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年医学技术规范范文

时间:2023-10-31 11:04:19

序论:在您撰写老年医学技术规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老年医学技术规范

第1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进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先政策,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和环境,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维护和保障信息化时代下的老年人合法权益,提升老年人看病就医满意度。

到2021年,5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二、创建范围

2021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圣和老年病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必须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鼓励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到2022年,县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三、具体措施和创建内容

(一)老年友善文化

1.各医疗机构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老年友善文化氛围。

2.机构愿景或文化中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

3.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要求。

(二)老年友善管理

1.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

2.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

3.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4.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

(三)老年友善服务

1.完善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种挂号方式。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畅通老年人预约挂号渠道,为老年患者就医提供方便。根据老年人患病特点和就医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医联体的核心医院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预留一定比例的预约号源,方便老年人通过村(社区)预约转诊就医。

2.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确保智能设备配有人工值守。有专/兼职社会工作者承担老年人服务相关职责,挂号、收费等设有人工服务窗口及现金收费窗口。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机构入口可通过增设老年患者“无健康码”通道、配备人员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码查询等方式,协助没有手机或无法提供健康码的老年人通过手工填写流调表等方式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

3.县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要在老年医学科或内科门诊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有条件的二级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到2022年,县内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要积极开展老年专科门诊、用药咨询、营养评估、护理门诊等特色服务。开展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对老年患者高风险因素给予早期识别与干预,保障医疗安全。

4.拓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领域。县中医院要以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或老年病科为依托,综合性医院要以中医科为依托,加强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村(社区)、向家庭、向养老服务机构延伸。

5.大力发展老年照护服务。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可通过签约、巡诊、健康扶贫、老年健康管理等多种方式为确有需要的老年人开展上门诊疗、康复、照护、失能评估、医养结合等个。鼓励县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

6.注重对老年综合征、衰弱、失能、失智的评估与干预,开展多学科合作诊疗,鼓励患者及其照护者参与照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7.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高风险筛查,重点开展跌倒、肺栓塞、误吸和坠床等项目,建立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高风险筛查后知情告知制度。

(四)老年友善环境

1.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便利性、适老性,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

2.机构内标识醒目、简明、易懂,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机构内地面防滑、无反光。设置有无障碍卫生间,门宽应当适宜轮椅进出。

4.适老性病房温馨整洁。病房中应当配有时钟和提示板,温、湿度适中,家具稳固。

5.门急诊、住院病区配备有辅助移乘设备(如轮椅、平车等),并方便取用;主出入口处有方便老年人上下车的临时停车区和安全标识;所有出入口、门、台阶、坡道、转弯处、轮椅坡道及信息标识系统等的设置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四、创建标准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价标准由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印发后另行印发。

五、创建程序

(一)医疗机构自评。各医疗机构对照本方案进行自评,自评合格的医疗机构,填写《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申报表》,2021年3月底前向县卫生健康局申报。

(二)县级初审。县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医疗机构,在《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申报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并上报。

(三)市级复审。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初审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复审。2021年7月10日前,对复审合格者上报省卫生健康委。复审合格者作为“敬老文明号”等评先评优重要参考的基本条件。对达不到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标准的单位,将适情况取消“敬老文明号”等相关荣誉称号。

(四)省级审核。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复审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审核,审核确定为“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向社会公布。

六、工作要求

第2篇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第3篇

一、彰显老年友善文化,着力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支撑体系。区卫健局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纳入卫健系统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严格要求辖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机构愿景或文化中必须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同时,积极协调财政、医保、民政等部门,根据老年人对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服务的需求,在人员和设备配备等方面争取支持。区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补贴城乡居民医保及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投资近2亿元高标准建成智能化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全力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就医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积极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浓厚氛围。

二、融合老年友善管理先进理念,打造智慧化机构养老品牌。面向老年人专业化养老需求,XX医院对接XX旅居养老十大品牌--XX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医院内合作举办XX养护院,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养护院建筑面积7500平米,设有床位210张,有机融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实行日巡诊制度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实现“重症快速进医院、康复立即回机构”。引入“慧济国际”养老管理团队和智慧化管理运营模式,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最新的适老化建设规范,配备最先进的智慧化养老管理系统,从基本自理、部分自理、无法自理直至安宁疗护逐级设定11类护理标准等级,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深度照护服务,失能、失智老人占比达到90%以上。同时,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推出慧济舒适照护、慧济食坊、时间银行、志愿者之家、老幼同乐、宠物疗法多种特色智慧化服务,成为兖州机构养老的优质品牌。

三、推进老年友善服务,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针对大部分老人习惯居家养老的现状,在区中医院建设医院、机构、居家“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居家医养服务平台,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并将电子病历系统与全科医生助诊系统融合对接,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院内院外协同、机构居家融合的信息化居家医养服务模式。通过组建以医师、专业护士、康复治疗师、专业照护师为主的居家医养服务团队,建立多学科诊疗体系,自主研发实现十多项常规检查的便携式“全科医生助诊包”,让移动巡诊、移动护理、药品配送等入社区、进家庭、到床前,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查体、疾病治疗、健康管理、功能康复、预防保健、生活照护等连续性医养服务。

同时,积极引导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医院合作、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老年公寓合作,联合推行街道社区医养模式,打造医疗养老联合体,将智慧居家医养信息平台与基本公共卫生平台进行对接,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老年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进行定期回访、科学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生活照护、身体指标监管、紧急救助及慢病管理等个和远程诊疗服务,形成“居家体检医疗-健康数据上传-异常信息预警-专业团队跟踪服务”智慧型养老医疗服务链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全时段保障居家老人生命健康安全,切实增强医疗服务精准性、及时性、专业性。

四、聚焦老年友善环境,创新智能养老综合体。针对规模较大的新建城市社区,以“XX依养家”高端养老公寓为试点,打造“XX依养家”智能养老综合体。项目总投资6.2亿元,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其中,XX依养家老年颐养中心项目,作为XX市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我区重点工作,项目建筑和内部装修全部采用适老化设计,设置有依养家医院、休闲活动中心、长者生活起居照护区、健身服务中心等功能分区,集优质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智能居家养老为一体,现已入住50余人,二、四、五层入住率达到90%。中心在老人生活照护区配备无障碍通行、低位开关、一键急救按钮,房间内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心电、血糖等健康监测设备,以及灯光、空调、电视等生活电器,实时监测老人睡眠情况、生命体征以及离床时间,方便老人生活起居,一旦发生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即刻到位处置,全天候保障老人生命健康安全。

第4篇

关键词:病房格局;医院感染控制;医院感染患病率

同质化的概念源自于商业竞争,不同品牌的同类商品在外观、性能、营销手段等方面相互模仿以至趋同。同质化的结果就是同类商品在形式、内容、品质、技术含量和使用价值等方面都一样。同质化的核心是制作手段、制作流程和信息传递等都相同、可重复、替代性强。近年来,这个商学领域的概念被其他学科广泛引入。目前,护理同质化、医学教育同质化的观念已经被明晰地提出来。医疗机构管理中,医务人员执业资质、人文建设、消防安全、物资采购与管理等方面,也逐步出现同质化管理的趋势。关于医院感染同质化管理的研究,未见报道。医院感染同质化管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拟从普通病房布局角度,探讨普通病房格局同质化与医院感染控制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对象为武汉市某院内科楼的非手术科室,且为普通病房。排除如影像科、药剂科、手术室、介入室、ICU、血透室和感染科等特殊科室。该院内科综合楼有10个科室符合标准,包括老年医学科、心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和中医科。

1.2研究方法

制作10个科室标签,采用随机数表将10个科室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个科室。A组为空白对照组,包括老年医学科、肾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B组为格局同质化病房组,包括神经内科、皮肤科、中医科、呼吸内科和心内科。在2015年1-10月期间,对A组格局上不做任何改动,对B组各病区格局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改造。B组5个科室虽然分布在不同的楼层,但是必须统一楼层布局,必须做到“同地点、同功能、同模样”。另外,规范治疗室的人员进出、口罩佩戴、物品摆放、冰箱的物品存放、完善手卫生设施和标识,采用人机共处的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完善定期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增加缓冲间,以保证治疗室能够做到“只进洁、不进污、只出污”,进入到污染区的设备、仪器等均使用一次性表面消毒纸巾消毒后再存放在缓冲间。规范卫生处置间,增加手卫生设施,核心是规范保洁员行为,不得存放杂物和生活用品。规范污物间,增加蓝色可回收袋的使用,增加大小便标本存放盒(密封式),增加手卫生设施,脏患服、脏被服、脏工作服均采用蓝色可回收包装袋封装存放和运输,规范拖把抹布的分类和使用,并增加人机共处的空气消毒机。优化库房,增加面积,清理旧、废设备和文件,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采用整理箱密封存放。对比分析A组和B组例次感染率。对比分析B组各个科室2015年1-10月和2014年1-10月例次感染率。

1.3统计分析

例次感染率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5年1-10月A组和B组例次感染率比较2015年1-10月A组和B组例次感染率分别为6.60%和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B组2014年1-10月和2015年1-10月的例次感染率比较。

3讨论

同质化最早是在商业领域提出的概念,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管理学、法学、旅游学、金融学、教育学、新闻学和交通学等方面。在医学领域,目前主要应用于护理学方面,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学教育等方面未见报道。近年来,为了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国家卫计委以及其他有关部门颁布和修订了很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作为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一环,也应积极引入同质化管理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的文件中也有同质化管理的理念。

该院内科综合楼于2009年启用,由于临床业务发展需要,各普通病房病区逐渐形成了差异化的格局,每层普通病房病区同位置房间功能设置却不同,有的甚至格局也不同。存在洁污分区理念淡漠、物品摆放杂乱、部分医院感染专用功能空间被挤占现象。本研究发现,普通病房格局同质化,即各层普通病房病区打造成一模一样,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有一定影响。参与研究的各病区格局改造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多部门协调、合作,还存在医院感染发生率升高、科室整体经济效益下滑、患者投诉增加等风险。因此,采取首先打造1~2个样板楼层的方法。选择内科病房病区的改造要易于外科、儿科、产科等专业病房病区的改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普通病房格局同质化,只是医院感染同质化管理的一个部分。医院感染同质化管理涵盖面十分广泛,还可以包括:电梯等通道的管理,医务人员诊疗、护理流程与操作的管理,后勤卫生保洁人员的培训与行为规范的管理等许多方面。

目前,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缺编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效率,做到医院感染控制无死角,普通病房同质化是一种大胆的探索。但同质化的普通病房医院例次感染率的下降可能是多因素导致,特别是还与出院患者人数、疾病诊断难度等有关,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黄胜,孟云,吉冬丽,等.人文关怀同质化管理在肿瘤内科中的实践及评价[J].中国肿瘤,2014,23(10):842845.

[2]柏晓玲,逄锦,楼婷,等.医联体内护理管理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4):318320.

[3]高心妍,沙尔望,林红霞,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258259.

[4]王莹,谢百治,林生.基于Web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36(3):287291.

[5]唐兰,张元贤,曾凡玲.客户关系管理在大型综合性医院体检中心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86988.

[6]田剑,牛雅萌,沈颖,等.医联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方法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5(10):7072.

[7]宋红利,朱亚玲,于海峰,等.ICD编码重组应用在临床路径同质化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病案,2012,13(9):2628.

[8]李哲.浅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经营现象[J].西部财会,2013(9):3335.

[9]宋子千.旅行社产品同质化及其成因分析[J].旅游学刊,2006,20(6):5864.

[10]蒋永雷,杨忠振,王璐,等.区域机场同质化发展特征分析—以长三角地区机场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2):122127.

第5篇

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中年鼻饲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在鼻饲置管方法、鼻饲、鼻饲液成分、日鼻饲总量相同的前提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鼻饲;实验组按照实验方法鼻饲,两组均观察餐后呛咳反流、胃潴留、腹胀、腹泻、便秘及肺部啰音情况。

结果:两组中年鼻饲患者不同鼻饲量及间隔时间与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常规方法比较,实验组的鼻饲日工作量明显减少,患者消化系统的休息时间得到延长。

结论:实验组每次鼻饲量和间隔时间是安全的,符合中年人生理的鼻饲量值。

关键词:脑卒中鼻饲量吸入性肺炎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3-02

中年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需通过鼻饲来保障营养物质的摄入,传统鼻饲法单次鼻饲量少,患者常觉得有饥饿感。近年来常有研究表明,增加单次鼻饲量及延长鼻饲时间有利于患者消化系统的休息,而且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1]。但增加鼻饲量的同时,也存在增加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风险[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选择40例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检查证实诊断为脑卒中;②经吞咽功能评估,洼田氏饮水试验≥3级,和(或)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③无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的疾病,肿瘤及肺感染患者。④根据WHO对人群年龄划分标准,患者年龄为45岁至59岁中年人。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4±2.6)岁;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55±2.5)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吞咽障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实验组:每天单次鼻饲量增加50ml,间隔时间延长30分钟。即第一天首次鼻饲量从200ml起,间隔3h/次,评估患者无呕吐,反流现象后,制定患者当天单次鼻饲量及间隔时间。第二天单次鼻饲量增加至250ml,间隔时间3.5h/次。以此类推,第六天单次鼻饲量达450ml,间隔5.5h/次。根据患者胃潴留的情况,适当调节患者鼻饲量,如患者无发生呛咳,反流及胃潴留情况,第七天及其后调整每次鼻饲量达350~450ml,间隔4~6小时/次。每天鼻饲5~6次,每日鼻饲总量2100~2300ml。如果鼻饲前胃潴留液>150ml,暂不行鼻饲。所示鼻饲量包括鼻饲前后的冲管温开水30~40ml。

对照组:按《临床护理技术规范》[3]的鼻饲法,鼻饲量200~300ml,间隔2~4小时.每日鼻饲7~9次,每日鼻饲总量1800~2250ml。

两组均采用匀浆膳营养支持方法,指导家属提供患者饮食,包括牛奶,蛋白粉,肉汤,蔬菜碎或肉碎粥,牛奶麦片等,或是由以上食物自行混制而成的匀浆膳。鼻饲前患者床头需摇高30~60°,每次鼻饲时间为15至20分钟。两组脑卒中原发病的治疗方案相同,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

1.3观察指标。根据患者的鼻饲情况,观察其鼻饲并发症:餐前残余量(2组均于餐前回抽胃容物,超过150ml为胃潴留),餐后反流;腹胀、腹泻及肺部啰音情况。如发现肺部啰音增多,请管床医生作相关检查协助诊断是否发生吸入性肺炎。

1.4统计学方法。两组方法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方法。P

2结果

2.140例脑卒中并吞咽障碍患者经留置胃管鼻饲流质均无发生鼻饲并发症及吸入性肺炎,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详见表1。2.2根据表2可见,从护士工作时效率看,按对照组鼻饲法,每天给每个患者鼻饲时间需105~180分钟,而实验组则需65~120分钟。此实验方法能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3讨论

3.1中年脑卒中鼻饲患者增加单次鼻饲量无增加鼻饲并发症。实验组经3周鼻饲后,出现胃潴留1例一次,无合并发生吸入性肺炎情况,说明绝大部分中年脑卒中患者对于350~450ml的鼻饲量都是能自行于间隔时间内消化吸收的。据相关报道,老年人胃液体半排空时间为123min,青年人为47min[4]。本实验组设定的单次鼻饲量350~450ml,综合了陈丽静等[1]认为增加每次鼻饲量至400~450ml,每5h一次,每天4次,并无增加患者鼻饲并发症的几率,这种鼻饲模式优于常规模式。

3.2中年脑卒中鼻饲患者增加单次鼻饲量更符合其胃肠生理功能。中年患者新陈代谢状态比老年患者旺盛,在严重应激等因素作用下,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出现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机体免疫受到抑制;因此,中年鼻饲患者更需要给予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维持机体各项生理机能,增强免疫力。鼻饲时应该按照其自身消化吸收功能来满足其营养的需要,适当增加每次鼻饲量,按照此实验方法更符合中年脑卒中患者的生理需要,同时也让患者的胃肠道得到更充分的休息。

3.3中年脑卒中鼻饲患者增加单次鼻饲量,可减少每日鼻饲总次数,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丽静.颅脑损伤患者鼻饲量及间隔时间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8.2.(5):98

[2]米娜瓦尔吐尔逊.长期鼻饲患者单次鼻饲量与鼻饲间隔时间的探讨[J].新疆医学,2009,4:100~102

第6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城市老年人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济南医院健康体检的65岁以上市属企业离退休干部2 450名,检测血压、体重指数(BMI)、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之间的关系进行t 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的平均年龄为(77.42±3.24)岁,高于血压正常组的(76.24±4.05)岁;BMI为(26.75±3.28)高于血压正常组的(21.52±1.74);血糖为(6.69±1.54)mmol/L,高于血压正常组的(6.25±1.83)mmol/L;高血压家族史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为87.1%,明显高于无家族史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C、TG、Bun、Cr、U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BMI、高盐饮食、高血压家族史是老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 >1,P

[关键词] 老年人;高血压;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a)-0013-03

Analysis of Hypertension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Urban Aged People

LIU Ying1, XU Zhong-yang2, ZHU Shi-ming2

1.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Ji'nan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13 China;2.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Ji'nan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hypertension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urban aged people. Methods 2 450 cases of retired cadr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ged more than 65 cases with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as a group,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lood pressure, weight index, blood sugar, TC, TG, Bun, Cr and UA was given the T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BMI, blood sugar in the hypertens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blood pressure group,[(77.42±3.24),(26.75±3.28),(6.69±1.54)mmol/L vs (76.24±4.05), (21.52±1.74), (6.25±1.83)mmol/L], and the morbidity rate of hypertension in group with hypertension family history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without family history,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C, TG, Bun, Cr, UA between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nd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ge, BMI, high salt diet and hypertension family history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of senile patients(OR >1,P

[Key words] Senile patients; Hypertension; Risk factor

高血菏亲畛<的心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其患病率逐年增长,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当前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研究整群选取济南医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离退休干部健康体检2 450名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整群选取济南医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离退休干部健康体检2 450例,年龄66~92岁,平均年龄(76.8±3.2)岁,男性1 864名,女性586名。

1.2 检测指标

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计算体重指数(BMI),询问吸烟饮酒史、钠盐摄入情况及家族史。

1.3 检测仪器

Dimension RXL Max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

1.4 判定标准

高血压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吸烟根据吸烟调查方法标准化建议[2];饮酒为>1次/周,每次>50 mL/次[3];高钠饮食为连续3 d食盐量>10 g/d[4];家族病史为父母亲中>1名患病。

1.5 y计方法

对数据采用SPSS 1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全变量法对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

2 450名老年人中,非高血压528名,高血压1 922例,其中男1 468例,女454例,患病率78.4%,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792例占总人数41.2%。

2.2 高血压相关因素分析

高血压组在年龄、血糖和BMI 指标大于血压正常组(P0.05),见表1。

2.3 高血压家族史对血压的影响

表2、表3分别列出了高血压家族史对血压及高血压发生率的影响。有高血压家族史人群的SBP、DBP和PP与无家族史人群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较后者有增高趋势。有高血压家族史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为87.1%明显高于无家族史人群(77.1%,P

2.4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将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BMI 、吸烟、过量饮酒和钠盐摄入设为自变量,以全变量法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中年龄、高血压家族史、BMI、吸烟、过量饮酒和饮食偏咸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正相关(OR>1,P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口死因第一位,它既是独立的疾病又是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和眼底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且患病率呈增长态势。而我国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24.7%和6.1%,仍处较低水平[5],与同期美国成人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82.8%、75.7%和51.9%)相比[6],差距较大。积极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

该研究中老年人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伴脉压增大,占41.2%(792例),与国内报道一致[7-9]。高血压组患病危险因素如年龄、BMI 和血糖与血压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10-11],田华伟等[12]报道BMI 与血压存在正相关。腰围和体质指数动态变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进一步表明肥胖、胰岛素抵抗使组织糖脂代谢和调节血压的相关作用削弱,导致高血压、高血糖和超重[13]。

目前认为,高血压家族史是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在该研究中有高血压家族史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为87.1%,明显高于无家族史人群,与上述观点一致。国外报道高钠、低钾膳食与血压水平存在正相关[14]。文献研究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 g,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 mmHg 及1.2 mmHg[15]。该研究发现,高钠饮食为老年人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上述观点相符。吸烟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者增加冠心病发病危险。中度以上饮酒是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已为许多流行病学横断面及前瞻性研究所证实[16]。

年龄、腹型肥胖、高盐饮食及高血压家族史均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家族史属于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在进行高血压防治干预时,要采取综合措施,生活方式调整是所有高血压治疗的基础,限制食盐摄入,控制BMI和血糖,同时注意合理膳食,限制烟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稳定的情绪也有助于血压水平的控制。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保健意识,提高其积极参与积极性,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可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对肥胖、高盐饮食患者及时改变其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可更有效的防治高血压。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2] 翁心植.心肺血管学报[J]. 心肺血管病杂志,1984, 3(1): 21.

[3] 胡大一.《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编写组. 如何防治高血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13(5):420.

[4] 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1-166.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6] Nwankwo T,Yoon SS,Burt V,et a1.Hypertension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2011-2012[J].NCHS Data Brief,2013(133):l-8.

[7] 安志宏.老年人高血压的特征及防治[Z].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9): 615-616.

[8] 姚婧[,杨骏,贾娇坤,等.欧洲高血压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管理指南(第四部分)[Z].中国卒中杂志,2014(4):328-330.

[9] 中A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老年人高血压特点与临床诊治流程[Z].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7):689-701.

[10] 贾俊婷,井淑英,徐忠良,等.天津市某区农村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2):175-177.

[11] 王耕,李立明,胡永华,等.上海市社区人群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与患病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 34(4): 307-310.

[12] 田华伟,刘盛元,郑南,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5):76-77,87.

[13] 骆文书,郭志荣,胡晓抒,等.腰围和体质指数动态变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1):1012-1016.

[14] Hummel SL,Seymour EM,Brook RD,et a1.Low-sodium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 reduces blood pressure,arterial stiffness,and oxidative stress in hypertensive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ypertension,2012,60(5):1200-1206.

[15] 杜凯音,张宝和,徐洪涛.干部人群中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96-99,104.

第7篇

关键词: 医学保障;模式;体系

0 引言

遵循国际一流医院发展的规律,顺应建设研究型智慧医院的发展趋势,本着为医院临床和管理提供一流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的任务和使命,为在创新中追求卓越,在保障中追求精益,以精确、及时、到位、合格的保障能力,使现代医学保障模式成为创建研究型智慧医院的重要支撑和保证。现就医学保障体系建设论述如下:

1 适应竞争环境,打造转化医学大平台

医学保障部打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各自独立运行系统,解决“两层皮”问题。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快速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积极搭建基础科研平台,促进了学科和科研机构间的交叉融合。

1.1 打造公用性基础研究共享平台 发挥综合优势整合内部资源,开展外部协作,建立科研共享平台,发挥我院动物手术服务的优势和临床营养学支持技术,对于具有基础性、公用性的实验室加大了管理和开放力度,建立了实验室24开放和为临床服务的具体措施,使临床实验仪器大平台成为科研中心,为临床科研提供技术支持。

1.2 加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建设 打破科室界限,实行项目与课题组负责制,形成含有基础研究人员、医生、信息处理人员与专职统计学人员的团队。以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并存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开展药品质量及安全性评价、新型药物释放系统、临床组织工程、植入式电子医学、临床影像医学、生物医学信息学、中医工程等研究项目,建设成一批有特色的新兴学科和研究方向。

1.3 形成以转化医学为牵引的生命科学研究平台 围绕预防、诊断和治疗,开展基础研究及其向临床转化的创新性研究。依托生命科学院,建立转化医学构架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发现结构板块,临床前研究结构体系和GLP体系;同时依托国家级重点课题,建设以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干细胞应用、战创伤救治、老年医学、肿瘤发病机制为优势科研平台,形成了跨学科、跨部门科研攻关与成果共享机制。

2 适应药学服务转型,建立全方位一体化保障模式

医学保障在保障模式上迈开了“两个转变”的步伐,即药品供应由以病区为单元到以病人为单元的转变、药学服务由单纯的物质保障向技术服务的转变。实现了临床用药“供应保障型”向“归口管理、主动服务”的技术服务型转变,个性化和自动化保障模式正在形成。

2.1 建立专职临床药师制度 形成了专职临床药师团队,被纳入每周80%的时间用于临床工作,对所在科室住院患者医嘱监测与评价达100%。

2.2 建立了以经济高效为目标的物流模式 依托ERP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与HIS进行实时信息交换的药品供应物流保障信息系统,以单品种为单位,实现随用随补。形成了物流、信息流一体化的网络供应链,达到了药品全程精细化管理。减少了药品库存,提升资金和人员的使用效率。确保医院药品采购、供应、管理更高效。

2.3 建立闭环式药学保障系统 实现全品种单剂量自动化调剂、GMP标准静脉配置中心、常规药品下送到科室、临时用药气道传输的全方位一体化住院患者用药保障系统,既实现了药房面积和人力资源的最优化,又确保了药品供应管理的精细准确。同时全方位提供药品、制剂的相关检验,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开展军队医院多中心用药安全监测与合理用药综合评价工作,实施军特药和重点品种监测的评价实践,强化我院在全军药物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中的带头作用。

3 适应保障核心要求,实现医疗设备综合保障技术型转变

建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基于台帐的医疗技术平台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变。

3.1 以标准控制为基点做到保障专业化 建立数字化医学工程保障体系,实现工作流程规范化、制度化,将保障任务精细化、数字化,通过信息反馈实现。

3.2 以满足需求为核心做到保障个性化 根据临床科室对设备的临床需求,制定单台设备保障方案,最大限度提高自修率,降低维修成本如:单机,并跟踪统计设备的质量状况,实施缺陷考评。

3.3 以缩短响应时间为目标做到保障快捷化 建立急救设备供应管理机制,实行365×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保障的信息系统,全面下修下送。对每台设备实行双人负责制,保证及时跟踪响应。建立医用气体视频监控系统,对供气源、主管线、供气终端三级流量、压力进行了监控和检测,确保医用气体动态、可视监控。

3.4 开展全寿命周期质控做到保障创新化 对7类急救医疗设备和5类大型设备开展了质量控制,对手术室和各监护病房设备实行周期检测制度化,实施预防性维护和巡检,修订了《呼吸机、麻醉机、高频电刀、除颤器、监护仪质量检测技术规范》,使设备质量检测和性能评估制度化、常规化,质控做法在全军范围推广使用。

4 适应信息化要求,搭建了网络及环境支撑下的综合技术平台

以引进和联合研发并重的发展战略,开拓性提出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