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36:10
序论:在您撰写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歌唱审美;艺术教学;声乐教育
【作者简介】施焦(1980~),男,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声乐教育)
歌唱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表现形式,在歌唱时人们才可以切实的对歌唱艺术给予欣赏,但这并不表示人们可以对当中的审美与教育活动中的所有内容有所体会。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歌唱过程中,可以忘我的表现,别人对自身的评价也不会过多的在意。但歌唱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要求人们可以积极的融入自身的精神,这样才可以使自身对声乐艺术的渴望切实的体现。
一、歌唱审美艺术的深刻感悟与具体表现
人们从出生开始,都受到音乐的感染与熏陶。部分人在唱歌时会出现五音不全的问题,这不是因为嗓音导致的,而是由于声乐感性在累积过程中由于音准与音高感念的不正确导致的。因为没有产生较好的音乐感知力,导致后期的音乐艺术实践十分困难,因此,在声乐教育的过程中,声乐观念的认知与感悟十分必要。例如,在听到《青藏高原》前奏的过程中,学生在脑海中极易涌现高原的茫茫辽阔的景象,其表现出的感悟与想象就是对声乐的理解与认知,同时,歌曲歌词多数都存在韵律,主要有呼应等手法,极易使人出现不一样的想象。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有歌词的歌曲更能表达情感,同时,还可以培养联想能力与感悟能力。另外,经历与心境的不同,对歌曲的感悟与理解也不同,歌曲表现的感知与形式也会由于表达情绪的不同出现变化。
二、美育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美育在声乐教育中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作用,而歌唱的具体过程中,其充分表现了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审美属于一种人类对社会实践的感知,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完整形态。对一般人来说,生命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虽然存在平衡也都是短暂的。人们长时间以来都在追求生命的平衡以及和谐,但在审美时,人们才可以对生命的自由与和谐切实的体验。高校学生需要将自由以及和谐为存在的意义,进而建立丰富的情感与较好的意识。其除了能够促使学生的道德和理智得到较好的发展以外,还能够促使学生在日后的声乐实践和审美活动的真正的实施。学生在认识世界的途径各不相同,声乐教育活动必须对学生的思想与知识进行教育,从而指导学生通过审美对生命与社会有所认识,与此同时,还能够对真理有所掌握,不断开阔视野,对自身的审美理想与修养不断培养,不断早就完善的人格。音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与歌声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未存在一定的审美的状态下,必须通过审美教育为学生营造丰富的声乐背景以及环境。例如,在对歌曲《牧歌》演唱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因为没有切实感受过内蒙古的生活,对歌曲的艺术表达方式不是很准确。但借助审美教育,对有关的音像制品给予欣赏,另外,对歌词的表达意义给予掌握,对语言的丰富内涵给予掌握,促使学生在脑海中涌现大草原的美丽景象,将歌曲表达具体内容切实的感受到,并对本身对审美艺术的表达与认知真正的激发。
三、声乐教育在歌唱审美艺术教学的作用
高校声乐教育通常设有《歌剧欣赏》课程,教师通过赏析指导与实践指导,能够将声乐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作用充分发挥。《歌剧欣赏》课程一般包括存在较多的歌剧形式,如舞台美术、管弦乐以及集声乐等。丰富艺术材料在歌唱审美艺术的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与声乐美学知识深入了解与掌握,而借助有关基础音乐理论的学习,能够对学生的乐感给予有效的培养,促使学生对声乐的领悟能力明显提高。对于嗓音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指导其参与高校的合唱团,高校还可以开设合唱表演有关课程。根据演出、排练等多种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与音乐表现能力。在具体的演出活动中,根据团队的合作与体验,充分表达歌唱审美,将学生自身的人声美与和谐美更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一些学生拥有较好的歌唱技能,高校可针对此类学生借助声乐艺术课程的学习,在全面的声乐学习过程中,达到对声乐理论与发声方法的充分掌握,培养独唱与重唱水平。同时,此类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校歌咏活动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借助不同平台的利用,绝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与表演过程中,对声乐学习与表演给予充分实践。而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声乐爱好者拥有了一定发展与学习平台。总结由此可见,声乐教育在歌唱审美艺术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需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使其根据声乐教育场所的利用与实践,对本身的声乐表现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不断培养,另外,还可以推动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高军强.高校声乐教学汇总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黄河之声,2015,(6):26.
[2]杨喜丽.浅论高校大学生声乐教学中歌唱审美能力的培养[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5,1(1):34.
【关键词】粤剧艺术;审美教育
我国有数以百计的地区,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粤剧便是众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特点,部分人群对其也有着难以言明的热爱。首先,粤剧是我国传承的文化之一,经过近700年时光的锤炼早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其次,粤剧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据调查,我国有近40%的人群对其有着深厚的热情。由于这些观众的存在,在极大程度上为粤剧体系的展现提供了动力。在长期的粤剧艺术实践中,对于审美教育起到的作用则相对明显。
一、粤剧艺术的审美教育手段
(一)“以情感人”
众所周知,粤剧的题材无不取自于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无一不透露着对于情感的表达。所以,基于情感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从情感处着手。以《六月飞霜》为例,《六月飞霜》又名《窦娥冤》,此间蕴含的情感可谓匠心独具,采用东汉年间“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进行改编。主要讲述一位书生为偿还高额债务,将其女抵押他人,从而引发的后续故事,最终结果则是窦娥被人诬告毒害杀人,被昏官处斩。在临死前,许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而后,虽是六月天气,却突然天降大雪,这漫天大雪似乎是在诉说着窦娥冤屈。至此,戏剧的情感已经被尽数引发,能够使观看的人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这部剧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但也万幸,这部剧却被赋予了一个尚且令人宽慰的结局。窦娥的父亲最终官爵加身,并为窦娥一事平冤昭雪。这部《六月飞霜》虽然是我国著名的悲剧之一,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对情感的体现,都已经有了极高的水平。所以,使用粤剧进行审美教育,以情感人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潜移默化”
其实,无论是粤剧艺术还是审美教育都是以人为载体开展的活动。但是,基于意识对人的教育,并不一定是通过表演者对观众使用强制手段达成的,而是有欣赏者在对粤剧艺术欣赏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以及审美得到提升。此外,粤剧艺术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止于此,通过粤剧艺术的展现方式,能够有效地对人本身的现实情感乃至精神面貌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教育作用。但是,基于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人在长时间处于粤剧艺术的氛围内,或者在对粤剧艺术有着较高层次的理解后,更容易对自身的精神状态以及审美进行提升,并且是自主状态下的提升。而且,当知识获取到一定程度时,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质变,也就是转化为人对其的精神感悟,而这也正是潜移默化的体现方式之一。
(三)“寓教于乐”
通过对粤剧艺术的分析,从本质上讲,艺术的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因为艺术本身的审美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其对应的审美教育则是以审美教育价值为基础,从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与艺术价值。在一般情况下,艺术家大多也会采用化真为美的手段,将生活上蕴含的情感融于艺术中,并以艺术的特殊形式展现出其本身存在的真实,然后供人享受,此为寓教于乐。而根据当前的粤剧艺术形态来看,在生活节奏较快以及工作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对粤剧艺术产生好奇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等于变相地扩张了粤剧艺术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中,人们出于对粤剧的好奇以及基于粤剧艺术本身具有的影响力,开始逐步感受粤剧艺术。但是,要想有效地利用粤剧艺术进行审美教育,就需要保证粤剧艺术足够优秀,能够对刚接触的人群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张粤剧艺术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雄厚的国家,不只是粤剧艺术文化,在其他领域上的文化都经历着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并且在这千百年的时间内,我们的先人也对其作出了不断完善的工作。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秉承先人的意志,将传承的文化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以至于在增加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所以,对于粤剧文化也同样如此,要想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不止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也要对粤剧文化体系进行完善,从而将完善的精神文化带给更多的人群。从艺术上进行传承和创新,让粤剧艺术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三、结语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2]朱良志.天趣:中国盆景艺术的审美理想[J].学海,2009(4).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作者:万历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一、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三、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美术设计不够重视、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由于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使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关键词]写意精神;美术教育;中学美术
一、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和学术体制,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轻视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出现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式简单等问题。此外,西方艺术思想的引入,学生充满了对西方美术教育的向往,忽视了对中国传统画作及绘画精神的关注和学习。加上盲目从众的心理作用,美术教育盲目尊崇西方的文化艺术,仍以培养学生素描、色彩的基本功为主要内容,一味运用西方的画法和教学方法,希望以此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而完全忽略了传统的中国画法和对写意精神的学习和传承。当前美术教育不仅出现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式简洁等问题,还存在忽视中国画法精神传承、学生综合审美理解能力欠缺的情况。改革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从教材改革、艺术观念创新的角度审视美术教育,提高写意精神在美术教育中的比例。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根据传统艺术语言审读美术教育虽然已无法适应文化多元的趋势,但学校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重视对中国画作写意精神的培养,并采取有关措施,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判断。
二、写意精神的主要内涵
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大多数人的印象与概念是书画家即兴挥毫,瞬间完成一幅象形作品。[1]即兴挥毫?瞬间完成?便是东方传统的绘画艺术?能折射出中国文人冥思苦想探寻了上千年的写意精神?“写意”这个词源于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个人情感。在造型上,创作者舍弃了事物非本质性的特点,通过写意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此外,写意还要求具备一定的书法性,要求书画以虚线书法构成审美形象。写意不是普通人理解的潦草,一挥即可,它与技巧相关,但又不是简单的一种手法,它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感悟。写意表面上是“技术”问题,但不同于工笔画“写”得有意趣、有风度的要求,写意这种写法能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以技法手段的图式,产生形而上的审美选择、意境和气息等精神特性层面的价值判断。法国野兽派和德国表现主义虽然曾运用独特的手法表达过写意精神,但写意精神在中国较早萌发,其内涵在魏晋时期的绘画与画论中已有提及。唐朝以后,更早体现“写意”的是张浩,他认为“外师造化,心源中得”。元明时期是写意精神运用的高峰期,也是形成典型思想特征的重要时期,推动了写意风格和文人画的迅速发展,促使民间更加重视对绘画意象的刻画和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现,也建立了真正意义的文人画的理论知识系统。可以说,写意精神贯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始终,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时代或某一流派的绘画,而是整个中国绘画文化。[2]
三、写意精神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更好地指导艺术创作
1.虚实结合,以写入画写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特色精神,更加强调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和主观精神的表达,是将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有机融合的表现。所以,中国绘画特别强调写意精神的表达和运用,追求意境美和形象美的统一。虽然中国绘画的发展受到西方艺术文化的影响较大,但是中国绘画从未放弃表达写意精神。在中国画坛发展过程中,写意是一种重要的绘画特征,是中国传统画坛的重点。中国画家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如何把西方画作的优势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画。以林风眠、吴冠中、苏天赐为代表的中国写意画家,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国学基础,还非常注重以丰富而畅快的笔墨描写心情和夸张色彩的丰富。随着油画的传入,对于如何把油画精华和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画,中国画家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中国古代画法来看,写意是借助于书法,写意油画发展到现在,也是借助于中国画法的笔墨语言。以灵动意境中的灵感美为主,采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物体主次色彩、明艳层次的丰富处理,画出景物“实”的效果,通过对比色彩、物体近大远小,画出景象“虚”的效果,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南朝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体现了虚实结合、平衡统一的布局要求,在布局上体现了意境美。例如,近现代画家林风眠在法国时曾把中国的写意与线条融入西方的山水绘画和色彩中,形成独特的山水绘画。回国后,他自学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如汉朝的石刻、隋唐的山水、敦煌的石窟壁画、宋代的瓷器、民国的木刻画等,立足民族文化,发展中国新艺术。林风眠追求意境,讲究韵文、技法,构图始终紧密,不透风,强调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统一。例如,林风眠的《枫林》以简单的构图、轻松的描写和大胆的着色为特色,尽可能用色彩语言描绘属于自己的世界,表现出独特的意境。2.似与不似,以意显形所谓“似”,是指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在创作中,“似”并不局限于对对象事无巨细的描绘,而是讲求融合个性色彩的艺术体验,要求过滤掉无关紧要的细节,只留下精华部分。这是艺术转化和艺术升华的再创作。过程创作的“似”有“不似”之处,用齐白石先生的话说,“似与不似之间”是对事物再加工、重新处理的,不是像与不像的抽象概念,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是谁建立在谁的基础上的。例如,近代油画家陈和西的画风就完美体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朦胧美。他用“中西调和”彰显画作的美,在笔墨设色方面,追求光和色的融合,形与色相互依托,体现了稳重大气的美感。陈和西并不局限于对客观的景物写生,而是把对客观景物的主观经验和情感投入笔下。他的作品看似随意地把情感表达出来,实则是他灵魂的一个写照。他一直不断地调整和修缮自己心灵,保持着艺术家的原有光环。比如,他笔下宁静的园林是对浮躁世界的一种反抗,他将画的颜色技法和中国绘画的写意情境结合起来,既赋予了中国绘画一个通灵的意境之意,也赋予了心灵休憩的安宁。这种表现手法是不可能模仿的,也没有人可以完全模仿到画家的个性,这便是以意显形的“似”与“不似”。3.情景交融,形式美与意境美并存形式美是指借助于外形不同的色彩和个体不同的主观色彩,把造型和色彩表现的力量表现出来的美。在绘画创作中,形式美还通过节奏性、韵律性表现出来,不仅增强了画面美的表现效果,还可以增强图像的表现效果。此外,形式美突出的主题还要求保持画面的平衡和对称,使作品更有吸引力和表现力。意境美是指创作时,客观事物与个人主观情感有机融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是意与境、情和景相互融合的过程。意境创建成功与否,首先表现在是否用心感受自然景象,然后表现在是否把内心的感受与自然景象融合在一起,最后表现在是否运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讲求实景和虚景交相辉映,运用虚实相生的创作技巧,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深远美好的意境美。所以,从形式美和意境美的角度出发,学生很容易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涵。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始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它不仅能表现出创作者如何用视觉语言描绘客观世界的创作技巧,而且能表现出创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情感。艺术家在创作前,都会深入社会生活,体验普通大众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求,深入了解他们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和特殊感情,然后运用绘画的艺术技巧,将这些心理需求、独特看法、生活体验融进自己的作品中,丰富绘画的内容,增加画面可读性。写意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既能反映创作者的创作技巧,又能折射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情感,所以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艺术以大众生活实际为基础,以创作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为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既折射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服务于人类的精神追求,因此能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源于生活,艺术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以生命为源头,抒发真情实感;高于生活,艺术要求我们对生活有独特见解,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我们对生命和艺术的认识和热爱,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
(三)强化文化信仰,增强爱国情怀
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表达手法。教师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写意精神,能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应看到,在风格各异的绘画世界,工笔画以色彩浓烈、能够细致打磨的特点占据较大位置,中国写意的绘画作品因作品图式和传统程序的差异较大,更倾向于运用西方绘画艺术,导致写意精神在许多展览和艺术期刊的作品中有些黯淡无光。写意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有部分写意的作品问世也难登大雅之堂,写意精神的缺失是中国绘画不得不重视的危机。[3]虽然西方文化艺术思想对我国的艺术创作影响较大,但中国绘画的艺术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反而是立足自身的特色,结合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了更熠熠生辉的色彩。从彩陶纹样、嘉峪关砖雕像、民间青花纹样到石刻、官秀、良楷、紫藤,一线教师和中青年画家从中寻到一条写意之路。教师在大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画作的写意精神,将写意精神视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绘画创作,从源头培养学生了解中国艺术文化、发扬中国绘画写意精神。而中青年画家积极探索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路径,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写意精神的绘画作品,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中国写意精神。总而言之,美术是一个完整、独特且具有多种分类的艺术体系,不能用简单的绘画理念认识和对待美术。美术的社会作用直接影响文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等领域,影响到学生的内在品质。[4]因此,写意精神对美术教育来说,是激励中学生深入理解和创造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石村,景有民.写意精神·中国美术的魅力———第二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综述[J].美术,2017(12):15-21.
[2]张润琦,吴国良.写意精神在中西绘画中的体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4(7):41.
[3]常璐.王雪涛的绘画在中小学写意花鸟画教学中的典范作用[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10.
关键词:校园舞蹈艺术;大学教育;审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46-01
一、校园舞蹈艺术在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舞蹈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的舞蹈教育与非专业的舞蹈教育两种,本文所论述的是非专业的舞蹈艺术教育,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而不是为了学到非常专业的舞蹈技能。从校园舞蹈艺术的教育中,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让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属于大学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它有着挖掘大学生想象力、提高审美鉴别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校园舞蹈艺术的教育,可以充分拓展大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在充分领略舞蹈艺术的独特美之后,也扩大了自己的审美视阈,提升了审美的层次。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象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右脑来承担,抽象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左脑来承担,舞蹈艺术活动属于形象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使用左脑和右脑可以有效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进行舞蹈的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可以让全心身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开启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思维的领域。
舞蹈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核,不同国度的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不同形式的舞蹈,其中所能体现的艺术思想、文化思想、美学风格、哲学内涵都是不同的,舞蹈具有更广博的艺术包容性和综合性,从中可以充分领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生活风貌,在相互的融合中也可以达到自我的完善。在校园舞蹈教育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智水平,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境界。很多大学都有舞蹈选修课,大学生在舞蹈选修课上不仅可以逐渐加强对舞蹈艺术世界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来感受舞蹈艺术对人的形体美、气质美、心灵美的影响,并身体力行,使自己的风度、情感、形貌、言谈举止都得到了美的陶冶。
二、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民族永葆青春的源泉。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园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每一门学科都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着世界和人生,舞蹈艺术也以其特有的感觉方式来提高人们对生命形态的认识。舞蹈艺术非常注重感觉的敏锐程度,包括对音乐、灯光、旋律等的感觉,这也是人认识世界万物的根本所在。校园舞蹈教育的中心不在于培养多少个舞蹈家,而在于要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通过运动神经的刺激,不断积累一种内在的感觉经验,为智能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创造力的发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其次,校园舞蹈教育可以更好地解放心灵,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美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艺术美的方式去思考人生,会给本来稍显平淡与枯燥的生活增添很多情趣,也使大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精神与生理的双重放松中,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舞蹈艺术的博大精深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灵和身体处于愉快的状态中,并且舞蹈艺术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创造性,从舞蹈的创作到排练,再到最后的演出,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人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创造能力具有迁移性,在舞蹈艺术中的创造力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的领域中,优秀的情操和高水平的创造力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总结
综上所述,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教育的功能,扩大其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