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范文

时间:2023-10-30 10:29:20

序论:在您撰写美学六种审美形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

第1篇

1.1.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ABC)

A.维特根斯坦 B.杜威 C.李泽厚 D.费希纳 E.布洛

1.2.下列属于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的是(ABCE)

A.费希纳 B.弗洛伊德 C.荣格 D.蒋孔阳 E.布洛

1.3.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

A.艺术美 B.自然美 C.科技美 D.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E.心灵美

1.4.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ABCDE)

A.哲学 B.心理学 C.民俗学 D.人类学 E.社会学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ACD)

A.审美意识 B.审美意象 C.美学思想 D.美学学科 E.审美形态

1.6.下列作品蕴含有高级审美意识的是(ABCE)

A.《牡丹亭》 B.《红楼梦》 C.《俄狄浦斯王》 D.仰韶文化(鹰鼎) E.贝多芬的交响曲

1.7.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别有(AB)

A.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有关,中国的则没有直接联系 B.悲剧结局不同,西方残缺,中国大团圆 C.西方悲剧源远流长,中国在五四后才有悲剧意识 D.中国的悲剧意识强于西方 E.中国没有悲剧意识

1.8.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C)

A.审美意识的产生 B.专门的系统的美学着作问世 C.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D.对审美心理的探索 E.对审美关系的侧重

1.9.的实践观是(ACD)

A.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B.完全是马克思独创 C.具有生成性 D.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决定其他一切实践 E.具有自发性

1.10.马克思对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即(ABC)

A.自我意识 B.人自身 C.现实的人 D.审美的人 E.道德的人

1.11.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即(ABC)

A.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 B.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 C.人与他人及自我关系中的自由 D.人在审美中的自由 E.人在欣赏中的自由

1.12.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AD)

A.个体内在性 B.自足性 C.圆融性 D.生成性 E.觉解性

1.13.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ABCD)

A.自然境界 B.功利境界 C.道德境界 D.天地境界 E.审美境界

1.14.宗白华认为人生的六种境界中有(ABCDE)

A.功利境界 B.伦理境界 C.政治境界 D.学术境界 E.宗教境界

1.15.审美境界的特点是(AB)

A.从心境上看,超越功利,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B.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C.只具有一个层次 D.等同于人生境界 E.与人生境界对立

1.16.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表现在(BCD)

A.超现实性 B.审美主体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 C.超功利性 D.审美是人与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 E.主观性

1.17.下列属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是(BCD)

A.神妙 B.崇高 C.喜剧和悲剧 D.丑和荒诞 E.意境

第2篇

(1)线条之美

汉字是线条的艺术,通过丰富而流转的线来表现中国方块字的结构美。书法能使简约的线条生成结构气韵之美。汉字笔画随意地弯曲、扭动、张弛有度;能潇洒自如地表现出各种粗细、大小、曲直、刚柔的线条变化;表现力度的抑扬顿挫,表现出形态的粗细、浓淡、虚实、方圆等。把汉字中线条、笔法和形态等结构引入包装设计造型;将汉字中线条粗细之间的组合结构重新解构重组;将线条的“提”、“按”、“迟”、“疾”控制结构的面积、布局和点线面,使设计作品产生音乐般的律动。

(2)结构与章法

汉字的“结构”,包括字本身的结构以及章法间架结构。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字体结构有各自的性格:大篆粗犷质朴,豪放;小篆婉转抒情,结构严谨;隶书庄重古雅;楷书工整清秀;行书轻松流畅;草书飞动流转,风驰电掣充分展示各种字体结构的性格特点,将适宜的结构形式运用在包装设计当中,可令包装设计锦上添花。汉字的“形美”不仅限于单个字型的单一结构美,更重要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组合美即“章法”结构之美。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一字与周围字之间,前一行末尾与下一行开头,以对比、均衡、节奏、韵律、搭配作为它的主要形式美法则贯穿在设计作品中,从总体上看错综有序、疏密相间、前后呼应具有节奏和气势。在章法结构上也有意识地精心布置,留心经营,从而体现出包装设计作品整体的内在文化神韵。古人对于汉字结构美的品鉴比较具体。包世臣《艺舟双楫》有大小九宫的说法。小九宫指一字之势,每一字多个点画都要统一于中宫,围绕中宫分布“字之头目手足”,中宫即字的“精神挽结处”。关于“大九宫”之说,包氏云:每三行相并,至九字又为大九宫,其中一字即为中宫,必须统摄上下四旁之八字,而八字皆有拱揖朝向之势。逐字移看,大小两中宫皆得圆满,则俯仰映带,奇趣横出已。在服从于主题传达的需要下,有效地运用汉字结构的这种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统一的形式美原则在包装设计中,起到传达商品信息与装潢美化的作用。譬如在茶包装设计中强调追求汉字结构的整体形式美。

(3)具象与抽象统一

东汉许慎提出汉字构造、创造的六种方式: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正是具象的图画、抽象的符号两个方面。“书画同源”,汉字从象形起便是具象与抽象的巧妙结合,汉字结构是形态与意象的高度凝炼的艺术。汉字结构形式多样,设计师应充分调动文字内涵和表达内容的不同,安排画面的构图与构成关系为画面增添无穷的魅力,强调了内在的文化内涵。汉字借助结构为载体,表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所独有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其形式越出一般的审美规范,有一种通透的抽象美。受道家天人合一、提倡返质朴、阴阳的观念影响,派生出刚柔、文质、虚实、大小、疏密、巧拙等一系列对立审美范畴,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生出具有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意象,形成汉字结构美学独特的审美趣味;禅宗观念为中国艺术提供了“冲淡”和“禅味”特有的美学价值。而“禅味”既指“冲淡”又涵盖着一切致力于在极端对立和矛盾的两极彻悟存在本体的人生努力及其透露的人生意蕴。汉字结构的抽象美学介入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增加包装设计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是文化脉络的优势体现,为继承民族性开辟了新的领域。

2.包装设计中汉字结构应用的优秀实例分析

包装设计创意中的汉字结构,其不拘一格。分析实例我们将更直观地了解汉字结构如何应用到包装设计实践中。为西湖龙井茶包装设计,产地是古香古色的江南竹乡,用汉字作为茶叶包装的视觉元素的确是恰到好处。宋体汉字结构设计使包装在视觉上体现灵动与端庄,在版式上又不失平稳,在信息传达上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明快、清雅的审美感受。酒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颠张醉素”、“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悠久的历史感是中国酒包装所要诉求的主题,而汉字作为这一精神的最佳体现。包装的正面一小片方形的传统红纸上书“酒鬼”二字。酒名在白酒包装中采用汉字不新奇,创意在汉字的形态结构上。“酒鬼”用笔轨迹飘忽,字势歪斜,将“酒鬼”飘飘欲仙的醉态描绘的栩栩如生,在中规中矩的书法酒名文字中脱颖而出。黄永玉针对酒鬼酒专门书写设计的汉字结构恰到好处。

3.结语

第3篇

笔者认为作为高中音乐鉴赏课要体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很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审美方法,因此掌握一定的音乐美学基础知识,了解音乐中具有一种它特有的美的品味,是十分必要的。所谓知美、懂美,才能爱美。但在过去的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中并没有将音乐美学的基础知识作为专题的内容加以学习,实在是一种缺憾。

近来,笔者研读了本学期选用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其中的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使笔者感到非常欣喜。总之,笔者认为《音乐的美》这一单元的内容,填补了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音乐美学基础知识的空白。该单元将音乐美学知识作为专题内容提供给学生,将古今中外23首优秀音乐作品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加以分类。(笔者归纳见表)

通过对作品听赏和体验环节,将教材中关于六种音乐美即: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的阅读知识有机结合,娓娓道来对美的诠释。如:“优美是音乐美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具有温柔、平和、纯净与细腻的特点。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速度与力度,以及均衡的结果形式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与优美相对应的是壮美,或称雄壮美。虽然一般的美学中未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却是不可忽视的、普遍的基本范畴。中国的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和阳刚美,就与我们这里所讲的优美和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

第4篇

A.美的类型说

B.审美风格说

C.美的范畴说

D.美的价值形态说

E.人生境界说

3.2.审美类型包括(AB)

A.美的类型说

B.审美类型说

C.美的范畴说

D.美的价值说

E.人生境界说

3.3.中国哲学之“道”,具有统摄性,其可以统摄下列哪些审美形态?(CDE)

A.喜剧与悲剧

B.荒诞与丑

C.阳刚与阴柔

D.意与境

E.形与神

3.4.判断最基本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ABC)

A.广泛性

B.统摄性

C.历史性

D.生成性

E.贯通性

3.5.审美形态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指的是(AB)

A.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

B.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C.审美形态的贯通

D.审美形态的兼容

E.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3.6.中国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其体现是(CD)

A.追求终极价值

B.具有形而上

C.将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

D.与世俗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结合

E.与哲学关系密切

3.7.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下列属于这种探讨的是(BCD)

A.净化说

B.发愤着书

C.不平则鸣

D.穷而后工

E.文以载道

3.8.西方的四大审美形态是(ABDE)

A.悲剧

B.崇高

C.喜剧

D.丑

E.荒诞

3.9.审美形态包含的六种基本类型是(CDE)

A.冲淡与平和

B.阳刚与阴柔

C.悲剧与喜剧

D.丑与荒诞

E.崇高与优美

3.10.司空图把诗歌的风格、意境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其中与优美相连的类型是(ABDE)

A.冲淡

B.纤浓

C.雄浑

D.清秀

E.委曲

3.11.博克认为,人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AB)

A.生殖欲和一般的社交愿望

B.安全的需求

C.对精神的追求

D.对自我发展的追求

E.对饮食的渴望

3.12.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要素是(ABC)

A.冲突

B.抗争

C.毁灭

D.突转

E.净化

3.13.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贡献是(AC)

A.首先对悲剧理论进行系统总结

B.将辩证法应用于悲剧

C.对悲剧给人的审美体验进行分析

D.提出了悲剧冲突的概念

E.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悲剧

3.14.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关于这些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悲剧诞生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B.日神精神代表梦境状态

C.酒神精神代表迷醉状态

D.日神代表音乐艺术的振奋

E.酒神代表造型艺术的静态

3.15.下列关于喜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

B.喜剧以“笑”为载体

C.喜剧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笑及其成因

D.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压倒观念”

E.离尚的喜剧是远离悲剧的

3.16.喜剧的两种形式是(BC)

A.滑稽

B.幽默

C.讽刺

D.传奇

E.搞笑

3.17.巴赫金是对当代文学和美学都有深远影响的人,关于他的观点,下列正确的是(ABCDE)

A.提出狂欢化

B.认为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狂欢式的生活

C.日常生活显示了官方严肃的态度

D.狂欢式生活是一种自由解放审美体验

E.作为狂欢的喜剧,也就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另一种打破秩序、规范的自由体验

3.18.古希腊对美的研究很多,但对丑研究却不够。其原因是(AB)

A.古希腊民族高度崇尚美

B.希腊风气中美与善同一

C.官方禁止

D.古希腊不存在丑

E.古希腊民族厌恶丑

3.19.罗兰克兹对丑的研究的贡献是(ACD)

A.提出丑的美学

B.丑仅仅陪衬美

C.艺术可以“理想化”丑

D.顾及到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消除丑的不快之感

E.艺术可以美化丑

3.20.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ABC)

A.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本质的人

B.人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

C.自由只是观念的自由,并非现实人生的自由

D.人依然保留自己的本质

E.人在荒诞中获得现实的自由

3.21.崇高与丑的相似之处包括(ABC)

A.形式上的不和谐

B.效应上的痛感

C.都具有非理性的因素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国味 视觉表现

一、前言

现代设计产生于西方,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产物,大量的外来商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的商品在与外来商品竞争的同时,需要设计和包装,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

本文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从设计的客观存在与设计师的主观意识上转移到把设计本身置于传统文化领域内,从传统的文化价值形态中进行分析中国味的视觉表现和其应用。

二、中国传统美学观

中国味的设计是以传统美学观为基础的,下面浅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审美的几点特质。

1.以和为美

在“美在整体”的基础上,生发出“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既要保持一个整体就要讲究“万物的和谐”,而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节制”,这种节制表现在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审美追求。

2.意境之美

画外有画,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将含蓄之美融入意境之中,始终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家追求的目标,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正是具备了情、景、境、形、神多方面因素,综合统一的结果。

3.神与物的统一

中国传统审美强调人的精神与审美事物的和谐统一,即“神与物的统一”,这种审美情趣也是来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神与物的统一”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的审美活动之中。

三、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和现代设计

在传统美学观基础下,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本文从图案,色彩,文字三方面来阐述。

1.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本文试以吉祥图案的审美特征为标准,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1 汉语言谐音的运用

中国人逢遇喜庆吉祥,偏好讨个“口彩”。例如,一只鹌鹑与九片落叶组成“安居乐业”(鹌居落叶);鱼谐音“余”,馨谐音“庆”梅谐音“眉”、等等。

1.2 对动物生态属性的借助

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条件、遗传等因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就借物喻志,附会象征。例如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

1.3 对有代表性事物的寓意

用代表性事物来寓意吉祥喜庆,是吉祥图案对素材较为直接的应用方式,能给人最为直观的祈福印象。例如金钱、玉石、元宝等都是属于财物象征的,将其直接应用于工艺品上,表示对富贵的追求。

1.4 吉祥文字的直接应用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张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客体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

1.5 古代诗情画意的应用

古代试词歌赋历史悠久,沉淀深厚,常借用比、兴之法,借物以言志,思路广阔如野鹤行云,这些特点被吉祥图案巧借,可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

2.汉字特色

古老的汉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2010年世博会会徽,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

3.传统色彩

传统色彩来源于传统艺术,包括民间和宫廷的,最能反映色彩的莫过于中国画,还有文学作品里的描述可见一斑。

4.传统元素的应用

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上的应用——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的借鉴。现代设计必竟要反映出当代生活的时代面貌,当代的语言与形式,采用复古形式,照搬传统肯定是不行的。把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能较好的反映出“传统中的现代”或“现代中的传统”,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是值得借鉴或采用的。

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大量采用历史主义、古典主义、装饰主义设计元素,强调以历史风格、古典风格为借鉴,并从中吸取装饰营养,采用折衷手法,对历史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嫁接的方法,但这种折衷处理基本上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历史风格、古典风格、装饰风格来改造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对传统的重构,不是随意地进行重新组合,而应是基于美学原则的理性思维之下的,要符合现代形式美原则。

四、结语

当代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而是设计师与大众的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切入点,即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来说对当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李建盛.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审美范畴 语文 审美教育

审美范畴,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形式,具有一定的范式性。人类的审美范畴在漫长的演变经历中,形成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这六种基本的审美价值形态。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通过六种审美范畴的欣赏、把握,有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开阔审美趣味,增强审美能力。”

一、优美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优美是人类古典时代就认识到的一种审美价值形态,也是人的一生中接触最多的美的显现形式。如微风燕斜,花鸟缠绵,雪月空明,弦泉幽咽,都会给人沉静、和谐的审美享受。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就是优美。

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的美是恬静、和谐之美。作者回到了向往已久的山川田园,自由成了他审美的天国。诗人笔下的风光是一幅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画面,诗人笔下的生活有一种悠然闲适的美。在这种安详宁静、物我合一的优美意境中,诗人处浊流不与世争,守拙归园田的人生态度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不以诗中优美感的体验为切入点,学生就很难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再如,《雨巷》将情感的真挚,意象的朦胧、语言的声韵和谐融为一体,形成了优美的艺术境界。

优美感以情感上的平静、愉悦和心理感受上的宁静、和谐为基本特点,使人获得全身心的松弛与舒畅。高中语文的优美教育内容最广泛,《再别康桥》、《荷塘月色》、《囚绿记》、《兰亭集序》、《锦瑟》、《声声慢》、《归去来兮辞》等都属于优美教育的范畴。优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的和谐统一,对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抚慰心灵的浮躁大有裨益。

二、崇高(壮美)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与优美追求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相对立,崇高“是一种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常以粗犷博大的感性特质,雄伟的魄力,强劲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带给人心灵的震撼,使人产生一种心潮澎湃、惊心动魄的,继而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和激越。

高中生经过一定阶段的身心发展和理性丰富之后,不仅仅满足于优美所带来的感性直观愉悦。崇高价值的审美教育满足了学生审美心理上的需求,以冲突、神秘、粗砺、宏大等特征来激励他们的精神,振奋他们的心灵,从而意识到人的伟大和生命的力量。可见,在高中阶段进行崇高教育是有必要的。

从课程内容看,严格意义上从属于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不存在的;但与之相对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壮美”却多有体现。如《沁园春・长沙》、《短歌行》、《我有一个梦想》、《老人与海》、《蜀道难》、《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逍遥游》等选文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壮美教育的资源,值得语文教师挖掘。

三、悲剧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悲剧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也是语文教学关注较多的一类审美价值形态。高中教材选篇对悲剧有明显偏向,如课文《哈姆莱特》、《雷雨》、《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祝福》、《荆轲刺秦王》,如名著导读《堂吉诃德》、《高老头》、《红楼梦》、《家》等。高中语文的悲剧教育内容是丰富全面的,范围涵盖西方悲剧和中国传统悲剧,类型包括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现行语文教学对悲剧的教育是重视的,但在内容开发和利用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忽略中国传统悲剧和西方悲剧的不同。中国传统悲剧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等,常把斗争的艰巨和大团圆结局结合起来;如《红楼梦》的悲剧性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悲剧,又不同于西方悲剧。在悲剧教育中,除过《雷雨》一课,中西方的悲剧教学应有所区别。

二是忽略了悲剧范畴的重合形态。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悲剧典型,往往都是“圆型人物”,聚合着多种审美范畴,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悲剧里重合着丑、滑稽,如《堂吉诃德》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因此,悲剧教育在内容开发上,要多种审美范畴并举,展示“圆型人物”深刻多元的艺术魅力。

同其他五种审美范畴相比较,悲剧的审美教育价值最为重要。从悲剧审美看,它不像优美,只是感性的愉悦,而是体现着深邃的理性意蕴。这种理性意蕴能够引导个体去思索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状态及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真理,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激发人们反观自身;可以通过人们对善与恶的价值评判,升华伦理道德意识。优秀的悲剧人物,一定是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坚韧的反抗意志与崇高的超越激情。他们看到了自身生存发展的诸多必然局限,知道受挫与死亡的必然性;但仍不断地在矛盾中抗争,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屈的斗争意志,不惜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悲剧的这种意蕴以及悲剧人物命运的领会,对个体心灵有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是“借引起怜悯和悲剧来时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宗白华认为:悲剧“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中重新识察到生活内部的深沉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的奋斗,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快,觉得是超脱解放”。对于成长期的高中生而言,悲剧可以唤醒他们自觉的人生意识,教他们认识到人在旅途的各种矛盾,调节情绪上的盲目乐观与消极悲观。同时,悲剧教育可以培养他们不懈斗争的勇气和精神,使灵魂更加坚强,心灵更富有韧性。

四、喜剧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喜剧在近些年的中国文化生产和传播中占主导地位,喜剧类型的影视剧、娱乐节目等受到中学生的喜爱。审美价值形态的喜剧,如滑稽、讽刺、幽默,通常是“以本质与现象、内容与现式、现实与理想、目的与手段等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唤起欣赏者笑的审美反应。”亚理士多德把这种笑定义为“对旁人无伤的可笑”,认为喜剧是在模仿比一般人低级的人物。鲁迅讲“喜剧将那无价值撕破给人看。”

例如,必修⑤选了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奴性十足的教条主义者,他的外形、打扮、房间是“套子”式的,他的语言是充满程式化的、教条主义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的为人处事是机械死板的,甚至在未婚妻面前都不够通融。教条主义的死板、僵硬让别里科夫的性格极为不协调,也让他的种种行动与表现拙劣于审美欣赏者。所以,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时候会觉得滑稽、会无伤大雅地笑。在这种笑声中,反观自身,获取一种优越感,增强对待生活的信心。这,就是喜剧带来的审美心理体验。

总之,喜剧教育是关乎学生自信的教育,一方面在欣赏喜剧的过程中,使人的精神、心情得到精神的放松和平衡;另一方面,在欣赏那些比一般人低级的人物时,学生自我肯定的优越感会得到空前满足。此外,喜剧还可以培养学生清醒机敏的审美顿悟能力和乐观旷达的幽默态度。

五、丑、荒诞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丑和荒诞是近代以来颇受关注的两种审美范畴,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表现最多的两种审美价值形态。现代社会生活的空虚、个体存在的无意义,出现了反和谐的丑、非理性的荒诞。雨果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德国学者凯塞尔认为,荒诞是一个被疏离了的世界,荒诞感就是在这个世界中体验到的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

如《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作为一个推销员不可能按照理性的、逻辑的状态去生活,无法作为人的存在去生存,只能变成一只“大甲虫”。这种现实生活中非理性的存在方式,表现在文学中就是荒诞。格里高尔所处的荒诞的世界就是一个冷漠的、不可捉摸的、异化了的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丑、荒诞常常与悲剧有关,又借助喜剧的表现手段,复合了多种审美范畴。如《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无望地等待“戈多”,等待着解救人生苦难的希望,明知希望是不会到来的,还要苦苦地等下去。这是一个悲惨绝望的故事,也是一个可以“领悟到人与希望乃至人与自身的严重分离”的荒诞的故事;但却由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充满粗俗的玩笑、小丑的动作等等。可见,《等待戈多》混合了荒诞、丑、喜剧、悲剧四种审美范畴,给人们突出的审美震撼。

高中生个体已趋于成熟,理性意识也逐步完善,初步接受丑和荒诞是必要的。丑和荒诞也正是通过丑陋、荒诞、骚乱、惶恐等带来多重审美感受,从而实现学生更高层次的审美超越。不仅如此,丑和荒诞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自审意识也是大有益处的。但普高课标语文必修教材在选文上没有涉及到典型的丑、荒诞,尤其是荒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丑和荒诞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形态之一,应该在必修教材中有所展示。必修课程删去了传统篇目《变形记》、《等待戈多》,导致选文上出现文学流派的缺失与空白,也使得高中语文课程在审美范畴上具有不完整性,这些都有碍于语文审美教育的展开。

简言之,高中语文课程在审美范畴上存在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这四种审美价值形态,但丑和荒诞在必修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不同的审美范畴,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从审美范畴角度探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有助于准确、全面理解语文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第7篇

关键词:审美范畴;语文;审美教育

审美范畴,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形式,具有一定的范式性。人类的审美范畴在漫长的演变经历中,形成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这六种基本的审美价值形态。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通过六种审美范畴的欣赏、把握,有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开阔审美趣味,增强审美能力。”

一、优美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优美是人类古典时代就认识到的一种审美价值形态,也是人的一生中接触最多的美的显现形式。如微风燕斜,花鸟缠绵,雪月空明,弦泉幽咽,都会给人沉静、和谐的审美享受。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就是优美。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的美是恬静、和谐之美。作者回到了向往已久的山川田园,自由成了他审美的天国。诗人笔下的风光是一幅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画面,诗人笔下的生活有一种悠然闲适的美。在这种安详宁静、物我合一的优美意境中,诗人处浊流不与世争,守拙归园田的人生态度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不以诗中优美感的体验为切入点,学生就很难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再如,《雨巷》将情感的真挚,意象的朦胧、语言的声韵和谐融为一体,形成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优美感以情感上的平静、愉悦和心理感受上的宁静、和谐为基本特点,使人获得全身心的松弛与舒畅。高中语文的优美教育内容最广泛,《再别康桥》、《荷塘月色》、《囚绿记》、《兰亭集序》、《锦瑟》、《声声慢》、《归去来兮辞》等都属于优美教育的范畴。优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的和谐统一,对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抚慰心灵的浮躁大有裨益。

二、崇高(壮美)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与优美追求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相对立,崇高“是一种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常以粗犷博大的感性特质,雄伟的魄力,强劲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带给人心灵的震撼,使人产生一种心潮澎湃、惊心动魄的,继而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和激越。高中生经过一定阶段的身心发展和理性丰富之后,不仅仅满足于优美所带来的感性直观愉悦。崇高价值的审美教育满足了学生审美心理上的需求,以冲突、神秘、粗砺、宏大等特征来激励他们的精神,振奋他们的心灵,从而意识到人的伟大和生命的力量。可见,在高中阶段进行崇高教育是有必要的。从课程内容看,严格意义上从属于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不存在的;但与之相对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壮美”却多有体现。如《沁园春•长沙》、《短歌行》、《我有一个梦想》、《老人与海》、《蜀道难》、《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逍遥游》等选文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壮美教育的资源,值得语文教师挖掘。

三、悲剧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悲剧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也是语文教学关注较多的一类审美价值形态。高中教材选篇对悲剧有明显偏向,如课文《哈姆莱特》、《雷雨》、《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祝福》、《荆轲刺秦王》,如名著导读《堂吉诃德》、《高老头》、《红楼梦》、《家》等。高中语文的悲剧教育内容是丰富全面的,范围涵盖西方悲剧和中国传统悲剧,类型包括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现行语文教学对悲剧的教育是重视的,但在内容开发和利用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忽略中国传统悲剧和西方悲剧的不同。中国传统悲剧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等,常把斗争的艰巨和大团圆结局结合起来;如《红楼梦》的悲剧性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悲剧,又不同于西方悲剧。在悲剧教育中,除过《雷雨》一课,中西方的悲剧教学应有所区别。二是忽略了悲剧范畴的重合形态。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悲剧典型,往往都是“圆型人物”,聚合着多种审美范畴,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悲剧里重合着丑、滑稽,如《堂吉诃德》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因此,悲剧教育在内容开发上,要多种审美范畴并举,展示“圆型人物”深刻多元的艺术魅力。同其他五种审美范畴相比较,悲剧的审美教育价值最为重要。从悲剧审美看,它不像优美,只是感性的愉悦,而是体现着深邃的理性意蕴。这种理性意蕴能够引导个体去思索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状态及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真理,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激发人们反观自身;可以通过人们对善与恶的价值评判,升华伦理道德意识。优秀的悲剧人物,一定是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坚韧的反抗意志与崇高的超越激情。他们看到了自身生存发展的诸多必然局限,知道受挫与死亡的必然性;但仍不断地在矛盾中抗争,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屈的斗争意志,不惜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悲剧的这种意蕴以及悲剧人物命运的领会,对个体心灵有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是“借引起怜悯和悲剧来时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宗白华认为:悲剧“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中重新识察到生活内部的深沉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的奋斗,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快,觉得是超脱解放”。对于成长期的高中生而言,悲剧可以唤醒他们自觉的人生意识,教他们认识到人在旅途的各种矛盾,调节情绪上的盲目乐观与消极悲观。同时,悲剧教育可以培养他们不懈斗争的勇气和精神,使灵魂更加坚强,心灵更富有韧性。

四、喜剧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喜剧在近些年的中国文化生产和传播中占主导地位,喜剧类型的影视剧、娱乐节目等受到中学生的喜爱。审美价值形态的喜剧,如滑稽、讽刺、幽默,通常是“以本质与现象、内容与现式、现实与理想、目的与手段等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唤起欣赏者笑的审美反应。”亚理士多德把这种笑定义为“对旁人无伤的可笑”,认为喜剧是在模仿比一般人低级的人物。鲁迅讲“喜剧将那无价值撕破给人看。”例如,必修⑤选了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奴性十足的教条主义者,他的外形、打扮、房间是“套子”式的,他的语言是充满程式化的、教条主义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的为人处事是机械死板的,甚至在未婚妻面前都不够通融。教条主义的死板、僵硬让别里科夫的性格极为不协调,也让他的种种行动与表现拙劣于审美欣赏者。所以,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时候会觉得滑稽、会无伤大雅地笑。在这种笑声中,反观自身,获取一种优越感,增强对待生活的信心。这,就是喜剧带来的审美心理体验。总之,喜剧教育是关乎学生自信的教育,一方面在欣赏喜剧的过程中,使人的精神、心情得到精神的放松和平衡;另一方面,在欣赏那些比一般人低级的人物时,学生自我肯定的优越感会得到空前满足。此外,喜剧还可以培养学生清醒机敏的审美顿悟能力和乐观旷达的幽默态度。

五、丑、荒诞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丑和荒诞是近代以来颇受关注的两种审美范畴,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表现最多的两种审美价值形态。现代社会生活的空虚、个体存在的无意义,出现了反和谐的丑、非理性的荒诞。雨果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德国学者凯塞尔认为,荒诞是一个被疏离了的世界,荒诞感就是在这个世界中体验到的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如《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作为一个推销员不可能按照理性的、逻辑的状态去生活,无法作为人的存在去生存,只能变成一只“大甲虫”。这种现实生活中非理性的存在方式,表现在文学中就是荒诞。格里高尔所处的荒诞的世界就是一个冷漠的、不可捉摸的、异化了的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丑、荒诞常常与悲剧有关,又借助喜剧的表现手段,复合了多种审美范畴。如《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无望地等待“戈多”,等待着解救人生苦难的希望,明知希望是不会到来的,还要苦苦地等下去。这是一个悲惨绝望的故事,也是一个可以“领悟到人与希望乃至人与自身的严重分离”的荒诞的故事;但却由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充满粗俗的玩笑、小丑的动作等等。可见,《等待戈多》混合了荒诞、丑、喜剧、悲剧四种审美范畴,给人们突出的审美震撼。高中生个体已趋于成熟,理性意识也逐步完善,初步接受丑和荒诞是必要的。丑和荒诞也正是通过丑陋、荒诞、骚乱、惶恐等带来多重审美感受,从而实现学生更高层次的审美超越。不仅如此,丑和荒诞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自审意识也是大有益处的。但普高课标语文必修教材在选文上没有涉及到典型的丑、荒诞,尤其是荒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丑和荒诞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形态之一,应该在必修教材中有所展示。必修课程删去了传统篇目《变形记》、《等待戈多》,导致选文上出现文学流派的缺失与空白,也使得高中语文课程在审美范畴上具有不完整性,这些都有碍于语文审美教育的展开。简言之,高中语文课程在审美范畴上存在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这四种审美价值形态,但丑和荒诞在必修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不同的审美范畴,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从审美范畴角度探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有助于准确、全面理解语文审美教育。

作者:闵秋洁 单位: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