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范文

时间:2023-10-16 15:59:53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责任审计费用标准

第1篇

关键词:综合开发 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 成果

电力行业是国家垄断性行业,由于其特殊的发展背景,在体制、机制转型期,行政指令性计划仍占据管理的重要地位,各级电力管理机构高度集权,尚没有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来推动其长远发展,缺乏市场条件下有效监管的经验和手段。经济责任审计是以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为目的,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事项为主线,以审计相关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效益性为基础,以绩效分析和评价为核心,集财务收支、财经法纪、经济效益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笔者所在供电企业近年来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上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同时也在工作中发现,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方面尚有大可挖掘的潜力。因此,如何在总结已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规范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有助于新时期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并为其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提供经验借鉴。

1.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途径

1.1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对于在经济责任审计查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别提交不同层次的负责部门进行处理。如属于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上的技术性差错或内部管理中较小的漏洞等轻微问题,审计人员一般会随时指出并提出口头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领导及有关人员改正,保证审计成果及时准确的运用。而对审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或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审计部门则以审计报告形式体现,及时向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反馈,由其督促被审计单位针对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措施,纠正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漏洞及违法违规行为。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成果运用情况,要求其通过书面形式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整改情况,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各项管理的良性循环。

从近几年嘉兴局实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直接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有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据统计,近三年来嘉兴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应用促使被审计单位在用电营销、电费管理方面新建3项制度,促使被审计单位对原有的工程管理、多经规范、用电管理方面等20多项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各项业务活动进一步规范。此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还规范和加强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增强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提高了风险控制的自觉性。

1.2审计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内审部门利用审计成果的目的,在于提高内审工作效率,节约内审成本。电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运作方式是持续稳定的,通过对以前时期内相关审计成果的分析、比较,可以减少后续有关审计项目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工作,节约审计费用,降低审计成本。同理,对相同或相似经营方式的单位,利用相关审计成果进行横向比较,围绕重点事项开展查证工作,可以少走弯路,缩短审计查证周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此外,通过收集和利用有关审计成果,对同类企业历年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能够得出的审计结论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收到较好的审计效果。

在嘉兴电力局的实践工作中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衔接:一是做同类别审计项目之间的衔接,实现对资料的横向利用;比如在开展的对5个县(市)局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在别的县(市)审计中发现突出的营销方面的问题,比照使用到正在审计的项目中,把在审计中发现的分散问题的进行集中加工、提炼,形成营销审计问题方面的专题报告。二是做不同年度同一审计项目之间的衔接,比如在近年开展的三轮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对不同年度开展的对同一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资料的纵向利用,实现对审计单位的长期关注,对审计成果应用的长期跟踪,使审计成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1.3组织人事、监察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存在的问题,组织人事部门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以强化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审计成果所提出的改进意见,可使一些缺少经验的领导干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在嘉兴电力局的实践中,任中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均作为年底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审计评价纳入干部履历档案;每年审计部都会汇总分析在当年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做专题发言,针对个别被审计对象整改不到位,在党风廉政建设会上及下次的审计报告中通报批评,督促其将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嘉兴电力局建立了审计向职代会报告制度,使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在公众监督下开展。

2.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有待挖掘的潜力

2.1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单一性和浅表性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在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在审计结束后的应用,即:被审计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针对本次审计提出的相关问题纠正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漏洞及违法违规行为,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措施;人事管理部门将成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经常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新问题,这个优势决定了审计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新问题,结合历年审计过程中关注的企业高风险、高效益的核心领域有针对性地编制审计计划;通过对历次审计成果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并进行适时调整。运用审计成果所反映出的经营中的问题及症结,辅助企业管理者决策,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2.2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单次性

笔者在审计工作中发现,在审计结果中不能找到其他重要参考资料能够用于干部考察、日常管理、监督,反而只能找到被审计对象有无重大经济决策方面的失误和违纪违规行为。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使用往往仅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很少以被审计单位为例,在与被审计单位具有很强同质性的其他单位中运用,审计成果运用的扩大效用不明显。

2.3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单向性

审计成果在流转上的封闭性导致审计成果运用的单向性。审计部门接受委托完成审计报告只需要报送委托部门,至于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怎么利用,具体运用部门对审计项目有哪些要求等问题,审计只起到鉴证作用。另一方面,审计成果与干部升、降、免职之间没有具体的标准,被审计人也不清楚审计成果对其产生哪些影响,自己在任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与职位升迁有多大关系。另外审计成果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和职代会上封闭单项流转往往因为涉及敏感事项不对社会公开披露,无法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很好的结合起来。

综合上述三点,目前供电企业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工作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审计信息开发层次浅、附加值不高。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强化对审计成果的消化和吸收,充分挖掘审计成果资源的潜力,延伸与拓展审计成果运用的空间和途径。

3.综合开发和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思考――对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进行延伸与拓展

3.1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要想规范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来提高其运用的执行力。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从运用范围、方式、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规范,建立统一有效的指导意见。其次,逐步建立审计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能够实时的进行成果信息交流。最后,要从经济责任审计的通报、公告、档案管理方面建立成果共享制度,强化对审计结果的分析利用。

3.2加大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力度

建立审计成果定期分析与归纳制度,大力开展综合分析工作,实现按照批次将各个单位的经济责任工作进行汇总,归纳出共性问题和根本动因。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各批次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提炼,分析这些主要根源的形成原因,找出根治的方案。做到不同类别、不同年度、不同子项目审计项目之间的衔接,实现对审计资料的深层加工。通过四个方面的衔接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有效利用审计成果综合分析结论。

3.3增加审计成果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公开审计结果可以将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社会舆论具有传播范围广、反映速度快、影响震动大的特点,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曝光,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审计查出的有关问题能够得到尽快的落实和纠正。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成果的基础上,将提炼加工的审计档案进行公布,主要包括情况反映、通报、简报等方式,增加审计的透明度,为企业改进管理服务提供参考。

3.4建立审计成果共享网络

审计成果的充分有效利用,离不开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以嘉兴电力局的审计管理平台为基础,将审计、人事、纪检等部门形成的局域网建立共享信息库。在审计平台中实现电子档案的归档,局域网之间能够实现随时调阅审计资料,将已有的案例库应用到分析、分类、归纳等应用软件程序,最后将审计报告中整改意见和措施输入计算机,即时跟踪督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情况,将审计、人事和纪检等部门的工作协调统一,研讨分析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文.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探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4),P64―66.

[2]孙茂琴、李卫国.浅谈内审成果在电力企业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04(8),P36―37.

第2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089-02

1 前 言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企业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现在我国的各大企业事业单位开始意识到企业的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一些相关的审计机构也开始了全面的技术革新,其中主要是由理论到实践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审计工作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审计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我国企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得到了较好的遏制。本文主要是对一些审计工作中所存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的是企业中的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经济审计责任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产生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相关责任人对其所管辖的责任出现判断失误,从而使企业发表出了和事实并不相符的审计评价和结论,这样就会使审计主体对所造成的损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进行审计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们国家近几年来,由于全面深入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原因,我们国家已经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提到整个审计部门的日常议程上来。所以,在我国,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所形成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3.1 客观因素

(1)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现阶段的国情,现在一些审计机关都是按照1982年所实施的宪法设立的。也就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要设立审计机关,它行使的职责是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共同领导下进行的。作为我国的地方审计机关,一定要在其行使权力时服从本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并且所取得的审计费用要由当地政府支出,审计部门中的审计干部的调动和任免都是在本级审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的,但是审计业务的管理工作是要服从上一级审计部门的领导和管理,如果发生审计触及到地方主要领导的授意和决策时,审计机关就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这样就会很难处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立场上来发表意见。

(2)环境会计因素的影响。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化的时期,我们将从原有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法律环境变化十分快,但是其相应的会计法规和会计所使用的准则并不十分完善,现在越来越多的会计造假现象严重,一些铺张浪费和偷税漏税的现象还在不断出现,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所以在这种比较差的会计环境下就会出现一些审计对象提供的会计资料并不真实,也不完整。在一些单位内部,一些离任的干部为了使自己可以顺利地升迁,就会在会计资料上下工夫,使所呈现的会计资料完全失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资料的不真实、不完全,直接影响到了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风险。

(3)审计成本的制约。现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在飞速地增长,这样就会使得社会对于企业单位领导的审计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我们国家的审计工作人员和审计工作所需要费用增长的却很缓慢。因而国家的审计机关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并且他们可利用的经费比较少。通常情况下,审计责任的审计对象的数量十分庞大,在每位领导换届或者有岗位调动时都会由审计部门按照其在任职期间的表现做出相对公平的评价,这就给审计部门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使其所承担的责任加重,从而使审计工作的工作风险加大。此外,现代审计工作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测,审计部门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并采取抽样的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审计方法的运用会使得审计的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从这方面使得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

(4)没有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在我国,审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且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这就给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界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只是对单位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不对单位的某个个人。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有的审计人员为了使自己身上承担的审计风险变小,就会认为领导干部任期时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其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风险性,所以只是干脆对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并不对领导个人在其任职期间的个人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的范围宽泛。在实际的审计评价工作中,有的审计人员总以为可以对领导干部进行全面的评价,因而就有可能对一些超越审计单位所管辖范围的财政支出进行评价,把一些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人为的加到对领导干部的评价范围中去。

3.2 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国家的审计单位是依照宪法规定设立的,他们是要履行职责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其所需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支出的,并获得同级政府所保证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法律的诉讼。对于由于审计机关所出具的不合理的意见所要承担的责任,在这一方面法律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没有法律责任的压力,一些审计人员内心的审计风险意识薄弱,他们一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不注重审计工作的质量,这就导致了审计结果的不合理性。

(2)审计方法的落后。如果现在的审计工作人员仍然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是对账、证、表进行审查并出具相关的审计报告,那么他们就会使工作的重心偏离,不能很好的把握审计工作的重心,从而使审计工作的风险大大加大。

4 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初步探讨

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三个阶段。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本文从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下文简称任中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和离任审计的特点出发,探讨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动因、具体应用及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动因

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是任中审计区别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特点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优点的有益结合,推动任中审计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

(一)与离任审计相比,任中审计具有三个特点

1.任中审计更强调事中监督

任中审计是指在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某一时点对其任职以来到审计时间点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既是对既定履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更是通过对前期的履职情况的评价,揭示出企业运营过程存在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和风险。任中审计,为保证经济责任人整个任职期间资产安全,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一项有效的事中监督机制。

2.任中审计更着眼于预防监督

任中审计,虽然也对经济责任人履职情况进行评价,但是其评价是对前期履职情况的阶段性评价,而非盖棺定论。因此任中审计目标虽然也涵盖履职情况评价但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充分发挥其预防、教育、规范、监督的作用,尽可能减少损失。任中审计的根本着眼点应该是预防风险扩大、防微杜渐。

3.任中审计成果更易落实整改

任中审计“确认业绩、揭示问题、完善监督、改善管理”,是新形式下对经济责任人实施间接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措施。开展任中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审计的威慑作用,有利于经济责任人廉洁自律,达到企业与经济责任人双赢的目的,有利于上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干部的各方面能力,客观公正的考察选拔。正因如此,任中审计发现的问题、揭示的风险被审单位整改压力更大、整改效果也更明显。

(二)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任中审计更具高度、全局性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是任中审计的一项基本内容。财务收支的专项审计主要关注的是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财务支出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资产安全完整性。任中审计关注的屡职期间经济指标情况、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重大决策及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保值增值情况,以及廉正情况。从审计关注的重点可以看出任中审计更具高度、全局性。

风险导向审计在指导思想上更注重与组织目标的契合,要求内审人员从战略系统观的角度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测试和评价,以确认组织的风险控制是否保持在可接受水平之上;在具体的审计思路上,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实施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导向下的逻辑推理,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重点和程序;在审计重点上更注重于对整个组织运营环境和所面临风险的分析;在审计方法上,风险导向审计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对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基于对任中审计不同于离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目标的认识,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更容易实现任中审计的事中监督、着眼预防,从更具高度和全局性揭示风险,出具审计报告。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任中审计中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在任中审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在计划组织实施任中审计时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遵循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程序。下面以某市级通信企业负责人任中经济责任为例,分析风险导向审计在任中审计中的运用。

(一)任中审计的总体风险评估

通信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受到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整体经济好坏会影响着企业与个人对通信服务的需求,进而影响通信行业整体发展状况。通信行业环境在行业监管强弱、竞争强弱等方面对通信行业运营商发挥作用。运营商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在某一地区的竞争地位左右着运营商对经营行为与经营策略的选择。运营商作为国有控股企业,业绩考核的压力层层传递到每一个具体的运营企业。业绩考核作为企业领导升迁、奖惩、评价依据,象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左右着企业经营层对具体经营行为的选择。通信行业转型,不断挑战着领导对新业务的认知能力、对新风险的把控能力。从总体环境、行业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业绩考核压力等内部环境出发,在任中审计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企业的总体风险:

1.新业务带来风险

(1)转型业务。转型业务是运营商由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运营商转变的选择,是在面临语音业务流失情况下,对自身产品服务的一次突破。尽管所提供转型业务依托于原来提供服务的通信行业之上,但是更多进入的是通信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边缘地带。企业对业务发展模式的选择伴随着不同的新风险。

(2)移动业务。企业进入移动业务领域,缺乏移动业务实际运营经验,对移动业务发展规律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会面领新的挑战。移动业务更多的是针对个人消费者,对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不彻底,可能导致新增用户缓慢,旧用户流失加快风险。在全业务发展中,融合套餐设计、分摊政策是否合理,融合套餐的推广,是否会存在加速移动业务对自身固网客户价值替代等风险。

2.庞杂的IT支撑系统带来的风险

通信运营商各类系统多,各个系统间数据流转、钩稽关系建立复杂。比如电信缴费充值卡,从制卡出售到用户消费先后经历了电信卡平台系统、充值到个人帐户进入销帐系统、消费后系统销帐,在财务上先后反映为电信卡余额、预存款余额,以及对用户欠费的冲销。

3.业绩考核压力带来的风险

绩效考核与企业负责人的奖惩升迁关系密切。由于整体环境带来的行业继续增长的压力,股票市场上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带来的利润的压力和压缩成本费用的压力,都可能导致负责人在经营策略选择上对高风险项目的产生偏好。同时,业绩压力大小,容易成为企业负责人突破内部控制,经营决策、会计处理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造成总体风险偏高。

(二)任中审计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风险评估

在评估了被审计单位的总体风险后,将识别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领域相联系,考虑识别的风险造成后果的程度是否重大。同时考虑对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根据识别的总体风险,在任中审计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风险。

1.识别的新业务风险,可能带来的认定层次风险

(1)收入的分类、准确性、完整性、截止认定恰当与否。在审计中重点关注收入的是否记录到恰当的分类,记录的金额是否准确,是否所有发生的新业务均已经包括在内,所有确认的收入均是当期应该确认的收入,是否存在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情况。

(2)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在、权利、完整、计价恰当与否。在审计中重点关注是否按照资产、负债确认的条件合理确认了新业务的应收、预收账款;是否存在未遵循事先确认的计费规则,对不应该确认收入的部分确认了收入,从而虚增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按照系统的合理的方法分摊确认收入,是否存在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导致的预收账款的虚减与虚增。

(3)系统集成业务尤其应该关注固定资产的存在和权利: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因为系统集成业务形成的固定资产很多在客户端,可控性比较弱),对记录的固定资产的拥有和控制的权利是否充分。

评估以上认定层次的风险重要程度,是否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2.考核压力带来的风险,可能带来的认定层次风险

(1)收入的发生、截止认定。发生的认定主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拆机规定,对超过拆机时限的是否及时拆机情况。因为电信业务的特点大量的采用用户预存款模式发展业务,在面临考核压力的情况下,更可能采用提前分摊预存款,或者将本应该分期确认收入的业务列作一次性收入,提前确认。

(2)成本费用的截止、完整、分类认定。在面临收入压力大,成本费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可能通过分类将一类费用计入另外一类费用,影响分类认定;将已经发生的费用部分确认为当期部分计入以后各期,影响完整性认定;同时将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全部在下期确认,违反权责发生制基础,影响成本的截止认定。

(3)被审计单位在面临考核的压力时候,可能采取尽可能的多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同时延期确认成本。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利润的真实性风险将凸显。

评估以上认定层次的风险重要程度,是否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三)任中审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根据以上识别的报表层次重大风险和认定层次重大风险,进一步实施审计程序。对IT支撑系统带来的报表层次风险要关注系统的并行记录、验收报告或者借助外部IT专家的力量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同时应该关注是否建立业务数据与财务记录的日常稽核制度;对IT系统的有效性进行穿行测试,发现问题。对根据认定层次风险重要程度确认的报表层次的风险,以及其他认定层次风险,根据风险重要程度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设计和实施合适的实质性程序,合理应对风险,实质性程序与传统审计方法程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程序,审计人员应该基本明确在被审单位任中审计中应该关注的重点、从整体上对被审计单位风险作出合理的审计判断。从实现任中审计目标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业绩进行评价、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利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和对以后业务发展中的风险防范。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使内审的出发点处于更高的高度,避免陷于某个具体事项的会计处理上。

三、任中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面领的挑战

1.对任中审计所揭示风险缺乏明确风险评价体系

任中审计缺乏统一、具体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评价标准,评价尺度难以把握。审计评价是任中审计的基本内容。在对被审计单位收入、费用、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审计中所揭示出的风险以及被审计单位对所揭示风险已经采取的部分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所产生的经济后果,难以以明确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2.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在任中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不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审计基础素养,对任中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同时必须具备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将风险意识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更好的立足于“上”,统观全局,对被审对象的面临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公司内部环境有充分透彻的认识。这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内部控制机制是否有效

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是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基础。随着2008年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或者虽然已经制定了详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并未真正实际执行。公司是否进行内控制度的自评估,以及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应对企业发展中识别的风险。如果从风险评估中就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相当薄弱,那么接下来的审计中就无法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

4.内审人员独立性对风险导向审计重要影响

内审人员相对独立性对于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进行审计评价至关重要。内审人员应该站在独立的立场上,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估的恰当性进行审计判断,不偏不倚。对揭示的风险,根据风险的重要程度,实施恰当的进一步程序。因此在组成审计组时,要充分考虑成员对于被审单位的独立性,避免因独立性对风险导向审计造成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俊.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几点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0:(3):58-59.

[2]王冬莲.关于企业内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101-102.

[3]邹杰.刍议国有企业负责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月刊,2006(6):45.

[4]方爱珍.关于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6):

14-16.

[5]周翔.对人民银行实施风险到乡审计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0(3):57-59,72.

第4篇

【关键词】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初步探讨

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三个阶段。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本文从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下文简称任中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和离任审计的特点出发,探讨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动因、具体应用及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动因

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是任中审计区别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特点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优点的有益结合,推动任中审计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

(一)与离任审计相比,任中审计具有三个特点

1.任中审计更强调事中监督

任中审计是指在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某一时点对其任职以来到审计时间点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既是对既定履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更是通过对前期的履职情况的评价,揭示出企业运营过程存在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和风险。任中审计,为保证经济责任人整个任职期间资产安全,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一项有效的事中监督机制。

2.任中审计更着眼于预防监督

任中审计,虽然也对经济责任人履职情况进行评价,但是其评价是对前期履职情况的阶段性评价,而非盖棺定论。因此任中审计目标虽然也涵盖履职情况评价但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充分发挥其预防、教育、规范、监督的作用,尽可能减少损失。任中审计的根本着眼点应该是预防风险扩大、防微杜渐。

3.任中审计成果更易落实整改

任中审计“确认业绩、揭示问题、完善监督、改善管理”,是新形式下对经济责任人实施间接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措施。开展任中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审计的威慑作用,有利于经济责任人廉洁自律,达到企业与经济责任人双赢的目的,有利于上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干部的各方面能力,客观公正的考察选拔。正因如此,任中审计发现的问题、揭示的风险被审单位整改压力更大、整改效果也更明显。

(二)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任中审计更具高度、全局性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是任中审计的一项基本内容。财务收支的专项审计主要关注的是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财务支出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资产安全完整性。任中审计关注的屡职期间经济指标情况、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重大决策及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保值增值情况,以及廉正情况。从审计关注的重点可以看出任中审计更具高度、全局性。

风险导向审计在指导思想上更注重与组织目标的契合,要求内审人员从战略系统观的角度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测试和评价,以确认组织的风险控制是否保持在可接受水平之上;在具体的审计思路上,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实施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导向下的逻辑推理,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重点和程序;在审计重点上更注重于对整个组织运营环境和所面临风险的分析;在审计方法上,风险导向审计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对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基于对任中审计不同于离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目标的认识,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更容易实现任中审计的事中监督、着眼预防,从更具高度和全局性揭示风险,出具审计报告。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任中审计中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在任中审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在计划组织实施任中审计时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遵循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程序。下面以某市级通信企业负责人任中经济责任为例,分析风险导向审计在任中审计中的运用。

(一)任中审计的总体风险评估

通信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受到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整体经济好坏会影响着企业与个人对通信服务的需求,进而影响通信行业整体发展状况。通信行业环境在行业监管强弱、竞争强弱等方面对通信行业运营商发挥作用。运营商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在某一地区的竞争地位左右着运营商对经营行为与经营策略的选择。运营商作为国有控股企业,业绩考核的压力层层传递到每一个具体的运营企业。业绩考核作为企业领导升迁、奖惩、评价依据,象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左右着企业经营层对具体经营行为的选择。通信行业转型,不断挑战着领导对新业务的认知能力、对新风险的把控能力。从总体环境、行业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业绩考核压力等内部环境出发,在任中审计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企业的总体风险:

1.新业务带来风险

(1)转型业务。转型业务是运营商由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运营商转变的选择,是在面临语音业务流失情况下,对自身产品服务的一次突破。尽管所提供转型业务依托于原来提供服务的通信行业之上,但是更多进入的是通信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边缘地带。企业对业务发展模式的选择伴随着不同的新风险。

(2)移动业务。企业进入移动业务领域,缺乏移动业务实际运营经验,对移动业务发展规律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会面领新的挑战。移动业务更多的是针对个人消费者,对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不彻底,可能导致新增用户缓慢,旧用户流失加快风险。在全业务发展中,融合套餐设计、分摊政策是否合理,融合套餐的推广,是否会存在加速移动业务对自身固网客户价值替代等风险。

2.庞杂的IT支撑系统带来的风险

通信运营商各类系统多,各个系统间数据流转、钩稽关系建立复杂。比如电信缴费充值卡,从制卡出售到用户消费先后经历了电信卡平台系统、充值到个人帐户进入销帐系统、消费后系统销帐,在财务上先后反映为电信卡余额、预存款余额,以及对用户欠费的冲销。  3.业绩考核压力带来的风险

绩效考核与企业负责人的奖惩升迁关系密切。由于整体环境带来的行业继续增长的压力,股票市场上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带来的利润的压力和压缩成本费用的压力,都可能导致负责人在经营策略选择上对高风险项目的产生偏好。同时,业绩压力大小,容易成为企业负责人突破内部控制,经营决策、会计处理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造成总体风险偏高。

(二)任中审计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风险评估

在评估了被审计单位的总体风险后,将识别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领域相联系,考虑识别的风险造成后果的程度是否重大。同时考虑对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根据识别的总体风险,在任中审计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风险。

1.识别的新业务风险,可能带来的认定层次风险

(1)收入的分类、准确性、完整性、截止认定恰当与否。在审计中重点关注收入的是否记录到恰当的分类,记录的金额是否准确,是否所有发生的新业务均已经包括在内,所有确认的收入均是当期应该确认的收入,是否存在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情况。

(2)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在、权利、完整、计价恰当与否。在审计中重点关注是否按照资产、负债确认的条件合理确认了新业务的应收、预收账款;是否存在未遵循事先确认的计费规则,对不应该确认收入的部分确认了收入,从而虚增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按照系统的合理的方法分摊确认收入,是否存在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导致的预收账款的虚减与虚增。

(3)系统集成业务尤其应该关注固定资产的存在和权利: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因为系统集成业务形成的固定资产很多在客户端,可控性比较弱),对记录的固定资产的拥有和控制的权利是否充分。

评估以上认定层次的风险重要程度,是否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2.考核压力带来的风险,可能带来的认定层次风险

(1)收入的发生、截止认定。发生的认定主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拆机规定,对超过拆机时限的是否及时拆机情况。因为电信业务的特点大量的采用用户预存款模式发展业务,在面临考核压力的情况下,更可能采用提前分摊预存款,或者将本应该分期确认收入的业务列作一次性收入,提前确认。

(2)成本费用的截止、完整、分类认定。在面临收入压力大,成本费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可能通过分类将一类费用计入另外一类费用,影响分类认定;将已经发生的费用部分确认为当期部分计入以后各期,影响完整性认定;同时将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全部在下期确认,违反权责发生制基础,影响成本的截止认定。

(3)被审计单位在面临考核的压力时候,可能采取尽可能的多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同时延期确认成本。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利润的真实性风险将凸显。

评估以上认定层次的风险重要程度,是否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三)任中审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根据以上识别的报表层次重大风险和认定层次重大风险,进一步实施审计程序。对IT支撑系统带来的报表层次风险要关注系统的并行记录、验收报告或者借助外部IT专家的力量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同时应该关注是否建立业务数据与财务记录的日常稽核制度;对IT系统的有效性进行穿行测试,发现问题。对根据认定层次风险重要程度确认的报表层次的风险,以及其他认定层次风险,根据风险重要程度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设计和实施合适的实质性程序,合理应对风险,实质性程序与传统审计方法程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程序,审计人员应该基本明确在被审单位任中审计中应该关注的重点、从整体上对被审计单位风险作出合理的审计判断。从实现任中审计目标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业绩进行评价、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利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和对以后业务发展中的风险防范。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使内审的出发点处于更高的高度,避免陷于某个具体事项的会计处理上。

三、任中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面领的挑战

1.对任中审计所揭示风险缺乏明确风险评价体系

任中审计缺乏统一、具体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评价标准,评价尺度难以把握。审计评价是任中审计的基本内容。在对被审计单位收入、费用、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审计中所揭示出的风险以及被审计单位对所揭示风险已经采取的部分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所产生的经济后果,难以以明确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2.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在任中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不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审计基础素养,对任中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同时必须具备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将风险意识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更好的立足于“上”,统观全局,对被审对象的面临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公司内部环境有充分透彻的认识。这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内部控制机制是否有效

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是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基础。随着2008年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或者虽然已经制定了详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并未真正实际执行。公司是否进行内控制度的自评估,以及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应对企业发展中识别的风险。如果从风险评估中就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相当薄弱,那么接下来的审计中就无法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

4.内审人员独立性对风险导向审计重要影响

内审人员相对独立性对于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进行审计评价至关重要。内审人员应该站在独立的立场上,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估的恰当性进行审计判断,不偏不倚。对揭示的风险,根据风险的重要程度,实施恰当的进一步程序。因此在组成审计组时,要充分考虑成员对于被审单位的独立性,避免因独立性对风险导向审计造成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刘俊.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几点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0:(3):58-59.

王冬莲.关于企业内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101-102.

邹杰.刍议国有企业负责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月刊,2006(6):45.

方爱珍.关于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6):

14-16.

周翔.对人民银行实施风险到乡审计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0(3):57-59,72.

安晓蓉.浅谈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3):

63-64.

(3)系统集成业务尤其应该关注固定资产的存在和权利: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因为系统集成业务形成的固定资产很多在客户端,可控性比较弱),对记录的固定资产的拥有和控制的权利是否充分。

评估以上认定层次的风险重要程度,是否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2.考核压力带来的风险,可能带来的认定层次风险

(1)收入的发生、截止认定。发生的认定主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拆机规定,对超过拆机时限的是否及时拆机情况。因为电信业务的特点大量的采用用户预存款模式发展业务,在面临考核压力的情况下,更可能采用提前分摊预存款,或者将本应该分期确认收入的业务列作一次性收入,提前确认。

(2)成本费用的截止、完整、分类认定。在面临收入压力大,成本费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可能通过分类将一类费用计入另外一类费用,影响分类认定;将已经发生的费用部分确认为当期部分计入以后各期,影响完整性认定;同时将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全部在下期确认,违反权责发生制基础,影响成本的截止认定。

(3)被审计单位在面临考核的压力时候,可能采取尽可能的多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同时延期确认成本。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利润的真实性风险将凸显。

评估以上认定层次的风险重要程度,是否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三)任中审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根据以上识别的报表层次重大风险和认定层次重大风险,进一步实施审计程序。对IT支撑系统带来的报表层次风险要关注系统的并行记录、验收报告或者借助外部IT专家的力量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同时应该关注是否建立业务数据与财务记录的日常稽核制度;对IT系统的有效性进行穿行测试,发现问题。对根据认定层次风险重要程度确认的报表层次的风险,以及其他认定层次风险,根据风险重要程度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设计和实施合适的实质性程序,合理应对风险,实质性程序与传统审计方法程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程序,审计人员应该基本明确在被审单位任中审计中应该关注的重点、从整体上对被审计单位风险作出合理的审计判断。从实现任中审计目标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业绩进行评价、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利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和对以后业务发展中的风险防范。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使内审的出发点处于更高的高度,避免陷于某个具体事项的会计处理上。

三、任中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面领的挑战

1.对任中审计所揭示风险缺乏明确风险评价体系

任中审计缺乏统一、具体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评价标准,评价尺度难以把握。审计评价是任中审计的基本内容。在对被审计单位收入、费用、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审计中所揭示出的风险以及被审计单位对所揭示风险已经采取的部分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所产生的经济后果,难以以明确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2.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在任中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不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审计基础素养,对任中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同时必须具备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将风险意识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更好的立足于“上”,统观全局,对被审对象的面临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公司内部环境有充分透彻的认识。这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内部控制机制是否有效

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是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基础。随着2008年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或者虽然已经制定了详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并未真正实际执行。公司是否进行内控制度的自评估,以及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应对企业发展中识别的风险。如果从风险评估中就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相当薄弱,那么接下来的审计中就无法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

4.内审人员独立性对风险导向审计重要影响

内审人员相对独立性对于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进行审计评价至关重要。内审人员应该站在独立的立场上,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估的恰当性进行审计判断,不偏不倚。对揭示的风险,根据风险的重要程度,实施恰当的进一步程序。因此在组成审计组时,要充分考虑成员对于被审单位的独立性,避免因独立性对风险导向审计造成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刘俊.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几点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0:(3):58-59.

王冬莲.关于企业内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101-102.

邹杰.刍议国有企业负责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月刊,2006(6):45.

方爱珍.关于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6): 14-16.

第5篇

关键词:年度审计;常规审计;发展模式

中山市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中属于中小型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不设县。市级审计机关在职责内负责全市国家审计。2012年全市财政收入223亿元。市级预算部门约200多个单位,五间市属集团公司。单凭市审计局的力量难以完成对众多市属企业、市级预算单位以及镇区经济责任审计。从1998年起率先在全市财政预算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结余资金零余额的财政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中山市审计局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山实际情况的审计管理模式:在2008年,中山市政府在广东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山市年审制的开始。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总结经验,在年审制的规范下,各行政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和镇区行政事业部门,已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内部审计管理和发展的道路。

一、年审制相关政策及其措施

2008年中山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意见》,在此指导下,市审计局针对该文件精神制订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目的在于通过常规性审计,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从2008年起,我市实行预算管理的市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市属国有企业的内审部门每年要对本部门、本单位和下属单位逐步开展年度审计,以聘请中介、内审部门参与审计等形式开展年度审计,使年审制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常态化发展。

二、中山市年审制开展情况

(1)全市开展年审制现状。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及集团公司几年以来交来市审计局备案年度审计报告统计,各单位通过聘请中介及内部审计等方式开展年度审计,并出具年审报告。2009年至2013年四年开展对上年度单位审计报告数量分别为:137份、89份、140份、151份,稳步增长。对各镇区的年度审计,虽然要求他们参照执行,但近年来,各镇区均比较重视日常审计,将其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内,安排对镇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镇(区)属企业开展年审,扩大了年审制的覆盖面,目前大部分镇区将年审报告交市审计局备份。

(2)近年开展年度审计取得的主要成效。自从市府办出台年审制文件后,大部分单位自觉对本单位上一年度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形成一项制度约束,聘请中介审计费用在日常经费开支中列支,且大部分单位自觉开展审计并提交了审计报告给市审计局备查。市国资系统的市属集团公司还实行聘请中介进行年度审计与国资委统一聘请中介进行公司业绩考核两类审计。通过年审,为财务管理合规合法性、降低公司经营风险等行为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单位内部基础会计核算的规范工作,对企业自身加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控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年审制有待完善的地方

开展年审制目标在于使审计形成常规性,良好运用审计成果,减少涉及的部门(单位)财政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调查的工作量,提高审计绩效水平。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遵循不同准则,三者的着眼点不同,审计报告体现出不同的审计侧重点,由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形成的年审报告与市审计局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造成市审计局对年审报告成果运用不足,主要在于年审报告反映的内容过于单薄,体现在:1)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不够充分。2)对财政性专项项目资金使用没有根据重点延伸抽查,欠缺对资金总体使用情况、是否达到年初目标的总体评价。3)对工程项目专业关注较少。4)未形成制度基础审计的转变。5)对政策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评价较少。6)年审报告着眼点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切入点仍存在较大差距。7)整改力度不强。为了进一步发挥年审制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根据目前状况,建议对年审制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改变,对行政事业着力在四大方面进行内外协调管理,发挥年审制的日常规范管理作用。

四、年审制未来发展方向和构想

(1)明确审计目的,委托单位需对中介机构提出明确的审计要求。委托单位在委托年审前,可参照市审计局出台的《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审〔2008〕24号)第五条的要求,对年审内容提出要求,结合部门、单位的实际以及会计期间为一年的局限性,在部门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使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取证和分析的条件下。跳出财务审计的局限性,被审计单位要求从深层次的方面挖掘审计内容,强化对中介机构的委托责任,明确审计目标,量化工作要求,增强操作性。

(2)强化年审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衔接。年审制是一种常规性审计,除了对被审单位的日常财务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外,还需立足于对单位决策层的经济责任层面实施审计监督,不仅仅局限于年度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不同类型的单位,先做好审前调查,找准审计重点、侧重点,征询被审单位的审计要求,确定审计范围,尽量细化审计实施方案,增强审计实施的可操作性。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重点审计内容如政策执行、预算执行、重点项目建设等内容融入年度审计中,扩宽审计关注面,以经济责任审计的敏感点和关注度开展年度审计,增加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相连衔接。近年,镇区审计参照执行年度审计提高审计标准,已适当围绕经济责任审计要求适度衔接,为日后经济责任审计做好铺垫。

(3)强化国家审计机关对年审报告的抽查审核,加强对审计报告质量监督。市级审计机关将经责审计分类管理办法与被审计单位的年度审计相结合予以抽审,根据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情况并参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办法确定审计抽查对象,建立对抽查对象的审计质量检查档案。对中介机构实施的年审报告进行质量评分制,进行优劣淘汰机制,提高中介机构注重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对于已实施年审制的单位,审计机关通过分科室联系部门和镇区的方法,提前介入进行分类指导,让单位确定审计主要内容,做好审计要求。

(4)注重审计效力,发挥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监督相结合。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与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在国家审计规范性要求下,将内部审计自查自纠与外部审计监督相结合,提高审计效力。目前,单位实施年审后,其年度审计报告均需报市审计局备案,市审计局抽查部分报告,一方面要检查各单位审计重点的关注度,同时检查报告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对被审单位年审情况整改落实予以跟踪,对于在年审中出现的问题,如若被审单位在年审后对该问题进行认真落实整改,市审计局则在开展国家审计时该问题不予重复提出,使被审计单位重视年审报告提出的问题并认真纠正。

参考文献:

[1] 鲍国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第1版)[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第6篇

一、测算工作量

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出完成一个审计(调查)项目实施阶段所耗用的工作量,是测算审计运行单位成本的难点,也是审计成本控制的关键点所在。审计项目因行业性质、延伸单位数量、资金规模、审计年限、审计类型、审计目标的不同,所耗用的工作量是各不相同的。可采用先确定基准项目工作量,再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确定不同的折算比例,由此测算出每个项目所耗用的工作量的方法。

以中西部地区地市一级某审计机关为例,根据近三年审计实践的情况匡算,设定1个基准项目工作量为一名业务熟练审计人员完成一个中等单位(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单位年经费收入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且二级单位不超过5个的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年收入150万元以上400万元以下且二级单位不超过5个的单位、中二型企业)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实施阶段所耗用的工作量为20个工作日。其他项目以此为基准进行折算:①小单位(项目)按0.8个基准项目计算,大单位(项目)按2个基准项目计算。②财务收支审计项目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3-0.8个基准项目。③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折算为1-2个基准项目,并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4-0.9个基准项目。④专项资金审计,资金总量500万元以下、延伸审计单位5个以下的项目按1个基准项目计算;资金总量500-800万元、延伸审计单位5-10个的项目按1.5个基准项目计算;资金总量800万元以上、延伸审计单位10个以上的项目按2个基准项目计算;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3-0.8个基准项目。⑤工程竣工决算审计项目工程投资总额500万元以下的按1个基准项目计算,500-1000万元的视同1.5个基准项目,1000万元以上的,以按2个基准项目为起点,每增加1000万元增加0.1个基准项目。⑥专项审计调查5个单位以下视同1个基准项目,5-10个单位的按1.3个基准项目计算,10个以上单位的按1.6个基准项目计算;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2-0.6个基准项目。⑦党委政府临时交办事项按0.5-1.5个基准项目计算。⑧市级预算年度执行审计统一按6个基准项目计算,县级年度财政决算审计统一按3个基准项目计算。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其基准项目工作量和折算比例。

例如:某市审计局派出4人审计小组对该市某中医院院长2000年至2004年任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该院年度业务收入为1200万元。按照上述标准其工作量测算,该项目属于大项目,折算为2个基准项目,增加了4个会计年度,即要增加4×0.9=3.6个基准项目,那么该项目就共折算为5.6个基准项目,其耗用工作量(工作日)=5.6×20=112个工作日,审计组整体工作时间为(112/4)28个工作日,即人平28天完成此项目实施阶段工作。

二、预算审计成本

审计动态费用内容包括住宿费、伙食补助费、交通费、通讯费、其他费用等。动态审计费用标准可分为同城审计费用标准和异地审计费用标准两种。两种标准的确定则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有关财经政策规定来制定。一般实行几费合一,捆绑使用,超支不补,节约奖励的办法核算和管理。以中西部地区地市一级某审计机关为例,一般人平1个工作日,同城动态费用标准可定为30元(交通费5元、误餐费20元、通讯费3元、其他费用2元),异地动态费用标准可定为140元(住宿费60元、伙食补助费50元、交通费10元、通讯费10元、其他费用10元)。固定费用是以专业部门为单位,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的动态费用以外的水电费、办公用品费、通讯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之和。如一个专业部门一年发生的固定费用为5000元,共完成了10个审计项目,则每个项目应分摊固定费用500元。

依前例:该项目属于异地审计,异地动态费用标准为140元,应分摊固定成本为500元,则审计运行单位成本﹦动态费用〔项目耗用工作量(工作日)×每个工作日所需要费用标准〕+分摊固定费用﹦112×140+500﹦15680+500﹦16180元。就是说该项目的审计运行单位成本为16180元。

三、调整审计成本

审计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种种特殊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延长事先预计好的工作量,增加审计运行单位成本,这是必须加以特别考虑的。

1、审计组人员业务熟练程度不同对审计成本影响。上述工作量的测算标准是以业务熟练审计人员为参照测算的。如果一个审计组有1-2名新参加工作、业务生疏审计人员,必将延长审计工作时间,增加工作日,从而增大审计运行单位成本。

2、审计中增加其他专项审计事项对审计成影响本。如,在审计中,需要对某项群众举报等事项进行深入审计、专业审计中与专项审计调查结合同时穿行,等等,必将增加工作量,追加审计费用成本。

3、审计中遇到不配合或阻挠审计工作对审计成本的影响。如果在审计实施中遇到被审计单位不配合,甚至阻挠审计工作开展,就会导致延长审计时间,增加审计成本。

再依前例:如果在该审计组4名成员中有1名新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人员,业务生疏;在审计中,上级又交办一项群众举报信查实事项,并且审计中被审计单位不予积极配合,处处刁难审计人员,延误审计实施进程。此种情况下,就有必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调整增加审计运行单位成本。

因素一:审计组整体工作时间为28个工作日,即人平工作日为28个,1名业务生疏人员工作日可在人平工作日基础上延长一半,即14个工作日,折算回熟练人员人平工作日为7个,也就是人员因素影响须增加7个工作日或0.35个(7/20)基准项目工作量。

因素二:审计中增加群众举报信核实,按临时交办事项0.5个基准项目工作量计算,增加10个工作日(0.5×20)。

因素三:被审计单位不予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导致人平延长了2个工作日,即共延长了8个工作日。

第7篇

一、测算工作量

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出完成一个审计(调查)项目实施阶段所耗用的工作量,是测算审计运行单位成本的难点,也是审计成本控制的关键点所在。审计项目因行业性质、延伸单位数量、资金规模、审计年限、审计类型、审计目标的不同,所耗用的工作量是各不相同的。可采用先确定基准项目工作量,再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确定不同的折算比例,由此测算出每个项目所耗用的工作量的方法。

以中西部地区地市一级某审计机关为例,根据近三年审计实践的情况匡算,设定1个基准项目工作量为一名业务熟练审计人员完成一个中等单位(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单位年经费收入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且二级单位不超过5个的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年收入150万元以上400万元以下且二级单位不超过5个的单位、中二型企业)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实施阶段所耗用的工作量为20个工作日。其他项目以此为基准进行折算:①小单位(项目)按0.8个基准项目计算,大单位(项目)按2个基准项目计算。②财务收支审计项目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3-0.8个基准项目。③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折算为1-2个基准项目,并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4-0.9个基准项目。④专项资金审计,资金总量500万元以下、延伸审计单位5个以下的项目按1个基准项目计算;资金总量500-800万元、延伸审计单位5-10个的项目按1.5个基准项目计算;资金总量800万元以上、延伸审计单位10个以上的项目按2个基准项目计算;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3-0.8个基准项目。⑤工程竣工决算审计项目工程投资总额500万元以下的按1个基准项目计算,500-1000万元的视同1.5个基准项目,1000万元以上的,以按2个基准项目为起点,每增加1000万元增加0.1个基准项目。⑥专项审计调查5个单位以下视同1个基准项目,5-10个单位的按1.3个基准项目计算,10个以上单位的按1.6个基准项目计算;每增加一个会计年度增加0.2-0.6个基准项目。⑦党委政府临时交办事项按0.5-1.5个基准项目计算。⑧市级预算年度执行审计统一按6个基准项目计算,县级年度财政决算审计统一按3个基准项目计算。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其基准项目工作量和折算比例。

例如:某市审计局派出4人审计小组对该市某中医院院长2000年至2004年任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该院年度业务收入为1200万元。按照上述标准其工作量测算,该项目属于大项目,折算为2个基准项目,增加了4个会计年度,即要增加4×0.9=3.6个基准项目,那么该项目就共折算为5.6个基准项目,其耗用工作量(工作日)=5.6×20=112个工作日,审计组整体工作时间为(112/4)28个工作日,即人平28天完成此项目实施阶段工作。

二、预算审计成本

审计动态费用内容包括住宿费、伙食补助费、交通费、通讯费、其他费用等。动态审计费用标准可分为同城审计费用标准和异地审计费用标准两种。两种标准的确定则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有关财经政策规定来制定。一般实行几费合一,捆绑使用,超支不补,节约奖励的办法核算和管理。

以中西部地区地市一级某审计机关为例,一般人平1个工作日,同城动态费用标准可定为30元(交通费5元、误餐费20元、通讯费3元、其他费用2元),异地动态费用标准可定为140元(住宿费60元、伙食补助费50元、交通费10元、通讯费10元、其他费用10元)。固定费用是以专业部门为单位,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的动态费用以外的水电费、办公用品费、通讯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之和。如一个专业部门一年发生的固定费用为5000元,共完成了10个审计项目,则每个项目应分摊固定费用500元。

依前例:该项目属于异地审计,异地动态费用标准为140元,应分摊固定成本为500元,则审计运行单位成本﹦动态费用〔项目耗用工作量(工作日)×每个工作日所需要费用标准〕+分摊固定费用﹦112×140+500﹦15680+500﹦16180元。就是说该项目的审计运行单位成本为16180元。

三、调整审计成本

审计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种种特殊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延长事先预计好的工作量,增加审计运行单位成本,这是必须加以特别考虑的。

1、审计组人员业务熟练程度不同对审计成本影响。上述工作量的测算标准是以业务熟练审计人员为参照测算的。如果一个审计组有1-2名新参加工作、业务生疏审计人员,必将延长审计工作时间,增加工作日,从而增大审计运行单位成本。

2、审计中增加其他专项审计事项对审计成影响本。如,在审计中,需要对某项群众举报等事项进行深入审计、专业审计中与专项审计调查结合同时穿行,等等,必将增加工作量,追加审计费用成本。

3、审计中遇到不配合或阻挠审计工作对审计成本的影响。如果在审计实施中遇到被审计单位不配合,甚至阻挠审计工作开展,就会导致延长审计时间,增加审计成本。

再依前例:如果在该审计组4名成员中有1名新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人员,业务生疏;在审计中,上级又交办一项群众举报信查实事项,并且审计中被审计单位不予积极配合,处处刁难审计人员,延误审计实施进程。此种情况下,就有必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调整增加审计运行单位成本。

因素一:审计组整体工作时间为28个工作日,即人平工作日为28个,1名业务生疏人员工作日可在人平工作日基础上延长一半,即14个工作日,折算回熟练人员人平工作日为7个,也就是人员因素影响须增加7个工作日或0.35个(7/20)基准项目工作量。

因素二:审计中增加群众举报信核实,按临时交办事项0.5个基准项目工作量计算,增加10个工作日(0.5×20)。

因素三:被审计单位不予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导致人平延长了2个工作日,即共延长了8个工作日。