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6 09:59:27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教育市场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文化分析;惯习;场域;微博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微博书写主体和现代符号消费的时代特征,促成微博成为风行一时的新文化平台和文化类型。微博书写一旦完成,符号内容就脱离作者,凝定为自足的文本。这一新的文化类型,以其新的文本形式和别样的主题,丰富着日常生活的符号内容。承载着个人内观满足功能和人际间信息共享功能的微博文本,在文本形式、内容与功能诸多方面,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微博文本的戏谑性、语录体、片段式、互文性特点作为使用群体性情倾向系统的折射,其背后是一套稳定的文化系统,本文试图通过“惯习”和“场域”概念的分析,揭示文化权利如何作用于微博,如何在使用者身上产生潜在的隐性影响,并最终形成一套下意识的行为方式固化于个体成员当中,体现出具有微博文化特征的思维、知觉和行动。

一、“惯习”:微博文本形式特征的原因分析

微博文本的形式特征,跟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思维方式不是先验性存在的一种抽象物,而是人与世界互动之后,形成的一种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一种能力。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观察、思考、评价和表达时借助的媒介是不同的,不同的传播方式作为人与世界互动必须的通道和互动载体,作用于人之后必然塑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处于一定时代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理性认知的方式,是人们认知与行动的基础和内在机制。它是人类对于某种客观规律把握的方式和程序化路径,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逻辑样式。当微博成为个人生存方式的一部分之后,微博文本必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凝定出不一样的文本特征。

而现代人的思维特征又与其生活的社会文化权利息息相关。文化权利是指文化所拥有的对第三方产生影响的能力,人们通常将政治、经济、文化列为同一高度,从权利角度而言,他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相比,文化权力的存在更加普遍,也更加隐蔽。比如观念、习俗、传统、制度等无时无刻不对人们产生着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又让人习焉不察。因为从广义上讲,文化就是人类群体整个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

布尔迪厄在研究人的行为是如何被规范这一问题时,提出了“惯习”概念:所谓惯习,就是由知觉思维、外部评价和人类行动组成的综合性系统,它受到外部社会制度的影响,又深深植根于生命个体物理属性当中。“惯习不是习惯,它是深刻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存性的能力。”

换句话说,惯习是将特定社会的规则、体系、价值观念内化于社会成员的心智结构内,它将社会的历史文化关系作为下意识的行为方式固定于社会个体成员当中,体现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思维、知觉和行动。由此可知,惯习作为文化权利对于微博的介入主要通过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实现的,由于惯习因人而异,因此具有主观性。微博生产的最终承担者是一个个使用微博的用户,每一名用户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觉,大批“80后”“90后”的微博使用者导致微博内容在最终表现形式上以戏谑性、语录体、片段式、互文性为主。

(一)戏谑性、精彩性

艾瑞咨询研究发现:“微博的人均单日有效浏览时间高于博客服务。虽然微博服务的单页浏览时间短于博客,但其人均单日浏览页面达4.87页,显著高于博客服务的3.59页;微博服务的人均单日有效浏览时间达224秒,博客服务为219秒,微博服务略优于博客。这表明微博服务虽然内容精悍短小却不失精彩,能够吸引受众有效阅读”。

微博的书写主体是年青人,80后、90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在电子游戏环境中长大的一代。这代人在网络游戏情境中,有着充分的游戏主体精神。在游戏中,自己控制着自己的“生死”、性别、年龄、身份……网络环境培养了强烈的主体感。在自己支配自己的网络使用习惯中,现代人逐渐重视个人的价值,以我为中心的表达就不会去考虑承担宏大的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就会聚集于个人感受与见闻的零碎,虽然这些内容在他者看来琐碎不堪,但对表达主体而言是生命组成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注重个体存在感所需要的粉丝效应,使得微博主在书写时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应,一些微博博主在书写时讲求思想性,追求表达一针见血的效果,期望粉丝阅读时有醍醐灌顶的。通过微博进行思想交流也成为使用者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日常点滴的思想精华被及时记录和分享,那些与之相关的最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也通过转发功能得以实现。

(二)语录体、凝炼性

Web2.0的本质特征是传播与接受互为一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微博的即时性特征和短文本特征,使互动更为便捷和频繁。微博的强互动性进一步让大众摆脱了个人独立的、冥想的、反思的思维状态,此时的思维是整体的、互动的、创新的、跳跃的状态。微博的多人在场性互动,让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具有了多元整合关联的特征,从以集体性为主到独立的个体性为主。

没有铺陈烘托,没有修饰说明,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谚语式、格言式的凝炼内容,成了微博文本表达形式的首选特征;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就成了微博文本的首要审美追求。微博在文本组织上可能并不追求严格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时效性对深度逻辑的超越,使书写有更多“留白”,促使网民习惯以最简短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事件,将意象性的补充留给了更多关注此事的参与者。

(三)片断式、互文性

网络的长期使用,其技术特征必然影响到人的思维特征。网络具有的超级链接特性,任何一个信息片断,都能迅速跳跃至另一个关联文本。任何一个完整的文本,都是由若干信息片断组成的,而其中任何一个信息片断,都可以关联至很多个相关的文本。因此只要进人任何一个文本,就相当于进入到一个连接到无数个通道的路口,选择哪个路口继续前行,完全凭个人兴趣。一个文本套着若干文本,而被关联着的文本又同样套着若干的文本。

尽管每个人都试图以片断式的文本内容帮助对象信息减负,但是,无数个人提供的小容量文本又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微博话题文本。某一个体提供的小文本又会因此淹没在巨大的且不断被补充更新的话题大文本,仍然引不起其他人的注意。为避免被忽略,个人提供的微博小文本可能相互补充,相互说明,不断强化,以互文性来增强个人微博小文本的影响力不足问题。这样,在话题大文本中,就存在大量互文的小文本内容。

二、“场域”:微博文本形式特征的表现分析

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理论,布尔迪厄提出了“场域”的概念。他认为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而这种客观关系又会成为一个网络构型。由此,布尔迪厄研究了形形的场域,包括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阶级生活方式、名牌高校、科学、宗教等场域,还有权力、法律、居民住宅建设等场域。并且,布尔迪厄将资本作为场域转换的原动力,他说:“只有在与一个场域的关系中,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且发挥作用”。他所强调的资本分别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作为经济资本可以实现与金钱的立即转化,并通过财产权确立其合法性。文化资本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金钱,但是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后也能实现与经济资本的转化。社会资本强调的是各种社会义务与联系,它以各种等级和秩序被制度化,在某些条件下也能实现与经济资本的转化。由此可知,微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都受制于一定场域当中,这种场域可以理解为信息生产的文化场域,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当下微博所处的文化场域。

(一)大众文化背景

进入20世纪后,在市场化、技术化和全球化三股浪潮影响下,人类的生存方式由垂直结构变更为横向结构,从共同生存方式过渡为公共生存方式。垂直结构的社会不论其表现形态如何各异,但是就其根本而言,却又有其共同之处,就是要取决于背后的各种关系:国家、民族、家庭、阶层、地缘、血缘等等。而共同生存,则意味着生活方式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各异,都要服从于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社会规范。不管是强调隐秘生活的私人领域还是强调集体生活的社会领域,都必须统一在一个框架当中。然而,公共生存却不同,它是离心的,也是匿名的,不服从于任何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它在个人私密空间与社会权力的空隙之间建立起来的是公共空间。于是,社会生活从共同生活转向公共生活。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为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所认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以聚会、酒吧、广场、商场、娱乐厅、快餐店、舞厅、体育场、美术馆、旅游胜地等等公共场所为核心活动区域的城市生活的必须方式。在此背景下,人类文化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换。进入20世纪后,人类开始为创造出一种适合当下的新的文化,为自己的物种建构起一种新的文化适应机制而费尽心力。“地球村”的预言让人类开始迫切的找寻一种突破自我感受局限的交流方式,去中心、平面化、无边界、无悬殊是交流的最好方式,这样的文化认同随即带来了文化身份、文化心态的转换。大众文化是一种不再以垂直结构和共同生存为纽带的文化,而是将联系建立在横向结构和公共生存的基础之上的文化。文化的“流动空间”取代了“地域空间”,一种与国家、民族、种族、地缘、血缘、家庭无关的关系,人人都可以在此共享,王子与庶民同乐。

如同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一样,“微博”这种带有明显个性化传播特质的交互式工具也受到大众文化的侵染,以至于“微博”上随处可见普通劳动人民的口水化表达,没有任何意义悬置的微博文比比皆是。“人人都能出场”,是时展至此的文化需求与重构,微博的兴起,正是从技术上满足了低门槛甚至无门槛的表达欲望。大众的喧哗,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个体得到极大解放后自我宣泄的直观表现,这种宣泄不需要意义,不讲究正统,甚至以追求离经叛道为目标,微博成为这样的发言地,其精英性、意义性和统一中心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大大降低。大众文化选择了微博作为其在新世纪最好的传承工具,微博也不负众望的完成了对大众文化无意义、无深度、无中心内涵的演绎,使其自身在建构媒体责任的时候遭遇种种背景层面的困难。

(二)消费文化背景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在消费时代,任何物品都可以成为消费品,艺术、精神、品味、追求等等。形而上的高贵不得不在现实世界中向消费低下头,而大众传播媒介更是把消费推崇得无以复加。将世家子弟与富豪们的生活不断放大,甚至将其生活作为高品质的样本,不断刺激普罗大众的消费神经。人们的生活被包裹在“物”当中,而“物”的概念,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还包括现在被“物化”的精神、艺术、形而上的等等。货币逻辑成为世人的普遍行事逻辑,再高贵的东西都有价,人们的行为无疑都打上了消费的烙印。20世纪以来,人类精神消费内容逐渐以视听符号的消费为主,不断发展壮大的传媒帝国将视听符号的消费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与实体的物质消费不同,影像性符号的消费更容易让人欲壑难填,不断更新的媒介形式,无一不是人类对影像符号消费追求的产物。

微博与其他视听媒体相比,其特质在于将合法性赋予更新的即时性和内容的碎片性。虽然博客也有即时更新的特点,但是微博将其放大甚至以此特征为标榜,并仰仗此种特征而存在。在这其中,微博的消费行为显而易见,那就是――即时更新信息是需要付费的。文字或图片可以通过短信息的方式直接在微博客上,同时支付运营商标准信息费。虽然费用是大多数可以接受的,但是付费这一行为却改变了言说者和言说内容之间的实质关系,即言说者为自己的言说买单,消费的是生产意义的,用付费的方式来获取表演的机会。至此,消费性质大大改变了微博传播的意义、目的与手段,话语权与表达权的获取一旦与利益相连,其传播性质也就发生了改变。正如讨论传统媒体社会责任时无法回避广告商的存在一样,付费性质的传播使得微博在众多社会责任沦丧的缺口中又多了一重风险。

在微博社会中,言说者是高度符号化的群体,他们一方面通过制造意义碎片来完成个体精神价值的宣泄,从中获得美感满足和情感满足,这是对微博技术使用价值的消费;另一方面在高度符号化的媒介形式和虚拟环境中通过言说彰显自身的意义,或者塑造自我形象,通过言说对自身重新定位和归类,是对微博言说符号价值的消费。网络文化大众化特征决定了微博的言说方式也是多元的,并无一定之规,自说自话可以被视为个体欲望的投射或者意义的生产。但同时,微博言说也可以视为一个自我消费方式,言说的内容有些是有意义的,有些则完全没有意义。微博的消费特性,决定了其内容生产者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社会责任而提供信息,反而只是满足自我宣泄的一己私利,因此生产出众多的微博文化垃圾。

鲍德里亚早就概括过消费社会及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商品化和商品的文化化是并行不悖的,“艺术和娱乐与日常生活混而为一”。事实上,微博作者与他的微博创作之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消费者和消费品的关系。很多微博客作者追求的并不是社会性、负责任性,而是自我封闭性、宣泄性,以自我的姿态在写作。自我封闭式的书写是在众声喧哗时代有意识的保持自己的独立、自由、不羁的一种方式,只追求自我言说的过程,不在乎言说的效果,不关心阅听者的感受和反应,也不把是否得到阅听者的共鸣作为判断书写是否成功的标准。这种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为说而说、为表达而表达的言说方式,与物质消费的自我陶醉在本质上可以说是同型同构的,究其实质是对电子媒介的一种话语消费。微博所具有的消费功能主要体现在由于信息生产所带来的精神的消费,而这种精神消费的物质成本非常低,以至于可以被现实所忽略,所以对于微博言说的消费应该看作是一种挥霍性消费,它并没有一定要带给阅听者以收获、启迪或者意义。大多数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微博主享受的就是发出信息那一刻的宣泄,微博主所消费的也正是支付给运营商的短信费用所换来的言说资格。挥霍性消费决定了微博为说而说,无意义、无深度、无价值,因此,此时微博的消费决定了微博的言说方式重视的是过程性,而非目的性,彰显的是无机性而非责任性,无意性而非有意性,平面化而非深度化。

第2篇

国内都市报得以在短时期内兴起,其核心的因素之一在于确立了服务的观念,恰如号称“中国都市报之父”的席文举所言:“我们把宗旨定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是从另一个视角来考虑的,那就是我们着重是为人民服务和服从人家的。我们把位置摆得很低,不是去领导市民,而是做市民的公仆。”固然,教育报刊与都市报的定位迥异,教育报刊更强调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确保教育报刊要实现引导人、教育人的历史使命,但从根本上说,教育报刊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首要宗旨,始终把“服务教育、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上,有效的服务才是教育报刊完成其历史使命、实现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今时代传媒数量众多,受众选择面很宽而居于主动地位,在如此局面下,江苏《莫愁》杂志社副总编马建强曾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本职工作是编刊物,编刊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制造读者,继而服务读者”。“办刊物,赢得读者是根本,巩固读者是关键,成就读者是目的。”这几句话道出了教育报刊以服务寻求自身事业发展的诀窍,教育报刊要成就自身的事业,必须拥有稳定的读者群体,而无论是“制造读者”、“赢得读者”或者“巩固读者”,都依靠切实的服务。

教育报刊为青少年读者服务,核心是变革报刊对待青少年读者的视角,真正以平等的视角看待青少年读者。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教育报刊始终认为自己是教育者和引导者,青少年读者应该无条件服从于自己的教育,如此必然导致报刊忽视青少年读者的想法和要求,而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去开展信息传播和宣传教育,双方的想法在许多时候难以“无缝对接”,传播的效果自然很难保证。平等视角的重要作用,在于教育报刊能够自觉把青少年读者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进行思考,从而认真考虑他们的各种信息需要,了解他们的接受观念,进而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青少年需要的各种信息,使青少年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在接受服务。

教育报刊开展信息服务工作,主要方式是为青少年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产品。过去由于与教育主管部门存在紧密的工作关系,教育报刊习惯于“布置任务”、“安排工作”,现在应该转变观念,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手法传播信息,体现出“服务读者”、“以读者为中心”的思路,把报道当中读者最关心、对读者最有用的信息要素充分提炼出来,放在最明显的位置,使对方乐意接受,增强新闻报道的服务性,增加信息的穿透力和到达率。实际上,教育报刊上许多报道都与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日常活动紧密相关,以前在旧的思维模式下总是被处理成工作报道,只要真正转变观念,把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信息内容和要素突显出来,就能够变成体现服务意识的信息产品,它的运作不在于执行起来困难多少,而在于观念是否切实转变了。

只要真正具备了服务的意识,教育报刊还可以为青少年读者开拓出许多服务手段,例如,提升印刷、发行等工作的质量,使这些环节更加人性化,使读者能够尽快阅读报刊,促进信息产品切实发挥功效;此外,教育报刊还可以借鉴邹韬奋当年办《生活》杂志时的一些举措,如帮助读者购买书籍、学习用品等,借助报刊较为完备的发行网络开展物流工作,为一些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帮助。

二、隔离“市场化经营”恪守公益宗旨

教育报刊坚持“市场化服务”观念,可望为自身赢得读者,但它们却不能因此开展市场化经营,把稳定的读者群体作为自身争取广告和利润的重要砝码,因为教育报刊社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工作部门,而不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团体——隔离“市场化经营”,是教育报刊确保其公益性质、体现其公共产品特色的重要标志。

报刊市场化经营的基本模式,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只要创造利润的行为不违背国家法律、政策,报刊都可以实施,以此促进自身的利益扩大。通常而言,报刊市场化经营的主要手段有这么几种:尽量多刊登广告,增加广告收入;将发行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对报纸而言尤其突出,因为发行将造成巨大的亏损,所以并不追求绝对发行量大,而是寻求发行量与广告之间达到最佳的配比;在纸张、印刷、发行费用上涨的时候,提高报刊零售价格,减少亏损乃至增加利润……

应该说,市场化经营对于改善报刊经济状况是大有益处的。不过,人们常说教育要公平,因此青少年对于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教育报刊在享受、消费方面也应该实现公平——教育报刊要真正实现“服务于青少年,服务于教育事业”的使命,必须回归其公共产品的特性,公共产品的本质在于它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供给结构的公平性,公共产品具有对消费者的非排他性,政府只有公平、均衡地向各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均衡;二是产品供给过程的公开性,公共产品供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生产和分配公共产品,是市场经济对政府特别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三是产品供给取向的公正性,这要求政府要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总福利和人均总福利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上述的市场化经营举措,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妨碍教育报刊完成其公共产品功能的实现:报刊上广告内容太多,必然影响青少年读者获得的有效信息;为追求发行与广告的最佳配比而控制发行量,势必造成部分读者无法享受到信息服务;提高售价,更会直接增加读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订阅报刊,从而失去获得这一教育途径的机会……因此,教育报刊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摒弃许多在其他报刊经营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措施,其目的是避免报刊向市场获得的经济效益最终转嫁给读者,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或者降低他们获得的服务质量,甚至造成他们失去被教育的机会。

教育报刊自觉隔绝“市场化经营”,必然导致其经济效益的大幅度下降,而这又将妨碍它们实现“服务于青少年,服务于教育事业”的使命,为此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责任,通过扶持和赞助等举措,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使教育报刊的服务功能稳步得以提高。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家将扶持面向青少年开展教育的报刊事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将予以扶持。”因此确保财政资金投入、消除教育报刊的经营压力是应有之义,也是最直接的办法。不过,鉴于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紧张的现实状况,我们还可以考虑更有效的措施,既能确保教育报刊这一公共产品切实提供给广大青少年,又能节约成本,减少财政支出,这就是政府“购买”服务而提供公共产品,体现在教育报刊领域,政府可以不再由教育部门包办教育报刊,而采取“购买”教育报刊产品的方式实现这一职能,即允许某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监督下提供教育报刊产品,具体而言,一是让部分教育报刊组建跨地区的报刊集团,形成规模,以往一省一报、一省一刊的机构分散、重复、不均衡,在竞争中必然势单力薄,而进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后,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有效降低运作成本,并增强服务能力。此外,也可以将各地的教育报刊逐步转入当地的报刊集团,借助这些媒体集团的优势,提高教育报刊的服务水准,并切实降低经营成本,但是,国家对于教育报刊的扶持政策仍必须落实,切不可让教育报刊进入传媒集团后也跟着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了,或者把教育报刊经营中的政策性亏损等经济负担转嫁给读者,使教育报刊最终丧失了公共产品的特性。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分析;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因而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出以下几点仅供同行交流与参考的浅显之见。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一)化学实验教学大都为演示性实验

初中化学主要是在九年级进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需要教学的内容繁多,具有较大的强度,加上很多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以及实验现象不明显和实验结果不确定,因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将本应由学生来完成的实验由教师的演示性实验所替代。而因为教师所进行的演示性实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且具有安全和环保以及实验结果准确的特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然而初中学生往往对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全面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化学实验教学难以摆脱应试的枷锁

当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大都是为应试而服务,实验教学的模式过于呆板,过程严肃,缺乏灵动性,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学生的质疑表示不赞同,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一味注重按部就班,按照中考大纲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以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违背,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就难以得到适当的发挥和发扬。

(三)重实验操作,轻实验现象

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获取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在实践训练中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本应结合当代90后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现实是很多化学实验教学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为应对中考做好全面准备,因而只强调实验操作要求和步骤,因而大多数的学生精力都耗费在实验操作中,导致实验现象被忽视。

二、关于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浅显之见

(一)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为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从传统的演示性实验转化为趣味性、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予科学的鼓励性的评价。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应尽可能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打开化学的奥秘之门。

为方便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可大胆根据实际,将实验的方方面面做到恰到好处的改进,但设计、改进实验是有明确目的的,那就是更好地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为“改”而改,也不是标新立异。因而,设计、改进实验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改进应符合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原则,不能只是为了改进而改进。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化学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物质变化的实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在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同时学会用本质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比如在粗盐提纯这一实验过程中,很多时候常因仪器脏、过滤过程中漏斗液面比滤纸边缘高等原因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此时教师就应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症结的所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是化学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可以多个单个实验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初中化学中,有许多收集气体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实验安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气体收集方法的综合、分析、比较等,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结语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化工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丽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2011,(12)

[2]陈晶.新课改背景下怎样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12)

第4篇

1.1 长白山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長白山所处吉林省,其地域属于平原崛起的活火山山脉,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和艺术学者都运用许多新的视觉和方法阐述了长白山区域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从而相互影响,构成了长白山地域文化的内涵。而长白山地域文化又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有下列特征:(1)自然:长白山自然物产之多,山珍奇多,物种极其丰富;(2)人文:人文资源具有长期性,比如是满族和朝鲜族的聚集地;(3)经济:靠山吃山的本质,长白山以动植物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在整个长白山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各个特征元素相互独立却又相互依存,彼此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同一发展体系各个元素相互渗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不但具有汉族的特点,慢慢兼具着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体现出了鲜明的包容性。

1.2 长白山旅游品牌设计的概述及意义

旅游品牌是商业化的概述,有其特殊的意义,现在品牌已经成为现代商品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名称”和“标志”这两项内容构成了品牌的重心,而品牌的价值包括文化、经济、精神等各个层次,其最重要的就是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和设计理念创新。

要做到首先提升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观观,通过创新型的旅游品牌形象,能让消费者对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设计创新要有较高的辨识度,通过形象化的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品牌推广,可以让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其特征,利用其视觉设计中的图形、文字及颜色来丰富旅游品牌、展现其品牌特征;最后是较高的旅游设计品的品质凸显,通过突出产品的良好品质,扩大商品在市场的传播效应,才能打开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更好的传播“长白山”这个旅游品牌。

1.3 长白山地域文化与品牌形象设计的关联性

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同的旅游品牌形象的体现,地域性与品牌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地域文化是旅游品牌定位的基础。设计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不能单纯地从美观出发,应该结合民族、文化、地区习俗而设计,要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要将地域文化与品牌设计相关联,特有的品牌形象、符合地域性质的品牌形象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就长白山地域文化而言,推动其旅游品牌设计的建设有着很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其一,就是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提高山珍品质,产生的经济效益才能不辜负吉林省农业大省的声誉,实现文化转变为经济的作用;其二,是推动吉林省人文文化、自然文化和历史的发展,一个地域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文化提升,为了凸显更好的文化性,旅游品牌的创造是重中之重,而其品牌性的提升,又是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影响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2长白山旅游品牌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量旅游品牌形象都是基于地域文化而设计的,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旅游品牌文化的多样性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特殊表现,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品牌设计构成了集大成的文化传播。而长白山地域有着鲜明的属性和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营销学学者飞利浦科特勒教授认为品牌是一种图案、属于、符号、标记或名称,或者是相互结合,文化品牌的本质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给予品牌的含义,一般商业品牌和文化品牌具有同质性,还具有资深特别的地方,掌握这些具有特色的地方,可以让文化品牌的树立和推行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从旅游角度来说,长白山地域在夏季是良好的避暑胜地,在冬季是优秀的滑雪之城,且一年365天长白山地域温泉水不断。吉林省旅游局王库副局长在《冰雪意见》中提出:冰雪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打造世界高端冰雪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大长白山冰雪度假和吉林市冰雪运动“两个大区”;集中建设2个国际冰雪旅游度假名镇和系列冰雪旅游小镇;在全国率先建成年接待超100万人次的世界级滑雪度假综合体,形成“玩雪到吉林”高认知度的品牌形象,冰雪旅游人数达到1亿次4。

从环保角度来说,长白山地域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对其各类文化和自然的保护度极高,将其魅力充分展现于世界面前。所以,对于长白山地域文化的传承来说,旅游品牌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其旅游品牌的创新设计,可以使长白山地域文化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分布更加分明,层次更加合理,通过完善的品牌形象设计,有利于使长白山形成更好的环境资源保护。

经济发展方面,长白山的旅游产业在全国有着强有力的竞争性,商品在进入市场前要设计一系列的品牌形象、产品推广等,从经济角度考虑,还需要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反过来以长白山这个打的品牌及文化底蕴加强带动特色纪念品的销售,实现共赢,达到既宣传长白山品牌又增加收入的目的同。

文化发展方面,文化的传递少不了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而很多文化的发展都是依托于地域性。主要借助实体物品,推出具有文化底蕴的商品,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作为世界上唯一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的博物馆,故宫文化创意团队通过淘宝和实体店以及微店,用出售精心设计的故宫商品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发达的旅游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旅游用品占据一定的经济地位,所以大力发展长白山地域文化,对于长白山旅游品牌文化的传播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媒体发展方面,无论是新媒介还是自媒体,现在任何事物的传播都越来越迅速,而一项新设计的宣传速度之快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传播长白山旅游品牌文化,新媒体、新媒介的方向传播是必须要大力发展的,这样才能实现共赢。好的互联网效应是前提,使长白山地域文化品牌能充分利用媒体传播,具有最高强度的可行性。全国互联网的覆盖为地域品牌设计奠定了基础,使长白山旅游品牌的设计能加速传播和传承。

社会发展方面,2020年中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先进的社会发展趋于蒸蒸日上的过程,所以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当然,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发展,对于地域文化对品牌设计的依托也是重中之重。

3 长白山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及传播

3.1 同类地域下的品牌形象对比分析

相似的地域文化所形成的品牌形象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具有相同的设计属性和特征,并且具有同类型的地理、地貌或者相似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在文化发展和传播之下,不同地域的同类形品牌有着很强的相似性。

同类地域文化的差别,同样是玉龙雪山与长白山作类比,这两类地域文化彼此存在这和而不同的特点,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在不同的地域进行旅游品牌设计时,要扩大和突出差异性,保留相似性,是同类地域下的旅游品牌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同类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均衡。

最后同类地域品牌设计要传承此地域的文化特征。很多同类型的地域文化之间有着互相作用的关系,当两个同类型的地域文化相似度极高的时候,一个地域就会慢慢消逝被另一个地域文化所代替,另一个地域文化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很多地域文化都是由更多的同类地域文化所延续和发展形成的;而其品牌设计过程中有意识突出原产地的形象间。

3.2 长白山旅游品牌设计的体系规范性和原则性

在品牌形象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紧密结合地域性原则,将文化和地域相结合,围绕一个或者几个观点,将其特点放大,通过视觉系统和文字要素,进行地域品牌文化的传播;其次就是规范设计要素,要遵循适应大众的设计原则,对视觉符号加以调整和深入研究,引导大众快速了解长白山品牌形象的特点;最后,在長白山旅游品牌设计中,要结合地域文化特点确立其品牌形象的定位,然后确立设计要素,提出新的创意观点,结合实际、遵循原则开展设计,在现实因素的大背景下,确定一定的设计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品牌推广与传播

经过研究和对比,长白山地域品牌的推广和传播是必不可少的。而品牌的推广最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广告。广告是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品牌=产品+广告,由此可见广告对于品牌传播的重要性m。在全世界众多品牌当中,每个优秀的品牌都有自己专属的广告,让消费者牢记于心,甚至过目不忘。人们最快速了解一个品牌的直接方法,就是通过广告获得的,广告也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塑造品牌形象的强有力工具。

第二,公关。主要是指公共关系的品牌塑造,打造“长白山旅游”的“大美长白”形象、品牌、文化,有着一系列的方案和方向。公关的传播作为品牌传播的一种手段,是最能利用第三方认证和指引消费者的方式。公共关系可以为长白山塑造品牌的知名度以及良好的视觉形象,还能帮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取得认可,主要推广和普及消费者的“购买哲学”,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品牌资产和社会责任增值。

第三,新闻。新闻有时会优于广告,因为新闻事实性较强,而广告让人觉得浮夸;其次是广告的费用昂贵,而新闻在原则上是基本免费的。所以新闻是品牌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

第四,人际。人与人的相互交流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传播和推广一个品牌的途径,主要通过人际交往,使公众了解和认识一个新的品牌、认识一种新的文化,也是形成树立优质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在众多品牌传播和推广的方式中,人际推广使最为令人接受的。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传播品牌形象的美誉,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第5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文化;经济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107―1.5

一、从文化的差异及决定因素角度分析

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熏陶,使中国人的主要人格特征表现为:人格内向和从众性,这些内在特征是长期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长期以来,由于文化的影响,现有中国消费者“超我(以至善为行为准则)”的发展相对强大,而“本我(以快乐自我为行为准则)”的适当释放程度不够。由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一直强调社会的共性,不太鼓励个性的过分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普遍看重社会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很多社会道德规范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限制了人们的部分行为,再加上中国消费者本身性格内向、从众性高的特点,形成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独有的外显行为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价格敏感度差异大、表达方式含蓄、掩饰性高、内外表现不一致。而且加上法律等人们可以直接感受的约束,中国消费者的娱乐方式相对较少,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

但是从社会的发展看,随着整体文化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发展独立性、个性等方面的意识普遍加强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娱乐休闲方式也将增多。因此,随着外部环境可变性较大,尤其是显性条件部分的可变性更大,社会文化的变化速度虽然稍差,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社会目前对个性发展的接纳度已经有了显著改善。

在中国移动通信业务现阶段市场上,娱乐类的内容成为主体,尽管从长远看,这些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但在现阶段确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因此,在设计开发业务时,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外部环境的可变性,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差异大,虽然收入水平的变化很快,但消费者的人格特征却比较稳定。

二、从经济中的国家差异角度分析

中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的电信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电信网络规模与用户规模均位居全球首位。近年来,在国家的整体部署与推进下,中国的电信业通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重组整合等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3家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 000美元),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也持续增长。尽管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将为中国电信市场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信息产业部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中国的电话普及率还很低,远低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普及率。

因此,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决定了业务市场需求,即在一段时间内传统的语音电信业务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虽然近几年来一系列的电信改革对中国的电信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这三家电信运营商在市场格局中没有形成平等竞争与有效竞争的局面。目前,业内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我国的电信业正在呈现一种独特的态势,即竞争力集中。具体而言,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影响正日渐严重。中国的电信产业竞争力正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而且这种集中的态势越来越显著。显然,这种格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并伴随着我国通信行业前进的步伐而逐渐显现的。

虽然我国的通信业仍然在不断前进,但“一家独大”的格局对良性竞争或是市场竞争效率的影响将逐渐制约我国通信业的发展。因此,找出形成这种集中格局的历史原因是解决问题之本。具体来说,造成竞争力向优势产业集中有其行业固有原因及外部原因,首先是移动业务对固话业务的替代作用不容忽视,这一作用造成了我固定业务运营商发展增长速度的放缓,竞争力下降。其次,外部原因则又体现为不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的差异及行业监管的法律制度的缺失。

从全球范围的行业运营模式来看,当市场处于寡头垄断或“一家独大”的完全垄断及双寡头垄断时,往往会在利润极大化的目标下形成一种“共谋价格”合作瓜分市场,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中国移动是在1999年从中国电信(原)分离出来的,在其成立之初,其所获得的就是优势资产[原中国电信在其成长过程中依靠当时政企不分所积累的强大的物质资源如办公场地与机房,普遍覆盖、频率资源丰富的网络,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技术),良好的财务资源及原有的庞大的用户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移动是从原来政企合一的中国电信剥离出来,其同电信监管部门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发展政策上、影响其业务发展的(频率)资源上就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中国移动的企业竞争力之所以能迅速增强与扩张,除去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管理、营销方面成功的因素,上述因素成为最重要条件。

反观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它是一家等于从“零”开始却又肩负打破电信垄断历史使命的企业。翻看其在成立之初的数据,仅靠13.4亿元资本艰难起步,到1995年时网络覆盖仅局限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开通GSM数字移动电话,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技术力量薄弱,发展业务的基础GSM获得网络频率资源仅占移动的1/6等。尽管其在成立之初获得一定的相对经营政策倾斜,但当这种政策管制伴随着价格的放开,其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中国联通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发展的时期,受发展战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经营效率下降,收入增长率一直低于中国移动。而中国移动则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司治理革新,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建立领先的企业文化,反映在市场与企业价值上,就是经营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此消彼长,两个竞争主体的经营效率产生了明显的差距,也就导致两个企业竞争力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在利润绝对数值方面,两者相差几十倍。中国移动基本上一家独占了高额的移动产业利润,所以就形成了“一家独大”局面。

由于中国移动在市场上的“一家独大”,同时电信运营商又各自为战,这就形成企业大打恶性价格战局面。拥有绝对市场主导地位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以其强大的市场支配力可有力打击其竞争对手,中国联通为了生存就不得不以低价格(甚至是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争,因此,整个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出现了“零和博弈”现象。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R.库珀,(美)帕梅拉•S.辛德勒著,郭毅,詹志俊等译.商业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永明,何兴,李骏,王琳,张终茹 .未来3G行业竞争环境的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J].移动通信,2007,31(4).

[3](美)查尔斯•W.L.希尔著,周健临译.国际商务:全球市场竞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黄芬.引进、吸收、改造和创新――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四部曲[J].通信世界,2007(25).

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常见语用失误 文化对等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在根本上加剧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碰撞,开启了时展的新步履。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它最直接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以此来不断实现我国社会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常态,对于学习者的文化素质、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目前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进行有效的研究,对称呼和问候语、赞美和鼓励、就餐和饮食、邀请及致谢等方面的语用失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来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英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不断的来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文化素质和文化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程度的逐渐扩大,积极培育英汉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来实现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正常的跨文化交往,这对于不断提升我国社会的开放程度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交际发展的需要,提升了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目前英汉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研究

如何有效地避免社交语用失误应该成为每一位学习者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提升文化互动效果。本文主要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对常见的社交语用失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为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沟通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和应对策略。

1.在称呼和问候语上的语用失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对人进行称呼的时候,会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遵循 “上下有义,长幼有序”的文明礼仪,而西方人则受到平等与自由等文化的影响,过多强调平等的对话。汉语言中礼貌、尊重、尊老爱幼是其主要的精神核心,“叔叔”,“伯伯”,“阿姨”,“奶奶”都是司空见惯的称呼语言。在英美文化中,直呼其名则是其主要的交流和问候方式,代表平等的社会地位。比如,在很多欧美国家,年长者对年轻人会称呼son,表达对于年轻人的关爱和亲切,但是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格格不入,甚至被中国人视为一种挑衅和侮辱。此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式英语也常常出现,比如 “Miss”、“Mr.”加姓氏,比如 “Professor Clark”。而Teacher Wang!就是常见的例子。

从问候语来看,很多中国人出门见面的时候,往往会问对方有没有吃饭?吃的什么?好不好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西方人来看,很容易被他们误解为一起共同进餐。因此,西方人更习惯通过“Good moming、afternoon、evening!”、“How is everything? Fine!Thank you,and you?”等语句来进行问候,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语用失误的重要体现。

2.在赞美和鼓励上的语用失误。谦虚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兼听者明,偏言者等等经典格言都是十分有力的证明。然而,在开放、平等、务实的西方国家人们眼里,在得到别人的夸奖和赞扬时,他们会通过“Thank you”来谢谢对方并坦然接受。赞美自己、赞美别人已经成为了英美国家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中西文化的矛盾和碰撞。在西方人眼中,他们会认为中国人虚伪,不求实;在中国人眼中,他们会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无法取得长远的发展。但是在涉及到学术报告等教育问题的时候,西方人又是非常严谨、求实的,决不用excellent,wonderful,perfect等词语来进行自我褒奖。

3.就餐、饮食等方面的语用失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是中国社会的良好风气,因此很多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比较热情,往往会对朋友或亲人寒暄、敬烟敬酒、并给客人夹菜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人则对此行为不太适应,他们更倾向于自给自足,不善于寒暄,不过多地提出溢美之词。同样,在饮食和待客等方面,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与中国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例如,主人通常会这样对待客人:“给你倒杯可乐吧?吃点瓜子花生吧”,客人则会客客气气地回答:“不用费心,自己来。”在同样的场景放到西方国家,面对主人的提问,客人直接会通过“Yes,please.”、“No,thank you.”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总体说来,西方人的表达习惯较为直接。

4.邀请及致谢方面的语用失误。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感恩是他们的生存智慧,因此“Thank you”成为了他们表达感恩的重要词汇,面对别人的帮助和提醒,他们都会表示感谢和感恩;而在中国,“谢谢”通常会用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惠之后,有一定的功利性。此外,很多中国人都有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在邀请别人时,往往会通过三顾茅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热情和真心实意,然而在西方人看来这都是在干扰对方的自由。总之,中西方的文化碰撞和语用失误有很多,这都为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制造了阻碍。

三、如何有效提升英汉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1.不断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视野。不断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是不断纠正社交语用失误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对于学习者来说,必须要充分地把握和分析语言的文化内容和社会背景,为文化交流和沟通创造条件。所以,学习者必须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阅读原版英文书刊、杂志等,通过英汉对照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对比,增强并提升语言鉴别能力和语感。同时,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深入本质地来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切入,对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进行有效对比和思考,从而来更好的提升个人语言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会理解和宽容,对于相应的语言误解和冲突来进行有效化解。

2.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提升英汉交际能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提升英汉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基础,不断的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来不断强化他们的实践水平和表达素质。可以开展主题探究、小组讨论、课外英语角互动、网络文化学习等方式来实现,从而来不断的促进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进行本土化交流和实践,提升英语领悟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通过举行英语文艺晚会、英语沙龙和辩论会等活动来实现,不断地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生英汉交际能力的提升,为他们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灵活地适应文化语境和文化形态。灵活地适应文化语境和文化形态,是每一位学习者都应该重点提升的素质和能力。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地域文化中人们的表达方式都不同,说话方式或说话习惯也各有差异。因此,应该主动深入到文化本身,来对文化内容和语境进行有效的适应,抓住不同地域下的民族特点、性格特征、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要素,并对不同文化的相通之处进行有效对比和理解,为语言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消除民族间的断层和偏见,减少不必要的语言误会。总而言之,只有灵活地适应文化语境和文化形态,才能够有效地减少文化冲突的概率,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与互动,从而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这样对于增进民族感情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语言沟通中的最大障碍,语用失误的出现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文化之间的不对等,影响了沟通效果的实现。要想有效地消除文化断层,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语言的沟通和良性互动,必须要从文化本身来对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深入了解,找到不同文化之间问题断层的成因,实现最有效地沟通和理解。不断培育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视野、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提升英汉交际能力、灵活地适应文化语境和文化形态等,从而来尽可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寅.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D].河南大学,2013.

第7篇

1.1 项目概况

1.2 编制范围

1.3 编制原则

1.4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可研过程

1.5 主要经济指标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2.1.1 文化教育领域消费现状

2.1.2 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现状

2.1.3 文化教育产业化背景

2.1.4 文化教育产业化的意义

2.1.5 大教育理念及大教育产业概述

2.1.6 大教育产业与国民教育的关系

2.1.7 大教育教育背景下的国民教育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发展大教育产业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

2.2.2 发展大教育产业是提高国终身教育的需要

2.2.3 发展大教育产业是提高消费高层次、拉动内需的需要

2.2.4 发展大教育产业也是创利和就业的重要领域

2.2.5 发展大教育产业消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2.3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小结

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

3.1 西部大教育产业园区项目竞争力

3.2 项目SWOT分析

3.3 西部大教育产业园区建设构想

3.4 目标市场定位

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4.1 项目选址原则

4.1.1 合法性原则

4.1.2 合理性原则

4.1.3 安全性原则

4.2 项目选址

4.3 区域投资环境

4.3.1 通讯及互联网

4.3.2 物流

4.3.3 交通

4.3.4 通信

4.3.5 能源动力

4.3.6 人力资源

4.3.7 生活配套

4.3.8 社会经济条件

第五章 项目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5.1 发展定位

5.2 发展目标

5.3 建设规模及内容

5.4 功能分区

5.4.1 分区原则

5.4.2 分区规划

第六章 项目工程设计方案

6.1 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6.1.1 总规划原则

6.1.2 总平面布置方案

6.1.3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6.1.4 景观规划

6.2 结构设计方案

6.2.1 设计依据

6.2.2 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

6.2.3 设计荷载

6.2.4 结构选型

6.2.5 结构主要材料

6.3 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6.3.1 设计依据

6.3.2 涉及范围

6.3.3 给水设计

6.3.4 排水设计

6.3.5 管材及连接

6.4 电气工程设计

6.4.1 设计依据

6.4.2 涉及范围

6.4.3 供配电系统

6.4.4 配变电所

6.4.5 低压配电系统

6.4.6 防雷保护、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

6.5 暖通工程

6.5.1 设计依据

6.5.2 空调系统

6.5.3 通风及排烟系统

6.6 消防

6.6.1 设计依据

6.6.2 建筑消防设计

6.6.3 消防给水设计

第七章 环境保护

7.1 编制依据

7.2 污染物的治理及环保措施

7.2.1 建设期生产的污染物与控制措施

7.2.2 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与控制措施

7.3 环保评价

第八章 节能设计

8.1 编制依据

8.2 设计范围及主要原则

8.3 节能措施

8.3.1 建筑节能措施

8.3.2 电气节能措施

8.3.3 给排水节能措施

8.3.4 暖通节能措施

8.4 节能效果分析

第九章 劳动安全及消防

9.1 劳动安全卫生

9.1.1 危害因素识别

9.1.2 安全措施方案

9.2 消防

9.2.1 消防设计依据

9.2.2 建筑防火

9.2.3 疏散指示标志及应急照明

9.2.4 防烟排烟系统

9.2.5 消防报警系统

9.2.6 消防灭火系统

第十章 项目实施与招投标

10.1 建设工期

10.2 施工进度安排

10.3 招投标

10.3.1 招标范围及招标方式

10.3.2 招标程序

10.3.3 评标委员会

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管理

11.1 项目组织结构设计

11.2 项目控制、管理与监督

11.2.1 项目控制

11.2.2 项目管理

11.2.3 项目监督

11.3 劳动定员

11.4 人员来源和员工培训

11.4.1 人员来源

11.4.2 员工培训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分析

12.1 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12.2 资金来源

12.3 投资估算

第十三章 财务分析

13.1 产业规模预测

13.2 主要财务数据预测

第十四章 效益分析

14.1 经济效益

14.2 社会效益

14.3 生态效益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