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6 11:26:40

序论:在您撰写如何搞好语文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

第1篇

一、启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对所见事物或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时,就会激起很强的探索未知知识的欲望,这种求知欲会指引着他们去探索、发现、学习、提高,最终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在学习中,兴趣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和志趣。有趣是兴趣在形成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它是学生被所见所感引发的吸引力,它具有产生时间快,存在时间短的特点。乐趣是兴趣在形成过程中的中级阶段,它的特点是能保持的时间较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兴趣的形成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使他们经过这三个阶段,最终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二、提高教师爱的情感素质

教育过程不只是文化知识的教与学这种看得见的过程,还包括潜在的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后者往往潜在影响着前者的效果。良好的知识传授过程,是建立在师生情感融洽的基础之上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独立意识,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活的主体,因此,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有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教师无私奉献、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原动力。一方面,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基础。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和提高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光荣感,激发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树立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指标,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理论。合格的教师应该是一名爱学生的教师,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乐于接近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正如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第三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热爱所教学科,就会刻苦钻研,不断探求新知,就会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节课,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感知教材,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从班级学习成绩的总体看,学生学习之间的差异明显,两极分化的学习状况比较严重。这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造成的,包括不同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等。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悟性好,接受能力高,教师讲一遍就听懂了,有的学生反应慢,教师反复讲也不明白。同一个知识点,有的学生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有的学生不感兴趣就不愿学习,也不当回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课堂设计,使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获得提高,从而提升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进行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获得整个班级的进步。分层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好的学生不会因为教师所讲的知识太简单感到听课没兴趣,也不会使学习差的学生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分层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在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就感,这就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树立了积极的学习心态。

1.分层授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班学生提问时,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能回答出来问题,而且要求他们能解释原因。成绩稍差的同学,则只要求他们给出答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基础好的同学,朗读后要求他们对课文进行复述;基础一般的同学,朗读后要求他们能回答相关问题;基础薄弱的同学,只要求他们朗读流利。这样分层次的要求,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愉快,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成功的感觉。学生不会因总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而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会因学生完成了既定要求,对他们时常给予鼓励,良性的循环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2.分层辅导

对班上成绩在前三分之一的同学,我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主,对他们提高要求,在学习方法方面上指导他们,在完成好学校作业的基础上,再额外做些补充练习。班上的中等同学则要求他们掌握课上所学内容,课后也主要以辅导当前所学知识为主,他们的奋斗目标应是考级达到良好。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差,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采用以旧知识带新知识的方法进行补课,使他们能尽快听懂课堂上所讲的内容。

四、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多媒体是指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所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不外乎就是由计算机作为平台带来的一系列的教学辅助手段,包括图片、声音、影像,以及一些可以代替黑板、粉笔、计算器、画图工具等的电子手段。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实现了教育现代化,让中学语文教学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它的表现形式比较逼真,把课本内容立体化地再现在屏幕上,最大限度地传达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这比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讲解,让学生抽象地思考要容易得多,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合一,符合学生的感性思维方式,使学生从声音、图像等多方面感受课堂教学内容。然而,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要发挥它的优势,就在于教师的合理使用。一方面,多媒体是辅助手段,教师在运用时不能过于夸大,让多媒体一演到底,这就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上的口传心授、板书、师生之间的沟通等常规教学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质量,不能没有实质内容。如果过于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学生的注意力会被转移,教学内容不明确,学生学不到东西,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第2篇

一、首先必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转变学生对语文的看法

(1)提升语文知识的思想价值

中职学生大多是经过升学考试筛选过的,他们往往内心自卑,缺乏上进心,思想素质较差。若教育不当,容易使其成害群之马。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教书授业的同时,必需要强调传道育人。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可从教师本人以及作家作品〔介绍作者生平人格、探讨挖掘作品主题〕两方面实现。这对于思想淡薄的学生来讲无疑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比如我们还可以从李白身上看到乐观飘逸,从杜甫身上懂得厚德载物。只有循循善诱,才能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一个人对生活中的这些真善美如果都无法感知,那将失去多少乐趣。”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创设情景和读写体味。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情感迁移,这也是一种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例如通过朗读一些美文佳作,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多方面的感知教材,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语言美,同时也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从而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够多方位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的表情朗读,特别是抓住课文中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让学生体会语言美的同时纠正学生“重专轻文”的观念。

中职学生到职业学校来的目的就是要学一技之长,找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因此,他们往往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转变学生的这一错误观念,让他们明白语文课的学习对中职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师应改革教学形式

语文课以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记,或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陈旧单一的教学形式职高生早已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可把知识的学习融于竞技类的活动中,如开展错字、病句“义诊”活动、成语接龙、故事接龙等活动。利用课堂实践活动开展演讲、朗诵指导、书法、当代文学作品鉴赏等活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讨论、演讲、写作比赛、辩论会、文学知识大赛、本土文化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如“口语交际”能力,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对于提高学生的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演讲的方式是每节语文课前,由学生上台演讲,或是轮流或是自由。内容自定,你喜欢什么话题就讲什么话题。学生积极参与:有故事、有小评论、有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表扬和批评、有弘扬良好班风、有扶正祛邪弃恶扬善、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学校曾对笔者所教专业的学生进行过民意测验,“你喜欢上什么课?为什么?”多数学生回答喜欢上语文课和专业课,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是特别喜欢“课前三分钟演讲”。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303-01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需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根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或“知识传播者”层面,更应该担当起塑造学生个性的责任。因此,以学生个性需要为出发点,对其学习积极性和自觉主动性进行最大程度地激发和培养,从而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十分必要。

1 主体学习欲望的充分激发

作为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通过学生才能顺利实现。由于学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好,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差异个性对其主体学习欲望进行充分激发。苏联一教育家曾经说过:“只有使学生亲身参与,从而获得掌握知识的切实情感,才能充分唤起其对知识学习的特有兴趣。”因此,高中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个好进行充分了解,在灵活的引导启发中,使具有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能够在激发培养兴趣的基础上投入语文学习,在主动自觉学习的基础上,使其独特个性得以发挥;在亲自参与活动的基础上,对情感进行掌握,从而使其形成自我肯定体验。比如:在学习完《我有一个梦想》后,我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写作训练,在开放的意识指导下,我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梦想进行充分描述,我告诉学生“大家怎么想,怎么写,只要不违背文体要求和部分基本思想原则,写什么,怎么写,你们自己掌握。”在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的基础上,一方面使学生写作的长处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也使其个好、自有意识等得以进一步增强,在以“我要学”的主动意识代替“要我学”的被动思想的基础上,也使语文学习效率得以极大提高。

2 更多思索空间的充足预留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较少争论,唯师是从现象较为严重,好像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教师的理论就是真理。在对教师的一味迷信和依赖下,学生独立创造的个陛较为缺乏。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对其自我意识进行培养,通过赋予其更多的思索问题的空间,使其良好个性得以培养和发展。教师可以对体现学生主体的互助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和应用,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发掘,并对其解决方案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教师可以较多吸收和借鉴美国教学的创新思想,引导学生开动脑筋、“have a try”,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充分发表,从而使其交流、表达、沟通、创造和发现的技能意识得以培养。比如:在组织学生阅读《拿来主义》一文时,指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不盲从、不迷信,不满足于对文章片言只语或中心思想的把握,也不拘泥于文章结构的分析和一般的文本解释,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知识体验对见解和意见进行发表,从而使学生在培养自身个性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能积累适于自己的阅读方法。

3 求异创新思维的积极鼓励

传统语文教学具有过分强调统一整齐的通病,对于共同思想的过分重视使其忽视了培养个性的重要性。事实上,个体创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因此,语文教学要严厉禁止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机器,也不能将千千万万个个性迥异的学生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评价和衡量,从而避免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及其创造欲望的抹杀。比如:对于雪融化后变成什么的问题,不要拘泥于“水”的答案,可以告诉学生,是“希望”,是“春天”,是一切充满朝气的东西。所以,根据新课标对学生主体思想的强调,要对学生求异创新的活动进行鼓励和支持,从而使其个性得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进行积极鼓励,并在平等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对前人理论进行大胆质疑,并对有根据、合乎逻辑的新见解进行发表。在将知识“活学”的基础上,使之得以真正沉淀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4 层次化教学的充分开展

由于个体之间拥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在学习成绩方面也表现出有优有劣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激励评价、快速反馈、分层优化、主体参与”的原则进行贯彻,在班级中,对分层教学进行组织和实施。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通常遵循统一标准,在“一刀切”的条件下,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教学成为中等生可以享受的特权。在这一现状下,高中语文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方式、接受能力、个性和成绩的差异,对适于不同层次的相应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选择,无论是作业布置、出题测验,还是教案设计,都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成就感和收获感,在使其潜能和兴趣得以激发的同时,也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教学目标的激励、导向和定位作用。此外,教师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教材要求,对学习目标进行自主选择和自行拟定,在确保其实效性的基础上,也使学生内驱力得以形成,使其自信心得以培养。

第4篇

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097―01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还要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与情感培养,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一、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层的东西。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例如,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地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就拿《林黛玉进贾府》来说,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精心地设疑,为什么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见面就感觉已是熟人?为什么刻意地描写王熙凤放荡的笑声?这样让学生对红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极力地想知道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样,学生就会挤出时间进行《红楼梦》的品读。这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兴趣的探索中进行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第5篇

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处理好拓展角度呢?

一 、 突破难点拓展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借助想象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差距时,教师应不遗余力,为突破难点而拓展。这样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比如:我在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位学生却说:”老师我认为白骨精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我为之一震,但,冷静下来忙说:哦,那你能说明理由吗?他说:白骨精在得到唐僧后,就请他母亲来共享唐僧肉,说明他还是很孝敬父母的,我们不应该学习吗?“我趁机引导,他为了孝敬父母拿别人的性命做代价,这样好吗?这位同学略一沉思,会心的笑了。这就要求我们在素质教育下要通盘考虑,总揽全局,善抓重点,突出主题,另外,对一些简单不必要的问题要一惊而过,不要过深追究。

二、充实留白拓展

真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实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期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学习。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比如:在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走上讲台,他们不仅把古诗的背景、内容讲得有条有理,他们还把李白、孟浩然离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之情戏剧性地表演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深深表达了朋友之间那种纯真、情真似海的友谊,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给羽翼还未丰满的小鸟一次试飞的机会,这样将来他们才能不惧风雨,搏击长空。

三、品味语言拓展

语文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品味语言,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有时课后的拓展更能促使学生涵咏良久,达到余音绕梁之意韵。为了写好,学生要再次与课文“会晤”,去把握人物的特点。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关键语言时得以提炼、深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借生日》通过实际生活让学生联系自身来感悟教材中小云对妈妈的爱及其妈妈对小云那种无私的母爱。在这种氛围下,学会抓词,体会语文重点,无形之中学生就会被作品所感染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身的素质。

四、发展能力拓展

教学中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外相互渗透、互相借鉴。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时,既要知道“从来如此”又要让他们善于动脑思考,打破常规,就可能有新颖独到的见解和收获。不同角度的信息在教学中形成了合力,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的拓展方式,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做法无疑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雪孩子》这样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进教材中,去领悟文章,直接体验雪孩子宁愿牺牲自己而去救小兔子这种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高尚思想品质。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雪孩子这样的人物?如果你是雪孩子你心里是怎样想的?如果你是小白兔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 …教师逐一提问让学生更好体会情感。

五、人文熏陶拓展,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第6篇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中职语文在中职学校中属于文化基础课的一门,中职学校主要以学技能的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因此中职语文所占课时分量不大,如何在较少课时里上好语文课,使学生喜欢,且深受其益,学到终生能用的东西,确实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能力差,对文化课不感兴趣,如果沿用传统的单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使学生喜欢语文,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主动学,认真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双赢。

对中职语文教师而言,起码有以下诸方面的要求。而语文教师也只有从这些方面努力,才可以真正落实新《课标》精神,进而营造高效课堂,圆满完成教学使命。

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是对语文教师神圣性的呼唤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首先是对教师的鞭策,它呼唤师道尊严,呼唤教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尤其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想落实“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对自我身份及职责进行重新认识。

(一)师道尊严,教师应有神圣性

当前,中职语文在课程序列中基本处于一种边缘化地位。导致这种困境的因素有很多,而教师本身也难逃其咎。中职语文,因与学生当前所学专业、将来所谋职业不具备显性的关系,因而被不明就里的学生轻易忽视。加之当前很多中职院校一味“突出专业优势”,而忽视基础课程的短视行为,中职语文和从事这门课教学的教师,在学校内都处于无地位乃至可有可无的尴尬状态。

这是一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在这种困境中,很多中职语文教师放弃了职业的神圣性,自甘堕落,随波逐流,对教学敷衍,对学生放任,还美其名曰这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殊不知,这不但是对学生的亵渎,更是对教师天职的侮辱。

身处困境的中职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怀有神圣的职业自信,然后通过自身的上下求索,去改变自身职业所遭遇的困境。这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开辟新天地的必由之路。

(二)教师应有精神高度

中职语文因为面对的是文化水平、语文能力皆相对较低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所以很多教师都认为,出于“对学生负责”的考虑,中职语文课不能讲得太深,要抹平一切高度来迎合学生的智力线。他们唯恐学生因听不懂而更加厌弃这门“鸡肋”式的语文课,因此便放弃了中职语文应有的知识高度,同时也放弃了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精神高度。他们走下讲台,貌似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看上去热热闹闹,似乎正与学生一起“讨论、合作、探究”,但事实上,这仍然是一种自降高度的献媚与讨好,是一种丧失高度后不由自主的失范。

中职语文教师如真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便该时刻坚持语文知识的深度以及自身的精神高度,可以走下讲台,但绝不放弃这种高度。因为唯有对这种高度持之以恒地坚守,教师才拥有不断丰富自身学识、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源泉。

二、“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语文教师对教学有效性负责

(一)教师所教的语文知识必须有效

中职语文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教学目的不是培养语文的专门人才,甚至也不是单纯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是要通过有效的语文教育,增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即使其在单纯的专业技能之外,具备一定的阅读、记录、写作、表达、沟通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是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所必须的基础。这一特定的教学目的,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迥异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师的要求是,所教的语文知识必须对学生将来的实际人生有效。

毋庸讳言,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和教育理念的偏差,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所用教材其实很难满足中职学生将来的实际职业需求。也就是说,教材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其实很难对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产生积极而有益的影响。而当前,又没有一套完全立足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实际的语文教材,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活用现有教材,联系学生职业实际,挖掘、提炼并传播对学生真正有效的语文知识。比如,阅读教学,可以对文学赏析之类的阅读能力放松一些,但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使之将来具备读懂、读透操作规程、产品说明的能力。比如写作教学,对学生记叙文、散文的写作要求可以放低一些,但对其说明文以及申请、报告、协议、合同等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必须提出严格要求。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将来实际工作中会经常接触到的写作文体。

中职语文教师只有坚持所教语文知识的有效性,才算是真正落实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学方式必须有效

当前,教师“转换角色”,走下讲台,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甚或一种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尚。尊重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充分给予其学习的空间,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这当然是一种好的教育理念,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却并不一定适合中职语文教学。有中职语文教学经历的教师都应该知道,中职生文化水准和求知欲望本来就相对较低,其即使有求知和创造的愿望,也主要体现在对其专业技能的追求上。其对语文的兴趣本就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名义,把课堂的主动权出让给学生,令其“自主学习”,那不啻是令其自生自灭。如此教学,非但达不到新《课标》所期望的教学目的,相反,会把中职语文教学推上绝路。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符合中职语文教学实际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以营造真正对中职学生有用的高效课堂为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但必须把对课堂的掌控权牢牢把握在手中,成为一个既有亲和力同时又有权威性的“主导者”。这个角色的职能,不但在于“导”,更在于“主”。要对一切溢出教学规范之外的学习行为说“不”,并为其指出一条有益于未来从业实际的明路。

第7篇

一、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视学生为知识容器,从而以教为中心,因此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失去了自身探究的动力和习惯。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观念上牢固树立起以实施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用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里有两条主要途径:

一是榜样熏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布鲁迪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是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激发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为此,教师要大胆创新,敢于突破陈规。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结构上,科学艺术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充满好奇并兴致十足地投入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处理课文方式新,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别出心裁;观念新,让学生思想走在时代前面;思维新,能打破定势,做到解放思想;板书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语言新,华丽典雅,或幽默机智;教学手段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学评价新,每次评价都使学生产生一次飞跃。

二是成功激励。教师创设时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积极地评价,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朱熹也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都说明兴趣才是推动学习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的确,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是拈笔伸纸、一吐为快的不竭的动力。如果一个问题总是“老调重弹”,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反之,如果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就会入迷,就会有钻劲,也就学得深、用得活。作为一个老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入主体的角色,否则,“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在语文创新教育中,我们要针对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尤为突出的特征,设置出一个又一个的新奇、具体、生动的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广泛地吸引学生参与,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是创新教育的桥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和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知活动都离不开情感动力的影响。一位特级教师曾说:“教学如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提出了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于漪老师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认识。她主张语文课要“教出情趣来”,要“声情并茂,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选准动情点,以情激情,满怀激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她强调“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流畅、悦耳,能在学生中弹奏优美和谐的乐章”。于漪的教学,课的起始总有一段充满艺术性的,感染力极强的导语设计,调动学生情感,确定教学基调;课的进行过程中常尽情地作一些精彩发挥,“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课的结尾增添色彩,画龙点睛,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情味无穷。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语文教师而喜爱语文课。而语文学科的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主要和最强大的诱因,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把认知和情感合二为一,从中获取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在课内外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同学,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各种困难都应及时给予帮助,用一颗真诚之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到爱、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便会自然地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