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3 10:44:27
序论:在您撰写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化工仿真教学 应用 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35-02
化工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规模性、危险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进入工厂实习的学生不能亲自动手操作,因此下厂实习效果普遍不佳,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毕业后到化工企业需要再次培训。可见,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化工仿真训练是必要的。与此同时,能够熟练进行 DCS 操作又具有化工专业知识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化工企业的青睐[1]。而化工仿真实训,则是培养学生具备这一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因为化工仿真能够模拟再现真实的生产装置, 让学生不进工厂就能了解实际的化工生产装置的生产和操作过程,通过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处理, 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了解实际生产装置, 在非常逼真的操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既完成了对生产装置实际操作的培训,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全面、具体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生产单元操作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能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职业教育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好基础。
一、化工仿真系统DCS的介绍
化工仿真DCS(集散控制系统)教学系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模仿化工生产过程或装置进行DCS控制操作的教学系统。它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该专业领域实际生产操作和基本技能。具体来说,它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建立石化工业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专用硬件环境下,再现真实装置系统特性的软、硬件产品[2]。
化工仿真软件通常由一个教师站和多个学员站组成。其中,具有管理功能的教师站可以向学员站发出面向全部或个别的操作指令,并能显示相应学生的操作结果及最终成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达到熟练完成单元和系统装置的冷态开车、停车和事故处理等操作。而教师通过教师主控制台可以很清楚详细地了解每名学生的当前操作情况。从而为各类型人员提供模拟操作化工生产装置的环境和设备,使他们完成开车、停车、故障处理等操作过程,以提高学生相应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仿真实训软件除了包括化工生产中的各种主要单元操作,如离心泵、换热器、电动往复式压缩机、精馏塔、吸收解析、间歇反应釜、锅炉、多效蒸发、流化床反应器、干燥、固定床反应器等外;还包括化工工艺生产过程,如常甲醇生产装置、鲁奇加压器气装置等。因此,化工仿真除了能完成正常的教学外,还能够完成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将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化工仿真教学的主要作用
1.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对各种设备讲解比较困难,学生很难对设备产生一个实际的感官理念认识。仿真技术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对仿真模型实体的运动进行动画显示,使各种设备的外观、结构以及运行模式都能直观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学生们按照每个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错误时,在评分步骤中会显示错误步骤以及错误原因,使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以后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打好基础。这样学生就会对书本上有关设备操作理论知识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的理解和记忆,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同时,仿真软件提供工况冻结、时标设定、趋势记录、报警记录、参数设定等特殊功能,便于教师实施各种新的教学与培训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2.高效、经济。通过仿真训练,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相关原理、工艺流程,以及仪器、设备的结构特点、操作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化工实验教学过程中场地、设备、实验消耗等因素的制约,在化工仿真实训中,各类化工原料均为虚物品,没有实物消耗且无污染,可大大降低实训运行费用。同时,引入化工仿真训练系统,可以开发出教学需要的各种条件,比如高温、高压、有毒、易燃易爆等,没有危险性,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设备和药品的费用,有效的节约了成本。
3.形象逼真,安全性能高。化工仿真提供了一个与实际近乎相同的训练平台,通过仿真训练系统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工艺流程、设备的结构特点,可以逼真地模拟各生产装置的动态特性及开、停车操作过程。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了解化工单元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仿真训练系统的操作,对设备、工艺流程的运行情况会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理解和印象,对设备、工艺流程运行过程出现的故障和问题会有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
4.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化工企业一线所需要是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与企业密切联系[3]。引入仿真训练系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化工单元设备的结构特点、空间几何形状、工艺过程的组成、控制系统的组成、管道走向、阀门的大小和位置等,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化工过程概念,学生通过反复操作训练,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化工过程系统的操作原理,锻炼了学生对化工装置的开车、停车及事故处理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调节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而掌握复杂控制系统的使用和调整技术,提高对复杂化工过程动态运行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工过程的特性和基本操作技能。
三、化工仿真的不足
1.缺乏灵活性。由于仿真软件中带有相关工艺流程和单元操作的操作步骤,使得学生过于依赖操作步骤,只是机械的记忆每一步如何操作,并没有真正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实际意义和原理以及每一个步骤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作用。
2.缺乏安全重视。由于仿真操作在电脑上就可以完成,出现错误还可以重新开始。学生看不到操作失误之后的严重后果,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不利于增强学生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感、紧迫感。因此,化工仿真操作实训并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生产操作训练。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化工生产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判断和处理的问题的能力,还必须结合下厂实习。
3.缺乏现场感。化工仿真系统无法建立一个真实的生产装置现场,学生难以建立一个对实际生产的感性认识。
结束语
化工仿真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化工单元操作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突出它的优势,有效规避它的缺陷,让化工仿真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它为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宿高明.浅论高职院校化工仿真实训平台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113-114.
[2] 黄福荣.化工仿真教学规律和方法初探[J].现代能源开发, 1999(7): 36.
一、广州市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负责房地产权属登记的组织实施,海珠区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具体负责登记工作。
二、登记范围:
(一)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二)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及其他项权。
(三)农民集体土地上兴建的房屋的所有权、他项权。
(四)国有土地上兴建的房屋的所有权、他项权。
前款第(四)项规定的房地产权,按《广东省城镇房地产权登记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
三、申请登记时间为2000年9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止。不能如期申请的,须经海珠区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批准方可延期。
四、申请人申请办理房地产权登记,应向海珠区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提交下列资料:
(一)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件、户口簿或法人、其他组织资格证明文件。
(三)用地、规划报建资料或者房地产权属来源证明。
(四)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五、办理农村房地产权登记的程序:
(一)受理申请。
(二)土地地籍、房产调查。
(三)初始登记公告。
(四)权属审核。
(五)确认房地产权并将核准登记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核发房地产权证。
(六)立卷归档。办理初始登记时,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权属审核结果公告,公告期为15日。
六、市、区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根据申请人提交的房地产权属证明文件,依照国家有关土地、房屋管理的法律、法规确认权属,并按下列规定核发证书:
(一)属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
(二)使用农民集体的农用地的,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
(三)使用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上兴建房屋,核发集体土地房地产证;共有的房屋,核发集体土地房地产共有证。
(四)依法抵押农民集体的房地产的他项权,核发他项权证。核发的房地产权证书是房地产权利人依法使用、处分该房地产以及城市建设征用拆迁补偿的凭证。
七、1995年7月11日《广州市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暂行规定》施行后,经依法批准取得的宅基地满两年内未建设住宅的,有关批准用地文件(含宅基地证)自行失效;用地文件失效后建设的住宅不予办理房地产权登记。
八、未经批准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兴建房屋或者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宅基地转让(含合建)给非本村村民建设房屋的,必须依照城市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后,方可申请房地产权登记。违法用地,不予办理房地产权登记。
九、违反本通告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当地公安部门依照治安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阻挠、干扰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围攻、殴打国家工作人员的。
(二)妨碍房地产登记工作的。
(三)造谣惑众、煽动闹事的。
高等职业教育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知行关系“模拟仿真教学”起源于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地创造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信息技术、经济类等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学组织形式。“模拟仿真教学”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比较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一定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在简短的课堂教学中学中做、做中学。其中学会做是重点。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学和做的关系,也即知和行的关系。是先知再行,还是先行再知,还是知行合一。知又知多少,才能行;行又怎样促进知?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两个命题。“知”的涵义为知道、知识、求知、认识等意思;“行”的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为、行动、践履、践行等意思,包含有实际操作、实践活动等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
(一)“行先知后”论和“知行并重”的思想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继承孔子的“学思结合”“言行一致”的思想,对先秦时期各家的知行观做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也。”荀子的主要观点是认识来源于实践中的耳目闻见,知来源于行,又指导行。
在1973年的《实践论》中也谈到:“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但是感性认识仅仅出于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因而要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理性认识阶段,再将理性认识指导人的实践行动,才能取得透彻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不论是荀子还是,都意识到行先于知,求知的目的是为了行,但要行之无过就要知指导行。因而,知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
(二)“知先行后”论和“重知轻行”的思想
孟子与荀子师同孔子,但与荀子的知行观恰恰相反,他提出人的知识、认识能力等都是先天固有的,不是从后天实践中获得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他提倡知识的先天性,排除了后天的实践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明确提出“知先行后”命题的是北宋的程灏、程颐。他们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天理”是“吾心”固有的,人求知不必向外物求索,只须反求吾心之天理便无所不知了。他提出的“致知格物”就是“知先行后”,并且以知为本,行为末,表现为重知轻行的倾向。
明代的王阳明针对二程的“知先行后”论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他认为知和行相互依赖、相互包含,不分先后,知即行,行即知。但是他却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我今个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我们不难看出,王阳明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但在思想上还存在知先行后、重知轻行的观点。
一直以来,中国受二程和王阳明的知行观影响较大,重知轻行的思想对人们影响较为深远。
二、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
现行“模拟教学法”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大致有两种:
1.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指导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强化相关技能的教学方法。
2.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针对讲授的具体内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学生身临其境思维器官与操作器官并用掌握所学知识。
两种解释归结起来,就是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模拟场景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或者巩固所学知识。
从表面上看,它遵循的是“知——行——知”的路线。但从本质上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实践,是一切前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仅仅出于表面的、肤浅的认知。从而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步感悟,掌握其中的本质内涵,最终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的工作生活当中去。也就是它遵循的实际上是“行——知——行——知——行”路线。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层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的教学既要注重知识性也要注重实践性。因而是知行并重的一种教学模式。
知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知识能力;行是让学生学会技术和能力,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
在“模拟仿真式教学法”中,教师先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要教会学生策划活动方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策划活动方案的基本原则、策划过程以及活动方案的写作。然后学生才能根据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活动方案策划。又如在教会学生处理危机公关这一技巧时,要教会学生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的特征。这些知识不仅让学生明白怎么做,还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说没有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无从下手,没有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抓不住这项技能的本质要义。
但是单单让学生知还不行,还要让学生会“行”——也就是会做。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模拟仿真式教学法”创设情景的用意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激发下,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加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一转化过程,学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有时候甚至会激发出创造性思维,使认识由量变产生质变。然后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最终实现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目的。比如,在策划活动方案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依据策划活动方案的基本原则及策划过程来确定方案的目标、对象、主题、形式、内容、时间、地点、过程、经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策划方案的技能技巧,还通过团队协作激发了创造的灵感,做出了富有创意的活动方案。
三、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处理
模拟仿真式教学既然知行并重,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古人的经验理论有很多,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如果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则变为了本科教育;但理论教学过少,又变为了职业中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理念。何为够用?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就是模拟实际场景,抛出在此情此景出现的问题,驱使学生去探索“这是什么?” “怎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改进比较好?”学生能够解决好这四大知识点,基本足矣。
作为实践性教学,“怎样做?”是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做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做中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是在“做”中培养学生的四大职业竞争能力:岗位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技术(技巧)和知识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任务组织、优化和职业迁移能力,甚至是把握机遇的能力;职业创新能力——对工作的反思、问题的解决和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商务签约仪式礼仪的时候,首先要教授学生什么是签约、签约仪式的准备工作有哪些、签约仪式的座次怎样安排、签字仪式的程序有哪些等知识点。对于教学难点,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掌握知识点。比如签约仪式的座次安排为什么是客方主签人在右,主方主签人在左?因为这是遵循了国际惯例以右为尊的原则。以上这些都是属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但是不进行这些理论的教学的话,学生就无从下手。理论教学之后接下来就要让学生模拟场景进行实践操作。
理论教学以精简为主,重点在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让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真正去亲身体验。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占用的课时是理论教学课时的两倍时间。
在商务签约仪式的模拟仿真操作中,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筹备和执行。从会场的布置、人员的分工、材料的准备到整个仪式的执行,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以黑板为后幕,以课桌为签字台,以讲台为发言席,将教室布置得有模有样。每位同学都在胸前佩戴自己的标志牌。依照设计好的程序,每个人都参与到签约仪式的活动过程。由于准备充分,整个活动进行得还是很顺利,而且大问题没有出现,但是出现了很多小问题。学生经过模拟训练之后认为,实践操作与设想有很大的差异,经过实践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技巧,并发现很多细节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以后的工作就会避免出现此类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知和行是融合在一起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地循环反复。而实践和认识之间,每一循环一次,都会进化到更高一级的程度,最终实现技术的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强调职业技能,同时还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知行关系,就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首义.论行为导向教学法——“模拟与仿真教学”实效.职业技术,2008,97.
[2]郭超.儒效·传世名著百部之第21卷.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3].实践论.人民网,2000-12-29.
关键词:虚拟仿真;LTE;职业教育
1.研究的背景
工信部于2013年12月4日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放首批TD-LTE牌照,2014年2月27日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FDD-LTE牌照。我国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
三大运营商2016年12月公布了运营数据,中国移动4G用户数达到5.35亿户,中国联通1.046亿户,中国电信1.22亿户,中国4G用户总数超过了5.5亿。我国4G用户数已突破7亿大关。
随着LTE网络的发展,电信行业对LTE建设、维护、优化人才的需求一直增加。面对发展得4G,国内各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开设LTE课程。
2.教学中为什么会增加虚拟仿真技术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在真实的岗位环境学习和练习是职教学生掌握技能的最佳途径。
由于LTE技术商用不久,实际设备价格高昂,并且需要专业人员维护;通常一般院校配备的eNodeB,EPC、承载网设备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网络不成规模,跟真正的电信网络实际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一般教学内容以无线网络为主,无法满足4G全网建设的教学要求,难以开展大型网络的规划、安装、配置、测试等内容的实验实训,用真实设备安装调试、参数设置的教学中,系统只允许一个操作账户加载数据,不能多人同时操作,教学效率比较低;而且真实设备规模很小,难以支持按照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对应不同网络的规模、类型,对LTE网络的无线网接入网、核心网、承载网进行网络拓扑设计、容量规划、机房配置、设备配置、数据配置、业务验证等实验实习教学内容,更无法进行多城市大规模复杂网络的教学活动。虚拟仿真教学打破时空限制,具有灵活性。
4G移动通信理论知识繁杂、枯燥,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模拟仿真系统呈现的场景贴近实际网络和设备,内容和种类丰富,知识内容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具有直观的形象,学习、实验进程画面精美,犹如网络游戏,还可以进行组队竞赛,可以生成学习成绩分数,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虚拟仿真技术在LTE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职业教育强调贴近企业,贴近实际工作场景,LTE网络的建设不仅涉及无线网络,也涉及核心网、承载网,包括无线接入、交换、IP网络、传输、光纤通信等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在已有的LTE实验室真实设备以外,按照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的原则,建设了LTE全网仿真实验室,其中实际设备主要有NodeB包括RRU,BBU,天馈,核心网EPC包括统一移动接入控制网元(MME设备)、用户数据网元(HSS设备)、融合分组网关网元(PGW,sGW设备)、服务器等设备。另外还有各网元之间的光纤及传输设备等承载网部分。虚拟仿真系统主要由软件、终端及服务器等组成。
真实设备教学的时候,由于机房场地限制,设备已经安装好,硬件安装教学时,只能让学生观看,无法进行设备硬件安装的操作;由于安全原因,也无法进行天馈的安装操作;由于实际设备只能由一个账户设置、加载数据,因此不能让学生同时进行数据调试和配置练习,教学效率低;另外,整个系统跨多个机房,学生不容易掌握整个网络结构。而实际运行的网络规模很大,结构复杂,有各种不同的构型和组合,实际设备并不能一一反映。
因此,需要虚拟仿真系统的补充,虚拟仿真系统可以提供各种设备的硬件结构安装、天馈、线缆的安装连接,能够供所有学生同时进行数据配置和调试;能够在实验室每个学生同时进行网络测试,能提供近乎真实的省级复杂网络,按照城市规模、用户数量、业务模型、设备规模反映各种不同结构和规模的网络。
通过真实设备和虚拟仿真技术结合,整个教学系统包含LTE网络建设、维护的全部环节和主要设备,以LTE建设、维护各个阶段的内容为主线,划为5个学习情境:网络拓扑规划、容量规划、设备配置、数据配置、业务调测;每个学习情境包含若干个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真实设备和虚拟仿真系统,虚实结合,扬长避短。摆脱通信设备实操环境制约,快速掌握设备的组网、硬件结构、软硬件工程安装、开通调试等过程。通过建立一个以高仿真商用设备机房为背景的虚拟4G网络,即包含无线接入、核心网、承载网,TD,FDD混合组网,省级规模自成体系的LTE仿真网络,可以进行无线接入网、核心网、承载网的拓扑设计、容量规划、设备选型、硬件配置、线缆连接、数据配置、开通调试、故障排查、实现业务验证,涵盖4G全网规划、建设、维护各阶段。
虚拟仿真技术的使用改变以往专业学习以纵向知识为主线,各个专业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横向知识难以融会贯通的弊病。例如:移动网络的学习只涉及移动网络的理论和实训,光纤通信只涉及光纤通信理论和实训,交换机技术只涉及交换机理论和实训。
把不同专业知识按照工程项目串联起来,以工程为主线,实现知识纵向、横向衔接,把无线接入、核心网、IP网、光传输网知识在LTE建设中有机地关联起来,以工程应用为目的,训练学生的LTE网络全局思维,建立全网全通的概念。
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行业领先的全网全套移动通信技术。同时,促进教师融会贯通,移动、交换、传输知识,全面掌握LTE网络全网拓扑规划、容量规划、设备配置、数据配置、业务验证等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不仅顺利完成了LTE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得到了接近实际电信网络的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且部分优秀学生在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虚拟仿真系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部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动仿真、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并提出“遴选和开发150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行,管理,探究
高等专科学校始终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1]。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类型、成本与实验条件等方面更有优势,在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虚拟化和仿真化的运行与管理,不仅能对虚拟仿真实验进行合理设计,而且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也能开展深入的研究,更好的推动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有效运行。
一、运行方法研究
1.完善设备维修规定,依托有制度的管理模式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学校需要制定专门的仪器设备维护维修规定,有制度化的经费保障,每年都拔出专门用于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和购买维修配件的相关经费,从而保证了全校教学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证了各实验中心的正常运转。在规范的管理模式下,實现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管理。不断加强内部资源共享,并致力于促进教学实验室向科研实验室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实现“分级管理”,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医学虚拟方正实验教学中心应协同各实验室制定发展规划,由学校教务处和实验实训中心对整个中心的建设、使用和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管理。各功能实验室教学资源由中心根据各学科实验教学需要统筹灵活调配、共享,使设备的使用效益显著提高。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主任负责根据有关学科教学需要,制定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计划;制定每学期/学年设备、家具与低值易耗品的预算和方案;完善并落实设备使用、保养与维修等有关制度,指导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实验辅助有关工作;牵头或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实验考试考核标准,协调实验教学师资并落实各项教学任务。
3.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能定位,对外实现共享服务。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能定位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做好实验室建设、日常管理与安全保障;仪器设备购置、维护、维修与运行管理;实验耗材的计划、采购与管理;实验教学资料和档案管理;教学标本等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与保障;实验教学预实验、课前准备、课中技术指导等;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情况下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公共仪器和专用实验设施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等。
二、管理方法的研究
1.管理机制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及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它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推进实验室的发展。在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一般高等专科学校采用两级管理模式,即校长统一领导,各主管院长及实验室主任具体负责。
2.保障制度
建立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优先保证实验中心在人员配备、培养培训、系部经费配套等方面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实验中心建设环境。
3.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奖励教学改革以及规范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相关政策。通过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了具有竞争与激励的实验教师选用、聘任、培训、考评和流动的新机制。此外,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实验教学信息化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鼓励校企合作,培养青年骨干,分批选送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或医院进行信息化培训,要求其掌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技能和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
摘要:高等数学中的部分定义与定理具有高度抽象性,并且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对其进行大量的删减,让学生陷入了不明原理,只会“计算”的错误现象中。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定义与定理知识讲解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建议,让学生体会真正数学。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定义与定理 教学 数学素养 数学能力
在现今很多领域中,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高等数学作为非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而在高职教育中,因为生源大多是来自技校或高考落榜的学生,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高等数学中部分定义与定理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讲,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难点,以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针对这一难点,很多数学教师在对这些抽象、不好理解内容的处理时,进行了删减,把大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一句话带过,甚至直接删除,而把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技巧上,以直接教会学生数学的计算为目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承接了一些中学的“应试”教育,数学的潜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违背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初衷。
一、学习定义定理的重要性
1.教学大纲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说明了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把所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奠定较好的数学基础,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从大纲可以看出,该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能终生受益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由于很多数学思想都在这些抽象的定义与定理中有所体现,所以大量地删减这些内容,只注重于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使学数学成了应付期末考试的一种途径。并且,高等数学的学习一旦结束,学生也将会把这门知识抛到九霄云外,这样完全没有形成教学大纲里提到的应有的数学思想,也就更谈不上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学习抽象的定义定理必不可少。
2.培养数学能力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虽然定义与定理知识较为抽象,但它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要把现实中的问题抽丝剥茧,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数学知识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能力。关于抽象定义定理的学习,例如定理的证明,都有其具体的推理过程,对于这些推理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进而形成思考问题时思维的缜密性,以利于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准确无误地将其转化为恰当的数学问题;而对于这些定义定理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在分析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正如一位大学老师所说:“学数学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驱逐大脑中愚蠢的想法,让我们的大脑真正地聪明起来。”
3.实际生活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很多抽象的定义定理知识,它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例如常见的某一个变速物体的速度,学生觉得求这个随时都在变化的速度成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点,但从高等数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求变化率,也就是抽象的导数定义学习的切入点。所以对抽象定义定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定义定理知识的处理方法
不少数学教师反映,不是不想授课时强调这些定义与定理,只是因为它们太过抽象,讲解的过程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多,但学生理解的效果还是不好,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笔者多年担任高级班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些抽象的定义定理的处理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总的归纳为以下四个
关键词 :引—化—启—控。
1.“引”——引数学史,丰富内容
高等数学中很多定义定理知识抽象,让学习的人容易身陷迷津,而数学史却如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在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当地引用数学史的知识作为补充和指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
例如在学习解析几何时,教师给学生介绍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以及他的经典心形线的相关轶事,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神奇地让单调的式子变成美丽的图形,并且体会到数学不是枯燥的,它也可以创造浪漫。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的紧密关系,为后续的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逻辑源头,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思想,这为紧接着数学概念及定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另一方面,数学史里记录了很多数学家为了得出正确的定义与定理,如何排除万难、历尽艰辛的。学生学习数学史,除了了解定义与定理得出的过程,还会为数学家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感动,这将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一次提升。
我们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能使那些看似抽象的定义、定理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2.“化”——化繁为简,重视直观
对于抽象、繁琐的定义定理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只有把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如在讲解微分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其字面意思上下工夫,举例地球本是一个球体,其表面应该是曲面的,可为什么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大多却是平面呢?答案是人肉眼看到的范围同地球的表面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微分概念中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平面,一条曲线微小的部分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具体的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用无数个简单的平面代替复杂的曲面,利用微分这一数学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对数列、函数极限概念的处理,教师可改变教材中的定义方式,注重直观,采用通过画数列或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图形直观性的特点来解释定义,从图形中得到极限定义的本质,让学生对极限定义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此外,我们通过多观察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有联系的例子,把数学概念尽量与周围实事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便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定积分定义时,介绍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圆形大礼堂,从外形看它的屋顶是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半球,但实际上仔细看是由一个个近似矩形(曲边梯形)的小玻璃窗构成的,这个看似不容易求的表面面积,实际上就是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求曲线下面积的办法,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同时也巧妙地表明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这样使学生对抽象的定积分的定义,即求曲线下面积的方法加深了理解。
3.“启”——启发引导,自主讨论
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学生自主探索要比教师一味灌输要来得好。在教学时,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讨论课,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抽象、内容理论性强,对初学的学生是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一定不好,这时可以选取一些难度适当的典型习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按组自由讨论。在思考讨论过后,学生对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加深了对这一抽象定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又如,在学习洛必达法则时,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法则的作用是求无穷大比无穷大或无穷小比无穷小的极限,却并不理解它为什么会与导数有关,是利用分别求导来解题的,但如果引导学生从无穷大增长的趋势来进行分析,同时得到导数的定义其实就是与增长趋势密切相关,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洛必达法则的本质所在。
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4.“控”——掌控有度,注重严谨
数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严谨性非常强,教师在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要注重掌控好想象的“度”。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活跃与生动,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想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歪曲了知识的本意。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思考学习,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方向,并且要适时纠正一些学生错误的偏离事实轨迹的想法。
比如学生在学习极限时,对于其中的一个零比零的极限类型,学生误认为高等数学里的分式的分母是可以等于零的,这时应强调此时出现的零是在某一条件下一个趋于接近的结果,并非真正等于零,强调出极限的定义,突出语言表达上的严谨性。
三、小结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上的所谓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来意义。数学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和目的,注重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把学生从做题、解题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并且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浅析高等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2]尚仲平,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学科建设
一、五十年代高等教育院系结构调整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当时的国情,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调整的原则是:“根据国家建设的整个计划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进行全面或重点调整,预计两个月内基本完成。”调整的重点是:“整顿与加强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首先是工业学院。”通过仿效前苏联高等学校的类型,分别设置综合大学和专门学院两种。
1951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发展方案的报告》,标志着大规模院系调整的正式开始。1952年后,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并对高校的调整细化到类别,分别指导不同定位的高校进行不同的调整。当时的院系调整为满足国家对大批的工业建设人才的需要、更需要培养这些人才的师资队伍而进行的全国性的院系调整。
二、八十年代高校的合并
我国五十年代的院系结构调整与当时建国初期的国家背景相一致,是向前苏联学习的,但苏联的高教模式是按行业、按单一学科大规模组建高校培养人才,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按前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专业越分越细,而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高级人才,尤其是信息社会。因此教育部酝酿了新一轮的高教改革。时任分管高校工作的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1998年初召开的高教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方针,高等教育改革提上了日程。
高教改革最初提出了共建、合作办学、划转、合并和协作办学五种形式。1992年首先在广东试点,教育部与广东省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1997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和合并”的8字方针;1998年5月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我国21世纪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要求到2002年左右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比例合适的新格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新一轮的高校合并浪潮,以组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为目标。此次高校合并实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重组,是联合办学、优化资源配置的最高形式,在高校合并、重组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高校专业的调整。调整后高校的专业设置必然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
高校是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场所,有人将其比作高端工厂,而他的产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要受制于国家这个大背景,同时还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体现了学校的特色。
(一)国家的教育方针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不同的国家,由于国家制度的不同,对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要求就有所区别。因此,一国的教育首先是要在国家大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即办教育必须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准绳,只有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将本国的教育办好,也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对国家的作用,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同时也是教育机构得以生存的前提。高校既然是教育机构的成员,也必然要在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办学,国家正是通过教育方针来指导高校专业的设置。
(二)教育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不断地发展,教育也是如此。自从教育出现以来,不断地形成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并不断地发展着。教育教学理念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以更加适应所处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必然会对高校专业的设置产生新的影响。
(三)市场需求
高校专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的调节,尤其是一些应用技术类学校。因为市场的需求表明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这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要想提高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随时掌握市场动向,深入分析学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并做出及时、准确的调整。
(四)学校发展定位
学校专业的设置除了受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关系密切。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资金、人才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合理定位,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高水平的、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这就需要高校领导者明确自己学校的发展方向,运用SWOT分析,如实、清醒地总结自身的优势、劣势,将优势发挥到最大,避开劣势,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选择自己的优势专业,舍弃劣势专业,有舍才有得。而不是为了学校更名,一味地扩充专业种类办综合大学。这样只会造成浪费,优势专业不能得到全力的支持,而劣势专业却无法与同类院校竞争,从生源到就业影响学校的整体声誉。
四、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一)专业设置必须符合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同我国自建国以来进行的两次高校调整一样,五十年代国家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模仿苏联设置了很多专科性的大学,而到八九十年代,国家需要更多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高级人才,因此高校又进入了合并浪潮。高校专业设置只有符合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才能输出适合时代所需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后备力量,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服务社会的任务。
(二)专业设置要以最新教育理念为指导
教育理念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作为高校领导者,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并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本校的专业设置,才能使本校的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
(三)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
在我国生源不断锐减的形式下,高校如何争夺到优质的生源?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而就业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来决定的,高校只有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提高其就业率,而这就需要设置合理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只有随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整专业内容、结构,才能捕捉到专业领域中最前沿、最精尖的知识,并将其融入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以便毕业生在学校就能够掌握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四)专业设置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及定位
学校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学校的类型、层次,认真研究并明确本校的办学思想,才能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及定位,以特色立校、强校。
总之,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理念为指导,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色、定位,并以市场为导向,关注领域内的发展动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才能创建高水平的名校。
参考文献:
[1]《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云南省档案馆,苏南行署,1953年长期卷,138卷.
[2]王久长.五十年代院系调整的得与失[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2(2):23.
作者简介:
孙金梅(1984- ),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哈尔滨华德学院教务处。
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