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文

时间:2023-10-27 10:41:12

序论:在您撰写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

第1篇

关键词:天津空港经济区生态格局生态效益

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 tianjin airport economic z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arried out the ecological pattern evaluation and ecological benefit estimate two projects re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tianjin airport economic zone ecological pattern for a detail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based on this, the ecological benefit estimation, for airport economic zone to virescenc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o provide basic research, and for the same type of afforesting area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 provides useful advice.

Keywords: tianjin airport economic zone ecological pattern ecological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天津空港经济区要建成生态宜居新城区,因而环境绿化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保障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盐碱地区的城市绿化评价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和趋势,而生态格局评价和生态效益估算是绿化评价内容之一。本文在对天津空港经济区生态格局评价的基础上,对其生态效益进行了估算,旨在为空港经济区绿化养护管理提供基础研究,并为同类型区域的绿化系统养护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

1 空港经济区景观生态格局评价

1.1 景观生态指标选取

通过定量分析景观格局的构成,把对景观的空间特征的研究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研究为景观单元:景观单元式是反映给定的各景观类型的数量、面积、形状及出现频率的统计类空间特征:包括斑块的面积比、数量比、分维度(形状)与斑块的频率等。第二个层面研究景观格局,反映各个景观单元之间空间构成关系的特征,研究内容包括斑块多样性、连通度与破碎度等方面指标。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取相应的指标,对现状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评价。

1.1.1 选取反映景观单元层面的指标分别为

(1)斑块面积比:各类景观斑块的面积之比,反映了各类景观斑块在整个景观格局中的面积比重。一般来说,斑块内的物质、能力与按快面积大小呈正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并非呈线型分布。

(2)斑块个数比:各类景观斑块的个数之比,反映了各类景观斑块在整个景观格局中的数量之比。d=N/A

(3)斑块内缘比(S):是各类斑块周长与面积之比,S=P/A,它反映斑块的边界效应,通常情况下,内缘比越大,斑块与外界交流的界面就越大,与外界物质、能量沟通交流的程度就越高。

(4)最大斑块指数:显示最大斑块对单一类型或整个景观影响程度。

LPI=Max(a)/A 公式(1.1)

A是整个景观中的面积的总面积。

(5)斑块密度(破碎化指数):每平方公里的斑块数,PD=N/A,斑块密度可表征景观破碎化程度,密度小,表明景观较为完整,无明显的破碎化现象。斑块密度d是用于描述景观空隙度,在一定意义上解释景观破碎化程度。

1.1.2 选取反映景观布局层面的指标分别为

(1)Shannon景观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当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相等多的时候,多样性指数最大,各类景观类型比例差异增大时候,指数减小,若类型单一,指数为0。

H=-∑PilnPi公式(1.2)

Pi是斑块类型i在景观中出现的概率,(通常以其出现的面积比例来估算)

(2)景观优势度指数:表示一种或集中类型斑块在一个景观中的优势化程度,优势度越小,表明各种景观的地位相当,优势度越大,表明其中一种或几种景观类型占优势。

D=Hmax+H=lnN+∑PilnPi 公式(1.3)

(3)景观均匀度指数:描述景观中各组分的分配均匀程度,其值越大,表明景观各组分的分配越均匀。趋势接近1时,说明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

E=H/Hmax公式(1.4)

1.2 空港经济区内景观格局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比2001年和2005年的卫星照片,从景观的总体特征来分析,空港经济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在建设活动的干扰下,形成了集中连片、斑块面积均匀、形状简单规则、有较强规律性的景观,改变了场地原有的农田自然特征,与周边土地利用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上的决定作用。绿地与水体在斑块个数与面积上均较少,但内缘比相对较高,且有集中趋势,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较城市功能用地较多,对生态贡献价值较大。

(1)从斑块的数量和类型分析,在空港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自然类型的农田、鱼塘等斑块快速向由道路系统分割的人工斑块转变,区域内斑块数量大量增加,破碎化程度提高,而且这种分割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逆性。自然斑块迅速向边缘集中和退缩,在边缘地区保留了自然斑块特征,与周围环境有一定连通。总体上,自然斑块数量和面积都很少,人工景观斑块占绝对优势。

(2)从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来看,景观多样性指数低,优势度大,人工景观占绝对优势。这会对整体的生物多样性造成重要影响。因此,空港经济区的建设是典型的城市化过程,道路系统成为区域规划和景观格局的引导性因素,景观格局和景观特征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对自然过程的尊重。

(3)为了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应对区域内敏感、重要的生态斑块和战略点加强保护,增加与外界的连通,保持连续的生态过程。如果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自然过程的尊重,中断了许多生态过程,导致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衔接很差,将来会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从建设初期开始统一规划区内绿地系统和自然保留地,形成覆盖全区域的兼有防护、连通、隔离、保证指标功能的绿地系统,调整人工斑块占绝对优势的景观格局,更多保留自然斑块特征。这是空港经济区建设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区域发展遇到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会对空港经济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其目前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定宏观调整和优化政策和措施。

2 空港经济区绿化的生态效益估算

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既是客观阐明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作用的具体指标,又是用以检验城市绿地质量而改进城市绿化的有效手段。由于国内外目前有关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报道,大量均为对个体绿地(如几hm2林地或一片草地)的小气候效益的零散研究。将城市绿地视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地进行大范围的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还很少。

空港经济区虽处于建设初期,但快速的绿化建设对区域生态补偿、环境保护都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借鉴同类研究的经验和数据,与空港经济区的实际相结合,进行绿地生态效益的初步估算,是绿化现状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尝试。

2.1 绿地生态效益估算

截止到2007年9月,空港经济区的养管绿地面积为121万m2,其中草坪面积达59.8万m2。落叶乔木为59134株,常绿乔木为3031株,灌木为61517株,草坪为598172m2。

表1 单株乔木、灌木和1m2草坪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量

表2 空港经济区绿地生态效益估算值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到空港经济区现状的绿地生态效益:

每天吸收CO2为249吨,释放氧气为173.9吨,蒸腾水量为20474吨,蒸腾吸热为4.2×105亿j。需要说明的是:估算结果中,由于空港经济区目前仍处于建设初期,许多植物属于近期栽植,特别是落叶乔木的生长除部分毛白杨、悬铃木、馒头柳接近正常树冠以外,绝大多数落叶乔木树冠及叶面积小于定量测定的标准值,绿地生态效益估算值会高于实际值。

尽管这样,从以上的估算也可以看出,目前空港经济区的绿地系统已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生态效益,而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绿地养护工作的稳定开展,园林植物生长会越来越好,发挥的生态效益也会越来越大。

空港经济区目前有高尔夫球场和森林公园两个大型的绿地斑块,同时拥有沿环河西路的人工河道(自然度较高)生态廊道,这样的斑块和廊道对空港经济区的降温增湿以及滞尘等有很好的效果。据研究,当阳光辐射到树冠时,有20%-50%的热量反射到天空,还有35%被树冠吸收,在夏季乔、灌、草结构的绿地气温比非绿地低3-5℃,湿度可以增加10-20%,良好的绿地系统对改善小气候,提高环境舒适度具有重要作用。

2.2 绿地生态效益评价与分析

(1)空港经济区的数百万cm2绿地最为整体在区域内发挥生态功能,是对区域开发过程中生态补偿的有效措施,虽然生态功能计算的标准值需要调整相关系数,但建设期内绿地的滚动增加,又使得纳入效益估算的绿地面积远远低于实际面积,因此,空港经济区内绿地的生态效益只能是估算值,这是建设初期的典型特征。

(2)空港经济区内绿地除稳定发挥吸碳吐氧、降温增湿等功能外,在吸滞灰尘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道路、厂房、地下管线等大量基础设施施工,区内的二次扬尘经过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块状绿地的阻隔和吸滞而大大降低,同时区内现有绿化对调节区域小气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空港经济区内以道路绿化为主的绿地形式,也影响了总体生态功能的发挥。按照中国农业大学李树华教授等的研究结论[31]:当城市绿地面积为1-2hm2时,其具有一定的增湿效应,但降温效果不明显;当绿地面积为3hm2时,其降温增湿效果较明显;当绿地面积为5hm2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极其明显;当绿地面积大于5hm2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极其明显且恒定。因此,3hm2可以认为是城市园林绿地可以明显发挥温湿效益的最小面积。而空港经济区内大量绿地是沿道路的线形布局,缺少块状绿地,使得降温增湿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空港经济区绿地规划中遇到的一个根本问题。

(4)部分绿地生态效益明显。如森林公园采用大量栽植乔木的做法,短期内快速增加绿量,绿地内降温效果明显;区域边缘地区除保留自然河道外,还规划了较宽的绿化缓冲带,在综合利用雨水、防止河道水污染、降温增湿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中心区域保留原来的高尔夫球场和大片水面,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心生态核。中心大道绿地率达到60%,能有效阻滞道路污染,并缓解道路的热岛效应。

参考文献

[1]赵林森,高则睿,城市行道树经营成本效益数量化分析研究概述,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3):62~67

[2]李铁军,李晓华,日本的植被变迁与绿化效果评价,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3):47~48

[3]徐小玉,张雪松,张萍等,武汉市道路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研究,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9~82

[4]刘滨谊,姜允芳,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城市规划,2002,(2):76~80

[5]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27~29

[6]鲁敏,张月华,沈阳城市绿化植物综合评价分级选择,中国园林,2003,(7)

作者:郭生龙;

出生年:1978年;

性别:男;

籍贯:甘肃武威;

学位:风景园林硕士;

职称:园林工程师;

第2篇

一、现实要求新时期林业发展必须走一条复合式新道路

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走新型林业复合经济发展道路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首先,生态工程建设要求林业走复合发展的道路。只有从生态环境建设大局考虑,才能统筹好养护与利用的关系,林业发展才能步入健康的发展之路。其次,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林业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不断有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这就有必要依靠全社会的支持,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最后,这是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口众多,再多的收入只要一平均,得出的数字就会少得可怜,因此,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无论做什么事,我们必须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这些都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二、林业养护与发展林业复合经济的关系

林业养护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林业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去那种只知道开采和利用地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毁灭式的破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必须把林业养护作为主要手段,既要向林业要经济效益,又不能破坏林业的生态效益,养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对于这一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复合式林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对林业的养护,林业经济要持续发展,林业产品是基础,对于这些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对产业链条的延伸是主要手段,而这些都要依靠林业养护来保证,没有良好的林业养护做前提,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如何养护

做好林业养护工作,才能为林业经济的复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了把养护做好、做扎实、做深入,应该围绕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科学调整林业结构。改变以往林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缺乏的状况,努力开拓林业新产品。通过科学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重点地培育经济性树种,通过对自然生长树种的选育、引种、驯化、嫁接等的加工利用,探索树种新的功用。从生态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多树种综合配置的种植方式,改善各植物种群的互生关系,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在增加种植面积时,要充分掌握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种植一些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避免盲目发展。二是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当前的林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林业经济的综合效益,因为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相联,密不可分。首先,林业的生态效益是以经济为落脚点的,它通过经济效益来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效益越高,速度越快,总量也就越多。其次,它属于一种劳动再生产,生态效益必须有约束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它必须保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绿色产业是它的支柱产业,具体方式包括以林养林、林农结合等。

第3篇

一、总体设想

(一)基本原则

本市郊区林业建设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城乡一体、城郊联动发展之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把林业建设同提升大都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林地建成人们休憩与娱乐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保护地与栖息地。

(二)目标任务

本市郊区林业建设要符合上海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遵循生态系统的原则,努力建设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合理配置,林木树种丰富多彩,具有高度自适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林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居在绿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根据《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提出的目标,“十五”期间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快郊区林业建设,力争使上海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9.4%,提高到2005年的20%左右;到2020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0%、绿化覆盖率达到35%。

“十五”期间,本市将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大型片林,道路、河道两侧林带,以及生态保护区林地的建设。

二、建设机制

(一)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

“十五”期间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是:沿海防护林、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及工业区防护林。

生态公益林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多元化投资建设。

(二)积极探索大型片林建设新模式“十五”期间大型片林建设的重点是:浦江、横沙、佘山、南汇、嘉定—宝山、崇明等六大片林。

结合上海农业结构调整,大型片林建设可采取三种投融资模式:

一是以林养林。鼓励农户和单位从事速生林、果林、苗木等经济林建设。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和实施统一订单等政策,加快经济林建设。

二是以房建林。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大型片林专项建设规划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建设,并通过项目赢利,保证林业建设、养护与管理的资金需求。

三是以项目促林。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大型片林专项建设规划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体育、休闲项目开发建设,并通过项目赢利,保证林业建设、养护与管理的资金需求。

(三)加大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力度“十五”期间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重点是:外环线外侧、郊区环线两侧和高速公路两侧,主要骨干河道两侧的林带,以及为城市通风的纵向林带。

道路、河道两侧林带的建设在划定绿线的基础上,与红线内的道路、蓝线内的河道一并纳入到建设招标范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

(四)加快城镇镇区林地建设

试点城镇镇区林业建设要纳入试点城镇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和统一建设。

三、政策措施

(一)明确林业建设投资主体

生态公益林建设,按市、区县分工,由市、区县政府负责实施,并广泛吸收其它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大型片林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区县政府或开发商负责实施。

经济林建设,由农户或单位负责实施,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按市、区县分工,由市、区县政府的道路、河道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城镇镇区林业建设,由试点城镇建设开发单位负责实施。

(二)给予从事经济林建设的农户或单位资金扶持凡是在市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开发经营速生林、果林、苗木等经营性林地的农户或单位,市财政给予平均每年每亩300元的补贴资金,连续扶持三年;区县财政相应提供扶持资金。

(三)建立土地开发的特许制度凡是在市绿化系统发展规划范围内从事大型片林建设,且经规划批准先行试点的,可适度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试点建设的大型片林在完成林地建设总面积70%,并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在大型片林建设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或体育、休闲等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应在大型片林总用地的30%范围内相对集中布局。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做好大型片林内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或体育、休闲等项目建设的规划审批工作,市土地主管部门要负责办理好建设用地的相关手续。

(四)鼓励采取土地流转办法保证林业建设用地根据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上海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意见》(沪府办〔2001〕54号),凡在市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从事林业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可采取土地流转办法,集中造林,每年向农民支付土地使用费,并优先吸纳造林土地上的农民为养、护林人员。

(五)建立土地储备制度

对大型片林规划建设将带来明显升值的土地,所在地区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土地储备,确保土地升值变现后为林业发展提供建设、养护与管理资金。土地储备可由政府建立土地储备机构来完成,也可由政府委托开发商进行,两者都必须保证土地升值后,变现资金能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政府,以统一安排用于林业开发建设、养护和管理。

(六)建立本市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根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本市将通过财政拨款、市场化筹资等多种途径,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门用于林业建设、养护和管理。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由市农林部门负责。

(七)加快组织制订相关实施办法为了更好地落实林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市计划、农林、建设、规划、土地管理等部门要抓紧组织制订明确林业建设投资主体、实行经济林建设补贴、进行林业建设土地特许开发和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相关实施办法。

(八)开展片林建设先行试点工作要重点抓好大型片林建设的启动工作,选择浦江、横沙两地进行大型片林开发建设的先行试点。市规划、农林、土地管理等部门要协助区、镇两级政府重点做好大型片林规划的国际招标和建设工作。

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绿地景观;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探究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前提。园林绿地设计,包括道路绿化、居住地绿化、公园绿化、城郊生态绿化等各个方面。要建设生态型城市,就要先了解什么是生态型城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各种绿化的特点等,这样才能通过园林绿地的设计来建设生态型城市。

一、生态型城市的概念

生态型城市,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是指社会环境,要求人与人之间融洽共处。生态型城市是一种城市良性循环的理想状态。

二、园林景观设计对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性

一个舒适的生态型城市环境要包括: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绿化、整洁的街道、清澈的河流以及宁静、和谐的文化氛围。而这些,都可以在园林绿地景观的设计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实现。因此,建设生态型城市就是建设绿色城市。

1、园林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

园林绿地景观可以很好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其一,园林可以带来丰富的植物、动物,改变城市单调的钢筋水泥的生态结构;其二园林绿地可净化城市空气,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一个大型的植物园林可有效的调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改善城市中被污染的大气环境;其三,园林绿地可调节气候,植物可以改变空气湿度,其呼吸作用可以在城市内部形成微循环,特别在夏季能有效降低城市高温。

2、园林绿地景观的社会效益

园林绿地景观给人们提高了休闲社交的场所,融洽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在这些享受自然,身心得到放松,更好的开展人际交往。在商业和城市中心修建广场绿地,还可以吸引人流,带动周边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良好的自然环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起到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作用,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

三、生态型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的设计

阐述了原理绿地景观对生态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就要研究园林绿化景观的现代化设计问题,下面给出几种现阶段园林绿化设计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对此的一些建议。

1、综合性公园绿地设计

综合性公园绿地,一般是一个集中连片的大型绿地,面积一般在几千到上万平米之间,在城市中集中分布,其主要是在早晚的锻炼以及节假日文化娱乐活动中吸引人流,是人们健身和娱乐的公共场所。同时,综合性公园的生态效益也非常的明显。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被称为城市的“肺”。

城市综合性公园绿地的设计,首先要选择好合理的位置。综合公园的面积较大,应选择在交通方便,环境开阔的地区,一般选择在原有绿化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如河流、山、森林的地方就地利用。其次综合性公园的设计要以人为本,突出为民服务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综合性公园的内容分区设计,一般包含人工绿化、雕塑、走廊、小型广场以及健身娱乐场所的设计,一般在公园主干道的入口不远处,方便市民使用。要注意各种绿化植物的搭配以保证美观和四季变化中的协调,如高大乔木与灌木,各种松柏竹藤的选着都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要求。

2、城市中心广场设计

现代的城市,都要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广场,这也是出于生态型城市建设的需求。城市的中心区域一般是各种商业活动的集中地,这里商场和写字楼林立,建筑拥挤,仅靠道路难以承载巨大的人流,中心广场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中心广场的设计,一般选址在城市中心,面积较大,可以辐射整个城市,起到聚集作用。广场的设计以大面积的空地为主配以适当的绿植,空地面积要足够大以满足人流聚集的要求;要配有喷泉、雕塑、座椅等设施供市民观赏娱乐与休息使用。广场周边要设置方便交通系统,以发挥广场的中心效应。

3、道路绿化设计

现代城市中,道路交通必不可少,我们有时间都会花在在城市道路上。因此,道路的绿化设计也尤为重要。道路绿化以绿化带和街角公园为主,在城市中随处可见,与人们的接触最为密切。绿化带的设计遵循道路的整体设计,一般沿公路分布,以种植冬青松柏等四季常青型绿植为主,配以梧桐、杨柳等高大树木,一般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绿化环境的同时起到安全、降噪、遮阴的作用。较宽阔的道路,在中间位置也可设计绿化带,增加绿化面积。街角公园一般处于十字路口的街角,一是起到降低交通噪音对附近居民的影响;二是为出行在道路上的市民提供暂时的休息场所。道路绿化设计要考虑到交通环境下是视觉特点,避免出现绿化影响道路安全的现象,道路绿化在一定区域内要保持风格统一连续,服务市民出行。

4、居住区和工作区绿化设计

居住区和工作区绿化,一般做为居民小区和办公楼的附属绿地出现,是距离人们生活最近的园林。他们的面积一般不大,设计一般以灌木、杨柳、花草等观赏性强的植物为主,配以走廊和座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利用和享受的绿化设计。适当的附属绿化,在供人们使用的同时,可以美化小区和办公楼的环境。这类园林绿化的设计,要以观赏为主,注意植物与建筑的结合,在建筑附近,以花草藤类水池为主,在距离建筑较远的地方以树丛为主,可选择榆树、槐树等树种。

5、生态公园的设计

城市生态公园,是以城市生态保护和恢复为目的而设计的一种城市绿地景观类型,其概念为:位于城市城区或近郊,以保护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环境为主,以建设地域性的、多样性的、具有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目标,提供游览、实践、自然科学教育为目的的园林。

城市生态公园与一般的综合性城市公园的区别就是强调“生态性”,这类公园的设计,也与综合公园的设计不同。首先,生态公园与综合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设计的方法是要求从构思到具体的建设都应该贯穿着人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在这里,设施和人是处于次要的地位的,是从属的地位,自然的、可自我演替的生态系统才是最主要的,主导的。其次,生态公园的设计目的不同。与综合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的目的不同,生态型园林的设计目的是以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为主。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对本地域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很大,生态公园既是用来改变这种自然生态循环断裂的现象。生态园林也属于园林的一种,其设计也需要遵循园林设计的几个步骤:一、选址。为了充分生态园林的生态效益,其选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它在城市生态网络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影响着其生态效益的发挥。其次,对于城市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敏感恶化的地点,也是生态公园优先考虑的地点。二、规模与功能。生态公园的规模设计,不能贪大,要注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力求以最小的土地实现最合适的、最大的生态效益。生态公园的功能分区,景观的格式布局,要以自然环境为主,在保证动植物生态可自然循环的基础上点缀人类活动板块。

总结:

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园林绿地景观的设计是完成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保障。园林绿地设计不仅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涉及到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还是需要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充满文化底蕴和和思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程昊. 论生态城市中园林绿地的作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第5篇

关键词: 城市园林绿化;缺陷误区;植物造景;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顺利开展,全省各地纷纷拉大城市框架,加强道路、广场、公园以及庭院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短短几年,成绩斐然。衡水,也于2011年12月跻身省级园林城市的行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已初具规模,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总的趋势是好的,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在园林建设上,衡水的基本市情是“底薄、地碱、干旱”。衡水是全省最年轻的设区城市。虽经多年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衡水仍然是全省最不发达的地区,2011年生产总值81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65亿元,总量及其人均水平均居全省末位;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多,特别是城市绿化起点低、绿量少的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用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观点去分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领导决策和有关专业人士的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笔者谨就衡水本地的情况分析阐述如下,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误区

1.1设计思路传统落后,城市景观大同小异,大多缺少地方特色

笔者去过很多中小城市,感觉许多城市的景观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尤其是最能代表一个城市面貌的城市广场和街道绿化,欧陆风味甚浓,大多是灯光喷泉、浮雕壁画、欧式柱廊、冷季草坪、模纹花坛,彩色铺装地面,欧式铁艺栏杆……而且各市之间互相攀比,追求气派豪华,为美而美,完全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因素,忽视了园林绿化的基本功能和地方特色,很难见到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中国号称世界园林之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除去古建筑这一块尚存之外,其余所剩无几。

城市之美,贵在特色。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在于它的山水景观独一无二;周庄古镇正因为保留了江南水乡原貌而名扬海内外。作为一种自然地貌类型,即使是荒草丛、芦苇荡、沼泽、沙丘,也具有它独特的保存价值,也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或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衡水湖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河北省内唯一的湖泊湿地类型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总面积187.87平方公里,蓄水面积75平方公里,湿地拥有较为完整的水域、草甸、沼泽、滩涂等天然生态环境,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聚集和南北候鸟不同路线栖息地,有各种植物383种,各种鸟类314种,被国际湿地组织、国内专家学者誉为、"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和"华北之肾"。衡水市始终把衡水湖的保护与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确立了有效保护、科学利用的发展思路,在衡水湖的保护与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几届政府对衡水湖的保护性开发使得衡水湖这颗"东亚蓝宝石"始终焕发着它年轻耀眼的光芒。衡水虽小,建市较晚,但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城市的土气而自卑,而应为保存了自然生态系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衡水老白干集团大门造型的设计创意就很好,用红色大理石筑成酒瓶型的门柱,其造型和颜色很贴近企业的主题,同时也表现出了衡水本地的传统特色。习三内画博物馆也同样用其独特的造型诠释着内画艺术和衡水的传统风格。

1.2 重草坪,轻乔木,重美化,轻绿化,重形式,轻功能

近几年,伴随着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更新改造,草坪热风依旧不减,我省各地的草坪铺设面积突飞猛进,无论是公园绿地街道广场,还是居民区单位庭院,凡是能够种草的地方绝大多数已经种完,做到了绿茵如毯,对于美化市容街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各地大量推广的进口冷季型草种(其原产地是丹麦、美国、新西兰等海洋性湿润气候),并不适合在我国北方大陆性半干燥气候条件种植,它高耗水、高耗肥、高修剪强度,寿命短而病虫害多,养护成本高,给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政府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为了养护这些娇贵的草坪而带来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化肥农药消耗等等,都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环境负担,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违背的。

其实,我国原产的结缕草、野牛草和狗牙根等都是很不错的抗旱力极强的乡土草种(杂交狗牙根的父本是中华狗牙根),完全可以部分取代进口草种。它们的耐践踏能力特强,适合用于运动场和疏林草地,几乎不用浇水养护,仅仅利用自然降雨即可以生长正常。乡土草种缺点是冬季有3—4个月的枯黄期,但这并不影响其生态防护和使用效果。大力推广乡土树种、草种对于节约宝贵的水资源,降低园林养护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顺利开展,衡水用于城市绿化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新开辟的绿地明显增多,人民路、大庆路、中心大街等道路大树枝叶繁茂,为市民带去浓浓的树荫,和平路、育才街的行道树,经多年的精心养护,撑起了枝叶交错的绿色华盖,河北路的法桐遮天蔽日,已形成完善的林荫系统,东湖大道绿化带、榕花大街绿化带绿化层次分明,色相富有变化。初步形成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景随步换,触景生情的道路绿化格局。然而几年前,衡水市拓宽改造人民路、红旗大街等街道时要砍伐原有的大树,曾引起市民群众的集体抗议,许多人都扼腕叹息。市民纷纷质问:为什么拓宽道路就得砍树?据说有的领导认为道路中间有树有损于道路的气派,不利于行车安全,于是,就有了今天虽然宽阔但光秃秃的无花树少的人民路和红旗大街。我们投巨资进行城市改造和绿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真正能够对改造城市生态环境起作用的是什么?虽然大规模种草也能起到一些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毕竟无法与树木的作用相比。有资料显示,同等面积的树林的绿色枝叶量是等面积草坪的25-40倍,而植物的生态效益是与其拥有的枝叶量成正比的,也就意味着树林发挥的生态效益是等面积草坪的25-40倍。道理很浅显:种草是平面覆盖,种树是立体覆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要想少投入、多产出,就应该在有限的绿地内多种乔木,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尽可能增加叶面积系数,才能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能。

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人人皆知的,但在实际的市政建设工程中,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所谓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实际运作当中,绿化大多只是建筑的陪衬而已。以常见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例,国标要求新建居住区绿地率要达到30% ,实际上各房地产开发商在衡水市开发的小区的绿地率都不达标 。即使是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园林工程项目,也往往是将投资重点放在园林建筑,小品设施上,真正具有生态效益的绿化种植投入少得可怜。挖湖堆山、建亭台楼阁、喷泉、雕塑灯光装饰、地面铺装硬化等花去了绿化总费用的百分之七八十,剩下用于植树、栽花、种草、浇水、养护的费用寥寥无几,这是本末倒置。衡水人民公园的改建工程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国城市规划的理论要求城市绿化应先普遍绿化,再重点提高;先绿化,后美化;绿化是美化的基础,美化是绿化的提高;有了生机盎然的绿化和浓荫,有了清新的水和空气,也就有了美。如果我们不重视普遍绿化,没有建成一定的绿量,就起不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没有生态功能的美不能叫做美。

有些城市为追求美化效果把小乔木作为行道树,他们认为为了追求美化效果牺牲一些绿

化的基本功能是值得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太妥当,无行道树提供遮荫、防风、减噪、防尘的功能,也许对于各级官员、企业老板、外企白领等有车族来说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夏天坐在有空调的汽车里一路有花可赏,何乐不为?而对于骑车上班的居民群众来讲,他们要头顶烈日,在高温酷暑下穿行,哪有心情去赏花观景呢?我们的城市绿化优先考虑的服务对象应是最需要遮荫防护的普通群众,这也是贯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园林不能理解为纯视觉艺术,观花赏景只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游憩使用功能和生态防护功能才是人民群众更需要的。

衡水市的前进街做的就非常好,该道路全长5700米,道路绿线宽度为120米,一条人工河道将道路分为上行和下行车道,沿路还建设了26个亲水平台、30多个小型林荫广场。使道路绿化与城市游园融为一体,绿化面积17.67公顷,种植乔木(法桐、红叶椿、美国白蜡、栾树、国槐等)4.6万株,种植灌木(碧桃、百日红、连翘、大叶黄杨球、金叶女贞等)40.4万株,草花地被4.1公顷,草坪6.64公顷。园路广场3.84公顷。在规划时注重凝练文化底蕴、体现人文特色,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合理布局,使景观空间和功能与环境相协调。充分利用先有的河道,因地制宜,在各景观节点则设置小型广场及休闲逗留空间,构成景观设计的,成为人们驻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场所。在植物配置法桐作背景树种,搭配红叶椿、金叶槐、大叶女贞等园林树种,并在缀花草坪上种植了大规格的乔木,增加了绿带的空间景深效果。设计中还注重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不同花期的组合,努力做到三季有花,季季都有景可赏。成为衡水名副其实的“迎宾大道”和靓丽景观。

二、 提高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几条建议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观赏造景和游憩休闲为主要目的,只是近二十多年,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造成“三废”污染增多,城市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存形成极大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园林学术界陆续提出了“生态园林”、“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和“人居环境”等新的规划思想,用城市生态理论来认识和指导园林绿化建设的思想逐步得到重视和落实。由于历史欠帐的原因,尽管近几年我市绿化建设成就巨大,但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有的经济财力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完全按照生态平衡的理论要求大面积扩展建设绿地,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短期内还难以实现。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自觉地从生态园林理论高度去认识和指导当前的园林绿化建设。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的质和量,如何在建成区有限的土地上尽力提高园林植物的质和量(有的专家把它叫做植物的枝叶三维量),还大有文章可做。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2.1、 从规划着手,将各类用地的绿地率落实到位,严禁挪用挤占。提高园林生态效益的基础是提高城市的总绿量,而增加总绿量的首要问题是提高绿地率。要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下决心清理一切蚕食侵占绿地的不法行为,拆除违章建筑,见缝插绿,使绿地真正绿起来,还绿与民。

2.2、 多建小绿地、小游园、小广场等中、小型公共绿地,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这些小绿地应尽可能做到均衡分布,做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方便居民游憩使用,不求设施齐全,着重绿化生态效益,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配置以落叶乔木为主,乔、灌、藤、草、花合理搭配,在满足居民群众游憩休闲和观赏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加植物的叶面积系数和枝叶的三维量,做到游憩效益、观赏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

2.3、 狠抓专用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质量关,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的专用绿地和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面,其绿化覆盖面积占市区绿化覆盖总面积的60% 以上,因而城市总绿量是否增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面上绿化的好坏。这部分绿化不需要政府投资,各主管单位也比较重视,大多乐于花钱搞绿化。只是不懂行,又缺少规范化的规划设计,往往是在不太大的院落内假山、喷泉、雕塑、花廊、亭台楼阁等应有尽有,在建筑小品设施上花钱很多,真正用于绿化种植花草树木的费用则寥寥无几。无法形成足够的绿量,也就不能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来改善其环境质量。当务之急是加强宣传教育,以法治绿;培训各单位的园林管理、技术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专用绿地园林绿化的设计审批和管理,全面推行绿化设计和施工的招投标制度,使之从盲目走向有序,从粗放走向合理,彻底改变目前的混乱局面。

2.4、 重视城市大环境绿化,以外补内要继续开展城郊森林绿化工程,加快西部生态园建设,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大通道绿化建设,尽快形成完善的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以森林包围城市,以外补内,大幅度提高城市总绿量。

2.5、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践证明,绿化搞得好的居住区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建住宅楼一律修建地下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把居民的杂物存放和各种车辆的停车场设于地下,腾出空地用于绿化。

第6篇

区道路绿化作为“点、线、面”中“线”的部分,起到连接、导向、分隔、围合等作用,其绿化的宽度、质量和距离对于整个居住区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起着关键的作用[1]。首先,加强道路绿化的宽度,将原本狭窄的道路绿化带建成带状绿地。可将建筑退后道路红线,加宽道路绿地的宽度,使之成为居民散步、休憩的林荫道,这样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不仅增加了公共绿地的面积,也有助于正好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其次,充分发挥道路带状绿化的绿色纽带作用,将分布在住区各处的散点绿化斑块有效联系起来,带状公共绿地与住宅群庭院空间绿地互相渗透、连通,其共同构成整个住区的绿地系统网络,保证了整个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让绿地生态化、系统化、野趣化。

提高绿化配置的生态适应性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所占据的基本生活单元,体现了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首先,居住区环境的绿化设计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运用生态位、互利共生、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理论来合理进行树种配置和空间布局,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合植物群落系统,从而更好发挥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营造高质量的绿化景观。植物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地带性树种,它们一般比较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需要的养护、水分等投入也较外来植物少,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其次,也应注意在居住区绿化环境建设中强调立体绿化的模式。

所谓立体绿化是指包括阳台、平台、屋顶、墙面的绿化,是“土地空间化”设计观念影响下形成的绿化形态。它可有效增加绿化面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微气候环境。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植物种类多样性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同时,植物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也将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有数据表明,同样面积的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结构的综合效益(如释氧固碳、蒸腾吸收、减尘杀菌及减污防风等)为单一草坪的4~5倍,而养护管理投入之比为1:3。生态效益的趋势是乔灌草复合型群落>灌草型群落>单一草坪>裸地[3]。所以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应避免盲目使用大面积的单一草坪,而建设综合生态效益更佳的复合林地绿化。

水环境是居住区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良好的水环境能对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住区中的水环境建设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人造景观、特定的功能建设方面,水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研究如何收集和利用自然降水、有效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水环境的生态化建设,对营造居住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雨水的蓄水再利用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而大量的居住区环境建设用水基本上是城市供应的可饮用淡水,资源的浪费与我国的缺水程度形成强烈的反差。有效进行雨水的储留再利用是住区水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

首先,利用住宅等的屋顶蓄水。其主要包括集水区(通常是屋顶)、输水系统(沟槽、落水管、管道)、过滤系统、储存系统(水箱、水池)以及配水系统,有时还设有渗透设施,并与储水池溢流管相连,当集雨量较多或降雨频繁时,部分雨水还可以进行渗透。其次,通过利用基地的池塘、洼地或人工开挖而成地面景观蓄水池来蓄水。一般可按自然排水坡度将居住区分成几个汇水区域,每个区域最低处设蓄水池。地面景观蓄水池可将水池设计成高低水位两部分,高水位部分四周采用自然渗透土壤设计,让雨水慢慢渗透回土壤,低水位部分底层采用不透水基质,可储存高低水位间的雨水进行蓄水再利用。改善基底的储水渗透性居住区中大量不透水铺装阻绝了雨水渗入土壤的机会,使得土壤丧失了良好的吸水、渗透、保水、蒸发的能力,容易造成热岛效应。改善基底,提高渗透性可令地面雨水直接渗入地下,涵养地下水源,缓解住区土壤的板结、密实,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也提高土地蒸发水分潜热的能力,有效调节住区气候环境。首先,力争保留最多的绿地,因为绿化的自然土壤地面是最为自然、最环保的保水设计。

大雨时树叶可将10%~30%的雨水截留住,地面上的植被、落叶等也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和暂时储存雨水,并且绿地的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疏松多孔,吸水量很大。其次,选择合适的铺地材料。在居住区停车场、步行道等负重小的路面采用植草砖、空心水泥砖等透水性铺装材料,或用不透水铺装有间隙地铺砌,让雨水渗入地下是重要的一种解决措施。或者在开阔地域下方填入砾石材料,让雨水暂时储留在砾石间的孔隙之中,然后再以自然渗透的方式入渗透到土壤中。另外,在高密度开发地区,无法保证足够绿地和透水铺装时,可采用人工设施辅助降水渗入地下,常见的设施有渗透井、渗透管、渗透侧沟等。这些人工设施主要是将基地内无法自由入渗的雨水通过排水工程集中到管内,然后通过管壁的渗透,慢慢渗入土壤中,达到其辅助入渗的效果[4]。促进水体的自然净化居住区中适宜的地表景观水体不仅丰富、美化了景观视觉,同时开放的水面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若无完善的水处理系统,景观用水必须频繁更换以保持清洁,所以节约用水、加强地表水的自净能力,促进水的循环也是住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7篇

项目名称:青岛市黄岛区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

项目地点:辛安办事处元宝石流域治理

项目规模:总投资250万元

建设时间:2005年

项目承担单位: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苗圃

二、项目区概况

2005年度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位于柳花泊办事处东洞门村的西部。项目区土地部分为丘岭地,土壤多为砂砾石,山岭地带土层较薄,山顶有一水库,面积为800平方米。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四季特点明显,平均气温12.5°C,年活动积温4647.6°C,平均日照数2500小时,无霜期211天,农耕期283至293天,年平均降水量750mm左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而春季较为干旱。由于夏季降雨集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该区域是青岛市黄岛区生态农业规划区,同时项目区又是重要的观光旅游区,项目区内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提高小区的整体水平,目前项目区内恶劣的地质条件,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对全市及黄岛区农业生产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项目区内地形条件较差,若遇雨季,山顶水库的水冲刷而下,带走泥土,使原本贫脊的山地更加恶化,给山下的村民及农田带来损失,影响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合理的进行治理,发挥整体效益,才是改善全区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是通过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以推动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区高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

四、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是办事处及各村对小流域治理非常重视,要求迫切,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是项目实施后,可以蓄水保土,绿化美化环境,极大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此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五、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2005年计划总投资200万元,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治理区域内的道路、护坡、水渠、截流蓄水,进行水土保护的营造,通过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使生态观光园项目达到高效、示范、带动、辐射的效果,项目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工程措施

1、修建拦水坝一处,

2、修筑1000米生产便道1条,硬化砼路面。

3、修彻排水沟1000米,

4、灌溉渠1000米

5、砌石护坡500米,开挖运送土石方20000立方

6、平整部分土地用于育苗造林。

7、地下管网的铺设

(二)林业措施

在的山体上栽树造林70亩,栽植雪松、黑松、果树、茶树等苗木20万株,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集

(一)投资概算

依据有关部门核定的水利工程造价及所用物资当前的市场价格,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发内容,总投资25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额190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0万元。

1、水利工程措施投资

(1)新建拦水坝一处投资45万元

(2)新建生产道路一条,铺设砼路面5000平方米,投资60万元

(3)修彻排水沟1000米,投资5万元

(4)灌溉渠1000米,投资10万元

(5)砌石护坡及运送土石方,投资40万元

(6)平整育苗护坡梯田50亩,投资15万元

(7)地下管网铺设,投资5万

(8)修拦水坝一处,投资10万元

2、林业项目投资

苗木投资60万元

(二)资金筹集

整个项目共需投资250万元,申请青岛市立项扶持100万元,自筹150万元。

七、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可以初步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取得以下成效:

1、生态效益显著,大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同时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2、社会效益显著:一是项目的水利建设和道路建设,可大大缓解项目区内水资源供求矛盾,调节水源的分布平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二是能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区的小流域治理,三是通过流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3、经济效益可观:该项目建成后,可改善山上山下的灌溉现状,还可推动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极大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项目区内出现“山青、水秀、粮丰、林茂、民富”一派欣肷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