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3 09:57:53
序论:在您撰写对人才的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样本与调查情况说明
本课题组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33份,有效问卷130份。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是:
按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性质分类,私营企业占41.54%,行政事业单位占12.30%,外资企业占5.38%,国营企业占21.55%,其他占19.23%。
按被调查对象所从事工作岗位分类,企业主管占10.76%,财务总监占4.62%,财务主管占40.77%,基本核算岗位占6.15%,总账岗位占18.46%,注册会计师占12.30%,其他占6.92%。
本次调查主要选择了河北省保定市及所属县、石家庄市及所属县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由于这两个城市及所属县涉及平原、山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此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大
当问到“您单位最需要以下哪个层次的会计人员”时,在所给的三个选项中,第二个层次(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活动)被选中的次数最多,其次是第三个层次(参与企业对外投资、资本运作等),第一个层次(基本财务工作)被选中的次数最少(仅有7次)。这表明企业都已招聘到基本财务人员,而能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的会计人员缺乏。
(二)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当问到“您在招聘人才时,是否关注招聘者的哪些因素”时,在所给的六个方面(学历、经验、口才、分数、外表、职业资格证书)中,经验排第一位,职业资格证书排第二位,其次是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经验代表了能力,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会计人才,这表明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过去了。
(三)会计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
对于“您单位期望会计人员应主要具备以下素质”问题,列有七个选项:
1.“财务核算能力”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懂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被选中比例为74.6%。这表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企业已经采用财务软件记账,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
3.“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被选中比例为72.3%。这说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会计人员也不例外。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等企业外部相关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企业内部,财务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 4.“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6.2%。这表明会计人员的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素质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详细的统计,选择这项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说明管理、决策等职能在规模较大企业的重要性。
5.“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6.“懂英语”被选中比例为19.2%。这表明不仅外资企业需要懂英语的会计人员,其他企业由于需要出口商品或者是进口原材料等,也需要懂外语的财会人员。
7.“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2.3%。这表明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是企业招聘财会人员考虑的一个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
(四)本科会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
在“您对本科会计毕业生的印象”中,有两个方面:
1.理论知识方面,“扎实、全面”被选中比例为33.1%;“较扎实、较全面”被选中比例为58.5%;“薄弱、知识面窄”被选中比例为8.5%。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基本能符合企业要求。
2.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实践能力” 被选中比例为20.8%;“实践能力较弱”被选中比例为26.9%;“缺乏实践能力”被选中比例为52.3%。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缺乏实践能力。
三、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现在企业招聘会计人员不单纯看学历,更注重实际能力。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强化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调查显示,企业紧缺的是中高层次会计人才。而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首先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注重财会理论的传授,应拓宽课程设置,使学生懂管理、懂决策、懂英语、懂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过去一般认为会计人员就是记账、算账、报账,不需要与人“打交道”,会计人员不需要主观判断,也不要求创新。调查显示,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非常重要。这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调查显示,任何企业都关心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职业道德。今后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 会计人才; 需求; 培养
一、样本与调查情况说明
本课题组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33份,有效问卷130份。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是:
按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性质分类,私营企业占41.54%,行政事业单位占12.30%,外资企业占5.38%,国营企业占21.55%,其他占19.23%。
按被调查对象所从事工作岗位分类,企业主管占10.76%,财务总监占4.62%,财务主管占40.77%,基本核算岗位占6.15%,总账岗位占18.46%,注册会计师占12.30%,其他占6.92%。
本次调查主要选择了河北省保定市及所属县、石家庄市及所属县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由于这两个城市及所属县涉及平原、山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此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大
当问到“您单位最需要以下哪个层次的会计人员”时,在所给的三个选项中,第二个层次(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活动)被选中的次数最多,其次是第三个层次(参与企业对外投资、资本运作等),第一个层次(基本财务工作)被选中的次数最少(仅有7次)。这表明企业都已招聘到基本财务人员,而能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的会计人员缺乏。
(二)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当问到“您在招聘人才时,是否关注招聘者的哪些因素”时,在所给的六个方面(学历、经验、口才、分数、外表、职业资格证书)中,经验排第一位,职业资格证书排第二位,其次是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经验代表了能力,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会计人才,这表明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过去了。
(三)会计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
对于“您单位期望会计人员应主要具备以下素质”问题,列有七个选项:
1.“财务核算能力”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懂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被选中比例为74.6%。这表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企业已经采用财务软件记账,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
3.“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被选中比例为72.3%。这说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会计人员也不例外。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等企业外部相关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企业内部,财务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
4.“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6.2%。这表明会计人员的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素质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详细的统计,选择这项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说明管理、决策等职能在规模较大企业的重要性。
5.“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6.“懂英语”被选中比例为19.2%。这表明不仅外资企业需要懂英语的会计人员,其他企业由于需要出口商品或者是进口原材料等,也需要懂外语的财会人员。
7.“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2.3%。这表明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是企业招聘财会人员考虑的一个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
(四)本科会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
在“您对本科会计毕业生的印象”中,有两个方面:
1.理论知识方面,“扎实、全面”被选中比例为33.1%;“较扎实、较全面”被选中比例为58.5%;“薄弱、知识面窄”被选中比例为8.5%。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基本能符合企业要求。
2.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实践能力” 被选中比例为20.8%;“实践能力较弱”被选中比例为26.9%;“缺乏实践能力”被选中比例为52.3%。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缺乏实践能力。
三、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现在企业招聘会计人员不单纯看学历,更注重实际能力。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强化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调查显示,企业紧缺的是中高层次会计人才。而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首先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注重财会理论的传授,应拓宽课程设置,使学生懂管理、懂决策、懂英语、懂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过去一般认为会计人员就是记账、算账、报账,不需要与人“打交道”,会计人员不需要主观判断,也不要求创新。调查显示,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非常重要。这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调查显示,任何企业都关心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职业道德。今后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
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在全国范围的中职和高职院校中火热开展。作为竞技场上参赛者,无论是教师学生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大家都积极拼搏进取,不甘人后,力争上游,希望获得好成绩。通过这种良性竞争,参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参赛学生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得到很大的提高。参赛学生备赛中的积极学习、赛场上的奋勇拼搏、获奖后的兴奋自豪都会对其他同学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而指导教师也在竞赛指导和筹划准备过程中,学习了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提升了自身教学能力。技能竞赛增强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交流,企业通过冠名赞助技能竞赛获得知名度的提升和产品的推广,院校通过技能竞赛获得企业最新的技术支持,是一项双赢的合作。职业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持。这些技能型人才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为了高质量的出色完成工作任务,除了需要娴熟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包括与客户与领导的沟通能力、团队共同协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等。而这些职业素质参赛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大赛中想要获得好成绩必然需要学生们具备良好的各项职业素质,缺一不可。备赛过程中,学生刻苦努力,熟练掌握技能,与指导老师和企业多方位的交流沟通,比赛过程更是锻炼了学生应对大赛的心理素质,临危不乱,积极进取,以及培养了学生间默契的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技能竞赛是各个专业技术领域新技术的比拼,学生只靠书本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老师、企业、网络等多种渠道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应用到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由被动式的课堂学习转变主动的探索钻研,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职业素质。积极主动地自学新理念新技术,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对将来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2技能大赛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
从多年的调查发现,参加过技能竞赛并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能迅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且这些学生也获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分析其原因,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大赛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多个方面,除了工作更加积极外,还包括专业技术水平、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提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备赛阶段经过了在学校的强化训练,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到企业参观,向企业一线的导师学习,去图书馆查阅各类资料,上网搜索最新技术等高强度的学习,参赛学生学到了其他同学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学到知识与技术,专业技术水平上胜人一筹,并且由于是向企业导师学习,学到了企业一线的技术,将来到了企业即可快速上手,无需长时间培训,企业自然欢迎这些技术能力过硬又能节约培训成本的人才。团队协作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短板,有些学生虽然自身能力很强,却性格孤僻,无法融入团队中,最终只能孤军奋战。而在企业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就无法融入企业团队中,不受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欢迎。职业技能竞赛很多赛项是团体赛,一般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在这样的小团队中,需要有队长负责协调各个队员,队员间需要相互配合协作,服从队长的安排,任何队员间的内讧都会影响比赛成绩。因此经过技能竞赛的洗礼,学生会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懂得与人交流协作,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3竞赛学生所起到的带头示范作用
学生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团体,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参赛学生备赛中的积极学习、刻苦钻研,赛场上的奋勇拼搏、力争上游,获奖后的兴奋自豪都会对其他同学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其他未参赛的同学在这种学习竞赛的氛围下,也会对新技术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继而向参赛同学学习请教,见贤思齐,共同进步。职业竞赛促进了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4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
职业技能竞赛中指导教师是很重要的角色,指导学生学习最新的专业技术,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紧跟产业步伐,将自身的专业水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指导竞赛学生,教师除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发现自身专业技术方面的不足,经过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从而积累更多教学经验,为将来教授其他学生奠定基础。职业技能竞赛提供了院校间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平台,通过竞赛教师与兄弟院校的教师们互通有无,可以发现自身教学教法上的缺陷,教学条件上不足,进而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软硬件,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
5技能大赛促进了校企合作
一、美术教育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众所周知,科学与艺术是人类两大创造活动,科学与艺术是推动社会完美发展的双翼。美术活动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密不可分。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较之以往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唤起人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同时也给人的探索以指导,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美术素质是现代社会人才形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所不可缺失的,如数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考古、军事、医学等学科研究都需要美术能力,即识图和以形象示意的表达能力。
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继续学习的良好品质,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人类倾其所有身心也只能掌握点滴知识,人类只有具备继续学习的理念,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所收获。自古文没有第一、武没有第二,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是无止境的。同时,美术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人敢于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每一次创作,不论是初级阶段还是更高层次,都是一次寻求新的表现方法的开始。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使人产生不断学习、探索、创新的欲望与精神,这种精神使人具有潜在的紧迫感,继而形成继续学习的观念意识。
二、美术教育能够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美术是研究美、创造美的造型艺术,多以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内容为题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审美和表现,从而提高对美的形式和内容的感受、鉴赏、评价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感知能力。
关键字:语文教育 体育人才 思想教育 文化传承
常理下认为,语文教育与体育似乎有着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其实不然!语文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语文教育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文教育,就是对人们进行思想上的教化,使人们获得知识与认知的过程。
一、 语文的作用主要体现
学习语文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的需求。交际,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突破。体育也是一样,只是一味地独自玩体育竞技,那是自虐的表现,只有与他人多做交流才有新的突破,才能学习他人的经验和特长,才能达到更高、更快、更远,才有可能拥有“大师”成就。
学习语文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业余生活、精神生活的质量。对于人类发展来说,单纯的物质生活是不能满足人的需求的。物质是美好生活的保障,但精神是生活的乐趣之源,是幸福之所在。体育运动是一种体力活,要担之大任,则必先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体……假如心中没有一种精神作为支持的话,是不可能有所超越的。而语文教育却正好能起到一种精神支撑的作用。
学习语文使人拥有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体育虽然只是一种体力活,需要依靠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训练才会有所突破。但方法亦是非常之重要,训练得当,则事半功倍,法之不当,则事倍功半。对体育人才的培养,通过语文的教育,可以使其具备良好的领悟能力,正确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训练,可以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学习语文使人获得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体育运动是吃青春饭的,过了黄金阶段,要想有更大的提高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当从赛场上隐退下来之后,体育之人才将何去何从呢?这个问题不解决,那就是浪费人才了。这些人在体育界都可谓是佼佼者,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充分利用,那就是国家的损失了。通过语文教育对体育人才进行良好教育,可使其在退役之后能继续从事体育方面工作。比如说可以在退下来之后出版一些书籍,介绍生平事迹以激励后人;可以担当教练,授教于人,培养更多的人才;可以解说体育赛事,让更多的人关注体育,了解体育;也可以从事其他各种事业,但基本的工作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
二、语文教育对于体育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
语文教育是一门可以导人向善的学科,对提高国民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在《体育之研究》中曾提到“野蛮其体魄”。但反过来看,我们在“野蛮”体魄的同时更应该修其身,正其心。
说到体育,人们往往会想到体育主要是锻炼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事实上,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但体育又总是给人一种野蛮、暴力的错觉。这是因为当前体育教育的定位有些许错乱,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也仅是停留在身体层面。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思想品德方面有所缺陷。所以,应当更重视语文教育在体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
对于当前体育教育,教出来的体育“人才”往往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才。所以往体育方面发展的人往往会给人一种非常暴力的感觉,没修养。当然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在培养体育人才的时候,要加大语文教育的力度,注重其文化修养,丰富其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
中华武术是先人们留下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形态,集强壮体魄、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功能于一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武学不仅是强身健体、“野蛮体魄”的方法,更是修身养性的良方。在古代,习武之人必先修其心方可学习更高层次的武功,心未正,便容易走火入魔。像太极这么一种深受普通民众所喜爱的“体育”,讲的就是一种和谐之美。太极拳打得好的不一定是身手敏捷的年轻人,打太极拳讲究的是一种修养,心不正则曲其意,心不静则乱其形。所以,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对其心智的培养,对其道德的修正。
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其身体素质,更要培养其心智。只有这样才能使所谓之“人才”尽其才。关于体育人才,也不止于体育方面有特长的人,其思想品德及其体育观念也是要有所强于常人,不能只为体育而体育。如果一个人只是在运动方面有特长,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只能谓之为能人而不能谓之为“才人”。所以,当下培养体育人才,不仅要从体能上训练,更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良好的培训。而语文教育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恰好能起到这样的效用。
关键词:化工技术类竞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各类技能竞赛蓬勃发展,自教育部2002年首次举办全国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职业技能竞赛良好地推动了高职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化工技术类专业竞赛作为竞赛的主要工种比赛,主要参照了化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将竞赛内容设置与工种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竞赛评分标准设计科学、可操作性强,符合化工行业高技能、新技术、发展型人才的要求。面向国内高职院校的化工技术类竞赛以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普惠性较高、影响力较大,为全国的化工类专业中、高职院校提供了交流学习和同台竞技的平台,成为师生交流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窗口。
1专业竞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能竞赛的导向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注重岗位技能训练,强调理论知识对岗位综合能力形成的基础作用,规范学生技能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促进性。
1.1竞赛影响人才规格的标准
高职培养化工专业人才规格的标准按照化工技术类企业的职业工种和工作岗位相结合,即对应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所列的职业工种可概括为两大类:化工产品生产通用职业工种和专属化工领域生产职业工种。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学生应具有就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技能)、职业素质和知识能力;在企业中岗位职责较为明确,需求人才类型较为专业;现行的化工技术类竞赛选取了企业中较为通用的岗位操作作为竞赛项目,具有普适性和通用性,在竞赛推广中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学校的认同。化工技术类竞赛在国赛中主要有工业分析检验、化工生产技术、化工设备维修、化工仪表自动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等赛项。技能竞赛的操作技能对应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和岗位技能,体现选手技能水平,如工业分析检验赛项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品的常规测定、微量测定的标准规范能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考查了学生对化工装置的规范操作、紧急事故的处理能力;化工设备维修赛项考查了学生对化工设备装备技术的应用能力;化工仪表自动化赛项考查了学生对仪表设备的校验、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能力;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赛项考查学生对精细化学品生产、产品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可参照比赛要求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比赛项目”,使学生学习完整的操作过程以及工艺流程,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项目化,使学习内容体现企业实际需要。
1.2竞赛促进考核方式的标准化、客观化、合理化
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方向,在注重过程考核中应强调考核的标准化、客观化、合理化;考核项目设计体现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与模块化,在竞赛项目考核方式设置主要由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专业教师和竞赛组织者共同开发制定考核细则,并经大赛实施修订;选择有代表性、体现某一完整职业岗位技能的项目作为考核项目,如化工生产技术赛项中以化工企业中较为常见的精馏操作为实操考核项目,并以乙醇-水为介质,符合化工生产装置的代表性、化工环保要求;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评价指标的标准化、精细化,评价主体为第三方(竞赛裁判),评价合理化,如精馏操作考核中,其中电脑技术分项指标自动评分项占85%,减少裁判评分比例。
1.3竞赛规范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化工行业具有高危、易燃、易爆的特点,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严格的职业素养,在校生可通过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考证等形式,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通过竞赛可以强化和规范学生职业素质,如在化工生产技术竞赛中,其中专门针对安全着装、工艺记录规范、规范操作,团结协作等职业能力要求。
1.4竞赛促使人才培养改革
技能竞赛营造了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行业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通过竞赛,教师可以看到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学生们能看到最先进的器材、设备,见识最先进的技能技术,并得到相应的训练,学校在竞赛过程中学习到高水平院校的培训模式,将其用于本单位的人才培养改革中,扩大了竞赛的影响力,推动了化工行业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技能大赛存在问题分析
化工专业技能竞赛实施以来,高职院校踊跃备战参加技能大赛,企业积极参与有效推动了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标准化和高职教育改革深化,为社会经济产业提供高技能、职业素养高的“精英蓝领”,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随着竞赛的发展,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
2.1竞赛选拔机制违背了大赛初衷
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较量平台,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为了取得好成绩对极少数精英进行集中“开小灶”封闭式训练,甚至可以打乱元教学的课程计划,最后难免搞成“应赛教育”,违背了大赛促进师生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初衷。
2.2竞赛公平性不够,企业参与竞赛力度不够
目前承办院校参与选拔赛竞争,而承办院校的选手在平常训练设备即是比赛设备,自然对大赛设备了如指掌,往往更能取得好成绩,从历年来竞赛结果看承办方选手成绩都是胜过其他选手。因此为了体现竞赛的公正,应该让企业更深入参与到竞赛中,可选择在企业承办比赛形式,以保证比赛的公平。竞赛题目应由企业制定,企业可以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融入到比赛设置中,这样高职院校师生能够通过竞赛掌握最新企业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高职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宗旨。
2.3化工技能竞赛的开放性不够
虽然化工技能竞赛提供了对外单位院校简短熟悉设备、场地的时间,但无论是国赛还是省赛,现阶段只是在比赛前一天才公布操作规程或开放设备参观,而这种参观仅仅停留在眼看,而不能动手操作,致使外单位选手在比赛日难以适应实际工况。以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化工操作项目为例,该精馏设备属于高危、易损设备,由于设备的批次不同,操作性上也会出现不同,容易造成参赛选手在正式比赛中出现操作错误,如果在比赛中出现错误难免造成比赛被迫中止,甚至使整个比赛功亏于溃。
2.4化工技能竞赛的赛后反馈机制还未建立
每年的职业技能竞赛调动了数百学校、成千上万选手的精力,而比赛过后,除了自己学校的反思、吸取教训外,真正获得好成绩的学校如何分享成功经历?竞赛设计了哪些新工艺、新方法是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企业是如何参与到竞赛中以及校企合作带来影响等,这些赛后的反馈机制没有建立,尤其是没有机会参加国赛的绝大部分学校。化工技能竞赛来源于行业、企业,通过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的改革为化工行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只有企业真正参与到竞赛中,将更多的企业技术、企业需求融入到竞赛中,并将大赛成果的融入到常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丽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9):10-12.
[2]林木森,孙海燕.化工技能竞赛促进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J].成功(教育),2012(1):92-93.
[3]李媛媛.我国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8:165-167.
[4]徐海枝.高职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衔接融合的调查与思考[J].南京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5):45-47.
[5]魏振乾.以技能竞赛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5):412-414.
[6]刘广武.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52.
[7]张小菊.高职技能大赛的探索与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1):35-39.
[8]曹克广,温守东.以化工技能竞赛为策略引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石油教育,2007(4):37-40.
[9]陈益飞.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4):4-7.
[10]丁帮俊.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基于职业教育属性视角[J].江苏高教,2015(5):143-146.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虽然都有着文化的共同属性,但在理论、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点。首先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不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师生员工,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主体是企业员工;校园文化在建设目标上区别于企业文化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要求,必须是将具有职业属性,但颇具差异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并与校园文化实现交集甚至发生有效碰撞,产生火花。校园文化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就应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凸显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并与人才培养所需的企业文化与职业能力实现对接。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校园文化理念,校园文化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都需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特别是两者共需的职业道德、吃苦、敬业、坚毅和团队协调精神等文化元素,在学校形成一种具有企业和学校双重文化特征且互融的特色校园文化。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过程中的主要元素
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必将通过一定的途径和载体来实现,学生对企业文化的吸纳主要应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来保证。除了文化、技能培养外,还必须在职业素质和企业精神等方面用具体的项目和课程来保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管理、职业道德观、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团队协作能力,工作作风等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必须在人才培养中用具体的项目加以实现。
三、实现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与形式
1.校园文化吸纳企业文化元素的方式,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我们知道,校企文化的融合倾向性主要是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学校为适应企业需求应主动积极吸纳企业文化,特别是以有行业相关背景的主体专业为重点。企业文化向校园的渗透往往具有单向性。学校往往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学生定向培养、产学结合等方式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入。具体可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锻炼,参加项目研究,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等方式来使教师感悟企业文化与精神。教师在学生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应主动把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管理制度等企业文化主体内容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通过课堂、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等渠道,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潜意识的引导,且不断积累职业能力和素养。要按照企业需求,紧密联系企业,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协调并行。在措施上可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开展有关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讲座活动,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与碰撞,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真正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
2.找准突破口,实现校企文化的真正结合。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为突破口,把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重点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同时主动吸纳优秀企业文化加以推广。如煤矿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把“安全为天“”生命至上”等理念运用于生产经营管理中。再如企业在管理方面还要求人们具有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团结协作能力等理念。所以说校园文化吸纳企业文化的落脚点,就是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育学生熟悉并深刻领会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集企业人员和学校师生之智慧,共建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在历史的进程中,无论是校训、校歌,还是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教室宿舍的文化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学校精神的文化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收集和吸纳来自学校师生员工和企业的反馈信息,特别要对有毕业生的企业积极回访,收集、分析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的牵引能力。对偏离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符合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行为,适时调整,对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保障学生培养的行为予以加强。同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可诚邀企业人员,特别是校友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富有企业文化元素的独特见解。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状况和企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并在人才培养中实施,必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对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将会实现有效对接,让学生自信,企业满意,效果明显,作用与意义重大。
1.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职场经历并缩短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周期。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般较高,但稳定性较差,就业质量低,频繁跳槽现象严重,不管是主动跳槽或是被动跳槽,都说明了毕业生对企业职场环境的不适应。虽然绝大部分毕业生基本能适应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精神和行为文化认识与体会不足,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逃离企业或被企业所淘汰。
2.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好习惯的养成。职业岗位实践和企业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是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行为的重要途径。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并落实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加以实施,在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始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藴含一定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来培养和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企业对职业的素质要求。
3.提高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服务、为区域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它决定了高职学院应该有很强的服务功能。教师必须对企业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企业文化的融入,既可以使学校的教师学习企业的管理,领悟企业精神与服务理念。由于企业文化的融入,将使学校与企业有更多的沟通和共同语言,对教师参与服务企业将更加有利。
4.搭建了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有效平台。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特征之一,而职业性又是企业的固有特性,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必将在专业、课程、管理服务等方面办出特色来,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最终办出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5.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及企业文化,体会企业参与社会竞争的现实,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亲身感受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在企业安全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体验企业的竞争压力与工作职责,激发出学习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