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法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09:57:52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法基本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法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经济法;本质;公法

经济法的本质问题是经济法研究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但目前对其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理论界通常认为,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社会本位原则、经济效率原则、实质公平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经济法的特有本质。

一、公法性

罗马法按照法律的内容最早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在古罗马,公法是指有关国家管理机构和宗教事务、宗教机构的法律。罗马法的这种公私法划分方法后来被大陆法系国家所继承并得到逐步发展。19世纪以来,英美法也开始接受公私法的划分,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我国受前苏联的影响,也一直重视公法的研究。现在的公法主要是强制法,指国家运用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法律。

我国学界对经济法的公法性质争议较大,有的认为经济法就是公法;有的认为经济法是以公法性质为主,兼具私法性质;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经济法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法律部门。笔者认为,经济法具有公法性质,经济法调整的是非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在经济法的法律关系中,一方是政府即公权力的代表者,政府代表国家对国家经济领域进行广泛调节与规制。由于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特定社会关系,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许多层面和很大范围上都存在有管理和被管理的问题,他们的法律地位不是完全平等的。

一方面,国家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经济运行秩序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进行治理;另一方面,经济法对社会关经济系的调整依赖于公权力的运用。从这一点来看,经济法本质上是公法。经济法权力是一种公权力,只能由国家享有,也不能随意放弃或者转让。经济法的范围是法定的,国家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来管理经济运行秩序,不能超出国家经济管理的范围。

此外,经济法的义务具有社会性,经济法的义务是每一个社会经济关系主体的义务,而不是某个人的义务,是为全社会的主体经济利益而履行义务,因而经济法也是无偿的,国家在进行经济管理时也都是无偿为人民服务的,如抑制通货膨胀、维护公平竞争等等。

二、社会性

民法是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等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具有私法性质;商法是调整平等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以营利为目标;而经济法具有公法性质。经济法的社会性是指经济法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它所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具有社会公共性,普遍性和全局性。国家在市场秩序中扮演着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对经济生活进行统一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护私人利益。

首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体现社会性。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国家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权力,对与社会经济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调节,维持市场竞争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对税收进行合理调整,保护纳税人的利益等等。

其次,经济法使用的是社会整体调节机制,既不对某个自然人或者法人进行直接调节,也不对某个自然人或者法人提供个别保护,而是宏观管理经济,对社会市场进行微观指导,需要政府的及时监督与适当的强制。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权力来监督市场主体的义务,看他们是否依法遵守经济法。当行为人进行违法犯罪行为时,经济管理部门要及时介入,予以纠正和指导,并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际行政机关在经济法里面应该主动干预,而不是被动地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最后,经济法的法益结构体现社会性。经济法认为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将其作为保护的首要目标,经济法将国家权力用于保护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经济利益是社会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经济利益才能更好地保护社会利益。

三、利益协调与资源分配

法律的最初目的就在于对各种利益进行分配,保障经济主体的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和利益协调机制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制。经济法自身具有特殊性,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相继出台了各种经济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法要在不同的经济法主体之间分配有限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中承担着重要职能。

首先,经济法要进行利益分配。经济法可以通过利益激励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间接调整经济主体的各种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经济政策等宏观调控,避免经济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在市场经济中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等经济法律,保护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其次,经济法进行资源分配。经济法对干扰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不正当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这两种手段完美结合起来,一方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充分合理地运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既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又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经济法在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效协调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在立法时,应该注重经济法在利益分配方面的公平性。我国的经济法领域起步晚,发展快,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日益完善。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更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和挑战,不断丰富我国的经济法理论,加强经济立法。因此,研究经济法的本质,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经济法本质论[D].安徽大学,2004年10月.

[2].试论经济法的本质[J].法制与社会,2008年22期.

[3]吴丹.探析经济法的本质[J].消费导刊,2008年17期.

第2篇

(一)知识经济对成本补偿理论的影响

根据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C+V”是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耗费的价值尺度。工业经济社会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我国传统会计模式中,主要围绕有形资产来设计和运行,实践中一直把科技这种无形资产耗费计人期间费用,而不反映其价值补偿积累。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消耗理所当然应成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在再生产过程中得到补偿。

(二)产品成本项目已不适用高新技术产品

我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制造成本法,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一般由直接材料(约占65%)、直接人工(约占20%)、制造费用(约占15%)三部分组成,而对无形资产的消耗,则采用分期摊销的方式计人管理费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含量高,物质构成低,产品成本构成中物质消耗急剧下降,而知识资源的消耗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如果只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则势必会低估高新技术产品的成本,使产品成本严重失真,这是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的。因而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改进产品成本构成。

此外,就人工费用而言,现行制度中只把生产工人工资和福利费作为直接费用、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作为间接费用计人产品成本,而并未涉及研究开发、设计等人员的人工成本,更没有考虑员工招聘、培训等支出,而这些人工费用也是与产品成本密切相关的,人工费用核算内容的不准确必将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不准确。

(三)新技术、新方法、新情况使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受到冲击

现行成本会计中普遍使用的制造成本法已不适用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制造费用的分配为例,在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较大,制造费用占的比重较小,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一般采用生产工时比例法。但是,在先进制造环境下,大量人工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据调查,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今该比例提高到了400%~500%。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准确分配制造费用,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即高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低估知识密集型产品成本。继而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不能为企业产品决策和成本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

适时制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倒推成本法应运而生。所谓适时生产是指在生产需要时才购进零部件或有顾客需求时才生产产品,从而使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的方法。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正好相反。但在采用适时制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到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法或分步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货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追溯,无疑得不偿失。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高度自动化,客户的需求也呈多样化趋势,企业大批量地生产将被客户特定的、个性化需求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同时,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的分步法和品种法的使用空间会大大降低。

二、知识经济时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改进无形资产的核算

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多,除了我们熟知的专利权、商标权、特许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之外还有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业务伙伴、融资关系、长期顾客、职工的教育状况、业务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已构成企业资产的主体部分,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如果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将将无形资产按其价值和规定的期限摊人管理费用,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而必须改进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办法。首先,对于产品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比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应按其摊销额计入产品成本;其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企业形象有影响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特许权、服务品牌等仍采用原来的方法,即摊销计入“管理费用”;对于职工教育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此外,由于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知识资产更新换代较快,因而应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和方法,可以像当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那样采用快速摊销的办法。

(二)改进人力资源支出的核算

在现行制度中只是把工资薪金、福利费等与人力资源的有关的支出按照人员所属部门的不同计人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现如今,人力资源巳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资源,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根本。其支出形式也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会计核算对人力资源支出必须足够重视,那种不分支出性质,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将是未来成本会计研究的的侧重点之一。按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进行划分。把与取得当期收益有关的支出如工资薪金、福利费、社保费等仍按职工所属部门计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对于收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人力资源支出如培训支出等则予以资本化,通过分期摊销的形式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中。

(三)改进产品成本构成项目

1. 产品的研发支出应计人产品成本。一直以来,产品的研发支出是作为期间费用计人管理费用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既然研发是直接与产品的生产相关的,其支出也必然应该计入产品的成本。

2. 增设“环保支出”成本项目。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人和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现实,治理环境污染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对环保方面的投人必将越来越大,因此在成本项目中增设反应环保支出的成本项目,可以促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

3.增设“知识资本摊销”成本项目。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引进与开发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一点在高新技术企业尤为突出。如前所述,将对于产品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和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摊销额计人产品成本,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四)丰富成本核算方法

1. 引人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兴起和应用与知识经济环境下成本构成内容的变化密切相关,作业成本法以引发成本的动因即作业为核算对象,作业是费用归集和分配的依据。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完全成本,对于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所有的费用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对最终产出有益的费用,都应计人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因果,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并且在费用分配时,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排除了人为设定分配标准的不合理性对成本计算的影响,提高了成本计算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这种方法是一种符合知识经济环境的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也更准确。

第3篇

一、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1.知识经济对成本补偿的冲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C+V”是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也是补偿的基本界线。成本补偿概念随着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在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我国传统会计模式中,主要围绕有形资产来设计和运行,实践中一直把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而不反映其价值补偿积累,技术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消耗理所当然应成为成本的组成部分。

2.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新制造环境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表现为自动化和电脑两个特征。使用机器人控制材料处理系统并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进行生产,其最大好处是可以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经营复杂性增加,引起产品和服务类型及客户类型的更加多样化,因此,公司拥有资源的消耗也因客户的不同有很大的不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不仅提高了电脑的功能,而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表现为在某些工作上,自动化已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人造环境下的 20%~40%下降到现在不足5%.当直接人工工时还在作为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时,劳动密集产品成本就往往被高估,而先进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却需用工时很短,只需承担很少的间接费用;在现代制造环境下,制造费用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已相当于人工成本的300%左右。以产品成本中占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工时,去分配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如与工时不相关的质量检测费、生产调整准备成本等),必然会使成本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

3.竞争加剧使管理当局更希望得到准确成本信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和对外国公司部分措施的解除,使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空前激烈,管理当局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他们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4.网络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网络公司的出现,使成本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因而进行成本核算时,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对于某一交易业务,要么是虚拟公司的各方独立地进行成本核算,要么组成了一个临时的“联合财务部”进行核算,这些都与传统的成本核算实体有本质的区别。其次,由于网络公司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当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因而在成本时,似乎没有必要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将发生根本变化。

5.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将发生变化。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社会需求丰富多彩,企业大批量地生产将被满足客户特定需要的顾客化生产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分步法和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

6.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7.新的管理与方式对成本会计。知识经济,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先进的计算技术将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新的适时生产企业(JIT企业),使存货保持最低水平,在低存货情况下,会计人员为了简化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倒推成本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成本计算时必须采用的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将产生巨大影响。

二、作业成本法(ABC法)及其特点

当今时代,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价格越来越低的微机在企业中大量使用,计量、记录及核算成本大大降低,这使得大型公司完全可能采用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产品成本结构变动,使主要为人工成本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成本会计系统已不能精确地反映产品的消耗,企业内、外部来自成本计量和成本管理压力,使作业成本法逐渐地为人们所重视。

1.作业成本法(ABC法 )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通过成本发生的动因,对于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简而言之,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具体步骤:

第一,作业的划分。一方面要树立新的企业观,即把企业看成是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集合体,是一个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另一方面企业的最终产品,既是一系列作业链的集合体,同时又是各个作业价值的集合体,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划分各项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可划分为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而间接作业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各种动因作业。成本动因是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活动或事项,如批次、工时、数量、价值管理等,具有相同性质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动因作业。“不增值作业”可根据具体作业类型单独核算其所消耗的资源。

第二,准确地记录各作业中心资源消耗。在各项生产资源消耗时,按其各受益对象分别记入各作业中心,从而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

第三,按照各种产品所消耗作业类别和数量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率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出各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第四,进行作业,降低产品成本。对于“不增值作业”应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也尽可能降低其资源的消耗,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产品成本,这正是作业成本核算引伸出来的作业管理思想,也是作业成本核算应该取代传统成本核算的根源。

2.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动因作业进行分配。

二是成本计算对象多层次化。ABC法要求成本计算对象不仅是最终产品,还要计算资源、作业中心的成本。

三是成本计算程序明晰化。作业成本法首先要确定费用单位从事什么作业,计算出各种作业成本,然后以某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

四是费用分配标准多样化。ABC法间接费用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是成本动因,是一种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改变了传统成本分配统一的工时法。

五是提供成本信息准确化。ABC法拓宽了成本计算范围,不但提供了产品成本,还提供了作业成本,动因成本信息,为成本控制和相关决策提供了价值资料。此外,#$% 法还能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体现成本管理范畴。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最终产品信息、制造费用计算的笼统性,使成本信息可利用价值较差。

20世纪90年代开始,ABC法在国外制造首先并且取得显著的成效。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但最先进的管理,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任何管理和方法的应用都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如不考虑环境因素,盲目使用,势必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作业成本法虽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分配费用的主观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如,厂房折旧、行政性工资费用等与作业活动无关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这实际上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尽管作业成本法不完善,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ABM(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正在形成,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三、关于我国企业实施ABC法的几点建议

作业成本法在局部应用,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会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并非只是计算。作业管理(ABM)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的新的管理理念,它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很大影响,例如,成本分摊可以有效抑制人的过度消费行为,间接成本分配是协调资源利用率的有力杠杆。要应用作业成本法迫使企业必须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第4篇

[关键词]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界宣战,通过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不少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而马克思的论述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1858年草稿) 》中阐述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轨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它们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而是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和改造能力,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当生产力的发展十分低下时,人类只能依靠“人的依赖关系”来战胜自然,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经济”时期。当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同时伴随劳动成果有了剩余而产生私有制以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就要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式上,即人们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满足自身的需要,随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式也就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当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劳动将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私有制也随之消亡,个人得到全面发展,那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就不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也就不需要“价值”插手其间,而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进入产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产品经济形态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可从三个方面证明:第一,在历史上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作为商品经济的否定形式而提出来的,并且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以试验的方式实行过。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并非产品经济形式本身的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否定商品经济的程度。第二,当代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足以证明,它们所实行的大量“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出产品经济形态的痕迹。第三,如果从分配的角度运用抽象法来考察一个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它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当其收入水平较低时,父母要以计量的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消费品分配,而当收入水平较高以后,因为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不断补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计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这一点已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证实。以小喻大,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终将被产品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会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商品经济形式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纪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为标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后一阶段为复杂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简单商品经济也称为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培育时期,它的交换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复杂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并且成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纪末,开始有学者把这种复杂的商品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起来以后的一种成熟的表现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基础在生产力方面乃是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社会化,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是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

第5篇

一、对公平与效率价值的认识

法的价值,是指法与人的关系中,法对人有用性。古今中外思想家、法学家提出的法的价值,归纳起来无非是正义与利益两大类。而在经济法中,正义与利益则直接体现为公平与效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从时段上讲,公平分为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从概念上讲,公平又分为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效率包括个体效率和社会整体效率。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公平可以给主体激励,成为效率的源泉;对社会整体效率的协调,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如果只顾公平不顾效率,会影响经济发展,使公平停留在低水平上:如果只顾效率不考虑公平,容易产生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引发社会矛盾,最终无法实现效率。经济法是通过提高社会整体效率的方式来实现实质和结果公平的法律。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经济法是内化了公平的体制效率。

二、经济法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我认为关于经济法公平与效率的价值之争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这不是中庸之道看法,而是如今的法律几乎都无一例外的涵盖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如民法关于撤销权除斥期间的规定,诉讼法和行政法程序法优于实体法的原则等都体现法的效率价值。只有在法律价值目标发生冲突时,我们才需要作出最终价值目标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首要价值目标。但是即使明确首要价值目标,也未必所有的法律都会固守首要价值目标而舍弃其他价值目标,如民法关于善意取得和公示公信原则的规定,它选择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商事交易的安全和效率;又如《票据法》关于的票据无因性的规定,其舍弃民商法公平目标而选择效率目标更是显然易见的。这是因为民商法的使命是保证商事交易个体效益,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个体机会平等以及起点和过程的公平,所以民商法主要的价值目标选择是公平,但当法律价值发证冲突时,哪一价值目标最有利于实现其使命,才是其选择的对象。[3]经济法是伴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出现的,其发展历史就是政府干预经济尺度和方式变更的历史。而干预的目的,无非是在经济发展中追求效率或维护公平。法律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实现公平,但这里的公平不等于法的价值中的公平,法律价值中的公平更多的偏向“平等”,而法律结果的公平则更偏向于“正义”。也就是说经济法追求社会整体效率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正义,这也是法律公平的题中之义,但不等于经济法的首要价值目标就是公平,即平等。这也是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区别,民法追求的是形式公平——平等,而经济法追求的是实质公平——正义。许多人认为经济法的首要价值目标是公平也是源于对法律结果公平和法律公平价值的混同。因此我认为经济法首要的价值目标是效率,并且是包含了正义的的效率。[5]

三、经济法效率价值的体现

第6篇

关键词:日本九州;产业集群;九州半导体产业结构;硅片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012-02

一、现状分析

在日本九州,生产半导体的企业在1990年是200个,2000年达到400个,2005年企业数激增至650个。其中70%是中小企业。

九州的半导体工厂建设最初是在1967年,是自IC发明九年之后的事情。当时著名的三菱电机在九州的熊本县开始组建半导体的生产体系。那时的工厂只有43名员工。伴随着著名的九州硅谷的诞生及IC生产的开始,东芝、九州日本电气(NEC)等相继在九州开设半导体工厂。为什么在九州开设那么多半导体工厂,有如下几个原因:

1.在当时的半导体制造中即硅片等的洗净工程上及其他需要大量超纯水作为原水。而九州阿苏外轮山周边有丰富的泉水,最适合于半导体制造。

2.IC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电力,而九州的电力供给完全可以满足IC的生产。

3.半导体工厂作业需要较多的女性劳动力在九州亦有所保证。

4.航空运输方便。IC一般不使用铁路和船运输,只使用飞机。当时的九州有五个飞机场,运输极为便利。

5.九州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诸如税收等优惠政策。

6.在日本中部及其他地方生产半导体产品的成本较九州高许多。

这样就吸引了大批企业进入九州生产IC。如

图1所示。

资料来源:财团法人九州经济调查协会编:《九州产业读本》,西日本新闻社出版,2007年3月22日第一版,第86页。

图1 九州半导体产业结构

1980年代初,全日本几乎40%的IC是在九州生产的。半导体产业领域非常宽广,各领域的企业关联度很大。这是由半导体的制造程序决定的。下图是半导体的制造程序。

图2 半导体主要制造程序图

资料来源:财团法人九州经济调查协会编:《九州产业读本》,西日本新闻社出版,2007年3月22日第一版,第83页。

再稍微细分一些,半导体制造主要有五个程序或工程阶段:(1)设计;(2)前工程;(3)后工程;(4)设备制造;(5)原材料。

1.设计。IC的设计是由大型电机制造系列企业或独立的设计公司来完成的。在九州最大的设计制造商是熊本的NEC微型系统,约有500名设计师。其他的设计制造商在福冈市、北九州市或分布在其周边。作为大型IDM系列设计企业还有,索尼LSI(微型)设计公司(福冈市),日立超LSI(微型)系统九州开发中心(福冈市),富士通网络技术公司(福冈市),东芝微型电子工程公司(北九州市)等。作为独立体系的投资设计公司较大规模的在福冈市有2个,在北九州市有3个。

最近,在福冈市和北九州市,建立了许多新的设计公司。这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工程设计比日本其他地方容易被采用。这些设计,不仅包括IC,而且还包括基板的设计、工具的设计等。在九州同设计有较强关系的企业达120个之多。

2.前工程。被称为前工程的薄片(硅片)设计工厂在九州有17个。仅索尼半导体九州公司就有3个工厂。他们使用最新的设备制造CMOS传感器等。还有九州日本电气、三菱电机、东芝半导体大分工厂等均使用国际较为尖端的技术进行生产制造。

3.后工程。后工程主要是进行IC的安装和检测。这项工作主要由大型IDM系列企业及其协作企业来完成。后工程在NEC集群中约占全体的80%,在尖端技术中约占全体的30%。这项工程主要在九州和离九州很近的山口县进行。除此以外,索尼集团在九州的大分县拥有日本国内唯一的后工程基地。而且在当地培育了许多协作企业。以原来的公司精机产业为首,包括协作企业,共有84个企业进行IC的安装测试。

4.设备制造。半导体设备制造的牵头企业是东京电子分公司东京电子九州(佐贺县乌栖市)。主要是制造感光剂涂布设备和曝光后的显象设备。真空设备大户的电子东京都在九州、在鹿儿岛和熊本拥有主要的工厂。拥有世界上最先进仪器设备的索尼(佐贺县乌栖市)也把总部设在了九州,从研究开发、制造,到销售贩卖实行一条龙全方位发展战略。另外,万能表大型制造商的东京都电子和东京都电气也分别在北九州市和熊本县大津街建立了开发制造基地,从而也培育了地方企业较强的设备制造能力。这样的企业以樱井精技公司为首,还有上野精机公司(福冈县水卷街)林公司(福冈市)、半导体福冈――(福冈市)、石井工作研究所等。而且,象安川电机(北九州市)和日本富安电气(福冈县宫若市)、第一施工业(福冈县古贺市)等那样,应用半导体制造技术,向着电子控制设备制造方向发展的企业也很多。半导体设备制造及设备零部件制造的企业在九州共有221个公司。

5.原材料。硅片制造商SUMCOL东京都在佐贺县伊万里市拥有最新式的工厂,从事30万分之一毫米薄片的制造。全世界15%以上的硅片是九州生产制造的。不仅日本国内,海外也从福冈机场运送这种产品。而且还有在半导体组装设备上能够制造不可或缺的尖端框架的世界级企业三井物产(北九州市)和精密镀金的住友(福冈县直云市),绪方工业(熊本县),熊本防金青工业(熊本市)等。

同IC类似的设计上,液晶显示LCD被制造出来。可是在LCD制造工程上使用的液晶和彩色滤光片九州也盛产。除了生产液晶原材料的氢水俣制造所(熊本县水俣市)是世界主要的生产基地以外,在彩色滤波器的生产上还有九州电气(北九州市)和DNP电子(北九州市)等。供给各种原料的企业在九州共有322个。

二、特点

1.企业众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在九州从事半导体生产制造的企业众多,达650个之多。其中70%是中小企业。

2.知名大企业牵头,拥有世界级尖端技术。索尼、东芝、日立、三菱、富士通、尼桑等世界知名大企业均在九州设有半导体生产基地。其曝光、传感器、彩色滤波器等均是世界尖端技术。

3.企业间基于精细分工与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产业链的关联与集聚。半导体制造主要有五个产业链或五个程序:设计、前工程、后工程、设备制造、原材料。九州的半导体制造企业都分布在这五个产业链上。且每个产业链或程序上的企业亦均有较精细的分工。

4.地域相对集中。九州半导体制造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福冈市、北九州市和熊本县。

5.其他。政策优惠、航空运输方便,电力充裕,所需女性劳动力充分廉价,九州拥有半导制造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泉水等。

三、几点启示

归纳日本九州产业集群的特点如下:

1.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企业众多,均在几十乃至上百。

2.存在核心企业高端技术,且均属世界一流。

3.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较为严密。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变化;问题;成本控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作为农村人口大省的重庆,也在这股城市化浪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认为,重庆的城市化经济建设,经历了显著的两个时期,而1997年的重庆直辖则成为了这两个时期的分水岭。(1)关于城市化经济发展成本。城市化经济成本指的城市建设、发展对资金的最低需求量,它是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为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而付出的必要的经济代价。(2)不同时期重庆城市化经济发展成本。在重庆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时,国家开始为经济松绑,引入市场经济。但是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国家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机制,资源要素价格并不能反映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供求关系。1997年,重庆正式成为直辖市,成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家发展重点由沿海逐步向内陆延伸,西部大开发成为重中之重。与直辖前重庆的城市化建设投资的成本相比,必然发生质的飞跃。

二、变化因素分析

(1)资源要素成本的变化。除了土地原材料等价格翻番,由于直辖后的重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不可能将压低劳动力价格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制胜策略,所以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势头强劲。(2)生态环境成本的变化。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识的深入民心,新时期的重庆城市化建设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保投入这一成本将贯穿今后重庆城市化建设的全过程。(3)科技成本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与科技经济逐步成为经济浪潮的主流,科学技术越发达,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就会越高,城市化经济的建设也会越好越快越完善。这要求政府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对国内科技产业提供帮扶。(4)社会职能成本的变化。民生问题的逐步完善解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也就向政府、向社会抛出了一个标尺――城市化经济建设必须将民生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述四点是重庆城市化经济建设成本的主要投入,再加上国家扶持、重庆本身的经济发展、成本可支出总量的增加,重庆城市化经济建设由此被推入了高成本时代。

三、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

(1)增加压力。重庆的责任除了连接中西部,形成西部经济高地,更有着走向国际,与其他中心城市互为犄角的任务。但是,城市化经济发展的高成本无疑是加重重庆发展的压力。(2)抑制动力。前文提到的导致城市化经济发展成本增加的因素同时也是促进重庆迈步而进的动力。它们要求了发展的高投入,高投入则使它们日趋完善。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关系:如果这种高成本没有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控制和缓解,必然会导致这些发展动力的滞缓甚至恶化。

四、应用建议

如何在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势下,找到重庆城市化经济发展高成本的突破口,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传统的企业观中,所谓的成本控制就是一味的“少花钱”。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原始而片面的方法已经也必然淹没在奔涌不息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需要寻找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经济发展潮流,更加具有长久效果的新型的方法。第一,每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这就说明不能把大把资源做“无用功”。那怎么避免“无用功”呢?这就要去确定成本投入的目标。这个目标的正确性就是成功控制成本的第一步。为此,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从宏观上把握住经济发展方向。第二,针对这个目标,细化步骤,强化责任。所谓细化步骤,就是根据目标,制定出计划、要求,除了包含时间、空间的明确,还需要保持对数据的敏感性,硬指标和软指标双管齐下;所谓强化责任,就是在步骤出炉后,各部门,各行业,各阶层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严格遵循各项要求与指标。第三,在整个过程中,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核算监测。数字虽然不能完全说明一切,但是没有数据,又怎么去谈成本控制?

总而言之,要抛开传统狭隘的成本控制观念。城市化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变数的道路,没有捷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机遇会垂青时刻准备着的人。做好作为城市建设者该做的,做好作为城市担当者该做的,做好作为城市推动者该做的,把重庆人民昂扬向上求发展的精气神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成本管控相结合,“功可强立,名可强成”。

参 考 文 献

[1]杨柳.城市化进程浅析[J].辽宁经济统计.2010(3)

[2]刁承泰.城市发展的经济分析与论证[J].现代城市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