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审美教育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10-20 09:55:56

序论:在您撰写审美教育的性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审美教育的性质

第1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将其与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发现职业学校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等内容与“现行大纲”中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要求不谋而合。通过对比,突出了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背后需要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专业需求

2009年1月6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最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现行大纲”)。现行大纲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且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笔者发现职业学校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等内容与“现行大纲”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进一步强调了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背后需要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在此,笔者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在诸多专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烹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艺美术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适用于职业学校其他各大类专业。

一、“现行大纲”与专业设置要求的不谋而合

在对烹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即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而“现行大纲”中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正是落实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这一特点。“现行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提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1.各个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

《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规定了知识结构及要求为:掌握导游服务和旅行社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与导游相关的法律、宗教、园林建筑、历史、地理与文学知识;掌握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礼仪常识;了解服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审美能力。《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做了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一定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中级烹饪技能的人员(即中级烹调师)。《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对语文教学提出如下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2.具体要求与大纲要求的契合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都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与“现行大纲”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相契合。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现今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已成为个人素养、品行、人格、道德情操评价的标准。不仅如此,各行各业也争相比拼企业文化、比拼美的内涵,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笔者以旅游管理和工艺美术这两个本身就是美的代表的典型专业为例,分析“现行大纲”如何有效落实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审美能力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旅游即欣赏

美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旅行社外联、文秘、票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的技能外,审美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美学家叶朗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在旅游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他们的审美素养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审美感受。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自身必须具备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能力。只有首先具备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规律去讲解景点,用自身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去影响感染游客。

2.让吃成为一种美丽和享受

烹饪专业亦是如此。“吃”的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本身就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201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后,美食的制作工艺、生产过程、文化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一夜火爆荧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的氛围下,社会对烹饪的要求由量入精。从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协办了两届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大赛最重要的口号就是“用最节约的成本制作最精致的菜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高手齐集扬州,各显神通。选手们制作的每一道菜肴都给人视觉的冲击,色彩的搭配、造型的设计、原料的选取、菜名的由来处处渗透着美的内涵。

3.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工艺品工艺

美术专业同样如此。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主要培养广告、装饰、平面设计等相关产业所需求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工艺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所有专业都有着相同的公共专业课程,如素描、线描、水彩、国画等,这本身就代表着美术专业对学生的审美有着更高的要求。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要将审美过程中形成的美妙的构思自觉地运用技能技巧,进行实际创造,并以物质形式来表现出来,这才能出现诸多具有美的设计作品。

三、小结

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美的本质;审美关系;重要性

0前言

审美教育即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美学情感教育,以时代和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因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教育,既传播知识,又对人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起促进作用,审美教育为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供了训练的平台。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本质,其重要作用的实现同样影响着美术教育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将从美的本质出发,探讨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最后给出几点有关审美教育如何更好借助美术教育的载体实现其本质价值。

1美的本质及美术教育的内涵

1.1美的本质

我们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然,生活中处处充满美,但真正的美是什么,又有几人能说清楚呢?罗丹曾说过:“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笔者对美的理解是:美是有着自身规律与社会实践和谐统一的理想存在。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它更倾向于传达真善美的思想,它有明显的社会性、客观性、形象性、自由性、独特性,是需要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阐述出来的。

1.2美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统一,美术教育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艺术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来教育人。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的教育方式,它需要参与艺术活动来提升人的气质,改善人的精神风貌,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美术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在一系列美术社会活动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2美术教育的目的

人类作为一群有意识的情感动物,我们的生命活动都是有目的。但是人无完人,追求完美的人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他们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又懂得享受生活和娱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协调,这是中国传统“和”文化,也是中国特有的审美的作用。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去鼓励人们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生活的善意和希望。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让学生学会自爱和爱他,爱祖国、爱社会、爱生活、爱和平,充满爱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享受美的喜悦。美术教育的公平性,使得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美好的人格。正确的审美还能帮助规范人的言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和谐、美好。

3美术教育审美本质是一种美学思想,属于理性范畴

将美术教育的审美本质定位在理性范畴,单纯地用思想性和精神性来诠释它,让它脱离物质性的艺术造型。美术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精神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与文学、哲学、宗教等文化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上层建筑。美术的审美意识理论表明美术是一种美学思想,美术的艺术思维在上层建筑中与文学、哲学、宗教等相互吸收先进思想,艺术家的美术创作首先要形成一个内心现象,即各种审美意象的建构,然后再呈现在画纸上。美术的审美本质属性就是一种审美精神,在美学艺术中,审美精神一直指引着人们向积极、美好的方向前进。审美精神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弘扬真善美,给人们的精神世界以美的享受和感动,让人们拥有更高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创造能力。

4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审美教育

4.1提高教师审美水平,将审美教育贯穿到美术教学中

美术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审美水平和教育观念关乎教学质量。美术教育是一种与时代密切联系的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它是知识和道德的融合体,包含着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审美素质匮乏落后,教学活动自然就失去了生机,无法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将美育本体化,提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课堂的艺术层次,每节课都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熏陶、美学的净化。

4.2发挥美术课的课程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写生、临摹、速写、工艺创作是美术课的课程特色,通过线条、色彩、明暗、轮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形式美的要素特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课堂上,除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美术理论知识和技巧、美术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和美术的紧密相连,精神食粮对人的给养;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学品质,让学生懂得创造美、与他人分享美。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实际操作,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专业的美术知识在学校社团展板、班级黑板报、学报上得以展现和运用。

4.3丰富美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

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教育,需要学生在感受到美后,主动接受教育,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活动中,收获实践带来的美感体验。学校中各种兴趣活动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放飞自我,满足他们的爱美之心和表现欲,让他们在轻松地活动中升华情感、完善人格。

5结语

素质教育中美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美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美的种子传播给人们,使人人都有发现美的机会和创造美的能力。鉴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时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水平,逐渐成为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唐巧,陈鸿.论美术审美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395-397.

[2]艾春梅.浅谈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2010(10):22.

[3]陈婧.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论美术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68):163.

第3篇

如今,我国高职大专生的心理问题异常突出,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针对此种现象,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探讨,我认为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文学审美赏析模型是切实可行的。本文在借鉴相关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文学作品赏析为基础,尊重个体差异的文学审美活动规律,构建了一个基于学习者心理治疗的文学审美活动模型。该模型以文学审美赏析为主要活动,旨在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建构文学审美赏析模型要达到与语文教学、文学审美赏析、学科渗透三者之间在教学目标、方法、过程中的契合点,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高职语文课选用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就可以满足以上三者的需要。从语文教学上来讲,这些文学作品的选用,都符合语文课堂要求,通过学习,可以丰富视野、完善人格。从文学审美赏析角度来讲,这些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要求与审美素养。从学科渗透角度来讲,这些优秀作品中都集中反映了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魅力,通过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方面,语文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关联着学生的心理活动,这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活的有意义的构成”。[1]学生可以通

过借助教材的感召力,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引导她们感知课文内容,挖掘作品中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精英文化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

再次,通过活动课、专题讲座、答疑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受挫教育和意志力教育。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固有的审美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靠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意志品质,人格魅力。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和人生价值。

最后,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也能促进文学审美赏析课的教学实施。教学心理环境既包括人际环境又包括课堂教学气氛。合作、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友爱、互助的同伴关系;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都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兴趣,减轻学习负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 文学审美赏析模型构建

(一)文学审美赏析活动模型的构成成分

在分析文献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文学审美赏析活动模型,其各维度成分划分如下:

1、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巩固扩展

2、审美过程:呈现“美”、交流“美”、评价“美”

3、审美体验:直觉阶段、构成阶段、超越阶段

(二)文学审美赏析活动模型的分析

文学审美模型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审美过程和审美体验这三个环节,具体阐述如下:

1、教学模式是该模型的宏观思路。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便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课堂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受教育者的思想火花;其次,教师利用创设的氛围,向学生提出问题,把握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巩固扩展第二阶段的任务,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审美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创设情境对应的过程是呈现“美”的作

品。在高职语文课本中,编者选取了大量优秀体裁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是“美文”,但是对于不同的体裁,呈现“美”的方式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教授不同的课文。比如诗歌的审美赏析,首先要求学生大声、数遍的朗诵,才能领悟其中的韵味。接下来就是交流“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分享。最后,师生一起对作品的“美”进行评价,进而升华主题意义,把审美过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

3、审美体验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有的学者把审美体验过程分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和神志彻悟三个阶段。[2]大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直觉阶段、构成阶段和超越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同时包含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体验。在直觉阶段,我们认为美是直接的,可以直接呈现“美”,它是知觉的客体,主体通过感知直观对审美客体进行把握;在构成阶段,主要通过联想、想象,以此进行交流“美”;在超越阶段,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处于相互交融的状态,审美体验达到体验高峰,对“美”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而进行评价“美”。

(三)不同文学体裁作品审美特征的分析

文学审美活动都是围绕不同文学体裁的审美特征展开的,它是构建文学审美赏析模型的基础,在本研究中,根据文艺理论界常用的“四分法”将文学作品分类,按照文学作品的题材选择、形象塑造、结构方法、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四大类。[3]虽然体裁不同,但却有很多共同的审美特征,当然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分别将其特征列举如下:

诗歌的审美特征:抒情美、形象美、音乐美、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

散文的审美特征:形式美、语言美、题材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说的审美特征:形象美、环境美、情节美、叙述美。

戏剧的审美特征:剧场美、综合美、扮演美、集中美、冲突美、个性美、多样美。

比如诗歌的审美特征中抒情美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语言美是诗歌跳动的音符、朦胧美是诗歌的艺术外衣、意境美是诗歌艺术的境界。

对此,本研究重点选取了武威职业学院文学社的文学爱好者50名大专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这四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请同学们选出这些文学作品中认为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将结果?M行统计后,列表如下:

其中,诗歌的四个审美特征最具有代表性,分别是:抒情美、音乐美、朦胧美和意境美;散文则是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而对于小说而言,它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的环境描写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审美对象;戏剧则比较集中的体现了剧情的矛盾冲突和人物语言以及环境都可以成为审美活动的典型特点。

2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文学审美赏析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高职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暂时的心理困扰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一旦严重就会形成心理疾病,不但损伤身体健康,甚至危害社会,形成社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心理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课也被越来越重视,但由于课时安排时间的有限性,心理教师师资力量的缺乏,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探索别的教育途径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则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可行的。语文教学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同时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形成高尚品质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与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动机、兴趣、情感、心态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语文学科的性质、内容也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素材支持和理论依据。所以,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也能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本研究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建构了在语文教学中文学审美赏析模式,该模式由教学模式、审美过程、审美体验三个系统组成。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巩固扩展三个阶段;审美过程由呈现“美”、交流“美”、评价“美”三个过程构成;而审美体验则包括直觉阶段、构成阶段、超越阶段。其中,教学模式是该模型的宏观思路,而审美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在此过程中,每一种审美活动对应着一种审美体验。这三个系统相互衔接,最终既能提高语文知识掌握,又能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建构这样的模型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目前,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竞争日趋严重以及高职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会给他们造成种种不良的身心反应,负面的心理影响对他们的成长更为不利。加之如今心理治疗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多视角的方式。现代医学心理学就认为,人的不良身心只有在心理学、艺术和医学相融会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最佳的治疗效应,因此艺术的心理治疗功能正在被人们所认识。本研究的最大特色即是引进文学艺术审美心理理论,试图通过这种审美活动来达到提升心理健康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实施的文学审美赏析不是单纯的作品分析和知识讲解,而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文学审美这样一种设定的艺术手段,通过操作文学审美赏析模式,促成个体形成文学审美的心理体验,从而促进个体身心的舒适与和谐,逐步改善心理问题。

注释

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根本目标,课业压力比较繁重。音乐充满韵律美、意境美,中职院校开展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一、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把学生从简单的聆听音乐转化成享受音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中职院校在课程中加入音乐教学,并不是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能够把音乐当成事业需要一定的天赋。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的不同意境和情感,体会音乐蕴含的美好。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想通过音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趋善避恶的高尚情操。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好的音乐不止对学生的听觉产生刺激,还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需要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音乐的美好,无论是聆听、感受,还是演唱、演奏,都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去。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利用音乐感染、熏陶学生,使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发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进行实际练习和操作时,慢慢形成自身的音乐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中职院校学生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更多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得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令学生身心完全融入音乐的美妙情景中,注意力得到分散,压力得到释放,感到更加放松惬意,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三观的形成

学生三观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的需要家人和老师的疏导以及学生自身良好认知的养成,通过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需要音乐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们总是可以在节奏欢快的音乐中收获积极进取的力量、在舒缓悠长的旋律中体验岁月静好,学生更是这样。青春期的学生都是感性的,审美教育正是利用如细雨般的音乐,渐渐陶醉学生的情感、洗涤学生的心灵。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

通过音乐教学进行审美教育需要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欣赏音乐也要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不正确掌握音乐理论,无法培养较高的认知能力与艺术修养,难以表现出具有深刻内涵,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形象。即便不是学习声乐器乐专业的同学,也都需要熟练找我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用音乐理论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演唱歌曲、演奏音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的思想。音乐理论的学习一般包含乐理的学习、和声的学习和音乐分析的学习。1 、乐理的学习基础乐理知识有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等,对于中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熟练掌握,但需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乐理知识犹如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更快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通过乐理学习,学生至少要掌握do、re、mi、fa、so、la、si等基础音符,了解音符的划分、音的高低与音的时值以及各项乐理知识的写法,做到能读懂简谱,最好能看懂五线谱。音乐调性的改变可以产生意境上的色彩变化,比如G大调属于宽阔明亮的,而g小调则比较低沉压抑,学生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才能通过聆听音乐调性上的变化来感受作曲人情感上的波动,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的意境。2 、和声的学习和声是对音乐多声部结构的分解,它能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互相组合成为协调的整体,还可以调整乐曲的结构,增加乐曲内容的表现力。通过和声的色彩配合其他织体因素,可以完整地塑造音乐形象。在调性音乐中,和声有着重要的功能意义,它在各个和弦内起稳定或不稳定的作用,与和弦的运动倾向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同时还影响各种和弦结构、织体写法、和声位置所具有的音响效果。学习和声,让学生在感情方面准确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理解和声存在的原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角度对音乐进行剖析,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3 、音乐分析的学习学习音乐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种种表现要素,学会聆听、体验、理解并在实际演唱、演奏过程中加以应用。经过基础乐理知识和和声的学习,学生会大概了解音乐的结构、和声语汇,与音乐的主题加以融合,培养多角度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发现美。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过去中职院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在开始音乐教学时需要先教授学生乐理知识,但强行灌输乐理知识会使得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使审美教育更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具等便利条件,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保卫黄河》一课,教师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时可以把黄河的图片或者视频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适当调大音响的音量,帮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壮阔,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之后逐步分析歌曲的每个小节,“龙格龙格龙格”一段旋律变幻莫测,十分生动,这时教师可以配以的照片进行展示,很容易使学生把逐渐升高的音调联想到我国抗日队伍的壮大,音调从低升高,就是抗日队伍由弱变强的过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动人气魄。最后再播放其他爱国主义的民族歌曲,创设一种慷慨激昂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通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可以深深触动学生的音乐情感,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学习,培养更高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加强教师引导

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定位,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置,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课程教学。在中职院校的音乐课堂中也需要如此,教师要加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审美教育贯穿整个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在聆听音乐后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开展教学引导。音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把音乐表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产生身体和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引入古诗词歌唱

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加入到现代音乐审美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要求学生在听、想、唱等方面全面学习,提高对于音乐和诗歌的双重审美。1 、听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古诗词歌唱加入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意在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欣赏聆听古诗词的配乐,形成对于音乐的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反复听古诗词的内容,使其充分掌握诗词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于古诗词内容和音乐的理解也会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古诗词歌曲,感受古诗词在氛围营造上的魅力。2 、想在聆听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内容进行记忆,对配乐进行熟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古诗词歌曲所创设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和古诗词的共同点是都可以通过通感,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好的传递给听众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配上符合古诗词意境的图片,并播放对应的音乐。在视觉听觉上共同刺激,让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记忆,做到听到歌曲就能联想到古诗词的内容,脑海中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场景,更加领会到古诗词的韵律美。3 、唱在学生能够牢记古诗词的内容,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能感同身受后,便可以开始古诗词的歌唱教学。通过歌唱,学生把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加以释放,能够更加充分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古诗词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情感的表达,要富有真情实感。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诗词内含的情感时,老师也要做到能够把诗词分解,与旋律对应,将诗词的格律充分融合到音乐的旋律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根据不同学生歌唱水平和声部划分成不同小组,以合唱团的形式分配个小组的演唱任务,利用几个课时进行配合练习,最后完成对古诗词歌曲的共同演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古诗词的教学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共同完成歌唱任务,会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五)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有量化的考试考核标准,音乐的主要存在形式便是表演,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不需要在学期末都进行乐理考试、演唱技巧考试,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表演,来考察每个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当然,实践表演不止能在期末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也要与表演相结合。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把幕后训练实践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巩固学生的乐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表演技巧,鼓励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使其敢于表现自己。准备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指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熟悉音乐旋律,掌握音乐的表现方式和创作目的,仅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改正、规范,其他方面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令其能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顺利表演之后,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要对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盘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高。

结语

中职音乐教学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审美能力是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具象表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三观,得到身心的全方位健康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综合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各位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为梅.审美教育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97.

[2]张玉芬.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8,(23):106.

第5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89-01

在中国颁布实施的中学语文相关课程标准中,曾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美育渗透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是缺失的教育。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将美的思想与内涵完全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陶冶学生们高雅的情操。唯有如此,才真正符合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针对于此,对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贡献一分力量。

一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营造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氛围

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提出,“美感教育等同于情感教育,美育的价值便在于‘陶冶情操’。”朱光潜先生一直认为,提升人类精神文化素养的核心关键便在于情感,所以唯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够真正提升人类的精神文明境界。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语文教材,创设新的情境,开展审美教育。特别是在诗词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更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审美的情感。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便可以先利用Flash播放出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歌曲《在水一方》,并对应显示出歌词。此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一起哼唱几句。这样一来,学生们便会处在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当中,积极性会提高许多。此时,教师再借势指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当中借用了许多《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诗句,从而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入本堂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先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让学生们先感悟一下它的美感、规律以及艺术特点。运用叠词、重章叠句、韵律、四言句反复咏唱等内容都是《诗经》的艺术特点,而后鼓励学生们共同朗读这首诗,感悟其中韵律的美感与作者为了爱情而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情感。朗读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凝思,这首诗中所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都有一些什么景物?有一些什么人物?他们穿着怎样的服饰?又做何深情?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便会逐渐连贯起来,眼前便会浮现出那既优美又惆怅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让学生感悟到诗词当中的朦胧美、情境美与含蓄美。

二 精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

语文这门科目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价值观以及情感观。而中职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当前,中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幼秉承着的文化与思想便是潮流、时尚与消费;他们追求个性,追求享受,厌恶学习。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进行探讨,究竟何为善?何为恶?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值得传承的,哪些行为又是我们应该远离的?让学生们可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学生,其首要任务便是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穿着打扮也应当符合自己现在的身份。切记,不要贪慕虚荣,不要盲目地攀比,应当依靠自身的努力,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靠自己的能力得到胜利的果实。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非常科学有效地帮学生们树立起正确、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的模式内容还有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大胆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死板、陈旧的教学氛围,充分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人文文化与美感,将审美教育真正渗透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促使学生们可以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各种良好契机,对学生加以更为科学合理的引导与启发,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明晰地理解美的内涵,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华鸣亚.审美教育的特性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凌秀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9)

[3]凌秀君.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33)

第6篇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有的音符实现思想和情感的沟通的桥梁,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形态和传播载体,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至今,音乐审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渲染、美化人们的心灵、语言,提高了人们的道德素质。然而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创造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只要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传承美、表达美的工具,通过艺术审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审美教育其实就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的。

二、审美教育的特点

1.情感性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现。音乐感知、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都是各种音乐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体现,所投入情感越丰富的音乐作品,越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越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性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表达性

音乐艺术的表达性只有在具体的音乐演奏的时候才会出现,无论是随着歌唱还是乐器都会产生情感的波动,而演唱(奏)者通过音乐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推动学生的音乐变现,深化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充分的表达。

三、中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教育实现了音乐教育

我国中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方位性的音乐人才,通过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使全方位性音乐人才发展成艺术人才,从而进一步地带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在审美教育中认为,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些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但是审美教育完美地结合了感性和理性的问题,成功地解了感性和理性对音乐教育带来的不良之处,是音乐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并能够让人进一步地渗入到音乐中,通过音乐的旋律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滋润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更高的音乐造诣,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教育服务。

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定义,以至于审美教育被分为很多不同的模块,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发现音乐里的美、感受音乐里的旋律以及作者演奏时的情绪波动。比如当老师教学生弹古筝《高山流水》的时候,按照传统的音乐教育只是教学生如何拨动琴弦,学生了解的只是《高山流水》的表面空壳,毫无实质情感,但是如果在教学生拨动琴弦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当年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之后那种“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情感,那么学生领会起来会快很多,就能感受到作者作曲时候的意境,使学生在演奏的时候情感能够更加投入其中。法国的著名作曲家别尔通曾经说过“艺术中的第一美质在情感,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情感的演奏手段,但是只有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完美艺术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想要表达一首音乐的情感,首先要学会如何演奏自己的情感,才能够表达自己的音乐审美情感。

3.审美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的创作能力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类学科,主要注重于艺术的设计,当音乐教育遵循中学生对音乐情感研究的规律中,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结构,而审美教育也是这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定准培养目标,就能将研究方法细化:在音乐教学中,从中学生的音乐爱好、音乐审美、音乐演奏,独立创作,层层深入下去,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四、审美教学的教育方法

1.树立新的审美观念

在音乐教学中审美观念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音乐的体验方式,同时也激发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树立健全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不断的鼓励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研究,为音乐事业作出贡献。

2.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在音乐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各种教学能力和创新想法,只要改变了原有单一的音乐教学理念,全面对现代音乐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的教学任务以及课后的实践任务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比如,教授《欢乐颂》时,笔者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回家之后通过上网等方式查出这首音乐的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动手所获取的知识,记忆往往要深刻。所以说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理解音乐的变迁,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对音乐进行欣赏、审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学生欣赏音乐从而进入音乐的世界中,可以通过情景体验来激活以前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并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情趣,从而将这些情趣运用到一些传统的古典、高雅的音乐中去。在国内众多的音乐演绎节目中来看,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比如《中国好声音》,每当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会在镜头里看到很多中学生,他们在追星的同时,也是在欣赏着流行音乐,体会流行音乐的演唱环境以及现场氛围。然而作为音乐教学者,就更应该发挥自己音乐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正确的辨别、分析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发现流行音乐中的美。这样在流行音乐的感染下更容易让学生获得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五、小结

第7篇

在诗性教育背景下探讨课堂的审美价值,是对以往课堂教学标准的发展与深入,也可以说是对既有课堂教学美学标准的升华,而审美课堂是实施诗性教育的主要载体。

审美课堂的第一要义,是生命课堂。

审美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对人格灵魂的塑造。小而言之,是在传达、质疑、反思、探究等等教学行为中让学生获得真知灼见、技能技巧;大而言之,是在以知识技能作为载体的师生互动交流中,完成思维的创造,如学会总结、推衍、举一反三等等。人格灵魂的塑造,如懂得责任、羞耻与感恩等等,其实质,是使学生在自然的、美的、自由的、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安奈托尔说过,寻求学识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的探险行为”,是去发现一个又一个新大陆。这个寻求的过程,在体力上也许是辛劳的,但在精神上应该是快乐的,因为这种积极滋长的个人快乐应该是每个人的理想目标。但在追求个人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懂得舍弃机械的、单调划一的、被动的灌输方式,投放我们全部心智的力量,让课堂真正回归到教学的本质。

我们这个时代,不乏人云亦云的追随者,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才,陈寅恪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生命课堂的本质。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我们的教学往往割舍了生命的终极价值以求学问,我们力求“学”,却忘记了“思”。事实上,富于学问并不意味着就是学成之士,分数和文凭也不意味着教育的真正目标与地位,但遗憾的是,功利的社会价值导向让很多人忘记了教育的初衷,正如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杨九俊先生在我校举办的“全国‘诗性教育’背景下语文审美课堂研讨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取消高考,我们语文该怎么教?”这个问题让整个会场陷入一片沉思。是啊,如果没有社会功利的价值导向,我们该如何还原课堂以“生命的质感”呢?我想,我们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审美课堂的特征之二,是浸润与体验。

多年来,我们追求“文化浸润、情感体验”的教学,走向精神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近年来我校语文学科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是一个先行的例子,让单个的信息汇成“浸润场”,使“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和“历史语文”融为一体,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浸润在文化的氛围之中。这个“文化场”可以是物质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文的。

具体到审美课堂中来,我们的教学应该具备文化的底蕴、探讨的氛围、情感的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融通、精神与心灵的觉醒……但更重要的是自觉地探求精神与创造意识的激发,这是“浸润与体验”的审美课堂真正的美学意义及教学价值所在。它将课堂强制灌输的流俗摒弃在体系之外,甚至暂时放下了知识可以考验或测量的概念,静下心来,与知识和技能进行一场精神的互通与往来,这样的教与学才是快乐的、积极的和审美的。

比如,在一堂诗歌写作课上,我和学生探讨“诗意不仅仅是(诗)最本质的要素,也是文章的要义”这个概念时,我例举了陆蠡的《海星》一文,文章充满了“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的悲剧之美。上课前我曾和语文组的老师探讨这则材料,有些老师认为不用为宜,理由是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个故事太过沉痛。但我考虑再三,最终还是用了。因为,阅读的初感是美妙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去深刻地审视自己、反观自己的内心,这样的情感体验也是最真切的。悲剧最高的美在于我们能从悲剧中体会到积极乐观的情绪,不胜唏嘘或切肤之痛,其本身就是一种可叹可感的美感。而这堂课从“文化浸润,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其初衷就是对学生的知识鉴赏力、探求精神与创作意识的激发。

第三,审美课堂是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内涵的体现。

教育作为一种人与人交往的活动,具有像诗一样的美感和享受。所谓教育的诗性,就是把教育目标指向人,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至爱的境界。审美课堂,除了知识与技能传授技巧上的审美,更是在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上下功夫,让学生摆脱喧嚣与浮躁、充满情感、融入理性的思考,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

课堂教学首先是求真的教学。什么叫好课?我认为,洗净铅华,只要学生真正有所得的课就是好课。好课是不拘泥于形式的,其本色是真,让浮华一一褪尽,让虚荣一一剥蚀,自自然然把收获亮给内心的诉求。本色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我眼中的境界,是清代大家恽南田对一幅画景的描写:“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艺术启示的最深境界,是借幻境表现最深的真境。而课堂教学则是借助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将所得诉诸学生直观的心灵,而其间的“美”是附加的赠品。

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既洋溢“大气、质朴”的文化气息,又呈现“朴实、平实”的本真气色,同时营造“和谐、向上”的发展气势。孔子曾把美育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列入课程表,制定了“六艺”,并把“礼”“乐”置于首位,他在《论语》中提出了人格的完善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教育家先生认为,人的一生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离不开美育,美育可以使人达到新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超越功利、发乎本心的。什么是教育的超然?答曰:清风是式,真水无香,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求真、求纯、求朴、求本,抛开功利、潜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