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课程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9 10:09:49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课程培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筑课程培训

第1篇

由《建筑技艺》杂志社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团队主讲的“养老建筑规划设计培训班”于2015年7月31日~8月1日在北京新北纬饭店成功举行。1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地产商和投资商参加了此次学习。此次养老培训分别从养老项目的开发模式、老年客户的需求分析、社区及机构养老项目的设计实例、老城区养老体系建设与发展趋势、养老服务设施的绿色策略和养老建筑的设计经验等方面对中国养老建筑的设计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7月31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进行了题为《养老项目的开发模式与老年客群需求分析》的报告。她介绍了我国老龄化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并对养老地产市场需求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养老项目客群区位匹配关系和适老社区设计和规划的控制要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研发部主任林婧怡博士针对最新老年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图集进行了解读。她介绍了目前国内老年建筑设计中无障碍和消防疏散要求的理解误区及其原因,并对最新的养老规范的强制性条文和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读,结合调研实例和具体设计对国家建筑标准图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详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设计总监唐大雾博士从“策划一设计一市场”的角度结合大量实际设计案例和项目,对养老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分析。并对我国养老细分市场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将社区养老按照社区和城市层级进行了分类和解析。按“谁来打”、“往哪打”、“如何打”三步完成养老建筑设计,并结合大量项目实例对如何做好这三步进行论证和结合分析。

8月1日上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程晓青副教授主要以老城区内的养老建筑设计为例,介绍了此类特殊地区中养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趋势。她分析了老城区内养老体系基础的优势和困境,提出了该区域内老年建筑设计的理念,分别就适老化改造、小型多功能养老照料中心、小型多功能综合养老院等不同性质和规模的老年建筑设计进行了案例分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贾敏以“养老服务设施的绿色策略及方法”为题,阐释了“绿色养老设施”的概念,指出养老设施中节能、节水等方面的常见错误理解和设计,总结了养老设施中遮阳及节能窗、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制冷及新风系统、地暖系统、自然通风五大关键节能技术的应用。

8月1日下午,周燕珉教授用大量的设计案例分享了养老建筑的设计经验。针对八种不同类型的养老建筑,周教授对其性质进行了差异化分析,并总结了八种养老建筑在建筑形式上的差异性。周教授提出关爱老年群体是每位建筑师的责任,未来居住空间要全面应对老龄型社会的需求,并且需要人性化与精细化的设计。最后,主办方还设置了答疑环节,参加培训的学员踊跃提问,周燕珉教授对于每个问题都给予了耐心和专业的解答。

会议期间,主办方还进行了有奖问卷调查,共收到120多份有效问卷,无论是对主讲内容还是组织工作,学员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并对今后的培训形式和关心内容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第2篇

关键词:农民工;应用文;培训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090

1 建筑施工人员应用文培训现状

应用文主要用于正式场合进行活动与商务沟通,是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惯用的一种文体,也是建筑施工人员必备的一种基础知识。在许多建筑施工单位中,应用文写作都是作为基本的培训课程设立,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施工人员的基本写作能力,但是,许多施工人员并不太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基础知识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基石,只有基础稳固,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因此,我们为建筑工人开展应用文培训这项课程。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建筑施工人员都能够在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中双丰收,两方面都出色。原先的应用文写作通常采用讲授的形式,老师负责传授知识,参与培训的人员听取老师所讲内容进行学习。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授课形式,缺乏有效互动与沟通能够。培训人员不能够掌握参与培训的学生们实际学习程度,培训结果不能够被有效掌握。建筑类以实践为主,当理论与实践脱离,那么培训的意义就为零。因此,建筑类的培训一定要加深培训人员与参与培训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两方的有效沟通。让被培训的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为他们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急需提高的地方。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课程更加高效进行。老师在课堂中主要扮演引导人的角色,尽量做到教与学同时进行。

2 应用文培训对于建筑施工人员的重要意义

对于建筑施工人员来说,他们的写作能力非常重要。提升他们在应用文方面的能力,也是当今社会对建筑领域工作人员的要求,同时也是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提升的手段之一。在过去的建筑培训课程中,老师与学生普遍对此课程不重视,认为这门课程的存在没有实际意义,很多建筑施工人员的写作能力非常薄弱。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类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他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就成了他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在建筑施工单位开设应用文培训课程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认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的工作人员,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书写内容,从格式到内容,都需要有专业素养。应用文的书写偏向于正式报告,在格式及各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性。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应当具有书写此种类型应用文的能力。在建筑工程中,会遇到很多场景需要撰写非常多的计划、规章、合同、招投标书等文书,而建筑施工人员应用文培训课程就是将写作与建筑实质相结合。

3 建筑施工人员应用文培训课程教学具体要求

3.1 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可操作性

培训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指导,让学员尝试完成与工作相关的应用文,授课者应协助培训者完成应用文的写作,饼随时指出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改进措施。在教授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当中,老师应当在课程开始之初找准教学最终的目的,认准培训所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课程当中,让建筑人员能够在培训过程中,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3.2 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实用性

应用文应具有实用性,真实性,规范性和实效性等特点,应用文的写作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同时因为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作用,它的实用性不言而喻,工作中不免要书写各种计划,总结,报告,通知,请示等。通过应用文培训,可以为建筑施工人员今后的职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用文是各类企业单位和个人在工作及生活中处理各种事务所使用文体的统称。应用文种类繁多,其自身实用性与针对性较强。另外,建筑施工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每一位建筑工人能够参与教学的时间非常并不多,那么培训老师扮演的角色就更加重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员们带来什么,让他们掌握哪些有效信息,在建筑施工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切实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每一次的学习能够让建筑工人们有哪些提升,这都需要老师在课程之初做好充分的考量。培训的老师要换位思考,作为一名建筑工人,真正所需的知识是哪些,让教学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培训效率。在课堂中,老师可以预先创设一定的场景,从场景入手,引起学生们参与的兴趣。举一个例子来说,在讲解如何撰写计划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们,学生时代都写过什么样的计划,用来做什么,最终计划完成的怎么样,完成后有什么样的思考与总结。用这些学生们经历过的事件去回忆,作为课堂开头的引子,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一起去思考。通过一起回忆,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勾起学生的回忆,与学生产生亲密互动。另外,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习例文,用例出格式及样板展示。但是学生会按部就班地将例文视为模板。按照例文位置填充自己所写的内容。这样的形式写出的文章不能够深入反映问题,只是浮于表面的书写和认识。因此,在例文的讲解过程中,老师需要为学生深入剖析例文的各部分内容,展示关键要素。从全局理顺例文的逻辑,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例文书写的要求。在告知学生文章都需要由哪些关键部分组成,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该如何书写,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与研究。用之前所说的让学生们回忆自己原先都做过哪些计划,写一份“计划”举例,可以选择某某公司某一年的建筑施工计划,用这样的文章做例文。从文章整体入手,分析文章架构、格式、语言,以及各部分细致内容。将文章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让学生能够有清晰的认识。在文章的分析过程中,更加便于学生对各项内容的掌握。每篇例文的讲解,要让学生从逻辑上认知文章,理顺文章逻辑,明确文章重要的各个要素,依次展开。通过学习例文,能够看到自身写作需要提升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3.3 教学评价应侧重于诊断性

应用文主旨集中明确,材料多样真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准确简明。写好应用文,首先要熟悉方针政策,要了解业务熟悉情况。再者要善于借鉴勤于实践,选材要切题,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以往建筑施工人员对建筑教学内容掌握程度不同,参与课程培训的建筑施工人员应当在开展培训前,进行一次应用文检测。通过检测,明确不同施工人员已有建筑施工知识的不同水平。借助检测,对每一位参与培训的建筑工人他们所掌握的应用文相关知识与写作能力做出充分了解。在了解不同施工人员的不同应用文写作能力之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阶段性培训与指导。根据检测的不同结果,对课程安排做相应调整,有针对性的完成培训,提升培训的效率与应用结果。另外,因为建筑工人参与教学时间的特殊性,他们不能像在校大学生那样全天候参与培训,往往只能够在一天的部分时间内参与学习。所以,这对培训的整体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已经开展的培训应当做出阶段性评价。也可以通过让参与培训的建筑工人填写反馈信息,通过类似问卷及测试卷的方式,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及薄弱环节,方便下次培训针对薄弱之处进行再次补充教学。为了进一步掌握培训进程,了解培训效果,教学人员应当制定有效反馈方式,了解培训内容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直观了解到建筑施工人员参与培训的课程与应用文教学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分。施工人员培训课程所具备的特殊性决定着课程制定及检测方式与普通课程不同。建筑应用文课程的培训在重点培训领域、培训方式以及反馈方式等方面,要充分结合参与培训人员自身的特点及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更好的提升建筑人员的培训效果,切提升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韦志国.实践技能训练应用写作[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2).

第3篇

随着装饰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装饰工艺要求的日益提高,装饰施工人员能力的培养成为具有必要性的工作。建筑装饰施工人员只有进行一定的知识体系培训才能更好的完成装饰工作,但若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且课程开设不合理就会造成施工人员在装饰工程中出现不专业等问题,为保证装饰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就应该开设一个合理完善的课程培训体系。

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的现状及原因

关于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工的岗前培训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各装修公司重要发展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建筑装饰行业的岗前培训课程意志较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岗前课程培训体系,即使在国家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建筑行业的培训政策,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建筑装修行业主管等相关部门对农民工的岗前培训意识,但却不能将其落实到实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针对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持证上岗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全面行的贯彻落实;第二,由于对农民工进行的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拨款或者地区财政部门等,由此造成下发资金较少且争取难度大,最终导致培训经费短缺;第三,由于经济市场制度体系缘故,培训机构并不能与用工市场产生较大的联系,造成培训单位与受训人之间产生极大的脱节现象。以上现象充分表现了建筑装饰施工的岗前培训机构就业渠道并不畅通,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技能的培训发展。

此外,在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追其根本存在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对于相应的培训机构,因没有系统化的实用性的建筑装饰培训教材,造成培训体系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头痛医脚现象严重,造成实际得出的培训效果较差;因没有规范正规化的施工技能实训场所,造成教学设备培训质量不够好,还有就是进行培训的专业指导人员力量的组成更是个大问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于具有较强技能的培训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很难将具有较高水平的培训教师吸引到培训机构中。其二,对于进行建筑装饰的农民工自身而言,由于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并没有按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使其虽然在作业岗位没有经过严格培训但依然可以就业,导致农民工人员对于培训机构的认可度不够,且不愿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

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建立时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培训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

因为建筑装饰培训课程的意义在于使接受培训的人员最终具有其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专业技能的培养就是培训课程进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建筑装饰施工人员在进行建筑装饰作业时需要具有相应的规范化流程,这就需要建筑装饰施工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的技能技术,还需要其具有的设计应从专业校对出发,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出具备专业素质的装饰施工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装饰施工的合理性,更可以保障装饰装修作业的质量。

2.进行合理的实践课程作业

建筑装饰施工员在进行设计课程培训时一定要注意实践作业进行的重要性,只有在实践作业进行中才能使培训学员更好的掌握技能的培训知识,并且在实践作业中可以让培训学员掌握一定的经验,这样对于以后其实际工作中具有较为积极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作业进行中,培训学院不仅可以更好的了解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施工过程中涉及水电的问题,及对于施工现场的要求。只有这样培训人员在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时才能避免失误的发生,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

3.熟练的掌握建筑装饰的基础性技能

建筑装饰施工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技能,才能正确的做到材料施工使用、施工流程规范以及正确的操作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装饰施工的质量,满足人们对于建筑装饰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装饰施工者当遇到施工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应具有一定良好的、灵活的处理方式,对于岗前基础技能知识的重点培训也是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时,施工人员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发生。

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建筑装饰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装饰施工人员不断增加,知识人员就业情况出现问题。但是更多的施工者由于实践经验欠缺,技能掌握不到位,造成施工问题过多,施工纠纷严重等情况。而在建筑装饰行业中占有主体劳动了的农民工,多数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低,而发展迅速的建筑装饰行业中,对于技能要求却很高,因此对于农民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加强农民工的培训便成为必要性发展体系形成。另外,由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可以看出,针对农民工岗前培训体系的建立的重要性。最后,由于城市产业工人的转型,农民工若还停滞于较低的文化水平中,就会给城市产业工人的转型形成障碍,因此,加强装饰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亟待解决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现代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发展,只有加强其行业中主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才能实现其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并进行更为快速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效益。

第4篇

关键词:建筑业;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80

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增速下滑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筑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我国建筑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不足,面临着现有职工不能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要求的困惑。培育学习型企业是使企业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构建学习型企业的要素。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居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课程开发的质量对继续教育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现状分析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在国家人设部、各部委以及各省市部门重视之下,经过长期的探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查遗补缺、更新知识或者拓宽知识面,使得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不断提高。经过长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形式,一是参照普通高校的倾向比较突出,二是按模块讲授的方式,即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开设课程,内容来自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功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称之为“模块式教学”,采用后者的比较普遍。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1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有些课程理论性太强,讲解起来枯燥,而且难度、深度过大,不易理解。因为参与学习的人员基本来自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拥有十分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课程开设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队伍的扩大,鉴于培训硬件和师资的不足,有些培训机构只设定一套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对象的单位性质、专业差异以及职称的层次,比如土建类和安装类,初、中级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时未做区分。

1.2专业面不广

专业技术人员对本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这些极大限制了技术人员的专业面,加之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的崛起使专业技术人员面对行业的发展和变化难以适应,目前课程设置比较缺乏这类反映建筑业发展要求的、前沿性的专题课程。

1.3重技术,轻管理

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应用型人才居多,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因此目前建筑业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工程技术为主,但是存在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所以管理类课程需求在不断加大。

1.4系统性不强

建筑行业目前拥有的人才中,既熟悉技术又懂得管理、经济、法律的人才严重短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人员短缺,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主流的“模块式教学”存在学习单元较零碎,知识不系统等缺陷,缺乏系统性。

2课程设置原则

针对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缺陷,课程设置应当满足以下原则:

2.1前沿性

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课程设置应当反映出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还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推广应用,新的规范标准的宣贯等。

2.2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有实用性,与高校的学历教育有所区别。专业课程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实际。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能有效解决实际中的矛盾和问题。

2.3针对性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来说,需求分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根据继续教育的对象,灵活的设置课程,使教育对象不断的拾遗补缺,完善知识。因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都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课程设置要针对成年人身心特点,使之较容易接受所学课程,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

2.4系统性

考虑到继续教育对象的整体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应当处理好原有知识和补缺知识、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等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整体,使继续教育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

3陕西省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笔者依照课程设置原则,并结合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建筑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对陕西省二十一家从事建筑施工、装饰、监理、造价咨询等企业的做了问卷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项目经理及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通过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可分为行业发展趋势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

3.1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前沿类的课程

继续教育制度目的就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应当反映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和发展方向。反映建筑业发展趋势、建筑业前沿的课程有:

(1)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着“市场疲软、政策收紧、管理欠账”三座大山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数据和感受已经说明,行业衰退已成事实,行业处于一个旧业态转向新业态的中间态时期。如何以比较高的层面和新的角度看待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如何变革,如何在这场改革浪潮中找到发展机会,都是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首要关注的问题。

(2)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及建筑工业化、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这些方面是国家目前力推鼓励扶持行业,符合产业发展的政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这种课程很受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青睐。

(3)BIM技术发展与应用。BIM是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发展潮流已势不可挡,在国内,随着建筑业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增多及大力推动和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开发商宣传下,相关机构和各个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应用BIM技术。但是目前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各研究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各企业单位也只是将BIM技术应用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建设项目的部分建设过程中,还不能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等整个生命周期连续应用BIM技术。目前BIM技术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培训上,针对目前情况,在继续教育中加入相应课程,通过总结科研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建筑行业对BIM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推广使用BIM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BIM技术在我国继续推进和更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的途径。另外课程可将BIM和智能建筑相结合,BIM和建筑工业化的衔接也势在必行,二者融合在一起,这样BIM技术应用会更加丰富。

3.2工程管理类课程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管理类课程需求较大,已有超越技术类课程的趋势,原因是,一方面随着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的开始逐步进入管理岗位。另一方面管理类课程在学历教育阶段偏重理论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已具备了一定管理能力,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亟需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问卷的整理,这方面课程需求主要有: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项目精细化管理、职业风险防范等。这类课程也符合建筑企业(集团)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内容主要以项目管理实务为主,辅助一定的理论知识。

3.3工程技术类课程

技术类课程设置也应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培训对象的需求。对于初级职称和部分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操作技能提升方面的技术性课程,如测量新技术、安全技术规程、BIM软件应用等基础操作性课程。针对部分中级职称及高级职称人员,一般对基础性的知识培训缺陷不大,通过调研问卷整理分析,课程的需求主要有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绿色施工技术、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大跨空间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新材料等。同时,由于目前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区域性竞争的大趋势,全国范围,甚至是大中城市都在建设地标性建筑,未来数年内将成为超高层的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掌握钢结构与混凝土结合施工的知识,可设置钢结构与混凝土施工相结合的课程。

第5篇

关键词:存在方式 生成性教学 人本主义

引言

笔者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接受传统教育,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听课。在校期间,如果努力记住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和课本上的知识,一般在考试中都能取得好成绩。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都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自身所受的应试教育到担负起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着极大的转型困难。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笔者在2006年下半年参加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班,并修了一门以人为本的课程――英语教学论。在我看来,这是生成性教学的一个实例,这使我的教学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何谓生成性教学

美国的伊利莎白・琼斯教授和约翰・尼莫教授合著有《生成课程》一书,在书中,他们认为,生成性课程的核心乃是带有特殊背景的教师与处于一定情境中的具有个性的学生对他们面临的问题进行共同商讨而确定课程的生成过程。[1]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认为:“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2]目前国内对生成性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多以小学课堂为研究对象,且多是对单节课的研究,较少触及整门课程的教学理念。[3][4]本文以教育硕士师资培训的一门课为实例,以课堂录音为数据来源,讲述这门课的教师存在方式的独特及其教学效果,对今后的师资培训的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二、生成性教学实例

(一)英语教学论课程

英语教学论是一门面向教育硕士的师资培训课程,以期让他们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教科研上的进步。一般的上课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讲授中外各门各派英语教学法、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生忙于记笔记、背笔记,为写论文拼拼凑凑。但幸运的是,我的老师走了一条新路,她改变了她在课堂中的存在方式。我们英语教学论的老师姓李,我们就称她为李老师。

(二)教学理念和课堂存在方式

李老师坚持一个教学原则:不要刻意去教学生知识,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她推崇的教师在课堂中的存在方式是“真正的教育者也必然是被教育者”。[5]她说:

如果你没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说明你没把学生激活起来。你把学生当成receiver(接受者),你是一个authoritative figure(权威人士),你总是让学生接受你的东西,所以你怎么能学到东西呢?最后教师就枯竭了。

(课堂录音2006年10月23日)

在她的课堂上,桌子每次都被重新排成U型,而她总是坐在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啧啧称赞,她总是说在学生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向学生学习的态度是促成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

她是教教学论的,她必须得把她的教学理念传授给我们。但她不想说教,而且希望我们也不说教。她说:“你用telling(说教)让学生改变、让教师改变是做不到的。只有你的being影响他们,就是要show(展示),尽量不要tell。”(在这里being就是教师的存在)

那么,她自己的being是怎样的呢?又是怎样影响学生们的呢?在第三节课中,学生D在口头展示中提到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问题,提到中“破四旧”,她插话了,以下是这部分内容的录音转写:

D(在讲台上):“破四旧”,把他们认为是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破坏掉,其实这些都是精华。这些都是文物,要是留下来,有多好。

李老师(坐在学生的位置上):这儿我插一句,现在旧城改造也是这样。

D:中国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东西太多了,是不是不珍惜啊。人家国外的话,一点历史他们就拼命地保护。

李:我们主要没反思,当场没反思。比如说,××地方有一座六百多年的寺庙,那时旧城改造,要造广场,把它用炸药炸掉,第一次没炸掉,第二次才炸掉,炸掉以后,报纸(报道)出来了,这是马后炮。

(课堂录音2006年10月9日)

这时她的存在方式是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平等地讨论着这个话题。学生的发言激活了她的生活体验,她忍不住要插话了。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个全知全能的“神”,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不能冒犯的绝对权威,她和学生都是这门课的资源。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生的知识来源是多渠道的,课本、生活实践、网络资源、报刊杂志都对学生有教育意义,而教师的个人化实践知识更是学生宝贵的知识来源。

(三)催化生成的语言――实现课堂动态生成的途径

她上课很少长篇大论地讲,而是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然后进行回应,在回应中不是旁征博引,引用教育大家的话,就是援引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在座学生的实际经验,听来十分享受。

李:其实,教学工作是一种有灵魂的东西,它是有激情的。课程就是活生生的人,做孔夫子。很多老师都想做孔夫子,包括我们在座的人。刚才从F讲的故事中就知道,她非常想做一个孔夫子。还有那天那个Y同学,她很想做孔夫子,她就是Einstein这句话,教给学生imagination(想象力),要比教给他们知识有用的多。她相信这一点,她就这么教了,她也很想做孔夫子,对吧?

(课堂录音2006年10月23日)

这段话是在第五次课讲的,那时她就已经发现了学生的内心。这段话不仅鼓舞着F和Y,也促进了大家的学习。善于利用实际、利用身边的活生生的教学资源的教师总能让学生觉得如沐春风。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要善于观察,善于联系实际。

有一节课,在讲到转变时,她更是发挥了她惊人的记忆力,一下列出十几个学员的发言内容:

李:现在到了激活每个人的时候了。F那个故事,那个高中生已经非常渺茫了(F的学生因生病而万念俱灰,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是怎么改变他的,她用什么东西在改变他。三个小偷的故事(有一节课,三个学员分别讲了自己如何处理班上学生偷钱的故事),那些学员怎样改变那些“小偷”的。

(课堂录音2006年 11月 20日)

在这之后,她又提了十几个学员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转化,她关注着大家的转化,并激励着大家的转化,当她听到学员们的故事而深有同感的时候,她说自己因激动而“毛孔都张开了”。[5]

新课程就是需要这种类型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又把教学目标融合在教学任务中,并且不着痕迹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施。这段话,总结了学员们在这之前的学习成绩,但更重要的是让学员们自己总结自己的转变,以领悟教师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转变,也就是实现她自己的教学目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班上,有一天,学员WJ在眉飞色舞地做着课堂展示,但他的观点中有些让人不能苟同,李老师没有打断他的发言,在他发言后进行了这样的回应:

李:还有对WJ的echo(回应)……有些话我想问你,你提到“神动”,就是让学生成为你WJ,那么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也觉得是对的,“一个好的老师就是怎样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不是说你不对,你也有你的道理,你的价值观、教育观,你也是对的。你在讲的时候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你讲得非常好的。一个老师怎样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一个学生没有了自己,人云亦云。要让他成为他自己,首先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教育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他自己,首先要激活他内心的世界。

(课堂录音200611月20日)

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跟教师一样的人这种观点是与李老师的教师要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但WJ上课发言较少,而大家也觉得他属于还没有被激活的学员,那怎么把问题说清楚而又不伤害他的积极性呢?李老师在肯定他发言的作用时,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她那么有说服力的发言中,学员们自有评判了。卡尔・罗杰斯认为教师能否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互动时的态度特征。其中最核心的几条态度特征就是真诚、关注和同感。[6]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李老师关注学生上课的发言,真诚地评价学生,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生成性资源――“为什么满堂灌了,学生成绩反而好?”

开放的课堂是新教学理念,教师预设了教学目标,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根据具体情况,师生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这是生成性教学的理念。[1]

学员中有一人(WY)是本地的,她一边教书,一边还来上课。用她的话来说:“……其实没什么时间去备课。基本上上课时间一到就拎着一本书跑到教室里去了。到的时候我就说:‘同学们,我们的课已经比别人上慢了,啊,你们不要讲话,听我讲啊。’”她没时间批作业,就利用上课时间讲。这样处理教材的时间少了,学生操练的时间也少了,然而学生的平均分反而提高了,排名第一。这使她百思不解,感到痛苦了。她的问题一提出,学员们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是她个人的魅力所致,有的认为学生们体谅教师边读边教的辛苦,自发学习,有的甚至出言惊人:满堂灌是好的![5]这个讨论持续到第二天,有个学员讲了一个故事,使在座的人颇感信服。

F:我觉得我要用一个比喻来告诉WY:蝴蝶破蛹而出。蝴蝶从蛹里出来,很漂亮,很美丽。人们很羡慕,很欣赏它们。但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蝴蝶在蛹里时,中途把它拿出来,因为(按正常情况)它在出来之前,要经过漫长的、痛苦的历程。科学家为了减少它的痛苦,就自己(人为地)打一个洞,让它出来。它确实也变成了一只非常美丽的蝴蝶,但是马上就死了。所以,我觉得,满堂灌不一定不好,但是你现在学生考试考得很好,我倒觉得跟这个蝴蝶很像,就是这个成绩是短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都可以出成绩,一个是永久的,一个是短暂的……”

(课堂录音200612月4日)

(五)学习效果

1.学生的课堂展示

英语教学论的课程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在前期是教育硕士们的个人经验的陈述和读后感。个人经验总是结合在读后感中一起展示给学员,又激起大家的阵阵回应,气氛热烈。课程的后期转入介绍国内外教学理论。学员们先后展示了自己所研究的专题:1.教学反思,2.教育叙事,3.教师转变,4.教师知识,5.教师身份认同,6.学习共同体,7.情感教学,8.现象学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应用,9.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

当学员们聆听这样的课堂展示时,几乎都喊:“太震撼了!”这些平时和自己朝夕共处的同学原来有着这么深厚的理论素养,震撼之余大家都抓紧看书,以期轮到自己的时候也不落人后。因此,课堂展示总是理论有深度,而又联系个人实践,展示之后,总是当场引起回应。学员们自发进行讨论,所学的知识一旦与大家的实际情景联系起来,引发的思考就不限于课堂了。

2.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

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员普遍对这门课有兴趣,并且感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较好的了解,并且自觉阅读了许多有关教师发展的理论书籍。在一次对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能感调查中,发现学员对这门课兴趣很高,以下句子被学员认为“经常如此”:

1)这门课很有趣。

2)这门课是所有课中最有趣的。

3)这门课使我对教学感兴趣。

以下句子被学生认为介于“有时如此”和“经常如此”之间:

4)这门课我学得很好。

5)我做了口头报告很有成就感。(口头报告指课堂中学生分专题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6)我懂得了很多关于英语教学的理论。

7)我相信我能把这门课的知识运用于我以后的教学实践。

在采访中,许多学员表示学这门课很快乐,DU是这样说的:“……置身于这样的一个集体中,我感到自己很光荣,因为每每想到我的同学这么棒,对我也有很大的促进,我思想上转变了很多,……我很喜欢这个学习的过程。”[5]另有学员表示这门课提高了他们的数据敏感度,拉动了他们的思维宽度。总而言之,这门课在学员们心中是成功的,是有益于他们的教学实践的。

结语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知识来源。这种高高在上的存在方式使师生缺少沟通,而在新课程理念中,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已有的旧经验,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而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成长,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真正的教育者也必然是被教育者”。正如李老师多次对我们讲的一样,不要刻意去教学生知识,要让学生去发现。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arl Rogers说:“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的,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教的结果不是毫无意义就是可能有害。”[7]李老师正是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她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其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她的课堂教学过程开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协作交流意识。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实践诉求.[EB/OL].省略,2006-08.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0.

[3]张所滨.莫让生成性资源悄悄流失[J].江苏教育,2006,(3).

[4]封淑一.把握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EB/OL].省略,2006-03.

[5]黄爱凤.英语教学论[R].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第6篇

课程计划吸收了世界上关于课程设置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发展思想的精华。

从一定意义上说,过去的教材是目中无人的教材,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和理论依据加以设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注意了这个问题,如新的语文教材不仅注重在语言知识方面选取精华,而且融入了怎样做人、做事,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因素。

在知识体系本身的确立上,没有按学科主义那样强调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选取最有用的知识,抓取知识的骨干,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如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将知识点本身分为两大目标: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这与传统的教材不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知识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借助于知识,搭起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桥梁,注意挖掘知识点本身对学生各方面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发展的功能。

吸收其他国家注重人的培养的经验,在个性、潜能开发的同时,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应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大舞台去选择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着眼于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按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培养,就会开辟出教学的新天地。

一、在这样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课程改革具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学生。学生既是扶持、帮助、指导的对象,同时又是研究、开发的对象。教师不应居高临下,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现在学生的信息源、知识面很广,教师必须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这里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新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按受外界信息的速度比成年人快得多。因此,成人给予学生相应的扶持和帮助,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2.强调知识教育重新定位的问题。

过去强调“双基”,只满足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的程度。现在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并且要求其能够理解和运用,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知识有机地、系统地联系起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一定要具备完整的知识,但是要注重将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起来。这种方式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慢慢形成定势,学生就会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要将知识当成一种载体、一个桥梁、一种工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一定不要停留在知识的简单传授上。

3.课程改革综合化,注意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综合化、系列化。

国外提倡在小学阶段自然科学要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但不强调分科、分方面,而是将知识综合运用于情境中,强调学生动脑、动手,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4.课程改革的发展强调课程类型的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要有选修课、活动课,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

哈尔滨市的几所实验小学,正在探索小班额授课制:每班20人左右,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课程,打破年级的界限,学生达到一定的级别,就可以进入更高一级,这是很好的尝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各地有条件的都应积极试点,不要有空白。如果小学的改革从制度层面上不突破学制和年级、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不突破大班额授课的局限,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很难落实。每个地市应选择2-3所学校试点,积累一点经验。这方面的经验对下一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注重学科课程中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渗透。

教师今后的学习,包括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都要注意这一点。教语文的教师,只懂一些汉字和语言写作方面的知识,对从科普著作中选择的文章的内容一无所知,就无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无法绘声绘色地将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体验。因此,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必须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6.注重强调人文精神、道德的培养。

过去也强调注重思想教育,但是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生拉硬套,不能有机结合,很多时候是受教材的局限。现在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去感知、去体验。教师体验得不深,怎能指导到位呢?希望各位教师把握好课程改革的趋势,处理好教材的有关内容。

二、对各地组织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意见

1.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首先要培训基本的理论。

没有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共识,很难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以要使教师清楚课程要改革什么,为什么改,改革的主要原则是什么。不能只局限于培训教材和大纲,然后上示范课。

2.在培训中,注意以课题牵动为切入点。

前段时间,教师的科研工作出现很多误区,视科研为高不可攀。什么是课题?课题就是落实新课程计划中要解决的问题、不懂的问题。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提出问题,不断积累经验,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立足于学校,所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教研员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教师承担的课题与个人研究方向提出具体要求,实施规划,去推进。即教研员要把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搜集起来,确定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制订成课题项目纲要并下发,使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研究。使课题覆盖课程改革的全方位,综合起来就对课程改革有了整体、系统、全面的认识。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就是先投课题,然后根据课题的价值决定是否立项、是否支持、是否提供条件。同此必须以课题牵动为切入点、为手段,使改革深入。当然在培训过程中也不排除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这方面的工作应防止照搬照抄。应淡化和克服形式主义,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听课教师应把握模式建立的依据,上示范课的教师应该清楚如何根据新的培养目标上好这节课,使其他教师学到对实质,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模式。教研员必须创造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新的教研模式,必要时可以进行研讨,这方面很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3.强调课程改革要以校长培训为主,要给校长压担子。

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一支好队伍:没有好校长,就造就不出骨干教师。

校长有胆识、有办法、有策略,才能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各地都该有这样的思想,给校长压担子,对校长在校本培训上给予明确的指导和帮助。

4.关于怎样培训。

广大教师不要失去课程改革的机遇。要认真学习,向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注重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绝大多数从教师成长起来的专家型的教师都必然走的一条路。骨干教师要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承担起相应的课题,带着问题向书本学习,不但用心学,还要善于学,学以致用,终身不忘。要通过培训达到以下3个目的:

(1)通过培训把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主要原则弄清楚。

(2)就学科课程而言,要明确新的课程改革有哪些新的变化、新的要求,怎样处理好这些新的问题。

第7篇

校本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一种新形式,它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对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把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种学校行为,这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它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践一再证明,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培训必须以技能改变训练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新技能训练。而这种训练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最大特点在于研训一体,有效地将培训与教研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研究中达到培训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校本培训模式,我们对传统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作了全方位的修正,进一步整合了培训、教学、教研,架构了一个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模式——主题教研校本培训模式。

第一步,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开学初,在学校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与部署下,在分管学科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校本研训的几个基本“主题”。“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学科校本研训规定时间,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主题化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是校本研训的基础,保证了校本研训的方向和深度。

第三步,明确任务,达成共识。

确立了研训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或几个小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研时进行交流。接下来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第四步,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教学的过程就是研训主题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教师在这个阶段特别要加强材料积累,如典型案例、教学实录等,为总结提供真实有力的论据。“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校本研训的中心环节,它是理性中的实践,是实践中的思辨。它能促进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实现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深层次提升。在分管领导指导、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与组员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培训,努力促进学科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

第五步,深化研讨,总结反思。

主题研训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研训主题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要分析得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阶段的研训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