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体育教育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10-17 16:11:56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教育的功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体育教育的功能

第1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德育

一、学校德育建设的必要性

德育,严格上来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而在广义的“德育”概念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心理品质层面。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比同期国外严重的多。当年震惊一时的“马加爵”案,给社会及教育界对于德育教育极大的关注和反思。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对社会的看法偏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

在学生心理层面,据有关文献报道,约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多集中于心理品质方面的弱点,如意志力、抗挫能力比较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危机意识淡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较为缺乏,这与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就业压力、升学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有关。

二、体育教育与德育建设的关系

从体育的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本身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征,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学生的举止言行、思想、心理品质等都会自然的表现出来,较为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 从而将德育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体育课堂,贯穿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当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体育教育确定的三维锻炼目标,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立体的锻炼,恰恰明确的涵盖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其中在社会适应这一目标体系中,肯定了体育的社会性,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积极的互动、分工与合作,模拟和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的学习和个性社会化的进程。体育教育这一目标的确立,更加有利于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体育教育在众多学科当中,本身具有很强的德育优势,具体表现在: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本领;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表达能力。

三、体育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

(一)体育活动有助于情绪调节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二)体育活动可以培养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当中,往往伴有运动竞赛,这样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竞争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其他学科所达不到的。在运动竞赛中,学生们为了达到目标,通常都要与对手进行激烈的较量,超越自我,战胜自我,这往往都是在超生理负荷下进行的。这就需要参加者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对手或各种困难。因此,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良好环境。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但严格的体育锻炼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强化训练。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寒暑对身体的侵袭,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志品质的磨练过程。

(四)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们承受挫折能力的最好课堂。竞技体育都有胜负之分,我们都知道,在田径比赛中,除冠军以外,其他人都是失败者;在球类对抗比赛中,总有一队是失败者。对于缺乏失败经历的青少年而言,在体育竞赛中体验失败,并学习如何去看待失败,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体育这门课程无疑是最好的课堂。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善于对体育比赛中的失败者及时做出正确引导—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引导失败者振作精神,则可达到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体育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有很多的运动项目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参与的,像接力赛、排球、足球等运动。这些集体比赛的成功,要靠团队中成员间密切的配合和统一行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要共同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是集体主义情感的基础。学校体育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可使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充分挖掘和升华。

与此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谈 体育教育 多功能性

前言:

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类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体育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集合体,这些集合体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从这一层面来看,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体育对学生的教育是多功能性。

一、体育对学生文化性教育的培养

体育教育应通过文化积淀、传递、创造的不断循环,使其由工具化向文化化转化。体育课程文化是一种较强的价值涉入文化,而知识、经验、技术本身却不能赋予体育课程文化充分的教育性价值。

1 、体育课程传承文化是一项根本性的任务,但却不是唯一的使命,更不是什么法定的条例。体育课程传承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体育教师永远循蹈过去或现代的文化节律,而是通过了解文化,去开创新的体育课程。

2 、从体育课程结构去看当前的体育文化研究。对体育课程的研究更需要的是立体性的纵向拓展,是深层的文化阐释和学理性描述。这样的工作不可能只靠量的扩大就能完成,而应从课程结构的平衡入手,通过课程本身的健全和完善来激活其良性循环的机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程文化缺失的这一难题。

3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没有人文,就没有做好体育教师的基础。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体育教师的行为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的体育教师不可能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也不可能有活跃与完善的思维能力,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体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社会与人民。

4、体育课程具有文化的先进性,判别体育课程文化是否先进,首先应坚持历史的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价。从体育课程文化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来评判体育课程文化是什么历史阶段上的什么性质的文化,看这种文化是否具有现代性,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次应坚持科学的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判,看体育课程文化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再次应坚持价值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判,就是要看体育课程文化对增强人民体质健康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体育对学生生理和心理教育的培养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要注意男女性的差异教学,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同一体育项目,男生与女生在要求上应有不同要求,就是同性别,由于生理的差异,也有其不同需求的差异,就是同一体育项目,同一性别都有不同要求。例如篮球项目男女生都喜欢,但由于高矮、体型的胖瘦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生理的差异性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理需要去渴求自己喜欢而受益的体育项目,要一律苛求。体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和胆量。田径项目在教学时,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成绩所不同,同一个距离,男女生很大差异,女生中心理素质、胆量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成绩,跳高哪怕高一公分,往往许多女生提高了一点就怯场了,望而止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与培养。

三、体育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

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生活,使人们更懂得美的价值、体育是美的外延,美的享受以及美的自我塑造。正如体育中健美操则具有艺术性的项目,长期从事该项运动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音乐素养,从而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直至创造美的能力。它符合大学生“求动、求美”的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长期进行健美操锻炼能增进健康,改善体形体态,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它对塑造我国的人体美形象,改善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四、体育对学生趣味性和娱乐性教肓的培养

运用体育游戏和谐体育教学内涵。体育游戏是一项综合性的、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内容,故不容忽视。

首先,体育游戏具有突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可大大激发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因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在体育活动中,由于体育活动的独特性,使得学校对体育课的安排有其特殊性,大多数时间是安排在上午第三、四节和下午,而这些时间又正是学生精神状态欠佳的时候,再加上在体育课中,学生对某些项目和动作多次重复感到枯燥和单调,这就给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穿插一些体育游戏,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兴奋性,这样,将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例如:我们在接力跑教学中,在学生对接力跑中的各种技术基本掌握的情况下,要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就不得不重复练习。对于这种反复练习,在一般情况,我们都是采取一个接一个反复跑,这样,时间一久,循环往复,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如果我变换一下训练方式,采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分成组,两个或三个手挽手一起跑或者两个人用三条腿跑,且组与组之间分出胜负,实行惩罚,这样做起来,就使得学生觉得有一种新鲜感,觉得更有趣味,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了运动成绩。

其次,相应的体育游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素质的目的。例如,在一节课,如果我们要训练学生的手臂力量素质,在一般情况,有做俯卧撑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一节课单纯做俯卧撑,连做几组,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就将单纯的俯卧撑改为游戏—推小车。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成横队站在相距十米的起点线后,前后两人为一组,前排学生俯卧撑分腿做“推车人”,发令后,各组“小车”到终点线后推车人和小车互相交换返回起点,最后以小队到达的先后顺序排列名次,通过几组来回循环训练,既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达到了锻炼他们手臂力量素质和腰腹力量素质。

总之,体育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体育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来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

参考资料: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德育教育;德育功能

前言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的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繁重的劳动量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地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练习,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

一、体育舞蹈的特征与德育性

1.1体育舞蹈产生的背景

体育舞蹈是一项舞蹈与音乐有机结合,并力求按照美的旋律去显示高超技艺的活动。它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摩登舞包括为也难华尔兹。华尔兹、现代探戈、狐步舞、快步舞;拉丁舞包括桑巴舞、伦巴舞、恰恰舞、斗牛舞、牛仔舞。每个舞种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它们起源与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的舞蹈。这些舞蹈以民间舞蹈为主,也包含一些舞厅舞,经过多次演变、创新和合并,形成今天的两大类十个舞种。

1.2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

1.2.1严格的规范性

体育舞蹈的严格规范性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舞程线、角度和方位的规范化,音乐的规范化、服饰的规范化、比赛的规范性要求等。

1.2.2广泛的社交性

体育舞蹈是一种国际流行的社交舞蹈。它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情感的一种世界形体语言。也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艺术,它具有广泛的社交性。

1.2.3强烈的体育性

体育舞蹈,由于它兼有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属性,因此人们称它为体育舞蹈。它的体育性还表现在它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健身运动。

1.2.4高尚的娱乐性

体育舞蹈,让人们在欢快优美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在五彩缤纷的灯光下,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在男女相互吸引默契配合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调节精神,消除疲劳,感受愉悦,并达到最佳的心态。

1.3体育舞蹈的德育性

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人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人的创新型。体育舞蹈是否具有道德性?体育舞蹈作为体育项目,是一项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集体活动。其本身有着自己的道德规范和完善的规则,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性的人体活动。而且在参加体育舞蹈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地克服体力和心理上的障碍,因此,体育舞蹈还具有强烈的竞赛性。人们不但在身体上得到锻炼,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锤炼。

二、体育舞蹈的德育教育功能内容

2.1体育舞蹈的一般德育功能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项目,本身具有体育的基本属性,同时也具备体育的一般德育功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练习者的规则意识,树立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体育舞蹈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遵守规则是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具备的体育道德素养。体育舞蹈的参与者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规则下练技巧,求精湛,在规则中战胜对手,获得胜利。因此培养练习者的规则意识,从而养成诚信品质,懂得在规则下提高公平竞争能力。

2.1.2磨砺练习者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艰苦、枯燥的训练,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往往经过几千遍几万遍的反复练习。很多初学者因为无法坚持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在体育舞蹈技能形成的同时,磨砺练习者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2.1.3培养练习者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体育舞蹈,特别是集体舞蹈和队列舞蹈,是男女合作的群体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促进练习者的心理全面发展,改变一个人孤僻寡言、消极离群的性情,使心胸变得更宽广,形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性格,培养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的精神。

2.1.4提高练习者的参与兴趣和水平

体育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练习者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参与,或体验,或娱乐,或竞技,或观赏,各自找到自己的快乐,并从中受益,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

2.2体育舞蹈特殊的德育功能

2.2.1培养和提高社交能力,增进情感交流和友谊

在跳舞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交流,使人产生相互关心的心理。在情绪上互相感染并不断强化,可以使人们增进友谊,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体育舞蹈也是结识朋友、扩大交际的一种良好形式,这无疑对培养和提高社交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2激发审美情趣,陶冶大学生情操

体育舞蹈中的每一个舞种,都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鲜明独到的艺术风格。华尔兹雍容华贵,动作从容潇洒,舞步委婉流畅,它以动作细腻严谨和大方舒展,展示了其所具有的绅士风度和现代舞风格。伦巴舞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舞蹈,甜美含蓄、自由多变的舞步,使人获得身心的满足。优美动听的音乐、活泼欢快的气氛、热情奔放的舞姿,微妙地感染着每个人,使人们忘掉生活中的忧愁、学习中的压力,使人们身心得到愉快休息和享受的同时,陶冶了情操。

2.3体育舞蹈的实用价值

体育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价值越来越明显。最实用的价值就是有健身、愉悦身心、优美形体、降脂减肥等功效。开展体育舞蹈,是促进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不仅能够活动筋骨,调节情感,还能培养穿着整洁端庄大方的习惯,言行举止文明礼貌的行为,自尊自强自信的品格,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育;功能;主体性;人本精神

体育教学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变革已经跨入了新世纪。教育的形式与内涵在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体育教育同样面临深刻的变化。“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提出后,体育与健康关系的探讨,己成为学校体育界关注的论题,体育教育功能的再认识随着《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贯彻再一次变成学校体育改革的热点。那么,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体育教育功能的变革该如何认识,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主题。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变革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简史,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学校体育功能的演变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九世纪后期清末大学堂的建立,最早引进兵操,以学生身体运动为特征的科目在学校建立,这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强的时代意识,要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孔武有力”成为学校体育中大练兵操的理由,这种体育功能的价值追求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被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也成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方针,强调国家意志、集体主义、劳动卫国、锻炼为国等等,这些体育功能的特征,是社会性的、国家意识性的和工具性的。第二阶段的体育功能特征是20年代后期,一批留学生回国他们带来了当时在欧美教育界影响颇大的实用主义,体育教育的功能强调的是以自然为本,健身强体,陶冶性情,以身体运动发展人的能力。第三阶段是建国以后,中国的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教育模式,仿照苏联体育的做法,1953年“劳卫制”在全国铺开,学校体育的大纲内容变成以“劳卫制”为中心,以身体素质达标考核为标准。为此,教育内容局限于田径、体操、三大球等几项运动项目的传习和练习,教育指导思想上强调组织化,注重集体主义观念和纪律性。 

二、  体育教育中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学习,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体育教育是通过“身”而及“心”的过程,由身体运动和动作技术的学习,而发展人的“主体性”,我们知道动作技巧的中枢体育机制同思维智力机制在神经网络层次上是融为一体地密切联系着的,体育不仅仅是体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智育和德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的运动游戏,不但对于体育和智育非常重要,而且还是儿童培养积极意志和健全人格,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课堂。

可见,体育的“身体性认知”过程中,“身体”并不限于“肉体”或“躯体”的含意。“体育”是人的意识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人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的结果。体育就是人对自己身体的自我培养,显然,这是有意识地优化自我的身体的活动。体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身体性的十分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强调“主体性”人格的确立,要改变以往我们把“身体”当纯粹的“运动的工具”,忽略主体人的感受以及“身体”的主体性。主体性人格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合作精神的人的类型特征。体育教育中确立主体性意识,让学生在运动中把握感受,自我判断,自我测评。在运动中体会人际的互动,配合中的效益,协作创造成绩的团队意识,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育教育中的人本精神的确立

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超越和人肯定超越的能力。使人类不但创造运动项目,丰富运动内容,而且随时改造运动环境,使运动适应人自身,而不是颠倒过来,要人去适应运动。人本主义的体育教育思想强调,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除了教授动作技术和各种体育知识,以及发展学生体能和技能以外,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想、意志力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体育强调体能发展与情感发展的一致性,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体育不应该是一种把活人制造成某种产品的工具,而是以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身体运动教育的方式。

社会的现代化需要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则需要从德、智、体等几方面来对受教育者进行高水平的主体培养。这就促使总体教育界观的每一学科的教育思想不断有所更新和进步。体育教育应有利于学生的身体美、技能美和人格美,使学生从外在的身体到内在的人格都能在朝向美的境界的追求中得到落实和提高。当然,吸取了美学营养,便能在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上丰富体育课,使体育课在更高的层次获得美感和力量,从而以美的要求和标准去促进少年的身心发育。

四、体育教育的产业化趋势

目前国内对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争论不休,尚无定论,但是,就引入产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己达成识。从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体育发展纲要”的要求看,实现体育教育产业化就是转换我国现行体育教育体制,使体育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体育教育产业化己成为一种发展走向。

第5篇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热情不足,业余时间也多为室内活动,很少有自觉进行室外体育锻炼的群体。体育课堂教学极为被动,大多数学生不愿意积极配合老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这些不良表现最终导致的体育教育结果表现如下:

(1)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每况愈下。分析1989~2012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难发现其变化趋势,在体型方面,肥胖率、近视率逐年增加;在运动素质方面,短跑、长跑及立定跳远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现象。

(2)过紧或者过松的教学组织,使得体育教育的外延功能难以体现。前文提到,除了增强身体素质这一最基本的内涵功能以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还拓展和延伸了精神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大外延功能。然而,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常常因为教学组织过松或过紧阻碍了体育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一方面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侧重于体育技能的简单模仿和反复练习,忽视了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散漫的“放养式”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缺少老师的管制,容易出现静多动少、闲话聊天多体育讨论少的状况,此类教学组织法最终结果就是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体育知识,更罔论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素质提升。

2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缺失的社会渊源

体育对于青少年来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极为必要的课程。步入高等教育阶段后,与以前的教育阶段相比较而言,学习压力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获得体育教育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应该更为丰富,然而体育教育却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功能,究其社会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长久以来,大多数学校因为中国高考制度的原因,文化课的地位远远高于体育课这类“鸡肋课程”,为了增加文化课的教育时间,有些学校经常把体育课“充公用”,堂而皇之的拿来上语、数、外等其它科目,甚至在高三阶段直接不开设体育课。因此,造成了在初级阶段教育时体育教育被严重忽视的情况。虽然国家教育部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号召全面素质发展,然而当前中小学极度重视文化课程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现象没有丝毫缓解的趋势,这种文化课程为本的思想充斥着我国的初级教育阶段的整体模式,补习班、熬夜写作业等现象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久而久之,学生内心渴望体育,而现实的教育制度却让学生不由得不放弃体育,这一矛盾愈演愈烈,体育在初级阶段受轻视的地位没有任何改变,本来初级教育阶段是学生培养体育运动习惯,发展体育学习兴趣的高峰期,然而却不得不为文化课程让步,葬身在高考的“独木桥”之下。因此,大学生体质下降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大学体育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教育组织方法不合理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大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中,没有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没有形成明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正确的体育学习知识,进而导致进入高校后没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意识,在大学的体育教育中存在着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对体育课的排斥心理,难以真正用心学习体育知识和认真进行体育锻炼。

3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完成由实然到应然转变的几项建议

通过以上探讨的我们可以看出,导致高校体育功能缺失的社会渊源是来自多个方面的,其中主要责任归咎于高校自身的教学,故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和矛盾,并以此为问题的中心,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措施,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根据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处理。

3.1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监控体系

众所周知,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很少有针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制度出台,来对个方面进行约束。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教师本身最了解,在进行期末考核的过程中,成绩也受到体育教师直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对于当代高校体育的考核内容和形式而言,均具有单一性,考核的重点主要局限于简单运动技术的比划,因此,学生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也相当容易,但是却达不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在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上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并且当一学期的体育课程结束之后,也不能对学生的心神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验证。基于此,作为高校而言,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目标监控体系,为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并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学习前后心理极其身体等各方面的变化进行系统的评估,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并且还能够督促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地用心教学和创新教学。

3.2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为了使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就要求了老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和能力,这里的能力所指的是教师专业的业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不能将组织教学模式、方法滞留于传统的理念中,更不能不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产生随意放养的心理。由此可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培训至关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首要内容,其主要原因是它能够对高校体育教育者的心理动机产生绝对的影响作用,同时使他们热爱并重视这份职业。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创新型体育教师,他们将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不断地丰富,但是却停滞不前,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由于惰性心理的影响,致使在监督上不严,对学生持放任自流的心态。

3.3将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教育功能逐渐强化

对于当代高校学生而言,在家庭中多以独生子女的形式存在,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施教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当代独生子女的个性与意志品质特征。进而促进学生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目前,这两点也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并借此来形成国民品格,塑造儿童个性。同时,体育教育本身而言,也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增强社会适应性的作用。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已从小学体育开始,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使学生在磨练与锻炼中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促进学生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体育 ;文化 ;社会功能

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及体育竞技,应该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就已经出现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或者社会不重视自身的发展与强大。“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体育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解释和使用,到了20世纪,对身体文化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以及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的成果。”

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心理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研究包括体育科学和体育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等社会因素。体育文化着重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不研究体育的生物现象。

尽管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概念使用范围还有争议,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表明: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体育,所创造的方法、手段、技术、器械、设施以及记录和传播所必需的组织、宣传机构等,已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可缺少的文化现象。

实践证明,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发展有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造就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体育还是一种娱乐性和休闲性很强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它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遣,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体育娱乐性,按参加者在活动中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娱乐活动和运动性娱乐

活动。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同一规则下,争夺同一目标的活动。体育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竞技体育上,还反映在群众体育上,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竞争。教育性也是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和功能。体育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结合,是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寓教育于体育之中,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人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体育当然更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高水平的比赛,既是比技术水平,又是一种艺术的表演。高超、完美动作以及运动员矫健身姿给人以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体育是民族产物,具有民族特征。由于民族区域的生存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和经济生活、历史和发展原因的不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中国武术、印度瑜加,西班牙的斗牛等。当代体育和今后发展,虽然民族间差异继续存在,但这种差异又受到世界性的统一规律的严格限定,其共同点越来越多,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体育的全民性表现为全民的积极参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多闲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关心体育赛事;或亲自到体育现场观看比赛。总之,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体育的竞争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挑战,这种挑战意识可以明显地迁移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出社会人才所需的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和比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韧性;比赛中胜负得失涉及到集体、地区甚至国家的荣辱,从而培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面对强劲对手,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促使人们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奋斗;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无私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的兴衰直接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它的荣辱直接反映着国家、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自尊。人类追求公平竞争,表现民族自尊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文化 国防教育 功能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自国家起源以来,有国就有防,无防国不立,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和荣辱兴衰。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而且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防安全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任务。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肌肉活动,它已经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物质、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高等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育文化活动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的带有普遍性、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体育特色气息的氛围和环境,它以整个校园为空间,以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独具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行为,激发大学生拼搏进取、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反映校园精神和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国防教育功能

1、高校体育文化塑造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国防教育坚持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的优良品质应该放在首位。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敢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与精神。这些品质对于国防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体育锻炼是人们征服自然,战胜和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对躯体的摔打,意志得以磨练,精神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这对其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艰苦的战斗环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有句俗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战争是对人的体力、智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验,体育锻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信息化条件下,军人的大无畏精神仍然是打击一切外敌的首要条件。

2、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

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全民国防意识的增强是建设强大国防必不可少的一环。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有赖于群体的共建,同时又反馈作用于每个个体,使个体把这种集体的行为风尚内化为自我要求。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锻炼,以及参加小型体育比赛等,学生的体育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自己所在班级、寝室、自由组合运动队的得失和荣誉,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教育、感染、培养学生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会潜移默化地升华为国家利益观和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增强具有显著作用。

3、高校体育文化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无防不稳,民无防不安。国防后备力量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强大和国家的安全。在现代化战争中,后备力量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作用。高校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青年人都是自然的接班人。为了强化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依靠短暂的军事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长期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教育。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最积极主动的。多次指示:“战士的身体要很好,体力要好”,作为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其身体素质对于国防建设致关重要,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巩固和加强军事技能训练对大学生的体质锻炼,促进大学生体质进一步增强,而且能够长期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高校实行选项体育课制度后增设的一些新兴国防体育项目还能够培养现代战争中的实用军事技术。在欧洲的瑞典,由于国家实施了完善的国防体育活动,使得瑞典国民在军事体育方面训练有素。通过普及国防体育教育,瑞典国民的军事素养长期稳居欧洲之首,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后备役人才。国防体育的广泛开展,不仅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振兴科技,而且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现代化国防后备力量和军事技术人员。因此,发展高校体育文化能够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国防教育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以高校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引导体育行为,弘扬体育精神的过程中贯穿国防教育工作,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挥国防教育功能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廖大干.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形式的创新[J],盐城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2-94.

[2]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孙金波,周新.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J],滨州 学院学报,2007(2):72-74.

[4] 秦长辉.再探体育与军事、国防教育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 院学报,2003(6):56-57.

[5] 石金亮,任莉英.论高校国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和谐共存 [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