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算机程序开发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0 09:55:57

序论:在您撰写计算机程序开发培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计算机程序开发培训

第1篇

关键词:Java技术;应用;发展研究

Java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计算平台,为多层、复杂的网络计算提供应用基础,当前Java技术越来越成熟,出现了JavaME、JavaEE、JavaSE计算平台,涉及Web服务、无线应用、企业应用等各个方面。结合Java技术的应用现状,应积极进行发展研究,充分发挥Java技术优势,完善和优化Java技术应用。

一、Java技术概述

Java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Java技术考虑到互联网的安全因素,其内部的安全设置相对比较完善,受到广大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设计人员的喜爱,Java技术也成为推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Java技术和普通计算机语言类型不同,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时主要是面向对象,并且利用其独特可移植性,可以为不同计算机应用程序提供便利,有效简化应用程序设计,支持多线程,这种可移植性和面向对象性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不同软件系统平台的兼容,给予软件系统程序开发设计人员很大帮助,并且Java技术应用独特的安全设置方式,可以有效规避一些恶意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对提高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

二、Java技术应用情况

1.在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软件公司利用Java技术产品和相应软件平台,如中创Infoweb、金碟Apusic、东方通TongWeb等利用JavaEE服务器,实现在工商局等多个部门的应用。东方软件EAP电子政务架构在税务系统、公检法等系统中应用,另外广西中永科技运用Java技术开发了办公自动化软件,Java技术计算平台比较方便,在软件系统开发设计中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

2.在嵌入式设备中的应用

Java技术和嵌入式设备的结合推动了各种智能电子卡的出现,这使得Java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很多电子玩具、汽车电子设备、数字电视等家用电器以及医疗设备、通信终端、无线手持设备中,Java智能卡、Java PDA、Java移动电话给广大消费者提供极大的便利。

3.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Java技术在辅助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功能,例如,Edustation远程教学系统,可用于异地远程教学、课后学习和本地网上教学。清华大学利用Java技术优化和改进计算机软件基础教学模式,研究了BlueJ汉化方案Java教学软件的应用特性。

三、Java技术发展研究建议

1.加大技术研究投入

政府部门应加大Java技术研究的投入,在互联网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中将Java技术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积极组织各个领域和行业的通力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积极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软件系统产品。同时,优化和完善基于Java的支撑软件和中间件,推动以xml和Java为基础的信息化综合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政务的应用,研究Java嵌入式电子产品和计算机软件系统,支持建立Java技术的产品测评和技术开发中心,加强对各种Java技术产品的性能检测和质量监管。

2.积极开发Java应用软件

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商和各个行业应积极开发Java应用软件,例如,Java教学软件、实时监控软件等。发挥Java技术优势,实现一次开发、到处运行,避免重复地进行开发设计,推动国产计算机Java软件产品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3.加强各协会和学会的合作

每年定期组织Java技术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加强各个领域专家学者对于Java技术的沟通交流,推动深层次的技术研究,探讨Java技术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改进Java技术计算平台,开发Java技术更多的应用功能。

4.加强Java技术人才培养

为了实现Java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人才培养,做好Java宣传教育培训,在相关网站上开设Java专栏,展示Java技术应用成果和产品,介绍Java技术特点,组织出版关于Java技术的各种电子刊物或者书籍,开设Java技术远程技能培训系统,对一些有兴趣的技术人员进行Java培训,特别是在对大学计算机专业,设立Java必修课,使大学生熟练掌握Java技术应用。

近年来,Java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和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类型,其在多方面都表现出重要应用优势,结合当前Java技术的应用现状,应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继续加大对Java技术的发展研究,不断提高Java技术的应用功能。

参考文献:

[1]何兴昌.JAVA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J].硅谷,2009,(2).

第2篇

关键词:基层统计;计算机;规范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基层统计领域。实现基层统计业务处理电子化、统计信息网络化,提高基层统计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已经成为统计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鉴于此,分析当前计算机在基层统计中应用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以极大地推动基层统计的规范化建设。

1.计算机在基层统计领域内应用状况

相比于其他一些行业,计算机在统计领域中的应用较早,大概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应用于统计领域之后,改变了部分统计数据手工汇总的繁琐局面,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起初阶段,由于计算机配置较低,处理速度很慢,而且程序开发周期较长,因此计算机在统计中应用程度不是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统计信息管理及处理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统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基层统计中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在基层统计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基层统计本身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为科研工作者、政府决策者带来了全面、及时的参考信息,极大地展现了统计的时代特点。

2. 计算机在基层统计领域内应用尚存的问题

    2.1办公自动化的整体水平不高

    当前基层统计领域内整体办公自动化水平还不够高,统计台账的设置、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数据管理等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处理方式上,相应地有些部门仍未建立统计信息标准数据,有的甚至不能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维护、管理和备份。有些基层统计部门正在着力实现办公自动化,但是其着力点只是放在了实现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与真正地实现基层统计信息自动化及网络化相差甚远。

    2.2数据处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基层统计中计算机数据处理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在统计业务中,除了专业报表数据利用计算机程序处理之外,其余工作均通过计算机储存和远程运输的方式,部分工作还停留在半手工处理的阶段,没有开发出相应地数据处理程序,影响了统计的效率;同时,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水平发展加快,处理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统计人员开发、应用软件的水平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难以实现协调发展,造成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部分浪费以及数据处理工作的不规范。

2.3计算机及网络管理水平及安全问题

随着现代统计业务的不断发展,统计业务对计算机应用也正在产生新的需求。统计从业人员往往难以适应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在缺乏专业知识培训的情况下,很难实时地更新自我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工作的水平。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问题,包括统计信息资料、计算机硬件资源以及统计网络安全等都成了当前计算机应用于统计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

    3.计算机在基层统计领域内应用尚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1加强计算机处理程序和网络数据库的开发

在计算机领域,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统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当前信息资源,强化应用软件的设计工作,着力开发适用于基层统计需求的数据处理程序,努力实现基层统计的程序化、网络化以及规范化。此外,统计部门还应该充分利用专业人员进行综合统计数据库、年报数据库、单位名录库及其他专业数据库的开发工作,充分提高数据库的综合利用效率,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利用。最后,在计算机处理程序、网络数据开发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基层统计的无纸化办公及真正地办公自动化建设,改进工作效率。

3.2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工作

统计部门应该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以确保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使其不仅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操作技能,而且熟悉计算机相关知识,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此外,还要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管理应用水平的相关培训,以使工作人员适应统计业务工作中不断出现的应用需求。

3.3加强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管理

    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统计信息工作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相关基层统计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的数据备份工作,建立光盘库,对备份载体实行档案化的管理,以防止数据丢失;及时更新网络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防止病毒和黑客非法入侵,给基层统计带来极大地损失。

综上所示,推进计算机在统计领域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推进基层统计的规范化建设。统计部门在参考以上建议的基础上,应该将此项工作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实现统计业务工作制度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指导基层统计工作人员不断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地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适应当前统计办公自动化的要求,保障统计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 要:为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以适应社会对嵌入式人才的要求,在分析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出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减的计算机系统,通俗地讲,就是具有智能处理功能的电子产品。如今,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医疗仪器、智能仪表、通信设备等众多领域,可以说,嵌入式系统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嵌入式系统。

如今,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近几年高校中的自动化类、电子类以及计算机类专业均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社会上也有一些培训机构开始开展嵌入式工程师的培训。然而,由于面向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基础知识的不同,高校中各专业以及培训机构培养出的嵌入式人才的能力也不尽不同。本文结合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和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探讨,指出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

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可以分为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因此,大体上讲,嵌入式工程师可以分为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和嵌入式硬件工程师。但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嵌入式工程师应该既要懂软件,又要懂硬件,软件和硬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嵌入式软件包含应用程序开发、驱动程序开发、操作系统的移植和裁减三个主要方面。然而,并非所有的嵌入式系统都需要进行驱动程序的开发以及操作系统的移植和裁减,如果使用的单片机较为简单,或者开发的程序较为简单,那么就没有必要基于操作系统来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但是,如果基于操作系统来开发应用程序,那么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和普通的软件开发几乎没有区别。

嵌入式硬件主要包含PCB设计和原理图设计两个方面。在原理图设计阶段,工程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芯片,设计相应的电路图;而PCB设计主要是指PCB的布局和布线。对于高频电路,在布线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PCB电路图的电磁兼容仿真和分析,以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正常工作。

由此可见,嵌入式系统开发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多,这对相应的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称为一名合格的嵌入式工程师必须对上述所有方面都有所了解,并精通其中若干个方面。

2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

如今,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除公共课外,可以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指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信息安全、图像处理、网络程序开发、嵌入式系统等。

从课程结构上,我们不难发现,该专业学生在学习嵌入式系统时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对电路、数电和模电三门课程的掌握不牢固上。要想学好嵌入式系统,首先必须学好上述三门课程。而事实上,通常计算机专业将上述三门课程合成一门课程来进行讲授,并且学时较短。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只能对这三门课程有个大概的了解,并不能达到较为灵活应用的程度。

3 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现状上,如今高校在讲授嵌入式系统时,往往是一个教师会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在人数较多时,授课质量会下降。事实上,社会培训机构在进行嵌入式系统培训时,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数量。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一些基本概念为主,如单片机结构,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原理和移植,Linux嵌入式驱动程序的开发,以及嵌入式软件的设计方法等。事实上,对于刚接触嵌入式系统的学生来说,讲授这些空洞的基本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根据学生的反映,由于他们没有任何嵌入式方面的基础知识,讲授上述内容使得他们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除了强迫性记住一些概念之外,其它什么都没有学到。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学生接受了大量的概念,却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尽管学生也会做一些嵌入式系统的实验,但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往往是根据实验手册上的说明,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进行下去,最终除了能看到一些实验结果外,几乎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原理。

4 解决方案

为此,我们认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改变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不应讲授空洞的基本概念,不应以复杂的单片机,如ARM为例进行讲授,不应讲授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原理和移植操作,也不应讲授驱动程序开发,这些内容都不适合初学者。而应该以一个简单的单片机,如C51为例进行讲授。同时,在讲授C51时,应从一个应用者的角度,而不是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来进行授课,这一点往往是一些教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们往往过于强调单片机的内部原理,而忽略了单片机的应用方法。

第二,应以教师教课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教学方法。由于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这类课程,过多的教学是无益的,往往会让学生对嵌入式失去兴趣。而如果能够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则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嵌入式的魅力。

第三,在动手实践上,应以一个小型项目为主,基于开发板实验为辅的方法。事实上,基于开发板进行实验,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对他人的程序进行编译和下载,并观看开发板上的运行效果,并不能主动地研究其中的原理,也无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果让学生开发一个小型项目,如温度显示器等,那么学生不仅能够真正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能够获得开发成功后的成就感,增加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乐趣。

5 结语

本论文在分析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出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有利于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以适应社会对嵌入式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蒋伟杰.计算机专业本科嵌入式系统方向可见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0(5):61~64.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教学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减的计算机系统,通俗地讲,就是具有智能处理功能的电子产品。如今,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医疗仪器、智能仪表、通信设备等众多领域,可以说,嵌入式系统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嵌入式系统。

如今,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近几年高校中的自动化类、电子类以及计算机类专业均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社会上也有一些培训机构开始开展嵌入式工程师的培训。然而,由于面向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基础知识的不同,高校中各专业以及培训机构培养出的嵌入式人才的能力也不尽不同。本文结合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和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探讨,指出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

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可以分为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因此,大体上讲,嵌入式工程师可以分为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和嵌入式硬件工程师。但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嵌入式工程师应该既要懂软件,又要懂硬件,软件和硬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嵌入式软件包含应用程序开发、驱动程序开发、操作系统的移植和裁减三个主要方面。然而,并非所有的嵌入式系统都需要进行驱动程序的开发以及操作系统的移植和裁减,如果使用的单片机较为简单,或者开发的程序较为简单,那么就没有必要基于操作系统来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但是,如果基于操作系统来开发应用程序,那么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和普通的软件开发几乎没有区别。

嵌入式硬件主要包含PCB设计和原理图设计两个方面。在原理图设计阶段,工程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芯片,设计相应的电路图;而PCB设计主要是指PCB的布局和布线。对于高频电路,在布线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PCB电路图的电磁兼容仿真和分析,以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正常工作。

由此可见,嵌入式系统开发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多,这对相应的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称为一名合格的嵌入式工程师必须对上述所有方面都有所了解,并精通其中若干个方面。

2.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

如今,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除公共课外,可以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指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信息安全、图像处理、网络程序开发、嵌入式系统等。

从课程结构上,我们不难发现,该专业学生在学习嵌入式系统时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对电路、数电和模电三门课程的掌握不牢固上。要想学好嵌入式系统,首先必须学好上述三门课程。而事实上,通常计算机专业将上述三门课程合成一门课程来进行讲授,并且学时较短。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只能对这三门课程有个大概的了解,并不能达到较为灵活应用的程度。

3. 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现状上,如今高校在讲授嵌入式系统时,往往是一个教师会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在人数较多时,授课质量会下降。事实上,社会培训机构在进行嵌入式系统培训时,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数量。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一些基本概念为主,如单片机结构,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原理和移植,Linux嵌入式驱动程序的开发,以及嵌入式软件的设计方法等。事实上,对于刚接触嵌入式系统的学生来说,讲授这些空洞的基本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根据学生的反映,由于他们没有任何嵌入式方面的基础知识,讲授上述内容使得他们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除了强迫性记住一些概念之外,其它什么都没有学到。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学生接受了大量的概念,却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尽管学生也会做一些嵌入式系统的实验,但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往往是根据实验手册上的说明,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进行下去,最终除了能看到一些实验结果外,几乎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原理。

4. 解决方案

为此,我们认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改变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上,不应讲授空洞的基本概念,不应以复杂的单片机,如ARM为例进行讲授,不应讲授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原理和移植操作,也不应讲授驱动程序开发,这些内容都不适合初学者。而应该以一个简单的单片机,如C51为例进行讲授。同时,在讲授C51时,应从一个应用者的角度,而不是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来进行授课,这一点往往是一些教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他们往往过于强调单片机的内部原理,而忽略了单片机的应用方法。

第二,应以教师教课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教学方法。由于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这类课程,过多的教学是无益的,往往会让学生对嵌入式失去兴趣。而如果能够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则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嵌入式的魅力。

第三,在动手实践上,应以一个小型项目为主,基于开发板实验为辅的方法。事实上,基于开发板进行实验,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对他人的程序进行编译和下载,并观看开发板上的运行效果,并不能主动地研究其中的原理,也无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果让学生开发一个小型项目,如温度显示器等,那么学生不仅能够真正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能够获得开发成功后的成就感,增加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乐趣。

5. 结语

本论文在分析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出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有利于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以适应社会对嵌入式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蒋伟杰.计算机专业本科嵌入式系统方向可见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0(5):61~64

[2] 王剑.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教学实践得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1,11:35~36

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School Training Modularized Teaching of Computer Major in Vocational School

Wang Qian,Wang Xufeng

(Tiantai Vocational School,Taizhou317200,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computer applications have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tal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 bas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ractice of school training as a major way,but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l,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schools,so that effect of achieving the desired training goals.Based on the current school vocational schools computer training problems,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ular teaching some of the ideas.

Keywords:Vocational school;Computer major;School training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实施模块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还应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包括以下方面: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实现目标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开展有效实训教学课程。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的岗位不够清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校内实训模式,往往是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计算机程序开发项目,一般是一个信息网站或一个功能较单一的小程序,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充当多个角色。身份不明、岗位不清,虽然对具体的某个流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一个完整计算机项目的研发工作是怎样分工、各岗位之间如何连接、程序块信息如何传递、各岗位的职责却不清楚。(二)实训的内容陈旧简单。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变化迅速,而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模拟实训的资料已使用多年,与现行计算机使用开况已不相符,而且内容简单,能全面涵盖各个方面的实训资料较少,这样使得实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三)实训的方法不够先进。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是教师发给学生一整套资料或一些程序源代码,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上课讲授的方法进行验证性实验。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实训,课程的实训只停留在一套资料、一套标准答案上,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模块化教学内容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先进的技能培训模式。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边学边练,弥补讲练分离的不足。

在构建中职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模块时,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计算机职业特点,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分解为各项技能。本着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紧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原则,将实训模块划分为:

(一)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掌握文字输入、Windows的基本操作、office文档编辑等。(二)专业应用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网站制作与开发》、《图片图形多媒体制作与处理》和《程序开发制作》等专业课的实训,并结合计算机的特点,将此模块划分为《网站制作与开发实训》、《图片图形多媒体制作与处理实训》、《程序开发制作实训》子模块和多个实训岗位。这些模块的实训应在相关课程的内容讲授完时进行。(三)岗前综合实训模块。该模块是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综合运用,此模块的实训应在学生去校外顶岗实习之前进行。主要针计算机个完整计算机项目的研发工作是怎样分工、各岗位之间如何连接、程序块信息如何传递、各岗位的职责如何设定等进行实训。

四、中职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实施模块化教学的优点

将计算机专业校内模拟实训的内容分模块化在不同时间段组织进行,使计算机实践教学与计算机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实践技能培养融入到理论课程的学习之中,这种模块化教学的优点如下:

(一)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模块实训,让学生担任计算机开发流程中不同的分工岗位,各负其责,把日常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流程业务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二)是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法。校内实训模块化把复杂的综合实训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将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个个击破。当学生在攻破了一个个实训内容、完成了一个个实训任务,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时,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提高。(三)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是中职学校办学的理念。模块化教学以专业岗位为模块,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了学与做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充分体现出以技能训练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点。

五、结束语

中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社会需求是发展变化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校内实训模块化教学模式和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和改进它,不断补充进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新内容,使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真正学以致用,成为他们职业生涯成功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刘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M].思考考试周刊,2009,42

第6篇

1计算机软件教育模式分析与探讨

1.1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教育的情况

只要有计算机,任何学院都可以办计算机软件专业。这既说明了计算机软件教育的普遍,更说明了计算机软件教育的硬件门槛实在是相当的低。很多学院都可以办计算机软件专业,很多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专业都差不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的招生连年在扩大,从招生质量上说,高职高专招到的学生的素质是相对比较差的,而学习计算机知识往往需要比较高的逻辑能力、自学能力与刻苦精神,这让高职高专的计算机软件教育难上加难,现在社会上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在逐年提高,对计算机专业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学生的低素质和社会的高要求成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办法完全给予解决,按照原来的解决方法,以教授学生程序知识为主,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它素质。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低,而且在入学前又没有学过任何程序知识,在入门时发生极大的困难,学生往往只能记住程序语言本身的语法,而对于程序语言的共性的知识,特别是与做程序相关的逻辑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刻苦精神等都没有得到强化训练,结果在学习其它语言时又要重新把这些几乎是同样的内容学一遍,而且极容易产生以下的结果,学生学了很多门语言,但每门都不精,而且每门语言都花去了几乎相同的时间,白白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能不能将这很多门语言都换成一门语言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些专业知识是结合语言来学习的,比如说学习数据库,就得安排Access或者vfp来教学;学习底层开发,就得安排C语言甚至汇编语言来学习;学型项目开发,就得安排visualstatio。还不算在学生毕业后,到了单位再按单位要求使用的语言。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就没法保证其在短短的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内达到社会的要求。

1.2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师资

一般说来,计算机软件这门学科需要人有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而且因为计算机的基本核心都是国外做的,英文单词出现得不少,所以也需要有一定的英文水平,-196-因此做计算机软件这门学科的人一般来说素质不错,而且数学一般很好,这几年,高职高专院校都比较注重技能的培养,采用多种手段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将教师送去培训、读研究生;从社会上招聘一些有实际经验的原软件公司技术员;教师自学、帮教等。不少教师努力做科研、做课题、写论文、评职称,不少教师已经获得了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因此,从师资上说,高职高专的师资应该是不错的。

1.3现行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的教育模式

参考做得比较成功的软件学院的做法,甚至与它们联合办学;在课程设置上与这些软件学院同步;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是先进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但只针对素质较好的学生,以及教学水平相当高的教师。它只说明了软件知识教育的内容和先后问题,并没有说明如果学生的素质达不到要求该怎么办?事实上,大部分的教育者都没有说明这个问题,这很正常。就算是素质较好的学生,有的对这种模式也未必适应,程序设计往往刚刚入门,就面临毕业了。所以高职高专软件教育的问题在于对学生教不教得懂?教懂的时间是多少?灵活运用程序知识的程度是多少?单单采用以上的教育模式还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2解决方法

2.1传统素质的培养方法

因为计算机专业脱胎于数学专业,计算机软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数学好的话一般来说逻辑能力也相对强,所以传统的素质培养方法是先让学生学好数学,再来学习程序设计。这种培养方法似乎无可厚非。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高职高专的学生数学会很好吗?能教好他们数学吗?要教好他们数学得用多少时间?结果可想而知。

2.2教学与程序逻辑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数学思维好的学生逻辑能力一般较强,而且数学是创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所以一般来说,学习计算机程序开发在很多人眼里该先学好数学,再学计算机程序开发;那么数学和程序开发一定具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吗?未然,因为虽然计算机科学是从数学演变而来的,在早期的计算机应用中确实以数学计算为主,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的应用系统开发,如果不是很高端应用的话,用到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主要用到程序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好的学生只要将程序多加研读,一般来说,获得程序逻辑思维是不成太大问题的,但如果数学思维差点的学生。那就难了。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先把他们的数学教好了再学程序的话,那代价就太大了,也没这必要,所以设想如果直接进行程序逻辑能力的训练让他们获得比较强的程序逻辑,那么他们学习后续课程就容易多了。

2.3程序素养的培养方法

(1)特别重视学生入门语言的教学,不要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入门时重点不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程序知识的共性,与做程序相关的逻辑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刻苦精神等。这些知识和素质如能迅速解决,对于后续内容的学习非常有利。对于程序语言的选择一般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为佳,因为用这门语言既可学习面向过程的程序知识,又可以学习面向对象的程序知识,而且语法相对简单,表达清析明了,往后还可以继续学习。学完了程序知识的共性与能力训练之后再扩展其他程序知识(包括各种控件的属性、事件与方法,甚至学习其他语言如C语言)。(2)改变原来的以知识教育为中心、能力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能力教育为主、知识学习配合能力教育的教育模式。比如说对于数据库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是用Access来学习的话,那Access本身的知识就不必学得过深,会用其做数据库即可,重点是关系数据库的各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程序能力的过程中,他那个阶段需要什么知识,我们就给他学什么知识,按知识能力过关而不是一定按原有课程的模式来学习。(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知识精炼基础、程序素养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程序素养是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算法的逻辑推导能力、相应的记忆力、归纳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要进一步地认识、分解程序素养,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低的起点,一副更好的梯子,沿着这把梯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就能获得程序素养,进入程序开发的大门。在这里,笔者专门分解了程序知识最基本的要素:变量,以此为突破口对程序基础知识进行重构,并以此进行程序逻辑能力与归纳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变量是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对变量的特点、变量的形态、变量的作用范围、特别是变量是如何同程序结构结合实现程序思路,普通的程序设计教材上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些知识要依赖学生在记忆程序知识并做大量的程序开发之后才由他们自己突然醒悟。对于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根据构建最低平台的原则,选择最易学的语言VB作为讲解语言,全部知识分为以下方面:第一部分,①数据类型②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③程序的三种结构顺序、分支、循环④数组⑤自定义过程与函数。第二部分,面向对象部分。并对里面的内容作了最大程度的精炼,并且各种能力的训练也融入其中。按照这种原则构建出来的基础知识,必须能做到让学生需要记忆的词最少,内容最少,内容之间或内容本身要与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挂勾,就是英语单词本身,也要给学生一个记忆的方法,根据学习的建构主义,新知识要与头脑中的旧知识发生关联,新知识才能得到好的理解,单纯的背诵很容易让人遗忘。然后再采用反复与自我讲解的方法加深这种记忆,并将其从浅性记忆上升至深度记忆,要做到回忆某种记忆时几乎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是素养训练成功的第一步,根据本人多年的程序教学的经验,如果能为学生构建好这种恰当的记忆内容与方法,学生能记住的几率大增,而且不容易遗忘,记忆的速度又快,而这些又是编程中最需要的东西。逻辑能力与归纳能力是如何训练的呢?首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推导的起始点,这个起始点要极低,极简单,简单到常人都会的程度。然后与寓复杂到简单之中。将这个简单的逻辑分解成常人都会的逻辑,让学生的固有的逻辑与程度逻辑搭上桥,让学生听到这种例子就懂,而上下例子的逻辑差一点点,通过上一例子的方法再加上教师的指点,学生应该能做出下一例子,这样就加深了对程序基本分析方法和算法的理解,每做一个例子都应有一个新的体会,经过这一连串的体会,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归纳能力与逻辑能力。比如说讲循环体,教师设置逻辑推导已为1+1,学生会做1+1后,需要讲解为什么要用这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做1+1+1+1+1,5个1相加,再做1+2+3+4+5。再做1+3+5+7+9,再做2+4+6+8+10。再做1+3+6+10+15等。这些例子是简单的,简单才能让学生对于其中的数学问题一看就懂,才能不涉及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力去挖掘这些例子所体现的程序能力。一般说来,变量是程序设计的核心概念,对于变量的分析也就等于分析了整个程序,将变量分为控制变量和累加变量两大类,控制变量主要负责程序的流向和循环的次数,而累加变量主要是存数,并在其上进行算术运算。对1+1赋值给一个变量这样一个问题,要理解累加变量的作用,也就是sam=sam+1这条语句是怎么编出来的,将它作为1+1+1+1的基础,对于1+1+1+1这个例子要理解为什么要用循环,循环所用到的控制变量和累加变量,它们的初值是多少,在哪赋初值,变量在哪使用,终值为多少,在哪变化,变化量为多少,等等,在教师讲解这些问题之后,要组织学生复述,一定要学生亲口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才算理解:然后理解上一程序与下一程序之间的不同:用这种教法处理余下的问题,学生往往易于接受,因为这些例子涉及的数学并不难,其实极简单,学生可以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解决方法已经标准化,只要用同一方法分析,必然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这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推演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对程序设计的教学环节重新组织,在每一环节都像循环的讲解那样分析,相信对学生程序素养的提高帮助是非常大的。(4)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诱导式教育,在阶梯式的问题体系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尽量地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来启发学生,让他尽量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要及时诱导学生进行总结,熟悉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总结的习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然后诱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5)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会促进学生对于程序知识的记忆。对他们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实践

笔者特意选择了几类人群来试验,一类是中专生,一类是成人,一类是大专生对他们教授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时用两种教学方法来试验,采用基于知识精炼的程序素养训练为主教出来的学生效果更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更强。

3总结

第7篇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t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internal control.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Key words: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007-01

1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1.1 存储介质发生的变化带来的问题在原来手工会计条件下,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均用纸张记录,这些数据如果被修改,很容易辨别出被修改过的痕迹。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以电磁为介质,数据被直接已录在磁盘或光盘上,对数据修改不留任何痕迹,加大了业务风险。

1.2 软件程序开发有待完善软件的程序关系到系统的安全,而会计软件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岗位进行了重新划分。新的会计环境对内容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个人操作处理,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1.3 内部控制变得更加复杂,档案保管需要有新的措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内容,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与手工会计相比,增加了许多内容,如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内部控制、计算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操作管理等,涉及许多新的会计档案,需要更为安全妥善的保管措施。

1.4 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变化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各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容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1.5 会计电算化中的反记账状态的功能,对会计账簿有一定的影响反记账功能的目的,是为了取消部门甚至全部的错误账簿记录以后重新正确记账。从本质上讲,它是对错误的一种更正行为。而手工方式下记账后是不允许重新记账的,对于账本上的错误,应采用画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或红字冲销法来更正,更正错误的过程被留下痕迹,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

2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对策

2.1 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建立新的职能分割制度、授权的控制制度是保证财务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会计人员应该检查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其目的在于通过确定职责分工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例如,程序与系统开发、计算机操作、输入数据的控制,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予以分离。会计人员应该确定是否制定了有关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程序、数据文件、数据传送、输入和输出资料以及人员的安全规定。该项检查应该不仅涉及服务器的计算机设备,还应包括其他计算机终端,通讯设施及其他设备。建立以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素质为目的的控制措施,组织网络安全方面及高级程序语言的培训,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复合型专业内部会计人员。

2.2 建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通常,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是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二是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措施。三是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保密的措施。建立数据的备份制度,良好的备份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安全性的有效保障,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可随时用备份恢复系统。备份应特别注意选用质量较好、可靠性较高的介质对重要的数据则应采取双备份或多备份,以防止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造成备份的丢失。对安全保密程度不等的数据,应给予不同的使用人员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防止越权使用。四是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对于单位自行组织开发的会计软件,本单位拥有源程序,可自行修改,但必须报经单位总会计师(或领导)批准后才可修改。

2.3 计算机病毒防范与控制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数据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极大的损失。有些会计人员认为安装了杀毒软件就万事大吉,其实病毒的变形和更新是非常快的,即使安装了杀毒软件,也绝非就高枕无忧了。防范病毒最为有效的措施是严禁会计电算化局域网接入广域网中,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包括:软件、软件盘及计算机系统的采购和更新要通过计算机病毒检测后才可使用;建立软盘管理制度,同时防止乱拷贝软盘,不使用未经检测的软盘;安装防病毒卡和反病毒软件,定期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