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公共管理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25 10:56:11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公共管理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市公共管理理论

第1篇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 西部中心城市在开发中的重要性,转变政府职能

Abstract: since the 1980 s,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form, caused a tremendous response. This reform have different titles, such as "reinventing government movement",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new model", "marketing government" and so on, marks a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de appeared officially.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multiple practic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the new paradigm theory, namely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 west central city in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ment, transform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中图分类号:D631.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现代经济学中汲取诸多理论依据,如“理性人”的假定、公共选择、交易成本、成本――效益分析等。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完全可以运用到政府部门的管理中。

30多年来,新公共管理理论成为西方国家公共行政领域的时代潮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发达国家政府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引下,不同程度解决了所面临的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提升了政府运作能力;确立了“为顾客服务”的崭新行政理念,政府逐渐超脱于具体事务之外,集中精力做好政府决策;克服了传统官僚体制下对公共物品的垄断或管制供给的做法,采取分权和权力下放,实行组织机构变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了“优质”政府体系,如“一站式政务超市”;了解民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和期待;根据公民的建议来改善政府的机构和行为;公开政府的服务标准;以标准来衡量绩效等。新公共管理理论没有高深的模型推导和理论阐释,很多政策主张具有可操作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侧重点在于如何提升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能力,即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是我们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关键之处。

二、西部中心城市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

西部中心城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辐射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西部各省(市)区都只有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主要是省会城市),大城市少,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悬殊,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十分突出,起着很强的辐射作用。

(二)产业集聚

西部中心城市具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突出的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城市。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关产业的企业在中心城市集中可以促进这些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

(三)科技创新

相比周边城市,西部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西部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科技和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研究机构和高素质科技人才,为区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创新促使西部地区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竞争力。

总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西部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日趋明显,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化,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城市功能得到发展和提升,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强,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和推动者。

三、转变政府职能是西部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心城市探索建立了新型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西部中心城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解决各类复杂矛盾。

(一)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清晰,转型任务相当艰巨

西部中心城市在政府职能上仍带有全能型色彩。从履职理念看,强调行政管理,忽视公共服务;从履职内容看,行政范围宽泛,追求目标全面,重视事前审批,轻视事后监督;从履职层级看,管理层次较多,部门之间时有牵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从履职方式看,宏观指导较弱,微观干预过多,管理手段单一等现象普遍。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或过多干预经济发展,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相对薄弱。

(二)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后续发展面临挑战

从西部大开发历程看,西部中心城市主要还是依赖优惠政策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政策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特征十分明显,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发展的抗波动性差。随着政策优势减弱、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和商务成本抬高,招商引资工作压力加大,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受到挑战,这就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创新,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三)区域创新活力明显不足,创新体系相对薄弱

西部中心城市国有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约束,缺少创新动力,主要依赖资源竞争;民营企业虽有创新动力,但经济实力不强,信贷融资困难,难以承担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任务;高层次创新人才总体缺乏,尚未改变人才净流出状况;城市生活配套服务和总体创新氛围不足,影响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可以说,区域创新体系远未形成,亟待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四)民间组织先天不良,后天乏力

西部中心城市的民间组织(主要指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大多依附在行业主管部门之下,存在自身能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全、发展动力缺乏等不足,不能通过社会化手段获取必要的人力、项目和资金资源,难以形成社会公信力和行业影响力,影响到政府职能转移。

西部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多领域的改革,关键环节是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经济管理职能。

第2篇

(一)公共管理中环境的因素加剧了公共管理伦理缺失。公共管理的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如对政策、财产、人员、物品等资源的调配权力。同时环境因素还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如社会、经济和文化。一般而言,以功利化为目的的组织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较多,以非功利化为目的的组织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公共管理组织属于非功利化组织。但是随着功利化不断向公共管理组织渗透,公共管理理论也在逐渐缺失。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许多政府监督管理和市场都难以介入的领域。而这些领域大多为公共领域。这也使得公共领域成为腐败蔓延的场所。

(二)公共管理伦理及其建设滞后。我国公共管理伦理文化和相关的建设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虽然城市化进程推进、社会对公共服务要求迅速提升,社会对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公共管理产品的提供者只有政府使得提供渠道过于单一。而公共组织对待公共管理伦理也是以传承为主,忽略了发展。由此导致公共管理伦理缺失。

二、公共管理伦理缺失的对策

从目前来看,公共管理伦理缺失有一致性,更有其特殊性。治理公共管理伦理缺失的首要任务是监管拥有和使用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对其进行公共管理伦理的引导和教育。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理清公共管理伦理的作用领域并出台相关政策。随着我国公共管理领域迅速扩大,相关单位应理清公共管理伦理作用领域,对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的伦理要求明确区分。依照不同公共管理组织对社会的影响情况,出台不同的伦理考核标准和规范,提高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水平,重视公共管理伦理教育。对于公共管理者及其组织者在对待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时采取了不恰当态度这一问题,要以提高文化建设和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个人道德两方面相结合的角度下功夫,同时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强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的道德责任感和廉洁自律意识。在公共管理伦理教育阶段,要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崇尚善良和公正结合起来,将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塑造成公平正义的实践者。

(二)强化公共管理伦理环境因素监管。建立健全公共管理伦理环境因素质量监管框架,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具有经济利益的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进行监管,建立与其职能匹配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强化公共管理伦理环境因素监管。由于社会转型期带来不同外在因素对公共管理伦理的冲击,建立与其职能匹配的评价机制可以体现出科学、民主的公共意识,能够使全体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体现出依法办事的素质,使廉洁、法治、责任、诚信深入人心,提升组织的非经济特性,减少统治性管理,提高服务型管理。

(三)树立道德模范,提速公共管理建设。由于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不提倡功利化目标,因此可以适当根据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的服务特点,通过树立道德模范、提速公共管理建设来扩大公共管理伦理的影响。同时,把完善目前存在的公共活动和建立新的公共活动结合起来。

第3篇

(一)公共管理中环境的因素加剧了公共管理伦理缺失。公共管理的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如对政策、财产、人员、物品等资源的调配权力。同时环境因素还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如社会、经济和文化。一般而言,以功利化为目的的组织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较多,以非功利化为目的的组织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公共管理组织属于非功利化组织。但是随着功利化不断向公共管理组织渗透,公共管理理论也在逐渐缺失。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许多政府监督管理和市场都难以介入的领域。而这些领域大多为公共领域。这也使得公共领域成为腐败蔓延的场所。

(二)公共管理伦理及其建设滞后。我国公共管理伦理文化和相关的建设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虽然城市化进程推进、社会对公共服务要求迅速提升,社会对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公共管理产品的提供者只有政府使得提供渠道过于单一。而公共组织对待公共管理伦理也是以传承为主,忽略了发展。由此导致公共管理伦理缺失。

二、公共管理伦理缺失的对策

从目前来看,公共管理伦理缺失有一致性,更有其特殊性。治理公共管理伦理缺失的首要任务是监管拥有和使用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对其进行公共管理伦理的引导和教育。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理清公共管理伦理的作用领域并出台相关政策。随着我国公共管理领域迅速扩大,相关单位应理清公共管理伦理作用领域,对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的伦理要求明确区分。依照不同公共管理组织对社会的影响情况,出台不同的伦理考核标准和规范,提高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水平,重视公共管理伦理教育。对于公共管理者及其组织者在对待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时采取了不恰当态度这一问题,要以提高文化建设和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个人道德两方面相结合的角度下功夫,同时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强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的道德责任感和廉洁自律意识。在公共管理伦理教育阶段,要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崇尚善良和公正结合起来,将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塑造成公平正义的实践者。

(二)强化公共管理伦理环境因素监管。建立健全公共管理伦理环境因素质量监管框架,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具有经济利益的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进行监管,建立与其职能匹配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强化公共管理伦理环境因素监管。由于社会转型期带来不同外在因素对公共管理伦理的冲击,建立与其职能匹配的评价机制可以体现出科学、民主的公共意识,能够使全体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体现出依法办事的素质,使廉洁、法治、责任、诚信深入人心,提升组织的非经济特性,减少统治性管理,提高服务型管理。

(三)树立道德模范,提速公共管理建设。由于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不提倡功利化目标,因此可以适当根据公共管理者和组织者的服务特点,通过树立道德模范、提速公共管理建设来扩大公共管理伦理的影响。同时,把完善目前存在的公共活动和建立新的公共活动结合起来。

三、结语

第4篇

    一般来说,以政府机构与公众及私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为准,政府管理方式发展至今经历了信息、交互、提交和交易这四个阶段[1](见表1)。目前处于交易阶段,这一阶段政府管理方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与公共服务提供,而是政府信息、服务的融合,公众通过政府信息平台能够更方便进入一个多机构、多服务的政府管理系统。这也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关注政策或战略的制定,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全面在线服务媒介,而且能够借助外部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些活动。这一阶段,受众能够全面与政府服务机构交互,享受全面和制定式的信息及公共服务。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不断完善的系统,丰富的信息、交易平台及多媒介是主要的特征。交易阶段的政府管理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显着的数字及多极化特征,因此,这一阶段的政府也被成为“数字政府”。数字政府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美国得克萨斯州数字政府规划中将数字政府明确定义为:“各级政府与公众、企业之间借助电子通信技术开展的政府活动,包括: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和购买,产生及接受(政府)指令,提供及获取信息以及完成金融交易”。[2]

    数字政府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革命最后的实践,成为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更倾向于归入后新公共管理理论。 最早的数字政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一份关于21世纪迈向数字政府的报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指导美国联邦政府利用Internet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透明度,由此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效数字政府的理念雏形,随后发展迅猛并得到推广和应用。仅1997年,世界范围内有1915个中央级政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政府公共网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这一数字增长到9363个,美国以拥有403家政府公共服务网站(这里,仅以数量计,不论服务质量)独霸数字政府发展鳌头,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葡萄牙及丹麦等。Gartner将数字政府的特征概括为:“数字政府,即通过各种技术、网络及新媒体发展,推动政府机构内部及社会外部的连续转型,从而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最优化的结果”,其实质是政府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公共化和透明化。[4]Pardo进一步概况了数字政府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主要功能:(1)公众获知政府信息更加便利;(2)更加清晰地遵守一般性规则;(3)公众借助政府提供的数字平台和公共协助更有效地取得个人利益;(4)政府之间活动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活动的便利和公开;(5)政府对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融合;(6)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更广泛性。[5]数字政府将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形成“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公众”三位一体的“数字社会”。Fang将数字政府的交互内容概况为八种:政府—市民,市民—政府,政府—企业,企业—政府,政府—政府供职人员,政府—政府,政府—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政府。数字政府的建立需要重视其中的五种关系:市民—政府,企业—政府,政府—政府,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政府供职人员。[6]

    具体来看,首先,市民—政府的关系反映了公众个人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与服务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发放有关许可和执照,如驾驶许可,渔业许可等,不仅包括纳税人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税费支付,也应该囊括政府对纳税人的退税等服务。其次,企业—政府的关系主要是企业、商务活动及合作组织对政府提供服务的需求,包括营业许可,用工信息及经营选址等服务。最后,政府—政府,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政府供职人员的这三种关系源于其三者相互之间及其内部机构及政府供职人员提供与完善政府服务的要求,包括政府公务活动、政府采购、政府内部资金转移及其他相关的服务。目前,数字政府的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于市民—政府,企业—政府,政府—政府这三种关系之间,尤其是前两种服务需求较大,发展较快。[7]根据上述八种关系,多极数字管理体系的运行机理可以展示为图2。如图2所示,城市数字管理系统是不同机构与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内外部联动的“开放式循环”,其中内部的信息双向流动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这两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外部信息流动分支包括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传递,这里,地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本级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联通,更重要的是公众及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活动进行传递和解读,因此,地方政府在整个数字整合系统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央政府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这显示出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管理系统不仅提供了公众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需要的信息及服务来源,而且是贯通中央政府信息上下流动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地方政府实施的城市管理系统,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及政策才能得到顺畅的和贯彻,意味着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统,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众及企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二、全国省会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构建的综合比较

    根据城市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选择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情况、城市管理专门机构的设立、城市管理专门条例或规定颁布情况、城市管理分类规章及制度颁布实施情况以及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的数字城市管理体系进行了比较。(1)从拥有政府门户网站情况看,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无一例外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提供有关政府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信息、重大事件、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近期工作进展、公共服务信息等一系列浏览和查询服务,并提供政府直属机构及各相关部门的链接,实现了政府信息与机构的互通互联,体现出政府信息化建设初步成功和“数字城市”打造的前期成果。(2)从颁布专门性城市管理条例情况看,除天津和长沙外,其余城市都没有出台相应的城市管理专门条例,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统领性的城市管理条例出台势在必行,其颁布实施将有助于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为未来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创造必要条件。(3)从城市管理分类条例或规定实施情况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管理和园林绿化管理规定实施情况最好,除乌鲁木齐和兰州外其他城市都有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市政管理规定仅长春和乌鲁木齐没有,园林绿化管理规定没有出台实施的是石家庄和兰州。(4)从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成都和昆明都已经启动,其中重庆和成都不仅较早推行实施了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此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来看,有两项指标没有体现的为北京、重庆、南昌、杭州、南京、合肥和广州;表现较好、仅有一个指标没有达到的城市包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和长沙;而表现最突出,所有指标都有所作为的是天津,显示了天津市近年来对城市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强调落实获得的良好成效。通过对全国省会城市管理体系的综合比较,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从管理主体上看,政府仍是城市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及承担者,目前通过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城市较少,政府管理城市的任务艰巨且过于繁杂,无法完全发挥其最重要的市场维护和监督职能,管理主体过于单一,不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管理运行效率。(2)从管理技术上看,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仅在几个城市得到应用,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制约“柔性化”城市管理的转变及发展。(3)从管理手段上看,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市容环境管理、旧城区改造管理、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管理、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的城市管理运行系统整合仍需时日,不同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完善与修订城市专门性管理条例、加强城市管理资源整合和配置的问题。(4)从管理目标上看,城市管理目标的法制化是保证其实现的首要因素,我国法制化的城市管理体系虽已起步,但进展较慢,目前还没有城市形成较成熟的城市管理法典,管理目标多体现为政府短期政策目标,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形成的固定化城市管理目标仍是未来政府城市管理活动的努力方向。

    三、建立多极数字城市公共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1?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结构。加快引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主体城市治理结构,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这种三元治理结构中,政府是组织者和指挥者,其行为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有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效益;社会公众作为基础通过公开与不公开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推动城市管理机制内生化转变。[8]其中,政府突出其统领与指导作用,企业突出其专业与独立作用,社会突出其监督与制衡作用,完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造,对于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自然垄断产品,建立严厉的政府监督下的市场供给体制,对于共有资源或纯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给专业的建造者或经营者,提供高效高质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9]

第5篇

一、公众参与和公众满意在城市管理中的体现

二十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不仅发达国家实现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快。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崛起,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城市数字化、城市社区化、城市个性化、城市共生化等系列变革,以人为本,依法治市,民主化管理,个性化管理,柔性化管理等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应运而生(谭善勇. 城市管理概论[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6-9)。

城市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对“管理”的理解转变为由政府、企业、市场或公共组织、私营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过程,建立起具有整体性和源头性的城市管理模式,形成了包括整合发展,参与式治理,企业化政府,公共战略等在内的新的城市管理主体思想(尤建新. 现代城市管理学[M].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3. P13-16.)。在关注城市管理理论层面研究的同时,各国在实践层面也采取了各项措施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现代城市管理显现出以下四大特征: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张波、刘江涛. 城市管理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8-19.)。在这基础上,公众参与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过程性因素,而公众满意则成为检验政府管理绩效,指导管理目标的制定与修订的重要结果性因素。

1、公众满意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城市管理的目标是指城市管理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它是城市管理的方向和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17-143.)。城市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朱铁臻. 现代城市管理:21世纪管理学的重课题[J].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1).);二是提高城市的经济力和竞争力;三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四是城市居民的参与受益;五是提高城市自身的包容性;六是城市的可居住性(livability)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诸大建. 管理城市发展: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P78.)。但也应当认识到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经济与社会结构,因此各城市的具体管理目标也会有所不同。

尽管城市差异较大,各城市的管理目标也不完全一致,但城市管理必须尊重城市主体――公众的基本和长远要求,尊重科学的价值取向与民主的精神,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即为使城市公众的现时及未来满意度的最大化。

2、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城市管理需要多元治理主体。传统的城市管理是政府的权力,政府被默认为城市管理的唯一合法性主体,可以调动大量的资源,利用行政指令、政策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传统城市管理显现出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差、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变化做出灵敏反应、官僚作风严重等弊端。随着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迅猛推进,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职能的转变,从本质上要求政府组织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官僚制集权管理的方式,按照公营部门的目标和服务的性质、类型,建立起多元分权结构的组织体系,实现公营部门自身存在的价值。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的相互关系需要城市政府进行管制,不同的组织体系能够提供的资源是不同的。城市政权的体系需要建立在一个相互利益的基础上,即一个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同时多元组织体系必然要求多元管理主体的存在。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管理必然要求政府积极培养参与城市管理的多元化主体。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过程和机制为标志的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应运而生并被付诸实践(陈迅, 尤建新.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J].国行政理,2003, (02).)。

在多元主体管理模式中,公众是城市管理主体中的基础细胞,它们的参与使城市管理的机制从被动外推转化为内生参与,它不仅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动力,更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3、在城市管理中应更多关注公众参与及公众满意

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尚未形成常态的、制度化的、可持续的机制,解决公众参与的迫切问题就是要规范参与程序,完善操作性层面的制度,使公众的参与避免流于形式(祝新桂.试论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与创新――以济南城市建设为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S1).)。公众不仅要参与城市建设的决策,更要在城市建设实施、控制、监督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城市管理的社区化建设,即大力推进社区自治(黄伟, 刘学政. 公共管理社会化与公共服务市场化――美国“政府再造”对珠海市城市管理制度创新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 2002, (06).)。

目前基于公众满意度的政府绩效评估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已有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公众满意度的测评模型与指标体系(郑彦卿. 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公共部门服务评价[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1);吴建南,黄加伟,张萌.构建公共部门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的实证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03); 盛明科,刘贵忠. 政府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与方法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06, (06).)。尽管我国城市管理中也开始关注到人本化和柔性化的管理,但大多数城市目前还停留在刚性化管理阶段,缺少人文关怀,因此也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粗暴执法事件。强调“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无论是城市管理体制变革还是城市管理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公众满意。

二、某城市新区公众参与和公众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2007年8月,笔者率研究组针对我国某沿海城市新区的城市管理现状及其市民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该调查主要针对本地和外来单身劳动力以及城市家庭,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共回收有效样本528个,占发放问卷总数的88%。调查内容包括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及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程度及公众满意程度。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出该城市新区的城市管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管理服务的提供与民众的需要有一定差距,民众对个别行政部门的满意程度不高;二是民众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不足,公众参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1.公众满意程度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该城市新区近年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30%,但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广大民众也非常关心。居民文化素质过低成为民众普遍认为的影响城市新区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其次是流动人口过多、公共设施不健全和社会保障不到位(图3-1,本文中见P28页),而这些都是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新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与工业发展、城市新区道路交通等硬件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相比,社区建设速度明显过慢;与经济投资建设规模相比,社区服务建设投入相对过小;与经济建设受城市新区政府关注程度相比,社区管理相对不受重视。从问卷分析结果来看,近40%的居民认为目前城市新区物业管理水平一般,认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甚至比表示“满意”和“很满意”的人要多(图3-2,本文中见P29页)。

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城市新区居民对社区的公共产品需求量日益扩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居民不仅仅需要社区提供绿地和休憩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还迫切需要增加文娱活动设施以及提供社区服务网络等公共产品(图3-3,本文中见P30页)。

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还显示,城市新区居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比较大,但其许多方面都还未得到满足,集中体现在对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文化艺术设施和博物馆等的需求(图3-4,本文中见P30页)。

最能体现城市管理中公众满意的是政府服务的水平和效率。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多项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提问。分析结果可以概括为:公众对城市新区政府管理的硬件设施及工作制度方面比较满意,对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方面较不满意;公众对大部分政府部门意见不大,但对个别敏感部门意见较大。

针对政府办事效率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民众认为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全部或大部较优,有26%的人认为找政府办事存在一定困难(图3-5,本文中见P30页)。

对民众认为管理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排序,最突出的是认为手续过于复杂;其次是部门职责不清,互相推诿;再次是工作人员不热情。这表明城市管理机构需要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工作人员的素养(图3-6,本文中见P31页)。

对于“您认为办事效率及服务水平最差的是哪几个部门(没有不满意的此题可不回答)”这一提问,528名受访者中有73人回答了该问题,占总数的13.8%,所占比例并不高(图3-7,本文中见P31页)。民众对公安局的不满意程度最高。笔者认为可能是由公安部门需要为政府执法的特殊职责决定的,民众在与公安部门接触的时候很容易带有畏惧及不满情绪,还有在该部门办理业务的民众较多,而且委托公安部门办理的业务对民众都比较重要,办理过程中容易引起群众不满。但在这种不利情况下,更需要公安部门的工作态度和亲民意识的加强。民众不满意程度第二高的部门是工商及税务部门。城市新区的企业多,业务量大是一个基本情况,工商及税务部门的地位非常重要,如果工作不好直接影响城市新区对企业的吸引能力;民众不满意排第三位的是各垄断行业部门,这些部门虽不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但其工作水平好坏大大影响民众对政府管理能力的信任,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对其工作的监管和督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一般来讲比较容易引起社会不满,但在调查中仅有5人表示了不满,说明其工作还是比较得力,民众满意程度较高,在与该部门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小商业经营者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以疏导为主,处罚为辅,从而化解了许多城市管理执法中的矛盾及冲突。可见,管理部门自身职责尽管是影响公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但管理水平高低,是否真正体现了公众满意度工作导向才是决定性因素。

2.公众参与程度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城市管理是一个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要想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使其朝着更有利于民众利益的方向发展,就必须提高民众参与程度。就目前来看,只有部分民众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政府公共管理的决策和执行中了(图3-8、图3-9,本文中见P32页),其中参与到城市建设开发的比例比较高,而参与方式还是通过新闻媒体与填写问卷等,通过网络的参与比例不足10%。

对于“城市新区管理政策有无及时重大的调整”这一提问,3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有且比较及时”,但有27%的人表示公开不够,不清楚;还有9%的人表示一直以来差不多,没有改进(图3-10,本文中见P33页)。而对于“民众认为当地政府公共事务决策是否足够透明”这一提问,结果也显示有1/4的民众认为对公共事务公开的不够也不及时(图3-11,本文中见P33页)。

总的来说,该城市新区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还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表现为公众参与管理的普遍性不足、制度缺失、效果不佳等方面。调查分析结果显示,73.3%的民众都表示,政府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必须让公众广泛参与,对于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通过社区征求居民代表意见,方案公示,举行听证会,举办展览及网上征求等。

三、城市管理中如何体现公众参与和达到公众满意

在城市管理中体现公众参与和达到公众满意应该强化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要强化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的公众满意导向管理,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强化以“公众参与”为方式的主体多元化管理。

1.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的公众满意导向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为宗旨,是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应当“以人民满意为导向”,要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目标(李杰义. 论面向公众满意的中国城市管理集成党的建设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整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08).)。

明确“以人为本”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起“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尤建新, 陈强. 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 2004, (02).)。城市政府实施城市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该城市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也体现了我国城市管理的共性问题,即公众对城市管理存在三个方面的不满意:一是对个别政府管理机构的意见很大,政府执政模式还没有完全向服务型政府转化,为公众服务的意识还没有取代以权力为核心的官僚模式;二是对城市文化、城市环境等不尽满意,这反映出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重建轻管”和“重硬轻软”的倾向,因此需要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以质量取代数量,以城市环境整体协调发展取代单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可持续性与包容性的城市管理目标取代以经济效益和GDP增长为核心的城市管理取向;第三是管理水平提高落后于经济发展及物质建设,随着民主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民众对知情权和参与权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管理经验和模式远远落后于管理需求的发展速度。

建立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各级城市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可以促使各级城市管理部门不仅向上级负责,还要对全体公众负责;二是制订城市管理部门的公众服务标准,通过“服务承诺”建立起公众与政府机构及管理部门之间的信任感和良好关系,从而重新树立公众对于城市管理部门做好工作的愿望和信心;三是开展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管理绩效测评,保证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能够尽量地符合公众偏好,督促城市管理机构改善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以“公众参与”为方式的主体多元化管理

主体多元化管理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城市多元主体通过参与影响公共决策,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过程。城市各主体作为相对自主的力量参与到公共决策中,可以发挥其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和约束政府权力的作用(王志锋. 新时期我国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取向及路径选择[J]. 经济体制改革, 2005, (06).)。强调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要综合运用国家机制与政府组织、市场机制与营利组织、社会机制与公众组织三套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管理工具,构建一种全民参与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其中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

第6篇

关键词: 现代建筑; 施工; 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1 前言

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即施工阶段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实现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部分,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企业存市场中的竞争力,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建设单位现场负责人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 .1 积极支持现场监理人员的工作

监理单位是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在授权范围内代表建设单位进行工程管理的。监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的监理合同及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建设单位既然委托了监理单位,就应该积极支持监理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关系的协调与处理上,积极支持监理工作,尽量减少直接介入现场管理工作,以避免因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与监理人员同时管理而造成施工单位无所适从,从而造成现场管理陷入混乱。

2 .2 监理单位同时负责项目管理及监理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时负责项目管理及监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虽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事项目管理及监珲工作,但同时也容易出现项目管理与监理工作职责划分不够严谨,以及片面追求人员稳定及节约成本,在不同的工作阶段不及时对人员组成进行调整,从而对项目管理及监理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不管从事项目管理还是监理工作, 甚至两项工作现时开展,都应该有总的人员进驻时间计划及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配足人员并在不同阶段及时对人员进行调整,无论人员数量还是专业配置,要做到有针对性并能满足工作需要。

2 .3工程赶工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程赶工能对缩短工期使工程项目更早投入使用,从而为投资方带来巨大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及经济收益。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会因出现质量、安全事故而得不偿失。所以,作为建设(监理) 方项目负责人一定要综合考虑赶工的利弊得失,然后决定是否赶工,因为如果出现质量、安全事故,所谓的赶工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2 .4 及时解决需由建设单位解决的各种问题

建设单位现场负责人需及时处珲有关单位提出的各种问题,尤其要及时回复监理、施工单位提出的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技术、商务问题,如及时支付工程款、及时协调解决设计问题、及时回复有关文件等,避免影响项目正常施及可能的工程索赔。

2 .5严格对材料进行管理

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60~70%,因此在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材料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而且还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需求计划。在施工中做好旬、月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特别要注意材料的保管,以免出现如水泥存保管中因违规堆放出现受潮及底层结块、钢筋未垫好而出现锈蚀导致不能使用等现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保管制度,建立材料价格信息中心和材料价格监管机制,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购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相对于土建施工,装饰工程有其固有的特点,主要的一面,就是其所需的材料种类繁多,并且经常有许多最新的材料应用问题。因此,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 1 ) 材料供应。配合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组织材料商供货。

( 2 ) 材料采购。面对种类繁多的材料采购单,必须将数量(含实际损耗)、品牌、规格、产地等一一标识清楚,尺寸、材质、模板等必须一次到位,以避免材料订购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

( 3 ) 材料分类堆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进度情况,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对材料做进场验收,抽检抽样,并报检于甲方、设计单位。整理分类,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

( 4 ) 材料发放。对于到场材料,清验造册登记,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并且需对发放材料进行追踪,避免材料丢失,或者浪费。特别是要对型材下料这一环节严格控制。对于材料的库存量,库管员务必及时整理盘点,并注意对各材料分类堆放,易燃品、防潮品均需采取相应的材料保护措施。

3 工程管理的几点经验

3.1计划性及超前意识

任何工程项目都应该在实施前进行全盘的计划安排,包括设计、采购、招标、施工组织等,都要提前做好总的计划安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对于一些关键工作还要单独编制更详细的计划。

在工程管理工作中,有效合理的计划安排及适当的超前意识对工程管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遇到问题时手足无措,才能自如应对,才能避免工程项目的损失,才能称得上是真 正有效的工程管理。

3.2 沟通协调的重要性

任何工程项目都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有时候还要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打交道,这就要求建设单位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3.3及时收集、整理各种信息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及时收集与工程管理有关的各种信息,以便准确决定下一步要采取的有效措施及计划安排。只有随时掌握项目的进展动态及有关单位的实时情况,才能确保工程顺利有序地进行,从而实现项目目的。

3.4 平衡参建各方尤其要平衡好对施工方的“管”与“帮”

对施工单位要确保其有效实现建设单位的建设目标,同时也要从整个项目的高度帮助施工单位解决其不能解决或不便解决的问题,如及时支付工程款、及时提供变更文件、及时回复施 工单位的有效要求、帮助解决与政府有关的工作以及需要建设单位的有关工作,从而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3.5不断学习最先进的知识

工程技术、管理知识不断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掌握并实践;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也可能不断接触新的工程领域,比如造价、测量、招投标,甚至比较专业的特种混凝土知识(如用在特殊部位的轻骨料混凝土、防辐射的重晶石混凝土及褐铁矿混凝土核电站特种预应力混凝土等)。学握了相关的知识,对我们从事相应的现场管理工作自然就得心应手。

3.6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不仅要尽可能避免犯错误,尤其是严重错误,更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现场工程管理工作。

4 结语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有综合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管理技巧、不断追求进步的思想意识以及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应该敬业、进取。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严格要求及管理,还需要强有力的帮助,尤其是那些施工方无法解决,或者说不能较顺利解决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时,作为建设单位的现场负责人就要及时采取行动,从技术、协调关系及经济角度对施工单位施以援手。实现项目的建设目的是所有单位的追求,作为建设单位现场负责人更是把其作为追求目标。

第7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abstract]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is an activity carried out by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ccording to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orporate various factors, which achieves the ultimate goal of construction, and accesses maximiz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y strictly following the laws governing the oper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dynamic management.

[key words]hydraulic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management;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来讲,强化工程施工管理,开展行之有效的成本掌控,才能够保证工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为此,文章针对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进行相关论述,望能够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一 施工管理的核心问题

工程施工管理指的是在特定的制约因素下,为了达到工程施工目标,对工程项目所开展的有关施工规划、组织、指挥及掌控工作。工程施工管理的本质特性是它的“一次性”。为此,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其实是从工程开始到工程结束的一次性管理工作。工程是企业效益的来源,而施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包含有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因此,项目管理实际上是从开工到竣工结束的一次性管理过程。工程项目是企业效益的源泉,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创造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工程施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获取最大效益的根本性条件。

可以看出,做好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唯有确定了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才能够促使管理工作有序平稳的进行,为此,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怎样实现制度化、精准化、标准化,便成为目前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 施工管理形式问题

无论是哪个企业都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发展而成的企业管理形式及管理理念,而在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对其进行处理及吸收,坚决不能照搬。工程施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无论是开展怎样形式的管理工作都一定要以施工最终目标的主要前提。假设管理人员的思想理念及有关行为不加以改变,那么,即便是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都无法处理好所有的现实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施工管理形式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其需要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及资源相适应,同时对着时间的改变对其进行动态化的调整。

三 怎样做好施工管理工作

施工管理是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为了实现施工预期目标而开展的一项工作。施工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对经理责任制及项目成本核算加以创立及不断完善的一种管理方式,以在特定的时间内实现工程施工管理目标。

因此,施工管理的重点是:

(1)项目经理责任制,要明确指出项目经理的相关责任、义务及在完成任务之后的有关奖罚措施。

(2)对项目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这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性方式。

(3)将施工项目评估测算作为加强项目管理的基础。

(4)要将责任成本管理当做加强施工管理的重要工作。

(5)要将二次经营当做施工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

(6)要将项目的分配、考核、过程评价和控制当做施工管理的关键性内容。

(7)要将施工项目经济活动浅析当做预防工程经济风险的关键性手段。

施工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关键的就是各个施工项目在确定之后根据其所开展的资源配置及目标的实现工作。但是不少的施工项目部门并没有以有关合同或施工目标来开展资源配置工作的,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资源来进行施工的安排,这种情况必然会对工程工期造成严重的影响,拖延施工时间、提升施工成本。为此就要求工程施工单位有关监管体制具体到位,进行行之有效的施工管理。

四 成本管理形式

施工管理对于项目部门的意义就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一次性的成本管理中心,企业法人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的前提下开展的一次性管理工作。在诸多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是施工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为此,施工成本管理方式应当选择“事前测算决策,事中预算控制,事后分析结算”的管理形式,对于施工成本开展行之有效的事前掌控。工程成本掌控是要展现在工程从投标到工程结束的整个过程当中。

与此同时,减少工程施工成本是一项较为系统性的管理工作,需要着重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考虑:一要避免浪费;二要避免返工;三要管好材料;四要抓好包外;五要抓好设备有效利用;六要实行人员动态管理;七要降低管理成本;八要抓好周转材料的利用。

五 创新原则

(一)施工管理创新一定要与目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

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所开展的施工管理形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两种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唯有科学有效的将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地结合,才能够展现出巨大的生产力作用。

在经济紧张的时期,不会为劳动对象发愁;然而在市场经济状况下,劳动对象需要依靠市场竞争才能够取得。假如竞争失败,那么就会失去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就不能够有效组合,进而造成生产力不能够有效的展现出来,这就代表着企业将被社会市场所淘汰。在生产力三要素当中,劳动者是其灵魂,是获取劳动对象、把握劳动工具的操纵者。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求逐渐提高,现在,常见的劳动工具大多选用的是高技术含量的新型设备,为此就会造成劳动工具承载的施工成本要增加,这目前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生产力三要素只有有效的加以结合,才能够展现出其自身的价值。

(二)理念创新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重点是施工企业管理者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对有关方面的人才进行教育培养,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理念,以便于开展企业施工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从目前社会市场的需求出发,深入对施工管理创新工作。工程施工企业一定要把施工管理创新当成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素,同时把理念创新工作真正的在现实工作中做好,一定要依据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需求及严格遵守有关创新准则来提出全新的管理理念。

(三)机制创新

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确立了组织机构,明确指出了公司的相关制度,同时创建了与之对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但是施工管理方案的实施需要对其进行有关创新,这样才能够促使本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具有足够的竞争能力,占据属于自己的市场。通常企业竞争力展现在企业自身实力及对市场机遇的判断及抓取能力,然而企业实力来自于项目经理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是来源于项目经理部及时准确的信息及所取得的业绩。为此,想要提升本企业实力,其实就是要强化项目经理部建设,提升企业盈利水准及社会形象、市场捕捉能力。一定要在企业中创建有关激励制度,才能够为所有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需要创建有关制约机制,约束项目经理部一定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制度,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有关经营。同时需要创建风险及决策机制,严格规范经理部决策的有关行为,开展科学化、民主化决策。

(四)技术创新

施工管理中技术创新其实就是企业巧妙的运用全新的科学技术、施工工艺及新设备,利用全新的生产方式及经营管理形式来提升工程施工技术,提升企业社会竞争力,占据足够大的市场,实现企业的市场化价值。

通常所开展的技术创新是依据市场的现实情况,依据产品确定的相关技术及工艺,来确定所选用的有关技术。工程施工管理唯有在强大的新科学技术的辅助之下才能够顺利的开展,才能够确保工程质量及施工进展,才能够为企业赢得社会经济最大化效益,支撑企业无论在怎样的激烈竞争下都会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是企业开展施工管理的有效保障,是施工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前提性因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