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艺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18 10:15:26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艺术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艺术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装饰画 艺术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73-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里,艺术文化一直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为人们生活增光添彩,也丰富了我们国家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更是完善和促成了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风味的形成。在我国,传统装饰画主要是按照我国人民的审美规律、精神需求和生活情趣形成的一种精神、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它又借助于各种可被利用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工艺形成了一种可以表达人们审美功能和感受的物化形态。

1 装饰画概述

装饰一词最早出现与十八世纪的西方国家,其在过去主要是指艺术装饰,而经过多年的社会发展和理论实践研究,使得人们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以装饰艺术、图画和其他物料为主的的专业性术语。装饰画在目前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是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凡是从属于环境装饰要求的绘画都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装饰画。同时在目前,以从属工艺制作、工程装饰等多种项目为主的绘画形式都已经列入了装饰画的概念。从这里我们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装饰画具有的广泛性和外延性特点。当前,装饰画在发挥其应有的装饰功能的同时,更是赋予了人们环境的一种诗情画意、色彩斑斓的美感和生活情调,同时也使得人们获得了相关审美的愉悦性和生活乐趣,更使得人们在生动活泼的造型、形式以及优美的色彩中获得生活感悟和生命真谛。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度地下,使得人们在物质、精神的追求上都处于一种原始阶段,而在那时候,人们对于精神追求很少,只是在生活中单纯的追求该如何去与自然争斗,如何发挥自己自身能力以便能够获得的生活基本生存物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步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时代的物质追去和精神文化差异而对于装饰画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时代性的要求,使得装饰画从制作工艺、生产技术和色彩等多个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学、系统的工作模式。也使得其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与时代感相融合的艺术作品和工作理念。

2 装饰画常见特征

2.1 功能特征

就装饰画的功能而言,其主要是依托于各种实用物品存在和发展的,诸如目前我们常见的各种装饰画,其主要是依托各种器物、建筑物以及景观存在的,在这些装饰画中,我们不仅要使得其能够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还要促使其功能与美观性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美化的目的。

2.2 绘画特点

就绘画手法而言,在目前我们常见的装饰画通常都是有各种特殊的材料、应用技巧以及绘制过程的程序化构成的,其主要体现了绘制工艺的特点与相关特性,如目前我们最为常见的民间年画,其在绘画技巧和颜色组成中都有着明确的要求与控制。

2.3 艺术特色

在艺术方面分析而言,装饰画在创作和绘制的过程中主要是强调人们的主观感受要求,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不受世界和社会环境的局限与影响,通过在工作中对各种自然景物以及社会现象进行概括、简化等多种形式的阐述,从而形成一种整体装饰目标的特点。

3 中国传统装饰画的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装饰画经过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成就辉煌。传统装饰画因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而风格各异、变化多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不同时代的风格特点,充分显示了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了解中国传统装饰画的发展,对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彩陶

中国传统装饰画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可追述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华祖先在彩陶装饰图案方面,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装饰语言的表现,创造了二方连续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善于用点、线、弧形、半圆形、圆形等元素,表现图案流畅的运动节奏感,展示出一种粗犷、单纯、质朴的装饰美感,开启了中国装饰画的先河。

3.2 青铜器

商周时代是中国青铜器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继原始彩陶之后的一个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峰。青铜艺术在当时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四大类。纹饰图案主要以动物纹为主,纹饰风格沉重、神秘、威严、凝重,呈现出一种独特而神秘的狞厉之美。进人战国后,青铜器的纹饰题材呈现出世俗化倾向,一些表现日常狩猎、骑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的生活场景,大量的出现在青铜艺术纹饰中,画面也具有了一种轻盈流畅的气韵。

3.3 漆器

中国的漆器工艺历史悠久,发展到战国时期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特别是在当时的楚国,漆器工艺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其装饰纹样精美浪漫,将方与圆有机巧妙的搭配组合起来,线条灵动流畅,极具韵味。红、黑两色的调配响亮、典雅。每件作品都独具匠心,体现了实用和审美的高度统一。

4 中国传统装饰画的艺术特点

4.1 中国传统装饰画注重心象表达

中国传统装饰画表现注重心象的表达,将主观感受与意愿诉诸于装饰画这一载体。无论是以皇族统治或宗教服务功利为目的,还是以愉人悦己为目的,都体现了心想飞扬的表现原则与审美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澄怀味象”、“中得心源"等命题皆离不开心象这一主旨。

4.2 中国传统装饰画注重形象平面化

形象平面化处理是中国传统装饰画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它打破了视觉上的限定性,将自然显示中的形象归纳到二维空间的范围之内。一方面,在构图上进行平面化处理,用平视角度将图形平铺到画面上,无远近空间或形象之间的相互摞叠,只有大小或上下左右的位置经营。另一方面是个体形象的平面化处理,弱化其立体感,强化其外轮廓的整体剪影效果。

第2篇

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图形在艺术中的应用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却使得现代艺术有逐渐回归传统的趋势。当然,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并不是将传统图形生搬硬套,简单的挪用,而是在创新模式下,通过现代化的艺术创作手段,把传统图形的意表现出来,更加注重图形表意,使得图形中的意更具时代气息,更能表现现代艺术的主题。因此,我们在使用民族传统文化时切莫照葫芦画瓢,一定要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如果没有推陈出新,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1]。

一、传统图形的艺术特点

传统图形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与锤炼,将图、形、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传统图形有了艺术的缩影。(1)传统图形具有艺术对称性。现代艺术多讲求对称性,其特点形成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点保持一致。因此,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应用使得传统图形的对称性特点得以全面展现;(2)传统图形具有艺术的平中见奇性。所谓平中见奇,就是普通的传统图形经过艺术应用,能够突破主题的美,将传统图形的意表现得淋漓尽致;(3)传统图形具有艺术的唯美性。艺术的表现始终离不开唯美主义。传统图形经过数千年的变化,同样兼具了唯美特性,使得传统图形给人以唯美的视觉享受。

二、传统图形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图形,是现代设计的一个流行趋势,也是将现代元素和古典元素相结合,设计出优秀作品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对传统图形进行原版照抄,而应该深入体会传统图形的意境,对传统图形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当今世界的设计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让传统图形成为现代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有本土化,更具中国元素。传统图形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标志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海报设计中。在现代设计中,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设计,备受设计师们青睐。因此我们中国的设计师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素质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不但可以吸收现代设计的设计理念,而且也可以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特征在作品中展现出来[2]。

三、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艺术应用

现代的标志艺术设计中要求体现创新、创意和创造,使得标志既不同又有新意,主题突显,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在现代标志艺术设计中应用传统图形,就要开发传统图形的新的意义。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艺术设计中,就采用了传统图形“祥云”来代表“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主题。火炬造型设计来源于传统的纸卷轴。引申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见,利用传统图案吉祥寓意的特点来进行设计,这是一种既成熟又具深刻文化内涵的方法,对寓意的表达既恳切又不直白[3],更为表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意。

2、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艺术应用

产品包装设计中要求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一点,应用传统图形,在具有深远影响的荼、酒、丝绸等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多融入了传统图形设计。这些传统图形大都融合了中华古典文化底蕴,能够在消费者中产生共鸣,消费者一看到产品的包装图形,就能想起从在古至今的产品文化,并深深被吸引,进而刺激消费,为产品的利润增加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艺术应用,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利用传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的典范。因此,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为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和设计空间[4],能够折射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蛋糕包装中,将传统图形福、寿等设计其中,增加了人们尊老爱幼的情怀,表达了人们对生日的祝福。

3、传统图形在海报设计中的艺术应用

海报的功能就是宣传与吸引,这就要求海报的设计既要体现艺术视觉,又要体现内容的宣传。因此,在海报的设计中融入传统图形,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海报的种类很多,如商业、影视、公益等,这些海报的受众对象都是百姓,为了能够抓住观看者的心理,在设计海报上,必须主题鲜明,视觉冲击性强,因此,在应用传统图形设计海报时,必须让传统图形来表达主题,并通过传统图形的文化底蕴来彰显海报的文化内涵。不同种类的海报,表现的主题不同,但其个性张场的艺术设计却是所有海报的最终追求,这些艺术设计的宗旨就是吸引观看者,起到宣传作用,另人一看便有参与的欲望。例如在设计影视海报时,将影视内容用传统图形如龙凤样、福寿样、剪纸样等等来表达,让观众一看便知影视内容的新颖,然后再将现代元素带入设计之中,通过古今对比,更显出传统图形的唯美与平中出奇。

4、传统图形在服装设计中的艺术应用

现代服装设计往往追求美化与时尚共存,美化设计并不是简单的颜色差异,而是将颜色、图形与时尚结合在一起,通过图形来承载时尚元素。因而,服装设计中将传统图形的引入并不少见。传统的图形给了现代设计师们更多的灵感与创造空间,能够创造出新的美学观点[5]。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手法多样,有变形运用、分解组合运用、叠加运用、抽象运用等等,通过对传统图形的再加工和创新应用,能够为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增加创新元素,使得传统图形融合时代气息,更符合现代服装时尚的要求。

第3篇

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各时期壁画艺术特点的分析介绍,揭示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进程,通过对传统壁画的研讨为中国现代壁画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

传统壁画 主观创造 形式美

一、传统壁画以简单装饰纹样为开端

中国传统壁画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各时代、各民族的鲜明艺术特征。按其所依附的建筑物种类,可分为殿堂壁画、墓室壁画、寺院壁画和石窟壁画。中国传统壁画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已处于萌芽时期,以简单的装饰纹样为开端,这时的几何图案只起到装饰功能,是一种不含任何政治思想的潜意识行为。作为壁画,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功效和教育功能,只起到了壁画的一部分作用,可谓是中国古代壁画的雏形。

中国壁画作为独立的一门绘画始于春秋,它除了装饰殿堂还起到了宣传教化的功能。此时壁画的内容丰富,包括天神、圣贤及远古传说等。中国传统壁画从_开始就紧随社会的发展历程,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二、简单古拙的汉代壁画

汉行厚葬之风,至此出现墓室壁画。汉墓壁画几乎包含了中国早期一切重要的思想与信仰,在中国传统壁画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人物造型简单古拙,充满了意境和力量。正如汉代的石雕一样“去粗取精,删繁求简”,体现了汉代美学的共同特征。壁画,构图讲究平面效果,多横带式;形象大同小异,重复排列,富有节奏感;色彩很少仅白地黑线,以红、黄、绿赋彩。画法上白墙彩绘,最后提黑线如同没骨写意。汉壁画气韵生动,简朴大方,装饰性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绘画的传统风格。汉室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风格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壁画经过不断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内容、技法、格局及色彩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此时期壁画突出体现在本土风格与外来风格的融合。这一时期壁画主要有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画风生动豪放、稚拙、生活气息浓。南北朝墓室壁画有所发展,写实性增强。新疆的龟兹壁画是极具异域特点的壁画。菱形构成,以蓝绿为主的冷色调色彩,人物的形象及刻画手法都具有异域特点,最为特色的是大量的女性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艺术异域色彩强,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飞动之美”,画面色彩浓烈,装饰性强。题材上以佛教因缘故事、本生故事为主,宣扬自我牺牲,血腥味浓。特别构图上采用连环画形式,分割明确,整体统一,这一特征标志着中国古代连环画已成熟。总之,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中国壁画逐渐成熟,为隋唐壁画艺术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隋唐时期壁画艺术达到巅峰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中,是唐代把壁画艺术推向了顶峰,各种类型壁画都蓬勃发展。唐墓室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艺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其内容多为表现日常生产、生活、仪仗等场景,也包括建筑、形象等内容。宫女形象尤为突出。表现技法多为黑线勾勒,后添彩,以少量的红、黄、蓝等色涂绘。人物造型准确,勾线娴熟,但绘制不细主义。唐墓壁画是以疏体画风为基础,融汇了密体派的画风,完成了从“曹衣出水”向“吴代当风”的过渡。由于佛教的兴盛,唐代宗教石窟壁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于之前的壁画,题材和画法都有了发展与变化,内容以大型经变画为主,场面宏伟,色彩鲜明,线条流畅,达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最佳境界。敦煌壁画总体风格发展是与内地中原唐绘画的演变一致、同步发展的,其审美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舞韵味“飞动之美”。这是构成华夏艺术的一个基本因素。“飞动”的走势即强调贯穿于笔墨趣味之间的“气韵”。中国绘画及雕刻艺术始终以线为主。从西汉帛画“高古游丝描”,魏晋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唐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以及王维诗、书、画于一体而首开文人画风的典型,都证明了这一点。线不能抽象的存在,必须以某种形象来显现,于是出现用“墨”用“色”的问题,敦煌壁画中是“线、色并重”、“墨、色并用”的。这种运用原则比中原画坛更为自觉,达到色不压线,线不盖色,以线描为主,色彩烘托的理想效果。敦煌壁画中的色彩特点是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直接使用原色,单纯而浓烈,北朝和隋唐达至0辉煌阶段,自隋唐、五代以后逐渐下滑,在整体趋势上与中国绘画的进程一致,受“重墨轻色”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壁画从发展之初到黄金时代的盛唐,伴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一直在向顶峰推进。从这段历程来看,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决定着中国传统壁画的发展趋势,没有强盛的国力,壁画的发展就会滞留,甚至萎缩。随着晚唐社会的衰老,五代的动荡,艺术水平也不及从前。

五、中国化、生活化、世俗化的壁画

中国的传统壁画发展到宋已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宋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和佛事的衰退,壁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文人士大夫多不参加壁画的绘制,极大地影响了壁画的品质。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道教壁画还有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

如在宋真宗赵恒支持下绘制的玉清昭应宫为杰出代表。此时的寺院壁画,用现实景象表现神话传说,形式上已完全中国化,其生活化、世俗化的程度前所未有。画风细密,设色艳丽,沥粉贴金,体现世俗之美,典型的宋代画风。元代的壁画与宋代相比就丰富多彩。留世的以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最为精美。成功地塑造了极为精彩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吴道子的画风。高超的线描体现了中国传统线描的极高水平。整个画面线条流畅细劲,丈余长的帽带,见不到接笔的痕迹,似一气呵成。衣冠宝盖沥粉贴金法的应用,造成金碧辉煌的效果,极强体现了元代的盛况。此时的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最后的闪光。莫高窟“千手千眼观音”,线描极为精彩,用不同的线表现不同的质感,是中国古代线描的顶峰。总之,宋元时期的壁画,生活气息浓,民族特点强,绘画技法多样且有发展。由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壁画只有不断地交流、吸收、融合、发展和创新,才能使中国传统壁画绽放异彩。

六、传统壁画的魅力与启迪

第4篇

关键词:朝鲜;传统音乐;音乐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77-01

一、朝鲜半岛传统音乐特点

1、朝鲜传统音乐分为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门类。古典音乐又包括用于祭祀和宴会的唐乐、乡乐和军乐。民间音乐分为农谣、抒情谣、风俗谣、歌乐、说唱、和散调。朝鲜音乐多使用行板速度,而一些民谣在结束时往往转为快板,慢板的乐曲极为少见。

2、调式:调式按照主音及音程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调式音阶。一种叫作平调,平调为五声音阶,类似于中国的徵调式,常用于以汉城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和以平壤为中心的西部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当曲调下行时偶尔插入#fa音以增加音乐的变化,具有大调的性质,其旋律色彩比较明朗。另一种叫界面调,界面调分别为五声、四声和三声音阶,五声和四声音阶多用于宫廷音乐,三声音阶则用于民间音乐。界面调类似于中国的羽调式,小调特点鲜明。常用于南方的民间音乐中, 其旋律进行较多起伏,情绪略带感伤,在一些说唱和器乐曲中,si作为色彩音也常用于旋律下行中。除此之外还有少数角调式的民谣。

3、旋律:朝鲜传统音乐以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为基础,多以la为主音,构成la、do、re、mi、sol、la的音列。旋律中,音高要懂得技法为最大特征。在管乐中叫摇声,在弦乐器中成为弄弦,无论雅乐、民俗音乐还是宗教音乐的各种体裁中,都有摇声、弄弦。

4、节奏:朝鲜传统音乐以一种鲜明的三节拍形态特征而区别于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朝鲜音乐用“长短”这个词恰如其分的表述了节拍的形态、速度与情绪等诸多观念。朝鲜民族音乐具有明显的三拍子的倾向,即使是6/8、12/8、6/4这些复拍子也是按三拍子的原则来处理的。以此为基础再加上强弱位置的不同安排,使音乐节奏变得更加富于变化。

二、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体裁与乐器

(一)雅乐

朝鲜的雅乐,承袭中国夏商周三代的遗制,朝鲜“雅乐”意为雅正的音乐,朝鲜半岛传统的雅乐包括管弦合奏、管乐合奏、吹打、歌乐。

1、管弦合奏包括以乡笛为中心的管弦合奏和以玄琴为中心的弦风流。管弦合奏所用乐器有乡笛、大、奚琴、伽琴;弦风流所用乐器有玄琴、伽琴、细琴、大、奚琴、林鼓。

2、管乐合奏包括以乡笛为中心的音乐和以唐笛为中心的音乐:艺乡笛为中心的音乐,乐队乐器有乡笛、大、奚琴、林鼓、大鼓,这种编制的合奏成为竹风流,也叫三弦六角;以唐笛为中心的音乐,自古以来属于唐乐系统,这些音乐主要用在王家的祭享、国王出巡行幸等仪式和行进之中。

3、吹打是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曲来演奏的音乐,指的是运用于出驾、凯旋、行进等场合的音乐,包括大吹打、吹打、道军乐、道打令、别语调打令等。

4、歌乐包括歌曲、歌辞、时调。这是具有较高品位的、流传于知识阶层的歌唱艺术形式。

(二)民俗音乐

1、傍梭里又叫剧歌、杂歌、唱乐、唱剧、唱剧调。1950年以后用汉字表达为“唱乐”。傍梭里大致由唱、科、白三大要素构成,以羽调、界面调为主,此外也用平调、京调、石花制等。其长短法有真调、中慢、中中等类型,根据唱词的内容情节而交替使用。如《沈清歌》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化的说唱音乐。

2、农乐也叫巫乐、小巫乐、风物、风匠等。演出所使用的乐器有大鼓、大钲、小金、杖鼓四种,合称为“农乐四物”。农乐对有两种类型:当地村民们组织表要的业余演出形式和职业的农乐对表演形式。

(三)宗教音乐

朝鲜半岛的宗教音乐有梵呗和巫乐。梵呗是在寺庙中做法事时唱的佛教音乐。在巫祭中使用的音乐成为巫乐。

(四)特色乐器

1、玄琴、此乐器在雅乐的弦风流和散调的玄琴散调等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中都是代表性乐器。

2、伽琴:伽琴,是伽国的琴的意思,也有人把它解释为天琴。伽琴是12弦的齐特尔类拨弦乐器。伽琴在女性中广泛流传。

3、大岑:在朝鲜半岛,传说大岑具有通神的力量。

朝鲜音乐除了传统音乐以外还有其他音乐,从朝鲜传统音乐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异国民族的音乐魅力,而传统音乐的发展对今天朝鲜音乐的发展又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属于自己国家民族音乐的艺术特色,使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第5篇

【关键词】笙;历史;艺术;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94-02

笙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器乐形式,乐器最早的用途就是在人类祭祀活动、丧葬仪式、战争、婚礼当中使用,作为一种仪式感的事物。后来才开始在人类的生产当中进行使用。到了近代,器乐的功能逐渐转变,成为了一种娱乐性乐器。笙在中国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在古代中国和外国进行交流后,笙就在不同渠道传入了外国,并且在外国生根发芽。虽然现在笙的造型有许多,但是它的演奏方式和艺术特点仍然相同没有变化。这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的传承,更是民族血脉的延续。无论是艺术表演还是艺术教学,都将其作为重点对象去研究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笙的艺术魅力。

一、中国传统器乐笙的历史概述

笙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器乐之一,它糅合了民俗民间文化的特点,并且经过了漫长的沉淀期,经过了许多不同类型艺术形式的侵染,形成了一种原生态的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形式。目前留下来的笙曲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集中体现了笙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笙的历史可以上追至上古时代。民族器乐的雏形是祭祀,古代人民由于对大自然怀有敬畏,常常要通过祭祀鬼神的办法来祈求太平,在祭祀活动里就会进行一些器乐的吹奏,笙的最早雏形在祭祀当中可以见到。这种民族器乐吹奏动作简单,形式直接,可以算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吹奏器乐。古代宫廷的民族器乐有很多就是受到笙的启发制作出来的。宫廷的主人为了求福避祸,常常会进行这种民族器乐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从周朝开始至汉、晋、唐代,对于民族器乐有了专门的定义和分类,并且开始走向专业化道路。宋元时期,笙达到巅峰,民族器乐开始逐渐渗入音乐、戏剧当中,并不断丰富。到了清朝,笙已经十分普及。

二、中国传统器乐笙的演奏方式

笙的吹奏比较简单。它的原理和歌唱的发声原理类似。人的声音和乐器发声相同,都是由一个发声质体和几个共鸣腔共同形成。但是不同的是,人声主要依靠喉头(声带)来完成,那么起到共鸣腔作用的是喉头部分。而杓状会厌壁通向喉头的关键共鸣腔,俗称为咽腔。咽从口的后部向上延伸到鼻咽腔,然后入口到延伸食管的位置,也就是喉腔。咽腔的运动原理其实就是和其他体内的管道相同,通过它的纵向肌肉和轮肌,进一步进行长度和宽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声音的变化。我们平时所说的,吹奏器乐,要先学会开嗓子,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喉咽腔打不开,就不能形成管状通道,无法进行气息的运动、呼吸,声音就不会变得通畅,也就无法打开嗓子,进行吹奏,声音也就无法变化。只有学会正确的使用咽腔,让声音达到共鸣效果,这样才能更好驾驭笙的演奏,完成表演或者学习任务。正确的咽腔共鸣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艺术。每一个笙的学习者在歌唱作品之前,都要通过严格科学的系统训练,才能具备吹奏笙的基础和条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有效的培养。咽腔共鸣作为基本功的存在,对于笙的额吹奏技艺提升比较实用,在现代歌唱艺术的背景下,作为一种音乐表演的手段,咽腔共鸣对于笙的吹奏的观念和认识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是和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笙按照簧片分为17簧、21簧、24簧和36簧几种,在形状上面分为圆笙、方笙、加键扩音笙、抱笙、次中音小排笙等几种。笙是由笙斗、簧片、笙_、笙苗、笙箍、按音孔等结合而制。最早的笙,用匏(葫芦)制作,到了宋代,由黄木制作,直到现代才变为铜体质。如果是竹管的笙,右手食指可以插入孔洞。在吹奏笙之前,首先,利用喉咽腔对呼吸进行调节。当人张口呼吸时,喉、咽就处在张开状态,张开越充分,气流就越舒畅。并且不会感到难受。喉咙也没有负担。这样才是吹奏笙的基本功。初学者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嗓子感到疲劳和紧张,否则就会破坏喉腔和咽腔。其次,鼻咽腔可以突出高音。吹笙的高音的人就必须要学会使用鼻咽腔。因为高音需要一种关闭嗓子的技巧。这种关闭是循序渐进的,逐步的关闭,达到高音的效果。是有一个过度的步骤。最终把高音放在鼻咽上面,才可以产生高音的振动和持续发声。

三、中国传统器乐笙的艺术特点

首先,情景模拟。笙器乐的特殊构造决定了它的演奏方式,它可以表现出人声包括自然声音的味道,这是它特殊的共鸣箱产生的效果。而且这种模拟非常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演奏的变化也丰富多样,在指法上面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就可完成。

云南的傣族作品中也大量的包含了人声模拟的元素。傣族本身就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他们的音乐,他们的舞蹈都是如此。比如孔雀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作品,有歌曲也有舞曲,充分反应了傣族的作品模拟特点。笙的特殊音色,如泣如诉,就像孔雀在低沉诉说,也像孔雀在独自欣赏自然的美色。配合笙的演奏,有如情景再现。

其次,展现民族特性。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统器乐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它特殊的民族性分不开。民族乐器扎根于民间,汲取民间的养料,吸收民间的文化,因此它具有丰富的民族特性,可以说是民族的一颗“活化石”。无论是音色还是韵味,都能够体现民族之中包涵的特殊魅力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笙的演奏表现力丰富,可以表现壮烈悲惨的意境,也可以表现柔情似水的意境。如,当民族儿女豪情万丈时,笙就用高音吹奏来表现,展现了大家的英雄气概;当人们安详快乐时,笙就用缓慢节奏配以低音,缠绵悱恻,温柔甜蜜。这种转化浑然天成,收发自如。因此说,笙器乐在演奏民族生活的时候,非常自然,贴切适合。尤其对气场的表现,更是符合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对内心世界的描述,也十分自然。这两种形式的结合并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各自的艺术内涵所决定的。一经结合,便相得益彰,这都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根底的。

最后,表达精神韵味。韵味主要是笙演奏时的韵味。这种韵味是针对演奏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知觉。当笙在处理演奏对象时,为了完美体现演奏对象,就要尽量做到形似、神似、气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描写。

我国云南、广西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品大多以情景为主,突出情景中的气氛、韵味。笙为了表现这种情景,就必须要展示出民族韵味。民族韵味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精神气,它是最难以把握的东西,也是最真情、最直接的流露。这些表现力是笙演奏的独到之处。总之,笙作为一种民族器乐,从民族精神当中汲取营养,因此最符合民族文化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积淀。作为一种活文化,它既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又融合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精华,因此研究笙的历史和发展特点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乐声.中华乐器大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乐声.中华乐器大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张之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民族器乐:“笙”[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罗艺峰,钟瑜.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范明华,李跃峰.美学与艺术研究(第4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采茶戏;唱腔;舞蹈;念白;丑角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058-01

“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采茶戏,是在江南和岭南等省区较为流行的一种戏曲,在各省,冠以各地区的地名来区别各地流行的地区。这种戏,尤其是在江西特为普遍,剧种类型也是较多的,其中的“赣南采茶戏”,更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赣州地区客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赣南传统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1.表演风格

赣南传统采茶戏的表演风格是歌、舞、戏三者并重的。唱、念、舞融为一体,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重要的表演元素。

(1)采茶歌的唱腔

赣南传统采茶歌是用当地客家方言表达的,以曲牌体的茶腔和灯腔,再结合路腔和杂调的音乐唱腔,被誉为南方的“二人转”。曲牌体的唱法大都是较为轻快、欢乐、诙谐的,唱腔主要是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曲牌体独特的客家方言唱腔风格是赣南传统采茶戏的核心,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性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赣南传统采茶戏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其独特的客家方言也成为了赣南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赣南传统采茶戏是从民歌小调引导进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十二月采茶歌”。灯腔与茶腔相比,则是有较大的区别,这类曲牌音调节奏率强、舞蹈性强。灯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加一套锣鼓,渲染起火热火红的气氛。路腔则又是另一种性质,其曲风轻松欢快。

(2)采茶歌的舞蹈

赣南传统采茶歌的舞蹈是通过农民们来源于劳动生活创造而来的,而如今舞蹈衍生出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等,造型十分独特,变化无穷。“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与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这就是对赣南传统采茶戏舞蹈的形象刻画。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多为“矮子步”、“单袖筒”,舞蹈在赣南传统采茶戏也包含有基础功的意思,其矮子步更是被人誉为“东方的芭蕾”。

(3)采茶歌的“念”

赣南传统采茶戏中的“念”是区分丑角不同于旦角的艺术表演特征,这种富含音律性质的语言,具有着沉重的节奏感以及悠长的音律美的唱腔叫做念白。念白的基本要求要做到顺口以及美音,舞台上的念白,可称之为在音律中加工而成的艺术语言。

2.角色特征

赣南传统采茶戏以二旦一丑或者生、旦、丑的三人演出,继而称为“三角班”。其剧种多为喜剧、闹剧为主,围绕着下层农民群众商贸习艺、劳动、男女之前的情感戏为重点。

赣南传统采茶戏中角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装束、声腔、舞蹈等一系列独到的表演,来向观众倾诉角色自身的情感表现以及与观众的情感进行“谈心”。其鲜名的形象和个性,冲击着艺术更为高端深入的品位,又提高了欣赏价值,受到了非常多人民群众的喜爱。

丑角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的中心结构,是赣南采茶戏中的主要文学特征,其表演中在修饰情绪,舞台氛围中起到了极为明显的效果。丑角没有像中国戏曲那样有文丑、武丑之分,而是分为“丑行俊扮”,是为“正丑”,正丑多为勤劳勇敢、纯朴大方、机智风趣的青年壮年男子,语言动作生动、欢快、幽默。“丑行扮丑”则是为反丑,反丑多为一些放荡纨绔子弟、赌徒烟鬼,语言动作多为滑稽夸张,两者相互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丑角的地位在赣南采茶戏中比较显著突出,他们表演的重要性早已超出他们唱腔十万八千里,如果采茶戏减少了对丑角的戏份,那么也就等同于把戏曲的精彩性和观赏性删减一半了。小旦则主要是单纯、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其动作优美朴素、姿态万千,不仅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二、总结

赣南传统采茶戏其历史悠远,具有非常强烈的传统文化深度,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客观真实反映了客家先民从古代到今时今日的生活追求、喜怒哀乐,代表着正宗的客家人物特征,是对赣州人民内心世界的赞美。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如此艺术魅力,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安远县戏曲普查资料汇编(内部资料)[M].江西省安远县

文化局,编.

[2]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 郭起华,钟俊昆.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

学院学报,2008(05):4.

第7篇

关键词:乌江流域;建筑;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30-1一、 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

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境内的石缸洞,流经黔、滇、鄂、渝三省一市,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其水系呈羽状分布,流经之地皆高山、峡谷、丘陵。地势高,落差大,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以流急、滩多、谷狭著名。气候特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乌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活着汉、苗、土家、布依、彝、侗、仡佬等多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在这个地域分布错综复杂,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个性中融合着共性,独立着也和谐着,共同造就了乌江流域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

二、 乌江流域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一个地域的建筑风貌,是这个地域人们生活中文化的最为壮观、最为直接的物象体现,乌江流域建筑亦是如此。由于这里高山峡谷密布,地势险峻,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因此建筑多利用自然地貌特点,常常因地势而立体建造。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包括民宅、院落、祠堂、庙宇、城垣、门楼、牌坊、桥梁、墓室等。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类建筑略有差异,但同类建筑间的传承性较好。

乌江流域建筑的结构布局十分灵活,由于地势落差较大,平地较少,固建筑物很难像平原地区那样完全随心所欲的建造,常常受地形因素限制较多,除少数相对平整的地区采用对称式建造之外,多数地区建筑物造型都无固定规则,却因此巧妙而合理的利用地形特点,错落有致的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建筑物形态各异,高低错落,错乱中流露着别致,朴素中蕴含着智慧。乌江流域建筑多采用穿斗式木架结构,墙角立柱,柱上穿梁,柱下墩石,石上刻兽,柱上、梁上及门窗关键部位皆附于雕刻,所雕题材皆与人们生活向往息息相关。

乌江流域建筑的建造材料选用最为原始最为普遍的石头、木头、竹子和泥土,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就墙体结构来说,不同的建筑物墙体就有泥坯、木板、竹巴加泥和砖垒石砌之分,当然同一座建筑物上也有上述材料的结合使用的情况。整体来说,寺院、庙宇、祠堂、墓室石材运用较多,民房则木材、泥土利用较多。这种天然材料的合理利用,不仅仅使建筑的建造方便、快捷,更可以使其与周围的山川、河流景色巧妙呼应,形成了一种绝美的融合。

在过去,乌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地方乡绅土豪之家大都会采用大量雕刻进行装饰。在雕刻形式上,有圆雕、浮雕、镂空雕之分;按雕刻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石雕、木雕、砖瓦雕等,各类材料所雕题材也多有不同。石雕多用于建筑的基座和大门两侧及厅堂门外等重要部位地面,雕刻题材以麒麟、貔貅、狮子、猴子等瑞兽居多。木雕多用于建筑门楣、窗户及穿梁之上,其内容相对丰富,有人物、鸟兽、祥云等,所雕题材多数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砖瓦雕多用于房檐、屋脊等处,多为珍禽、瑞兽。在原本已十分和谐美观的建筑上加以雕刻进行修饰,绝妙的丰富了建筑物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乌江流域建筑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夹杂着诸多人文因素在其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不同民族间的建筑虽外观上大同小异,但内部装饰以及细节装饰内容上又各具特色,这正是乌江流域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和而不同”的充分体现。

三、 乌江流域建筑与其它地区建筑的艺术比较

乌江流域传统建筑与其它地区建筑不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北方传统建筑相比,虽没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之势,却多了几分婀娜多姿的秀色。北方建筑因近靠古代政治中心,建造方式多模仿皇家建筑,虽建筑材料也多以砖、石、土、木为主,但建造方法相对单一,形态方正,棱角分明。而乌江流域建筑多以石材、木材、泥土等多样材料的混合使用为主,建筑形式也因地貌和人文因素影响而丰富多样。与江浙平原地区传统建筑相比较,又因地貌特点所致,无法达到那么婉转、细致。江浙地区建筑也采用亭台楼阁,但因其地势平缓,固建筑的随意性更为突出,且这种随意性是可以根据建造者的先行设计并可以完全实现的。而乌江流域建筑却因地貌特点只能因地制宜,因势取形,虽无法完全达到心中之意,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四、 结论

乌江流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在我国各类建筑中独树一帜。结构上因地制宜、因形造势,选材上就地采选、因材致用,建造位置的选择上讲究自然风水、天人合一,建筑装饰特色鲜明、别具一格。乌江流域建筑,地域特点鲜明、风格显著、造型独特、细节丰富,在山川、河谷之间展示着它特有的美,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因此,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完美的体现了我国西南地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与集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8.

[2]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

[3]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一) [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