课等几方面组成。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单科独进式的课程编排顺序,各门课程往往相对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只是把各科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忽视各方面知识的综合积累。现阶段国家和艺术设计院校经过论证分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施了新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其中,由课堂教学向工作室、实验室教学转化;由单科独进向多课题并行教学转化;由讲授式向启发、咨询式教学转化,简化课程设置;课程选题注意兴趣性、参与性、研讨性、鼓励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发挥,重视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讲评和总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关设计活动,以检验学习成绩和提高设计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