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7 16:11:58

序论:在您撰写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数字故事;拓展课;小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15-04

一、引言

数字故事是故事的数字化表达,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将故事视觉化,以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的数字形式呈献出来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主要区别于传统故事形式。

针对数字故事本身的特点,本文将其与各个学科相结合,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等项融合,主要致力学生对数字故事的制作和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借助于故事的数字化、视觉化表达,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氛围和环境里进行视觉化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故事中的一个个情节,采用形象的数字化表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自主能动地积极思考和发问,学习知识的能力。让数字故事与课程整合更加生动自然、更有效,让数字故事成为生活中视觉化表达的一部分。

二、“数字故事拓展课”开设背景

上海市某小学是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学校之一。基于对信息技术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实践教育创新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十余年来,她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探索的路上。随着电子书包项目的逐步推进,丽英小学开始关注拓展型课程,追求新的突破。为了运用信息技术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实现新的突破,充分依托数字化环境开发拓展型课程创造属于学生们自己的课堂,学校启动了拓展型课程领域的重构和再设计。如何依托数字化课程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成为学校思考的新命题。

数字故事协会在2002年,对数字故事有这样的定义:一个古老的讲故事艺术的现代化表达。丽英小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把 “数字故事拓展课”定为18个拓展型科目之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1)培养学生学会讲故事

(2)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3)视觉化思维的培养

所谓的视觉化思维是指视觉形式的感受能力,借助于形象语言进行思考的能力,运用图形语言及绘画媒体对所见与所思进行描述的能力。所以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就是视觉化思维形成的过程。

(4)数字故事与语文作文的整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小学生心理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故事所具有的故事性、艺术性、创造性等特征,使学生经历了整个故事的发生、体验、感受和创作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5)信息素养的培养

数字故事的创作要用到很多信息化的手段,比如:如何得到一张精美合适的图片,如何剪辑音乐,如何收集字体等一系列的信息工具和资源。数字故事的制作,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必然的。

三、“数字故事拓展课”具体实现

“数字故事拓展课”项目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启动,通过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本项目进行实施。本文讲述的是笔者教授的五年级数字故事拓展班,一共有20位学生参与,每周五进行一个小时的学习、交流和分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生具有制作数字故事的基础知识,熟悉制作数字故事的基本过程。

(2) 学生能在原有的故事范本中,进行创编、模仿、制作,用简单的技巧丰富故事内容。

(3)通过数字故事的鉴赏,培养学生对色彩、音乐、图片的鉴赏能力。

(4)学生会在生活的情节和体会中寻找写作材料,经过构思、写作和修改形成一个2-3分钟的精彩的文本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颠倒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爱班网络平台,采用课堂交流、互动、分享的教学过程达到课堂内容的讲授。

(2) 掌握图片、音乐的搜集方式,以及常用的处理技巧,进而掌握制作数字故事的步骤。

(3) 课堂教学中,采取分组协作的教学形式,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

(4) 通过模仿、鉴赏、讲述、创作数字故事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对数字故事的形成过程有完整的理解并能够进行完整的创作式操作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提高学生对故事、图片、音乐等事物的美的鉴赏力。

(2) 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协作能力。

(3) 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形成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二)教学策略

本项目的实施策略是结合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位一体的全面开展。

教师方面:通过接触和了解,参与项目的老师对数字故事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所以对教师的数字故事制作的指导和教授是由作者团队完成的,双方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学生方面: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教授,一是教授数字故事的制作技巧,最后是以数字故事呈现成果。二是学生在数字故事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故事的脚本写作和数字故事的制作,把故事用视觉化的数字故事来表达。课下老师通过建立qq群,爱班网等,用线上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百度云盘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字故事微课程的发送,使学生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有效的学习和分享。

家长方面:考虑到孩子的学习或创作如果有家长的参与,更加能增强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希望能邀请家长参与,笔者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qq群,方便家长之间和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并设想把优秀的作品上传在qq群共享,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习单,让更多地家长去分享和学习,家长也可以参与学生作品的点评。针对家长作者团队还录制了数字故事制作技巧的微课程,在“微型家长培训班(百度云盘)”上供家长学习提升。

(三)教学方法

根据选题的内容,每节课都会有一个3-5分钟的ppt技术小技巧的教授,然后针对每个小技巧,会有一个相对应的课外小练习,这样学生可以对每个技巧能够熟练的掌握,在大作品的制作过程就会得心应手,最后针对大的作品会教授一些ppt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按照这样的流程螺旋上升,每节课的上课方式都不尽相同,内容也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历,数字化讲故事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个人学习体验,让学生有感所发,有话所说。

(四)具体过程

数字故事拓展课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是采用颠倒课堂的方式,但是这里所谓的颠倒的课堂,是经过了“本土化的改良”,笔者将其称之为“呼唤自主学习的课堂”,又为“三个三分之一”,也就是:老师讲、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各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同时我们还采用可汗学院的方式把整个学习活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先学后教,问题引领、合作互动和自适应评价的理念进行项目的实施。

那么针对一个学期14周的数字故事拓展课的具体实施方案(参见下表),笔者详细的设计和策划了在接下来的13次课中,通过13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数字故事拓展课的实践。

四、最后成果

本次项目最后成果是以数字故事的形式呈现的,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题材和故事进行数字故事的创作,也可以对散文、电影、歌曲等进行改编,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最后把作品在网络平台,让其老师、家长、同学评价,也可以自评。汇集所有的评价,最终选出本次项目的冠军、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和最佳表现奖,以此来鼓励学生。

五、教学效果

数字故事拓展课使原本不相识的孩子,因为共同喜欢的课程走在了一起,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变成好朋友。在为期的14周里,每个周五,笔者都会和孩子们在一起共度他们的数字故事之旅,看着孩子们一天的快乐成长,这是最值得纪念的事情。孩子们从对数字故事的惊叹和羡慕,到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经历课堂上即兴创作、非语言活动等过程,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数字故事背后的故事。记得曾经黎老师说过一句话“数字故事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其实并不是数字故事本身,应该是数字故事背后的故事”。通过学生的数字故事,可以看到很多属于学生自己的故事,只有深入地了解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让笔者感动的是五年级一班学生王悦在她的一次课后感悟中这样写到:当你走在丽英小学,如果你听到从三楼传来的音乐,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在上音乐课,你肯定想不到我们是在学习数字故事,这个课堂让我难以忘怀,不仅让我发挥了自己的才艺,更加发挥了想象力,我情不自禁的感慨,原来上课可以这么有趣和快乐,在数字故事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即兴创作,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还有一位学生的家长也通过新浪微博给笔者留言,告诉笔者她女儿特别喜欢数字故事拓展课,希望能多教给学生一些东西。

在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笔者又做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数字故事课前后学生、老师和家长状态的变化。

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字故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接触到数字故事这种新形式之后,学生都想制作属于自己的数字故事。数字故事给学生直观感受,令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学生经常在下课后对课堂上的故事进行回味,并和身边的人复述,或者和同学讨论。这个过程,教师会辅导、帮助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提高更快。从以下数据中可以看出(参见图5),学生更愿意和身边的人分享故事,增强其表达能力。

六、总结和展望

教学要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学会自己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获取所需的知识。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正确的讨论和交流,如何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如何安全地完成一项任务等等。

至于其他,我们应该更相信孩子学习的潜能。数字故事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方式,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对象。所以,应该探究把数字故事开发成一个“数字故事拓展课”课程体系,使其他学科也融去其中,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数字化的学习才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4).

[2]国际数字故事中心网站[DB/OL]. http:// 2012,2.

[3]教师数字故事资源[DB/OL]http:///digitalstorytelling.htm2012,2.

[4]黎加厚.教育叙事的可视化,数字故事的新发展[EB/OL].

[5]周洁. 数字故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3).

[6]李颂.数字故事 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的故事大赛”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1(3):44-46.

第2篇

关键词 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 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CG610 文献标识码:A

Us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velop Children's Mathematical Ability

TANG Dan

(Zhuji Huansha Children's Education Group, Zhuji, Zhejiang 311800)

Abstract The early childhood stage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previous stage to 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of comput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How to make children's mathematical "move"? So that children get a " understanding" to learn key math skills and abilities? With a problem, I own reality, aimed at working with peers on how to better do math teaching, study and exchange views.

Key words specializ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enetr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reschool education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幼儿阶段作为幼儿积极获得基本概念和学习基本技能的关键期,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更是将数学教育活动转化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途径。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平常工作中,除了要不断领悟、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和渗透的数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同时要积极的启发、引导家长,寻求他们的配合,共同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自然、愉快的数学教学,努力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让幼儿的小手“动”起来,让家园的合作“动”起来。积极支持、引导孩子在游戏、生活中学习并应用基本数学概念,轻松地获得 “理解地”学习关键的数学技能和能力,在快乐、自由、满足的氛围中构建新知识。

1 独具配方――组织“灵动”的数学活动

1.1 灵活设计环节,激发幼儿自主探究

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和途径,要求教师首先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尊重幼儿,把幼儿当做活动的主体。让幼儿尝试在先,教师指导在后,理解和支持每个幼儿的探索愿望和行为,鼓励、激发幼儿按自己的逻辑与方式进行探索活动。例如:在中班下学期《编车牌号》活动中,笔者没有按常规的教育方法,直接示范教幼儿怎样编。而是一开始先请幼儿说说生活中的数字,联系自己的认知经验思考回答,在充分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引出问题。熊妈妈的孩子遇到了困难,想用1、2、3三个数字进行编号,要求每个号码中,都必须用到这三个数字,且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幼儿按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在观察幼儿交流过程中,对幼儿之间出现的不同意见,没有急于告诉幼儿谁对谁错,而是鼓励幼儿自己独立进行思考,大胆提出意见,小组得出结论。接着组织幼儿对小组的操作情况进行展示,集体分析、讨论,引导幼儿通过比较,验证,自然的发现数字的排列方法,掌握排列规律,解决问题。最后又通过用4、5、6三个数字帮熊爸爸的汽车编车牌号的环节,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刚学的数排列概念得到再次的应用和落实。通过本次活动的有序开展 ,不仅让幼儿在讨论过程中分享了彼此之间的经验,而且使幼儿在轻松、游戏的学习氛围中顺利完成教育目标。另外针对每次活动中发现部分幼儿由于个性、能力、环境等各项因素的关系,造成出现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我就采用开火车、小组竞答的方式,积极地创设机会每个幼儿。在自然的氛围中,慢慢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活动让被动的幼儿逐渐变得主动起来。一段时间后,就不时有家长来反映,说孩子活泼、主动了好多。

1.2 设置多解问题,培养幼儿发散思维

数学能力是指是否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让幼儿对问题进行多解,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积极性。在数学活动前,每次都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内容收集、设计一些非常性问题。例:“给我说说……”、“你对……有什么看法”、“你发现了什么”等开始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些“发散性问题”往往没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创造、猜测和实验的机会,让孩子逐步感悟到多种类型的问题解决策略。长此以往,相信以后幼儿遇事就不会只用一种方式处理,而变得拥有灵活、变通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在中班上学期的“小动物住哪里”活动中,没有按常规设计一些问题。如“小猫住第几层” “小狗住第几层” “小羊住第几层”,而是设计了一些让幼儿了解、观察小动物互相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如“小猪的楼上是谁”、“它住第几层”、“二层楼第三间住的是谁”、“它的对面是谁”,尽量做到避免只有“是”“否”两个答案的提问。通过尝试用多角度的问题,启发幼儿去发现小动物之间的联系,灵活的思考问题,加深幼儿对空间、方位概念的认知能力。再如在“分苹果”活动中,打破传统的数组成的学习仅限于两个数的组合这一不成文的规律,而是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用多种方法凑成一个数,当发现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获得理解和建立数及组成的概念。

1.3 利用标记卡,培养幼儿独立学习能力

数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碰到由于幼儿不识字,导致操作练习无法独立进行的情况。对此,如果教师一一进行示范、讲解的话,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思考习惯,另外一方面也会造成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人数相对较多等实际原因使活动场面出现混乱的情况,怎么办?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幼儿对标记的认识、设计比较感兴趣,而且易接受,操作起来得心应手。那么何不试试用标记来替代操作材料中的文字,解决不识字的难题?于是在自由时间,我开始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了一些认识、理解、设计标记、标记卡的活动,为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2 无孔不入――渗透“活动”的数学教学

2.1 利用区角游戏,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渗透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让幼儿得以在欢愉、有趣的氛围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而且,作为课堂活动的延伸,让幼儿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鉴于此,注重对区角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内容的设置等细节。在保证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方式和伙伴的同时,让每个幼儿的小手动起来,使孩子在一个具有相对开放、自由、自立的环境中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实践、操作、发现、解决问题。

2.2 日常生活环节中的数学知识渗透

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直观的物质世界的万物,都是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幼儿有关的数概念和基本技能大部分来自自然和非正式活动,它们的获得离不开其生活的背景与环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机的将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概念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室内活动,例:

A、充分利用晨间谈话、活动等待的时间,统计小朋友的缺、出勤情况;说说今天是怎样来园的;及组织幼儿玩“听铃声按要求回答”;小组集体顺数、倒数;开火车单独接着数等小游戏,培养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和感知力。

B、利用室内走廊、主题墙、盥洗室等环境,布置有关时间、空间、分类、守恒、排序等与数学内容相关的立体画面,并在旁边的搁架上放置一些相应的操作材料。让环境教学变单一为多样,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例:通过杯子上的数字标签、衣筐上的序号、走廊上的1~10格子图、小朋友生日表等,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2)室外活动,例:

A、外出前,尽可能按不同要求让幼儿进行排队,如:按高矮、性别、座位前后顺序等来排队;再如,在上下楼梯时,组织幼儿一边走、一边数数楼梯的数量。让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及数数等数概念和技能,在幼儿的生活中得到运用、实践。

B、散步时,可有机、灵活的让幼儿观察小花园中的树木有几株?有哪些不同的种类?各有多少?谁最多?谁最少?小道上有些什么图形?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等等问题。在认识、复习数、量、形知识的同时,使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引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相辅相成――构建“互动”的数学环境

首先,针对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非常关注,但存在相对缺乏幼儿教育知识的特点,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讲座、组织亲子活动、家园联系栏宣传、利用家校通平台请个别家长谈谈自己的教育经验等方法,让家长明白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全方位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例:针对大班幼儿,我们就组织家长参加由小学教师主讲的“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小学”专题讲座,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即将面临的小学生活,而且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关键期。

其次,根据最近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及孩子的掌握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明白孩子最近学了什么数学内容?在家里如何引导孩子对该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家庭中切实可行的各类教育活动、建议等。

实践证明,渗透的、整合的数学活动充斥在幼儿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思维的特殊性――感性、具体;认识到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具体的教学中只有灵活运用、相互融入,让幼儿的数学“动”起来,才能更好完成数学教育任务;认识到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多看、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才能让幼儿自然、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才能为幼儿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幼儿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

一、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数学教育

相关部门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 错过了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会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大多数是在幼儿阶段造成的. 有些家长,他们非常重视孩子数学知识的学习,然而,由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抽象性. 在许多幼儿家庭的数学教育中,有的家长每天会出许多数学计算题,让孩子进行反复的运算练习;有的家长盲目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当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责怪孩子……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反而会使他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再配合家长和教师学习数学.

中国有句俗语“拔苗助长”,用到这里,就是指有些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而进行数学教育. 如有的孩子才3岁半,刚上幼儿园小班,可父母却早已要求孩子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如孩子不会,就又打又骂,责怪自己的孩子没出息. 其实在小班上学期,幼儿园根本就不开设单独的计算课. 对孩子们的数学启蒙,是贯穿在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中的. 家长求胜心切,这样做,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数学反感、厌恶、弃学. 了解孩子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家长开展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以“数的概念”和“逻辑关系的概念”为例:幼儿年龄不同,其能力发展就不相同. 2岁的孩子会判别数的多和少. 3岁的孩子会从1数到5,并且知道大小、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5;会做简单的分类和单纯的序列游戏. 而5岁的孩子则会从1数到1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10;会明确的分类并说出原因;可以做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7岁的孩子就会从1数到2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也会用实物表示,还会做10以内的合成分解;会按照实物的特征做精细的分类并说明原因,会完成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由此可见,幼儿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和幼儿的年龄成正比的.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如同上台阶总得从下往上一步一步地走,想一脚跨越两步、三步,不小心就会摔跟头.

二、结合幼儿生活,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意义”. 可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家长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生活适当地进行数学教育.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提炼后最终形成的. 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 如果所学的新知识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和理解. 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孩子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 通过日常生活“数学化”,让孩子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增进了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从生活中走进数学,使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内容. 家长贴近孩子生活开展数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育走出单纯传授枯燥知识的框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操作材料,进行数学教育

操作材料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是幼儿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 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有意义的学习才会产生. 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 所以操作材料的选择,应尽量选择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材料. 如家里常见的物品,如:水果、积木、茶杯、纸牌、筷子等. 这些日常用品,随处可见,随时可用. 而且对孩子来说很熟悉、亲切,能引起孩子学习分类、计数、排序等的兴趣. 家长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与孩子一起学数学,吃饭、分水果、玩积木、打纸牌、逛超市、菜场……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数学.

四、运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数学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培养 兴趣 数学

数学源于实践,与人类社会的文明同时起步又随着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一切生活、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但是数学又是比较枯燥、单调的,数学中的数量、时间、空间等知识,是幼儿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常听见教师在感慨:数学活动真不好组织,孩子们总是不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幼儿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开展数学生活课程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在一日活动中萌发兴趣

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我们人类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十分惊奇的口吻告诉幼儿: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好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带孩子观赏生活中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哪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的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 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

二、在各种游戏中,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苏联教育家普鲁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寓数学教育活动于游戏之中,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让幼儿巩固认识10 以内的数量,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玩音乐游戏《找朋友》,这样,胸前标签是数字10 的幼儿就去找标签是实物图片 10个蜜蜂或点卡是10的幼儿做朋友。寓教于乐,真正体现了教师和孩子是“玩”“数学”而非”“ 教”数学,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将一些数学知识巧妙合理的融于充满情趣的游戏中,孩子们会学得更主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在体验中激发兴趣

《纲要》指出,应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和有趣…”。教师可通过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生活。因此,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及手段: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揪尾巴》等,让幼儿练习数数、比较谁揪的尾巴最多,如果不懂得数数就体验不到比赛的乐趣;在角色游戏(超市)中的买卖游戏,让幼儿通过买卖、找钱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关系、复习加减运算;在结构游戏玩沙、玩水中,幼儿用不同形状、容量的杯子、碗等容器装水装沙,通过探索感知量的守恒,也体验了其中的乐趣;在“过生日”的活动中,引导幼儿等分蛋糕、等分苹果等食品,并把等分好的食品与同伴分享,每人一份,需要怎么分呢?在这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等分的作用、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活动因有了数学而变得有趣、新奇,也使幼儿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体验到数、形、量在活动中的乐趣。

四、在运用中培养兴趣

《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数学活动或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让幼儿互相影响、启发、交流,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例:在《买图书》的数学活动,通过让幼儿拿票乘车(两张车票上的数字合起来必须为10)──买图书(10元可以买几本书?)──分享,在活动中幼儿必须运用到10以内加减的数学知识,如车票应凑齐10才能上车,而买图书时应买价格是10元或10元以下的。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表现得十分充分;在认识人民币的活动中,通过开设专卖店(1元、2元、5元的专卖店),让幼儿带上10元钱到超市购物,让幼儿在购物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中使活动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摆脱了数学枯燥、单调、抽象的现象,在运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第5篇

关于写数字的教法,大多数教师采用示范和订正两种方法。学生写前教师示范,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逐行书写效仿,然后教师批改。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很有局限性。教师示范时,由于儿童对字形的结构和笔画的部位感知不正确,写出的数字不规范,甚至有错误。如,“1”和“7”写得分不清,甚至有把“7”写反的情况,“3”和“5”何时拐弯不明确,“8”书写不规范等。还有的书写过大,超出了格子;有的书写过小,不满半个格子,很显然,这都与儿童空间知觉,特别是方位知觉发展的不够完善有关。

虽说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描红数字本,但是其最大的弊端是整体呈现,学生只能看出数字是从哪里起笔,哪里落笔,脱离描红本后,孩子只对数字起笔、落笔的位置有一定了解,每个数字必须经过的关键位置却不能正确把握。所以经过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描红练习后,脱离描红本,学生规范的数字书写依然存在问题。而且学生数字书写是一个持续练习的过程,回家后需要练习,而家长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往往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数字写出来仍不够规范,达不到书写要求。

明白了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指导孩子写好数字,我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在实践中,我发现其实每个数字书写时都要经过一些关键点,如果这些关键点的位置学生清楚了,对书写规范、美观的数字必然有帮助。起初我教学时只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因此在书写时,我给每个学生的生字本上写出几个字头,让学生模仿练习。在实践中,我感觉到,这样做既加重了我的负担,学生练习成效也不明显。于是,我又进行了改进,设计出标有数字关键点的《数字描点练字卡》(如下图),每个数字都标有数字书写关键点,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数字的正确方法,让每个学生复印后进行数字书写练习。这样既能让学生对数字书写进行规范的练习,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便于家长的辅导,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写出规范数字的目的。

处处留心皆研究。关于数字书写的研究,既缩短了学生写好数字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又体现了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良好学习习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6篇

关键词:趣味;游戏中学数学;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笔者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点心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其他更多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子“变魔术”,一开始是大的,一会儿变成方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椭圆形,慢慢地就变小了。这样,在“吃饼”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和不讲卫生的现象出现。 

如何教幼儿学数学呢?绝大多数幼儿对玩具、食品、游戏等很感兴趣,但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比如在教孩子认读数字时,可以用棋子、饼干、糖块、葡萄玩具等作教具,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一次教一个数字,解释数字的形状,帮助孩子记忆。通过举例,帮助孩子理解;当教到5以后,也可以用钱币(硬币、纸钞)作教具,孩子们都喜欢做动手操作,做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进行数学的学习。如许多孩子喜欢将东西弄倒,也喜欢拿物体拍水。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动作融合在互动游戏中。玩水时,你可以将三个玩具动物或人物卡通在水池边一字排开。然后,你数它们的个数,并依次将它们推入水池。当一个卡通潜入水中时,和你的孩子一起做减法:“一个潜水后,还剩两个。”第二次做该游戏时,你可以向小孩儿指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谁是第三,并增加个数。这些游戏将增加小孩儿在数字、数数、数量、序数排列和减法方面的经验。 

另外,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所以,掌握了方法也是可以设计出新颖的活动来。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大小物体排排队时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种图片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 

小朋友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有的游戏是百玩不厌。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小班数学教学的时候,我创设娃娃家的环境,让小朋友以角色的身份给生活用品进行匹配,如茶杯和牙刷、笤帚和畚箕等,小朋友在游戏中进行匹配玩得非常开心,同时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三、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幼儿在操作中认知得比较快,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新《纲要》在科学部分特别提出一点要求,即“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国内外众多的研究也表明:幼儿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动手操作材料时,能引起其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因此,数学活动应尽量地从幼儿操作开始,活动的整个过程亦应以幼儿操作为主,在教师明确语言的启发引导下,让幼儿通过操作,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并获得经验,然后教师在幼儿操作探索的基础上,再引导讨论操作的结果,达到帮助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幼儿在教师准备的足够的、有层次性的、多样性的操作材料中会反复练习。幼儿在刚刚学会某个技能,或者刚刚领会某个概念时,会自发地产生反复练习的需要,找到问题,并想好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四等分,只给幼儿提供两张纸就不够数量了,而最少需要提供8~10张大小、颜色不一的纸张,让幼儿自己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剪开后再进行拼合。同一类活动的材料要有实物、图片、符号三种层次,以此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符号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因为幼儿掌握数概念的过程是由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它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作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能动手操作的实物,如花片、豆子、纽扣、小棍、啤酒瓶盖、石子等。第二阶段是形象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实物图片或原点图片,如幼儿《计算》用书配套提供的实物图片和圆点图片。第三阶段是符号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数字符号,即数字卡片。 

第7篇

让宝宝指出形状

宝宝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指出物体的形状,做个小的游戏,让宝宝指出物体的形状;也可以和宝宝一起来数数,简单又有趣的数字游戏就是借用手指或脚趾从1数到10,爸爸妈妈也可以唱数数的歌谣给宝宝听。

教宝宝学会比较

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具体的表现就是比较。比如说告诉宝宝,妈妈比爸爸低,妈妈比宝宝高,西瓜比橘子大,4颗糖比3颗糖多等。

教宝宝学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