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3 10:44:28
序论:在您撰写工商管理专业特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于专业特色化进程,成为工商管理专业面向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当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正处于改革发展之期,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教学滞后等问题,强调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就如何深化专业特色化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助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所面临的困境
1.1目标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
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于依托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表现出“培养目标雷同”“目标定义模糊”“个性化元素缺乏”等问题,以至于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办学特色结合不紧密,办学的特色元素未能在专业培养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多为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有限,这种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人才培养难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的对接性问题日益突出。
1.2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专业共性驱动、特色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工商管理专业从本科层次,再到高职教育层次,专业教育兴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共性趋同、特色弱化”的发展窘境。一方面,国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培养层次的定位等方面,缺乏个性、特色,出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过于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管、理、工”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其专业建设的特色性,但美中不足的是弱化了培养质量的兼顾,复合型人才不复合,反而“管、理、工”样样不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色教育反而成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阻碍。
1.3专业教学滞后:专业课程内容滞后性显著,“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突出
滞后性是当前构建特色化建设之路的重要问题。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工商管理的诸多职能发生变化,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发展中,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在适应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调整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教材内容不仅比较陈旧,而且教材缺乏典型的本土化案例,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优化与调整,所做的功课不足;其次,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不仅导致教学僵化,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无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兼顾,特色化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特色化的发展基础不牢、专业建设面临先天问题等。
2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广泛,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强调高职院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应着力于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既要认识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也要着力于“创新”驱动力,实现专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以地方院校为主,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推进,可从下图所示的四大方面着手。一是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形成更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专业性;三是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四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特色化建设夯实基础,也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2.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
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导向性,关键在于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的基础之上,量身打造符合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契合专业建设发展的目标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审视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强化市场为导向,扎实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培养的层次、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案。例如,地处武汉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充分结合武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集中优势,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地方培养特色的人才目标机制。
2.2积极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调整,是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重要方面。课程体系的优化,关键在于紧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要契合市场需求,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中,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内容设置应与时俱进,紧扣社会发展进程,对核心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强化公司治理等核心内容的建设;其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通过复合型的课程开设,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更加灵活的、开放的、务实的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2.3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开展,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都是当前实践环节改革的有效之举;其次,优化与调整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教学形态,依托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解建设夯实基础
特色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的有力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断壮大现有教师队伍;其次,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教育教学创新,为专业特色化推进,夯实发展的基础。
3结论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深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只有教育教学基础不断夯实、院校自身优势不断兼顾,才能铺设好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喜荣.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5).
[2]朱亚兵.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2014(4).
[3]王兰.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思路与举措———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
[4]何波,罗晓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培养目标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准确定位好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呈现通用化趋势,大部分农业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毕业后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以及工商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就笔者意见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公司、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可能都有所偏高,农业院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炼出能体现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是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自己的教材。农业院校有自己的特色,全国统一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二是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这是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农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工商企业管理这门课就与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存在较大的内容重复。三是与本校的学科优势或重点学科结合欠紧密。作为农业院校,大部分经管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都是国家或者省级特色专业或重点学科,但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往往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3.教学方式有待提高和改进。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上,农业院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资源少、时间短,往往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基本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二是在教学中没有考虑行业背景,与地方经济结合也不够密切,特别是对农业院校的特点考虑不足,对农业行业的特征考虑不够。
4.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要加强。打造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农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偏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可现实是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二是懂专业、英语强的教师数量不够,少量课程现有教师还难以胜任,如双语教学课程。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学科特色发展问题。
二、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成绩与经验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04年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学院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实践教学成绩突出。(1)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院专门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了工商管理综合实验中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购买了电脑、ERP等相关实验设备,并为实验室配备了专职教师,加强了对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的管理。目前,我院的实验室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各种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2)加强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学院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关系,在南昌等地寻找了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基地的问题,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3)加强了专业阅览室的建设。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大量图书文献资料的特殊需要,学院专门建立了图书资料室、期刊阅览室。近年来,专业用于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的经费逐年增长,能较好满足专业培养计划要求。
2.师资力量进一步优化。(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院始终坚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并鼓励教师在职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近五年来,学院新进的教师中,有多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均具有博士学位,此外,也有多名本院教职工考取博士研究生。(2)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教师视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多人曾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短期学习;另有多人前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进修学习。(3)积极组织教研活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研讨。工商管理教研室定期召开科研教学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此外,学院还组织教案评比等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专业建设。
3.教学模式,成效显著。(1)考试方式的转变。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闭卷考试,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实习报告、论文考察结合起来。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开始主动去准备考试和撰写论文,达到了以考促教的目的。(2)引入了双语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引入了双语教学,并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的前提下,将部分专业英语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双语教学既调动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的兴趣,也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接受,既改善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初步达到了学生既掌握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又适当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3)强化了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一样,与企业实际管理结合非常紧密。由于实践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化案例教学,并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课堂上,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开辟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第二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工口的各项活动,开展了创业论文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活动,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我院还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给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5)与毕业生交谈,改进教学方法。经济管理学院每年都会在本科毕业生离校前举行一次毕业生离校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充分利用与毕业生交谈的机会,悉心听取毕业生对专业教学及管理工作上的看法和建议,根据毕业生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4.课程建设初见成效。在课程建设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抓住了学校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的时机,积极申报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获得了学校的立项。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平台,多门课程都建立了网络精品课程。在网络精品课程上,系统地建设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与资料库,并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了与学生的教学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此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核心课程上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为下一步建设自己的课程教材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院校创办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议与对策
1.要提炼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照搬照抄财经院校、全国重点高校。笔者认为,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服务于“三农”经济、如何服务于农业企业。作为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解工商企业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了解“三农”,掌握农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善于经营现代农业企业,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给工商管理专业分不同的方向,根据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2.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工商管理专业,把握一般的行业性课程,注意复合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一是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应尽量把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农业院校在“三农”方面的优势特长,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加了解“三农”问题、农业行业特性和农业企业的相关课程,如农业经营管理专题等,增强学生对农业问题和农业企业知识的了解,突出学生的培养特色。二是处理好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除了要合理设置课程以外,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明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讲原理,后者主要讲应用,教师在讲课时注意不要“缺位”和过多的“越位”;其次,明晰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深化补充课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专业深化补充课程服从于专业主干课,不能要求主干课取消同自己相交叉的内容。同时,专业主干课限于学时则不应对那些相交叉内容讲得过多、过细。三是可以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以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是企业、公务员、考研和金融机构。在大学的第7个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既突出办学特色,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此外,有条件的农业院校要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院办学特色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教学要求的精品教材。
3.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1)与学工口相结合,依托科技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思维能力、整体规划能力、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农业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专业论文大赛、沙盘模拟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思考有效的考核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继续优化考核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彻底改变人文社科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陋习。(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就是指某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思路、过程、效果中表现出的与其他院校同类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结果是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比同类院校该专业建设好,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好的素质与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的意义
(一)专业建设特色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要点
现实情况下,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大同小异,很多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相互借鉴,在建设中忽视了自己的建设特色;很多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要么参照综合性大学建设模式要么参照高职高专建设模式,没有找到自己的建设模式。这两种情况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建设好,要在专业建设中脱颖而出,必需有自己的建设特色,在有特色的建设中培养专业特色。以建设特色促进专业特色的发展,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将创新理念、特色理论、专业建设理论等有机结合,打造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模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是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就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而言,专业建设特色是一个重要切入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在能力、素质、规格等方面不完全一致,已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作为各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南,比较粗略,并且更新速度慢,实效性不强,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滞后;另一方面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根据市场热点一哄而上,专业缺乏积累,造成简单重复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非常不利。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企业需要大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大量学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只重视开办,不重视建设,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一)定位不精准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多定位于高素质工商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高素质要求学生具备哪些条件,达到何种程度;应用性是指在那个领域哪个环节应用等都比较模糊。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定位目标不精准,建设没有针对性。
(二)特色不鲜明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基本相同,建设特色不鲜明,建设条件、方法等基本一致,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对学生的目标、要求大致相同,没有体现学校的定位、没有体现学校所服务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学校所依托的行业特色。
(三)理论不够专
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培养要求中一般要求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这些课程是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足的领域较多,对每一个领域如市场营销又不可能很深,所以出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不够专。
(四)实践性较弱
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的理论较多,一般在课程结构上理论课在学时和学分中占比较高,实践课占比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实践课时比例不低于35%,但实际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授课环节没有很好的落实,原因主要有:
1.许多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由于缺乏环境条件在实际中难以开展,老师以讲授为主,逐渐变成了理论课;
2.工商管理专业许多课程使用模拟软件,在机房上课就作为实践课,但实际上运用模拟软件上实践课效果非常不理想,一方面是软件设计水平一般,另一方面是软件程序化较多,而工商管理艺术的成分不能在软件中完成;
3.一些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的知识广,不能准确对应企业某个岗位,到企业后,企业不能提供相应实践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怨言,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4.工商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事、战略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只在某个岗位,学生实习中涉及到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相对较少。诸多情况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偏弱。
四、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围绕区域经济、地方企业需要进行。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题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都应围绕地方经济进行,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有针对性进行建设,要有一定的建设特色。具体的建设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专业定位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中首先确立专业目标,然后进行专业建设。一般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能够在盈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专业定位没有特色,好像任何机构、行业、部门都可以胜任,如果每个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这样定位,围绕这个定位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没有特色。在进行专业定位时要经过对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岗位、用人市场等多方调研,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面向需求对象,然后分析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在给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差异化定位,这样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才能体现特色。
(二)符合区域经济特色应用
型本科院校建设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专业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在制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区域经济特色和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专业建设中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硬技能的培养环节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有关地方企业的相关知识,形成不同地方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特色。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交通、地理、风俗、生产力等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模式等出现较大差异,比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汽车与医药,其定位上与武汉其他区域的定位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主要集中在汽车生产与贸易和医药物流,因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应反映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加入汽车、医药方面的课程或者在平时学生学习或实习中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突出行业特色
许多学校在建校中有浓厚的行业背景,如湖北经济学院有银行背景,武汉商学院有商业背景,有些院校本身就是行业中的院校,如电力院校、农业院校、水利院校、交通院校等类学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和行业结合有自身的优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连,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结合行业特色来进行差别化竞争。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中要依托行业、结合行业、突出行业,才能有建设特色,行业定位取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同行业特色,例如城建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当地城市建设培养人才;交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交通行业培养人才;电力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结合电力行业培养人才。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医药、物流行业。
(四)实践与就业结合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就体现了实践和就业结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尤其应重视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在实践中可能只涉及到所学知识的少部份,许多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实际情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自身的优势资源,在安排学生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形成不同院校学生实践过程、场所等不同,提升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如果实践和就业结合,学生在实习实践后,对实习实践单位熟悉,在实践单位就业非常顺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磨合得时间就减少了,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为学生减少了就业风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就充分考虑了自身优势、区域优势、环境优势等,安排学生实践的环节、场所,重点有选择性的培养学生能力,这些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就会有差异,避免了激烈的竞争。
(五)创新与创业结合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经营、学管理,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创业素质。在专业建设中结合创新、创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结构的工商管理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根据这样的目标,在建设工商管理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3个部分。
1.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角度来看,其主要着眼点应该是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志向、创新创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并提供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首先阅读创业者的经历,使他们从小接受创业者的熏陶;其次参观工厂企业等场所,让他们对各行业有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2.从创新创业知识看应该是创新创业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初步的商业、金融、公司管理、市场营销、投资理财、创新思维与技巧等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知识、礼仪知识等。
Analysi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Teaching Features Innovation
SONG Xiaofeng
(Hu'nan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angde, Hu'nan 415100)
Abstrac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vides suppor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lent and intelligence, this trend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vides a good condition, whi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novation i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Do innovative research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teaching, not only to find a job to provide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the graduates, but als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dustry and commerce management industry. The author combines his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o do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each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eatures innovation; teaching
1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的目标
所谓的特色创新,其实是指某高校对某专业在名称、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研究属于自己高校并具有独特性、适用性以及地方性的特色,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拓展,尝试并开创更加有力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型人才,满足市场的发展对高质量、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研究应该是全方位考虑的教学改革活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其中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内容以及实习实践等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创新教学的效果最终体现于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这需要通过将高校的专业特色核心内容融入到人才的培养方案和高效的实施中来实现,而特色的创新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是实现该目标的基础。因此,为做好工商管理教学的特色创新工作,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效果优劣的关键和根本。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目标应该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着手,以培养高质量、高能力的创新型实用人才为教学目的。特色的创新包括课程本身特色、教学方式特色以及专业人才的特色等几个方面,而其中又以培养的专业人才特色为重中之重。因此,根据上述教学目标而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机制,将课程体系与实习实践和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研究创新高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有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实现高质量的“输出”。
2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综合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可总结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课程的设计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与行业关联性低。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没有做好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的工作,各高校间的课程设计上大同小异,并没有将专业的特色性展现出来,甚至一度有与实际行业脱轨的地方出现;(2)与高校定位关联性低。好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上并没有将其学校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具有独立性和复合型的交叉课程设计的少之又少;(3)教学内容空洞。很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一定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完全没有将课程的专业性体现出来;(4)学生学习被动性太强。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中,学生基本上全是一味地被动学习,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协调严重地忽视了;(5)课程结构设置得不够合理。现在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以及必修、选修课之间的比例,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等都并不协调,好多学生都是学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足够的实践,毕业工作后很难尽快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3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创新具体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于专业特色化进程,成为工商管理专业面向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当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正处于改革发展之期,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教学滞后等问题,强调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就如何深化专业特色化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助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所面临的困境
1.1目标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在于依托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表现出“培养目标雷同”“目标定义模糊”“个性化元素缺乏”等问题,以至于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办学特色结合不紧密,办学的特色元素未能在专业培养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多为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有限,这种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人才培养难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的对接性问题日益突出。
1.2课程体系不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专业共性驱动、特色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工商管理专业从本科层次,再到高职教育层次,专业教育兴起的同时,也面临着“共性趋同、特色弱化”的发展窘境。一方面,国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培养层次的定位等方面,缺乏个性、特色,出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不专” 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过于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管、理、工”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其专业建设的特色性,但美中不足的是弱化了培养质量的兼顾,复合型人才不复合,反而“管、理、工”样样不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色教育反而成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阻碍。
1.3专业教学滞后:专业课程内容滞后性显著,“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突出滞后性是当前构建特色化建设之路的重要问题。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工商管理的诸多职能发生变化,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发展中,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在适应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调整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教材内容不仅比较陈旧,而且教材缺乏典型的本土化案例,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优化与调整,所做的功课不足;其次,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不仅导致教学僵化,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无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兼顾,特色化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特色化的发展基础不牢、专业建设面临先天问题等。
2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面广泛,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强调高职院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应着力于专业建设的特色化进程,既要认识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也要着力于“创新”驱动力,实现专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以地方院校为主,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推进,可从下图所示的四大方面着手。一是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形成更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专业性;三是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四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特色化建设夯实基础,也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支撑。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的“四力”模型
2.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导向性,关键在于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的基础之上,量身打造符合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契合专业建设发展的目标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审视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强化市场为导向,扎实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突出培养的层次、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案。例如,地处武汉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充分结合武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的集中优势,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地方培养特色的人才目标机制。
2.2积极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调整,是专业建设特色化之路的重要方面。课程体系的优化,关键在于紧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要契合市场需求,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中,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内容设置应与时俱进,紧扣社会发展进程,对核心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强化公司治理等核心内容的建设;其次,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通过复合型的课程开设,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形成更加灵活的、开放的、务实的课程体系,突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2.3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突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首先,高职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开展,并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都是当前实践环节改革的有效之举;其次,优化与调整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多元化教学形态,依托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探究式教学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2.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化解建设夯实基础特色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的有力支撑。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断壮大现有教师队伍;其次,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教育教学创新,为专业特色化推进,夯实发展的基础。
3结论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深化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只有教育教学基础不断夯实、院校自身优势不断兼顾,才能铺设好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关键词】行业背景;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
特色是现代高校竞争中占据先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突破同质化倾向,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大学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殊优势,提高专业的特色水平,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确保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经管类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未能突出高校特色。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行业背景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推动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基础,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存在“大一统”的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存在偏差,缺乏特色,没有结合高校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不但浪费了教育资源,且导致人才培养出现问题,使得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产生。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中强调多学科交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结构扎实。但是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存在多而杂、侧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同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行业背景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3.教学方法简单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有效解决。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授课,没有实践经验,在教学时无法融入自身的体验,导致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强。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仍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缺乏动手能力。而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的是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人才,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会限制其未来的发展。
4.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
实践教学活动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且校内开设了实验室、实训课程以及校外的暑假时间、毕业实习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实习场所不固定,多数学生都是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实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只能了解到一些简单的运作流程,对未来工作的帮助不大。学生的实习报告也相对简单,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难以对实践活动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二、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途径
1.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的目标
学科建设目标基本上奠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定位,同一所学校对于不同学生的人才培养也有不同的目标。在行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以及专业特色,确定教学目标,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尤其是要充分凸显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与个性化。明确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系统掌握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熟悉行业背景、生产运作流程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2.优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行业中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各种单位的用人倾向,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的行业特色,优化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技能课程的课时。应当重点加强两方面课程设置:一方面是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建设,结合行业特色并以实践活动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以及情境的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结合行业背景的环境特征,不断吸收各种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由课程教师、实践导师以及企业共同合作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练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办学校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模拟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其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企业引进相应的人才,在合作企业中寻找管理人才来进行授课,或是聘请专家开展座谈会,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辅导授课,从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同时,可以让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或是外出深造,了解行业需求,从而提高行业特色。
4.构建特色的实践缓解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通过举办相应的模拟管理比赛,例如策划营销、管理决策等比赛,让学生通过竞争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突出行业特点。目前国内外经管院校在实践活动中多使用了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演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利用假期进行实习,从而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在实习活动中应用到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化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较好,还能与合作企业经定向就业,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或是参与各种课题研究,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座谈会议,让管理专业人员或是企业家来讲述自身的经验,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以及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为行业输出更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需要将行业特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行业意识,从而为行业发展输送人才。还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率,凸显专业特色,这样才能够发挥高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
[2]杨艳.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
近年来,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学习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
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图1工商管理学科的体系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首先,市场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专多能”的“通才”上。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因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无用论”所认为的,应该大力发展“会计”、“营销”、“报关”等“实用专业”以“取代”工商管理专业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如何解决市场对于“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引进要求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化”转变———即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