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03:20:10
序论:在您撰写茶文化发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桐城小花;地域文化;茶叶发展
一、前言
桐城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桐城小花是桐城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馨香四溢,为明清贡品,声名远播。桐城虽然文化气息浓厚,但却没有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桐城小花茶叶相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小花茶的营销停止不前。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解析桐城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桐城小花茶的营销中的植入问题,明确其现状与不足,通过实证分析为桐城小花及我国其他各个地区的土特产营销提出建议。
二、地域文化与土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1.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每种文化的特点跟其地域性相关,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影响范围和其地域性特点。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交流与碰撞,形成文化的交融,能够更高效的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得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单元,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2.地域文化与当地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特产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当地的的文化,并收集土特产的相关资料,例如民俗风俗、古老传说和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等。产品的的文化特色都必须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展现出来。产品展现出的地域特色都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的。同时,产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贯穿的设计思路也是以土特产产地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包装能展现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等。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效果。
3.地域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1)特产产地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特产文化,将美食特产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利用民众唯特产是宝的心理,展示其独特诱人之处,故而消费者趋之若鹜。特产市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作用越来越大。特产在销售的过程中,其提高特产自身的文化附加值,可以让消费者认可,使得该类特产在同类的产品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销售地消费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地方特产营销离不开当地消费文化,地方特产区域的选择是营销的首要考虑,需要考虑其有关系的文化面,是否有冲突。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当地百姓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并且消费能力也是其当地消费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土特产在营销的过程中,合理的定位对土特产营销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土特产营销时还要考虑其潜在的消费对象。
三、桐城小花营销的现状分析
2014年桐城现有茶园总面积4.45万亩,根据调查显示,今年桐城采摘园面积约4.05万亩,与去年相比增长4.7%,农户茶叶总产值达1.5亿元,茶业产业链上总产值将超2.9亿元。目前,桐城的茶叶多是当地消费,城市区居民茶叶消费人数最多,达到90%以上,山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60%以上,郊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50%以上。
四、桐城市小花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生产企业少而弱,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在桐城市现有的小花茶叶生产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很少。在桐城市的200多加小花茶叶生产加工厂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加工工艺不够规范、品质得不到保证外,年加工量也不及大规模企业的一半。不仅如此,小规模的小花茶叶加工厂其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没有能够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这样往往会出现产业产能低下的情况,茶叶的高额利润被其他公司所获取。
2.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品牌资源整合不够
同时,小规模的企业众多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加之对外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种种原因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的知名度不够,很难做到“走出去”,对外的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辟。如果不加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质量,小花茶叶的销量很难有质的突破。
3.对外宣传不够,缺乏营销力度
桐城市虽然在茶叶资源和茶叶品质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过去的封闭环境以及当今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茶叶大部分是在市内自产自销。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桐城市的市场销售体系也不够健全,很容易导致销售混乱的情况发生。部分厂家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原地待售,不愿意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从全国各大销售市场来看,很少能在常见的人口流动性强的场所见到桐城市茶叶的宣传广告和销售窗口。如果桐城市茶叶的发展还在局限于市内销售,不有所动作的话,其发展令人堪忧。
五、桐城小花文化营销的建议
1.发展经营体系,完善营销网络
在桐城市本地建立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构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各地客商与游客的商贸洽谈与选购;在各中心城市,可设立桐城市茶叶的品牌专营店和展示厅;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较大的站点,通过媒体广告和海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柜,构建销售网络;鉴于超市的巨大辐射力,应积极推动茶产品进入超市设立专柜,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即将成型的便利交通网,打入全国各主要茶叶批发市场,提高桐城市茶叶的知名度,完善销售网络。由于旅游已成为桐城市的朝阳产业,可结合旅游的发展进行茶叶宣传与销售,如建立品茶园,发展采茶游等,让游客在逐步了解中认可桐城市茶叶。
2.积极弘扬桐城的茶文化
龙井、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名茶,都因为赋予了文化的性情而深受消费者喜爱。铁观音代表的是“功夫茶文化”,龙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普洱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马帮文化,是茶马古道的精髓。至今普洱茶任然保留了茶饼、茶挂饰等传统茶。其独特的形式,都是其古老茶文化的象征。因此桐城在开拓桐城小花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桐城的茶文化打出去,将其茶文化知名度提高之后,茶的销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将“六尺巷”之中的君子风范进行现代化释义―礼让的君子。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茶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只是唱白话,如:领导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等等。作为公众都关注的部门,当地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君子风范,让大众看到一个君子风范的政府的形象。
3.注重桐城小花包装设计
茶叶发展到今天,已然不是单独供人饮用那么简单,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许多爱茶人士都会相互赠送茶叶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赠送亲朋好友固然包装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桐城小花也需要拥有独特有意义的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桐城小花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桐城小花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桐城小花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因此,在桐城小花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产品重焕光芒,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池宗宪.普洱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123-125.
[2]王建民.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题目[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78-80.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偏爱茶,如西方咖啡、牛奶等工业时代后才出现的产品不同,茶自古以来便在华夏民族中受到欢迎。茶叶看似简单,但不同的茶品出不同的口味,龙井、普洱、铁观音、苦丁,就像人生的百态,各不相同,因此历代诗人、词人独独偏好茶,并将人生比作茶,需尝尽一番苦涩方得最后的甘甜。如唐朝白居易曾作诗:“琴里知闻惟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到吾今无返还?”普通的茶叶被历代的有志之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因此推动了茶叶的发展与生产。我国不同的茶叶生产地都举办了多次的茶会、茶展览会,如上海、福建等地,若没有自古以来的茶文化的伴随,不可能出现多次的茶展览盛会,更不可能看到茶叶在当前中国,甚至世界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喜爱。许多商家都及时把握了茶文化促进茶叶发展的商机,在展览会上,与许多外国的公司签订协议与合同,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通过茶经济作为载体,推向了世界,这不仅仅是向世界传递我国优秀的的经济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2茶文化促进相关消费的实现
茶文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不同品种的茶叶可以品味出不同的人生情感,还在于给现代高速和忙碌的社会提供一个停留的地点,一方宁静的天地。在我国古代,茶馆酒肆布满城市的大小街道,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聊天的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为了追求更舒适与优渥的生活,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与劳碌,茶馆逐渐失去了其作用,很少有人歇下脚来看看自己的人生。近些年来,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造成了许多的不良后果,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停下来,休息下,正视自己的生活。这就给了茶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在我国重庆,茶馆一直是老年人的最佳去处,而现在,随着人们对生活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学会了找一方安静的天地,细细品茶,感悟人生。因此近些年来我国茶馆的数量逐渐上升,茶文化再一次重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与此同时,一同发展的还有我国的传统茶艺。茶艺作为艺术欣赏的一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茶艺在我国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被人们忽视,因此,茶馆的复兴也给茶艺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我国当前许多城市的茶馆都有相关的茶艺表演,通过茶文化的传播,向新一代的青少年传递着我国传统、古老的文化。
3茶文化推动品牌的产生
中国人爱茶,不仅与传统的茶文化有关,也与当代社会对茶的精心包装有关。茶本是作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商业经济产品推向市场,但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与名人渲染,茶就被赋予了更高更深的精神价值,所象征的对象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商人在对茶进行包装与生产时,重视茶的品牌,通过有效的品牌效应,使得茶被人们所熟知。并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如茶水的色泽、口感、茶叶的新鲜、烘焙时间等,对茶进行了品种和等级的分类。如西湖龙井、安徽黄山毛峰,都是十分出名的茶叶,而黄山毛峰甚至在一度以50克8.5万的价格对外销售,不得不承认品牌的效应使得茶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此外,还有些爱茶者偏爱去具有文化底蕴的特殊地点进行品茶,如上海湖心亭茶楼,湖心亭茶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当前是许多爱茶者进行品茶的地方,其每年的收入达到几千万元。这也是商家利用与茶文化有关的地点进行的品牌宣传与品牌效应,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大收益。
4茶文化推动中国茶经济走向世界
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就是那些经典文学,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文学既能够展现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文化形态,也能够反映出形形的社会生活,当然,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形式。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在文学发展中也体现较深入和广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也是中西方文学的融合与发展。所以对于中西方文学的研究与解析,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解析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的思想内容都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无论是文学的表现形式,还是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内容,都是双方所需要的,但是就中国文学发展来看,并非完全借鉴西方文学的特点,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更突出中国文化的思想及价值观,这也形成中国文学的特点。比如在价值观念方面,对于国家及社会的关注度是中国作家的社会担当,这也是他们必须关注和聚焦的范畴,所以,只有通过文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感受,这种内心感受及价值体现与西方文学的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体现。中国作家在借鉴西方文学观念的同时,也恰当地融入了中国所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念,从而使中国文学体现出一种中西相融的独特魅力。再比如在审美价值方面,中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精神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鸽子的审美的标准与需求,一些作家为了能够使自己的作品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要求,对于审美价值融入更多的民族特性,这样的文学不仅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同时更与本民族的特性相贴近,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也是中国文学所展现出的独特之处。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其中寓言就是一种,通过对中西方寓言故事的分析与解析,让我们的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内涵与价值,从中找到中西文学的相似与差异所在,为二者共同发展提供依据。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至今,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也是中国文学的最早来源。中国先奏时期的文学书籍《山海经》,汇集了我国古代大量的神话故事,其中涉及宗教、民俗的也数不胜数,对现代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比如《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描述的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的故事,在追赶太阳的过程中,他被灼热的太阳烤死在路上。这则神话故事是通过一种拟人的描法来表达人类一种坚持不懈、努力争取的精神,既然是神话故事,就融入了故事创作者丰富的想象,故事当然也会揭示人们关注的问题。虽然人们这个故事存在这样那样的认识和理解,但它所揭示的意义和目的是让人们认识世界,这个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淡然最值得让人称道的是,故事的创作者就是在表达个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望。再比如《精卫填海》,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时淹死了,但是他的灵魂却化成了一只精卫鸟,离开了家人的女娃当然对大海是痛恨无比,他发誓一定要填平可恶的大海,于是,这只小鸟开始了她艰难的复仇行动,她每天都从西山上叼来小石头和小树枝,并且将它们扔进东海,虽然故事中并未实现她最初的愿望,但却表达了一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这两则神话故事描写的都是人类与自然相抗争的故事。除此之外,《山海经》这部书籍当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值得我们去阅读,尤其是神话中人类积极争取,对美好生活充满期望的思想。随着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诗经》的出现使人类的伦理道德有了更多的体现,人类对于伦理道德的关注与思考也越来越多起来。在《诗经》中有许多的文学内容都强调了让人明晰的成分,或揭示或批评,这也使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苦难之处真实地揭示出来,使文学发展带上了深刻的责任与思考,成为一个时展的展现与思考。
我国的大量神话故事中,多数体现出了以物言志的方式,通过这种内隐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绪在许多的神话故事中都有广泛应用。比如《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也表达了人们内心的苦闷。虽然这些神话故事所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不懈、勇于抗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思想认识上的偏激,其表达出来的结果往往失败,所以当这种努力经历一系列变化之后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自然会引起人们内心的苦闷,这也是中国人对于审美价值的一种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人类对自然间的关系不再有太多的关心,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的需要而发生着改变,交流和沟通成为工具,将人们之间变的紧密,在长期的贾汪和沟通中,人们彼此得到了信任,于是这种关系也开始和谐,人们之间的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起来,这种人伦道德观念也变得清晰而深厚起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多以后,自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一面,尤其是在中国史官文化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相互迫害的情况时有发生,早先形成的和谐深厚的人伦情感开始变得更加现实起来,由于人们对于物质的占有与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开始变得令人苦闷,人与自然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变化,都使一种苦闷的情绪开始漫延起来。中国文学正是将这种苦闷的情绪以最真实的笔触展现出来,也使中国文学呈现出别样的审美价值观念,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西方文学的最早来源是古希腊神话。这些神话故事通常以诗的形式展现人类起源及发展历程。使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及矛盾冲突形象地展现出来。《神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希腊诗集,不仅保存最为完整,同时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诗集中有关于宙斯神族的介绍、有宇宙与世界如何形成。古希腊的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它们对于个体的神极为崇拜,对于自然界的事物并不崇拜,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包括了各种爱情亲情友情,它们之间也有冲突矛盾。在神谱中曾经记载道,在世界之初,乌拉诺斯与该亚女神由于相爱有了爱的结晶,这个孩子确实一个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矛盾不断,导致小儿子对父亲的不满,于是,乘着父亲不注意,便用镰刀割掉了他的阳物,并且把父亲的男根丢进了大海,在男根落入到海中的那一刻,激起的泡沫化成了维纳斯。从这些神话故事中我们就看到了西方最原始的历史文化,他们的民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在西方国家的原始的民族形成中,她们往往是年轻的一代会不断屠杀那些老年人,这种杀戮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间的杀戮,家族之间的氛围就显得血腥和残暴。从这些神话就看出了西方国家最原始的社会形态。没有正义就是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体现,掠夺与杀戮就是人类存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西方文学是通过揭示人类发展的奥秘来不断释放他们所认同的价值思想,这也正是西方价值观所在。西方历史文化之所以与东方文化有特别大的差异,其根源正是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而不得不与困难相较量,向自然界掠夺,在这种掠夺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化,尤其在面临自然与人伦的矛盾时,为了生存,人伦也遭到践踏,人们之间的情感备受伤害。尽管现实残酷,但这种现状却仍没有改变,人们对于现实的渴望与目标只会一味地向前,尽管情感受到伤害,也会为此而痛苦,但却不得不如此,这种坚持不懈的决心为历史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
西方文学尽管在价值观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但是,西方文学也在某种程度上不断觉醒,很多创作作品是会带有对历史的及人伦的批判。比如在美狄亚取得金羊毛的故事中,作者描写了善良的美狄亚被贪婪的丈夫抛弃,作品用很多描写对美狄亚的丈夫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她的父亲及兄弟进行了道德批判。可见,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仍然可以看到对于人伦批判的影子。这也是西方文学所特有的一种价值观体现。他们认为任何邪恶情的发生与出现都带有历史合理性,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都仅仅只是一个偶然,所以二者并无历史的必然关系。这也是西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中国文学在创作中,也借鉴了西方文学的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融合。中国文学在这样的融合之下所呈现出的是只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中国文学通过相对的思想借鉴下,不仅使自己的文学表现出一种创新特点,同时也与西方文学有着较大差异,这也使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及审美观等方面都产生了差异。西方文学认为文学是一种人类所共有的文化形式,是一种代表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产物。西方文学带有极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探索。而中国文学所代表的是一种本民族的文化展现,具有特定的历史特性和对于社会的批判。无论中国文学有着怎样的思想内涵与价值体现,但是作家对于文学都带有一种美好的期望,他们所表达的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揭示与批判,是一种对于文学的思想情感的抒发。
1.1生态有机观光茶园建设
苗王城现有生态有机观光茶园面积达一万余亩,是贵州省重点高效原生态有机茶叶种植基地及保护基地,茶区内已建成茶海观景楼、茶馆茶楼、茶文化长廊等旅游功能性主体设施和水、电、路、通讯、餐饮、交通等旅游配套设施。
1.2茶叶品牌建设
目前,已建成的当地茶叶品牌有:“苗王城牌”苗王顶芽、苗王神茶、苗王雪茶、苗王油茶;“苗茶”系列苗王剑、苗乡春;“玉瀑牌”松桃翠芽、梵净山银针、梵净山碧螺春;“净山牌”净山翠芽、净山翠叶;“梵羽牌”梵净翠芽、梵净云雾等。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中茶杯”一等奖3个,“国饮杯”一等奖3个,“恒天杯”金、银奖各一个。
1.3茶文化的挖掘
在茶文化内涵建设上着重挖掘苗家茶道,成立了苗乡春苗家茶艺表演队、盛世茶艺表演队、梵净山茶艺表演队等,松桃苗茶文化的挖掘尚处于初始阶段,任重而道远。
2.苗王城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茶文化旅游业起步较晚
相对全国而言,苗王城茶文化旅游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虽有一定成效,但建设期尚短,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弱,缺乏特色旅游路线,本土名牌茶叶产品较少,与市场需求脱节。
2.2茶叶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茶区只建成茶叶初制加工厂,只能进行茶叶初加工,无法进行茶叶精深加工,茶叶附加值较低,精制茶及茶叶深加工产品研发较少,茶叶生产科技含量总体不高。茶区缺少茶叶交易市场,茶叶产品销路少,旅游消费带动力较低。
2.3品牌推介意识薄弱
苗王茶叶缺乏大市场、大品牌意识,缺少名牌产品,难以形成集团品牌效应,市场管理混乱,产品定价不一,茶叶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茶文化旅游缺乏宣传、营销,旅游景点鲜为人知。
2.4景区交通发展滞后
苗王城距铜仁机场10公里,距铜仁火车站25公里,距凤凰古城39公里,距梵净山110公里,目前尚未开通高速,根本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城区经济较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极大限度地制约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3.对策和建议
3.1加强苗王茶品牌塑造及宣传力度,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苗王城是中国西部苗王城影视拍摄基地,可通过拍摄影视广告、大型影视剧,利用媒体公共资源开展电视传媒宣传;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建立苗王城茶文化旅游门户网站;在景区、市区长期开展“一周一评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发动全民饮茶,宣传茶叶知识,展现苗王茶的独特品质及文化魅力,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开展茶乡生态产品及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研发
投资修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茶馆及茶道养生体验中心,研发当地的茶乡生态产品、茶叶土特产品、茶具和文化纪念品等,建立苗茶文化博物馆,集茶史、茶俗、茶事、展览、学术交流于一体,突出苗茶民俗茶礼文化与苗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
3.3不断挖掘苗茶文化内涵,深入探析苗茶文化精髓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神秘,不断挖掘苗茶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技艺、茶道和茶具等,深入探析苗族传统的茶礼、茶歌、茶舞、茶情、茶俗、茶事等文化精髓,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艺表演人才,把苗茶文化和苗族民俗融入茶艺表演中,让游客更多地了解苗王茶叶。
3.4实行规模化管理,提高茶叶的产出率及科技含量
一唐代茶文化兴盛的社会历史条件
唐代茶文化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最终形成,得益于佛教的大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唐诗的繁荣、贡茶的成制、政府的倡导等因素。
1、佛教的大发展和推动佛教的大发展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而佛教中的禅宗兴盛直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广泛流行;茶禅互动,相互吸收和促进,茶文化得以产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云: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大兴禅教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映。晚间不食不睡,甚为难熬。为求功德圆满,修身养心,禅宗功夫坐禅就需要脑清神健,而茶既解渴又提神,与坐禅的意境完全合拍,因此成了坐禅的好伙伴。唐人李咸用在《谢僧寄茶》中说:“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眠”,可见茶叶与禅的结合有其客观必然性。既然出家人热衷于以茶助禅,以茶助功,民间信徒必仿而效之,此风因此不胫而走。唐代有一大批僧人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许多名茶产于名刹,许多高僧都是著名茶人。
2、科举制度的促进唐代用严格的科举考试来选才授官。朝廷特命以茶送到考场,以示关怀,所谓“金銮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如元稹《自述》(一作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这种科举制度中最高规格的考试,也以茶助考,每一位有幸得到赐茶的人每不感到无比自豪,其轰动效应也更大。这说明科学制度中赐茶的普遍性。
3、唐诗繁荣的影响文人作诗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要求作者头脑清醒,文思如泉。而茶能助诗兴,发文思,所以吟诗与饮茶有机结合起来。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这种例子俯首皆是。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同时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涉猎,内容丰富,词句优美,从侧面反映出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茶诗有391首,作者113人,这与唐以前各代偶有所见的茶诗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4、封建政府的倡导主要表现为以朝廷为首的各级官府提倡饮茶,主张以茶代酒,贡茶、赐茶的盛行等方面。中唐以后各皇帝大多好茶,为提神消食、治病,便向民间搜刮名茶贡饮。唐代贡茶有2种,一是选择各地所产名优茶进贡,二是在茶源丰富,茶质优良,环境优美的地区设立贡茶院造茶进贡。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又可进行各类赐茶。唐代皇上向各级赐茶已成为示宠的象征。妃嫔、内侍、公主、学人、举子、军人、官吏、王公贵族等都成为赐茶的对象。得到皇帝赐茶的王公贵族更是感激涕零,视为殊荣,誓死图报。皇帝如此重视茶,茶就被作为一种礼仪用于和亲以及固边强国之事上。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陪嫁之物中就有茶叶。《政教鉴附录》云:“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嗣后与吐蕃及回纥的茶马贸易,既有礼遇周边少数民族,以茶惠及边民的内容,也有强国固边的深层次考虑。
二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1、茶文化形成的基础十分厚实,饮茶非常普及。这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茶文化普及的必然结果。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2、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义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阎立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张莹的《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比较具体、细腻。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为茶文化的繁荣而辛勤耕耘。
4、饮茶仪规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卢仝又在《走笔谢孟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三唐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1、唐代茶文化是对古代茶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具有高度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唐代茶文化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茶文化思想,揉合当时思想界的精华,创造了完整的茶艺形式,使单纯的饮茶活动一变而为精神的活动。人们在制茶、煮茶、饮茶的过程中,深刻理会到儒佛道三家精神的内含。这既是一种物质享受,又是一种精神追求,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唐代茶文化不但给唐代不同人们提供了开展茶文化的乐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奠基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宋元明清茶文化的走向,这种影响,甚至直至今天仍无法完全摆脱。
我国现有的茶园景观尚处于发展中水平,仅有几例成功成熟的案例。茶园景观发展包括茶园本身和景观设计2方面。
1.1茶园本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茶园常见形式为采摘茶园、生态茶园、科技示范性茶园和多元综合茶园。根据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从全园主题风格、茶山生态环境、各功能分区、内外部交通、水体设计、建筑设计、植物配置、饲养动物、背景音乐的设计要素分析:
1.1.1采摘茶园。
主要进行多样化优良品种茶树以及多种乡土植物搭配种植,以及饲养动物,体现农家气息。缺点:环境设施不完善、建筑形态和材料使用上简陋粗糙、建筑风格盲目跟风,失去地域特色。入口空间杂乱没有主题,使茶园印象大打折扣,整个茶园缺乏点睛之笔,主题思想不明确。旅游人群多以青年和儿童,少有老年人群。
1.1.2生态茶园。
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大部分茶园居于自然风景区内,满足了人们怀抱大自然的内心需求,是最亲近大自然、享受田园乐趣的茶园。旅游人群多以青年、老年人,少有儿童。
1.1.3科技示范性茶园。
以茶生产、制作演示,茶文化历史展示为主,并兼旅游观光功能的茶园。整体局限性大,受到人群年龄段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其主要原因:一味进行室内科普教育,失去田园风貌的展示,让游客感受自然的情趣降低;而且参与性的游乐项目少,休闲空间缺失,大面积几何形温室造型和规则的道路破坏了茶园自然的乡村气息,失去茶园清新幽静的本色。旅游人群多以儿童、青年团队。
1.1.4多元综合茶园。
是集合生产、制作、科普、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茶园。茶园景观效果好,最受游客欢迎。旅游人群不受年龄段限制。
1.2景观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立意缺乏创意,在茶园前期规划中没有做好基础背景调查,缺少地方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景观底蕴不足。构思毫无新意,照搬照抄的现象泛滥,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形态仅是空躯壳。
(2)南北地区茶园风格雷同,地域文化特色流失严重。
(3)园内茶建筑、构筑物的体量大小,风格基调,材料选用都没有深入考究。
(4)对内外部交通流线设计不人性化,应该考虑交通的使用功能、合理美观。道路铺装的材料选择不恰当、不细致,不仅影响视觉美感,而且导致景观格局和茶园整体风格失去完整统一。
(5)大多数茶园不注重入口景观的设计,入口景观是一个景区的直接展示窗口,体现了整个景区的文化氛围和主题。现存在问题,有的与主题完全不符合,好大喜功地滥用与之不符的新型材料和城市化景观元素;有的一味搬抄别的茶园入口;更有甚者没有设计入口景观,入口秩序杂乱,形象极差,人流车流、车辆停放、买卖商贸等毫无章法。这些都是没有意识到入口景观对整个园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所导致的。
(6)综合旅游服务设施缺乏,旅游环境较差,主要反映在旅游量增大,人为的环境污染破坏,应当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公共服务设施的意识。
2结语
城镇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镇化水平衡量的是城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中的主导作用程度。很多学者从人口、土地、经济、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评价:李爱军等运用人口、经济、社会和居住环境因素因子所构成的综合指数对江苏省无锡市和泰州市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欧名豪等从经济、空间、人口以及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方面构建了反映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欧向军等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陈明星等从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对1981—2006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乌敦和李百岁运用复合指标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薛俊菲等将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复合成综合城市化水平,对中国城市2007年的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ArcGIS分析了中国市域城市化格局。陈文峰等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决策TOPSIS法和熵权法对河南省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王礼刚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各地市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李长亮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国各省、市、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城镇人口指标法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而非农业人口指标法和土地利用指标法的测算结果较差,复合指标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某个具体的区域、省份或是代表性的城市,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对省域城镇化水平的评价不多。在研究方法上,复合指数法被广泛采用,但对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及指标的权重尚未达成共识,采用不同指标和不同权重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各不相同。此外,从空间计量经济的角度研究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分布特征的成果还比较匮乏。鉴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省域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探寻中国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2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城镇化的内涵出发,选择人口城镇化、经济镇市化、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条件城镇化、生活环境城镇化5个方面的20个指标,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熵权法对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当评价对象在某一指标上的值相差较大时,熵值较小,说明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较大,该指标就应被赋予较高的权重,反之应被赋予较小的权重;当被评价对象在某一指标上的取值完全相同时,熵值最大,这时该指标未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可从评价指标体系中去除。需要说明的是,熵权是在给定评价对象集后各种评价指标值的情况下,各指标在竞争意义上的激烈程度;从信息的角度,它只代表某项指标所提供信息的多寡,并不代表某项指标的重要程度。
2.3评价结果
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得到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化水平的各项指标排名和综合评价指数排名。根据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绘制四分位图。城镇化水平处于第Ⅰ梯度即城镇化水平最高的省区包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山东、北京、广东和江苏;处于第Ⅱ梯度即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包括山西、重庆、新疆、湖北、江西、陕西、福建和辽宁;处于第Ⅲ梯度的省区包括广西、黑龙江、四川、湖南、内蒙古、青海、宁夏和安徽;处于第Ⅳ梯度即城镇化水平最低的省包括贵州、、甘肃、云南、吉林、海南和河南。
3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3.1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本文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全局空间自相性分析,探索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集聚特征。常用的度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指标是Moran指数,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者空间临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
3.2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由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很难发现存在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模式,因此需要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Anselin提出了局部Maran指数或LISA指标来检验每个区域与其周边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程度,其结果呈现的形式主要有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天津、江苏、浙江和福建4个省(市)城镇化水平呈高—高集聚特征显著,说明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安徽和海南作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被其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区所包围,低—高集聚特征显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青海、四川、云南,以及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贵州作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被其他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区所包围,低—低集聚特征显著,说明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新疆作为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区被其他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区所包围,高—低集聚特征显著。
4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分别是江苏、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河北和天津,综合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区)分别是贵州、、甘肃、云南、吉林、海南和河南。中国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天津、江苏、浙江和福建4个省区城镇化水平的高—高集聚特征显著,青海、四川、云南和贵州4个省区低—低集聚特征显著。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缩小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实现均衡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水平集聚特征显著,区域差异较大。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北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和河北);城镇化水平发展较低的省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贵州和云南)、西北地区(和甘肃)。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除了空间集聚特征外,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还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综合城镇化水平得分最高的江苏省(0.6784)和得分最低的贵州省(0.2105)差距非常大。在短期内会因“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欧美发达国产业链条的跨区域延伸等促进区域旅游的有机融合。对武汉城市圈内因旅游产业整合之需,而出让土地的社区,建立失地社区就业支撑体系,失地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等。前者包括征地农转非人员自谋职业优惠政策、企业吸纳农转非人员的优惠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政策;后者的具体方式有“土地换社保”、三个一点社保资金筹集模式(政府出一点、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补一点、个人缴一点)等。⑥建立多类型的旅游生态补偿。一方面,开征旅游生态环境补偿税,其目的是通过税收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通过强化纳税人的行为,引导旅游企业等放弃掠夺式的开发旅游景区或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结合武汉城市圈总体方案所提出的发行水专项债券以及圈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的设立,设立旅游生态专项债券、发行彩票等用于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为整合的可持续提供资金支持。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