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10:15:29
序论:在您撰写文学艺术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问题分析
“问题”是开展数学学习的“主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贯穿着“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反思”。而如何才能了解学生“问题”意识的状态呢?笔者进行了探析:假设,在活动之前李老师和张老师将各自的活动信息独立地、随机地发给了该系的k名同学,且发出的短信都能够收到,则设收到李老师和张老师所发短信的同学人数为x.问题①:求该系学生甲收到李老师或者张老师发的活动信息的概率;②求使P(X=m)取得最大值的整数m.这道题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问题意识和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分也是绝对不成问题的.然而得零分和一分的比率高达60%,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学生问题意识的薄弱,也是值得教师好好反省的.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有两种:第一种是胆小怯懦,不敢或者是没有自信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是没有勇气表达出来,埋藏在心里,拥有潜在的问题意识。这时,教师要做的事情便是鼓励这类学生,积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寻求解决方法,使潜在的意识转化为外在的存在形式.第二种是无法提出问题,这类学生主要是因为知识掌握不牢固影响,上课时不注意听讲,懒于思考,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去思考,因此导致问题意识极小甚至是没有.这时,教师就要针对这类学生进行专门的知识辅导,着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考的结果,更是思考的开端。学问学问,不仅学,更要问.只有想问、敢问、善问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去主动地去发现、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数学便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与乐趣。
二、重要性解读
(1)问题意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养成。通过让学生提出提问、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工作需要转变的重要方面,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2)问题意识是实现主动学习的关键。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强,那么他们的自主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在笔者看来,调查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是“迫于压力”的被动型自主学习。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缺乏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因此,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且乏味的,并且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再加上高中学习的压力很大,数学更是让大多数学生为之头疼的科目。因此,很多W生会产生厌学情绪。一旦这种情绪产生,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效率低下,无法集中注意力等.但是,一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他们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地思考解决,化“被动”为“主动”,他们便会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3)问题意识是养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复制”,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发展”。而“创新”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问题意识的养成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是学生依赖老师,依赖课本,认为那些就是所谓的“真理”.遇到新的问题,不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更不懂得自己寻求解题的方法思路,只是一味地随着老师的解题思路走.长期以来的坏习惯,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更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提升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学会主动思考和解决,而不再依赖老师的解答.从而真正获得“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 重要性
“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问题”是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应答。“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与定势,有助于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要形成一个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和多方面的努力。
一、好奇始于“问题”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好奇与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正是注意到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试想伽里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而“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二、“问题”产生于“好奇”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
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枉论创造与发明。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好奇心理、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
三、“问题”的分类与价值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曾经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呈现型问题。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由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骥”,照章办事,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
其二,发现型问题。它们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自己发现,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
其三,创造型问题。这类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例如,那个困扰、折磨了爱因斯坦十多年的问题:“如果我以光速C和光线一道运动,我是不是将观察到光线仍是静止在空间的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科学创新价值,就是对牛顿以来经典物理学的一种突破。
以上三种“问题”是不等价的。有人干脆将“呈现性问题”称为“虚假的问题”,因为第一,它们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第二,它们往往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总是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妨碍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性的问题”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有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我们所说的“强化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这种质疑和探索并非每一次都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大量的“发现型问题”,也只有为数不多者能够产生有科学价值的创见。因此有人称之为“智力探险”。实际上,“智力探险”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寻得正确的解答,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正是着眼于这一目标和价值取向,有人主张教育应在系统的学习和有意识的研究探索之间“寻求平衡”,主张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而这种“智力的探险”“即便不能导致积极的结果,也应受到重视,并得到系统的支持”。
四、不让“问题止于智者”
传统的以“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宗旨的教师观,显然难以适应以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的教育。“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思索)止于智者”则不但令人遗憾,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大局。不幸的是,“问题(思索)止于教师”却成为中小学校的常态。当前亟待明确以下一些新的理念――
(一)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
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上、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惑,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而且,“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甚至要“设疑”。
(二)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
教师决不可能通晓一切。尤其在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教师再也不可能像古代和近代社会那样,垄断知识和信息。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应当是21世纪师生关系的聪慧选择。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年轻人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有人将之称为“去除思想的车闸”。因为如果要求“问题”都有创意或者都很成熟才能发表、交流,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提问、质疑。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好奇创新冲动。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引言
1.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2.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一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解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并通过解释一些汉字的渊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育;文科;高等数学
在强调人才的全面素质时,文理交叉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其中对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的比较多,文科生的则较为薄弱。目前,在高校文科的一些专业中开设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为人们所认识,部分高校几乎把数学课作为文科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学生总认为数学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作用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一种带有抵触情绪的消极状态。为了使文科生对高等数学的作用和定位有更充分的认识,做如下探讨。
一、数学知识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基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凡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人类历史的发展,无处不证明数学所起的重大作用。没有17世纪微积分的创立,就没有现代物理学与现代天文学等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没有非欧几何的产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失去了基础,现今已成为科学技术重要标志的计算机,其根也是深深地植入数学沃土之中的。具备较多数学知识和素养的人,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有时表现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有时候体现在从数学中获得的思想,方法和思维。众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大都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系毕业的王选院士,因在激光照排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大奖。
二、数学文化能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即人文,是人的精神,数学不只是关于数的世界、形的世界,或更广阔世界的科学,数学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探索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对理性和完善的追求,数学既是科学又是文化,数学并非主要是逻辑的,它也能令人赏心悦目,陶冶人的性情,使人更加聪明,更理性,而且还能使人更高尚。“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创造性思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数学在创新上体现的极为充分,对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教育不完全是经济目的、适用目的,不完全是功利性的,它还为着人的更完美发展,不仅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还对于人的思维发展和其他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数学中有许多具体问题承载着各种不同地思想方法,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学习,加以领会,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发展了思维能力。数学中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和奇异美等,也无一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总之,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能完善人们的人文素质。
三、数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美国教育家巴特勒指出:“现代数学,这个最令人惊叹的智力创造,已经使人类的心灵穿越无限的时间,延伸到无边无际的空间。”数学的创造力是无比的,它可以超越现实,尤其内部矛盾的推动,超前发展,也可源于社会实践,直接服务于社会,数学的强大力量在于它的方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数学问题来自各类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自然科学和数学内部矛盾,内容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不仅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现代数学已深入到模糊关系及随机现象等领域,产生了百余个数学分支。庞大的数学体系包含着太多的数学方法,有宏观的数学方法,也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巧。许多方法是数学家多年心血的结晶,构思之巧令人惊叹。分析、研究和学习这些方法,对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是其他途径无可比拟的。
四、数学思想对理性思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和进行数学研究,能够培养人们正确的理性思维,发展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科学的自然载体,从中我们能够学到严密的推理方法,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观。数学思想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史。数学同时也是哲学,它们彼此各有特点,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分割,以致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数学家,如莱布尼兹、费尔马、牛顿等。
数学发展过程中,在逻辑推理、思维形式、方法论和认识论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如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反正思想、递推思想和模型化思想等等,它们都是人类的“理性思维”。从事任何科研活动,都离不开这些思想的指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数学思想是从事研究的指导思想。“数学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高成就和胜利”。
论文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也不属于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这是文化发展的态势,也是历史的转折。
一、美术教育在中学的现状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的美术素质不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身就不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不重要的课程,并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随意停开美术课,为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挤掉美术课,使部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美术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不负责任、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再加上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进入更高学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美术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中学发展美术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美术教育,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美术教育;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美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离不开美术,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触及到的人造物象,几乎都是需要经过美术设计。
三、进行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美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美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中小学实行趣味手工、趣味绘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绘画比赛,开展校园手工创作活动等;坚持学以致用是原则,使学生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美的法则,以美的视觉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美术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美术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4)进行乡土实用美术课教学。乡土实用美术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中学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依据现代中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6)毕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去保持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质。”高雅艺术进校园,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中,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万花筒很好看,因为它多变,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才能用心去观察,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燃放出五颜六色七彩烟花的礼炮,而不是可以填实的容器,作为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开放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像一个孩子一样,用心去体验和获得我们周围新奇与具有魅力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1999.
[2]沈周.新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
一、 艺术素质要培养的内容
1、培养艺术素质的品德
艺术教育从形式上不能仅限于一些技巧性的训练,而且从内容上看也不只单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狭窄的门类。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感、艺术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气质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产生的艺术也必将表现出各自的特质。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纳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不仅使艺术教育更为宽泛.同时对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形象以及培养爱家乡、爱本上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艺术教育的实施、传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条件。
2、培养艺术素质的审美观念
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它又称造型艺术,因它以可视的图型为基础,占有一定的空间,故属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作用于人的是形状和色彩这两个因素。
听觉艺术也称为时间的艺术,它只能听而看不到,主要是指音乐这一艺术,它影响人的因素是声音、音响。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与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可能有本质上的联系,因而它不可能像视觉艺术一样描绘出具体的事物形象出来,只能表达一些不确切的情感含义。但音响是一种物理运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音乐的存在,它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因此,任何有感觉的人都会对音乐的音响而有所反应、有所感知,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最直接、最细致的一种艺术。
可见,艺术作品影响人、感染人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受教育者认识美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完成的教育。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3、培养艺术素质的思维
艺术素质的教育除了审美功能作用外,形象性思维的培养是另一主要功能。艺术创作是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艺术家通过非具象的手段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由于是非具象性的艺术,因此,他的创作必须以想象力为心理基础,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充分发挥,塑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而作为艺术的受教育者,通过不断对感知力的培养,对艺术欣赏的二度创作,也变得更加丰富,这个由感官刺激到受理智支配的过程,是受艺术情感激发的过程,是艺术不断给大脑思维提供丰富给养的过程。大脑思维时,注意的对象越是处多变的运动状态,注意力就越集中,越有深度,注意对象转换的本身,就是给注意力的一种给养。“艺术能够激起幻想,开拓思想,形成道德原则,扩大眼界,皆因思想立场,给人以理想”,这是前苏联对艺术教育的阐述。
二、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1、艺术素质来自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采取多种办法。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
2、艺术素质来自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各类、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类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抓学生心理特点及艺术教学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纯真的艺术感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学校艺术教学质量。
3、艺术素质来自艺术教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