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9 10:39:25
序论:在您撰写航天航空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物理;航空航天;问题;探讨
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给我们的高考命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2008年发射"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2011年8月,"嫦娥二号"成功进入了绕"拉格朗日点"的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造访该点的国家;"神州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了首次交会对接等,都给了我们非常生动的情境。下面我就从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等方面来研究航空航天中的物理问题,具体如下:
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人类很早就有了航天的思想,我国古代流传的"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等传说故事,就是对人类航天理想的生动描绘之一。当然,人类真正实现这种理想是到19世纪末才开始起步的.从那时起,相继涌现出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的戈达德和德国的奥伯特等富于探索精神的航天先驱者。俄国的奥尔科夫斯基最早从理论上证明用多级火箭可克服地球的引力而进入太空,建立了表征多级火箭理想速度的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而且他肯定了液体发动机是航天飞行器最适宜的动力装置。美国的戈达德是液体火箭的创始人。他曾指出,要克服地球引力,火箭必须具有每秒79公里的速度。他在1921年开始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1926年3月16日,他研制的液体火箭飞行成功。德国的奥伯特也是最早的火箭和航天的理论家和实践者。1923年奥伯特论述了火箭飞行的数学理论,并对火箭结构和星际飞行提出了许多新观念。到了1942年10月3日,德国太空协会的青年专家布劳恩领导的航天研究小组,经过艰苦的探索,在总结历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终于发明了再生冷却式燃烧室和燃气舵等新技术。采用这些新技术,终于获得弹道导弹(V-2)的发射成功[1]。从而在工程上实现了航天先驱者的技术思想,取得向地球引力挑战的胜利,并对后来大型火箭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堪称是人类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和美、法、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先后发射了探空火箭,创造出发射393公里高度的纪录,获得了许多高层空间的宝贵资料,为发展航天奠定了科学基础。经过10多年的艰苦探索之后,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大气层外的运行轨道,开创了人类航天史的新纪元。以后,美、英、法、日和中国、印度等国均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自60年代中期开始,卫星的发展便从探索试验转入实用阶段。如今,人类发射的侦察、预警、通信导航、天文气象、海洋监视、测地探矿等应用卫星巳超过2500颗,它们在经济、军事和科研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刷新航天纪录.创造出一个个惊人的奇迹。诸如:1961年4月12日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成功之路;从1959年开始又开创了对月球的探测和人类登月考察的新篇章;自70年代起,人类对太阳系中的行星先后进行了探测,前苏联和美国并相继在空间建立了航天站;80年代初又发明了能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等等。这些令人鼓舞的成就,对航天技术及其它科学领域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物理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一)火箭推进原理
所有航天器的发射都依靠火箭技术,而火箭的飞行是遵循着质点系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的。竖立在发射架上的火箭本身带有燃料和氧化剂,火箭在发射前总动量为零,当点火燃烧后,高温高压的气体不断从火箭尾部的喷管往后喷出,从而使火箭获得向上的巨大推力,克服自身的重力,向太空冲去。下面我们看一下火箭所受的推力大小和火箭的运动速度。
(二)火箭的速度
火箭是依靠连续不断的喷出大量质量m极小的燃料气体才得到连续平稳的加速上行。为了进一步说明火箭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速度,先不考虑地球的重力作用,将质量为M的火箭中的燃料燃烧后喷出的燃料气体看成质量为m(远小于M)、相对火箭速度为u的细小弹丸,由于火箭不受任何外力,因此火箭系统总动量守恒,当弹丸以速度u向后喷出,火箭就获得与弹丸等量而方向向前的动量,由于燃料不断燃烧,火箭体的质量就不断减小,因而火箭是一个变质量体系,我们用动量守恒来计算火箭最后得到的速度。
(三)多级火箭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要想航天器上天,至少要获得7.9km/s 的速度,而要到达其他行星或是其他星系,则需要更大的速度。要想火箭得到大的速度,就必须增大燃料气体的喷射速度u和增大质量比M/Me。我们先看燃料气体的喷射速度,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种液态的常规燃料是偏二甲肼( H-N-N-CH3)加四氧化二氮(N2O4),燃料后气体的速度u接近2km/s,另一种非常规的燃料(如液氢加液氧)做推进剂,其喷射速度可达4km/s。同时由于火箭上所装载的仪器设备等的影响质量比M/Me 也有所限制,大约在10到20之间[2]。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对一级火箭所能达到的末速度做一估计,其速度必须达到10.8(km/s)这并不是火箭真正能达到的速度,必须考虑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等,所以最终的单级火箭的速度只可能达到7km/s左右,小于第一宇宙速度7.9km/s,无法将航天器送上天。
实际的火箭通常为多级火箭,是用多个单级火箭经串联、并联或串并联(即捆绑式)组合而成的一个飞行整体。
三、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
(一)航天员系统
载人航天首先要有航天员及其上天飞行的保障设施。这是一个航天员为中心的医学和工程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航天生命科学和航天医学等领域,包括航天员的选拔训练、航天员的医学监督保障、 航天员的一样食品、航天员飞行训练模拟等分系统。
(二)载人飞船系统
飞船是载人航天的核心部分,它为航天员和有效载荷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保证航天员进行有效空间实验和出舱活动,并安全返还地面。
(三)运载火箭系统
运载火箭是把载人飞船安全可靠送入预定轨道的运载工具。包括箭体结构、动力装置等10个分系统,特别是增加了载人所需的故障监测分系统和逃逸救生分系统。
(四)飞船应用系统
载人航天工程最终是为了应用,创造效益,因此飞船应用系统是备受关注的部分。它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试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流体科学等试验,安装有多项任务上百种有效载荷应用设备。
(五)测控通讯系统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系统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受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等任务[3]。
(六)发射场系统
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场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系统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和航天员区组成,形成火箭、飞船、航天员从测试到发射以及上升段、返回段测量的一套完整体系。
(七)着陆场系统
载人航天这路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陆上应急援救、海上应急援救、通信测量、航天员医保等部分。
四、结束语
中学物理考察的内容一直与当前航空航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其注重能力与科学素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和要求。物理学的研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者显著的不同,其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思维的加工,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在共性之中,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所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准确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举一反三,最终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多变。
关键词: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因子分析
一、研究背景
技术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是指先进技术拥有者在从事生产、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输出技术而引起的技术水平的提高[1]。航空航天业的技术溢出则指航空航天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一定渠道自愿或非自愿地传播到其他工业领域,进而带动这些工业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航空航天业是我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装备多、投资费用大,是国家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航空航天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步建立起平台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研发与应用体系。它技术内涵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宽、连带效应强,对众多高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拉动作用。研究表明,内涵科技因素越高的行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贡献效应越大[2]。航空航天技术是高科技领域的前沿,航空航天业必然对其他部门具有较大的贡献效应,其技术溢出也应该是显著的,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条件进行的研究。因此,探究影响航空航天工业技术溢出的显著性因素,充分利用其技术溢出作用,对于加快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数学者从理论层面分析技术溢出的问题,也有学者较为系统地对技术溢出是否存在、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以及技术溢出的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但这些研究都局限于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一领域,没有从行业层面上分析该行业部门对其他行业部门的技术溢出,并且没有在理论上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利用我国航空航天业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影响技术溢出的关键因素,进而对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及产业自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将其大致归纳为:(1)人力资本因素。Keller(1996)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导致技术吸收效果与经济增长率的不同[3];Borensztein等(1998)认为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4];王成岐,张建华,安辉(2002)得出人力资本存量与技术溢出效应不相关的结论,但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人才素质是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5]。(2)技术差距因素。Findlay(1978)和Wang and Blomstorm(1992)的研究表明技术差距越大示范模仿空间越大,吸收技术溢出的潜力也就越大[6];Kokko(1994)的研究发现低技术水平严重阻碍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7];Perez(1997)从吸收能力角度考虑,认为过高的技术差距会影响示范模仿机制发挥其应有作用。(3)经济开放程度。Blomstorm and Sjoholm(1999)、认为经济开放度高的企业由于竞争压力大而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以提高自身吸收能力[8];Kokko(1994)发现经济开放程度与技术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7];包群,许和连,赖明勇(2003)用出口依存度等来衡量经济的开放程度,发现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等都是促进技术溢出的有利因素[9]。(4)研发投入因素。Kathuria(2000)指出技术溢出效应并非自动产生,技术吸收方要想从中获利,须对学习活动进行投资;田慧芳(2004)的研究则表明工业部门研发投入水平与技术溢出效应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市场结构、工资水平、产业关联、基础设施、经济政策等都作为影响因素引入了技术溢出的相关研究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此进行探讨。
二、指标构建与分析方法
目前,对技术溢出进行实证研究时,学者们通常首先选择一个影响因素,然后确定与该影响因素内容相关的指标体系,最后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如多元回归、分组回归等)来分析这些指标。本文在分析技术溢出时,也采用了这种研究思路:选取航空航天业为研究对象,根据技术差距等影响因素建立与之相关的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指标与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提取出的公因子进行显著性检验。
(一)技术溢出指标体系
航空航天业是一个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机、光、电、液综合能力的精密机械加工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0]。其研发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具有科技含量高、连带效应强的产业特点,能够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理论上讲,研究技术溢出影响因素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但为了避免信息重叠,本文根据国内外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综合考虑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实际情况,选取如下表所示指标体系:
(二)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
因子分析是一种研究从变量群中找出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它通过分析众多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探寻观测样本的内部基本结构,提取并描述隐藏在一组显性变量中无法直接测量的隐性变量,很好地发挥了降维和简化数据的作用。因子分析中的共性因子是不可直接被观测却又客观存在的重要影响因素,每一个变量都可以表示为共性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即,式中为的共性因子,为的特殊因子。若满足以下条件:(1);(2),即共性因子和特殊因子不相关;(3)各共性因子不相关且方差为1;(4)各特殊因子不相关且方差不要求相等。那么,每个变量可由个共性因子和自身对应的特殊因子线性表出,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问题。用于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9~ 2009)中航空航天业相关数据,以及《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9)中工业企业相关数据,统计口径为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三、技术溢出实证研究
(一)因子分析
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9~2009)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9)整理出构建量化指标体系所需数据,并按定义计算出各指标对应值,如下表所示:
利用SPSS17.0软件做出相关系数矩阵,通过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初步判断各指标相关性较高。从已建立的量化指标体系中提取公共因子,找出影响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主要因素。因子矩阵和旋转因子矩阵如表3、表4所示:
由表3、表4可知,旋转后公共因子F1、F2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803和2.79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424%,进一步判断公共因子F1、F2能够代表本文所设计的衡量我国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量化指标体系。由表4还可知公共因子F1在X1、X2、X3、X4、X5的载荷值均大于0.7,能够反映我国航空航天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能力、研发经费投入能力、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能力、科技活动人员投入能力以及科学家与工程师投入能力,因此可将F1视为影响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因素之一――技术投入能力;公共因子F2在X6、X7、X8、X9的载荷值均大于0.65,能够反映我国航空航天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能力、新产品劳动生产率以及新产品产值比重,因此可将F2视为影响航空航天业技术溢出的因素之二――技术产出能力。
(二)线性回归
本文根据该检验模型,以公共因子F1、F2的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以其他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LP作为因变量(具体数据见表5),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1)
其中LP即除航空航天业之外的其他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与我国航空航天企业增加值的差值同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与我国航空航天企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差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
通过回归得到人均产出变量与公因子变量之间的关系方程为:
(3)
t值:(6.240)(2.886) ( 3.320)
P值: 0.001 0.028 0.016
R2=0.749AdjR2=0.666F=8.967
由模型估计到的参数可知,我国航空航天业的技术投入能力以及技术产出能力与其他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投入能力的因子得分每提高1%,其他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将上升17.541%,技术产出能力的因子得分每提高1%,其他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将上升15.9%。
四、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航空航天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技术溢出也不同于其他产业。因此,本文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衡量技术溢出的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中提取出最为显著和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因素,即航空航天业的技术投入能力及技术产出能力。科学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有效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家整体技术进步。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航空航天业技术投入力度,保障科技研发能力的领先。2007年颁布的《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明确指出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的改革思路。2009年提出的《关于加快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也明确提出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因此,同时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航空航天业,应构建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多元投资渠道,注重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切实加大航空航天业的技术投入力度以保证其领先的科技研发能力。
航天员的太空新“家”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飞向了茫茫太空,中国航天员在那里将拥有一个新“家”。这个新“家”会在太空运行两年,将随时迎接中国航天员驾乘神舟飞船入住。太空新“家”是什么样子的?航天员工作、生活设施又如何呢?为此,小记者蓉蓉电话采访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有关专家。
小记者蓉蓉:专家您好,请问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新“家”是什么样的呢?和我们地球上的家是一样的吗?
专家:跟地球上的家肯定会有一定的区别,不过我们还是尽力创设了人造“地球”环境。除了维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压力和氧气等常规环境外,“天宫”还对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气体配备了专门的“武器”。此外,航天员呼吸、排汗产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装置定时自动收集。
小记者蓉蓉:那除了这个特设的“地球”环境之外,还有其他比较特别的东西吗?
专家:除了特设“地球”环境之外,还安装了空间医学实验设备,探索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的医学变化规律和防护措施;废物循环利用的再生设备,减少消耗性资源的使用;医学健康监督设备,采集航天员生理数据,为航天员医学健康维护提供技术支持;灭火装置,当火情小的时候,就用手套状的灭火湿巾去抓握火苗,而火情较大时,则有灭火器。
小记者蓉蓉:这个新“家”还挺复杂的,那航天员在里面工作、生活的设施又是什么样的呢?
专家:考虑到航天员将来要在“天宫一号”中连续驻留时间和飞行时间都比以往神舟任务大大延长,“天宫一号”首次带上了太空锻炼器材,使航天员通过太空锻炼维护自身健康。
此外,蓝色的航天员睡袋与“神七”的睡袋相比,重量明显减轻,材料也是优中选优,具有抗阻燃、防静电、重量轻和松紧可调等特点。“天宫”还为航天员准备了保暖内衣、保暖裤、运动袜、运动服和短裤等。航天食品方面,已有一部分随“天宫一号”进入太空,包括蔬菜、肉类、水果和复水汤等,但这些都不能吃,还只是实验品。真正能吃的航天食品要等航天员随飞船带上天。实验用的这些航天食品,将来要跟随对接的载人飞船返回地面,供研究人员研究使用。
这个太空新“家”还是很不错的嘛,方方面面都为我们航天员考虑到了,相信他们在太空里会生活得很舒服,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的。
关于“天宫一号”的答疑解惑
“天宫一号”能飞多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一系列问题怎样解决?发射这么大的航天器会不会影响地球?普通人何时能在太空行走?《科学启蒙》小记者就同学们关心的这些问题咨询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相关专家。
“天空一号”能飞多快呢?
专家称,航天器飞行速度大致7 000多米/秒,而音速是340米/秒,也就是说,“天宫一号”的速度大致是音速的22至23倍。
航天员在太空里工作、生活,心理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根据航天心理学,人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会由生理反应产生心理变化。此外,长期处于外太空会加剧寂寞感和恐惧感,因此,驻留空间站的人员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相关专业人员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航天员的生活垃圾如何处理?
空间站将如何处理航天员的生活垃圾?是直接排放到太空中吗?一定有很多同学关心这个问题。专家表示,绝不会直接排放到太空的,目前是把垃圾放在罐子里,再把这些罐子放在返回地球的货运飞船上,在返回途中,让飞船将其释放到太空中。这些罐子通过地球大气层时,会自动燃烧掉。
“天宫一号”对地球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有同学会担心,发射这样大的航天器会不会影响我们地球的运行轨道和自转速度呢?从地球生态这一自治系统来说,有物质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余下物质也应有所变化,即自转速度会有所改变,但从影响程度来看,即使发射一万个国际空间站,所造成的影响也难以测量。
普通人何时能在太空行走呢?
不少同学会关心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在太空行走呢?一些专家们颇为乐观地认为,应该在不远的将来,还开玩笑地说我们一定是赶不上了,估计子孙子后代能赶上。而另一些专家则回答,除非基础物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科幻电影的时空隧道等技术,不然地球不足以支撑普通人太空行走所耗费的燃料。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相信同学们对“天宫一号”一定有了初步了解。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能一一列出所有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问老师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去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链接
空间实验室是什么?
空间实验室是设立在太空的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的实验室。空间实验室的建设过程是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而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
空间实验室关键技术
空间实验室阶段关键要突破飞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航天器的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空间实验室任务
主持:路仁
航天员穿衣非常讲究,要视场合和任务来选择服装。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时,航天员必须穿上橘红色的加压服,又名“发射再入服”。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航天飞机座舱发生故障而丧失压力时,给航天员提供正常的大气压,帮助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如果航天员降落到水中,它还能保暖防寒,而且橘红色既醒目又防鲨。而在进行舱外行走时,航天员必须穿上舱外活动太空服。它由特殊材料制成,可以防热、防寒、防太空碎片、防宇宙尘、防辐射和提供氧气等。
航天员的饮食非常讲究,菜单多达80种。早期的太空食品主要是糊状食品、复水食品和“一口吃”食品,由于口感不好、不易软化、碎屑多,基本已被淘汰。如今,航天员的菜单上已有80多种可口的食品和饮料。可分为日常菜单食品、应急供应食品和舱外活动食品,以适用、营养和方便为标准,主要有:水果、蔬菜、乳制品、肉蛋类食品、零食、饮料、汤类和调味品等。航天员只需固定好身体的某一部位就可进餐,食品飘在空中,只要一张口,即可入嘴。
航天员的起居、洗浴有讲究。航天员一般在睡袋或卧厢中睡觉。该起床时,闹钟会将航天员闹醒。有时地面控制中心会放“起床音乐”,有摇滚乐、乡村音乐、古典音乐等。航天员也要梳头、剃须、刷牙、洗澡等。航天员只能互相理发,且必须用吸尘器立即吸走碎发,否则就会污染环境和侵害人体。航天员用一种不需要清水漂洗的洗发剂洗头,洗澡主要是“海绵浴”――只需要一块干布和两块海绵布。在失重的条件下洗澡,不需要太多水,因为水极易粘在皮肤上,不易流走。
航天员在太空行走不像我们在陆地上行走那么容易,有着复杂而费时的准备过程,活动范围也有限。首先,航天员需要吸氧排氮,戴上供氧面罩,吸氧完毕,再穿戴太空服。穿戴完毕,关闭气闸舱通往座舱的门,然后打开通往太空的门,航天员开始太空行走。舱外行走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早期研制的“脐带”与乘员舱连接,航天员所需的氧气、压力、冷却物质、电源和通讯都通过“脐带”由“母”载人航天器提供,由于“脐带”长度有限,航天员只能在附近活动;二是靠装在航天服背后的便携式环控与生保装置以及载人机动装置,这样航天员可以到100米外活动。载人机动装置像背包,航天员通过手控器控制高压氮气从安装在不同部位的推力器喷出,从而改变飞行速度、方向和姿态。
【关键词】疏浚吹填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也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水路运输具有很多其它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投资省、运输量大、运费低、收效快、节约能源等。为了改善航道航行条件、扩大通航能力、增加通航里程、提高水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航道进行综合治理,采取必要的航道工程疏浚技术措施,是航道建设和维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做好疏浚吹填工程的质量控制,对于航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疏浚吹填技术的基本概念
疏浚工程(dredging engineering)是指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按规定范围和深度挖掘航道或港口水域的水底泥、沙、石等并加以处理的工程。疏浚工程是开发、改善和维护航道、港口水域的主要手段之一。
吹填工程(hydraulic reclamation)是指将挖泥船或水力挖泥机械挖取的泥沙用水力经排泥管线输送到填筑场地的作业。吹填工程根据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放淤固堤和场平工程两种。
疏浚吹填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如何保证疏浚吹填工程的施工质量,就需要在施工前、施工期、竣工期做好质量控制措施。
二、疏浚吹填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施工准备期的质量控制
1.1对承包单位进行资质审查
当需要爆破时,承包单位必须具有爆破许可证和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需审查承包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和交底计划。承包单位在进行爆破作业时,应严格遵照已经过监理工程师批准的爆破操作规程进行。对具体的挖泥方法、弃土处理及环境污染影响等都要一一进行审核。
1.2合理处理弃土
弃土如为水下抛泥,应事先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选择合理的抛泥区,抛泥区应设置标志,抛泥要考虑不影响航道、港池、锚地的水深。
1.3围堰的质量检查
围堰构筑的质量及挖泥船水上、陆上管线的布置进行检查,排泥区应在泥泵扬程允许范围内,并有足够的容量,围堰和泄水口等应符合规定。而且还需要加强值班,检查围堰安全的情况。
1.4检查测量控制点和水尺零点
检查承包单位设置的挖槽导标(包括边线的纵、横导标,边坡的中线导标)的位置。施工区域设置安全指示标志事前征得主管部门的同意, 限制航行的通告, 在施工区域的适当位置设立信号标志及警告牌。
2.施工期的质量控制
2.1 疏浚工程质量控制
(1)做好施工事前控制:①挖泥船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测量人员测设的开挖标志进行定位施工,熟悉施工图纸,了解开挖标志的精度。挖泥船操作人员必须在施工前正确记录测量人员所设置的水尺读数,按水尺读数进行挖槽深度控制。②挑选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队伍投入本工程施工,同时选派施工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该工程施工,以提高工效,保证质量。③完善自检机制配备专业的质检人员,负责质检工作。④施工前应检查、校正挖泥船的挖深指示尺,使绞刀或泥斗最低点与水面的垂直距离与挖深指示尺的读数一致。⑤进行技术交底,施工队内部层层落实,明确施工任务,坚决杜绝野蛮施工、违章违规作业、不按设计施工行为。
(2)施工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①做到专业人员配套实行全过程跟踪检查和控制,充分有效的行使质量否决权和质量奖惩权,使工程质量得以保证。 ②坚持“三检”制度,施工中各个环节做到层层有人负责,道道工序有人把关,专职质检员做到各道工序的及时检测,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并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③建立坚持工程会议制度,坚持每三天召开现场质量会议,研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介绍施工经验教训,做到取长补短,抓进度、保质量。④坚持上船监督,努力把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质检人员对参加本工程施工的挖泥船,采取了上船监督的办法,对施工水位、施工标志、绞刀下放深度、挖泥船横移速度和前移距等施工操作方法,随时进行检查,并按“帮、促”的原则,及时帮助纠正。
(3)当疏浚工程竣工后,应及时进行竣工测量。验收测量可在竣工后一次进行,也可按合同规定分段、分期进行。但验收测量前应通知验收单位派人参加,共同验收,或由施工单位将竣工图及有关测量资料提供给验收单位进行验收。
2.2 吹填工程质量控制
1)航行船舶密度大的港口、航道不允许水下排泥。排泥形成二次污染的水域不能排泥,而远距离抛排又很不经济,所以疏浚的弃土就需要吹填。
2)为了利用低洼地区作绿化园地,或作港口堆场和建筑基地,需要回填抬高地坪,并且能与附近港池航道疏浚巧妙地结合,许多新建港区的堆场等陆域都是吹填的,但作为农业利用应对土质进行严格检验。
3)附近水域有砂土,单纯的吹填造陆,要做好吹填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经常检查围堰和泄水口门的质量情况。应经常检查标高控制杆和沉降杆的设置质量,并定期观测吹填高度,做好记录,测算工程量,以便控制工程进度。对土质有规定的吹填土,应经常取土样进行试验。
4)对吹填土承载力有严格要求的吹填工程则应考虑:对疏浚所挖的土质应探明情况;对吹填区下卧层土质也应探明情况;对砂性土可采用机械方法使之密实;对用淤泥或粘土吹填的地基,可以用加吹砂层并和粘土(淤泥)分层吹填,及表面开沟排水或采用溢流竖井等办法加速排水固结。
3.竣工验收的质量控制
吹填单元工程完成后,承包人应及时填报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并报监理工程师确认单元工程质量等级,以作为以后评定相应分部工程质量等级的基础资料;施工的技术要求、质量检测标准按合同文件技术规范及有关施工技术规程、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执行;工程质量检验、单元工程开工签证、工程支付计量、量测及价款结算申报按合同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三、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航道疏浚和吹填工程的本质来看,作为一项资金投入大、技术密集性强的综合工程,开展施工技术分析的核心目的在于实现既定工程目的,控制对自然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对一些疏浚和吹填工程量较大或较复杂的工程,更需要管理人员从多个方面出发,在落实施工质量管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提倡文明施工与环保施工,为疏浚和吹填工程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JTJ324-2006,疏浚与吹填工程质量检验标准[S].
[2] 疏浚工程技术规范[S].
[3]储正气, 赵胜发. 疏浚施工的几点体会[ J] . 治淮, 2001(11) .
关键词:办公室自动化;OA;Web2.0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7-161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办公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等相融合,贯穿办公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对这些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之后形成的系统。
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随着高校“知识管理”理念的提升和实践,高校办公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空间的泛化,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也认识到尽快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必须实现决策系统高层与基层的信息系统互联,从而有效缩短决策信息下传的途径,保证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 WEB2.0概述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Web2.0也慢慢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总之,Web2.0是以Blog、TAG、SNS、RSS、widget、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0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随着它的成熟也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管理软件所有,因为一个单位内部的局域网本质上与互联网是没有差异的,所以这样的WEB2.0技术被各种管理软件所有采用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这两年WEB2.0技术将带来办公室自动化(OA)的变革:OA更应该让用户互动参与为主,而不是一个公文下达的工具。
2 系统设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办公自动化即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是用于图书馆内部自动化办公和内部员工信息交流的综合平台。通过采用最新的WEB技术,引入目前流行的 Web 2.0 互联网理念和技术,设计开发出稳定、实用且智能化的综合办公平台,从而利用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改善内部员工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处理。
2.1 建设目标
1) 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办公信息的平台,馆务信息、各部门信息、学术讲座通知等,为图书馆提供快捷、灵活的信息传递机制。
2) 运用Web2.0技术建立稳定、安全的图书馆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图书馆互动参与为主的内容系统。
3) 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版块管理的系统管理。
2.2 模型和功能设计
建立以图1所示的基于web2.0的图书馆OA平台系统结构模型:
1) 信息交流:馆务信息、各部门信息、学术沙龙通知等,实现馆内政务公告网络化。通过馆务公告通知、公告等电子信息,馆员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详细的信息内容,取代了以往书面传阅的通知方式,既方便快捷又可以节约办公经费。
2) 内部办公:通过馆内各业务、行政部门的主页面,对各部门的机构、人员设置,工作、服务内容进行揭示,提供部门工作记录的撰写、存储和读取平台。
3) 个人管理:馆员可以通过实名登录在自己的博客里对资讯、网摘、照片、活动等版块内容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操作。
4) 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备份、日志管理、版块管理等。设置用户各功能模块的使用权限,完成系统每天各种数据的备份,提供版块更改管理等功能。
3 Web2.0在图书馆OA平台上的应用
工作免不了与他人协同完成一项事情。因此,与他人互动是必要的。过去,我们都存在电脑操作系统故障,或者对方的办公操作软件版本不合的困扰。运用Web2.0应用解决方案,就再不需要在电脑中储存任何办公操作软件,电脑操作软件故障这种事情就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不用怕其他同事的办公操作系统版本不同,不可兼容这类问题,所有操作系统同基于Web2.0应用平台上,无论何时,只要你能够上网,就可以与同事交流,互动信息,分享办公资源。
1) RSS订阅技术的应用:RSS就是对新闻列表的订阅,馆员在办公的过程都想了解单位外部的信息,比如:重大新闻要闻、外部媒体报道、行业的情报等等,在OA中我们只要把RSS新闻列表作为一种元素被纳入到单位门户里,这样只要设好自己关心的关键词就可以很方便地订阅到自己所关心的外部的新闻。
2) BLOG技术的应用:BLOG技术已经众所周知,每一个人工作、生活记录可以通过BLOG技术在OA中展现出来,一来可以让馆员把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相关知识集中在一个BLOG页面上体现出来,二来公司的单位的领导对一个馆员的了解得时候可以在一个地方完全了解到这个馆员目前的状态。
3) Wiki技术的应用: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在Web的基础上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同时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馆员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4) SNS的应用:SNS可以简单定义为虚拟社区网络,而对一个人数众多的图书馆来说同样需要这样的虚拟人脉关系圈来促成项目或者计划任务的完成。在OA中馆员可以通过根据图书馆行政组织来定义不同的虚拟组织,并形成虚拟组织内部的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共同面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5) AJAX技术的应用:AJAX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技术,让可以让WEB化的OA软件,更加易用。例如在WEB上拖拉、自动保存、随时验证,OA作为一种单位内部的办公平台对AJAX的需求十分旺盛,因为AJAX全面带来协同办公系统易用和人性化,让冷冰冰的WEB更具有灵活性和操作性。
6) widget技术的应用:widget可以是一个图像的部件(小插件)、新闻阅读插件、日历显示插件,也可以是图形背后的一段程序,可以嵌在网页上,来帮助用户享用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所以在OA软件中也同样可以把互联网上各种丰富的Widget纳入到其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馆员OA的功能性,而且这样的功能可以被不断更新。
7) TAG技术的应用:TAG技术目前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目的方便馆员对自己关心内容的归类,同时可以让馆员对这些有用价值的归类进行共享达到知识和事件的共享协助。
4 结束语
在现代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型的网络化办公向传统的“公文往返式”办公提出挑战,因而方便、快捷的电子政务得以推广,并迅速地在全球兴起一股“无纸化办公”的新潮流。通过分析和研究高校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的业务过程,设计了实用的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Web2.0应用模式,将internet作为平台,使得馆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办公处理,个人事务处理,以及其他OA应用,所有办公信息与资源可以与其他同事或者个别授权同事共享,使系统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XML;数据体制;统一标准化;航天测控网统一系统;综合服务应用平台
中图分类号:TN915.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2)18—0099—03
数据是航天测控系统处理和应用的核心[1]。随着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不断发展,整个航天测控系统将发展成为以中继卫星为中心的天基测控网,以陆地测站为中心的陆基测控网和以测量船站为中心的海基测控网三个相对独立的测控系统[2—3],而且各方用户对整个系统提供综合应用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现有传统的航天测控数据体制,采用约定字段数据包结构的数据处理和应用模式,使得的数据处理及应用都较受限制。为此,构建一个统一化、标准化的数据体制,实现整个测控系统数据的统一标准化处理和应用,将对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相关协议标准和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使XML逐渐成为一种处理应用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标准[4—5]。
1现有传统航天测控数据体制分析
现有传统的航天测控系统采用约定字段数据包结构的数据体制,这种体制在数据处理和应用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1.1数据处理方面
在以约定字段数据包为核心的数据处理中,数据的生产者需要按照约定的格式填写各个字段,建立完整的数据包并发送给数据的消费者。数据的消费者首先要按照约定的格式,从数据包中分解出各个数据字段,最终得到各个应用数据,然后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6]。这种数据处理方式有几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数据处理的代码耦合度高,为针对不同任务而进行的软件维护设计将要求对软件代码的重新修改与测试,从而影响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和模块化;二是不同数据处理单元之间的接口复杂,标准不统一。假设有n个模块要进行信息交互,则会存在Cn2个接口,这使得数据的交互和集成变得十分困难。
此外,传统数据体制对数据的处理不能有效区分实时与非实时数据,实际可用数据处理资源无法实现合理分配,传输带宽的弹性较小。
1.2数据应用方面
数据应用以数据处理为基础。一方面基于约定字段数据包结构的传统数据体制限制了系统对底层数据的处理方式和处理能力,从而影响了数据应用的可实现行和丰富性;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航天测控数据体制下,不同测控网之间的数据交互仅仅只解决了基本的数据链路和数据传输的问题,对数据网络层与应用层的设计与处理较少。同时,数据的传输与网络特性单一,使得系统对通信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力不从心,系统可统一应用的数据范围和综合性较受限制,不利于系统的适应性和拓展性发展。
2基于XML的航天测控数据体制
2.1XML的特点
XML是由W3C(WorldWideWebConsortium)的一种标准,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tandardGeneralizedMarkupLanguage,SGML)的一个简化子集。它具有以下几个传统约定数据包结构数据不具有的显著特点[7—8]:
(1)数据的自描述性,适用于特定领域的数据处理和应用。
(2)结构化的数据模型,为数据显示和处理提供标准的处理方式。
(3)丰富的网络传输特性,可作为性能良好的通信协议。
(4)成熟的XML应用标准与处理技术,如XSL,DOM,SAX,WML,XLink和XPointer等为XML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外,航天测控网的IP化改造,也为XML的技术实现提供了硬件平台。
2.2基于XML的航天测控数据体制
航天测控数据处理按时间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实时数据处理和非实时数据处理。实时数据处理要求处理速度快,时间短,方法简单,所使用的数据为流数据,大多不会重复使用。非实时数据处理流程多,方法精细、复杂,所使用的数据为积累数据,大多需要重复使用。
传统约定字段数据包结构的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实时性强,效率高的特点,而基于XML的数据处理模型,标准统一,具有良好的传输与网络特性。基于此,对于测控网中要求实时处理的数据(大部分为单个测控网内部的设备数据),采用传统数据的处理机制;而对于非实时处理数据(一般包括单个测控网内部与测控网之间的交互数据),使用XML数据格式进行统一标准化的封装、处理和交互。为此,基于XML的航天测控数据体制的测控网信息交互框架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