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25 10:29:07

序论:在您撰写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 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就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调查与管理专业的一些特有属性寻求一种更适合该行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区别于一些传统的培养模式来看,更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针对性。同时,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必要性分析

1.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特点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国土资源需求将持续上升,供需矛盾呈现日益加大的趋势,然国土资源事业的形势依然严峻,这种社会的现实态势必然要求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朝着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校该专业原来开设的是地质、房地产、钻探等几个方向,这几个方向先后都单独开设专业后,于2008年确定“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的培养方向,并于2008年9月开始招生,一个新建专业,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

本专业既注重学生对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GIS、AutoCAD、CASS等软件的应用;掌握工程测量技术和数字测图技术;既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之有较宽的就业前景,又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使之有较强的专业就业竞争力。注重理实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已成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目前已有六届共计592名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约98%的毕业生就业于国土、勘测、测绘、土地规划与咨询、施工等对口单位;2014级43名正在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全部在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主要从事土地确权、农村经营权确权、土地整理等工作。数据表明: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国土、测绘、土地咨询、工程建设等部门有较大需求,从事岗位有地籍测绘员、地籍调查员、国土资源数据入库员、国土管理员、用地审批员、土地交易者等。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权利,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农村居民宅基地{查、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都需要大量的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这些工作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并要求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现代学徒制”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对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它是情景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课堂上由教师或者企业专家指导示范,并引入一些真实的或者仿真的项目案例,让学生有项目带动、学习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3.目前国土调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最近几年国土行业业务广,人才需求多,涉及的国土规划、整理、确权等项目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专业的知识理论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实训室建设投资大,各类GIS软件价格昂贵,学校专业化的实训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在教学理论中,理论教学量较多,实践操作教学量相对较少,所以存在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现象;其次,青年教师相对一线工作经验欠缺,没有真实或者仿真项目作为上课素材,部分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现代学徒制”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现代学徒制”结合企业专家,企业能手的一些相关经验,并引入这些专家能手来到我们课堂中,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可行性分析

1.校企合作力度加大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办学思路,依托地勘行业办学背景,引企入校;以学校积聚的资源为优势,以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通过校企相互任职凸显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另一主体地位,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目前系部在国土、测绘及相关企业建立的18校外实训基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对接,我们将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一改以前企业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的管理,加大合作力度,学院还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益,制定校企合作双方的管理和运行合作制度,建立工作预防和实时监控的监控制度,保证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校企双方人员互聘、共育人才、共建平台、共同管理、共同担当,以破解“校中厂”如何管的难题,真正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学内容。

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的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理论到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由企业专家与能手,还有学校老师共同完成。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

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我们必须新建并完善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与多家单位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实训方案,学生可以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在校外参与项目,让他们在真实项目中完成课程综合实训和第六学期的顶岗实训。同时我们可以共享企业的实训条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软件。

(4)完善了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包括:企业评价和学校考核评价两部分。

企业评价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市场调研、毕业生自我评价。

学校考核主体有:教师、学、学生自我;考核标准有: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理论考试成绩。

3.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积极引进企业的各类专业高级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多专业综合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传授企业的工作经验,丰富和补充学校师资力量,促进教学效果与企业所需技能的“零距离”。而实现引进企业的各类专业高级人才的最直接做法就是校企合作。同r利用假期多安排教师下企业,参加实践项目,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岗位需求,及时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更新教学内容,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2]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科教文汇,2013(10):37-38.

[3]袁春,钱铭杰,周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4]王瑞军.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5(20):172-213.

[5]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77-79.

[6]周雯雯.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3):275-276.

第2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1]。我国于1986年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开展土地管理工作,并于1998年颁布新《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共同管理国土、地矿、海洋并负责测绘工作的国土资源部,开始了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新纪元。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卫星遥感、GIS、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全球化、整合化和可视化发展,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日益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土地管理的信息化使得原有的土地管理形式不复存在,将土地资源状况编入数据库并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大大简化了土地管理工作的内容,并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查询,进行高效开发和利用,实现了省时、省力、高效管理。

1. 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的国土资源部自1998年成立起,就以“加强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多年来我国已在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从总体上进行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我国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规划了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总体建设的框架,以期通过建立覆盖全国各地的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实现各地土地资源信息的远程信息交换和分享。

其次,初步形成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并遵守工作和做事标准是圆满完成任务的前提,为了早日实现我国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国土资源部率先制定了《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指南》,使得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切实可行的标准。

第三,大力发展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并试运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功能强大、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土地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

第四,积累了一定规模的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伴随着高科技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成功使用,我国运用3S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国土资源数据的搜集和统计,获得了大量全国乃至各省市区的国土资源详细数据,成功组建了国土资源状况数据库,并利用遥感技术对全国几百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第五,开展了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积累了大量国土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后,为了更加系统化地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国土资源部还建立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部分省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国土资源网上信息服务体系。

2. 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土地管理信息化推进时间较早,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起步晚、发展快,在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基层工作人员缺乏能够高效运转的计算机和大型专业设备、仪器。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管理基层工作人员在8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和其他多种信息设备的百分之百配给,并能够熟练应用这些仪器和设备。但在我国,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的计算机配置较低,很多尚达不到专业水平,严重限制了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其次,我国土地管理的数据资源积累不足。自开展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以来,我国虽搜集了大量关于国土资源的数据和信息,但目前尚不能满足正在进行的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需求,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关于国土资源的基础信息还没有实现数字化。

第三,缺乏从事信息化土地管理的专业人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虽已培养了大批能够从事信息化土地管理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在人才就业过程中许多相关人才没能从事相应的专业工作或继续在此领域内深造,所以我国普遍缺乏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土地管理专业知识,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我国偏远地区或基层的土地管理人员往往不是相应专业出身,缺乏从事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的能力,制约了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第四,我国电子政务的推进较为滞后。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办公的无纸化,电子政务早已实现了规范化运转,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非常完备。但在我国电子政务事业起步较晚,至今发展还很不成熟,使得与之配套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也非常滞后。

第五,土地管理信息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土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管理。目前,我国虽建立了各种国土资源信息的数据库,但各个数据库大多是分散存在的,尚未实现集成管理,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2]

第六,空间分析方法落后。在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方面,不管是我国国内还是国际上大都使用GIS技术来进行对国土资源信息的综合分析,但由于我国的GIS专业化应用水平较低,缺乏专业化的空间分析方法,很多涉及土地管理具体领域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

第七,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早已经形成了涵盖法律、机制、技术、网络环境、人员在内的完备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标准化体系,信息服务事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但在我国信息服务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服务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发展严重滞后,信息标准化的制定也大多是遵循具体项目的需求制定产品标准,缺乏系统、统一的信息标准化体系。

3. 实现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首先,增加对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投入。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相关的物质设备做支撑,针对我国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缺乏用于信息化土地管理设备的现实,我国应从财政支出方面加大对相关设备的投入力度,为基层工作人员配备能够高效运转的计算机和大型专业设备、仪器,提高土地管理部门的技术操作能力。

其次,注重人才的吸引与培养。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现不仅需要物质、经费的投入,还需要具备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来对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开发和维护,因此,必须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一方面,土地管理部门要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专业人才前来应聘,并通过提高待遇、地位的方式设法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的体制内人员进行培养、培训和锻炼,通过定期学习最新专业知识和全程参与项目以获得实战经验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土地管理系统中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信息化队伍。

第三,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各级政府间土地信息的统计、传输和保存,因此,要实现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

第四,建立全国通用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针对我国各层级政府建立不同衡量标准的分散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集成管理的现实,我国应加快建立全国通用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关于具体的建立途径,目前在我国的各级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大都已经建立了标准一致的1∶10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可以运用最新的变更资料对其进行数据更新,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后备资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以运用准确、科学的土地基础资料建立完备、统一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信息共享。

第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辅助相关部门获取数据,为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供社会支持。同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开发出工作效率更高的专业设备,为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和壮大的。经1998’年专业调整“土地规划与利用”和“土地管理”合并,改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据统计全国已经有80多个院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开发、土地利用以及土地保护等问题的日益突显,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随之壮大。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始是由农业院校的土壤专业演化而来,到现在侧重于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各具特色专业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诞生初就与市场紧密接轨,是一个应用型的本科专业。专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要求,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还有在实际的土地管理工作中。本文以韶关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以下土地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生态、环境、地质、地貌、土壤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及土地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并具备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土地和房地产管理工作中的能力;③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和房地产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④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全国80多所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具特色,但在课程设置上有三个方面的课程:一是专业主干课程。二是技术类课程,三是特色课程。

专业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土地意识,让学生掌握土地作为资产性资源和资源性资产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及在土地和房地产交易的准则和我国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等知识。主要课程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壤地理学和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等。

技术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土地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土地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运用测绘仪器、卫星和航空影像及GPS等设备和材料进行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表达,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快速、高效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主要课程有:地图学、测量学、遥感技术和地形绘图等。

特色课程是根据地方特色和院校特色而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与当地市场需求更加切合的人才。如在专业中设置有创新学分,让学生以土地管理实务作为出发点,在外聘实践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综合的实际土地管理工作的任务,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使学生都能有实践的机会,在不同单位和企业,已实践单位和企业的评价作为主要参考标准,对学生的就业去向做评价。

三、突出特色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四大块:一是国土资源局及从事土地和房产管理工作的事业单位,如土地储备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土地信息中心等;二是土地、房产估价企业;三是房地产开发、策划企业;四是测绘单位和企业。

基于此,学校大力开展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建立十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涉及国土、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土地和房产估价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测绘企业和单位。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能够提供相关课程的实习实践场所,还能提供综合实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实践基地的需求实施。

第4篇

“通俗点说,土地管理的工作就是先确定一块地的范围和面积,再结合这块地的地段区位、环境特点以及政府对这块地所在片区的规划等,对它进行利用和开发,决定是建造医院、学校这样的公共设施,还是拿来拍卖给房产公司开发住宅小区。”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在某市国土资源局工作的陈永鉴这样描述他的工作内容。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这是一个“提出设想―论证方案―确定实施”的过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校建在哪儿,医院建在哪儿,甚至我们居住的小区的建造都需要经过土地管理部门的规划、审批。

就拿杭州汽车东站搬迁的例子来说,旧东站离市中心很近,随着客流量不断增大,进出的人流、车辆使得车站周边的交通拥堵不堪。另外,从城市规划发展来看,对外交通一般设置在城市的,以避免众多大型车辆穿越市区,保证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有序进行。如果两者混杂在一起,整个城市的通行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汽车站应该搬迁到城市相对边缘的地方。

有了搬迁车站的规划后,就要论证方案。为什么会搬迁到九堡而不是其他地方呢?九堡位于杭州郊区,有不少村庄,人口并不密集。随着城市化发展,种地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业,于是就有大量土地闲置。当然杭州有许多这样的地方,最终选址九堡,还和杭州市的城市开发方向有关。通常把大型公共设施布局在一个地方,可以迅速拉升该区域的经济,比如拉动地价、促进消费、吸引投资等。政府希望城东地块能够迅速被开发起来,于是九堡就成了城东开发政策的受益者。

方案确定后,就可以开始实施了。这时,先要通过土地勘测了解地形,并对区域内的土地分别属于谁、目前的用途进行调查,然后上报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即可进行动迁――九堡的土地有不少属于当地农村,这就要以村为单位征用土地,将村民动员搬迁至别的地方,动迁完成后才能开始建设。

这样一个从论证方案到实施的过程复杂而周密,需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专业人士来具体操作,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的规划部门、审批部门、勘测小组的通力合作。

专业知识文理兼备

通过杭州汽车东站搬迁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对土地的规划利用并不是想当然的,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托。这就要通过《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学》等课程来了解土地规划、利用的原则和方法。这其中,《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管理学》十分重要,因为影响土地规划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经济和管理。

经济因素指的是土地的价值。农业用地的价值体现在肥沃程度上,城市用地则体现在它所处的位置和繁华程度,这些都对它们的开发形式有影响――肥沃的农用土地不用来耕作而用做房产开发十分可惜,而地处城市中心的繁华区域发展商业就再好不过了。

管理因素则是人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比如,把汽车东站搬到九堡就含有政府希望借此推动这一地区发展的因素在内。

另外,由于对土地的规划利用是政府行为,讲求科学严谨,不能出一丝差错,所以,了解土地的产权、产籍以及税费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十分重要,会有专门的课程讲授这些知识。

这些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文”的一面,“理”则体现在实践操作上。

地形勘测是实现土地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测量学》课程就是为此而设。首先要学习使用各种测量仪器,比如测量地面两点间高差的水准仪、测量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经纬仪等;然后进行实地测量――测量给定区域的地形,包括房屋的位置、树木的分布、空地所占面积、围墙沟渠的位置等,并将其画出来,形成一幅地形图,让看图的人不去现场也能了解那里的建筑、绿化的分布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规划、设计都将在这幅图纸上进行,所以并不是画一个大概就可以应付的,图纸上1厘米的差错在现实中可就是几百米了。所以,勘测也是个精细的活儿。

就业:公务员录取率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定的技术性,相较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等“万金油”类型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并不大。进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等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是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陈永鉴所在的班级毕业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考取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他说,这比其他专业考取公务员的比率高多了。

由于掌握土地勘测技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土地勘测规划研究所、测绘机构工作,一些生产测绘仪器的公司也会需要这个专业的毕业生。

此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房产公司或物业管理公司等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这些公司都会有涉及土地的业务,例如参与土地“招拍挂”(俗称“拿地”)、土地评估、办理各类有关土地的相关手续等。学土地管理专业的人拥有“拿地”、评估的专业知识,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从事这类工作得心应手。

当然,继续深造也是很好的选择。陈永鉴就曾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读研,“适当改变研究方向,攻读城市规划或者城市管理方面的学位也是不错的选择。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融合这两者知识,可以拓展专业面,满足社会对‘多面手’的需求。”

院校点击

有志学习土地资源管理的同学,本科阶段可以考虑以下两所重点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经济、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政策与法规等,专业设置偏重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35-04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的精神,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主要有五项内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其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而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已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单位。本文通过对2008-2013届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213位学生进行“就业与课程设置相关问题” 的问卷调查,在分析当前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途径。

一、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的标准尚未统一,专业定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2005年教育部首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有关规定,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属“资源勘查与测绘大类”的“测绘类”,该专业的学习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房产地籍测绘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房产、地籍测量技术及管理的能力,从事房产地籍测绘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从各开设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院实际情况来看,其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定位尚未统一,如表1所示。究其原因,主要是各高职院校设置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大多是依托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只有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是依托于国土资源管理专业而设置的,这已不能满足区域国土资源管理行业对土地规划、GIS应用和地籍测绘、土地估价等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课程设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课程体系是一个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组合系统[1]。课程体系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各高职院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刚起步,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一方面,因专业设置起初多源于各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黄河水利职业学院该专业的设置直接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增开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方向,使得各院校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般都照抄照搬工程测量技术的课程体系,只是稍微变换一些课程,增加了土地管理总论、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法学等土地管理相关课程而已。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依据学习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设置。通过对本校2008-2013届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21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表2可知,当学生被问及“您在校读书时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有65名(占30.52%)学生想从事测绘工作,有18名(占8.45%)学生表示要从事土地规划类工作,有52名(占24.41%)学生想从事房地产评估或经纪工作,有65名(占30.52%)学生认为要从事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工作,仅有4名(占1.87%)和9名(占4.23%)学生表示毕业后想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这些数据可推出,选择就读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或未毕业参加工作前,有135名(占63.38%)学生想在毕业后从事土地规划、土地评估、房地产评估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等土地管理相关工作,这表明学生想在校读书时加强对土地管理方面课程的学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测绘无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课程教学没有充分体现高职特点,课程内容重理论轻技术和实践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质的区别在于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和类型上。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或操作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要注重能力的培养[2]。许多高职院校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也体现出实践课。但是由于经费、师资、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的安全等方面原因,有的实践课比例过小,有的则徒有虚名,上实践课或实习课则采取“放羊式”管理,随学生“自由发挥”,没有周密的实践计划和悉心的实践指导。另外,实践课的设置也没有密切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相结合,学生的课程实践都仅仅停留在模拟实践上,没有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生产项目实践。这些现象在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也依然存在。

4.课程设置有所偏颇,不能体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5年教育部首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主要课程有:测量平差与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字化制图技术、控制测量与GPS测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基础、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房产地籍管理与法规、地形测量及实习、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房产与地籍测量实习、航空摄影测量实习、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等。就业方向是:在房产、土地、城建、测绘等部门从事房产、地籍测量技术与管理工作。从国家的主干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的确定来看,主干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地籍测绘进行了测量相关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即没有体现测绘和土地管理这两个不同的方向。另一方面从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对本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也是偏重于测绘专业课程的设置,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看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8门主干课程中,有五门(超过半数)是测绘类课程;而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20门主干课程中,7门(占35%)测绘类、5门(占25%)土地管理类、8门(占40%)GIS应用及开发综合类。

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核心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就是相信人人是才、人人能成才;致力于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对今后的发展要求、个人气质等来设计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就是要突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要优化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社会知识、文化艺术、职业道德、礼仪、环境保护等知识,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行业通用能力要求开设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标准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3]。即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在体现作为测绘类专业应有的专业定位和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应考虑本专业的另一研究对象—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的适应性。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心声也反映了这一点,如表3所示。

2.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定位和完成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必须正确地反映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4][5]。

此外,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来看,如表4所示,被调查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毕业或准毕业学生中,从事测绘工作的有73人(占41.95%),从事土地规划、房地产评估、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相关工作的有53人(占30.46%),且从2008到2012年,从事测绘工作的学生由占全班人数的62.50%下降到27.16%,这表明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就业趋势逐渐向土地管理行业转移,且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力度,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行业地位,增加了对土地规划、土地评估和地籍管理等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则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当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强化订单培养,增设农田水利学、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编制土地规划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课,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才能体现地籍测绘和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两个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

三、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工程系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创建于2005年,现已招生6届(期间因生源少停招一届),共招收学生290人,其中已毕业3届,共有毕业生213人。专业开办以来,一直参照本系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和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毕业生大多在测绘行业就业,但就业趋势逐渐向国土资源管理行业转移,在此基础上,探索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途径。

1.突出课程模块,重组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我们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详见图1和图2。

2.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在课程模块化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各个模块的具体课程,且开课顺序也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参与具体生产项目实践的可能性,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以班为单位选修任意2~3门课学习,具体详见表5。

四、结语

当前我国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技术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各有关高职院校应当以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和示范性高职学院、骨干高职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的同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职业技能型、双师型教师,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刘朝晖,陈礼芬.就业导向下高职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孟坤,卢润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

第6篇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就业方向主要到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介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防治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主要课程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植物学、保护生物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与地质基础、土壤侵蚀原理、沙漠化原理、水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地理学、环境监测等。

第7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285.2+39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现在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期,与此同时,城市化规模和工业化也是发展的最高峰,那么土地资源又有限,人口相比过去没有大幅减少,所以人和土地的矛盾就更加的激化。目前我国面临多种矛盾,人与地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矛盾、土地管理政策和实施的矛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和现实需要。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如何,发展方向如何都取决于我们能不能为这些矛盾找到一个平衡点,关乎我们今后的发展和生活。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可再生的资源,现在我国虽然看似地大物博,但是人口数量也是非常庞大,因此人均土地占有率仍然是排在世界的尾端,地大、人多、人均占地少是我们的目前状况。土地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土地管理是关乎所有百姓的事情,在对现有的可利用土地和可再利用土地进行规划和开发上,应该严格的按照法律法规来执行,让土地管理工作能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是我们目前的一大难题。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意义

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资源,人类就不能生存,更不能发展。在古代就有:“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寇也”,“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在,水与土也。”从大的历史进程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彰显其基础性地位。当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推到了风口浪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滞后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如:拆迁补偿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耕地保护问题等等。显而易见,对国土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创新管理体制,强化管理措施,应提到战略地位。

二、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在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已建立起较为科学完备的管理体系,健全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队伍,保住了 18 亿亩的耕地红线,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土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进一步凸显,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确、土地利用粗放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影响了政府的土地管理水平,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1、部门之间欠协调。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如:建设局、规划局、环保局、税务局等。在具体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只有地方政府部门协调好、合作好,才能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及时、高效、圆满的完成。然而,事实中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并不是如此高效、顺畅。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的手续繁琐,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有些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部门实现省以下垂直管理之后,监管呈放松趋势。

2、利用方式粗放。很多较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甚至是浪费的情况。土地规划缺乏长远、科学的论证。土地使用随意性强,规划流于形式,丧失了法定约束力,导致土地资源使用的短期严重。对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产业特点,进行科学评估,项目建设多占地现象突出,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整治挖潜在操作中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基层政府动力不足,造成建设用地无法可持续供给。

3、“占补平衡”的机制不完善。国家实行耕地占用与补偿平衡制度,建设用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有利于在保障建设用地供给的同时,实现耕地总量不减少,在当前城市化持续期发挥了积极意义。但由于适合开垦的荒地不多,加之环境体系脆弱,因此土地挖潜的空间仍十分有限。近年国家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对于整合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增加建设用地供给和增加耕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地方政府大多未出台比较规范的实施细则,拆迁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推进缓慢。

三、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厘清政府部门的权责关系。为了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应该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土地资源管理权限划分明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相应的,表现在具体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为相应职权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中央政府应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根据宏观经济需要,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地方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建设、规划、环保等领域密切配合,形成综合性的管理体系。

2、促进国土资源的集约利用。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较少微观层面的行政干预,在商业领域建立土地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在宏观政策方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要将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贯彻到底,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们需要对原有旧的招商政策进行改进,提升整体的产业结构,争取实现优质产业集群发展。也就是说,需要整体提高招商引资企业的标准,对用地企业进行严格考核。不管是产业政策方面,还是投资规模方面、容积率方面、环保情况等都需要进行严格考核才能批准相应项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产业结构,形成优质的产业集群。

3、完善“占补平衡”机制。为了优化国土资源配置,提高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耕地占用与补偿平衡制度。一方面对非农业建设用地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和开垦监督,对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征收开垦费,在符合我国国有土地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在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占补问题。另一方面,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制度,加快完善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土地增值收益的项目区全额返还机制,为土地及时复垦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工作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过去的计划经济和如今的市场经济,所以既有机遇又有危险。这需要我们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机遇,化解危机,让土地管理工作良性开展。虽然目前土地管理中的各项矛盾以及过去形成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让土地管理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但是国家对土地管理的重视是我们的有力条件。对耕地的保护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因为我们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来制定策略,对资源的利用和节约作为研究的重点,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平衡以及和谐发展当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的知道,解决土地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我们走,其中是多个部门的联合工作才能解决的,在纠正发展道路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得以健康发展。

总之,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已提升到战略地位。我们在发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进而找到最优化的解决办法,使国土资源管理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不断提高效率,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从而保障国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