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10:35:38
序论:在您撰写科学技术的优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集思广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传统的教师备课是自己独立思考,个人完成上课前的准备工作,难以学习他人的长处,并且在遇到教学疑问时,处理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而集体备课就很好地解决了种种困难,教相同内容的老师在一起探讨、学习,可以更好地向大家请教,有了教学困难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比如在七年级学习完《一元一次方程》这章时,我们的集体备课进行总结.我的学生在解方程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有负号,很容易做错.我向大家请教,看大家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大家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说出来,并且针对学生的错误说出具体的做法,让我从中受益不浅,在总复习重新复习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去括号之前先确定符号,先写出去括号后的每一项的符号,再写出各项内容,学生很快就更正了错误.
二、资源共享,有效凝聚集体智慧
过去的“闭门造车”和 “孤军奋战”的备课形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备课博采众长,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从而带动青年教师的专业迅速成长.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分工合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比如在学习八年级《四边形性质探索》这一章时,有老师发现书本上的解题格式很不规范,同一道解答题目中既用了“ ”符号,又用“”符号,在“”符号上面还写了理论根据。有许多年青老师有困惑:到底要求学生怎样写几何题的解题过程呢?按书本的写法到底是否规范?我们在集体备课时探讨了这些问题,每个组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对比以前人教版几何题目的解题格式的,有老师说看到数学杂志上对几何解题格式的要求的,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师说出中考和高考对几何解题书写格式的要求……大家都激烈讨论,综合集体的力量,我们规范了解几何题目的格式要求:在同一道几何题目中“ ”符号和“?圯”符号不能混合使用,要么用“ ”符号,要么用“?圯”符号,用“ ”符号时可以在末尾用括号注明根据,用“?圯”符号时就不用写理论依据了.这样大家共同攻克难题,发挥集体的力量,事半功倍.
三、拓宽思路,可以力求教学创新
传统的备课范围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想办法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智慧、教师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等进行拓宽,在教学的反思、教学环节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读等方面有所扩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讨数学教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扩宽教学知识面.在学习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遇到了教学疑问:根与系数的关系和根的判别式这两个知识点该怎样处理?大家都根据中考要求,对比人教版的内容,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积极讨论了“是否需要补充这两个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补充?难易程度怎样把握?”等问题.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应该补充这两个知识点,大家精选了几个例题,确定了教学的难易程度.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我才知道原来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这样处理,学到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多媒体 英语教学 优点 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也成为了当今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地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课堂环境,而这种新的课堂环境既能够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英语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点
1、英语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中心地位,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比较单一。这种呆板传播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倍受折磨,教学过程也只是完成了“授业”的任务,根本谈不上“传道”的目的,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被动的语言知识的接受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创造性,达不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缓慢。和传统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技术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使教材图、文、声、像并茂,使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让学生从多角度轻松愉快的接受学习信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教师的授课内容变得新颖而充实,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2、英语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学习同一份材料,运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效果要远比只是听或只是看的学习效果好的多。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综合的统一到生动的教学过程当中,创造出教学情境,将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了一个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世界,给学生的听觉、视觉带来强大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能力。
3、英语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当前所使用的教材不但配有录音带,还配有多媒体光盘,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我们可以积极的利用这些有利提条件;还可以集体备课,成果共享,每人主备一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补充课件的内容,然后经过集体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如:在为学生讲评作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标记谬误,使学生加深印象。在导入部分加入多种形式的音像材料如歌曲、电影片段、人物介绍等,将一些社会、人文、历史等背景知识表现出来,由于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每位教师也可以有自身的特点,适当补充具备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探索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需学会通过电脑对文字、表格、图象、声音等进行处理;还要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如PowerPoint ,Photoshop ,Flash等)以及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等,从而大大加强了教师的创新精神。
二、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能够大大地优化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多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1、多媒体技术只能辅助英语教学,不能反客为主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中为解决某一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手段或工具。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及时的给予提示帮助,学生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加,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一些教师将多媒体的作用过度夸大,认为多媒体是无所不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无处不应用多媒体。如果过多的追求多媒体,甚至把整堂课都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只专注于操作电脑、演示课件,一堂课下来几乎不用黑板和粉笔,势必会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过多的被吸引到多媒体课件上,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和声音上,其结果是喧宾夺主,冲淡了主题,不利于学生看清问题的本质。成为教学的干扰源。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应该也绝对不会妨碍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应该说是对原有教学手段的加强,而不是替代。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注意选材,科学设计
制作多媒体课件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一些包括文本、视图、音像等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储存起来,以备教学时使用。选材时还要注意选择那些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关,感觉直观,易于学生理解的信息。
要想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先考虑到设计的内容和设计的对象,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设计,确定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主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让学生认知学习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多媒体课件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主题是语言的学习,学生需要大量的口语、听力等方面的练习,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从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原则,利用多媒体把信息准确无误、简单易懂地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制作英语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把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放到首位,追求多媒体课件的内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美。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技术支持下,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多媒体技术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良好工具。
参考文献:
[1]朱宝银.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3,(2).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27-01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普及,高效的课堂教学也有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练习效率。长期以来,数学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教材,一直被作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来源.教学内容被固定于纸上,而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充满生机活力和时代特征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很难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这也难怪一些同学将它当作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学习数学时感到难懂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实际。因此,把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作为数学学习的载体,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是生活。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教材内容的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数学课堂从此走出严冬,走进了五彩缤纷的春天。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理解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于陶冶情操,强化审美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汁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进一步把电视所具有视听合一功能与汁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机交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内驱动力.从而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这一优势,精心设计出既紧扣教材与生活,又美轮美奂有助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的优秀课件。
二、创设情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动态、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充分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使之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有利于人机互动,复习巩固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这一环节有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中时常听到有些教师对学生这样说:”这么一点的练习都不爱做.你实在是太懒了!”其实学生不爱做练习题是有原因的.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许多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于直接感知.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枯燥、乏味、伤脑筋。这样的习题感兴趣呢?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到来不仅为我们数学课堂提供生动形象的
一、认真梳理内容、仔细分析学情是有效复习的基础
复习课要针对知识系统中某一子系统,在一节课内以再现、整理、归纳、训练等方法再次组织学生学习。由于内容多而杂,要将知识做到有效地沟通,并能在复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能力。首先教师要对复习内容有较系统的认识,此外,还要对学生有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知识结构。
(一)把握知识体系
把握知识体系就要求教师对复杂的知识能有一个清晰、简洁的归纳,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例如,在复习“数与代数应用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将烦琐的各种类型应用问题的罗列再现,应该立足于数量关系的意义理解,注重各类问题解题策略之间的内联与沟通;应该立足于数量关系的结构变换,注重把散乱、孤立的多个应用问题给以结构演变,凝聚成若干个简要的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构建“简结构,多题量”的应用问题认知体系。例如三步复合应用题,如果基于数量复合关系的基本结构进行类型识别,可以归结为四组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和”的结构,以“两积之和”作为基本结构,带“两商之和”;“差”的结构,以“两商之差”为基本结构,带“两积之差”;“商相等”结构,即归一问题(正比例关系);“积相等”结构,即归总问题(反比例关系)。每组基本结构可以作出相应的扩缩变换、情节变换、可逆变换等演变。
以“简结构,多题型”的梳理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复合应用题关系结构的演变及类型、简单问题之间的凝聚,充分体现结构的涵盖力,也为学生复习时提供了简洁的路径,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分析学生学情
复习课是在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后进行的。学生在不同时期对学习落实的程度会受不同教学方式的影响,它的差异性较新授课与练习课更为突出。
因此,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尤为重要。了解学情从何着手?笔者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关注。
1.关注课前的前测
为了使复习能更好地达到对症下药、查漏补缺的目的,教师在复习前应尽量创造条件做一些课前的前测。比如在复习“量的计量”时,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一次前测:发现学生的错误大多集中在“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转换,以及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特别是碰到“5小时45分=( )小时=( )分”的连等形式,学生的错误率更高。因此,教师在组织这节课的复习时,在引导学生完整地梳理各计量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之后,重点组织学生质疑“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以及容易错的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上。
2.关注阶段性评价
如在一次测试中了解到的情况:
①8×40×0.25×1.25
②0.76++1.24+
③3.8÷(1-0.96)×0.06
④(1.75--)×
⑤×-÷
⑥ (×+÷5)× 35
⑦÷[1-(-)×]
发现学生在算④⑤⑥三题时错误率特高,原因是将这七道能简便计算与不能简便计算的题放在一起,①②两题可以简便计算,学生自然进行简便计算;第③题不能简便计算,学生误以为下面都不能简便计算了,于是就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此错误率极高。从这组题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进行自主简便计算的意识极差,所以在复习阶段就注意将按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和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式混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并提高简便计算的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常的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存在问题的情况,在复习时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复习。
二、精心设计复习素材是有效复习的保障
有效的复习材料,要具有现实的、开放的、有意义的、有思考价值的、有利于梳理的特点。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复习素材呢?
(一)以点带面,加强整合
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统构成的,而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然而数学知识之间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整体结构。因此,教师在进行任何部分知识的复习时,要站在整体的视角下,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把知识串联在一起,达到复习一点懂得一片、理解一片贯通一面的目的。
比如,在复习六年级下册“分数问题”时,就可以把前面的“倍数问题”与后面的“比的问题”连在一起。使学生沟通“倍数”“分数”和“比”这三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题组训练,比较梳理
所谓题组训练,是指围绕某一训练目标或知识点,精选一组有代表性、系统性的问题(习题),将知识、方法、技能融合其中,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感知题组内在的规律,发现题组蕴含的知识和方法,达到培养能力和思维发展的目的。例如,在复习百分数乘除应用题时,可以呈现以下题组。
题组1:
一个农场种小麦160公顷,种玉米的面积是小麦的62.5%,种玉米多少公顷?
一个农场种小麦160公顷,种棉花的面积比小麦多10%,种棉花多少公顷?
一个农场种小麦160公顷,种大麦的面积比小麦少20%,种大麦多少公顷?
学生列式:160×62.5%,160×(1+10%),160×(1-20%),然后进行比较。
题组2:
一个水泥厂第一季度生产水泥1800吨,刚好是第二季度生产数量的80%,第二季度生产水泥多少吨?
一个水泥厂第一季度生产水泥1800吨,比第三季度少生产20%,第三季度生产水泥多少吨?
一个水泥厂第一季度生产水泥1800吨,比第四季度多生产20%,第四季度生产水泥多少吨?
学生列式解答:1800÷80%;1800÷(1-20%);1800÷(1+20%)。
学生通过这两组题的练习,对百分数的乘、除法应用题作了较好的比较与梳理。
(三)变换训练,贯通联系
变换条件或问题的联想训练,在应用题的复习时是经常采用的方式,它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在复习“有关分数综合运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原题的改编达到沟通。
教师先出示一道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全程有300千米,这辆车已行了全程的,问这辆车已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马上回答是180千米,接着教师提出:改变第二个条件的说法,但所求的问题不变(还是已行了180千米)。看谁编得越多越好。
学生先独立改编,再经小组交流,反馈摘录学生改编之后的几种情况:
生1:这辆车已行了全程的60%,列式为:300×60%。
生2:这辆车行了一段路后,剩下的路程是全程的,列式为:300×(1-)。
生3:这辆车已行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的比是3∶2,列式为:300÷(3 + 2)×3。
生4:这辆车已行的路程与全程的比是3∶5,列式为:300÷5×3。
生5:这辆车已行的路程是剩下路程的1.5倍,列式为:300÷(1 + 1.5)×1.5。
生6:这辆车行了一段路后,剩下的路是已行路程的,列式为:300÷(1 + )。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以上这6道题的第一个条件与问题作了交换,又得出了新的6道题,再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交流,并进行质疑。
像以上从一道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开始改编,使学生在联想变换和解答中对题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分数”“比”“倍数”等问题在解题方法上得到了梳理和沟通。
三、灵活把握复习方法是有效复习的关键
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关键是灵活把握复习方法。而复习方法的把握应从学生角度思考,看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是否得到真正调动,看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自主梳理过程。自主梳理一般有课前的自主梳理和课中的自主梳理。
(一)课前梳理
课前自主梳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1.布置复习提纲
即在复习课之前给学生几个问题作为复习提纲。复习提纲要简洁、有概括性,能勾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又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以前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复习“因数、倍数”之前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这样的复习提纲:
(1)仔细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26页,第79~94页。并记录:
① 什么叫因数与倍数?
② 2、3、5这几个数的倍数的特征是怎样的?
③ 什么叫质数和合数?
④ 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⑤什么叫互质数?
(2)请你针对45和9这两个数,并根据以上每一个问题,各说一句话。
2.布置预查式的题目
在复习之前设计几道综合性稍强、涵盖性较广的练习让学生先练。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所在,为复习找到真实的起点。
例如,在“复习组合图形面积”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下面各图的周长与面积(单位:厘米)。
3.提供预习性的记录单或表格
顾名思义即课前利用记录单与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先进行自主梳理。
例如“比和比的应用”的复习课,可让学生在课外边复习边填写下列表格:
什么叫作比?写一个具体例子说明。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举一个比的应用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学习这部分知识,你碰到哪一道题有困难?
以上的三种课前梳理方式,都是在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预测性练习和复习要求的提示下进行的自主回忆梳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的能力,又为教师的复习找到了真实的起点,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二)课中梳理
所谓课中梳理,就是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梳理。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自主梳理,一定要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或素材进行梳理。梳理的形式是多样的,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提出问题,引领梳理
课内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梳理。形式与课前梳理布置复习提纲相似,只是梳理的时间放在课内,而且这里的问题一般都会在课堂中得以解决。
例如对“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 一课的复习,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教师要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 学过哪些基本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揭示出七个基本图形)
② 这些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③ 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得到的?
④ 在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要注意什么?
第②个问题估计学生能很快地写出计算公式。
第③个问题学生可能有些遗忘,教师可以呈现原教材文本,帮助学生回忆,使学生能够再次复习转化思想。还可以设计一组一条底边和高相等,一条底边在变化的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让学生在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后,感悟到计算方法的联系。
第④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质疑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在观察图形时关于底、高对应等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如可以画多少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多少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或梯形?
2.以练代纲,引领梳理
设计几组有代表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评讲达到复习的功能。例如,在复习六年级“简便计算”时可以这样以练代纲引领复习。
先来做第一组的5道题,你觉得怎么算方便就怎么算,然后再做第二组题目。
第一组 第二组
① +++ ①+×+
②(+-)×4.5 ②(+-)×3.5
③ 2.5×1.25×0.8×400 ③2.5×1.25+0.8×400
④ 6.5-- ④6.5+-
⑤ 4.5÷2.5÷44.5+2.5÷4
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做左边的5道计算题,目的是让学生梳理出运算定律,并知道这组题都可以直接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接着通过改变各题的运算符号或数据(见第二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中获得了怎样计算不容易犯错的经验;进而引出结论:做题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选择方法。这样既夯实了基础又重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接着出示第三组的3道题:
(20.8-12.49-7.51)÷2.5×40
(20.8-12.49+7.51)÷2.5÷40
(20.8-12.49-7.51)÷2.5÷40
通过题组的练习比较, 能让学生明确在计算中有时是题目中某一部分能简便;
最后出示第四组题目(如下),得出转化后能简便的结论。
9.8÷+2.2×0.75
9.8÷(4-)+(+)×0.75
因此在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时一定要合理、灵活。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教师的引领点拨,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自主梳理了简便计算的四个层次,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技能。
(三)采用提问与自主梳理相结合
在学生自主梳理的同时,为了让复习更具有效性,教师可以进行有目的的提问,通过问题的引领达到复习的目的。
例如,复习人教版四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总复习第96页) 。
1.课件演示,以教师提问对答的形式,复习直线、射线、线段。并提出这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形成表格。
2.课件呈现小学阶段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如上图),并向学生提问:哪些图形是由直线构成的?哪些图形是由射线构成的?哪些图形是由线段构成的?并据此进行分类。
①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切入,以问答的方式复习垂直、平行。
②由射线构成的图形切入,以问答的方式复习角的有关知识(角的分类、角的性质)。
③由线段构成的图形切入,以问答的方式复习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包括四边形的分类)。
要:数学的学习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逻辑推理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本文就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从教师的行为艺术、教法、教材提炼、学生活动,习题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六个方面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谈加点体会。
关键词:行为艺术;教学方法;习题设计;提炼规律;数学活动;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258-01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基本素养对学生学好数学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反思,认识到教师是引导者,高超的教学技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知识探求的欲望,是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有效课堂发展,其次我认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见解。
一、用爱的眼神去传递知识
教学作为一种交流艺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老师在上课时必须用爱的眼神关注你的每一位听众,充满感彩的课堂不但能消除学生的疲劳,而且能激发创造力所以只有用自身的行为,情感,意志等去感染学生,用慈爱的眼神去约束每一位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近,可信的形象,达到师生关系,感情的融洽,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一呼百应,协调默契。
二、明确教学目标,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1)在上概念课这种类型时,我习惯于采用先有身边或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出发,尽量给学生提供可尝试或感受的直观情景,引出所学的书本知识,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之后我适时命名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归纳出定义,从而得出原汁原味的结论,最后师生一起应用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如在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为引入概念,我就本班级三个学生的体重问题借助跷跷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两幅画面,使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积极性。
(2)在上习题课这种类型时,我主要采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点拨,最后学生动手做,教师个别指正,并规范要求的这种模式。如在上应用题这种习题课时,我往往会花很长时间让学生独立审题并思考,再将一些想法或困惑与同伴交流,这时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之后老师只需要将重点部分再稍加点拨,学生就基本上可以动笔去书写解题过程了。在教学中我发现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可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其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与人合作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深挖教材,提炼出有规律性,比较实用的东西
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时,我先给出四个函数解析式,K,b都是正的,k,b都是负的,k负b正,k正b负,让学生在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他们的图像,之后引导他们观察图像并思考,每条直线经过的象限是什么?得出初步的规律后我再进行知识的拓展,随便给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让学生猜想它们经过的象限,随后再去画图验证,经历了有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模式之后,我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了便于记忆的规律,++123,--234,-+124,+-134,用这一规律解决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问题不仅快而且准确率很高。
四、合理分配时间,用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在学习《菱形的性质》一课时,在引入菱形的定义后,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了一个菱形,再以问题串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导他们借助手中的菱形纸片猜想得出它的特殊性质,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证明猜想,从而得出了菱形的特殊性质,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难易适中,具有针对性
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课时,再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之后,为了检测学对概念的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比一比看说反应快(找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其中第一个考察一次,,第四五个考察构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几个式子必须都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关键词]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是小学教学阶段中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变革,传统教学课堂模式已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综合性、开放性、高效性的优化教学课堂。就目前的教育状况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合作以及实践,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开端。根据对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的知识面较浅,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如何把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吸引到数学知识上去,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多媒体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众所周知,多媒体可以用来展示各种各样的媒介,如图片、视l、幻灯片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利用多媒体教学比教师口述教学更能够吸引其注意力。
我在开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详细理解梯形的性质,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的方式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验证。我点击课件你,呈现出三个梯形。通过验证,发现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紧接着用电脑验证后两个,继续点击课件你,呈现出第二个梯形的验证,我指着屏幕上的图形问到:这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呢?学生纷纷回答不平行,很明显,无需再对第二个梯形进行验证。继续点击课件呈现出第三个梯形的验证,还是先进行一组对边平行的验证,继而对另一组进行验证,当不太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工具验证一下。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下,我与学生一起验证了三个梯形的对边是否平行,结果得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此时我向学生进行提问:现在谁能说说什么是梯形?大家表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在大家说出答案后我点击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出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在课件上呈现出:你真棒!
二、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一座桥梁,它联系着数学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而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指的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意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在向小学生进行《位置和方向》教学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观察,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小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不是很清楚,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与东相对的就是西,剩下的两个方向则为南北。通过对校园的观察,学生简单的认识了位置和方向的概念。随后,我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出一张没有完成的学校的平面图,引导学生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同学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我引导学生将参考方向和画图标准进行统一,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教学时用到的简化地图,也要讲方向统一的标清楚。这样一来,学生对位置和方向的概念就更加清晰了。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如何辨认方向。
三、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启发,进而主动思考探究,提高数学水平。利用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产生更多的想法和观点。
为了使小学生思考百分数的应用知识,我在课堂上利用一个亮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知道水有哪几种形态?学生回答:液态、固态、气态。水结成冰形态变了,体积会变吗?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在经过短暂的讨论后,我向同学们展示出课件,让学生明白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增加。当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我紧接着出示了相关的信息: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想提出什么有关百分数的问题?经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之后,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基本如下:(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3)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4)原来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约减少了百分之几?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深入了解百分数的应用。在教学中,亮点资源有很多,有趣的生活现象,或者学生不经意间的数学问题等等,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放大,开展相应的教学,激活学生的资源。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精彩的课堂开头
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的现象,这种不协调现象的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这种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分两步走,即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其效果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三、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原型通过归纳浓缩成经典的理论,最终又还原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学科。因此,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的例题和应用中,必须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应用,去真正感受知识的价值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到社会中去观察实践,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让他们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效果,促进数学的教学。比如在了解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认识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这些模型,反复把玩和拆拼,真正将图形记忆到脑海深处。在数据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布置学生调查诸如《学生睡眠时间调查》、《我班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等,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和关注社会的经济、卫生、交通、资源、文化等内容,使得“真正的学习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于学生本身的学习”。将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完善地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特长,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和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或运用上数学知识,如城市建筑、机械生产、商业运作、建设等等,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庭收支核算,可以说,数学在整个大干世界里,其应用最广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结合新课标,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社会活动,与学生一起带着学习工具,踏入社会,走进社区,让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进行实地操作(编排,记录,计算)观察分析和总结,真切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体会知识与社会经历所带来的趣味性和成就感。这对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对知识更加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